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方略

合集下载

建国以来的文化建设化建设

建国以来的文化建设化建设

建国以来的文化建设化建设“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基本含义是“耕种、培育;修饰、打扮;景仰、崇拜、祭祀”。

《易经》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文化为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财富。

人类生命存在和表达的方式就表现为文化。

法院文化和当代中国文化系统中的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廉政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将人们对文化的认识也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本文拟从理论及实践的角度就法院文化及法院文化建设略抒管见。

一、法院文化的概念及内涵文化是随着人和人类社会的诞生产生和存在的,是人类生存和历史发展的表现。

在我国古代,文化一词与武攻相对应,泛指文治教化之意。

刘向《说苑指武》中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

”《辞海》中将文化界定为:“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是一个多义性的概念,中国近代以来,多位学者在有关著述中,亦曾对文化作出过不同的表述,权威文献资料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70余种之多。

笔者认为,文化是具有社会学意义的一定的人群所共有的意识形态、行为模式、生活方式以及其在物质上的体现,包括思想、信仰、价值标准、语言、传统、习惯、制度、组织机构等等。

如按地域和时空划分,可以分为东方、西方文化及古代、现代文化,亦即特定的人群必然产生特定的文化,不同时代的文化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作为国家审判机关的人民法院,是以法官为主体和代表的特定人群的集合,必然也形成一种特定的法院文化。

它是整个文化系统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如除却时空和地域的限制,法院文化纵横千古,贯穿东西,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且内涵丰富。

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经验

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经验
明的新高度加 以论述。 1 7 年 1 月邓小平在 中国文学 99 O 艺 术工作者 第 四次代表大会 上 的祝 词 中指 出 : “ 要建 我们
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点加以论述, 指出 :
“ 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 , 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0[] 16 ' 邓小平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指明了中 1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 ) 民——依 法治 国和 以德 治国相 结合 思想 三 江泽 进入新 世纪 , 国 际国 内各 种思 想文化和 思想观 念 在
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 (
《 决定》 的鲜明主题和突出亮点 , ) 就是在深刻把握文化发 展 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 , 科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
展道路的提出, 进一步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走什么路、 朝
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心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 毛泽东一直
相互激荡相互竞争的背景下,O 1 1 2 0 年 月江泽民论述了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者的关系, 提出把依法治国与以 德治国相结合的任务 , 把加强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 上升到国家治国方略的高度加以论述。江泽民指出: “ 我
外国的长处, 来整理中国的, 创造出中国自己的、 有独特的
民族风格的东西。 叩 ” 毛泽东以上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方向和 目的 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邓小平——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思想 二)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开启 , 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
化, 提出“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的方针。”毛泽东指出:对 “
于中国的文化遗产 , 应当充分地加以利用, 批判地利 用。 ” “ 我们应当善于进行分析 , 应当批判地利用封建主义的文 化, 而不能不批判地加以利用。 ” 对待外国文化“ 我们接受 外国的长处, 会使我们 自己的东西有一个跃进。凹但这种 ” 学习“ 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 , 不要全盘西化”“ , 应该学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基本方略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基本方略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基本方略是什么?2023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

在“十四五”规划中,中国将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高品质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基本方略依然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基本方略是什么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其中,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而文化建设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软实力。

经济建设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和共享五个发展理念。

在此基础上,提高创新能力,加速实现经济由规模向质量转变。

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投资结构和加强风险控制,积极引导市场机制和国家政策相结合的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为人民提供更高水平的生产生活。

政治建设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这个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包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全党的领导、坚持全党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法制建设、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等。

文化建设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文化自信、文化创新、文化普及和文化影响等方面提出,要加强国家文化建设。

通过加强中国文化的传播,培养和体现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进一步增强国家文化的软实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分为经济建设方略、政治建设方略和文化建设方略。

经济建设方略中,一个是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二是实施区域友好、发展整体、优化结构和生态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重点是实现质量优先、效率优先、结构优先,形成开放、高效、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政治建设方略中,一个是坚持发展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二是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背景和意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建设成为中国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化建设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

同时,通过构建新文化体系,营造良好的国际价值观环境,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重要贡献。

第二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方略,文化自信、文化创新、文化发展、文化繁荣的“四个自信”,文艺创作的方向和立场、学术独立自主自主创新等。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推进文化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同时,文化创新必须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略相一致。

只有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文化创新不失方向和立足点,不断引领文化建设步入正确方向。

第三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点领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包括文艺、媒体、网络、教育等。

其中,文艺领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推进文艺创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文艺的社会主义本色,把握好方向、立场和理念。

同时,完善文艺创作体系,提高文艺产品的质量和水平,重视文艺教育,扶持青年文艺工作者,为中华民族文化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面临巨大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文化的不断更新,各类文化形式不断涌现,加剧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危机。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精简篇)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精简篇)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满足全国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新期待,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从文化自身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由文化自身的特性和本质所决定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是流动的血脉、民族的基因;文化是温馨的家园、精神的寓所。

从国际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由文化在当今国际竞争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决定的: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

约瑟夫奈说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它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对内它包括文化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对外它包括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历史和未来则表现为文化的辐射力和生命力。

我们来看一个悬殊的对比:全世界100本图书,85本从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全世界100小时音像制品,74个小时从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美国是第一文化大国,文化产业规模在GDP中占比排第二,美国电影占全球电影10%,却占有全球50%的观影时间;日本仅次于美国,文化产业规模比电子、汽车业还要大,其动漫产业占世界市场63%,游戏领域占世界市场1/3;而我国文化产业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不足4%。

美国有一个关于国力的L.S克莱因评价方程:即 P=国力=硬实力软实力其中C 资本 S 目的 E 经济 M 军事 W--意志在一个国家硬实力一定的条件下,软实力越强,综合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从国内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由文化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决定的:必须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所谓引领风尚,是指文化的引领导向功能;教育人民,是指文化的教化育人功能;服务社会,是文化服务社会各方面功能;推动发展,是文化推动科学发展的功能。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形势与面临的若干问题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形势与面临的若干问题

文化建设的政治基础
• 列宁认为,一个时 代统治者的意志就 是那个时代的意志。 作为执政党的中国 共产党和人民政府 对文化工作的重视, 是文化建设最重要 的政治条件。
文化建设的社会基础
• 所谓文化建设的社会基础,就是民众对于 文化建设的热受、需要、期待和参与。人 们常说“仓禀实在后知礼义”。也就在解 决物质问题之后,才想到文化问题。改革 开放以来,为摆脱物质上贫困和追赶现代 化国家,在社会上表现出重物质、轻精神 的倾向,甚至出现了物质至上的思想。作 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表现,这是正 常的。但一旦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得到改善 之后,对文化的根深蒂固的热爱又以井喷 之势表现出来。
• 改革开放使全 国人民“仓廪 实”
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 加快文化建设,增加文化消费,都离 不开经济的基本支撑。2009年,我国 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33.5万亿元,财 政收入达到6.85万亿元。不断增强的 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的财政收入,为 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内生产 总值年均增长 9.9%,经济对 文化的支撑力 度越来越大
加强文化交流的意义
• 加强文化交流,既是丰富人民群众文 化生活、发展中华文化的需要,也是 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华文化对人类 文明做出新贡献的需要。
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文化高潮都是文 化交流引发的
• 春秋战国时期百 家争鸣
• 六朝文化的繁盛
• 唐朝文学
2.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
• 文化竞争历来存在,它有着刺激文化发展 的良性作用。 • 今天的文化竞争已经超越文化自身,涉及 国家安全和综合实力。文化竞争特别是文 化软实力竞争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 要内容。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形势 与面临的若干问题

文化立国战略

文化立国战略

关于把“文化立国”作为国家战略一、问题引入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从国际的视野来看,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是一个经济大国、文化大国,但不是文化强国。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制造能力、贸易实力在世界上均名列前茅,硬实力的提升举世瞩目。

而审视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还与我们世界级大国的地位不相称。

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但文化的发展与占全球第二的经济地位还不相匹配。

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则是严重“入超”。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讲过,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所以,中国要真正地成为世界上的大国,光出口电视机是不够的,光出口经济产品是不够的,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观念、我们的文化也应该走出去,应该汇入世界文化的海洋之中。

当代著名剧作家、文学家、诗人苏叔阳指出,现在中国国民整体缺乏两个重要元素:“诗”和“原则”。

“我们文雅的风气从明代开始就一天一天地没落了,文化的世俗化就开始了。

”在多年从事电影编剧的经历中,苏叔阳深感传统文化的匮乏对中国电影事业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我们的女演员里有多少(像《诗经》里描写的那样)‘深情的含有真切的爱’的眼睛,顶多算勾人。

”社会主流文化逐渐被边缘化,低俗文化却堂而皇之地上市。

二、.文化立国战略的作用在美、日、韩表现得非常明显。

美国作为世界上头号文化产业大国,每年出口的视听产品占全球市场的57.6%,其中音乐唱片占全球消费量的60%。

美国电影产量虽然仅占全球的6%,但市场占有率却高达80%。

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业。

[1]美国以其强大的文化产业体系向世界大规模推行着自己的文化价值。

这种推行如此常见,但又如此深刻,使得许多民族文化产业迅速被边缘化和异国情调化。

美国的文化标准左右了“非美国”的文化世界。

日本:从“经济立国”到“文化立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教学创新 Teachinginnovation224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文/何林彬摘要:党的十九次全体会议着重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体制特色,树立国家治理和治理文化的观念,深刻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出必须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以此作为“维护和现代化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加强党按照法律和司法促进法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人民法制,深化了促进、发展和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的工作,弘扬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既发挥了法治的基本、稳定和长期作用,又突出了文化软治理和依存的价值,通过中国法治领域根深蒂固的文化建设水平巩固了法治。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基本路径法治文化的建设是国家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二者的基本理念和精神是相通的。

因此,在建设法治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为引领,从而保证法治文化建设的正确有效。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文化的建设当中可以更好的实现“良法善治”,更好的服务于国家与社会的发展。

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时代价值1.1 法治文化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精神动力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出现,即第一次文化觉醒,是第一次。

现代国家之所以选择法治,是因为它们在确保适当的权力关系和管理社会关系方面具有巨大优势。

a)在与法治国家的文化关系方面,文化是一种驱动因素,人们的社会行为总是遵循文化的指示;文化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规范力量,在法治的社会变革过程中形成“场效应”,并融入公民的个人思想,以决定人们的行为。

构建法治文化可以创造一个社会环境,在整个社会促进法治,承认更深层次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排除法律文书的错误判断,从而为全面法治奠定基础。

论我国文化发展方略的创新

论我国文化发展方略的创新

政 策调 整 的 一 贯 原 则 , 时在 发 展 理 念 和 具 体 内容 上 又 都 有 所 创 新 : 主 导 意 识 形 态 建 设 置 入 文 化 发 展 同 将
的 总体 部 署 中 , 动 了 文化 发 展 理 念 的创 新 ; 化 作 为 国 家软 实力 首 次提 出 , 推 文 并被 提 升 到 文 化 发 展 战 略 的
基 金 项 目 : 家社 会 科 学基 金 20 国 0 7年 度 重 点 项 目《 会 主 义 意 识 形 态 建 设 战 略 中核 心 价 值 体 系 引领 社 会 思 潮 研 究 》 阶段 性 社 的
研 究成 果 , 目编 号 : 7 项 0 AKS 0 0 4。
作 者 简 介 : 一 凡 (9 2 ) 男 , 开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教 育 学 院博 士 生 。 邮 编 :0 0 1 余 18 一 , 南 30 7
文 化 领 域 的 总 体 要 求 , 是 新 的 时 代 背 景 下 、 的 国 也 新
内外 环 境 中 , 国 文 化 发 展 的基 本 方 略 , 这 一 方 略 我 对 进 行 必 要 的 分 析 , 有 助 于 我 们 结 合 实 际 , 中 国 特 将 在
色社 会 主 义 的 伟 大 实 践 中更 好 地 进 行 文 化 创 新 。
艺 工 作 者 第 三 次 代 表 大 会 , 坚 持 文 化 要 为 工 农 兵 服 在 务 、 社 会主义 服务 的方 向下 , 一 步确认 了实行 “ 为 进 双 百 ” 针 , 发 展 我 国社 会 主 义 文 学 艺 术 的 最 正 确 、 方 是 最 宽 广 的 道 路 。6 0年 代 初 开 始 , 化 政 策 呈 现 出 “ ” 文 左 的 倾 向 , 始 了 新 中 国 文 化 战 略 的第 三 次 重 大 转 变 。 至 开

新发展理念 发展方略

新发展理念 发展方略

新发展理念发展方略
新发展理念是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这是中国在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提出的重要发展方略。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中国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中国将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中国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中国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中国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

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大方略

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大方略

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大方略作者:来源:《党员生活》2018年第04期《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决定》吹响了湖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时代号角。

文化实力既是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应有之义,也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强省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和良好的文化条件,宣传文化战线必须担负起应有的文化使命,在全省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全省发展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助推现代化强省建设。

着力巩固意识形态根基。

全面建设现代化强省,必须切实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

要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教育群众,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积极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占领制高点、打赢主动仗。

要健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的制度机制,着力构建更加完备的责任制落实体系。

尤其是要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做好理论、舆论、互联网与文化工作,努力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弘扬时代精神和主流文化。

着力塑造道德观念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任务,深刻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眼点,切实增强干部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要把“培育什么样的价值观”同“培养什么样的人”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积极培育有自信、尊道德、讲奉献、重实干、求进取的时代新人。

要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

要强化对精神文明创建的引领,突出“五大创建活动”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导向。

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中华民族和荆楚先民创造的一切优秀精神财富化人育人。

着力强化公共文化服务。

必须按照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要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和文化需求。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文化建设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发展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必须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必须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抵制西方腐朽文化,必须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题。

它既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也是中国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根本体现,是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他们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精神动力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之一。

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这为我们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一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具有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内涵,包括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文化观等,是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指导原则。

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举措1.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坚守正确导向。

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讲座、经典诵读等活动,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培育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3. 提倡创新精神,推动艺术文化创作。

鼓励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坚持创新创作,推出更多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的文艺作品。

4. 加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文化创意人才。

通过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推动文化与科技、经济的融合,为文化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5.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构建社会主义文化管理体系。

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完善文化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文化管理体制,提高文化产业的规范化、法治化水平。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推进文化建设的六个重点

推进文化建设的六个重点

推进文化建设的六个重点作者:金德万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紧密围绕新世纪新阶段文化发展的宏伟战略目标,正确处理好把握导向与开放搞活的关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与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文化成果的关系,繁荣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的关系,牢牢把握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精神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水平等重点,求文化建设规律之真,务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之实,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努力把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1、正确处理好把握导向与开放搞活的关系。

把握导向,就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在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态之中,突显出时代主弦律。

开放搞活,就必须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建设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要不断增强把握导向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开放搞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的有机统一,坚持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重要作用。

2、正确处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文化成果的关系。

认识和把握中国民族文化在新时代新条件下的特点和优势所在,坚持中国民族文化品格,把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与推进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把借鉴汲纳世界各国文化有益成果与坚持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结合起来,赋予民族文化更为深厚的内涵,培育更具包容性、更为昂扬向上的文化精神。

要立足于时代发展趋势和自身发展实践,在继承中创新,在借鉴中发展,在创新与发展中实现对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继承与借鉴,使文化焕发出更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3、正确处理繁荣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的关系。

第九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第九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是什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 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2)为什么: ①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 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 (3)怎么做: ①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②必须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 民提供精神指引。 ③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调发展。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是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 相互促进 的结果。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坚持 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我们的文化工作者,要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 的创作 导向,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
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该材料中蕴含的道理有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④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 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民族性;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 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时代性; 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科学性,①正确;题中观点 体现了坚定的文化自信,④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②错误;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③错误。

十四个基本方略八大明确

十四个基本方略八大明确

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四个基本方略: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四、坚持新发展理念。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五、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方略——兼论文化自强发表时间:2011-10-17 来源:光明日报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全面建设的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等得到高度发展,而且要使精神文明得到高度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依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我国文化发展新形势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新需求,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十七届六中全会还将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将有力推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促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一、文化强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力量文化是经济与政治、历史与当代、民族与世界等社会生活的精神产物,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纽带和标志。

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在某个阶段、某个方面可能会出现不一致、不平衡的状态,也就是“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但从总体上看,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与中华民族创造的影响世界的各种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就是这些文明成果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基石。

一个国家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经济、政治、社会的兴旺发达为支撑,同样离不开文化的兴旺发达为支撑。

各个民族的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却有生命力强弱、影响力大小、持续力长短之别。

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不仅具有物质、科技、军事、制度的力量,而且一定具有文化的力量。

文化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既是一个长期积累的演进过程,又是一个引导培育的自觉过程,是按照处于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要求进行文化创造和精神生产的过程。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正是我们党把文化自强建立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之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宏伟目标和战略部署。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国不仅要实现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从科技大国到科技强国、从军事大国到军事强国的跃升,而且要实现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的跃升。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历经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中。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文化的感召力在于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始终忠实传承、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积极倡导、努力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使得中华文化愈益根深叶茂。

当前,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已成为一种战略资源和战略武器,意识形态的竞争与较量从来没有“终结”,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

赢得文化的竞争与较量,从根本上说,还是要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是思想精神意义上的文化强国,而且也是经济社会意义上的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文化权益意识不断增强。

社会主义的文化生产是属于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

能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效的检验。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让人民群众既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逐步提高文化素质、塑造高尚人格,这也是文化自强的重要内涵。

如果我们的精神文化产品,广大群众欣赏不上、欣赏不起、欣赏不了,这就很难造就文化的繁荣兴旺。

目前,在文化资源的配置状况、文化消费的实际能力、文化需求的层次差异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平衡的情况,这正是要通过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加以改变,通过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加以解决,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强国的精神旗帜文化具有民族属性,同时具有政治属性。

任何国家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都有自己的社会制度,都要形成维护该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都要以此为核心构建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

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先进文化,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影响力和持续力的文化,是文化强国的根基。

成为文化强国,并不仅仅是依靠文化产业的发达、文化产品的出口,根本在于主导文化是否走在时代前列、引领社会进步、符合人民利益。

我们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表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强国的根本标志和根本因素。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形式,继承和发扬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作为精神旗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着文化强国建设的方向;作为精神源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优势;作为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文化强国建设的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魂,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摆在首位、贯彻始终。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干部群众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想支撑。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最具凝聚力的精神传统,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支撑。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确立了人民行为的价值准则。

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道德支撑。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着文化创作过程、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壮大、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人才培养等文化建设各个方面。

推动文化创作繁荣发展,就要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就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就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就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就要加强文化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增强文化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关于文化建设发展的基本目标原则、方针方法、体制机制的总和。

这条发展道路是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走在时代进步潮流前列,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文化发展道路,是富于改革创新精神、保持与时俱进品格的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有了根本保证。

把文化的先进性与层次性统一起来,促进文化的整体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此保证文化发展道路的正确方向。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此相适应的是社会文化需求、大众文化追求具有多层次性。

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从基本国情出发,以先进文化引领而不替代多种社会文化需求,以先进文化提升而不排斥多样大众文化追求。

包容各种健康的文化趣味、合理的文化偏好,正是先进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就要形成先进文化、传统文化、通俗文化等多层次文化共同发展的格局,形成百花齐放的态势。

把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起来,促进文化的创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中华文化推向新的高度,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改革开放、时代潮流的大环境,要求文化建设不能固步自封、闭关自守,必须适应时代需要,推动文化创新,吸收借鉴人类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

走在时代前列,民族文化才能充满生机、富于活力。

把文化的人民性和多样性统一起来,促进文化的蓬勃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人民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等不同群众构成,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就不能只提供一种内容、一种风格、一种品味的文化,而是要发展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文化,适应不同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

即使是公共文化服务,也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多种选择;即使是文化产业,也要开发特色文化消费市场,提供个性化、分众化、专精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只有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才能为文化的蓬勃发展开拓广阔的空间。

把文化的政治性和规律性统一起来,促进文化的科学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文化的社会主义属性,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促使文化反映经济、政治并服务于经济、政治。

文化的政治性不否定文化的规律性,政治性也是文化的规律之一。

把握和遵循文化发展规律,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文化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

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必须创新文化发展理念,提高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作者:颜晓峰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