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屈原的故事汇总

合集下载

屈原的故事(共7篇)

屈原的故事(共7篇)

屈原的故事(共7篇)屈原的故事(一): 有关屈原的故事概括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23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屈原的故事】屈原的故事(二): 关于屈原的故事的作文急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舟.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这首诗描写了南宋诗人陆游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作者吃粽子,插艾枝,储药、配药方、祈祷这一年能平安无事.从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节的风俗.作为中国古老文化节日之一,端午节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过去,我对端午节的知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里,我读了《我们的节日》这本书,才知道原来端午节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这本书当中得知,端午节是在中国这么多的节日中,名称最多的:端午节、端阳、重五节、夏节、天中节、五月节、诗人节等.端午节的来源也有很多种,有纪念屈原说、龙说、纪念伍员说等20多种.其中,最流行的是纪念屈原说.据说,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含恨抱石头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每年这一天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悬艾草的风俗.其中赛龙舟最有特色,那争先恐后的激烈场面就像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一样,几千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因为这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端午节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我们德清,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会挂上菖蒲、艾草,据说可以辟邪消灾.各家各户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着浓浓竹叶清香的粽子,是我们孩子们的最爱,枣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个个引人垂涎三尺呢!有的地方,人们还会佩带着香袋,姑娘们以这五彩缤纷的香袋做饰物,既香味袅袅,又让自己变得更美丽动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来了不少小伙们留连的目光.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屈原的故事(三): 屈原的故事读后感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爱国主义诗人及政治家,我很敬佩他.屈原十岁就成了小神童.有段时间,他的家乡经常遭受秦兵的骚扰,他组织队伍,把他们打的落荒而逃.后来,屈原得到了楚怀王赏识,做了高官.为了祖国的将来,他改制法,与他国联盟,终于,楚国强盛了.但是,屈原遭小人诬陷,流放偏远地区.他十分悲愤,痛惜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于是,他写下了《离骚》,《九章》等作品.公元前278年,秦国消灭了楚国,屈原悲痛万分,写下《怀江》后投江自尽.我为屈原感到惋惜,虽然胸怀大志,但是机遇甚少.他爱国忧民,但老天弄人,有了用武之地,却又似梦一场.英雄无用武之地,就像金子被永远埋在地下,再无发光之时.我敬佩他那颗爱国之心.忧国忧民,爱国爱民.为了国家能富强,他呕心沥血;为了人民能幸福生活,他绞尽脑汁.他的文采也令人惊叹,以诗抒情,以诗来表达自己坚持正义,遭受打击,信念绝不动摇的坚定决心.而我们呢现在的人,哪个不是好吃懒做哪个能完全做到不爱钱爱利学生们也一样,胸无大志.怪不得有人曾说过:现在的我们没有进化,反而退化了.我们要有恒心,有毅力,有爱心,有激情,有梦想.这样,我们人类文明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让我们竭尽全力的去努力,去创造那个顶峰吧!屈原的故事(四): 屈原的爱国故事,用20 字来概括不忍看到楚国被吞并的未来,跳河自尽屈原的故事(五): 关于史记屈原的故事;的读后感800字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记载屈原生平最早最完整的文献.这篇传记对屈原一生事迹的描述,歌颂了屈原热爱祖国,不同流合污,至死不屈的高尚品质,也赞扬了屈原在文学上的成就.他“博文志强,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曾经楚怀王的信任,24岁任次于宰相的官职:“左徒”,在朝廷内,国事,起草法令.宣布法令.接待外交宾客,他主张改革内政,任用贤才,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小人离间,楚怀王听信了上官大夫的诽谤,不但疏远了屈原,而且转而亲秦,使屈原的联齐政策终告失败,光明正大,正直无私的屈原,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诽谤,怀着满腔义愤,写出了《离骚》这部着作,他的志向高洁,文中多用芳草比喻,他的正直,能出淤泥而不染.最后,他作了一篇《怀沙赋》,怀中抱石,投汨罗江自杀,屈原的自杀,他对楚国热爱,他洁身自好的志趣,也他对楚国朝廷抗议到底.我为屈原感到惋惜,虽然胸怀大志,但是机遇甚少.他爱国忧民,但老天弄人,有了用武之地,却又似梦一场.英雄无用武之地,就像金子被永远埋在地下,再无发光之时.我敬佩他那颗爱国之心.忧国忧民,爱国爱民.为了国家能富强,他呕心沥血;为了人民能幸福生活,他绞尽脑汁.他的文采也令人惊叹,以诗抒情,以诗来表达自己坚持正义,遭受打击,信念绝不动摇的坚定决心.而我们呢现在的人,哪个不是好吃懒做哪个能完全做到不爱钱爱利学生们也一样,胸无大志.怪不得有人曾说过:现在的我们没有进化,反而退化了.我们要有恒心,有毅力,有爱心,有激情,有梦想.这样,我们人类文明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让我们竭尽全力的去努力,去创造那个顶峰吧!屈原的故事(六): 屈原投江的故事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他出身楚国贵族,年轻时就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官名),协助怀王筹划国家大事,发布政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者,处理外交事务,很得怀王信任.这样就招来一些人的妒忌.他的政敌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造他的谣,说屈原居功自傲,连怀王也不放在眼里,怀王就怒而疏远了屈原.当时在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是秦、齐、楚三国,“合纵”、“连横”的斗争非常激烈,最后谁能取胜,就由这三国的内政外交的得失来决定.屈原在楚国内政上主张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企图建立一个理想的如尧舜禹汤时代的社会;在外交上则主张联齐合纵,对抗强秦的连横.由于怀王疏远了他,屈原这些正确的主张都未能实行.怀王是个昏庸的君主,在秦惠王的离间和诱惑下,接连上当,断绝了和齐国的联盟关系,结果损兵折将,丢失土地,国势渐渐衰弱下来.秦昭王继位后,提出和楚通婚,约怀王相会,屈原极力劝阻怀王不要再上当.但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的怂恿下还是去了,结果遭到秦国的武力劫持,死在秦国.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等人又在顷襄王面前构陷屈原,顷襄王一怒之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 屈原晚年在沅水、湘水流域长期过着流放生活,眼看祖国日益衰弱,即将被秦灭亡,自己报效君王的抱负不得施展,忧心如焚,无日可了,写了大量抒发忧愤的诗作,最后在绝望中投汨罗江自尽.【屈原的故事】屈原的故事(七): 跪求屈原跳江前后的故事情节文言文的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音披,散发于身后装)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尘埃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端午节屈原的故事关于屈原的故事。

有关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

有关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

有关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屈原和端午节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关于它们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这些故事中蕴含了深刻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诗人和思想家,他的诗歌富有浓郁的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可惜的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屈原年轻有为却遭到了国内政治阴谋的重创,被贬为楚国郊外。

他在郊外茫然徘徊,思想日益沉湎,终于在一天的边缘上,决定寻短见,投进了大江之中。

人们把屈原被贬刺成“蒲松龄出江南遭遇”,道出了不幸的注定。

而当他的尸体漂流到岸边时,百姓们为了不让鱼虾啃食他的身躯,就用粽叶包裹米粒扔到江中,以便虫蛇不近。

从此,粽子成为了纪念屈原的食品,浓郁的菰叶香和糯米的韧劲也表达了百姓们对于传统节日和屈原逝去的思念。

而端午节的习俗,其实是为了纪念屈原逝世而产生的。

古时候的端午节是作为重要的农历节日,和明年之丰收息息相关的。

到了唐朝时期,文化交流和流变加剧,赛龙舟、喝雄黄酒、垒五色糯的习俗开始发端,慢慢成为了端午节庆祝的主要方式。

而打击百疾的“艾草香袋”和五花肉等佳肴,也是对于传统中医药和食物文化的弘扬和延续。

据说,屈原去世后,人们追悼他的方式不止是吃粽子和赛龙舟,还有驱蛇放虫等一系列让人感到神秘有趣的习俗。

环绕着屈原的传说,也越来越具有神秘化和历史性了。

比如说,有传说屈原顶住了鲲鹏,长成了一只巨鹿。

它用鹿角触碰水中的农作物,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赛龙舟比赛。

赛龙舟是为了表达对于屈原的怀念和追思,纪念的方式从最初的找尸体到现在所变化,却越来越具备民族文化的特征和个性。

总的来说,屈原和端午节都是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不仅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内涵,还体现了中国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现在的端午,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节日之一。

我们每年的端午节,不仅是对于屈原的一次缅怀,更是对于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一次继承。

希望传递下去的端午节习俗,能够更加丰富多彩,让更多人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体会民间文化的智慧和精髓。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

然而,由于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在流放中,屈原创作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听到这一消息后心如刀割,但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

在无尽的苦闷中,他抱石投进汨罗江。

当地人民对他的爱国情怀深感钦佩,纷纷划船前来捞救。

人们还自发地将饭团、鸡蛋等食物丢入江中喂饱江中的鱼虫虾蟹水虫,使其不再咬食屈原的身体。

人们还倒入雄黄酒,希望能药晕蛟龙水兽,使其不再伤害屈原。

更有人倒入树叶包裹饭食的饭团,外用彩丝缠住饭团,这便是现在我们所见的粽子的雏形。

这便是现在我们所见的划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的风俗的由来。

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壮丽的诗歌作品一直流传至今。

每年的五月初五,民间便有了划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的风俗,这些习俗不仅是对屈原的悼念,也是对楚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端午节与屈原的故事概括

端午节与屈原的故事概括

端午节与屈原的故事概括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五月节等,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

它的日期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

这一天,人们会欣赏龙舟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叶等等。

而端午节的起源与屈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下端午节与屈原的故事概括。

端午节的起源,可追溯到三千年前的楚国。

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楚国的一位大臣和诗人,他为国家立下了许多功勋。

但是因为他忠于国家,不满吴国借机篡夺楚国领土的行为,被楚国内部的贵族排挤。

最终,他被流放到了偏远的地区。

为了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爱,屈原选择在别离之际,投身于汨罗江之中,以自己的生命来完成他创作的长诗《离骚》。

在屈原死后的第五天,汨罗江湖畔的渔民发现,无数的鱼虾停聚在江岸边。

他们十分惊奇,并在岸上摆放了许多食品、酒水和艾叶。

没想到,这些物品吸引了鱼虾,它们自行跃上岸来。

渔民们十分高兴,于是遂在每年的这个时候,也就是农历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赛龙舟和吃粽子的活动,以纪念这位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习俗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龙舟比赛。

相传,为了寻找屈原的身体,一些人们驾驶龙舟沿江进行寻找。

后来,这项活动演化成龙舟比赛,成为端午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舟比赛,在吸引游客、传承文化、增添节日氛围等方面,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赛的队伍需要严格训练和比赛,这也体现出了中国人团结、勇敢、团队精神的特点。

除了龙舟比赛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风俗活动。

例如,人们会在家里挂上艾叶,熏蒸房间,以驱赶疫病和恶鬼。

还有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玩等等,都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无论是哪种活动,都体现着我国的传统文化、民俗习惯和精神内涵。

综上所述,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源于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

在这一天里,我们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以纪念这位英勇的诗人,同时也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勇敢、互助的精神。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更应该珍视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继承发扬其文化内涵,倡导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实现中国梦、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端午节和屈原的传说故事

端午节和屈原的传说故事

端午节和屈原的传说故事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和爱国者,他活跃在春秋时期。

关于屈原和端午节,有以下传说故事:
传说屈原是楚国重臣,他因为主张抗秦而受到楚王的信任和重用。

然而,由于屈原的才华和功绩,他逐渐引起了其他官员的嫉妒和排挤。

最终,屈原被流放到边远的地方。

在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

据说,他曾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的作品。

这些作品中充满了屈原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对民生的关注。

后来,屈原听说楚国形势危急,他决定回到郢都。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最终未能回到楚国,反而被流放到更加偏远的地方。

在绝望和悲愤之下,屈原选择了投江自尽。

据传说,屈原投江后,当地的百姓为了防止鱼吃他的尸体,纷纷向江中投掷粽子。

这一传统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此外,还有传说认为端午节的起源与屈原有关。

据说,屈原的弟子们为了纪念他,每年在端午节时向江中投掷粽子,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总之,端午节和屈原的传说故事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节日不仅是对屈原的纪念,更是表达了对爱国、忠诚、勇敢等品质的崇敬和推崇。

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故事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就是屈原的故事了。

节名涵义端午节“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

“端午”,“中正”也,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纪元通用天干地支。

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正南中天,为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古人历来崇尚中、正之道,“中正“之道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午(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亦谓端午。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等。

端午的多个名称由来:●端阳节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关于端午节的屈原故事大全

关于端午节的屈原故事大全

关于端午节的屈原故事大全屈原的端午节故事【篇一】: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国家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

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

但今天端午节的很多活动都与纪念伟大的文学家屈原相关。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非常受楚王器重,不过那时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们的反对,持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逐步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

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

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

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现在国家已将端午调整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这样有利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因为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背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这些传统节日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扩大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增强全世界华人的凝聚力;有利于人民群众展开各种与节日主题内容相符的活动,如清明节扫墓、祭祀祖先,端午节的赛龙舟、尝粽子,中秋节人相聚、赏明月、品月饼等。

屈原爱国的故事【10篇】

屈原爱国的故事【10篇】

屈原爱国的故事【10篇】屈原爱国的故事篇一屈原的故事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三闾的一位医生。

他主张联合其他国家来抵抗野心勃勃的秦国,但偏偏楚怀王听了小人的话,拒绝听从屈原的建议。

结果,楚怀王被骗到秦国,被关起来,死在秦国。

继位的楚襄王也是小人惹的祸。

他误信屈原,有许多弊端。

他不仅不听屈原的明智建议,还把他流放离楚。

心怀大志,一直为国家大事担心的屈原,因为眼看着国家急难而无法拯救他的国家、无法实现他的理想,后来,这位怀才不遇的诗人抱着砂石,投汨罗江自杀了。

楚国的人民知道这个消息之后,都不约而同的赶到江边来,想找寻他们所敬爱的屈原,可是一直都找不到屈原的身体。

为了不让水中的鱼虾把屈原的身体吃掉,他们就在江上划着龙舟、敲锣打鼓,希望能将鱼虾赶跑;还用粽叶包米饭,作成粽子,投到江里喂给鱼虾吃,希望屈原的身体不要受到伤害。

这就是划龙舟、包粽子的'由来。

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

为了缅怀诗人,纪念他的爱国精神,也为了提醒在位的人,要能分清小人之言与忠臣之言;因此,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会举行划龙舟和包饺子的活动。

直到今天,大家还记得这样一个传说!人物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屈原端午节吃粽子的故事

屈原端午节吃粽子的故事

屈原端午节吃粽子的故事
相传,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屈原的伟大诗人和政治家。

屈原是楚国的忠臣,在众多的政治斗争中一直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念。

然而,由于反对当时楚国的政策,他被贬谪到远离家乡的地方。

在贬谪的日子里,屈原的心情异常沉重。

一天,他来到一条河边,不禁感叹:“天崩地裂,楚国将没”(意为叹息楚国将亡)。

他将一块巨石写上这句话后丢入了水中,希望可以引起楚国君王的注意,改变当时的政策。

可是,屈原的努力最终没有得到回应,楚国仍旧在原来的道路上前行。

最终,他绝望地投入了洪水中。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都会在河流附近放粽子来恭敬他的精神。

此后,端午节就成了一个全民欢庆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煮粽子、划龙舟、赛龙舟、挂菖蒲等活动,以示缅怀和纪念。

屈原和粽子的故事

屈原和粽子的故事

屈原和粽子的故事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命运忧心忡忡。

在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春秋时期的楚怀王对国家的统治日益荒淫,导致国家内外交困,屈原多次劝谏国君,但都未能得到重视。

最终,楚怀王被迫投降给秦国,楚国沦为了秦国的一个附庸国。

屈原对楚国的沦亡感到痛心,他深知秦国的统治会给楚国带来灾难,于是选择了投江自尽。

在屈原投江自尽的那一天,楚国的百姓纷纷划船捞水,以示哀悼和纪念屈原。

据说,为了不让鱼虾啃食屈原的遗体,人们还在江中投放了很多的粽子。

粽子,是中国传统的节日食品,也是为了纪念屈原而产生的。

相传,为了防止鱼虾啃食屈原的遗体,人们就把米包在竹叶里,再扔进江里,希望鱼虾吃了粽子就不会去伤害屈原的遗体。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每年都要吃粽子,以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而屈原的爱国精神也一直鼓舞着中国人民。

屈原舍生忘死,为的是挽救国家,他的爱国精神感动了无数的人,也影响了后人。

粽子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对屈原的纪念,也传递着爱国情怀。

屈原和粽子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国并不是口头上的说说而已,而是要付诸实际行动。

屈原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爱国的真谛,而粽子则成为了这份爱国情怀的象征。

每逢端午佳节,人们吃粽子、赛龙舟,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爱国精神。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牢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心怀家国情怀,努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如粽子承载着屈原的思念,我们也要用实际行动来传承和弘扬爱国精神,让这份情怀代代相传。

有关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

有关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

有关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也是端午节的创始人。

屈原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诸侯割据的时代,屈原时任楚国的大夫,他对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生活十分关心。

据传说,屈原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被秦国俘虏,并被流放到汨罗江边。

他在流放途中,满怀忧国忧民之情,最终投江自尽。

当地的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涌到汨罗江边,为屈原打捞遗体,甚至还出现了众人争相投江救人的感人场面。

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人们决定将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饮雄黄酒等传统习俗。

据说,这些活动有助于驱除邪灵,保佑人们健康长寿。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逐渐成为了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成为了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

今天,端午节已经成为一项全球性的文化遗产,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屈原的经典故事

屈原的经典故事

屈原的经典故事屈原的经典故事:一、屈原投江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主张楚齐联合,共抗秦国。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

后来曾经被召返。

怀王三十年,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执意入秦,被扣留,后来客死秦国。

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听信令尹子兰的谗言,再次驱逐屈原。

前278年,秦兵南下,攻破楚都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投汨罗江而死。

二、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起源于屈原,最早就是流传在荆楚地区的传说。

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

”到了隋唐一-统后,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习俗就不仅限于荆楚地区,而成为全国性的节日风俗,-直流传至今。

三、初露才华周显王四十八年(前321年) ,秦军犯楚境,屈原组织乐平里的青年奋力抗击,他一-方面居高临下地对青年们进行思想教育, -方面巧用各种战术,机智果敢地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展其非凡才华。

四、《离骚》之作秦国一大夫与太子横因为私事争斗被杀死。

太子横惧怕秦昭王怪罪,私自逃回楚国。

此事使秦、楚两国关系恶化,导致了此后秦国对楚国的频繁进攻。

“屈原憎恨楚怀王听信小人谗言,让不真实的语言蒙蔽了正确的语言,这些谣言将会损害楚国的利益,是方正的人不能容忍的,所以屈原在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五、"屈原”之名由来屈原觉得自己的生辰有些与众不同,所以他在《离骚》中说:“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日正则兮,字余日灵均。

"意思是说:父亲看到我生辰不凡,给我起了个好名字,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

端午节的来历与屈原故事有哪些

端午节的来历与屈原故事有哪些

端午节的来历与屈原故事有哪些端午节的来历与屈原故事有哪些端午节就要到来啦,这次的端午节比较特殊,它是21世纪以来最晚的三次端午节之一。

那我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与屈原故事是什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的来历与屈原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端午节的来历与屈原故事公元前278年,楚国京都郢城被秦军攻破了,60多岁的屈原感到异常绝望,他到处奔波一心救国的愿望落空了。

在苦闷之中,他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了湖南长沙附近的汨罗江。

当地人对屈原的爱国热忱十分钦佩,当听到他自尽的消息之后,纷纷划船来到汨罗江进行捞救。

人们还不约而同地将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认为让江里的鱼虫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咬屈的身体了。

还有的人将雄黄酒倒入江里,也是希望能够把蛟龙水兽药晕,以免伤害屈大夫。

人们担心饭团被蛟龙所食,就用树叶子包饭,外面用彩丝緾住,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粽子。

从此以后,每年五月初五,民间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饮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小学1、幽幽之夏夜,爬满丝瓜青藤的木格窗下,我读书倦了,忽而一声鸟啼,划破寂寞的长空悠然飘入耳中。

哦,我想故乡哪里,改也是端午了吧!时间过得可真快啊!2、有个美丽的地方,是住在我心里的人间天堂,那里山美、水美、人更美。

而我,早已将灵魂丢在了依山傍水的小村庄。

逢佳节,倍思乡,思那一草一花,一树一木,一砖一瓦。

3、离乡二十多年,每每梦到故乡的青山、故乡的绿水时,总能梦到弥漫在房舍上的袅袅炊烟;每每梦中游走着故乡的红砖、故乡的黛瓦时,总能梦到徐徐盘旋的.袅袅炊烟;每每梦中涌动着故乡的小桥、故乡的流水时,总能把记忆定格在几里之外就能看到的百缕炊烟。

4、端午又近,浓浓的思乡情涌上心头。

5、生在那里,长在那里,如今,却是身处他乡,西望销魂。

6、夕阳西下,黄昏降临,袅袅炊烟轻柔无骨却万种风情,那是父亲躬耕的犁,那是父亲古铜色脊背上的汗,那是母亲的慈祥,那是我童年的温暖。

7、来到大庆,没有一次端午节让我找回从前的影子,因为大庆没有山,更没有蜿蜒的江河。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故事
屈原啊,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就像古代的大明星一样,不过他不是唱歌跳舞出名的,而是才华横溢,满肚子都是学问。

他一心想让自己的国家楚国变得强大,又爱国爱得不要不要的。

可是呢,楚国那时候有一帮子奸臣,就像坏了的老鼠屎一样,在楚王面前净说屈原的坏话。

楚王这个糊涂蛋啊,就信了这些奸臣的话,把屈原给流放了。

屈原心里那个苦啊,就像吃了一大把黄连,自己的国家被那些坏蛋搞得乌烟瘴气,自己还被冤枉,却没办法。

他就只能在外面到处流浪,看着楚国一天天走向衰败。

他心里急啊,可是又没辙。

最后呢,楚国被秦国打得落花流水,屈原听到这个消息,简直就像天塌下来了一样。

他觉得自己的世界都崩溃了,自己最爱的国家没了,活着还有啥意思呢?
于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就抱着一块大石头,“噗通”一声跳进了汨罗江。

当地的老百姓可喜欢屈原了,大家都把他当成大英雄。

看到他跳江了,那可不得了,大家赶紧划着船去救他,一边划船还一边喊着屈原的名字,这就是赛龙舟的由来啦。

可是江那么大,水那么深,哪里还找得到屈原啊。

老百姓们怕江里的鱼啊虾啊会去咬屈原的身体,就想出了一个主意。

他们把糯米包成粽子,扔到江里去喂那些鱼虾,想着鱼虾吃饱了就不会去伤害屈原了。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简短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简短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简短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且每说到端午节,我们都会想起屈原,那么端午节屈原的故事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屈原的故事简短_端午节屈原的故事传说,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喜欢!端午节屈原的故事简短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1、屈原投江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迎接伍子胥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通用14篇)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通用14篇)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通用14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已经发生事。

或者想象故事。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端午节屈原的故事,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篇1农历五月初五那一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

早在周朝,就有了“五月五日,要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但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和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在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吃粽子,南方人赛龙舟。

同时,端午节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

人们在这一天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喝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应出我国的优良传统。

战国时期,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后来屈原的主张受到了某人的反对,并且不断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

楚怀王听了,渐渐疏远了屈原。

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便写了《离骚》、《天问》等不少诗篇。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去请楚怀王到秦国议和。

屈原看穿了秦王的诡计,进宫陈述,不料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了城都。

议和那一天终于来临了,楚怀王如期赴会,结果一到秦国就被囚禁了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死于秦国。

楚衰王即位不久,秦国又来攻打楚国,楚衰王一见,吓得仓惶逃离京城,秦兵攻占城都。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死于秦国和城都失守的消息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便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中。

江边的村民得知屈原投入汩罗江中,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还拿来粽子、鸡蛋投入江中,好让鱼虾不伤害屈原的遗体。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篇2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

他出身楚国贵族,年轻时就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官名),协助怀王筹划国家大事,发布政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者,处理外交事务,很得怀王信任。

屈原经典故事

屈原经典故事

屈原经典故事一、屈原的出生与成长屈原出生于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聪明伶俐,对诗歌和音乐有着极高的天赋。

在家庭的熏陶下,屈原心中早早地种下了爱国的种子,他热爱楚国的山川大地,也关心楚国的百姓。

就像我们现在在家庭里接受长辈的教育,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一样,屈原的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超级大呢。

二、屈原的政治生涯1. 屈原一心想让楚国变得强大,于是积极参与政治。

他主张对内举贤能,对外联齐抗秦。

他就像一个充满热血的青年,想要在政治舞台上大展身手,改变楚国的命运。

可是呢,他的改革主张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这些旧贵族就像一群顽固的守旧派,对屈原进行各种排挤和打压。

2.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屈原并没有放弃。

他多次向楚王进谏,试图说服楚王采纳他的建议。

但楚王有时候很糊涂,听信了那些旧贵族的谗言,逐渐疏远了屈原。

这就好比我们在团队里提出好的想法,却被那些保守的成员反对,而领导又不支持我们,真的是很让人沮丧的事情呢。

三、屈原与端午节的传说1. 后来,楚国的形势越来越危急,秦国不断地侵略楚国。

而楚国的朝廷却一片混乱,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国即将灭亡,心中悲痛万分。

最终,在极度绝望之下,屈原投江自尽了。

百姓们得知这个消息后,都非常悲痛。

他们纷纷划船到江里去打捞屈原的尸体,这也就是端午节赛龙舟习俗的由来。

2. 为了不让江里的鱼鳖虾蟹吃掉屈原的身体,百姓们还往江里投粽子。

这就慢慢演变成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这个故事充满了百姓对屈原的敬爱和怀念之情,就像我们怀念一位伟大的英雄一样,每到端午节,我们都会想起屈原的故事,并且通过各种方式来纪念他。

四、屈原的文学成就1.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的作品离骚九歌天问等,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离骚中充满了屈原对自己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对楚国命运的深切忧虑。

他用优美的诗句表达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就像我们现在用日记或者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一样。

2. 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造诣。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端午节屈原的故事端午节屈原的故事1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在江上来回打捞屈原的尸身。

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被鱼龙虾蟹吃,人们纷纷往江里扔饭团、倒雄黄酒。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纪念屈原说在所有民间传说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谭绍兵学者对这一说法进行了一系列论证。

黄榴丹也认为虽说法众多,但纪念屈原说仍占主流地位。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2屈原,千百年来,人们用包粽子,赛龙舟,等各种各样方法来纪念他。

可是,我却并不觉得他像人们想象得那么完美,可以说,我对他很不满意。

人们,正是因为他才学,他许多对国家有益意见而纪念他,可我,却不能忘记他一个致命缺点。

当年,屈原被放逐,因整日郁郁寡欢,才去跳江,使得他郁郁而终。

虽说,他是为自己抱憾,为自己才华无人应答而自尽,但是,我想问一句,他这种行为正确吗?“跳江”,这是一种正确反抗方法吗?纵使他一心为国,才华横溢,可唯一缺陷便是--他懦怯!也许你会说,既然他那么一心一意为了国家,大胆地提出了那么多建议以致被放逐,如何能说他无胆量?可是,懦怯,不在于他对于国家兴旺勇敢,而在于他对于种种打击后放弃。

跳江代表着他对一切都放弃了,自己理想,抱负已抛入九霄云外,他面对这个世界,只有逃避,那么,他头脑、才华、忠诚,又有何用?他这一举动,真是让人失望无比,一个人,如果对待事情只有绝望,没有任何崛起之心,那他如何成就伟业?跌倒1次要从第2次爬来,跌倒2次要从第3次爬起来……跌倒100次要从101次爬起来。

屈原虽然“跌倒”了很多次,也“爬起”了很多次,但他始终没能坚持下来,他没有坚信着自己总有一天不会再“跌倒”,会如山一般屹立,他干脆不再“爬起”了,就是这样,他失败了。

仅仅留下了那样一篇《离骚》,绝唱千古,书写着他一生遗憾。

虽然人们一直赞扬着他,但是,我赞扬他忠心为国,也鄙夷他放弃懦怯。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3这种说法在全国流传很广,老百姓也最为认可。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全部概括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全部概括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全部概括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

它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爱国诗人、政治家屈原而设立的。

屈原,字子南,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杰出人物。

他是楚国的宰相,为人正直、忠诚,并且饱读诗书、博览群书,被誉为国士无双。

但是,由于自己的忠诚与聪明,屈原和楚怀王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

最终,这位伟大的政治家被流放到了另一个地方。

据说,在被流放期间,屈原非常思念家乡、亲人和国家,因此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歌以表达自己的哀思和忧愁。

他的诗歌传承至今,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遗产。

流放三年后的端午节,屈原感到非常孤独和沮丧,于是他决定抱石投汨罗江。

当地的百姓得知后,纷纷划船捞救,但是却没有找到他的尸体。

这时候,百姓们听说屈原死后鱼虾跳跃、翻腾不止,于是就开始将米饭、糯米粉捏成小巧的粽子,扔进江里,希望能够让鱼虾们吃得饱饱的,也让屈原的亡灵得以安息。

这样的传统流传至今,谱写了端午节的故事。

现代的端午节也成为了一种民俗节日,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饮雄黄酒、贴艾叶、挂菖蒲等,以纪念这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总的来说,端午节以屈原的故事为核心,流传至今已经超过2000年,并且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一个传统节日。

通过
纪念屈原这个伟人,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文化传承和节日文化的辉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汇总
屈原投江的故事
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
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

同时主持外交事务。

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因为自身性
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

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
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

后来以前被召返。

怀王三十年,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执意入秦,被扣留,后来客死秦国。

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听信令尹
子兰的谗言,再次驱逐屈原。

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带。


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
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
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

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
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据闻一多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
已有端午节存有,但从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国社会
主流所公认的一直是端午节祭祀屈原。

关于屈原的小故事
一个夏天下午,屈原刚刚读完书出去街上玩,他跑跑跳跳着,满
脸都带着开心的笑容。

他一边踢着路边的小石头,一边低头欣赏着脚
上那双他妈妈刚给他做好的新鞋子:崭新的布料,鲜艳的颜色,还有
那根雪白的系鞋带,漂亮极了。

他正追着滚动的小石子,忽然发现路边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米粒痕迹。

他抬头顺着米粒往前一看,只见一位老婆婆背着一袋米艰难地向
前走着,米袋上有一个小窟窿,米正顺着那小窟窿往外漏着。

他急忙
高喊:“老婆婆,请等一等,你的米袋漏了!”老婆婆连忙停下脚步,
回过头来。

老婆婆看见大米持续往外漏,焦急地说:“糟糕啦!这怎么办?”他跑过来,看到婆婆焦急的样子,眉头皱了一皱。

他忽然低下头,看见那根白白的系鞋带,灵机一动,对着婆婆兴奋地说:“婆婆,你
别焦急,我有办法了!”话音刚落,他便毫不犹豫地把那系鞋带卸了下来,这时婆婆明白了,她说:“多漂亮的系鞋带,真可惜阿!”小屈原
再不等婆婆再说什么了,他把米袋的小窟窿用手捏着,然后用系鞋带
绑紧扎紧,米不再向外漏了。

他看了看婆婆那被岁月洗刷过得脸,对
婆婆说:“你累了,我帮你背米回家吧,你来带路,好吗?”说着就从
地上拎起米袋背在了身上就往前走了。

走着走着就来到婆婆家了,原
来婆婆是一位守着边疆的战士的母亲,婆婆连声给他道谢。

小屈原就说:“你的儿子为国效力,我帮你是应该的。

你就当我是干儿子吧!”
小屈原已经把出来的目的——玩,抛到老远了。

他又低头看看自
己那双少了一根系鞋带的新鞋,心里感到非常满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