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相关问题论文

合集下载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摘要:盈余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上,它是管理者为了满足自身及公司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的集合,但在实际操作中,盈余管理往往存在过度操纵的问题。

管理者会利用会计准则内容滞后的缺陷或关联方关系复杂的特点,通过会计手段或非会计手段来进行过度的盈余管理,这种以牺牲大部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来满足一小部分人的私欲的行为,容易使人们将盈余管理与财务舞弊混为一谈。

为此本文通过对盈余管理的概念及特征、动机、手段和完善盈余管理措施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全面客观的认识盈余管理,希望将其与财务舞弊区分开来,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Abstract:Earnings management is to establish a legal basis, it is the managers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company to meet its own series of actions taken to maximize the collection, but in practice, there is often excessive manipulation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ssues. Managers will use the contents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lag complex defects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ed party relationships, through accounting methods or means to carry out over accounting earnings management, most of this at the expense of the interests of investors and creditors to satisfy a small number of people desires of the behavior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s easy so that people willconfuse the fake with the surplus. Through this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motivation, means an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described the four aspects of a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earnings management, hoping to distinguish false and earning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positive for .Keywords:Listed Companies;Earnings Management;Motivation目录一、盈余管理的概念及特性 (1)(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1)(二)盈余管理的特性 (2)二、盈余管理动机 (3)(一)资本市场动机 (3)(二)债务契约动机 (3)(三)报酬契约动机 (4)(四)政治成本动机 (4)三、盈余管理的手段 (5)(一)会计政策选择 (5)(二)关联方交易 (7)(三)非经常性损益 (7)四、完善盈余管理的措施 (8)(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诚信黑名单 (8)(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8)(三)转变审计交易模式,强化中介机构的监督职能 (9)(四)改进证券市场的监管制度,减少盈余管理的政策诱因 (9)参考文献 (11)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有关上市公司毕业论文

有关上市公司毕业论文

有关上市公司毕业论文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基石,目前评价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而对收益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上市公司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上市公司毕业论文篇1浅谈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摘要:盈余管理是目前会计界广泛研究的课题。

上市公司内部,公司管理当局的股票发行、配股、估价变动、避免停牌、退市等动机客观刺激其采用盈余管理。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1.盈余管理概述盈余管理是目前会计界广泛研究的课题。

尽管对盈余管理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但是在某些方面,会计界的认识是一致的,例如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当局;在盈余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当局是有目的、有意图地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会计政策或交易安排;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在于获得自身利益,从本质上讲,盈余管理是有害的。

盈余管理的存在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

论文参考网。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信息的不对称、盈余管理的收益大于成本、政治环境的压力等外部原因给盈余管理的存在以可乘之机;另外,注册会计师监督力量不足也是盈余管理存在的原因。

上市公司内部,公司管理当局的股票发行、配股、估价变动、避免停牌、退市等动机客观刺激其采用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它的存在与市场效率、公司治理结构、会计准则制度设置以及企业的外部监督密切相关。

尽管无法消除盈余管理,但我们也不能放任自流, 应该借鉴他国经验、结合我国实际, 构筑起综合的、多层面的防范体系和治理措施,尽可能使之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及由此造成的危害降至最低。

2.盈余管理治理的八项对策要减少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2.1提高资金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的有效性盈余管理产生原因之一是信息不对称。

要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就要促使资本市场健康完善发展。

我国政府对证券市场干涉过多,是其不能迅速发展起来的原因。

因此应当减少政府对证券市场的干涉,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证券市场的有效性。

企业盈余管理论文上市公司相关论文

企业盈余管理论文上市公司相关论文

论文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摘要:本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总结了近些年国内外盈余质量评价的相关理论文献,提出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的关键性指标体系,并结合**旅游为例对关键性评价指标进展了实际应用,最后提出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管理的有效治理机制与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关键性指标应用1 研究背景及意义自1990年我国设立**证券交易所,截至2008年11月14日,沪深市总开户数到达1.194亿户,沪深A股数量1604支,总市值到达127627.43亿元。

可以看出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开展,证券市场的规模日益壮大,股票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投资的重要渠道,而中国股市也从最初的“消息市〞逐步向规*化和理性化迈进。

在证券交易市场中,上市公司要定期公开披露其会计信息——会计中报和年报,并且随着公司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利用率进一步加强,这些会计信息不仅会影响其股价、股票买卖数量、投资者对其预期,而且毫无疑问的是众多投资者进展决策时能够获得的重要依据之一,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决策及其后果。

在过去,在对上市公司进展财务分析时往往直接使用盈余数据,忽略盈余数据的质量内涵。

然而,盈余质量评价既可以分析盈余信息在多大程度上扭曲了经济现实,又可以分析盈余信息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创造能力。

因此,外部投资者假设要透视公司真正的盈利能力与潜力,及时发现公司可能面临的危机,并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就需要对盈余数据及其披露系统的质量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即,对公司的盈余质量进展评价与分析。

2 国内外开展现状2.1 国外开展现状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证券业已逐渐形成了股票“盈余质量〞的观念。

至20世纪70年代,由于决策有用观作为会计目标得到会计界的普遍认同,盈余质量研究成为会计学术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近年来,国外盈余管理的研究已经从对应计工程的研究开展到对影响现金流量工程的研究以及盈余信息有用性方面的研究。

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3篇

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3篇

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3篇第一篇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一)会计手段1.利用准备金项目实行盈余管理资产减值准备有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根据自身需求高估或低估坏账准备计提金额;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和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难以确定,使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具有主观性,会计人员能够在追溯调整的年度或者其后的年度多计提减值准备,从而相对应减少当期利润,而在以后年度处置该项资产时,能够冲回所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以增加相对应年度利润。

2.利用营运资金项目实行盈余管理为避免摘牌停止上市,很多上市公司通过其他应收应付款实行盈余管理。

在正常情况下,其他应收应付款的期末余额不应过大,不过有些公司这两个科目的余额巨大,往往和应收应付款不相上下,显然这种现象和管理者实行盈余管理密切相关。

3.利用“线下项目”实行盈余管理利润表中的“线下项目”具体指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及补贴收入等项目。

很多上市公司管理者正是成功地利用了涉及“线下项目”的交易以达到监管部门对指标收益的要求。

为达到配股资格,处于配股边缘的上市公司会利用这些非经营性项目增加收益。

同时,前一年度发生亏损的公司往往通过涉及这些项目的交易在当年度扭亏为盈,而当年亏损的公司则利用交易的方式进一步降低报告期利润。

4.利用资本利息化调节利润利用利息资本化更隐蔽的做法是利用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难以界定的事实,通过人为划定资金来源和资金用途,将用于非资本性支出的利息资本化。

5.利用多种形式的“利润存储器”部分企业会作出不切实际的估计,对如退货、贷款损失、保修费用等或有事项实行盈余管理,在业绩良好时多计提准备,以调节利润。

(二)非会计手段1.关联交易因为关联方之间存有控制关系,往往不以公平交易实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有虚构经济业务,人为抬高上市公司业务水平和效益;采用大大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实行购销活动;以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以收取或支付管理费,或分摊共同费用调节利润等。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研究论文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研究论文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摘要】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一个问题。

为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帮助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公司业绩,企业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正当的盈余管理是合乎情理的行为。

本文从其定义入手,分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并重点就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提出几点治理对策。

【关键词】盈余管理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为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是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达到的预期利润的压力,在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的允许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的一种行为,其本质是影响财务报表,从而影响相关的战略和目标。

当前,盈余管理已成为世界各大公司财务经理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一、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一)信息不对称的结果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的真正控制者,而作为企业实际所有者的股东,反而处于信息上的劣势。

企业管理层就可能利用其掌握的信息获取利益的最大化,通过盈余管理从而使盈余信息朝着对自身有利的方向发展。

经营者利用信息优势,向股东、债权人、投资者等提供虚假信息,掩盖企业真实财务状况,从而达到侵吞公司财物,粉饰经营业绩等目的。

(二)高层经营管理人员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不论薪酬是与业绩挂钩,还是由控股股东发薪,用来反映经营者经营业绩的会计盈余信息都是非常重要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薪酬制度与人事制度缠绕在一起,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在很大程度上会产生利润操纵的动机。

(三)内部交易方面的考虑由于股票期权等是管理者薪酬重要组成部分,股票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管理者的利益,基于股权激励的内部交易也成为管理者盈余管理的重要动机。

(四)资本市场的动因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机以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之间内在关系为逻辑基础,认为管理者可能会选择盈余来影响股价,从而获得自身收益。

另外,通过降低并购前目标企业盈余而获利是企业并购中盈余管理的重要目的。

企业并购中的盈余管理包括管理层收购、换股并购以及反向收购。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盈余管理是指公司利用各种手段来操纵财务报表,以追求更高的利润表现。

尽管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吸引投资者,但过度和不当的盈余管理行为,往往导致信息不对称、诈骗行为、甚至产生系统性风险。

本文将重点探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首先,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财务报表失真。

为了掩盖真实财务状况,一些上市公司通过虚构营业收入或缩小负债规模等手段,虚假地塑造公司财务健康状况。

这不仅误导了投资者,也对市场秩序造成了负面影响。

为解决这一问题,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核,加大对违规公司的处罚力度,同时提高监管的透明度和科学性。

其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导致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

个别公司会通过优化财务报告、隐瞒公司风险等手段来控制信息流动,使得内部人员可以更早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外部投资者则处于劣势地位。

要解决这一问题,监管部门应建立更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并加强对披露信息的监管,确保及时、公正、全面的信息披露,保障投资者的权益。

第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可能导致投资者信任危机。

当投资者意识到公司存在盈余管理问题时,他们往往会对公司失去信心,导致投资者抛售股票,进而影响市场稳定。

为了恢复投资者信任,上市公司应通过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增加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力度,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透明度和披露标准也要得到进一步提高。

最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对金融稳定产生潜在风险。

过度盈余管理有可能掩盖公司风险,给投资者带来误导,进而扩大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

为了防范这种潜在风险,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风险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监管机构和上市公司共同努力来解决。

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核,建立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加大对违规公司的处罚力度。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3篇精品资料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3篇精品资料
从本文前述公司概况中可得知,煤气化的最终实际控制人是山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具有政府背景。由于上市公司可以带来一些政绩上的好处,如促进地方就业率,保障地方财政收入等,地方政府往往有动机给予一些财政补贴或政策优惠来支持上市公司,避免上市公司被ST,甚至摘牌。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煤气化暂停提取安全生产费可以减少计入成本或当期损益的费用,从而对公司利润产生影响,从某种程度增加了公司利润,削弱了煤气化被ST的风险。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3篇
第一篇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
经济利益支配人们的经济行为,信息相关者经济利益不一致是盈余管理产生的直接动因,通过分析盈余管理动因相关理论,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债务契约动因债务契约是指债权人(金融机构)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在向上市公司提供贷款时与其签订的保护性条款,如:限制发放过多现金股利、限制举债规模、规定流动比例、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的变动范围等。一旦上市公司出现违约行为,债权人就会采取相应惩罚措施,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被惩罚,降低违约成本,就会通过采取会计方法或者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盈余管理。
(四)从外部审计角度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的外部审计是通过聘任会计师事务所,由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财务报告发表相应的审计意见,但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独立性受到严重影响,很难保证审计意见的客观、公正。
三、防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一)完善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规范了会计核算的标准和依据,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客观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准则在运用的过程中存在可选择的空间。为了压缩盈余管理空间,笔者认为,应从根本上完善会计准则,涉及管理者主观选择的会计政策,应做到更加具体细化,减少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减少管理层的会计估计和主观判断;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但随着新准则的实施,上市公司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盈余管理方法。再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经济业务,为能使这些新业务在会计处理时有法可依,防止企业利用新业务进行盈余管理,我们应及时对会计准则进行修订。

盈余管理论文(教授推荐6篇)

盈余管理论文(教授推荐6篇)

盈余管理论文(教授推荐6篇)标题一:财务管理中的现金流量盈余控制现金流量盈余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是否足够,以及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

在财务管理中,现金流量盈余的控制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帮助企业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降低企业面临风险的可能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本篇论文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论探讨,以引导企业如何在财务管理中有效控制现金流量盈余。

标题二:成本管理在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探讨成本管理在企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篇论文通过对多家企业的实际操作案例分析和对现有成本管理理论的探讨,详细剖析了成本管理在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及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标题三: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现状与展望企业战略财务管理是指企业在制定战略决策时,以财务管理为基础,在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之间进行优化配置和风险控制的一项管理活动。

本篇论文对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概述,分析了企业战略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同时提出了未来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及应对措施。

标题四:融资决策的财务分析与评估对于企业而言,融资决策是十分关键的,它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在融资决策中,财务分析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本篇论文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融资方式进行分析,探讨了财务分析和评估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并给出了一些典型案例,为企业融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标题五:价值驱动的绩效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价值驱动的绩效管理是指通过财务和非财务因素评估企业绩效,并以实现投资者期望回报为目标,协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篇论文分别从价值驱动的概念、价值驱动的绩效管理模型以及价值驱动的应用案例展开阐述,详细介绍了价值驱动的绩效管理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

标题六:财务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识别和评估财务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对企业内部和外部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以保障企业资产安全,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摘要:在西方国家,盈余管理已经有近20年的研究历史了,而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盈余管理学的研究能从客观上揭示一些领域中存在的有规律现象。

它不是简单的会计问题,还涉及到管理学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健发展,证券市场也在逐渐的发展和完善,但是,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主要阐述了现在国内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对策一、盈余管理概念及其特征1.盈余管理的概念。

盈余是评价经营者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指企业在一定的时间内经营所得的利益,是一个企业重要的会计信息。

西方的学术界还没有对盈余管理问题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定义,不过大体上可划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经济收益观下的盈余管理;另一种是信息观下的盈余管理。

由于证券市场在不同国家发展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各国对经济观和信息观的重视程度也存在差别,在一些资本比较发达,证券市场较完善的国家主要注重信息观,而那些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地区则主要注重经济观。

2.盈余管理的特征。

盈余管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①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层,现代市场市场经济活动中,一个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开的,企业的股东并不是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企业所有经营事宜都是由董事会决定的,所以,管理层是英语管理的主体,但是管理层的执行人并不起决定和控制作用。

②盈余管理的对象可分为中介对象和最终对象两个层面,中介对象主要是指公认的会计准则、方法、估计以及时间的选择;最终对象就是会计数据本身,即会计数据自身信号和信息含量的作用。

③盈余管理目标,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寻求企业自身市场和效用的最大化,从而获得企业生存、收益和长期发展的能力,也正是盈余管理在这方面有巨大的优势,所以才使其有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会计准则的选择空间比较大,这是产生盈余管理的最主要条件。

在我国,由于特殊的国情,产生盈余管理的现象不仅仅是会计准则这一因素,还有政府监督和审计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透明度受到损害,监管不力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也会损害投资者的权益。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加强监管力度,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从而减少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未来有望通过加强监管和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可以包括更加细致的监管政策制定和更加严格的财务信息披露规范,以确保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合规性和透明度。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有效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整体水平和投资者信心。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对策、监管、信息披露、透明度、现状分析、原因分析、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结论、展望、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盈余管理是指上市公司通过各种手段操纵财务报表,以达到掩盖真实经营状况、误导投资者或者追求特定利益的行为。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严重性也逐渐凸显出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存在的问题及根本原因,提出可行的解决对策。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影响着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投资者的利益保护。

一方面,部分上市公司存在明显的盈余操纵行为,严重违反了财务报告准则和监管规定。

一些上市公司通过虚构盈余、隐瞒损失等手段,误导投资者,导致市场信息不对称,不利于市场的公平公正。

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现状,并提出有效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盈余管理问题的现状分析和原因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从监管与信息披露两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加强监管力度和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可以有效减少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问题研究

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问题研究

第一部分:引言1. 背景介绍在当今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盈余管理是指上市公司为了达到某种经济利益或者影响公司股价而进行的盈余数据的调整和操纵。

这一现象对于投资者、监管部门以及公司治理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2. 研究意义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通过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可以为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也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准确地判断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对于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权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部分: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3. 盈余管理的定义与形式盈余管理指的是公司通过调整财务数据、改变会计政策等手段,从而影响公司盈余的行为。

盈余管理一般分为合法盈余管理和违法盈余管理两种形式。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违法盈余管理的案例时有发生,这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4. 主要问题(1)财务数据真实性问题:许多上市公司存在利用盈余管理手段获取投资者信任,从而掩盖真实财务状况的情况,这导致了公司财务数据的真实性问题。

(2)投资者权益受损:盈余管理行为往往会误导投资者的决策,从而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受损,另外,一些高盈余管理水平的公司通常会伴随着高风险,给投资者带来了不确定性。

(3)监管部门监管不力: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数量庞大,监管难度较大,监管部门在盈余管理问题的监督和处罚上存在一定困难。

第三部分:解决方法与建议5. 监管加强(1)建立更为完善的监管制度,加大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审核力度,提高违规行为的成本。

(2)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加大对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真实性的监督力度。

6. 完善内部治理机制(1)加强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内控水平,加强对盈余管理行为的防范和监督。

(2)建立健全的激励约束机制,减少公司管理层利用盈余管理行为获取短期经济利益的动机。

第四部分:个人观点与总结7.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确实存在,并且对于市场的稳定和投资者的利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威胁。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中国储运网H t t p ://w w w .c h i n a c h u y u n .c o mD I S C U S S I O N A N D RE S E A R C H 探讨与研究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上市公司的日益增多,盈余管理问题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过度盈余管理会使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丧失可靠性和真实性,误导投资者决策,严重制约市场经济的平稳发展,因此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是必要的。

当前,我国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面存在相关问题,本文在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对策,从而为规范盈余管理提供有效帮助。

关键词:盈余管理;政府监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是我国金融市场上常见的粉饰财务报表、传递经营业绩的手段。

在不良动机的驱使下,盈余管理会使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丧失可靠性和真实性,并对金融市场、投资者决策以及社会资源配置产生不利影响。

为此,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盈余管理基本概念(一)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是指上市公司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以及会计准则和制度规定的范围内,利用相关手段向企业外部传递非真实的财务信息和公司的盈利状况,以达到实现上市公司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在法律和会计准则的规定内,调整公司所披露的财务信息状况和盈利情况,实现虚增或减少会计利润的行为,其并不能改变企业真实的盈利状况。

除此之外,盈余管理作为一种财务舞弊的工具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具有很高的隐蔽性,因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都是在会计制度和金融市场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很容易被监管部门忽略。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1)会计政策的选择。

上市公司通常会根据当前不同的环境作出不同的决策,从而采取不同的会计政策,使企业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2)交易时间的确认。

由于交易时间的确认具有一定的弹性,确认时可以提前也可以滞后,所以上市公司通常会在运营的过程中利用交易时间确认的特性对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违规操纵。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及治理建议论文.doc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及治理建议论文.doc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及治理建议论文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及治理建议论文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研究中,盈余管理问题一直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

盈余管理通常来说是公司管理层出于自身利益,选择性的采用有利于自身规划的财务及非财务手段,改变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已经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趋势。

随着近年来我国监管机构对市公司信息披露工标准性不断增强,以及广阔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使用程度不断提高,使得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根据上市公司所处的不同时期,盈余管理的动机也是不同的。

(一) IPO上市的动机在目前阶段下,公司融资活动偏好于股权性融资,为了满足自身开展所需资金的需要,大多数公司把IPO作为解决资金问题的第一选择。

按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方法》的相关规定,在主板上市的上市公司盈利标准为: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3亿元。

按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方法》的相关规定,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盈利标准为:最近两年连续盈利,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

中国证监会根据申请在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的公司规模及行业性质不同,对盈利性及成长性分别提出了要求。

但无论是在主板还是在创业板上市,公司能否上市及募集资金规模的大小,获利能力均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企业进行IPO申报时,需要提供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的根本财务资料。

因此,为了获得上市资格,特别是申请在创业板上市的中小型企业,在盈余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

经过粉饰的盈余不仅有助于公司获得股票发行上市的资格,还可以提升企业的股票定价水平,以最大限度从证券市场筹集到资金。

防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探析论文

防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探析论文

防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探析论文防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探析论文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及其消极影响的分析,对如何有效防范盈余管理进行了对策研究。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一、什么是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

对盈余管理比较全面的概括是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为达到筹资、避税等目的,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上市公司主要通过以下手段进行盈余管理:一是收益平滑。

即公司为塑造良好的形象,管理人员往往倾向于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来平滑收益给人以公司收益稳定增长、风险不大的感觉;二是收益最大化。

这种策略通常被用于管理人员为实现报酬和债务契约为目的的盈余管理;三是收益最小化。

这种策略一般被用于节税或延缓纳税目的,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扩大当期成本费用列支以减少当期收益;四是巨额冲销。

这是公司在遭受压力或更换领导时常采用的策略。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消极影响(一)造成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根本质量特征,其中可靠性是基础,离开了可靠性,会计便失去了生命力。

盈余信息是重要的会计信息,其对于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用户评价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和企业价值有重大意义。

盈余管理使报表上的盈利信息成为数字游戏,使其披露的会计信息往往缺乏充分性和全面性、甚至缺乏客观真实性,从而使整个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大打折扣。

(二)对资源配置产生不利影响。

上市公司对外提供会计信息具有许多潜在的经济后果,如影响个体间财富分配、消费和生产企业间的资源配置等。

管理当局通过盈余管理向投资者和债权人传递不真实的盈余信息,将误导其决策,使决策者产生“不利选择”行为,使社会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损害了整个社会的效率。

(三)降低了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

上市公司管理当局通过“内部人控制”的便利条件对会计信息按照其管理目标的需要进行“加工、改造”,使其披露的会计信息往往缺乏充分性和全面性,甚至缺乏客观真实性,从而使整个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对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失去了有效性。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一、引言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在我国,由于特殊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方式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以期为规范上市公司行为、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运用会计方法和非会计方法,对财务报告中的盈余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特定的目的。

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机、方式、影响因素和后果等方面。

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盈余管理的动机。

二是盈余管理的方式。

主要包括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应计盈余管理主要是利用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变更等手段来改变财务报表的盈余信息。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主要是通过真实的交易活动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三是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

主要包括政治成本、债务契约、管理层薪酬等。

四是盈余管理的后果。

主要包括市场反应、财务报告的质量等。

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盈余管理的动机。

主要包括筹资、避免退市、满足债务契约等。

二是盈余管理的方式。

主要包括关联交易、资产重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等。

三是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

主要包括股权结构、内部控制等。

四是盈余管理的后果。

主要包括市场反应、投资者保护等。

三、分析问题(一)筹资动机在我国,上市公司的筹资渠道相对单一,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是上市公司重要的资金来源。

因此,为了避免被暂停或摘牌,满足债务契约等,上市公司具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

(二)关联交易关联交易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

上市公司通过与关联方进行交易,利用关联方之间的协议价格等手段来转移利润,达到调节财务报表的目的。

(三)资产重组资产重组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另一种手段。

上市公司通过资产重组,将不良资产或低效资产剥离,或通过并购等方式增加利润,达到调节财务报表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相关问题探析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
1009-4202(2011)07-000-02
摘要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使上市公司经营状况通过高质量的盈余信息得到准确反映,提高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的信息质量。

但是过度的盈余管理则会使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严重背离公司的经营状况,影响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有序进行。

如果盈余管理是适度的,说明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会利用合法手段来追求自身利益的实现,是上市公司不断走向成熟的表现。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会计信息是具有经济后果的,自从会计信息作为由企业内部向外部传递经济讯号的媒介以来,盈余管理就与之形影相随。

盈余管理是现实中存在的一种具有重大经济后果,并会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误导的会计问题,但它又不完全只是一个会计问题,它是由众多因素导致的,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公司治理结构等。

会计准则也只是影响盈余管理的因素之一。

就企业而言,利益相关者,如投资者、经营管理者等,要尽可能签订完善的契约,企业管理当局要尽可能对投资者负责,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就会计准则制订而言,原则导向和规则导向,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消除盈余管理。

准则制订者与盈余管理者之间永远存在博弈的关系,出台新准则在某些方面是为了对盈余管理进
行制约,但是在新准则的基础上,新的盈余管理方式和方法又会产生,会计准则也会在与盈余管理的博弈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正确看待盈余管理还要转变收益观念。

因此,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在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时,不要只看到公司的盈余增加还是减少,更要分析资产和负债价值是否,分析资产和负债的质量和结构,了解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减轻盈余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降低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这样才能为投资决策提供正确的支持。

二、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
由于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存在,盈余管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但我们可以通过外部审计及公司治理结构和会计准则等因素来制约
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能力。

(一)外部审计和公司治理结构等因素
外部审计通过外部人,主要是专业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进行检验,使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尽可能真实的反应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企业是所有者、债权人、职业经理等各产权主体通过一系列契约组合而形成的契约连结体。

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经济利益,只有平等对待并处理好这些利益关系,企业才能得到长远发展,各产权主体的利益才能得到根本保障。

而为契约的鉴定和执行服务的注册会计师,只有做到经济上和人事上独立于各利益集团,不受任何一方左右,才能承担这一责任。

注册会计师只有公正的承担了社会责任,才能公平的保护各方的产权利益。

近年来,经济学者对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
课题。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首先是一种相互制衡机制,通过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的权利义务及其关系,以保证经理人员的行为能够符合全体股东的利益要求。

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全,可以对公司管理者拥有的实际控制权形成一定的约束,同时也可以减轻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从而可以对盈余管理起到制约作用。

(二)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规范财务会计信息产生和披露的标准,是从技术角度对会计实务处理提出的要求,它是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标准,也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执业时的重要依据。

会计准则对国内所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具有约束力,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必须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进行的。

会计准则的漏洞或尚未规范的业务是上市公司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依据。

因此,可以通过会计准则的建设,防范盈余管理的误导作用。

在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中,公司治理结构和外部审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是个别的,不同公司有不同的治理结构,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也不同,那些治理结构健全的公司比治理结构不健全的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低,由知识水平和执业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和审计质量较高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发生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比较小。

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制约作用是事前的、直接的和普遍的。

相对于其他因素,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制约作用更为关键。

三、新会计准则下规范盈余管理的对策
(一)明确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选择权
在我国现在的经济条件下,在公允价值的使用方面,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达到了实质趋同。

但是公允价值的使用会对盈余产生重大影响,在实务操作中应该做到谨慎和规范。

新准则在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和确认条件方面做出了一定限制。

比如在非货币性资产进行交换时,资产必须具有商业实质,并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取得才能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但是公允价值一般是由交易双方进行协商确定的,不能完全实现公允,如果由专业评估机构来评估会更加权威。

因此,新准则应该对企业执行细则做出规定,对公允价值的设定范围、计价依据等相关条件做出明确规定。

新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使用非常广泛,公允价值计量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应该加强规范资产评估机构的业务质量,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相关问题的研究,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范围、可靠性和相关性以及经济效果进行评估,对公允价值的概念、计量方法和信息披露等提供相应的指南,保证上市公司业绩真实,为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合理保证。

(二)对关联方等特殊项目进行指引
新会计准则实施以来的财务报告中反映出部分公司存在大股东或关联方直接捐赠、豁免债务或代为偿债等交易,上市公司凭借此类交易的利得实现盈利。

由于此类交易只是为了保住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或其他目的,并不能真正提高上市公司经营状况,所以在今后在会计准则实施细则中可以对捐赠主体和债务重组主体进行规定,避免关联方交易的投机性。

在企业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一些
上市公司反映,虽然会计准则对一些问题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在操作中由于公司理解不同,执行情况也大相径庭,直接影响了财务信息的可比性。

这些问题包括对会计上“控制”和“重大影响”等概念的理解和执行、对开发支出资本化标准的把握等。

对于可能产生较大市场影响的准则项目,如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长期股权投资、金融工具、股份支付、资产减值等,财政部可以细化准则规定,结合上市公司的案例,对不容易理解的情况以案例的形式加以解释,指导上市公司执行。

(三)规范使用“公允价值”
新会计准则为企业财务人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权,但是由于财务人员的水平存在差异,可能会导致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因此,提高审计监督质量就显得异常重要。

在涉及资产减值、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借款费用、非经常性损益等特殊项目的审计实务中,要由职业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的注册会计师编制审计计划,设计审计工作底稿,努力规范资产减值和公允价值相关事项的审计程序,以保证能够客观公正的评价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参考文献:
[1]aharnoy,lee and wong,2000,financial packaging of ipo firms in china.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spring):110.
[2]蒋义宏,魏刚.roe是否已被操纵---关于上市公司净资产收
益率的实证研究.上海证券报.1998(11).
[3]陆宇建.从roe与roa的分布看中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经济问题探索.2002.
[4]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研究.会计研
究.19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