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廉租住房保障办法(试行)》的通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廉租住房保障办法(试
行)》的通知
【法规类别】房屋租赁借用
【发文字号】东府[2008]84号
【发布部门】东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8.07.14
【实施日期】2008.08.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廉租住房保障办法(试行)》的通知
(东府〔2008〕84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东莞市廉租住房保障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七月十四日
东莞市廉租住房保障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完善我市廉租住房保障制度,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要,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及其他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廉租住房保障对象为本市行政区域内具有本市户籍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第三条廉租住房保障以发放租赁住房补贴为主要方式,同时实行实物配租、租金核减和房屋修葺等方式。
租赁住房补贴,是指向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发放补贴,由其自行租赁住房。
实物配租,是指向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直接提供廉租住房,并按照廉租住房租金标准收取租金。
租金核减,是指对现已承租市直管公房或本单位自管公房的困难家庭,按照廉租住房租金标准给予减收住房租金。
房屋修葺,是指对困难家庭危房或泥砖房等自有房屋,进行修葺。
第四条廉租住房保障水平以保证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住房需要为原则。
第五条市新建和收购廉租住房资金由市财政负担;各镇(街)新建和收购廉租住房资金由镇(街)财政负担,市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具体办法由市财政局另行制定,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租赁住房补贴资金以及房屋修葺资金参照最低生活保障金的负担比例,
由市、镇(街)财政共同分担。
第六条市房产管理局(以下简称市房管局)负责廉租住房保障制度的组织实施工作。
市监察、财政、国土、公安、民政、规划、物价、建设、劳动、计生、税务、社保、城管、统计、发展和改革、城建、住房公积金中心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助做好廉租住房保障的相关工作。
各镇(街)应当做好住房保障申请家庭资格的初审工作。
第七条各村(居)委会、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应当配合调查申请家庭的收入、住房或资产等情况,并出具相关证明。
第二章申请条件及程序
第八条申请廉租住房保障以家庭为单位,申请家庭应当推举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家庭成员作为申请人。申请人与共同申请的家庭成员之间应当具有法定赡养、扶养、抚养关系。
年满35周岁的未婚人员、离异或丧偶不带子女的人员也可视作一户申请家庭。
第九条申请廉租住房保障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申请人及其共同申请的家庭成员具有本市户籍,且在本市工作或居住;
(二)家庭人均收入在本市当年最低生活保障线1.5倍数之下;
(三)家庭人均资产在本市当年最低生活保障线年标准10倍数之下;
(四)无自有住房,或者现住房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低于18平方米;
(五)未享受过以下优惠政策:
1. 购买过农民公寓;
2. 享受过集中建房和泥砖房改造优惠政策。
违反计划生育规定的超生人员,在有关单位依法作出处理决定之日起满14周年,并落实结扎措施后方可提出申请。
对本条第一款第(二)、(三)、(四)项规定条件实行动态管理,由市房管局会同市财政局、民政局根据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住房价格水平进行测算和调整,报市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第十条申请廉租住房保障应当提交以下资料:
(一)户口簿、身份证、结婚证(丧偶或离异的提供相关证明)和户籍地镇(街)计生办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
(二)现住房情况证明,包括房屋产权证、土地使用证、村(居)委会或工作单位出具的住房情况证明和租赁合同;
(三)申请人及其共同申请的家庭成员的年度收入情况证明材料;
(四)家庭资产情况证明材料;
(五)因就学、服兵役迁出本市户籍的,提供原户籍所在地派出所证明;
(六)属低保家庭的,提供《广东省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保障证》;
(七)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前款规定的各类证明材料,应当提交经申请人签字确认的复印件,并提供原件核对。
第十一条家庭单位认定:
(一)夫妻双方及未婚子女构成一个家庭单位;
(二)与家庭成员同住且存在法定赡养、扶养、抚养关系的,经有关村(居)委会证明,可作为该家庭成员申请廉租住房保障。
已婚子女与直系亲属独立分户,其已婚子女或直系亲属申请廉租住房保障的,应将已婚子女和直系亲属的家庭情况一并审核,符合条件的方可予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