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规矩
北京的传统风俗
![北京的传统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ffa9675d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fd.png)
北京传统习俗有哪些?北京也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古城。
多民族独特的文化在这里相互渗透,包括寺庙博览会、季节、婚丧嫁娶等。
今天,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传统习俗。
1,二月二日龙抬头这一天有剃头的习俗,正月不能剃头,所以人们选择在这一天剃头,以期待好运的吉祥预兆。
这一天北京人还要吃春饼,叫吃龙鳞。
也就是说,2月2日吃春饼,还要注意把已婚女孩带回家。
2月2日,女性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工作,因为龙在这一天抬头看世界,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
2,老北京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包、避五毒的传统习俗3,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北京春节的习俗极为丰富,独具特色,腊月二十三:祭灶灶神,送灶神上天,俗称灶神。
老北京叫过年。
给灶王爷和灶王奶奶提供糖瓜,嘴巴粘住,以免上帝盲目报告。
以下传统习俗现在几乎被遗忘,特别是标注!腊月二十四:扫房在古代,清理春节被称为清理新年。
也就是说,去掉旧的东西,清理坏的坏运气,坏运气,迎接新年。
腊月二十五:做豆腐老北京人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磨豆腐。
腐败和祝福有类似的发音,做豆腐意味着在新年收获幸福和祝福。
腊月二十六:切肉民间谚语: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杀猪切年肉。
切年肉之所以被列入年谣,是因为过去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
人们只能在一年一度的民间传统腊月二十六炖肉中吃肉,所以被称为年肉。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春节越来越近了。
26岁吃了炖肉后,我们今天要做的就是宰鸡。
在民谣中,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日,宰鸡是指这个意思。
腊月二十八:腊八节腊八粥是在腊八节用多种食材煮的粥,又称七宝五味粥。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意思是蒸馒头。
蒸日上,寓意招财进宝。
年三十:吃饺子守也就是除夕夜的晚餐,主要是吃饺子。
饺子要有肉有菜,取有钱的谐音。
全家轮流剁馅,意思是剁小人。
初一:拜年之一天是开始新年问候,北京的寺庙博览会也在这一天开始。
根据老北京的习俗,之一天,女婿必须先看岳父,现在通常是第二天,女儿和女婿回到母亲家新年问候。
老北京人非常重视新年问候,这是一种尊重和祝福。
老北京规矩(图文)
![老北京规矩(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69e5eedc5fbfc77da269b123.png)
一、吃饭时不能将筷子插在盛着米饭的碗里.
特别是家中有老人的,绝对不允许将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里。
因早年间家里死人后要摆供品,其中“倒头饭”就是将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里。
如果将筷子插在盛着米饭的碗里,是对家中老人的最大不敬。
二、吃完米饭后,碗里要一干二净,不能有剩余的米粒粘碗上。
要养成珍惜粮食和勤俭持家的好习惯。
三、不许用筷子敲打饭碗,饭菜没端到桌子上时,孩子们要静静地坐在桌前等待。
如果哪个孩子不懂事用筷子敲打饭碗,大人会马上训斥:“我这儿不收要饭的。
”因为过去街上的乞丐多是一边敲打饭碗一边乞讨。
四、全家人围坐用餐,大人不动筷孩子也不能动。
五、吃饭时,手要扶碗,不许一只手在桌下
六、喝汤不许吸溜
七、见面先道吉祥后请安。
八、“酒满敬人,茶满送人”
劝酒时要斟满,倒茶时不能满,满了就是在逐客。
九、递剪子时要手攥剪子尖儿,把剪刀柄让给对方
十、不许斜着眼看人,老话说眼斜心不正。
老北京交往礼俗
![老北京交往礼俗](https://img.taocdn.com/s3/m/a4bb42f0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58.png)
老北京交往礼俗
老北京的交往礼俗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需要事先约定:在老北京,人们重视事先约定,尤其是拜访亲友或商务交流时。
在约定时间之前或没有得到对方同意之前,不得擅自前往对方家中或办公场所。
2. 敬茶礼仪:在老北京,拜访亲友时,通常会带上一盒精美的茶叶作为礼物。
拜访时,会先向主人敬茶,表达对主人的尊重和感谢。
主人接受茶杯后,稍微品尝一下,然后再敬茶给客人。
3. 礼尚往来:在老北京,人们注重礼尚往来的原则。
收到礼物后,通常会回赠一份礼物作为回礼。
回礼的价值通常要稍低于收到的礼物,以示谦虚和尊重。
4. 就座礼仪:在老北京的宴会或聚会上,就座礼仪非常重要。
通常,年纪大的人或地位高的人会被安排坐在主位,而年纪轻的人或地位低的人则坐在次位。
5. 合理用筷:在老北京,用餐时使用筷子是常见的。
人们要注意使用筷子的技巧和礼仪。
例如,不得将筷子插在饭碗中,不得用筷子指着别人,不得将筷子从别人碗里夺食等。
6. 尊重长辈:在老北京,尊重长辈是非常重要的传统价值观。
年轻人在与年长者交往时,要表现出尊敬和谦虚,尽量避免直接与长辈
对话时过于直接或争执。
7. 送礼物:在老北京,送礼物是一种常见的交往方式。
人们通常会在重要节日、生日或特殊场合送礼物给亲友或商业伙伴,以表达祝福和感激之情。
总的来说,老北京的交往礼俗注重尊重、谦虚和互相关心的价值观。
人们通过约定、敬茶、回礼、就座礼仪、用筷礼仪、尊重长辈和送礼物等方式,展示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老北京生活中的规矩
![老北京生活中的规矩](https://img.taocdn.com/s3/m/1947e031ee06eff9aef80782.png)
都说满族人礼儿多,其实这老北京的规矩,也真不老少。
只要是这北京城圈子里的人就一定得讲规矩,这规矩就是北京人常说的一句埋怨话,“您瞅这人嘿,怎么连个礼儿面儿都不懂啊”。
老北京人顶在意的就是礼儿面儿,都是从小就立规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娃娃抓起”。
早年间,家里就是揭不开锅,这些个礼儿面儿不能忘,忘了让人笑话。
所以外地人都说北京是天子脚下,规矩大,礼儿多。
这么说吧,从您一骨碌从炕上爬起来,到您灭了灯歇下,全躲不开个规矩。
从早起说,一早出门无论您碰上谁,街坊也好,同事也罢,一照面儿就得(音:DEI 读三声)打招呼。
“起了您恁?”、“起了”;“喝了吗您”,“刚喝过”,“得,我哪儿正沏着哪,没喝我哪儿喝去(音:QI读四声)”您瞅啊,就这么几句就透着那么近乎。
还有一点得跟您掰饬清楚,这老北京人一大早头挡子事喝茶,可不是吃。
但头年个有个玩笑,好象连国际上都知道了。
这玩笑说啊,一大早,俩(音:LIA读三声)人在厕所门口碰上了,一进一出的还忘不了打招呼见礼,一个说:“来了您恁,吃了吗”,“没哪,得(DEI读二声)会儿哪”。
不管是喝,还是吃,反映出了老北京的礼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和谐”。
头晌午了,街坊哥俩碰着了先得打招呼。
“大哥做着哪?”,“可不,刚做。
炒个扁豆,熘馒头熬点儿粥”,“您忙着,我也做去”,“要不您这儿对付点,咱哥俩喝俩盅”。
“不用了,我这儿有剩的,一热就得,省事,哪什么,大哥您先忙着回头咱哥俩再聊!”“好您呐,好您呐!”。
您瞧,够有客气,听着也舒坦。
您听明白了吧,这过了早上,到了中午以后才问吃没吃哪。
据老人儿说,这早年间不兴问好,问吉祥。
这两朋友在当街碰着了,是先道吉祥后请安。
张三爷先生碰上李五爷了,张三爷赶紧作揖:“呦!五爷吉祥,我这儿给您请安啦!您家都挺好的您恁”,“挺好挺好,承您惦记着。
您家里(音:LOU读四声)挺好的?赶哪天我去府上拜望拜望老祖儿去,您回去给怹带个好儿”。
“得,一定带,谢谢!谢谢!”,“回见您恁”。
老北京人常说的妈妈令,这才是北京的规矩!
![老北京人常说的妈妈令,这才是北京的规矩!](https://img.taocdn.com/s3/m/1e8eba4c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55.png)
老北京人常说的妈妈令,这才是北京的规矩!说起这妈妈令可是咱从小到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那么一部分。
就咱这衣食住行,各个都有这妈妈令的说法,打碎个碗得说句“岁岁平安”,过年咱必须得吉祥话在口,大鱼大肉在桌。
这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说法,也是种文化。
今儿咱们说说这妈妈令。
“酒满敬人,茶满送人”待人接客有这么一讲儿:劝酒时要斟满,倒茶时不能满,满了就是在逐客。
进一步的说法是:“茶七,饭八,酒十分。
”茶倒到七分满的程度刚好;盛饭到八分满,过了叫“碰鼻梁”,对客人不尊重。
您看这倒酒倒茶都有这么多讲究,随着这时间的推移,酒是越倒越满,茶也越是不那么多讲究了。
这往后,您就注意着点,这理儿是真讲究,咱也得把祖宗的东西传下去不是?“论辈不论岁儿”早时候有些大户人家,或是娶妻纳妄,或是晚年续弦,这时候家里的辈份就跟年龄脱了钩了。
小年纪辈儿大,大岁数辈儿小。
这时候,要排序的时候,一般就论辈儿不论岁儿,正所谓,“萝卜小长在辈儿上了”。
这个讲究估计咱家里普遍都有,咱北京家大人多,世世代代的不免有这样的情况。
张口管比自己小不少的叫个姑啊姨啊的常事儿,这称呼不是事儿,大家团团圆圆的比什么都强!“三天没大小”长幼尊卑之间的处事是有严格规矩的,不能随随便便。
但是,在家里举行婚礼的三天内,可以逾越辈分、关系随便开玩笑,不用拘着,爱谁谁,就是要图个乐和。
过了这三天,该怎么着还怎么着。
当然,也不能太过分出圈儿,比如公公和儿媳妇就不宜随便。
这结婚可是个喜庆事儿,全家老老少少的都得跟着乐呵乐呵。
就比如新郎接新娘这个环节吧,您包里要是不揣上几十个红包可是接不上的,加上家里的姐姐妹妹的堵个门儿,再难为两下,这可都是乐呵。
不过啊,近些年也出现过玩笑开大了的,这结婚本来就是个喜庆事儿,您开玩笑还是适可而止!“不许对着壶嘴喝茶”见人说不出话。
这还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现在妇女对着壶喝茶的难说没有,但哪说话也都挺冲的。
这条的道理我觉得和这茶壶里煮饺子差不多,想说也说不出来。
老北京教孩子规矩
![老北京教孩子规矩](https://img.taocdn.com/s3/m/3f02b0e1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fd.png)
老北京教孩子规矩
老北京有很严格的教育方式,尤其在教孩子规矩方面更是如此。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教育方式:
1. 磕头礼:在拜年或者遇到长辈时,要先上前行礼,通常是磕头或者鞠躬。
这个方式凸显了尊重长辈和爱护家人的重要性。
2. 做事情认真负责:老北京人非常注重做事认真负责,无论大小事情都要认真完成,不能有马虎大意的态度。
3. 尊重师长:在学校中,老师是不可侮辱的人物,要非常尊敬他们,不能轻易违抗和冒犯他们。
4. 待人和善:在与人打交道时要非常和善,即使对方不是很友好或者有点生气,你也不要以牙还牙。
5. 说话文明:在说话时要注意文明,不能随意使用粗俗话语,尤其是对长辈和老师更要严格控制自己的言辞。
6. 尊重传统文化:老北京人非常注重传统文化,我们要学会尊重传统文化,并逐渐将其融合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这些教育方式并不是固化的,可能会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
但是基本原则是一直的,即要做一个有礼貌、有风度、有涵养的人。
老北京餐桌上的规矩
![老北京餐桌上的规矩](https://img.taocdn.com/s3/m/c29c6c62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d0.png)
老北京餐桌上的规矩
老北京的餐桌礼仪通常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价值观和规范。
以下是一些可能在老北京餐桌上遵循的规矩:
1. **宾主尊卑:** 尊重宾客,主人通常会招待客人,关注客人的需求。
2. **就座次序:** 长辈和尊贵的人通常会坐在桌子的主位,其他人则按照年龄和地位就座。
3. **餐具使用:** 使用餐具时,要注意不发出刺耳的声音。
在用餐结束后,将筷子放在碗上或横放在桌边,不要插在饭中,因为插在饭中类似于祭奠的仪式。
4. **尊重长者:** 在夹菜时,应先夹给长辈,表示尊重。
另外,避免在吃饭时抢夺食物。
5. **不浪费:** 餐桌上的食物应该适量取用,不应浪费。
如果有剩余的食物,可以打包带走。
6. **注意言行:** 在餐桌上应保持文雅的言谈举止,避免争吵和争论。
7. **感恩礼仪:** 在用餐前和用餐后,表达对食物和招待的感激之情,是一种传统的礼仪。
8. **避免吵闹:** 餐桌上要保持安静的氛围,避免大声喧哗或打扰到其他用餐的人。
这些规矩代表了对长辈、食物和共同用餐的尊重,以及对社交礼仪的关注。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的变化,一些传统的规矩在现代可能有所放宽,但在一些正式场合或家庭聚餐中,仍然可能会遵循这些传统的餐桌礼仪。
吕长鸣:老北京规矩
![吕长鸣:老北京规矩](https://img.taocdn.com/s3/m/e6e2bd5e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83.png)
吕长鸣:老北京规矩【老北京规矩3】开口说话先称呼,使用您怹有讲究-------开口说话先称呼,使用您怹有讲究2014年10月11日---------老北京人教育孩子从小要学会叫人,老北京人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老北京人在与对方说话时,开口后的第一句必然是称呼对方。
或大爷、或大妈、或大哥、或大姐,即使对方比自己的年龄小,甚至就是个孩子,也绝对不会不称呼对方直接说话。
要称呼:这位同学,麻烦你一下,这儿附近有卖汽水的吗?老北京人自己开口便称呼对方,所以也很讨厌对方开口时以“哎”字代替称呼。
如果您和一位老北京人说话,张口先是“哎”的话,对方很可能不理睬你,您要是不知趣儿,还接着说的话,对方很可能会告诉你:这儿没姓“哎”的,您上哪儿边找找去。
能不能做到说话一开口先称呼对方,是老北京人判断这个人从小有没有家教、个人有没有教养的一条重要标准。
说到称呼,就想到了老北京人对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尊称了。
老北京人将“你”说成“您”,估计全国人都知道。
有些人可能认为,这很简单,只要说话时注意点就可以了。
实际上说话时使用“您”来称呼对方也是有点讲究的。
使用“您”字称呼对方:一是对长辈必须要使用“您”,即使这位长辈的年龄小于自己,也必须使用“您”字。
对平辈中年龄大于自己的兄长也必须使用“您”字二是对尊者、对上级领导应该使用“您”字,即使这位尊者、上级领导的年龄小于自己。
三是对下级中年长于自己的人也应该使用“您”字。
对家族的晚辈中,如果对方年龄很大,年长自己很多的小辈人也可以使用“您”字。
四是在与不熟悉的外人交谈时,一般都要使用“您”字。
日常生活中可以不使用“您”字的情况有:一是平日里双方很熟,且年龄相差不多,可不使用“您”字。
二是对晚辈、下级的青年人可不使用“您”字。
三是对自己从内心就厌烦的人,并且不想掩饰自己这种情绪的时候,无论对方年纪大小都可以不使用“您”字。
使用“您”字是尊重对方,但有时也有例外。
一是两个人年龄相仿,关系很熟,日常说话时已经不使用“您”字相称了,如果突然对方使用“您”字来称呼你的话,您就应该注意了,对方很可能对你有点看法了。
北京人的七大规矩
![北京人的七大规矩](https://img.taocdn.com/s3/m/295ca8c1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ee.png)
北京人的七大规矩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在这座城市里,有着一些独特的文化和习惯,这些文化和习惯被称为“北京人的七大规矩”。
这些规矩不仅代表了北京人的生活方式,也代表了北京的文化底蕴。
一、讲究礼仪北京人非常讲究礼仪,无论是在家庭、社交场合还是公共场所,都会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
例如,进门要敲门、拜访要带礼物、吃饭要让长辈先吃等等。
这些礼仪规范体现了北京人的尊重和关爱之心。
二、重视家庭北京人非常重视家庭,家庭是他们生活的中心。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北京人都会把家庭放在第一位。
他们会尽力为家庭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让家人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关爱和支持。
三、喜欢吃烤肉北京人喜欢吃烤肉,这已经成为了北京的一种文化。
无论是在家庭聚会还是外出旅游,烤肉都是必备的活动之一。
北京人喜欢用炭火烤肉,这种方式可以让肉质更加鲜美,口感更加独特。
四、爱喝茶北京人喜欢喝茶,茶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公共场所,喝茶都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活动。
北京人喜欢品尝各种不同的茶叶,从绿茶到红茶,从花茶到普洱茶,都是他们喜欢的茶叶种类。
五、讲究穿着北京人讲究穿着,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他们都会注重自己的着装。
北京人喜欢穿着得体、大方,不会过于张扬或夸张。
他们认为穿着是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也是一种尊重他人的方式。
六、喜欢打太极北京人喜欢打太极,这已经成为了北京的一种文化。
无论是在公园还是在家庭,打太极都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活动。
北京人认为打太极可以锻炼身体、调节心情,同时也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七、热爱文化北京人热爱文化,他们喜欢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和历史遗迹。
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积淀。
北京人认为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可以让自己更加自信和自豪。
总之,北京人的七大规矩代表了北京的文化底蕴和生活方式。
这些规矩不仅是北京人的传统,也是北京的独特之处。
无论是在家庭、社交场合还是公共场所,北京人都会遵守这些规矩,让自己和他人都感受到尊重和关爱。
老北京人的礼节
![老北京人的礼节](https://img.taocdn.com/s3/m/8ad5211d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3f.png)
老北京人的礼节
老北京人都非常讲究礼节与传统。
他们十分注重人际关系,有一
套谦让有礼的行为准则。
首先,老北京人有一个很传统的问候礼仪——问候一般都以“吃
了吗?”或者“回来了?”为主。
这种问候是向对方表达关心和体贴,所以这个礼仪在老北京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次,老北京人也非常重视用语言表达礼节。
他们会在与对方交
流时用尊敬的语气对待对方,比如说“您”、“先生”、“小姐”等等。
在语言表达上,老北京人注重避讳,不会轻易提及敏感话题或者
低俗话语。
第三,老北京人在待客方面更是讲究。
他们认为待客是一种尊重,所以一定要热情周到,讲究细节。
在招待客人时,酒菜要准备得丰盛,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对方的口味和饮食习惯。
最后,老北京人的礼节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比如说上公共汽车
时要礼让老人和妇女;在路上走路时注意不要人行道占道,给对方留
出足够的空间等等。
这些小小的行为,都体现了老北京人对传统文化
的尊重和礼节的注重。
总之,老北京人的礼节是一种多方面打交道的礼节,涵盖了日常
生活方方面面的细节,是一种表达关心和尊重的方式。
老北京交往礼俗
![老北京交往礼俗](https://img.taocdn.com/s3/m/f1c3069e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71.png)
老北京交往礼俗
老北京交往礼俗包括许多方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礼俗:
1. 称呼礼俗:老北京人对于称呼非常讲究,不同身份、不同辈分的人有不同的称呼。
例如,对于长辈或上司,一般使用“您”来称呼,表示尊敬。
对于平辈或朋友,可以使用“你”来称呼。
在家庭中,晚辈不能直呼长辈姓名,必须使用适当的称呼。
2. 待客礼俗:老北京人待客非常热情周到,客人来访时,主人会主动让座、倒茶、敬烟等。
在交谈时,主人要注视客人,表示尊重和关注。
客人离开时,主人会送到门口,并说一些告别的话语。
3. 做客礼俗:老北京人去别人家做客时,必须先敲门或打招呼,得到主人同意后方可进入。
进入室内后,要主动脱鞋、换拖鞋或袜子等。
在主人家的客厅等候时,要坐在沙发上或椅子上,不要随意乱动家具或摆设。
与主人交谈时,要保持微笑和礼貌,不要发表不当言论或做出不礼貌的行为。
4. 礼品礼俗:老北京人送礼非常讲究,不同的场合和关系要选择不同的礼品。
例如,春节期间要送年货、红包等;婚礼要送红包、喜糖等;生日要送蛋糕、鲜花等。
送礼时还要注意礼品的包装和质量,不能送劣质或无包装的礼品。
5. 节庆礼俗:在老北京的节庆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送贺卡、贴春联等。
在拜年时,要按照辈分和亲疏关系依次拜访,对于长辈或亲友,要行跪拜礼或鞠躬礼。
在贴春联时,要根据家庭情况和节日特点选择适当的春联和横批。
总之,老北京交往礼俗丰富多彩,这些礼俗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演变。
了解这些礼俗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北京的历史和文化,也有助于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和交往中。
老北京饭桌上的规矩知多少?
![老北京饭桌上的规矩知多少?](https://img.taocdn.com/s3/m/2deab8bc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30.png)
老北京饭桌上的规矩知多少?爱北京爱中华我们都有一颗中国心四世同堂度中秋我们都知道老北京人好吃、爱吃、讲究吃,但您知道吗,老北京人也最讲究饭桌上的规矩。
如果小孩子不讲规矩就会当场被打手,北京人管这叫礼貌。
老北京人的饭桌规矩,反映出几百年来养成的饮食文化风俗习惯,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折射出老北京的价值观念,自觉或不自觉地构筑了具有礼、孝、德、教为内容的餐桌文化。
座次·坐西面东为尊位大桌吃饭时,座次正确是必须遵守的规矩,长者坐主位,小辈再依次坐。
1953年春节一家人吃团圆饭请客吃饭时,主位通常坐北朝南,当桌子不好分辨朝向时,以门为标志,正对着门的是主位。
再按“尚右”即“右为上”的老礼儿,依次安排座位。
“尚右”的老规矩从商周时代就有了,即以右边的位置为尊,室内以西为右,宴请的客人,要坐西面东。
座位·一坐到底忌挪位在饭桌上,只要坐下,就不要挪地方,一直坐到散席。
老规矩说:定位后就不要再动了,如果再乱挪位子,就会乱了运势。
大桌吃饭更要注意一坐到底从礼仪的角度说,在饭桌上乱挪位子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
因为在原位上已占用了一套餐具,挪地之后,餐具很可能混淆不清,给他人造成困扰。
即使原本位子是空的或者有人离席空出位子,也不能随便坐到空位上,因为会影响同桌人的就餐氛围,是对他人的不礼貌。
坐相·忌一只手放桌下老北京人吃饭时有一个“奇怪”的规矩:吃饭时不能一只手拿筷子吃饭,另一只手放在桌下,这会有在桌子底下背着人搞小动作的嫌疑。
所以,为了免遭人怀疑,吃饭时千万不要把一只手放桌下。
民国时期燕京大学女学生吃相·吃饭咀嚼忌吧唧老北京人对“吃相儿”是相当在意的。
比如吃饭时不能狼吞虎咽,不能发出很大的声音。
如果有人嚼东西时有意或无意地发出“吧唧吧唧”声,就会影响到别人吃饭的胃口,就是没规矩的表现了。
文明宣传漫画老北京人认为,吧唧嘴容易让人联想到猪吃食的声音,而且还有一股穷酸相儿,所以成为北京人的大忌。
老北京人的风土人情
![老北京人的风土人情](https://img.taocdn.com/s3/m/9e610b03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cf.png)
老北京人的风土人情
老北京人的风土人情是指在北京地区,特别是老北京一代人的文化、习俗、风俗和生活方式。
以下是一些老北京人的风土人情:
1.习俗:老北京人重视家庭传统,崇尚礼仪。
过年过节时,老北京人会在家中忌门、贴春联、做饺子、吃年糕等。
而在日常生活中,老北京人还有许多独特的行为习惯,比如在公园里唱二人转、跟小伙伴玩"手舞足蹈"、到胡同口的小饭馆里吃炸酱面。
2.风俗:老北京人喜欢外出散步、晒太阳、煮茶、打牌等。
龙潭湖公园、地坛公园、颐和园等成为老北京人的休闲场所。
而在北京城里,还有许多老字号的小吃店、老场子的戏曲院,保留了着老北京人独有的风味。
3.生活方式:老北京人早期大多居住在胡同里,胡同里街巷纵横、鸟语花香,老北京人的生活就在这些狭窄的巷子中展开。
虽然物质贫乏,但是老北京人却注重生活品质,蔬菜水果、食用油、酱料、腌肉等都在家里自己制作。
而且老北京人也很注重礼仪,相对于其他城市更讲究自己的涵养和行为举止。
4.文化:老北京人拥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从早期"四大才子"到现代的文化人,北京一直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才子佳人。
古老的京剧、京胡、京韵大鼓、二人转等文化形式,成为了老北京人的艺术精神之源。
总的来说,老北京人的风土人情是一个体现着传统文化、独特习俗、时代风貌和城市历史的综合体。
在现代的北京城里,虽然大多数老北京人已经不再生活在胡同里,但是他们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却仍然承载着北京这座城市的灵魂。
老北京人规矩
![老北京人规矩](https://img.taocdn.com/s3/m/bf59080d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fc.png)
老北京人规矩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老北京人的礼儿多这是出了名的,尤其是满族在旗人家,特别有讲究。
在这里来看一下老北京人的规矩讲究。
先说说大礼节:“三天为请,两天为叫,当天为提溜”这是婚娶迎嫁中请客的礼数。
发请柬或通知亲朋好友,必须在结婚典礼的三天之前完成,要不您就露怯失礼了。
三天之前通知,您算是“请”人;头两天,您算“叫”人;当天,您这就算是“提溜”人了。
懂礼儿的人挑眼,根本就不来。
重要的亲戚朋友,一般都在婚前一个月上门去通知邀请。
“老二抱盆,老大摔”结婚叫喜事,老北京人管丧葬也叫喜事,谓之“喜丧”。
“红白喜事”这词儿就是这么来的。
这儿说“喜丧”,一般指的是上了岁数的人寿终正寝,非正常死亡的夭折,不能叫喜丧。
出殡的时候有个讲儿:次子抱盆,老大摔盆,意思去祟平安。
过去没有这柏油路水泥地,盆一下要没摔碎,看热闹的小孩就可以蜂拥上来抢出殡家人头上戴的孝帽,这家人也阻拦不得。
所以现在有时还能从上了年纪人的嘴里听到这话儿:“你瞎撞什么!抢孝帽子呐?”“酒满敬人,茶满送人”待人接客有这么一讲儿:劝酒时要斟满,倒茶时不能满,满了就是在逐客。
进一步的说法是:“茶七,饭八,酒十分。
”茶倒到七分满的程度刚好;盛饭到八分满,过了叫“碰鼻梁”,对客人不尊重。
另一方面,讲究的客人一般也不“回碗”,也就是一碗之后不再添饭的意思。
吃饭的时候不论主客,应该用手平端碗底,如果碗放在桌子上,您也得用手扶着碗沿。
“金鸡三点头”这是一种致谢的礼数。
别人给您斟酒倒茶,懂礼儿的人就会用食指和中指在桌子上轻轻敲击三下,以示谢意。
要是细究的话,食指和中指应该是弯曲起来在桌面叩击。
这儿有个传说,乾隆微服私访,扮成个跟班的,他在给下人倒茶的时候,下人没法当庭下跪,便以食指和中指代替双腿,做成下跪的形状以谢罪。
这个故事还真不知是真是假,就不较真儿了!。
北京的传统民俗
![北京的传统民俗](https://img.taocdn.com/s3/m/b2fbed8c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d1.png)
北京的传统民俗
北京的风俗有饭桌文化、春饼、三伏天食俗、清明节食俗、“吃秋”习俗。
1、饭桌文化
在老北京,不同的家庭或家族在社会、经济、习惯、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有自家特色的饭桌文化,众多家族在饭馔方式上有“家宴”、“宾宴”和“便宴”老北京饭桌上各种礼仪十分讲究。
2、春饼
北京民俗食品,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饼,又称薄饼。
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
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古谚所说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饼,名曰“吃龙鳞”。
春饼比吃烤鸭的薄饼要大,并且有韧性,因为要卷很多菜吃。
3、三伏天食俗
老北京民间有句俗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就说的是旧京数伏天家家信守的饮食民俗。
北京人一年四季都爱吃饺子,在伏天饺子的品种及用馅也多种多样,有水煮饺子、烫面饺子、油煎饺子、锅贴饺子等。
4、清明节食俗
青团、馓子、清明螺、乌稔饭、润饼菜、醴酪与环饼、子推馍。
5、“吃秋”习俗
四九城的老北京人在入秋后有“吃秋”之俗,民间亦有“立秋炖
大肉”的俗语。
一般中下层的百姓人家讲究“吃秋鲜儿”他们认为吃新粮吃新的蔬果最富有营养。
家境较好的四合院人家入秋后常烹制红烧肉、红烧鱼、炖鸡鸭等富含蛋白质的肉类佳肴来贴秋膘。
老北京餐桌上的老规矩
![老北京餐桌上的老规矩](https://img.taocdn.com/s3/m/ee33b28a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2d.png)
老北京餐桌上的老规矩老北京,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古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传统习俗。
而老北京餐桌上的老规矩,更是这座城市独特的风景线。
这些规矩承载着人们对于饮食的热爱、对于家庭和谐的追求,也彰显了老北京人的独特风格和生活态度。
在老北京餐桌上,有一个老规矩被广泛遵守着:"一荤一素,一汤一饭"。
这句简单的口号,却体现了老北京人对于饮食的讲究和平衡的追求。
荤素搭配,既能保证营养的均衡,又能让人享受到多样化的口味。
一汤一饭,则强调了北京人对于饮食的简单和朴素,将食物的选择和搭配简化到最基本的层面,让人们更加注重营养的吸收和消化。
除了荤素搭配和一汤一饭的规矩外,老北京餐桌上的用餐方式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
北京人喜欢使用筷子,而且善于使用筷子,这是老北京餐桌上的一大特色。
筷子,作为中国传统餐具之一,是一种非常灵活和便捷的工具,可以准确地夹取食物,体现了人与食物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老北京人的手中,筷子成为了一种艺术,他们能夹起最小且最滑的食物,也能夹起最大且最烫的菜肴。
这种独特的用餐方式,不仅展示了老北京人的技巧和智慧,更体现了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细致入微的态度。
在老北京餐桌上,还有一个老规矩是大家都非常注重的,那就是"谦虚待客"。
北京人热情好客,喜欢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共进晚餐。
而在招待客人时,老北京人注重的不仅是食物的品质和味道,更是对待客人的态度和礼貌。
他们会一直叮嘱客人多吃一点,不让客人空着肚子离开,同时也会非常谦虚地接受客人的夸奖和赞美。
这种谦虚待客的态度,让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浓浓。
老北京餐桌上的老规矩,不仅仅是一种饮食习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传承。
这些规矩融入到老北京人的生活中,让他们的生活更加有序和和谐。
荤素搭配、一汤一饭、谦虚待客等规矩,都是老北京人对于饮食的热爱和追求的体现。
这些规矩不仅让人们享受到美食的味道,更让人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浓浓。
老北京规矩
![老北京规矩](https://img.taocdn.com/s3/m/f85069a6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80.png)
老北京规矩
1、饮食习俗:老北京人早餐比较丰盛,有煎饼、豆浆、油条、稀饭等;午餐比较简单,一般是米饭配菜或者面食;晚餐比较丰盛,一般是煮、炖、煎等多种方式烹制的菜肴。
2、做客习俗:拜访亲友,一般会拿些礼品,不会空手而去;拜访亲友要记得在早上9点到下午2点就要到人家,晚上9点之前离开,切忌晚上8点去别人家拜访,很不礼貌,极端不尊重。
3、节日习俗: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会张灯结彩,贴春联、门神,包饺子,守岁等;端午节期间,北京人会包粽子、吃粽子,喝雄黄酒,以驱邪避瘟;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北京人会赏月、吃月饼、点灯笼等。
老北京饭桌上的习俗
![老北京饭桌上的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b443c704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c6.png)
在老北京,家里不管贫富,都有吃饭不舔盘子、碗儿以及吸吮筷子的老规矩。不过,有时会遇到小孩子觉得好玩,舔一下盘子、碗儿或者把筷子入在嘴里吸吮。过去,受穷的人或者要饭的人才这样呢。所以一般出现这种做法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同样不能够允许。
如果主人家请客人吃饭,要先前往饭店,等客人来到以后奉茶敬烟。别人给您斟酒倒茶,懂礼儿的人就会用食指和中指在桌子上轻轻敲击三下,以示谢意,这叫“金鸡三点头”。这种“倒茶叩指头”的习惯动作,据说还是乾隆下江南微服私访的时候,来到百官流传下来的,在老辈手里的百官人,有着这样的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吃年夜饭,饭桌上肯定少不了鱼,有鱼寓意年年有余。这第一筷子先夹哪儿也是有讲究的,按照老北京规矩,端上桌后都要由桌上德高望重的客人先动筷子。一般鱼的头和尾要放到最后吃,意思是有头有尾,寓意善始善终。吃鱼的时候,一般不给别人往盘子里夹鱼肉。因为鱼是带刺的,万一这块鱼肉里面藏着刺儿,吃的人不留神,卡嗓子眼里,别人难受,自己心里也过意不去。
当年清朝的乾隆皇帝,为了表示自己勤政体民,曾七下江南微服私访成为佳话。有一次远在京城的乾隆皇帝带着和珅,沿着京杭大运河又巡幸江南来了。
一天,乾隆皇帝打扮成了一个乡绅模样,乘坐小船来到一个小镇上。当乾隆皇帝与和珅两人在街上走了一段路,感到口干舌燥,于是走进一间茶馆里喝茶。茶馆老板见来人气度不凡,就亲自招呼二位入座,为其斟茶,只见茶馆老板左手拎起茶盅盖,右手拿起长嘴茶壶对准茶杯,一连三洒,势如青龙吐水。
甭管是出席宴会还是在家里吃饭由谁第一个动筷子还是有讲究滴一般有老人在的话只有老人先动筷了其他后辈才能开动如果你先动块的话会不礼貌滴老北京人在饭桌上讲究大人不动筷子小孩子是不准许动筷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北京的规矩俗话说嘛,无规矩不成方圆。
老北京人的礼儿多这是出了名的,尤其是满族在旗人家,特别有讲究。
只要是这北京城圈子里的人就一定得讲规矩,这规矩就是北京人常说的一句埋怨话,“您瞅这人嘿,怎么连个礼儿面儿都不懂啊”。
老北京人顶在意的就是礼儿面儿,都是从小就立规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娃娃抓起”。
早年间,家里就是揭不开锅,这些个礼儿面儿不能忘,忘了让人笑话。
所以外地人都说北京是天子脚下,规矩大,礼儿多。
这么说吧,从您一骨碌从炕上爬起来,到您灭了灯歇下,全躲不开个规矩。
从早起说,一早出门无论您碰上谁,街坊也好,同事也罢,一照面儿就得(音:DEI读三声)打招呼。
“起了您恁?”、“起了”;“喝了吗您”,“刚喝过”,“得,我哪儿正沏着哪,没喝我哪儿喝去(音:QI读四声)”您瞅啊,就这么几句就透着那么近乎。
还有一点得跟您掰饬清楚,这老北京人一大早头挡子事喝茶,可不是吃。
从前有个玩笑,这玩笑说啊,一大早,俩(音:LIA读三声)人在厕所门口碰上了,一进一出的还忘不了打招呼见礼,一个说:“来了您恁,吃了吗”,“没哪,得(DEI读二声)会儿哪”。
不管是喝,还是吃,反映出了老北京的礼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和谐”。
头晌午了,街坊哥俩碰着了先得打招呼。
“大哥做着哪?”,“可不,刚做。
炒个扁豆,熘馒头熬点儿粥”,“您忙着,我也做去”,“要不您这儿对付点,咱哥俩喝俩盅”。
“不用了,我这儿有剩的,一热就得,省事,哪什么,大哥您先忙着回头咱哥俩再聊!”“好您呐,好您呐!”。
您瞧,够有客气,听着也舒坦。
您听明白了吧,这过了早上,到了中午以后才问吃没吃哪。
据老人儿说,这早年间不兴问好,问吉祥。
这两朋友在当街碰着了,是先道吉祥后请安。
张三爷先生碰上李五爷了,张三爷赶紧作揖:“呦!五爷吉祥,我这儿给您请安啦!您家都挺好的您恁”,“挺好挺好,承您惦记着。
您家里(音:LOU 读四声)挺好的?赶哪天我去府上拜望拜望老祖儿去,您回去给怹带个好儿”。
“得,一定带,谢谢!谢谢!”,“回见您恁”。
街坊四邻的住着,家里要有点稀罕的嚼谷儿,一准都不是独享,无论多少各家儿都得送点。
“他李婶在家吗”,“呦,王大妈啊,在家”,“嗨,这不孩子头两天儿给捎来点小米儿,给您崴了点儿,尝个鲜儿吧。
东西不多,您套着喂吧”。
您瞅啊,真是应了那“远亲不如近邻”的话了。
再有就是得跟您说一句,这“套着喂”是老北京的一句客套话,意思是说啊,东西不多,就是那么个意思。
这是一句顶好的话。
我第一次听说这话的时候,还真闹了点别扭,好像是喂牲口啊。
论起婚丧嫁娶、请客吃饭,也有规矩。
“三天为请,两天为叫,当天为提溜”。
这是婚娶迎嫁中请客的礼数。
发请柬或通知亲朋好友,必须在结婚典礼的三天之前完成,要不您就露怯失礼了。
三天之前通知,您算是“请”人;头两天,您算“叫”人;当天,您这就算是“提溜”人了。
懂礼儿的人挑眼,根本就不来。
重要的亲戚朋友,一般都在婚前一个月上门去通知邀请。
“老二抱盆,老大摔”,结婚叫喜事,老北京人管丧葬也叫喜事,谓之“喜丧”。
“红白喜事”这词儿就是这么来的。
这儿说“喜丧”,一般指的是上了岁数的人寿终正寝,非正常死亡的夭折,不能叫喜丧。
出殡的时候有个讲儿:次子抱盆,老大摔盆,意思去祟平安。
过去没有这柏油路水泥地,盆一下要没摔碎,看热闹的小孩就可以蜂拥上来抢出殡家人头上戴的孝帽,这家人也阻拦不得。
所以现在有时还能从上了年纪人的嘴里听到这话儿:“你瞎撞什么!抢孝帽子呐?” 还有个关于老人的规矩或者说是习俗吧,有句话叫“七十不留饭、八十不留住”。
要是够这岁数的老人来串门,一般是不留饭或留下住宿的,万一吃着半截儿或第二天一早穿不上鞋,纵有千般嘴也说不清了。
所以七十多岁的老人来了不留吃饭,八十岁的老人您就别留在家里住了。
待人接客有这么一讲儿:“酒满敬人,茶满送人”。
劝酒时要斟满,倒茶时不能满,满了就是在逐客。
进一步的说法是:“茶七,饭八,酒十分。
”茶倒到七分满的程度刚好;盛饭到八分满,过了叫“碰鼻梁”,对客人不尊重。
另一方面,讲究的客人一般也不“回碗”,也就是一碗之后不再添饭的意思。
吃饭的时候不论主客,应该用手平端碗底,如果碗放在桌子上,您也得用手扶着碗沿。
“金鸡三点头”这是一种致谢的礼数。
别人给您斟酒倒茶,懂礼儿的人就会用食指和中指在桌子上轻轻敲击三下,以示谢意。
要是细究的话,食指和中指应该是弯曲起来在桌面叩击。
这儿有个传说,乾隆微服私访,扮成个跟班的,他在给下人倒茶的时候,下人没法当庭下跪,便以食指和中指代替双腿,做成下跪的形状以谢罪。
这个故事还真不知是真是假,就不较真儿了!如果说:“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是老北京人选择住房的条件外,那么还有更让老北京人在住房方面不能接受的,那就是数字和位置及某种特殊的物件在北京居住方面起的作用。
北京人把活人住的院子称为阳宅,寓意代表活力和生命力。
管已去逝的人存放地点——坟地,称为阴宅。
阴宅一般都种有松树、柏树,象征着死人的意念永存。
此外,种上松柏树还有水土保持、保护坟冢的作用。
当然,人们为了便于找到自己亲人的坟墓而在其旁边种上树木,一待长大,数里之外便可看到自己要祭扫的地方。
与坟地阴宅相反,老北京人从不将松柏树种进四合院,同样,即使是结最好吃的桑椹,其树也不会受到主人的青睐,至于清口爽心的梨,其树也会拒之于前院、后院。
为什么呢,大概是“桑”与“丧”,“梨”与“离”谐音罢了。
北京人有句俗语:“桑松柏梨槐,不进府王宅”,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北京的宅院里多种西府海棠、临潼石榴、春桃枣树等,真可谓:春可赏花,夏能纳凉,秋尝鲜果,用“春华秋实”来概括北京民宅中的树木是最恰当不过了。
北京人还忌讳院子里的地面比胡同、大街的地面低,原因是一进门就得跳蛤蟆坑,而出门从低向高,如似登山,明显不吉利。
此外,数目字中,单数不吉利,一般人都不能接受。
买箱子要买一对,买椅子要买两把,帽筒要买一对等等。
但也有要单数的,那就是北房要单数,或三间,或五间,如果就有四间的地方也要盖三大间,每边再盖半间。
美其名曰:“四破五”。
目的是在建筑组合里能找到一个中轴线,这条线就如同人的脊梁一样。
是院中最重要的风水源头。
正因如此,双数在北京的住宅建筑方面是不吃香的。
所以,北京出现这么一句俗语:“四六不成材”。
老北京人过年时,一般不把正月初五叫“初五”,而是叫“破五”。
从这一天起,过年的所有禁忌都已经被“破”掉,垃圾可倒、剪刀可动,商户也可以开铺,“年”到此已经告一段落了。
在破五这一天,老北京人讲究吃破五饺子。
老北京的满、蒙旗人管饺子叫“煮饽饽”。
无论是富裕人家还是穷苦人家,饺子是一定要吃的。
破五煮饺子还有一个习惯,如果饺子煮破了,不能说“破了”,必须说“挣了”,以取个吉利。
有些心灵手巧的女主人,把包饺子当成一种艺术创作,会把饺子包成胖嘟嘟小肥猪的样子。
有的还要捏上几个圆形的盒子,意味着新年一切都圆圆满满。
有一些人家还讲究在这一天把过年积攒的垃圾倒掉,名曰“送穷土”。
反映了老北京人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心理。
这一天还是燃放鞭炮最集中的一天,人们希望通过燃放鞭炮,在新的一年里破除各种晦气。
老北京人的用餐规矩,也实在是真不少,但却反映出老北京人朴素的心理和几百年来养成的饮食文化风俗习惯。
家里人坐一起吃饭,坐席是必须遵守规矩的,长辈要坐主位,无特殊情况家中的女子和孩子是不许先上桌的。
要等到长辈们用完餐才能上桌。
而且按着年纪辈分,座位有主次之分。
老祖和老祖奶奶要坐主席,不过有个例外,因为大孙子受偏爱,所以吃饭总是挨着老祖老祖奶奶坐的。
但坐的时候不能坐比长辈高的椅子。
家里其他人常常是夫妻并排坐的。
但如果一桌坐不下,分成两桌或若干桌,也会分成男人一桌、女人一桌。
如果专门招待客人,客人可席于主人左右,另外还有主人专门请的陪席。
就餐前,老人如果没有动碗筷,孩子们是不能动碗筷的。
吃饭讲究“吃不言睡不语”,这主要是指晚辈。
吃饭讲究布菜,自家人吃饭要给老人布菜,请客人就餐,主人或陪客给客人用菜。
布菜以前是不用公用筷的,或者用自己的筷子指点某一种菜请客人用,或者直接夹菜给客人。
吃饭时不能将筷子插在盛着米饭的碗里,特别是家中有七八十岁老人的,绝对不允许将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里。
这是因早年间家里死人后要摆供品,其中“倒头饭”就是将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里。
如果将筷子插在盛着米饭的碗里,是对家中老人的最大不敬。
吃完米饭后,碗里要一干二净,不能有剩余的米粒粘碗上。
老辈人常对年轻人说,碗上粘着米粒,将来就要娶个麻脸的媳妇,实际上是告诫年轻人要养成珍惜粮食和勤俭持家的好习惯。
吃米饭不够时不能说“要饭”或“再要一碗”,要说“再来一碗”或“再盛一碗”。
因过去老北京人将街上的乞丐称为“要饭的”。
吃饭时不能吧唧嘴,喝汤时不能出声音。
喝汤要用勺一下一下轻轻地喝,不能端起碗大口大口地喝,如果声音过大,被视为对旁边吃饭人的不尊敬和没有教养,像猪吃食儿。
不许用筷子敲打饭碗。
饭菜没端到桌子上时,孩子们要静静地坐在桌前等待,如果哪个孩子不懂事用筷子敲打饭碗,大人会马上训斥:“我这儿不收要饭的。
”因为过去街上的乞丐多是一边敲打饭碗一边乞讨。
吃饭时不能随便换座位。
刚开始坐在哪儿,就一直坐在哪儿,不能端着饭碗一会儿坐这儿,一会儿坐哪儿。
因为只有街上的乞丐才是要了一家又一家,不断变化“位置”。
吃饭时,若是谁不小心失了手将饭碗、菜盘子等家伙打碎了,要连忙说一声“碎碎(岁岁)平安”,以此缓和气氛,使失手的那位不至于难堪。
吃饭时不能把碗放在桌子上用筷子挑着吃,要用左手端碗,拇指放在碗沿,右手托底,不能整个手“托碗底子”。
老北京人喜爱吃炸酱面,打卤面,在您吃第一碗面的时候,煮面的人常常会问:“您还要多少?”您千万别多心是人家怕您吃得多,这是老北京的习惯,怕多煮出来糟蹋了。
有时主人会问:“再来点儿?”或“再添点儿?”回答是一定要准确:“再来半碗”,否则会给您又呈一大碗。
住老北京大杂院的老北京人,夏天吃饭习惯在院子里放个小饭桌,一家几口儿围着吃。
吃前要请一下邻居大爷大妈、叔儿婶儿:“您请”或“您吃点儿”,回答:“偏了您那”。
意思是我吃过了。
还有一个规矩就是,女孩子不准靠门框。
要是靠门框,肯定要被老人骂的,因为过去的风尘女子才爱靠门框呢。
老北京人的“礼儿”,不是宫廷礼仪,也不是官场上的逢场作戏,它来自于民间,是百姓当年自觉自愿遵守规则、靠实践得来的民俗,是经过数百年的演变过程,保留下来的精华和宝贵遗产,而不能被视为“四旧”而遭到摒弃。
如今这些老理儿大多已被人们淡化,甚至完全消失,人们按照新时代、新节奏生活,无可非议。
在一些讲究的老户人家里依然保留着某些传统生活方式也是为了营造和谐的环境,图的是吉利,也是一种文明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