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6.肥沃的土壤 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2. 6.肥沃的土壤 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2. 6.肥沃的土壤 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学科教案单元:第二单元《研究土壤》课题6.《肥沃的土壤》课时1一、教材分析对植物而言,腐殖质是它们的主要营养。

对学生而言,腐殖质如何形成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本课遵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腐殖质及其产生的原因,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土壤。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

土壤里面能够长出的植物,在他们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一些小动物和微生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

3.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生产生活中常用的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

科学探究:1.能够制作肥料袋。

2.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并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科学态度:1.通过长期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

2.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形成环保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知道土壤的肥力对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保护土壤的意识。

2.会利用厨余垃圾制作肥料袋,改良土壤肥力。

四、教学重点重点: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难点:制作肥料袋并连续5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学生分组材料:做肥料袋的材料(透明塑料袋、香蕉皮、菜叶、草根、土壤)六、教学过程1.教师拿出一盆期生长在贫瘠土壤中的植物,让学生观察,说出植物生长状况,猜测原因2.学生猜测,说出自己的想法。

3.教师引出课题,板书课题《肥沃的土壤》二、自主探究活动一观察土壤的表层和下层,比较不同之处,知道土壤中有腐殖质1.学生自己观察不同颜色的土样和落叶下的土壤的特点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不同颜色的土样和落叶下的土壤的颜色,各是什么颜色?各有什么不同?3.学生户外活动,捡些树叶回来。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科学 学案 6.肥沃的土壤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科学 学案 6.肥沃的土壤

肥沃的土壤【学习目标】1.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2.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能够制作肥料袋;3.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培养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

【学习重点】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

【学习难点】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能够制作肥料袋。

【学习准备】材料准备:塑料袋、水杯、土、果皮、菜叶等。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航(一)思考引学。

为什么有的土壤寸草不生?有的土壤生机勃勃,郁郁葱葱?(二)预习课文后,完成下列填空。

1.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_______。

2.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

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_____,越_______。

3.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如山体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以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_______。

4.人们常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方法改良贫瘠的土壤。

二、问题探究(一)观察土壤1.土壤的结构是什么?土壤的表层和下层有什么不同?2.腐殖质的定义是什么?为什么说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二)改良土壤阅读教材,说说教材中采取了哪几种方法来改良土壤?(三)动手制作试着简述一下制作肥料袋的基本流程。

三、拓展延伸在管理、观察和记录肥料袋沤肥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面临哪些困难?应该怎样来解决?试着简单阐述一下。

【学习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腐殖质是最肥沃的,掌握了改良贫瘠土壤的方法。

【精炼反馈】一、填空1.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______。

2.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

腐殖质______多,土壤颜色______,越______。

3.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______的,如山体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以______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

4.土壤中生活着许多______,它们为腐殖质的形成发挥了重要______。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肥沃的土壤》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肥沃的土壤》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肥沃的土壤》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6课《肥沃的土壤》,主要介绍了土壤的组成和肥沃的土壤的特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土壤的重要性,掌握肥沃土壤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土壤的组成,掌握肥沃土壤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2. 能力目标:观察和描述肥沃土壤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壤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肥沃土壤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肥沃土壤的特征。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土壤有一定的认识,但对肥沃土壤的特点和形成过程可能了解较少。

学生喜欢观察和发现,但在描述能力上有待提高。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教师打开投影仪,展示一张描绘丰收农田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样的丰收农田是怎么来的呢?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

2. 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家花园的土壤特点。

教师鼓励学生互相倾听和提问,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1. 教师利用图片和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土壤的组成。

教师解释矿物质是土壤中的石头、砾石等颗粒状物质,有机质是指植物和动物的残体、排泄物等,水分和空气是土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 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矿物质和有机质样本,并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它们的特点。

- 教师使用实物示意图,展示土壤内水分和空气的存在方式,并解释它们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 教师以具体的例子说明肥沃土壤的特点:颜色深,有肥料的味道,有虫子和植物根等。

- 教师展示不同颜色的土壤样本,并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

- 教师使用香料等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让学生嗅闻,引发对肥料味的讨论。

- 教师展示显微镜下的土壤样本,让学生观察其中的虫子和植物根。

3. 教师讲解肥沃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植物的死亡和腐烂,动物的排泄物等。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_《肥沃的土壤》精品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_《肥沃的土壤》精品教案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第三课肥沃的土壤一、目标确定的依据课标要求:1.知道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肥沃的土壤》。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土壤的成分和类型。

本节课设置了一个观察活动,两个阅读活动和一个实验活动。

通过观察土壤的表层和下层,阅读腐殖质的形成原因,帮助学生认知腐殖质的形成使得土壤具有肥力。

通过阅读土壤贫瘠的原因和改良贫瘠土壤的方法,知道土壤贫瘠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

最后通过制作肥料袋,更加直观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学生分析: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

土壤里面能够长出的植物,在他们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二、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和阅读,能够说出腐殖质的形成原因及作用。

2.通过阅读和教师讲解,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一些改良的方法。

3.通过制作肥料袋,知道土壤动物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三、学习重点:1.通过观察和阅读,能够说出腐殖质的形成原因及作用。

2.通过阅读和教师讲解,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一些改良的方法。

3.通过制作肥料袋,知道土壤动物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四、学习难点:1.通过观察和阅读,能够说出腐殖质的形成原因及作用。

2.通过阅读和教师讲解,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一些改良的方法。

3.通过制作肥料袋,知道土壤动物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五、教学准备:教材、教学课件、每组实验材料包(每组整块土壤、放大镜、小铲子、透明可密封塑料袋、果皮菜叶、土、蚯蚓)、观察记录单、实验记录单等。

六、学习过程:。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6课《肥沃的土壤》说课稿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6课《肥沃的土壤》说课稿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6课《肥沃的土壤》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6课《肥沃的土壤》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我们周围的土壤”,而本课则是这一主题的基础。

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使学生了解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影响土壤肥沃程度的因素。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践操作的指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也对土壤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影响土壤肥沃程度的因素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影响土壤肥沃程度的因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影响土壤肥沃程度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土壤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影响土壤肥沃程度的因素。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理解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影响土壤肥沃程度的因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土壤,引发学生对土壤的兴趣,导入新课。

2.教学新课:讲解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影响土壤肥沃程度的因素。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影响土壤肥沃程度的因素。

4.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影响土壤肥沃程度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课堂回答问题以及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影响土壤肥沃程度的因素的理解程度。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6.肥沃的土壤》教学设计与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6.肥沃的土壤》教学设计与反思

《6.肥沃的土壤》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对植物而言,腐殖质是它们的主要营养。

对学生而言,腐殖质如何形成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本课遵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腐殖质及其产生的原因,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土壤。

【学情分析】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

土壤里面能够长出的植物,在他们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一些改良的方法。

3. 知道土壤动物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科学探究:1.能够制作肥料袋。

2.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并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科学态度:1.通过长期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

2.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形成环保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知道土壤的肥力对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保护土壤的意识。

2.会利用厨余垃圾制作肥料袋,改良土壤肥力。

【教学重点】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制作肥料袋并连续5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小铲子、塑料袋、易腐烂的菜叶果皮、洒水壶。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了解土壤1.创设情境:我们每天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面上课,放学回家就可以享受香喷喷的饭菜,有时还有美味的零食点心。

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对于一些小朋友来说却很遥远。

在我国西部贫困山区,有些小孩子连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

2.出示西部儿童图片:为什么西部大山里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呢?(土壤贫瘠)3.出示西部大山和东部良田图片:你发现土壤对植物有什么影响了吗?4.引出课题:是啊,肥沃土壤里的植物长势良好,粮食产量自然高,而贫瘠的土壤植物枯黄,很难茁壮成长。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6肥沃的土壤教案(新版)苏教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6肥沃的土壤教案(新版)苏教版

6肥饶的土壤教课目的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土壤贫乏的原由和一些改进的方法。

3.知道土壤动物在增添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4.能够制作肥料袋。

5.能够坚持长久察看,并认识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6.意识到土壤和生命亲密有关,愿意亲密土壤,形成环保意识。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认识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课难点】制作肥料袋并连续察看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创建情境:我们每日坐在光亮宽阔的教室里面上课,下学回家就能够享受香馥馥的饭菜,有时还有美味的零食点心。

我们屡见不鲜的生活,关于一些小朋友来说却很遥远。

在我国西部贫穷山区,有些小孩子连饱暖问题都还没有解决。

出示西部小孩图片:为何西部大山里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呢?(土壤贫乏)引出课题:是啊,肥饶土壤里的植物长势优秀,粮食产量自然高,而贫乏的土壤植物枯黄,很难健壮成长。

我们今日就来帮当地的农民伯伯研究一下如何增添土壤肥力,提升粮食产量,我们一同来研究《肥饶的土壤》。

二、讲解新课1.认识土壤在校园里采集一些肥饶的土壤并带回教室进行察看。

你察看到土壤里有什么?肥饶的土壤里有好多动植物的遗体,还有蚯蚓和好多小虫子。

2.认识腐殖质认真察看土壤的表层和基层,你发现了什么?表层土的颜色较深。

什么是腐殖质?腐殖质: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化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质。

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

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饶。

出示教材图片:土壤中生活着很多小动物,它们为腐殖质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在土壤中打洞,帮助土壤通气;经过吞食和排泄,增添土壤的肥力;经过身体的活动,促使各样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淆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好帮手。

3.认识土壤的分层为何表层土壤中腐殖质比许多呢?小结:因为动植物生活、生长、生计的主要地区是在地表的表层土上,死后的遗体也腐化在表层土中,因此腐殖质主要集中在表层土中。

4.认识增添肥力的方法回归初始问题:惋惜其实不是全部的表层土都是肥饶的。

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6.《肥沃的土壤》第1课时说课稿

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6.《肥沃的土壤》第1课时说课稿

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6.《肥沃的土壤》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肥沃的土壤》是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知道土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土壤。

教材中设计了丰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但是,他们对土壤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土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实验探究来深入了解土壤,从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知道土壤的重要性,学会保护土壤。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知道土壤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土壤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图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农村景象,引导学生关注土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土壤的组成:让学生自带土壤样本,进行观察和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

3.了解土壤的重要性: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知道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4.保护土壤: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土壤,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土壤的认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组成:XX、XX、XX重要性:XX、XX、XX保护土壤:XX、XX、XX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土壤的组成、重要性的掌握程度。

2.学生参与实验、小组合作的情况。

3.学生对保护土壤的认识和实际行动。

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6.《肥沃的土壤》第1课时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6.《肥沃的土壤》第1课时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6.《肥沃的土壤》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六单元《肥沃的土壤》的第一课时。

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点,探究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土壤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对土壤构成和作用的深入认识。

此外,学生们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善于发现问题,但在解决问题方面可能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组成,知道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土壤的特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壤的组成,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难点: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教学: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土壤的特性。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准备实验器材。

2.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土壤,了解土壤的现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那么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作用呢?”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不同类型的土壤样本,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土壤的外观特征。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土壤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3.操练(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土壤中的微生物。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讨论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植物生长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巩固实验结果。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6节《肥沃的土壤》第1课时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6节《肥沃的土壤》第1课时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6节《肥沃的土壤》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6节《肥沃的土壤》第1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以及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土壤不仅是一种自然资源,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以实验和观察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探索土壤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充满了好奇。

但是,对于土壤的组成和作用,大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认识土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组成,知道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土壤的组成,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土壤的组成以及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土壤的组成和作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引发学生对土壤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探究土壤的组成: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土壤的成分,分析土壤的组成。

3.了解土壤的作用: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生长的情况,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4.总结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土壤的组成和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

5.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植物,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土壤的组成:土壤的作用:1.提供养分2.保持水分3.调节温度4.保护植物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3.6《肥沃的土壤》 苏教版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3.6《肥沃的土壤》  苏教版

第6课《肥沃的土壤》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三课内容,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和“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了解腐殖质及其产生的原因。

本课的活动由“观察土壤的表层和下层”引入到“土壤的表层土有腐殖质”。

教材由四个活动构成:一、探究土壤肥沃的原因;二、了解土壤动物的作用及其重要性;三、说一说土壤贫瘠的原因和常用的改良土壤肥力的方法;四、做一个肥料袋,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本着“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的理念,让孩子多看一看——发现问题:土壤的上层和下层为什么颜色不同;让孩子多想一想——讨论猜测:土壤上层变黑和周围环境有什么关系;让孩子多说一说——学以至用:土壤贫瘠的原因,谈谈怎样改良土壤;让孩子多做一做——实验验证:制作一个肥料袋并坚持观察。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通过两年的科学课学习,已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观察、记录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也有了一定的动手实验的能力,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储备。

但是对于小学生(特别是生活在城市中小学生)来说,种植绿肥覆盖农田、多施农家肥等改良土壤的方法显得比较“遥远”,并且三年级的学生耐心不够,很难持续观察制作的肥料袋五周,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但这又是我们科学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 知道一些小动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

3.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常用的改良土壤肥力的方法。

4.能够在做肥料袋的过程中,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教学重点】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连续五个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每组小铲子1把、报纸1张、抹布1块,学生准备肥料袋材料(土壤、果皮、菜叶、水、塑料袋)等。

《肥沃的土壤》(教案)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肥沃的土壤》(教案)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第6课时肥沃的土壤·教案班级:课时:课型:一、学情分析对于植物而言,腐殖质是它们的主要营养来源。

本课围绕腐殖质进行讲授,引导学生认识腐殖质及其成因,了解改良贫瘠土壤的常用方法,从而加深学生对土壤的认识。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土壤表层、下层颜色等方面的差异,介绍土壤的剖面结构。

第二部分,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土壤动物,了解土壤动物的活动对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第三部分,通过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到土壤有肥沃和贫瘠之分。

第四部分,制作一个肥料袋,指导学生观察落叶和果蔬垃圾是怎样一点点变成腐殖质的。

二、教学目标1.知道腐殖质及其作用;2.了解土壤动物对土壤的贡献。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土壤中腐殖质的形成,学习改良贫瘠土壤的方法。

【教学难点】自制肥料袋,并坚持观察肥料袋中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第一板块【发现周边新课启航】1.师:仔细观察土壤剖面,你有哪些发现?(学生自由回答)2.师:土壤的颜色均匀吗?(学生自由回答)师:土壤贴近地表的颜色较深,越往下颜色越浅。

3.师:土壤是怎样分层的?(学生自由回答)师:土壤分为岩石层、下土层和表土层。

4.观看视频:土壤剖面结构。

师:心土层和底土层共同组成了下土层。

设计意图:问答互动结合视频讲解,带学生认识土壤的分层与结构,规范学生的认知,有利于开展新课。

第二板块【学海扬帆新知初探】1.师:落叶下面的土壤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师:落叶下面为表层土,颜色较深,含有大量的腐殖质。

2.观看视频:腐殖质。

师: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腐殖质。

师: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

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沃。

3.师: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它们为腐殖质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4.教师展示并讲解土壤里的小动物5.师:土壤动物是植物生长的好帮手。

师:土壤动物在土壤中打洞,帮助土壤通气。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6课《肥沃的土壤》教学设计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6课《肥沃的土壤》教学设计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6课《肥沃的土壤》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6课《肥沃的土壤》主要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土壤的基本知识,认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土壤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知道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但他们对土壤的组成、肥沃程度以及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了解土壤的特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组成,掌握土壤的肥沃程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土壤的特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壤的组成,土壤的肥沃程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难点:土壤的组成及肥沃程度的判断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教学: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从而深入了解土壤的特性。

3.小组合作: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土壤样本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植物生长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土壤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土壤的外观、颜色等特征,并提问:“你们认为土壤是什么组成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土壤的基本组成。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土壤样本的微观结构,了解土壤的组成。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土壤的肥沃程度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土壤肥沃程度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精编】新版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6.肥沃的土壤(平铺式)教案.doc

【精编】新版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6.肥沃的土壤(平铺式)教案.doc

6.肥沃的土壤【教材分析】对植物而言,腐殖质是它们的主要营养。

对学生而言,腐殖质如何形成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本课遵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腐殖质及其产生的原因,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土壤。

【学情分析】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

土壤里面能够长出的植物,在他们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一些改良的方法。

3. 知道土壤动物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科学探究:1.能够制作肥料袋。

2.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并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科学态度:1.通过长期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

2.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形成环保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知道土壤的肥力对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保护土壤的意识。

2.会利用厨余垃圾制作肥料袋,改良土壤肥力。

【教学重点】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制作肥料袋并连续5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小铲子、塑料袋、易腐烂的菜叶果皮、洒水壶。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了解土壤1.创设情境:我们每天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面上课,放学回家就可以享受香喷喷的饭菜,有时还有美味的零食点心。

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对于一些小朋友来说却很遥远。

在我国西部贫困山区,有些小孩子连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

2.出示西部儿童图片:为什么西部大山里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呢?(土壤贫瘠)3.出示西部大山和东部良田图片:你发现土壤对植物有什么影响了吗?4.引出课题:是啊,肥沃土壤里的植物长势良好,粮食产量自然高,而贫瘠的土壤植物枯黄,很难茁壮成长。

三年级科学上册《肥沃的土壤》教学案例

三年级科学上册《肥沃的土壤》教学案例

《肥沃的土壤》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本课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让学生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分解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同时,知道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蚯蚓等小动物的作用,确立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的意识。

让学生亲历“制作肥料袋”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持久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达到“坚持长期持久观察,在科学学习中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关爱生命”的目标。

二、学情分析这一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腐殖质是如何形成的。

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枯树叶、土壤里生活着蚯蚓和蚂蚁等小动物。

土壤里面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在三年级孩子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三、学习目标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会制作肥料袋,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关爱生命。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难点:连续五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透明塑料袋、土壤、水、搅拌棍、果皮、蔬菜叶等。

六、教学过程◎土壤为什么肥沃?(一)观察比较土壤的颜色,探究表层土的形成。

1.师出示土层剖面图:仔细观察土壤的表层和下层,你发现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表层土和下层土颜色不同。

)表层土为什么比下层土的颜色黑呢?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

3.老师带学生到指定地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落叶下面的土壤是什么颜色的?4.师出示落叶腐烂过程的图片,小结:长年累月的落叶积攒下来,加上雨水的作用,压在最下面的落叶会慢慢腐烂掉,变成土壤的一部分,使得土壤发生改变。

5.明确“腐殖质”的概念: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质。

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

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沃。

肥沃的土壤教案

肥沃的土壤教案

肥沃的土壤教案肥沃的土壤教案【篇一:肥沃的土壤教案】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2、知道一些小动物和微生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3、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过程与方法:遵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腐殖质及其产生的原因,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土壤。

情感价值:通过对土壤的进一步了解,认识土壤对人、植物和动物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地去保护土壤。

教学重点: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教学难点:较长的实验过程能否坚持观察教学方法:以讲解、图片及实验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本质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提问:课本8页第一幅图中,为什么上黑下浅?2、学生讨论3、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侦探柯南,查一查土壤里能长出各种各样植物的原因。

二、学习新课,研究土壤(一)探索土壤肥沃的秘密1、学生观察、比较表层土和下层土学生观察提前准备好的两种土壤,比较它们的不同,从而得出结论(土壤的颜色与腐殖质的多少有关)2、讲解: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

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

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由于动植物生活、生长、生存的主要区域是在地表的表层土上,死后的遗体也腐烂在表层土中,所以腐殖质主要集中在表层土中。

表层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很丰富,下层土能提供的养分就少多了,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岩石逐渐增多,岩床位于土壤和碎石之下的最底层。

(二)并不是所有的土壤都肥沃1、观察课本9页下面的三幅图片并阅读图左的文字学生阅读图片及文字,了解到并不是所有的地方的土壤都一样,知道由于地理天气或人类活动的原因,导致土壤有肥沃的,也有贫瘠的2、右边的图是人类改造贫瘠土壤的一些方法(三)了解土壤中生活的小动物1、观察课本11页上图2、讲解:教师讲解这幅图片中蚯蚓在做什么,及制作方法、养殖方法三、巩固—做一个肥料袋1、谈话:枯死的植物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们愿意亲手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吗?学生观察肥料袋的制作图及步骤,讨论如何设计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
6.肥沃的土壤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会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一些小动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

3.阅读资料,知道土壤有肥沃和贫瘠之分,了解土壤贫瘠的原因和常用的改良土壤肥力的方法。

4.能够在做肥料袋的过程中,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腐殖质,了解土壤贫瘠的原因,知道如何改良土壤的肥力。

教学难点:
知道如何改良土壤的肥力,并试着做一个肥料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塑料袋、蚯蚓、土壤、果皮、菜叶、水等等制作肥料袋的材料。

预习要求:
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壤表层和下层,看一看土壤的表层和下层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可以根据土壤中三种颗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是哪三类呢?
指生回答: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出示上节课同学们总结归纳得出的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不同特点的活动报告单。

引导学生再看一看,进一步了解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

教师引导:不同的土壤,适宜种植不同的植物,不过影响植物生长状态的不仅仅是土壤的类型,还有土壤的肥力。

一般来说,肥沃的土壤更适宜植物的生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第6课——肥沃的土壤。

板书课题。

二、比较土壤的表层和下层的不同之处
教师引导:我们脚下的土壤,它的表层和下层是不是一样呢?
出示课本上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看一看土壤的表层和下层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又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全班交流:土壤的表层和下层是不一样的,在土壤的表层,有很多的腐殖质。

板书:腐殖质
出示关于腐殖质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了解腐殖质的知识:
什么是腐殖质:
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质。

腐殖质有什么作用?
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沃。

那么腐殖质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出示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师小结:腐殖质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腐殖质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三、土壤中的小动物
教师引导:土壤的肥沃与土地中含有腐殖质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不过,土壤的肥沃离不开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

出示课本中的图片及文字说明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说明材料,初步了解土壤中生活的小动物与土壤肥沃之间的关系。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明确土壤中的小动物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关系一:小动物在土壤中打洞,间接的帮助了土壤通气;
关系二:小动物们吞吃和排泄食物,无形中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关系三:小动物们在土壤中四处活动,同时也促进了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合。

讨论: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对增加土壤肥力又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列举土壤中生活的小动物:蚂蚁、蚯蚓、蜗牛、蛇、变形虫、涡虫、线虫、蜘蛛、蜈蚣等等,并大概说一说,小动物对增加土壤肥力
的作用。

出示蚯蚓的图片及说明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蚯蚓增加土壤肥力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

蚯蚓俗称地龙,又名曲鳝,是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的代表性动物。

蚯蚓对人类的益处很多:第一,蚯蚓在土壤里活动,使土壤疏松,空气和水分可以更多地深入土中,有利于植物生长,能够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第二,蚯蚓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蚯蚓吃进的腐烂有机物和大量土粒,经过消化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其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养分。

第三,蚯蚓的身体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营养价值很高,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和食品。

第四,利用蚯蚓来处理有机废物的效率很高,如1亿条蚯蚓一天就可吞食40吨有机废物。

四、研究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知道如何改良贫瘠的土壤
教师引导:在我们周围,并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比如山体的表层土,就因为经常受到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以,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

面对比较贫瘠的土壤,我们怎样才能增加他们的肥力呢?
出示课本中的几幅插图及相应的文字说明,引导学生看一看,读一读,了解生活中常用的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

方法一:种植绿肥,覆盖农田;方法二:多施农家肥;
方法三:收集落叶沤肥。

教师特别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第3点方法
引导:在城市街道和农村,长着很多树木,这些树木,一到秋天就会落叶,这些落下来的叶子,该如何处理呢?当垃圾扔掉、烧掉、做堆肥,你认为以上三种做法,哪种处理落叶的方法更为合理,说说你的看法。

当垃圾扔掉,会影响环境;烧掉,就会污染空气;做堆肥,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增加土壤的肥力。

我们不仅可以拿落叶来做堆肥,还可以收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果蔬垃圾来做堆肥。

下面我们就动手来做一个肥料袋。

五、动手做肥料袋
经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想一想,我们要动手做一个肥料袋,需要哪
些材料?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塑料袋、土壤、果皮、菜叶、蚯蚓、蚂蚁、水等等。

出示课本中的活动步骤图及相关的说明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初步了解制作肥料袋的步骤,以及相关的注意点。

教师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肥料袋要保持潮湿,如果你准备使用自来水,那么自来水在使用前至少要放上一天,除去水里面微量的氯。

学生分小组动手制作肥料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肥料袋的制作情况。

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好的肥料袋。

教师引导:肥料袋做好了,下面我们就要很好的管理肥料袋。

在管理肥料袋的过程中,要经常往肥料袋里面喷一些水,保持肥料袋里的潮湿;要经常翻动肥料袋,以散去土壤中间的热量;另外,每周都要坚持观察肥料袋中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一个月后,我们再来观察大家的肥料袋的管理情况,以及肥料的制作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