(完整版)伤筋的中医护理常规

合集下载

筋伤中医治疗护理课件

筋伤中医治疗护理课件

筋伤护理需注重个体化差异,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 护理方案,促进患者康复。
加强筋伤防治宣传教育,提高 公众对筋伤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减少筋伤发生。
05
筋伤治疗护理展望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与前景
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筋伤能够充分发挥中医调理和西医精准治疗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缩短康复时间。
前景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筋伤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具有广阔的 应用前景。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应关注中西医结合治疗筋伤的机制研究、新型治疗方法开发以及个性化治疗方 案制定等方面。
挑战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筋伤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如何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是未 来面临的重大挑战。同时,需要加强临床研究,提高治疗和护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

感谢观看
THANKS
04
筋伤案例分享与讨论
典型案例介绍
案例一
患者因运动不慎导致踝关节扭伤 ,经过中医治疗和护理后恢复良
好。
案例二
患者因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导致腰 肌劳损,经过中医治疗和护理后疼 痛缓解。
案例三
患者因车祸导致膝关节韧带损伤, 经过中医治疗和护理后关节功能逐 渐恢复。
案例分析与讨论
分析案例一
中医认为踝关节扭伤属于筋伤范 畴,治疗时应以活血化瘀、舒筋 活络为主,护理方面需注意局部
保暖和休息。
分析案例二
腰肌劳损多因长期保持不良姿势 或过度劳累所致,中医治疗以针 灸、推拿等手段为主,护理方面 需注意调整工作姿势和适当休息

分析案例三
膝关节韧带损伤后,中医治疗以 修复韧带、强筋健骨为主,护理 方面需注意康复训练的循序渐进

伤筋病中医论述

伤筋病中医论述

伤筋病中医论述一、引言伤筋病是中医学领域中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筋膜、韧带的损伤和疼痛。

在我国传统医学的悠久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伤筋病的经验。

本文将对伤筋病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及调养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患者和临床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伤筋病的定义与分类伤筋病是指因外力作用或病理因素导致的肌肉、筋膜、韧带的损伤,主要包括急性筋伤和慢性筋伤。

急性筋伤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慢性筋伤则表现为疼痛、酸楚、僵硬等症状。

三、伤筋病的病因病机1.外邪侵袭:风、寒、湿邪侵犯肌肤,导致筋络拘挛、疼痛。

2.劳损:长时间用力不当、超负荷工作等导致的筋肉损伤。

3.外伤:跌打损伤、扭伤等导致的筋络破损。

4.瘀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筋络,导致疼痛、肿胀。

5.肝肾不足: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导致筋肉萎缩、疼痛。

四、伤筋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1.诊断: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中医辨证方法进行诊断。

2.治疗:(1)药物治疗:运用中药内服、外敷,以达到祛邪、活血、舒筋、止痛的目的。

(2)针灸疗法:选取相应穴位进行针灸,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3)推拿疗法:运用手法按摩、揉捏、拿筋等,缓解疼痛、恢复功能。

(4)康复训练:结合功能锻炼、物理治疗等,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

五、伤筋病的预防与调养1.加强劳动保护,避免长时间用力不当和超负荷工作。

2.注意锻炼,增强体质,提高筋骨功能。

3.防寒保暖,避免风、寒、湿邪侵袭。

4.受伤后及时就诊,遵循医嘱,合理安排治疗和康复。

5.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均衡,充足的休息。

六、结语伤筋病是一种常见病,中医在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患者应根据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同时注重预防和调养,以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目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高热3 神昏4 中风5 中暑6 急性出血7 痛证8 暴泻9脱证10 中药中毒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风温3 感冒4 内伤发热5 咳嗽6 哮喘7 悬饮8 肺痈9 肺胀10 胃脘痛11 呕吐12 便秘13 泄泻14 黄疸15 积聚16 水臌17 水肿18 肾衰19 淋证20 癃闭 ... 更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外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外科手术护理常规3 疖4 疔5 痈6 发7 丹毒8 疔疮走黄9 流痰10 窦道11 压疮12 脱疽13 乳痈14 乳岩15 石癭16 肠痈17 肠梗阻18 石淋19 噎膈20 烧伤 ... 更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妇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产科一般护理常规3 妇科手术护理常规4 月经不调5 痛经6 崩漏7 绝经前后诸证8 带下病9 妊娠恶阻10 胎漏、堕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11 异位妊娠12 子痫13 产后发热14 产后恶露不绝15 产后缺乳16 阴挺17 癥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儿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肺炎喘嗽3 鹅口疮4 泄泻5 疳证6 惊风7 痫证8 水肿9 麻疹10 水痘11 痄腮12 顿咳13 小儿暑温14 疫毒痢15 遗尿16 紫癜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3 痔4 肛痈5 肛漏6 肛裂7 脱肛8 直肠息肉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皮肤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黄水疮3 蛇串疮4 面游风5 脚湿气6 粉刺7 瘾疹8 湿疮9 药毒10 摄领疮11 白庀12 猫眼疮13 风瘙痒14 皮痹15 天疱疮16 红蝴蝶疮17 淋病18 梅毒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骨伤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3 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4 牵引术护理常规5 石膏外固定护理常规6 骨折7 上肢骨折8 下肢骨折9 脊柱骨折10 骨盆骨折11 脱位12 伤筋13 腰椎间盘突出症14 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眼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内眼手术护理常规3 椒疮4 天行赤眼5 聚星障6 凝脂翳7 瞳神紧小8 绿风内障9 圆翳内障10 云雾移睛11 视瞻昏渺12 高风雀目13 风牵偏视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耳疖、耳疮3 耳鸣、耳聋4 耳眩晕5 中医鼻科一般护理常规6 鼻槁7 鼻鼽鼻渊9 鼻衄10 中医咽喉科一般护理常规11 喉痹12 喉关痈13 喉喑14 急喉风 8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口腔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口疮3 牙宣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针灸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肿瘤科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2 放疗护理常规3 化疗护理常规 1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传染病科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2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3 时行感冒4 肺痨5 痢疾6 湿温7 肝热病8 霍乱 (时1疫)9 艾滋病10 暑湿11 登革热12 炭疽13 狂犬病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分级护理1 特级护理2 一级护理3 二级护理4 三级护理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 针刺法2 灸法3 拔罐法4 穴位按摩法5 刮痧法6 熏洗法7 全身药浴法8 湿敷法9 换药法10 涂药法11 敷药法12 贴药法13 药熨法14 坐药法15 中药煎煮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文件书写规范1 护理文件书写要求1.1 一般要求1.2 体温单书写要求及内容1.3 医嘱单书写要求及内容1.4 长期医嘱执行单1.5 护理记录单书写要求及内容2 中医护理病历书写规范2.1 中医整体护理病历2.2 入院评估表 (附表8)2.3 护理诊断/问题项目表(附表9)2.4 护理记录单2.5 出院评估表 (附表10)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人员职责、工作制度及质量要求1 护士职业基本要求1.1 热爱护理事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强烈...1.2 作风上要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严肃认真,...1.3 行为上要遵纪守法,公正廉洁,爱护集体,...1.4 仪容上要端庄大方,服装整洁,精神饱满,...2 护理人员岗位职责2.1 护理副院长职责2.2 护理部主任 (总护士长) 职责2.3 科护士长职责2.4 护士长职责2.5 主任 (副主任) 护师职责2.6 主管3 护理工作制度3.1 护理部工作制度3.2 中医护理研究室工作制度3.3 急诊科护理工作制度3.4 门诊护理工作制度3.5 手术室护理工作制度3.6 供应室工作制度3.7 查对工作制度3.8 交接班工作制度3.9 抢救工作制度3.10 消毒隔离工作制度3.11 病区护理文件管理工作制度3.12 物品、药品、器材管理工作制度3.13 血液净化中心 (室) 护理工作制度3.14 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制度 4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1 护理部工作质量要求4.2 病区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3 急诊科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4 门诊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5 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6 供应室工作质量要求4.7 血液净化中心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8 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1.1 接待患者,初步分诊。

筋伤的中医护理研究

筋伤的中医护理研究

筋伤的中医护理研究摘要:人体遭受外来暴力撞击、强力扭转、牵引、压轧、跌仆、闪挫、堕坠或体虚劳累过多、持续运动、经久积劳等原因所造成筋膜、肌肉、肌腱、韧带、皮下组织、关节囊、关节软骨等组织损伤,统称之为伤筋,或称为之筋伤。

现代医学称之为软组织挫伤。

对筋伤进行中医护理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伤筋;中医;护理1消肿止痛膏外敷基础方构成:黄柏30g、大黄30g、红花30 g,川芎15g、泽兰15g、当归15g、薄荷15g、赤芍15g、侧柏叶15g、乳香15g、萆薢15g、桂枝15 g,将上述药物研为末状并以凡士林进行调匀,最后加入0.4g冰片密封装在瓶中保存,结合患者受伤肿胀面积将药物外敷,把膏药于患者患处进行均匀、反复涂抹。

换药频率:1次/3d,4次/疗程。

不间断用药治疗12d。

中医理论认为,慢性筋伤其病理病机是因机体气血不畅、瘀血内阻而导致络脉闭阻,从而引发疼痛、肿胀等症状。

针对此病症应坚持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原则。

消肿止痛膏对慢性筋伤患者机体可发挥活血化瘀及消肿止痛的治疗作用,如大黄性苦、寒,泻热作用显著,还可发挥逐瘀通络、凉血解毒的功效作用;乳香可起到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的治疗效用。

当归可起到补血活血;川芎可起到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治疗效果;赤芍可发挥清热、凉血及散瘀止痛的效果,三药联合可达到活血功效。

萆薢的功效在于利湿祛风;泽兰可发挥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的治疗效用;侧柏叶可发挥凉血、止血的治疗功效,三药联合可起到活血、消肿利水以及清热凉血的治疗作用。

黄柏可发挥清热、消肿解毒以及预防血瘀的治疗作用。

上述药物再结合薄荷、冰片可增强药效作用,发挥清热消肿、祛瘀止痛的治疗作用。

消肿止痛膏用于治疗慢性筋伤,可显著改善其症状体征及临床疗效。

2中药湿热敷药方成分包括花椒、桂枝、当归、红花、川芎、伸筋草、牛膝等,将上述2~3副装入纱布袋中,扎紧,置于电热桶中,加水适量,插上电源,煎煮1h;将纱布棉垫置于桶内,于药水中泡煮半小时,戴上高温胶手套,将纱布棉垫从沸水中拧干,置于塑料布上,包好带到患者病床,每个部位4~5块。

伤筋病中医论述

伤筋病中医论述

伤筋病中医论述【原创版】目录1.伤筋病的定义和症状2.中医对伤筋病的认识和分类3.中医治疗伤筋病的方法4.伤筋病的预防和护理正文伤筋病是指由于肌肉、筋膜、韧带等组织受到外力损伤或慢性劳损所致的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伤筋病属于“筋伤”范畴,可以导致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

根据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伤筋病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急性伤筋:由于剧烈运动或外力冲击导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损伤。

症状通常包括局部疼痛、肿胀、淤血等。

2.慢性伤筋:由于长期、过度或不当的运动或劳动导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慢性损伤。

症状通常包括局部酸痛、僵硬、运动受限等。

3.寒湿伤筋:由于寒湿邪气侵入筋络导致的伤筋病。

症状通常包括局部冷痛、沉重、拘束感等。

4.气血不足伤筋:由于气血不足导致筋络失养,从而引发伤筋病。

症状通常包括局部酸痛、乏力、易疲劳等。

中医治疗伤筋病的方法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内服或外敷。

常用的中药有红花、当归、川芎、桃仁等,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

2.针灸和推拿: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经络,以调和气血、舒筋活络。

针灸和推拿对于慢性伤筋病的治疗尤为有效。

3.拔罐和刮痧:通过吸拔和刮拭体表皮肤,以疏通经络、排除邪气。

拔罐和刮痧对于寒湿伤筋病的治疗有很好的效果。

4.功能锻炼:适当的功能锻炼可以加强肌肉力量,提高关节活动度,促进伤筋病的康复。

伤筋病的预防和护理同样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加强肌肉锻炼,提高肌肉力量和柔韧性,降低受伤风险。

2.做好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拉伸,以减少运动损伤的可能性。

3.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防止慢性劳损。

4.注意保暖,尤其是对于寒湿伤筋病,要避免邪气侵入。

5.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饮食营养,以助气血充盈,滋养筋络。

总之,伤筋病是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在防治伤筋病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

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伤筋病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中医筋伤护理课件

中医筋伤护理课件
减轻肌肉和关节的负担。
适度运动
定期进行适度的运动,如太极 、瑜伽等,有助于增强肌肉力 量,提高关节灵活性,预防筋 伤。
合理饮食
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取足够的 营养素,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预防筋伤。
注意保暖
避免关节受到寒冷刺激,以免 引起肌肉痉挛和关节疼痛。
保健方法
热敷和按摩
通过热敷和按摩可以促 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
注意身体反应
如出现肌肉疼痛、关节不适等 症状时,应及时调整运动量或
停止运动。
遵循医嘱
在进行中医筋伤护理时,应遵 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
注意安全
在进行热敷、按摩、针灸等护 理方法时,应注意安全,避免 烫伤、过度刺激等意外伤害。
THANK YOU
详细描述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康复训练计划。 训练内容包括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协调性训练等,以 全面提升患者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注意事项
运动康复训练应在患者筋伤基本愈合后进行,避免对损伤 部位造成过大压力和冲击。
日常活动指导
总结词
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筋伤部位,避免二次损伤和疼痛复发。
02 03
详细描述
根据筋伤的部位和程度,指导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功能锻炼。例如,对于 膝关节损伤,可以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屈伸、直腿抬高等动作,以恢复 关节的活动度和肌肉力量。
注意事项
功能锻炼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度运动 和二次损伤。
运动康复训练
总结词
通过系统的运动训练,促进筋伤部位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 谢,加速损伤愈合。
药物来缓解采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舒
筋活络等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外敷药物则多采用具有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舒筋活络等功效的 中草药,如红花、丹参、乳香、

伤筋(扭挫伤)的护理

伤筋(扭挫伤)的护理

伤筋(扭挫伤)的护理【定义、病因】伤筋叉称作扭挫伤,是肌肉、韧带、筋膜、关节束、椎间盘纤维环等组织因跌打、撞击、闪扭、牵扯或积劳过度所引起的损伤,主要l临床表现为局部瘀肿、疼痛、功能障碍,而无骨关节,损伤或皮肉破损。

【病情观察要点】1、观察损伤部位的疼痛、肿胀、瘀血及活动受限程度。

2、观察患肢末梢血运、感觉、皮肤颜色。

3、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变化。

【症状护理要点】1、伤后疼痛者可遵医嘱耳穴埋籽止痛。

主穴:神门、相应部位、反应点等,配穴:皮质下等。

2、陈日伤可用中医拔罐止痛。

3、瘀血肿胀可遵医嘱给予中药外敷或泡洗。

【中药使用护理要点】1、口服中药口服中药时,应与西药间隔30min左右。

(1)用药期间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接骨七厘片、活血止痛胶囊:餐中或餐后服,可用温开水或黄酒送下。

2、中药注射剂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与西药注射剂合用时须前后用生理盐水做间隔液。

(1)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易发生静脉疼痛和静脉炎,输液速度<60滴/min,疼痛加重,应减慢滴速,局部可做热敷;注意巡视,防止药液外渗。

与头孢唑林钠、盐酸万古霉素、呋塞米、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磷酸钠、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乳酸钠林格液、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硫酸阿米卡星、硫酸妥布霉素、硫酸多黏菌素B、两性霉素B等存在配伍禁忌。

注意定期检查肝、肾功能。

(2)注射用鹿瓜多肽注射液:首次用药的前l0~20min速度宜慢。

3、外用中药观察局部皮肤有无不良反应。

(1)中药外敷:根据敷药面积取太小合适的敷料,用涂药板将所需药物均匀地涂抹于敷料上,厚薄适中,药物面积应略大于患处。

用绷带等同定。

注意局部皮肤反应,如有灼捕、癌痒等应及时停药。

(2)中药泡洗:泡洗温度38~43℃,每次15~40 min,药液不可过烫,1~2次/d,泡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泡洗部位皮肤情况,如有过敏反应,及时停药,并报告医生;冬季注意保暖;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泡洗袋专人专用,避免交叉感染。

最新中医筋伤的治疗

最新中医筋伤的治疗
中医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治疗
手法治疗的原则:
适应症:
1、一切急慢性筋伤而无皮肤破损及筋完 全断裂者。
2、错缝。 3、急性筋伤后治疗不当的关节位移者。 4、骨折脱位后期关节位僵直或肌萎缩者。 5、骨关节病及痹症所致肢体疼痛关节活
动不利者。
中医筋伤的治疗
手法治疗的原则:
禁忌证:
1、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伴有脊髓损伤症 状的患者。
* 筋伤---不一定伴有骨折、脱位、骨病。 * 骨折、脱位、骨病---不同程度的筋伤 * 骨折愈合后,脱位整复后---遗留筋的损
伤。
中医筋伤的治疗
第二节 筋伤的分类和病因病理
分类:
*筋断—筋伤后全部或部分断裂; *筋转,筋歪,筋走,筋翻—筋伤后离开正常位
置; *筋柔--筋伤后关节松弛; *筋粗--筋伤后瘀血阻滞(组织增生、变性
第四节 辩证诊断方法
一、 询问受伤情况
(一) 受伤时间。 (二) 受伤体位及外力情况
中医筋伤的治疗
辩证诊断方法
二、 筋伤的临床表现 (一)疼痛
(二) 肿胀 (三) 畸形 (四) 功能障碍 (五) 肌萎缩 1、 压痛点的检查 2、 肢体功能活动的检查
中医筋伤的治疗
第五节
一般治疗原则 一、 首重气血 二、 筋骨并重 三、标本兼治 四、内外结合
筋伤的治疗
中医筋伤的治疗
第五节 筋伤的治疗
急性筋伤……初期慎用手法 外敷、内服中药、包扎固定(消肿止痛) 功能练习(防止粘连、防止肌萎缩) 合理的手术(恢复解剖关系,有利于功
能恢复)
慢性筋伤……以手法、功能锻炼为主 外敷、内服中药、理疗、封闭术 牵引(温经通络舒筋)
中医筋伤的治疗

伤筋病(腕管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伤筋病(腕管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伤筋病(腕管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伤筋病(腕管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中医诊断依据可采用《中医骨伤科学》中“伤筋篇”的标准。

该病好发于40~60岁的女性,表现为手部麻木,以桡侧三指为主,抓车把、捏筷子无力。

夜间、阴雨天、麻木较重,严重者可放射至前臂。

肌电图检查可见大鱼际等正中神经支配的肌肉有失神经改变。

西医诊断可参照《针刀医学》中“周围神经疾病篇”的诊断依据,包括主诉、查体、诱发诊断和辅助检查。

针刀闭合手术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一种方法,其治疗原则是疏通气血,松解粘连,解除卡压。

具体操作方法包括腕横韧带松解术。

在该手术中,患者仰卧位,患肢掌心向上,握拳屈腕,腕下垫以薄枕。

体表定位可让患者用力握拳向掌侧屈腕,在腕部掌侧可见三条走行于皮下的隆起。

定进针刀四点包括远侧腕横纹尺侧腕屈肌腱的内侧缘、自尺侧腕屈肌的内侧缘与远侧腕横纹交叉点向远端移1.5cm~2cm、远侧腕横纹桡侧腕屈肌腱的内侧缘以及自桡侧腕屈肌腱与远侧腕横纹交叉点向远端移动1.5cm~2cm。

施术前需消毒局麻,施术时需用4号针刀沿两侧屈肌腱内侧缘将腕横韧带分别松解。

对于气滞血瘀证的患者,应该采用劳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

轻者手部麻木,甩手后缓解,重者麻木可放射至前臂,有夜间麻醒史。

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

而对于气血两虚证的患者,应该注意保暖,局部皮肤发白,发凉,或皮肤干燥,漫肿。

手部桡侧三指麻木,对掌活动差,拇短展肌萎缩。

晚期大鱼际肌可有明显萎缩,拇指对掌功能受限。

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无力。

握力练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要进行握力练,只需要手握住橡皮球或橡皮圈,然后用力抓紧并保持姿势不动。

每天进行3组,每组10次,每次坚持5秒钟,10次为1个疗程。

除了握力练外,还有其他的外治法可以治疗桡神经损伤。

局部封闭治疗是其中一种方法,可以使用醋酸泼尼松龙、利多卡因和生理盐水混合均匀后注射到腕横韧带近侧缘向腕管内。

物理治疗则可以根据患者在进行功能训练中出现的不同症状,给予中频脉冲、超短波等治疗,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肿止痛,松解粘连。

伤筋病(腕管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伤筋病(腕管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伤筋病﹙腕管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8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采用《中医骨伤科学》[1]中“伤筋篇”的诊断依据(1)好发于40~60岁的女性。

(2)手部麻木,以桡侧三指为主,抓车把、捏筷子无力。

(3)夜间、阴雨天、麻木较重,严重者可放射至前臂。

(4)甩手或活动手部可缓解。

(5)肌电图检查可见大鱼际等正中神经支配的肌肉有失神经改变。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针刀医学》[2]中“周围神经疾病篇”的诊断依据,拟定标准如下:(1)主诉:拇指、示指、中指和环指桡侧半感觉异常和(或)麻木,抓握无力。

(2)查体:手部正中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对掌活动差,拇短展肌可见萎缩。

晚期可有大鱼际肌明显萎缩,拇指对掌功能受限。

(3)诱发诊断:屈腕试验(Phalen试验)患则屈腕1分钟后手指麻木加重为阳性,神经叩击试验(Tinel氏试验)用手指叩击腕掌部出现沿正中神经分布区异常感觉为阳性有利于帮助诊断。

(4)辅助检查:肌电图检查可见神经传导速减慢,拇短展肌收缩力减弱。

(二)证候诊断标准[3]1.气滞血瘀证:由劳损所致,轻者手部麻木,甩手后缓解,重者麻木可放射至前臂,有夜间麻醒史。

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

2.气血两虚证:局部皮肤发白,发凉,或皮肤干燥,漫肿。

手部桡侧三指麻木,对掌活动差,拇短展肌萎缩。

晚期大鱼际肌可有明显萎缩,拇指对掌功能受限。

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无力。

二、治疗方法(一)针刀闭合手术(或以针刀为治疗手段、以其他称谓命名的治疗方法)1.针刀闭合手术治疗原则:疏通气血,松解粘连,解除卡压。

2.操作方法(1)腕横韧带松解术[4]①体位:仰卧位,患肢掌心向上,握拳屈腕,腕下垫以薄枕。

②体表定位:让患者用力握拳向掌侧屈腕,在腕部掌侧可见三条走行于皮下的隆起,中间者为掌长肌腱,桡侧的为桡侧屈腕肌腱,尺侧的为尺侧腕屈肌腱。

定进针刀四点:Ⅰ在远侧腕横纹尺侧腕屈肌腱的内侧缘。

Ⅱ自尺侧腕屈肌的内侧缘与远侧腕横纹交叉点向远端移1.5cm~2cm。

伤筋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

伤筋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

伤筋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概述】伤筋是指在外力作用下,所引起的骨骼周围肌肉、肌腱、筋膜、关节韧带和关节软骨盘等软组织的损伤。

一般分为扭伤、挫伤,碾挫伤.伤筋后的表现,可因损伤外力的大小、性质和程度的不同而有差异。

主要表现为疼痛、肿胀、出血或瘀血斑和功能障碍,以及可能出现的畸形,临床常根据局部解剖和压痛处的痉挛,硬结,索条,癍块等,以及肌肉阻抗试验,判断伤筋的部位,程度、性质。

应注意鉴别撕裂伤和断裂伤,断裂伤有严重的功能障碍,明显的局部肿胀、疼痛、瘀血和畸形;撕裂伤则相对较轻,多见于腰,腕、踝、指等关节的扭伤。

【辨证治疗】轻微软组织损伤,可不必服药治疗;一般软组织损伤可用跌打丸、七厘散、红药片及云南白药等中成药,内服外敷治疗:较重的损伤,可根据病期及临床表现的不同,辨证治疗。

1.损伤初期临床表现:伤筋后,在损伤局部可有程度不同的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可有出血或瘀血、血肿,为损伤所致之气血瘀结的表现。

立法:祛瘀消肿止痛。

主方: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加减:气滞重于血瘀者,如闪腰气,治以行气消瘀,加木香、青皮;瘀血化热者,治以祛瘀清热·加生地,银花藤。

2.伤筋中期临床表现:伤情好转,肿痛减轻,仍残留局部疼痛、肿胀和瘀血。

同时可出现肝肾脾胃虚弱的表现,形成虚实兼有的情况。

立法:攻补兼施,调和营卫。

主方:和营止痛汤(《科补要》)。

加减:出现肝肾阴虚者,加服肾气丸;脾胃虚弱,食纳不佳者,加服参苓白术丸。

3.后期临床表现:伤筋后期,瘀血肿胀基本消退.损伤之筋愈合未固,经脉来完全畅通,仍有轻微疼痛不适。

而此时气血不足、脾胃虚损则较为突出。

立法:补气养血,健脾和胃。

主方:八珍汤(*正体类要》)。

加减:脾胃虚弱突出,纳食差者,加陈皮、砂仁、焦三仙:肝肾不足,腰膝瘘软,加服金匮肾气丸。

【其它疗法】1.针灸取阿是穴为主,以痛为俞,结合循经取穴,以调和营卫、气血。

2.敷药局部可用金黄膏(或金黄散醋调)外敷患处。

中医筋伤3章

中医筋伤3章
处压痛。 (四)辅助检查 X线检查无异常改变。 【鉴别诊断】 反复落枕者应考虑为颈椎病。
【辨证治疗】 手法治疗对落枕有很好的效果。往往经治一次症
状即减轻大半,如配合针灸、药物等疗效更佳。 (一)手法治疗 治则为舒筋活血、温经通络。 1.揉摩法 用指面或小鱼际揉摩颈项痛点数次,
使痉挛的肌肉缓解。 2.点穴法 点按风池、风府、天柱等穴,每穴约
肢放射。疼痛为酸痛、胀痛或灼痛,伴有针刺或电 击样痛。重者为阵发性剧痛,影响工作和睡眠。部 分患者伴有头晕、头痛、耳鸣,劳累或受寒后易诱 发疼痛。上肢沉重,酸软无力,握力减退或持物易 坠落。麻木和疼痛部位往往相同,多出现在手指和 前臂。
3.体征检查 颈部活动明显受限,病变颈椎棘突、 椎旁常有压痛、放射痛。上肢及手指的感觉减退,可 有肌肉萎缩。臂丛神经牵拉、椎间孔挤压、头顶叩击 试验阳性。
【预防调护】 (一)做激烈运动或乘车时要注意自我保护 。 (二)平时经常做颈部功能锻炼。 (三)较重的损伤早期可考虑配带颈托固定 。 (四)注意局部保暖。
二、落 枕 含义:因睡眠醒后出现颈部酸痛、活动不 利等症状者称为落枕,又称失枕。
【病因病理】
多由于睡眠时枕头过高、过低或过硬,或睡姿不良 ,头颈过度偏转,使颈部肌肉长时间受到牵拉,复 受风寒侵袭,致使气血凝滞,经络受阻而致。
【诊断要点】 (一)主要病史
患者平素喜卧高枕、低枕、硬枕或有过度疲劳感 受风寒的病史。
(二)临床表现 1.常在醒后出现颈部酸楚疼痛。 2.头常歪向患侧,活动不利。 3.颈项不能自由旋转后仰,旋头时常与上身同时
转动。 4.疼痛可向肩背部放射。 5.若风寒外束,颈痛项强者,可有恶风怕冷头痛
等表证。
(三)体征检查 颈部肌肉痉挛僵硬,斜方肌、大小菱形肌等

伤筋病中医论述

伤筋病中医论述

伤筋病中医论述一、什么是伤筋病?伤筋病是指人体肌肉、筋膜等组织受到外力撞击、拉伸或扭曲而受伤的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伤筋病属于外伤范畴,常见于运动损伤、劳损等情况。

二、伤筋病的病因病机伤筋病的发生与外界因素和人体自身因素密切相关。

常见的病因包括外力冲击、运动过度、姿势不当等。

而病机则表现为气血不畅、经络阻滞、肌肉筋膜损伤等。

三、伤筋病的临床表现伤筋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1. 疼痛伤筋病疼痛多呈局部钝痛或剧痛,可伴有活动受限。

2. 肿胀伤筋病损伤后,局部可出现红肿现象,触摸有明显的肿胀感。

3. 活动受限伤筋病常导致受伤部位的活动受限,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4. 局部温度升高伤筋病损伤部位的局部温度常常比周围组织高,触摸有明显的热感。

四、中医治疗伤筋病的原则中医治疗伤筋病的原则主要包括活血化瘀、祛风散寒、舒筋活络等。

1. 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伤筋病的重要原则之一,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受伤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2. 祛风散寒祛风散寒是针对伤筋病中寒湿、风湿等因素引起的症状,通过祛除寒湿、驱散风邪,改善病情。

3. 舒筋活络舒筋活络是通过中药、针灸等手段,促进经络畅通,舒缓肌肉筋膜,缓解疼痛和活动受限。

五、中医常用治疗伤筋病的方法中医治疗伤筋病常用的方法包括中药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等。

1. 中药疗法中药疗法是中医治疗伤筋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芎、红花、桑寄生等,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舒筋活络,缓解疼痛和活动受限。

常用的针灸手法包括拔罐、艾灸等。

3. 推拿疗法推拿疗法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刺激经络,舒缓肌肉筋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活动受限。

六、中医对伤筋病的预防和调理中医对伤筋病的预防和调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合理运动合理运动是预防伤筋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注意运动前的热身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2. 调节饮食适当调节饮食,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摄入,有助于维持肌肉和筋膜的健康。

(完整版)伤筋的中医护理常规

(完整版)伤筋的中医护理常规

、中期:疼痛剧烈,局部迅速肿胀,功能障碍
、后期:常兼夹风寒外邪、肿胀可消退、局部疼痛乏力,活动功能障碍
(一)一般护理
、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注意休息,局部保暖,免受风寒。四肢扭挫伤者,应抬高患肢,必要时加
、在受伤24小时内,局部可用冷敷,禁热敷。
、针灸治疗可取阿是穴或邻近部位,以泻法为主,留针时间以5~10分钟为
、固定脊柱、四肢关节发生的较严重的损伤,应以用绢片包扎,作相对固
(三)专科用药护理
、疼痛剧烈者,遵医嘱给予止痛剂。
、中药汤剂温服。
(四)饮食护理
(五)情志护理
(六)健康指导
、向患者介绍本病的预防措施,如体力劳动或剧烈活动前,先做好准备活
、病情观察:观察并记录损伤部位的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活动受限程度,
(二)临证(症)施护
、气滞血瘀者,严密观察损伤部位的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程度,并作记
、遵医嘱刺络拔罐、后期可用灸法,施灸时注意皮肤距离,小心艾火烧伤皮
、临床常用金黄散、活血止痛散等外敷,用以消瘀退肿止痛。敷药时的绷带
4、瘀血较重或初起的应慎用按摩,但可以在伤部周围或上下端施以推压、弹
、弯腰、负重、低头等活动时,注意正确的姿势和体位。
、避免过度疲劳,平时锻炼身体,量力而行,避免发生伤筋。

伤筋病中医论述

伤筋病中医论述

伤筋病中医论述摘要:一、伤筋病的概念与病因1.伤筋病的定义2.病因及发病机制二、伤筋病的症状与诊断1.症状表现2.诊断方法三、伤筋病的中医治疗方法1.中医治疗原则2.常见治疗方法四、伤筋病的预防与调养1.预防措施2.生活调养正文:伤筋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筋脉损伤、疼痛、拘挛、功能障碍等症状。

伤筋病的发病原因多样,包括外伤、劳损、风寒湿邪侵袭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伤筋病的概念、病因、症状、诊断、治疗、预防和调养。

一、伤筋病的概念与病因伤筋病是指筋脉受到损伤,导致疼痛、拘挛、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筋脉是人体组织中的一种重要结构,起着连接、支持、保护、营养等作用。

筋脉损伤常见于体力劳动者、运动员等,尤其是一些重复性动作的职业,如打字员、钢琴家等。

病因主要包括外伤、劳损、风寒湿邪侵袭等。

二、伤筋病的症状与诊断伤筋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拘挛、功能障碍等。

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为酸痛、钝痛、刺痛等,疼痛程度会因损伤程度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拘挛则表现为肌肉紧张、收缩,活动受限。

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动作不灵活、力量减弱等。

诊断伤筋病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体检等方法。

三、伤筋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伤筋病的中医治疗原则为舒筋活络、祛瘀止痛、强壮筋骨。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中药疗法、针灸疗法、推拿按摩、拔罐、艾灸等。

中药疗法可以使用具有舒筋活络、祛瘀止痛、强壮筋骨作用的中药方剂,如桃红四物汤、独活寄生汤等。

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达到舒筋活络、止痛的目的。

推拿按摩、拔罐、艾灸等物理疗法也可以缓解疼痛、改善功能。

四、伤筋病的预防与调养预防伤筋病要注意劳动保护,避免过度劳累,定期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提高筋骨的抗损伤能力。

生活中要注意保暖,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

对于已经患有伤筋病的人来说,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使用损伤部位,同时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

中医骨伤科护理常规

中医骨伤科护理常规

中医骨伤科护理常规目录1、股骨粗隆间骨折2、锁骨骨折3、胫腓骨骨折4、伤筋5、肱骨外髁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一、临床表现以伤后髋局部疼痛、肿胀,患肢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

检查时可见患侧粗隆升高,局部可见肿胀及瘀斑,局部压痛明显。

叩击患侧足跟部常引起患处剧烈疼痛。

二、中医辩证分型1、瘀血内结型:创伤早期,骨断之初,血瘀气滞,瘀结骨内,疼痛固定、拒按,功能活动障碍。

舌质红或见瘀紫,脉弦。

2、肝肾亏虚型:损伤后期,断骨未坚,或断骨经久不连,筋脉疲软,可出现肝肾缺乏之症。

肝肾阴虚者,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

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偏于肾阳虚者,兼见形寒肢冷,神疲乏力。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三、临证护理1、股骨粗隆间骨折时,应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防止外旋、内收,应使用髋关节屈曲15°、外展0°、膝关节屈曲15°、踝关节背伸90°、足尖向上位。

2、患肢肿痛,影响睡眠及休息时,除抬高患肢、消肿止痛外,可用穴位贴敷〔消肿止痛散〕适用于骨折早期,敷〔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穴位。

睡眠不好者可用耳穴贴压,贴双耳〔心、神门、肾、枕、胃〕,每日用手指按压3-5次,每次3分钟。

3、骨折康复期,气候变化时,假设局部疼痛、关节僵硬者可做局部按摩或局部用当归透骨汤中药熏洗,每日2次,注意防止烫伤。

四、饮食护理1、骨折早期,肿痛较剧或有感染发热者,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忌肥甘、煎炸之品,不要急于选用补养之品。

便秘患者可艾灸神阙穴。

2、骨折中后期宜选择补益气血之品〔如枸杞、山药、胡萝卜、桑葚、芝麻等〕,忌辛辣,戒烟酒。

五、用药护理1、中药汤剂宜温服。

2、遵医嘱给予中药湿热敷,注意温度,防止烫伤,穴位贴敷一般保存4-6小时,过敏者及时揭去敷贴。

耳穴贴压保存3-7天。

3、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响。

六、情志护理做好情志疏导与生活护理,防止患者焦虑情绪与恐惧心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伤筋病中医论述

伤筋病中医论述

伤筋病中医论述摘要:1.伤筋病的概念2.伤筋病的病因和症状3.伤筋病的中医治疗方法4.预防伤筋病的方法正文:伤筋病是中医学上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是指筋脉受到损伤,导致疼痛、麻木、拘挛等症状。

伤筋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尤其常见于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

本文将详细介绍伤筋病的中医论述,包括病因、症状、治疗和预防方法。

一、伤筋病的概念伤筋病,又称筋伤,是指筋脉受到外力损伤,导致经络阻塞、气血不畅,从而引发疼痛、麻木、拘挛等症状。

筋脉是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连接脏腑、关节、肌肉的作用。

伤筋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外伤、劳损、风寒湿邪侵袭等。

二、伤筋病的病因和症状1.病因(1) 外伤:跌打损伤、扭伤、骨折等外力作用导致的筋脉损伤。

(2) 劳损:长时间重复使用同一部位的肌肉、关节,导致筋脉疲劳损伤。

(3) 风寒湿邪:外邪侵袭人体,导致筋脉拘挛、气血不畅。

2.症状伤筋病的症状主要包括:(1) 疼痛:局部疼痛、酸痛、钝痛等。

(2) 麻木:感觉迟钝、皮肤感觉减退等。

(3) 拘挛:肌肉紧张、痉挛、活动受限等。

(4) 肿胀:受伤部位肿胀、瘀血等。

三、伤筋病的中医治疗方法1.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达到止痛、舒筋活络的目的。

2.推拿按摩:运用手法,对受伤部位进行按摩、推拿,缓解肌肉紧张、消除疼痛、恢复功能。

3.中药疗法:运用中药的药性,祛风、散寒、除湿、活血化瘀,达到治疗筋伤的目的。

4.拔罐:通过吸附在皮肤上的真空罐,促使局部气血畅通,达到止痛、消肿、散寒的目的。

四、预防伤筋病的方法1.加强锻炼:增强肌肉、关节的柔韧性和力量,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2.注意劳动姿势:保持正确的劳动姿势,避免长时间重复使用同一部位。

3.避免风寒湿邪:注意保暖,避免处于潮湿、寒冷的环境中。

4.合理安排休息: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总之,伤筋病是中医学上常见的一种疾病,通过了解其病因、症状、治疗和预防方法,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目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高热3 神昏4 中风5 中暑6 急性出血7 痛证8 暴泻9脱证10 中药中毒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风温3 感冒4 内伤发热5 咳嗽6 哮喘7 悬饮8 肺痈9 肺胀10 胃脘痛11 呕吐12 便秘13 泄泻14 黄疸15 积聚16 水臌17 水肿18 肾衰19 淋证20 癃闭 ... 更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外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外科手术护理常规3 疖4 疔5 痈6 发7 丹毒8 疔疮走黄9 流痰10 窦道11 压疮12 脱疽13 乳痈14 乳岩15 石癭16 肠痈17 肠梗阻18 石淋19 噎膈20 烧伤 ... 更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妇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产科一般护理常规3 妇科手术护理常规4 月经不调5 痛经6 崩漏7 绝经前后诸证8 带下病9 妊娠恶阻10 胎漏、堕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11 异位妊娠12 子痫13 产后发热14 产后恶露不绝15 产后缺乳16 阴挺17 癥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儿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肺炎喘嗽3 鹅口疮4 泄泻5 疳证6 惊风7 痫证8 水肿9 麻疹10 水痘11 痄腮12 顿咳13 小儿暑温14 疫毒痢15 遗尿16 紫癜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3 痔4 肛痈5 肛漏6 肛裂7 脱肛8 直肠息肉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皮肤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黄水疮3 蛇串疮4 面游风5 脚湿气6 粉刺7 瘾疹8 湿疮9 药毒10 摄领疮11 白庀12 猫眼疮13 风瘙痒14 皮痹15 天疱疮16 红蝴蝶疮17 淋病18 梅毒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骨伤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3 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4 牵引术护理常规5 石膏外固定护理常规6 骨折7 上肢骨折8 下肢骨折9 脊柱骨折10 骨盆骨折11 脱位12 伤筋13 腰椎间盘突出症14 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眼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内眼手术护理常规3 椒疮4 天行赤眼5 聚星障6 凝脂翳7 瞳神紧小8 绿风内障9 圆翳内障10 云雾移睛11 视瞻昏渺12 高风雀目13 风牵偏视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耳疖、耳疮3 耳鸣、耳聋4 耳眩晕5 中医鼻科一般护理常规6 鼻槁7 鼻鼽8 鼻渊9 鼻衄10 中医咽喉科一般护理常规11 喉痹12 喉关痈13 喉喑14 急喉风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口腔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口疮3 牙宣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针灸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肿瘤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放疗护理常规3 化疗护理常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传染病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2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3 时行感冒4 肺痨5 痢疾6 湿温7 肝热病8 霍乱 (时疫)9 艾滋病10 暑湿11 登革热12 炭疽13 狂犬病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分级护理1 特级护理2 一级护理3 二级护理4 三级护理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 针刺法2 灸法3 拔罐法4 穴位按摩法5 刮痧法6 熏洗法7 全身药浴法8 湿敷法9 换药法10 涂药法11 敷药法12 贴药法13 药熨法14 坐药法15 中药煎煮法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文件书写规范1 护理文件书写要求1.1 一般要求1.2 体温单书写要求及内容1.3 医嘱单书写要求及内容1.4 长期医嘱执行单1.5 护理记录单书写要求及内容2 中医护理病历书写规范2.1 中医整体护理病历2.2 入院评估表 (附表8)2.3 护理诊断/问题项目表(附表9)2.4 护理记录单2.5 出院评估表 (附表10)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人员职责、工作制度及质量要求1 护士职业基本要求1.1 热爱护理事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强烈...1.2 作风上要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严肃认真,...1.3 行为上要遵纪守法,公正廉洁,爱护集体,...1.4 仪容上要端庄大方,服装整洁,精神饱满,...2 护理人员岗位职责2.1 护理副院长职责2.2 护理部主任 (总护士长) 职责2.3 科护士长职责2.4 护士长职责2.5 主任 (副主任) 护师职责2.6 主管3 护理工作制度3.1 护理部工作制度3.2 中医护理研究室工作制度3.3 急诊科护理工作制度3.4 门诊护理工作制度3.5 手术室护理工作制度3.6 供应室工作制度3.7 查对工作制度3.8 交接班工作制度3.9 抢救工作制度3.10 消毒隔离工作制度3.11 病区护理文件管理工作制度3.12 物品、药品、器材管理工作制度3.13 血液净化中心(室) 护理工作制度3.14 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制度 4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1 护理部工作质量要求4.2 病区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3 急诊科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4门诊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5 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6 供应室工作质量要求4.7 血液净化中心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8 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1.1 接待患者,初步分诊。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目录一、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高热3、神昏4、中风5、中暑6、急性出血7、痛证 8、暴泻 9、脱证10、中药中毒二、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风温3、感冒4、内伤发热5、咳嗽6、哮喘7、悬饮 8、肺痈 9、肺胀10、胃脘痛 11、呕吐 12、便秘13、泄泻 14、黄疸 15、积聚16、水臌 17、水肿 18、肾衰19、淋证 20、癃闭三、中医外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外科手术护理常规3、疖4、疔5、痈6、发7、丹毒 8、疔疮走黄 9、流痰10、窦道 11、压疮 12、脱疽13、乳痈 14、乳岩 15、石癭16、肠痈 17、肠梗阻 18、石淋19、噎膈 20、烧伤四、中医妇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产科一般护理常规3、妇科手术护理常规4、月经不调5、痛经6、崩漏7、绝经前后诸证 8、带下病 9、妊娠恶阻10、胎漏、堕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 11、异位妊娠12、子痫 13、产后发热 14、产后恶露不绝15、产后缺乳 16、阴挺 17、癥瘕五、中医儿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肺炎喘嗽3、鹅口疮4、泄泻5、疳证6、惊风7、痫证 8、水肿 9、麻疹10、水痘 11、痄腮 12、顿咳13、小儿暑温 14、疫毒痢 15、遗尿16、紫癜六、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3、痔4、肛痈5、肛漏6、肛裂7、脱肛 8、直肠息肉七、中医皮肤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黄水疮3、蛇串疮4、面游风5、脚湿气6、粉刺7、瘾疹 8、湿疮 9、药毒10、摄领疮 11、白庀 12、猫眼疮13、风瘙痒 14、皮痹 15、天疱疮16、红蝴蝶疮 17、淋病 18 梅毒八、中医骨伤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3、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4、牵引术护理常规5、石膏外固定护理常规 6 、骨折7、上肢骨折 8、下肢骨折 9、脊柱骨折10、骨盆骨折 11、脱位 12、伤筋13、腰椎间盘突出症 14、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法九、中医眼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内眼手术护理常规3、椒疮4、天行赤眼5、聚星障6、凝脂翳7、瞳神紧小 8、绿风内障 9、圆翳内障10、云雾移睛 11、视瞻昏渺 12、高风雀目13、风牵偏视十、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耳疖、耳疮3、耳鸣、耳聋4、耳眩晕5、中医鼻科一般护理常规6、鼻槁7、鼻鼽 8、鼻渊 9、鼻衄10、中医咽喉科一般护理常规 11、喉痹 12、喉关痈13、喉喑 14、急喉风十一、中医口腔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口疮3、牙宣十二、中医针灸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十三、中医肿瘤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放疗护理常规3、化疗护理常规十四、中医传染病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3、时行感冒4、肺痨5、痢疾6、湿温7、肝热病 8、霍乱 (时疫) 9、艾滋病10、暑湿 11、登革热 12、炭疽13 、狂犬病十五、中医分级护理1、特级护理2、一级护理3、二级护理4、三级护理十六、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针刺法2、灸法3、拔罐法4、穴位按摩法5、刮痧法6、熏洗法7、全身药浴法 8、湿敷法 9、换药法10、涂药法 11、敷药法 12、贴药法13、药熨法 14、坐药法 15、中药煎煮法十七、中医护理文件书写规范1、护理文件书写要求(1)、一般要求(2)、体温单书写要求及内容(3)、医嘱单书写要求及内容(4)、长期医嘱执行单(5)护理记录单书写要求及内容2、中医护理病历书写规范(1)、中医整体护理病历(2)、入院评估表 (附表8)(3)、护理诊断/问题项目表 (附表9)(4)、护理记录单(5)、出院评估表 (附表10)十八、中医护理人员职责、工作制度及质量要求1、护士职业基本要求(1)、热爱护理事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强烈...(2)、作风上要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严肃认真,...(3)、行为上要遵纪守法,公正廉洁,爱护集体,...(4)、仪容上要端庄大方,服装整洁,精神饱满,...2 、护理人员岗位职责(1)、护理副院长职责(2)、护理部主任 (总护士长) 职责(3)、科护士长职责(4)、护士长职责2.5 主任 (副主任) 护师职责2.6 主管3、护理工作制度(1)、护理部工作制度(2)、中医护理研究室工作制度(3)、急诊科护理工作制度(4)、门诊护理工作制度(5)、手术室护理工作制度(6)、供应室工作制度(7)、查对工作制度(8)、交接班工作制度(9)、抢救工作制度(10)、消毒隔离工作制度(11)、病区护理文件管理工作制度(12)、物品、药品、器材管理工作制度(13)、血液净化中心 (室) 护理工作制度(14)、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制度4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1)、护理部工作质量要求(2)、病区护理工作质量要求(3)、急诊科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门诊护理工作质量要求(5)、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6)、供应室工作质量要求(7)、血液净化中心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8)、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1. 接待患者,初步分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筋
伤筋是肌肉、韧带、筋膜、肌腱、腱鞘、关节囊、椎间盘纤维环等组织因跌打、撞击、闪扭、牵拉或积劳过度所致。

以局部瘀肿、疼痛、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辨证分型
1、初期:损伤后2~3天,肿痛剧烈。

2、中期:疼痛剧烈,局部迅速肿胀,功能障碍
3、后期:常兼夹风寒外邪、肿胀可消退、局部疼痛乏力,活动功能障碍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注意休息,局部保暖,免受风寒。

四肢扭挫伤者,应抬高患肢,必要时加以固定,限制活动。

腰背部扭挫伤者,宜卧硬板床。

3、在受伤24小时内,局部可用冷敷,禁热敷。

4、病情观察:观察并记录损伤部位的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活动受限程度,必要时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及神色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二)临证(症)施护
1、气滞血瘀者,严密观察损伤部位的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程度,并作记录。

2、遵医嘱刺络拔罐、后期可用灸法,施灸时注意皮肤距离,小心艾火烧伤皮肤。

3、临床常用金黄散、活血止痛散等外敷,用以消瘀退肿止痛。

敷药时的绷带固定,如红热较明显者,可用以上散剂加醋调配。

肿胀者,可用米酒调配。

4、瘀血较重或初起的应慎用按摩,但可以在伤部周围或上下端施以推压、弹筋拨络等手法,促使肿胀消退,解除痉挛。

5、针灸治疗可取阿是穴或邻近部位,以泻法为主,留针时间以5~10分钟为宜。

6、固定脊柱、四肢关节发生的较严重的损伤,应以用绢片包扎,作相对固定,必要时应严格卧床。

(三)专科用药护理
1、疼痛剧烈者,遵医嘱给予止痛剂。

2、中药汤剂温服。

(四)饮食护理
多食具有润肠通便、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

(五)情志护理
患者因疾病或疼痛等原因而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时,应做好精神安慰和鼓励。

(六)健康指导
1、向患者介绍本病的预防措施,如体力劳动或剧烈活动前,先做好准备活动。

2、弯腰、负重、低头等活动时,注意正确的姿势和体位。

3、避免过度疲劳,平时锻炼身体,量力而行,避免发生伤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