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 (共28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 (共2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c54280059eef8c75fbfb356.png)
五代
581年 618年
后梁
后唐
后晋 十国
后汉
后周 北宋
隋
唐
吴、南唐、吴越、前蜀、 后蜀、楚、闽、南汉、南平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 长久计,其道何如?”
“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 下自安矣。
目的
措施
影响
军事 方面
①解除禁军将领 消除武将 的兵权,控制军 专权的弊 队; 端 ②统兵权与调兵 权分立 分散、削 分割宰相的军政 弱宰相权 和财政的大权力 力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密
4、“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 ( ) A.统一文字 C.创立科举 B.独尊儒术 D.重文轻武
5、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 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 还有一个职责:“所 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 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C.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
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1、扩大录用范围 2、三年一考
宋太祖曾刻碑立下誓言:“不得 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人。”
北宋时期,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 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 指挥权。 请你说说你对“阵图”的感受。
根除武将跋扈与 兵变篡权,有利 于社会安定。
武将过于受到限制, 对外战争屡屡失利。
三、重文轻武的策
A①② ③ ④ C① ② ③ B ② ③④ D③ ④
2、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A.陈桥兵变 C.唐末农民战争 B.唐朝后期藩镇割锯 D.五代政权的频繁更替
3、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 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 质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PPT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共2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PPT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共25页)](https://img.taocdn.com/s3/m/29d2ad70647d27284b7351b7.png)
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
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吾欲息天下 之兵,为国家长 久之计,其道何 如?
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PPT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共25页)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即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PPT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共2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PPT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共25页)
黄袍加身
一个男人 一件黄袍 一次兵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宋太祖的求安之路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宋太祖的求安之路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一、宋太祖得天下
宋太祖赵匡胤[kuāng yìn](927年-976 年),字元朗。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 皇帝。赵匡胤受柴荣(后周世宗)器重,掌 管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发 动陈桥兵变。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 建立“北宋”。
辙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PPT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共2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PPT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共25页)
二、宋太祖重建安全感
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 臣强而已。
君臣密谈、谋划天下
自唐季以来, 数十年间,帝王凡 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何故 也?
惟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收其 精兵,则天下自安
前蜀 891-925
后汉 947-950
后蜀 925-965
后周 950-960
闽国 893-945
后梁帝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共20张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共2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91056a983d049649b665828.png)
北宋:赵匡胤,后周禁军统帅
1、目的: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
2、政策:
材料:“从宋太宗起文臣成为宰相和正副枢
密使得主要人选,宋太宗一朝,宰相9人,全部 为文官。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 ——赵毅《中国古代史》 ①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抑制武将,提 升文臣的地位。
文臣统兵
欧阳修,北宋政 治家、文学家,在政 治上负有盛名。天圣 八年进士。以翰林学 士修《新唐书》。 宋英宗时,官至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材料:
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入 侵势力所颠覆,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 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 赵宋皇位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②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 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 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好社 会的安定。
如果让你选择, 你想穿越回哪个朝 代?
作用
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用的高 度,皇权大大加强。
四、重文轻武
思考:宋朝为什么实行重文
轻武的政策? 各朝代建立者简历
有何共同 点?
后梁: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 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1、军 队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的控制 了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 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 不识将,将不专兵。
2、中央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皇帝
财政
三 司 使
行政
政 事 堂
军事
枢 密 院
3、地方
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知 州三年一换,频繁调动。 ②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化知州 的权力。 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https://img.taocdn.com/s3/m/8bab616e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fe.png)
大家好
14
相关史事
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 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 备乃至军队。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是 极为重视的,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 政支出的七八成,军队人数最多时达 到120多万。
大家好
15
材料研读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 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 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 做针。”。
大家好
19
知识拓展
重文轻武的弊端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对政权的稳 固有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 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 ,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 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 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 朝廷的财政支出。
大家好
2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宋太祖像
960年,后周大
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
动兵变,他的部下拥
立他当皇帝。赵匡胤
随机回师夺取后周政
权,改国号为宋,以
开封为都城,作为都
城,史称北宋。赵匡
胤就是宋太祖。
大家好
3
建立时间: 960年 建立者: 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 开封
大家好
4
相关史事
赵匡胤是后周禁
军的统帅,负责防守
京师。960年初,朝廷
派他北上抵抗辽军。
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
陈桥驿时,谋士和诸
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
袍披到赵匡胤身上,
叩头便拜,口称“万
岁”,赵匡胤就这样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当了皇帝。
大家好
5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https://img.taocdn.com/s3/m/61807296336c1eb91b375dc2.png)
北方战乱多
玄
五代(907—960)(中原地区)
宗 统 安藩 黄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治 史镇 巢 后 之割 起
由藩镇割据演变而来,武力夺权
期 朝
乱
据
义 907亡
十国(891—979)
政 腐
前 蜀
后 蜀
吴
南 唐
吴 越
闽
楚
南 汉
南 平
北 汉
败
南方相对安定
960兴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中国古 代史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宋太祖和他的 后继者依照先 南后北的统一用一场刀局光剑影, 方针,陆续消换来黄袍部加身看窗外霜叶飘零, 灭政了权南,方结割束据了砸揣疼测彷着人徨统心眼得神几月分光江入山秋如更何深坐,稳, 中原和南方的一声叹息一一缕白发成┅┅ 分裂割据局面。
第二单元
赵匡胤相继 灭亡后蜀、 南汉及南唐, 其弟宋太宗 继位后灭吴 越、闽南、 北汉。重新 恢复了华夏 地区的统一, 结束了自唐 末五代以来 长达近七十 年的藩镇割 据混战局面。
中央:以宰相为首的百官
中央集权
地方:行政权、财权、兵权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对解决藩镇割据,维 护国家统一,起了重 要作用。但是,这些 措施又是一把双刃剑, 削弱 在解决了中央与地方 相权 矛盾的同时,也为北 宋种了下积贫积弱的 祸根。到北宋中期, 成为引发社会危机的 重要原因。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二单元
消灭南方割据政权
此非他故,方镇 太重,君弱臣强 而已。
惟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
七年级历史下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七年级历史下第6课-北宋的政治](https://img.taocdn.com/s3/m/ffd58aec9ec3d5bbfd0a74ff.png)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的建立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勾画出基础知识。 1、建立方式: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2、时间:
960年
3、建立者: 赵匡胤(宋太祖) 4、都城:
5、国号:
东京(河南开封) 宋(史称北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观察地图,北宋建立之初,是否完成了 全大江南北的统一?
强干弱枝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结合五代十国时期与北宋时期节度使的权力发 生了哪些变化?
军权 财权 五代十 有大军指挥 拥有辖区的 国 调度权 财政权力 北宋 民政 拥有辖区的民政 处理权力 人事调度 可以自主任命 下面官员 人事调度权, 全部归属中央 政权
取消节度使收 下派文官做知州 税的权力,设 和通判,掌管民 有拥兵之重, 政、司法 无调兵之权 置 转运使
)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3.在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不包括( ) A.政事堂主官由文官担任,地方官都是清一色的文 官 B.主管全国军务的枢密院主官也基本由文官担任 C.遇有战事,由文官担任主帅 D.宋朝科举制日趋完善,武举规模亦超过前代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思考:北宋推行重文轻武政策,给我们当今国家 建设有何启示?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2、措施
问题:阅读教材P38,思考除上述措施,宋太祖为加 强中央集权还采取了那些措施?(从中央和地方两大 方面进行思考)
温馨提示:请各小组合作,小组 长做好记录,并确定发言代表。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2、措施
中央: 2)设“二府三司”,分割宰相的权利 皇帝
“二府三司 ”: 政事堂
(掌管政务)
参考答案: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朝武将的地位和待遇低。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a9a387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70.png)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北宋的政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北宋的建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的政治制度、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宋的政治历史,掌握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历史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北宋政治制度的细节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2.掌握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3.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的政治制度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2.教学难点: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掌握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查阅相关资料,熟悉北宋的政治制度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案例。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教材,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进而引出北宋的建立。
教师简要介绍北宋的政治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北宋政治制度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
同时,教师讲解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件 (共33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件 (共3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595ced9172ded630b1cb680.png)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小组讨论·重文轻武的影响?】 材料二:国内外学者对宋朝的评价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先生文集》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宋朝,已呈现巅峰状态。” ——英国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军事上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 有发兵之权而无握病之重;京师之兵总于 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 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 也。” ——范祖禹《范太史集》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皇 帝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1.原因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宋太祖
宋太宗 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文臣统兵格局逐渐形成。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2.措施
①重用文官
文 臣 统 兵 的 代 表 : 欧 阳 修
《劝学诗》 宋真宗(北宋第3位皇帝)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具 体 措 施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措施 军事上 内容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政治上
①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副宰相,多重机构) ②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天下尚未统一; 武将篡位。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20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2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f9afa65af45b307e9719732.png)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 守信等大将饮酒,酒兴正浓时, 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 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 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 “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 袍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 众将知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 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让他们回 家置产,享受清福。第二天,这 些大将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 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故事的来 历。
点。 3.以小组为单位检查核对自主预学内容。
五代:
朱温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十国
一、北宋的建立
1.建立者:
赵匡胤(宋太祖)
2.时间:
960年
3.定都:
开封
一、北宋的建立
方针:先南后北
先易后难 结果:
统一了南方和中 原地区
阅读与探究
材料一 : 太祖问:“天下自 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 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 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 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 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职权:地方一切行政和司法事务,需要经过通判署名 才能生效。 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
目的
军 事 方 面
消除武将 专权的弊 端
措施
1.解除将领的兵权;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定期换防。
影响
加强对军队的控制,但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 中 央
削弱宰相 的权力
宋人科举考试图
科举制 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 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 举制正式形成 3、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4、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 5、宋朝: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提高进士地位。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78d54b20b4c2e3f56276312.png)
皇帝
皇帝
丞相
丞相 枢密使 三司使
参知政事
事无不统Biblioteka 副相 军权 财权分化事权(多人,多重机构)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控地方
兵
罢节度使兵权 ,收地方精兵
钱
1.取消节度使的截留特权 2.设转运使,监控地方财政
权
1.派文臣做知州
2.州县长官,三年一换
3.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回答: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初在中央和地方 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
学习目标
掌握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了解赵匡胤加强集权的具体措施。 知道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 学会站在历史的角度辩证看待宋初政治制度与国 家发展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兵变夺天下
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朝代信息卡
时间: 960 年
中国自三人代物以后:,得国赵最匡正者胤,惟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籍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 之意。——孟森《明清史讲义》 事件: 陈桥兵变
矣.
权
钱兵
吾欲息天下 之兵,为国家长 久之计,其道何 如?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集权安天下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控军权
(1)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加强 (2)统调分离
禁军 (3)地方禁军定期换防
驻地
将1
(4)收地方精兵
驻地
将3
驻地
将2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课 堂 小 结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政治(共18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政治(共1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35f8689b0717fd5360cdccf.png)
不再以从军为荣。
重武轻文的影响: 宋朝的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 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 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 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 安定。
课后活动
1.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 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指的是:相权、财权和兵权。
正误判断。
√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 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 √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 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
基础巩固 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 在陈桥驿发 动兵变兵变,建立宋朝,以 为都城,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 。 (2)统一全国: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 的统 一方针,结束了 和 的分裂割据局面。 (3)强化中央集权:①军事:解除 将领的兵权, 牢牢地控制了军队。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将兵权和 发兵权分离。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②中 央:为防止宰相权利过大,采取 的办法,削弱 相权;③地方:派 担任各地州县长官,为防止知 州的权力过大,实施 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 官;还在各州府设置 ,以分知州的权力。还下令 取消 收税的权力,又陆续在地方设置 ,把 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作用:把 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大大加强
基础巩固
1.“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 A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2.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A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3. 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C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共23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共2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d2549badaef5ef7ba0d3cfa.png)
我们只统 兵,不能 调兵,真 悲剧!
我虽能调兵, 可我不会领 兵打仗啊!。
宋 将 领
枢 密 院 官 员
(二)在中央: 皇帝总揽大权 削弱宰相 权利 皇帝
财政 行政 中 书 门 下 军事
参 度 盐户 支 铁部知 政 (三司) 事
枢 密 院
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 削弱相权。 皇帝
强化中央集权 相权
(三)在地方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A.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三年一换 B.设置通判。 分散知州的权力。 C.设置转运使。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宋史》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 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 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职权:地方一切行政和司法事务,需要经过通判署名才 能生效。 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
宋将 领
注重文教,广开科举
材料一、 “北宋共开科举考试81榜,期间所取文士合计60035人,平均 每年360人。” “北宋武举共开科考试28榜,共取士868人,年均5人。” ——《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 材料二、
重文轻武的 政策
读书风气浓厚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 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汪洙《神童诗》
我替您管钱
我烦你俩!
这回可以睡 个好觉了!
转 运 使 我替您“分 忧”!
赋税都上缴 了,下个月 的开支可咋 整?
知州
通 判
皇 帝
知州
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 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影响
我们是个摆 设?!真悲 剧!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共24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共2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1ae72cd9b89680203d82564.png)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建立 时间: 960年 人物: 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 开封 国号: 宋(史称北宋)
2、统一方针: 先南后北
建立时间: 960年
北 宋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开封 (东京)
北宋的统一是否标志着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结束 , 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宋志· 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 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 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 ,与守臣(知 州、知府等)通签书施行”。 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职权:分割知州的权利;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 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 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 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转运使:宋太宗时于各路设转运使,称某 路诸州水陆转运使,其官衙称转运使司, 俗称漕司。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 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 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宋真宗景 德四年 ( 1007 )以前,转运使职掌扩大, 实际上已成为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
以图述史
陈桥驿兵变 北宋建立
杯酒释兵权
课堂练习
1.赵匡胤建立北宋是在( B) A.10世纪初 B. 10世纪中期 C.9世纪初期 D. 9世纪中期 2、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首要措施 是( A ) A. 集中军权 B. 集中行政权 C. 集中财权 D. 集中司法权
3、宋朝时普遍受到尊重的阶层是( A. 士人 B. 商人 C. 农民 D. 手工业者
七年级历史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目标 1、了解北宋建立 2、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3、识记重文轻武的政策 重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难点:重文轻武政策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的政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北宋建立、杯酒释兵权的史实。
②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③知道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知道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②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
②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教学重点】
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教学难点】
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
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
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PPT播放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东京(开封)
2.黄袍加身(>>>PPT播放黄袍加身视频)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
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
(>>>PPT播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
想一想:宋朝的建立有着怎样的意义?
答: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局部统一。
3.强化中央集权政策
(1)军事上: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
将,将不专兵。
(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禁军军将也黄袍加身,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威胁利诱双管齐下,暗示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
(2)政治上:①在中央,用分化事权的方法,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削弱宰相的权力。
②在地方,加强控制。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
的爪牙。
对知州进行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在各州府设置通
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地方留一部分作必要支出,其余一切权力都由中央掌控。
②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4.动脑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原因?
答案:①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成五代十国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割据状态,要巩固封建统治,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③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
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
思考: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答案:宋朝武将的地位和待遇低。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2.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代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
士地位,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PPT展示宋代科举考试图)
3.动脑筋: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是利大还是弊大?
答: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宋朝偏重文治,却令社会出现过度文弱的弊病,民风文弱军力不振君臣畏战,在军事上积贫积弱。
三、课堂总结
北宋政权建立以后,又经过20年的战争,终于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达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
同时在北宋建立之初,以宋太祖为代表的统治者注意总结、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即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被北宋王朝中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四、课堂练习
1.北宋为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 C )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宰相
2.“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这一诗句中的“唐宗”“宋祖”
分别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两位皇帝。
( C )
A.唐高祖、宋太祖 B.唐高宗、宋太宗
C.唐太宗、宋太祖 D.唐太宗、宋真宗
3.北宋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 ( B )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武将专权制
D.宰相制度
4.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 B )
A.休养生息政策
B.重文轻武政策
C.重武轻文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5.阅读下面材料:
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宰相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依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北宋的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
赵匡胤开封
(2)宋太祖为什么要加强中央集权?
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的稳定,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3)为此,宋太祖在军事上是怎样加强中央集权的?
军事上:解除了石守信等统军大将的兵权
建立禁军,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并经常调换将领,定期换防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6课北宋的政治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讲述了北宋的政治措施,重点是宋太祖改革的措施和重文轻武的后果,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辩证的看待宋太祖的改革的利弊。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精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