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韩太尉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 辙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教学目的:古代干谒文和现代求职信、自
荐书的区别联系。 2、要求:读懂苏辙论文述志的方式方法,尤 其是结构和语言上的特点。
一、作者及文章背景简介
1、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颍滨遗老,
眉州眉山人,与父苏洵、兄苏轼并称“三苏”,北宋 散文家。政治上主张比较渐进的改革。仁宗嘉祐二 年(1057)与兄苏轼同中进士,授商州军师推官。 神宗时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僚属,因反对王安石变法, 罢为河南推官,又受兄“乌台诗案”牵连,谪监筠 州盐酒税。哲宗时为右司谏,官至尚书丞、门下侍 郎,又累遭贬谪,徽宗时复官大中大夫致仕。散文 以策论见长,冲和淡泊,有《栾城集》。 2、苏辙干谒的目的:论文述志的方式阐明求见之由 是为了养气以益文,而非干禄求仕。文章的意义大 大超越了他原来干谒的目的,可视为一篇很有深度 的文学论文。
Leabharlann Baidu
二、结构内容分析
可分为四节分析。
第一、阐述自己的文学见解。 第二、主要谈实践自己文学主张的情况。
第三、进一步申述欲见韩太尉的强烈愿望。
第四、重申自己“生好为文”的初衷。
三、艺术特色分析:
第一、行文疏荡,颇有奇气。
第二、注意在此,而立意在彼。 第三、语言精当畅达、生动传神。
第四、构思方面,作者采用了由虚而实、层
层推进的写法。
1、行文疏荡,颇有奇气
“疏”字有两解,一是与“密”相对而言,二
是指信笔挥洒,逞才使气。“荡”字在本文 中也有两解,一是指文思浩荡,二是指行文 跌宕。而“奇气”就蕴涵在“疏”、“荡” 中了。清人沈德潜说,此文“虽以孟子、司 马迁并举,然通篇文字,多从太史公周游天 下数语生出。一往疏荡之气,亦如公之评太 史公文。”(《唐宋八家文读本》)这个评 价是十分精当的。
五、辑评
4、通体绝无一干谒求仕进语,而纡徐婉曲
中,盛气足以逼人。的是少年新得意文字。 本传称子由为人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淡泊, 而有秀杰之气,读此具足窥见一斑云。 (清·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八) 5、读书人未识宇宙形势,古今人物,不能 作好文字。子由至此,可谓尽形势、人物大 观矣,故其为文洋洋洒洒,三折九曲,独具 大海回风之象。(清· 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卷十六)
的角度、方法、思想性及文意表达上提供借 鉴帮助。
五、辑评
1、上书大人先生,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
是一片奇气。此一片奇气最难得,若落笔时写不得 着,即此文通篇都无有。(清· 金圣叹《天下才子 必读书》卷八) 2、养气说发于孟子,昌黎、柳州论文亦以气为主, 眉山父子得力尤深,其文遂雄视百代。此书自道所 见,固大而非夸也。(清· 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 卷九) 3、意见只是欲求见太尉,以尽天下之大观,以激 发其志气,却以得见欧阳公,引起求见太尉;以历 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引起得见欧阳公;以作文养 气,引起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注意在此,而立 言在彼,绝妙奇文。(清· 吴楚材等《古文观止》 卷十一)
4、由虚而实、层层推进的写法
文章以谈作文体会为突破口,从作文谈到养
气,从养气谈到增广阅历,从增广阅历谈到 向前辈学人求教的必要,再到求见太尉,不 从实处落笔,而从虚处发端,最终推进到求 见对方的诚意,笃实恳切,写来徐俆委屈, 立言得体。
四、内容引申
本文的现实意义:
对大学生写好求职信、自荐书从目的、立意
3、语言精当畅达、生动传神
如第二节中“故决然舍去”的“决然”二字,
似乎可以使人看到作者去国远游的那种果决 开朗、意气风发的神情;再如“恣观终南、 嵩、华之高”一句,著一“恣”字,而作者 对于雄浑壮丽的自然景物的陶醉之情,便不 难想见了。还有许多词语、连词,也都运用 得恰倒好处,前者使文章情韵丰富,后者使 文意转接无痕。本文的语言简练而不凝滞, 畅达而不浮泛,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令人神往。
2、注意在此,而立意在彼
《古文观止》认为本文“注意在此,而立意在彼”。此文本
意是为了求见太尉,希望博得赏誉和受到提拔,这就是所谓 “注意在此”;然通观全篇,却又全以如何养气益文为中心 展开议论,把干谒的旨趣深深地起来,这即所谓“立意在 彼”。既然谈文是虚,求谒是实,但作者喧宾夺主,落笔大 谈其文,不但把文与气的关系以及如何养气的问题阐发得淋 漓尽致,而且还历述自己养气益文的的经过,直到将及收笔, 方才把自己要求谒见韩琦的原委和目的和盘托出。可以说, 作者将文、气关系阐发得越透彻,把自己养气以益文的愿望 述说得越强烈,求谒的理由就越充分,文章词气也就越壮直。 因此,吴楚材等人称此文为“绝妙奇文”。
苏 辙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教学目的:古代干谒文和现代求职信、自
荐书的区别联系。 2、要求:读懂苏辙论文述志的方式方法,尤 其是结构和语言上的特点。
一、作者及文章背景简介
1、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颍滨遗老,
眉州眉山人,与父苏洵、兄苏轼并称“三苏”,北宋 散文家。政治上主张比较渐进的改革。仁宗嘉祐二 年(1057)与兄苏轼同中进士,授商州军师推官。 神宗时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僚属,因反对王安石变法, 罢为河南推官,又受兄“乌台诗案”牵连,谪监筠 州盐酒税。哲宗时为右司谏,官至尚书丞、门下侍 郎,又累遭贬谪,徽宗时复官大中大夫致仕。散文 以策论见长,冲和淡泊,有《栾城集》。 2、苏辙干谒的目的:论文述志的方式阐明求见之由 是为了养气以益文,而非干禄求仕。文章的意义大 大超越了他原来干谒的目的,可视为一篇很有深度 的文学论文。
Leabharlann Baidu
二、结构内容分析
可分为四节分析。
第一、阐述自己的文学见解。 第二、主要谈实践自己文学主张的情况。
第三、进一步申述欲见韩太尉的强烈愿望。
第四、重申自己“生好为文”的初衷。
三、艺术特色分析:
第一、行文疏荡,颇有奇气。
第二、注意在此,而立意在彼。 第三、语言精当畅达、生动传神。
第四、构思方面,作者采用了由虚而实、层
层推进的写法。
1、行文疏荡,颇有奇气
“疏”字有两解,一是与“密”相对而言,二
是指信笔挥洒,逞才使气。“荡”字在本文 中也有两解,一是指文思浩荡,二是指行文 跌宕。而“奇气”就蕴涵在“疏”、“荡” 中了。清人沈德潜说,此文“虽以孟子、司 马迁并举,然通篇文字,多从太史公周游天 下数语生出。一往疏荡之气,亦如公之评太 史公文。”(《唐宋八家文读本》)这个评 价是十分精当的。
五、辑评
4、通体绝无一干谒求仕进语,而纡徐婉曲
中,盛气足以逼人。的是少年新得意文字。 本传称子由为人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淡泊, 而有秀杰之气,读此具足窥见一斑云。 (清·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八) 5、读书人未识宇宙形势,古今人物,不能 作好文字。子由至此,可谓尽形势、人物大 观矣,故其为文洋洋洒洒,三折九曲,独具 大海回风之象。(清· 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卷十六)
的角度、方法、思想性及文意表达上提供借 鉴帮助。
五、辑评
1、上书大人先生,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
是一片奇气。此一片奇气最难得,若落笔时写不得 着,即此文通篇都无有。(清· 金圣叹《天下才子 必读书》卷八) 2、养气说发于孟子,昌黎、柳州论文亦以气为主, 眉山父子得力尤深,其文遂雄视百代。此书自道所 见,固大而非夸也。(清· 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 卷九) 3、意见只是欲求见太尉,以尽天下之大观,以激 发其志气,却以得见欧阳公,引起求见太尉;以历 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引起得见欧阳公;以作文养 气,引起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注意在此,而立 言在彼,绝妙奇文。(清· 吴楚材等《古文观止》 卷十一)
4、由虚而实、层层推进的写法
文章以谈作文体会为突破口,从作文谈到养
气,从养气谈到增广阅历,从增广阅历谈到 向前辈学人求教的必要,再到求见太尉,不 从实处落笔,而从虚处发端,最终推进到求 见对方的诚意,笃实恳切,写来徐俆委屈, 立言得体。
四、内容引申
本文的现实意义:
对大学生写好求职信、自荐书从目的、立意
3、语言精当畅达、生动传神
如第二节中“故决然舍去”的“决然”二字,
似乎可以使人看到作者去国远游的那种果决 开朗、意气风发的神情;再如“恣观终南、 嵩、华之高”一句,著一“恣”字,而作者 对于雄浑壮丽的自然景物的陶醉之情,便不 难想见了。还有许多词语、连词,也都运用 得恰倒好处,前者使文章情韵丰富,后者使 文意转接无痕。本文的语言简练而不凝滞, 畅达而不浮泛,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令人神往。
2、注意在此,而立意在彼
《古文观止》认为本文“注意在此,而立意在彼”。此文本
意是为了求见太尉,希望博得赏誉和受到提拔,这就是所谓 “注意在此”;然通观全篇,却又全以如何养气益文为中心 展开议论,把干谒的旨趣深深地起来,这即所谓“立意在 彼”。既然谈文是虚,求谒是实,但作者喧宾夺主,落笔大 谈其文,不但把文与气的关系以及如何养气的问题阐发得淋 漓尽致,而且还历述自己养气益文的的经过,直到将及收笔, 方才把自己要求谒见韩琦的原委和目的和盘托出。可以说, 作者将文、气关系阐发得越透彻,把自己养气以益文的愿望 述说得越强烈,求谒的理由就越充分,文章词气也就越壮直。 因此,吴楚材等人称此文为“绝妙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