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撒尼尔_利奇菲尔德及其社会影响规划评价理论
非均衡发展
非均衡发展理论研究综述非均衡发展是基于国家间与地区间的自然资源禀赋差异以及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均匀而产生的经济发展的区域空间差异。
非均衡发展战略指立足于资源禀赋予配置的差异性,通过将有限的资源首先投向效益较高的区域和产业,以获得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并带动其他区域、其他产业的发展的战略。
非均衡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充分的当代实践,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以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为指导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非均衡发展理论溯源1 、循环累计因果论瑞典著名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Karl Gunnar Myrdal)在《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循环积累因果论(Cumulative Causation Model)。
其理论核心认为动态的经济增长是一个积累的因果过程,存在一系列相互依赖的因果关系,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个因素发生次级变化① 。
社会经济制度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这种演进是由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互为因果、互相影响而演变造成的。
某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而第二级的变化会反过来推动最初的那个变化,导致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的那个变化的方向发展,所以社会经济诸因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均衡或者趋于均衡,而是以循环的方式运动,但又不是简单的循环流转,而是具有上升或者下降积累效果的循环② 。
在两种效应作用下,中心地区的经济增长往往呈现上升运动,如果扩散效应不够强烈,将抑制外围地区的发展,或者甚至使之更加贫困。
在“循环积累因果关系”作用下,经济增长过程将浮现回波效应而促使不平等趋势扩大。
2 、不平衡增长论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在1958 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不平衡增长(unbalanced growth)战略。
赫希曼反对全面投资和各部门均衡增长的平衡发展战略,认为发展就是由经济中的一些主导部门的成长带动其他部门的成长,由一个行业的成长带动另一个行业的成长,由一个厂商的成长带动另一个厂商的成长。
地理学思想人地关系论中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文地理学:近代地理学的主要观点和核心人物(2011-12-10 01:44:31)转载▼标签:分类:地理人文地理学近代地理学主要观点核心人物杂谈近代地理学的主要观点和核心人物1、环境学派(1)代表人物是德国拉采尔。
拉氏的《人类地理学》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分布和迁徙的作用;(2)拉采尔的学生、美国森普尔女士在20世纪初系统地阐述了环境对人类的支配作用;大肆宣扬地理环境对人的体质、民族发展与国家历史有决定性作用。
(3)另一个美国地理学者亨丁顿著《文明与气候》和《人文地理学》,详述了气候决定论。
强调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人类文明只有在具有刺激性气候条件的地区才能有所发展。
2、人地相关学派(1)法维达尔·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他认为在人地关系中,除环境的直接影响,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地。
因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2)白吕纳,说“环境虽足以影响人类之活动,人类亦有操纵与征服环境之能力” ,代表作《人地学原理》。
(3)美国巴罗斯,他认为地理学应该人文化,形成人类生态学。
他同时也是地理学用生态方法参与实际工作的开创者。
3、区域学派(1)地理学区域学派的首倡者是德国的赫特纳,地理学区域应着重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
地理学的研究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的特征。
赫特纳的代表作是《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2)继承者是美国哈特向,他认为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异特征,部门地理学是起点、区域地理学是终结。
根据赫氏观点,哈特向分别于20世纪30年代末和50年代写了《地理学的性质》和《地理学性质的透视》两本专著。
4、景观学派(1)用发生学观点和综合方法划分地表类型。
(2)德国施吕特尔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出景观学说,认为地理学的中心是对可见景观的研究。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1、知识沟假说1、背景2、提出3、基本观点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5、发展与改进6、现实意义1、背景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其中《芝麻街》节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因此它不但没有缩小不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
2、提出1970年蒂奇纳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的概念:"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3、基本观点(1)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扩大,而不是缩小。
(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某话题,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
(3)在特定的时间里,较之未大量宣传的话题,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关性。
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1)传播技能: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如阅读、理解、记忆等)就会有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教育程度高。
2)已有知识的储备,由于现存信息量和已有背景知识多少的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由于教育程度高对某问题早有了解或者更深入理解。
3)社会交往:经济状况好的人有更多的相关社会联系,交往范围广,获得知识速度快。
4)选择性心理机制: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很难找到与其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媒介信息,兴趣降低。
5)大众传媒自身的本性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
5、发展与改进1)信息有时会扩大知识沟,有时会缩小,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为关键在于兴趣和动机。
城市规划的影响要素及分析方法16页PPT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经济地理学 三大思想
刘运 10地信1、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
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征、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的支配,也就是说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
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孟德斯鸠、英国的巴克尔、德国的拉采尔、美国的森普尔。
地理环境决定论最早产生于古希腊时期。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C.de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1748)一书中,详尽而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地理条件、气候影响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影响各国经济乃至政治制度的思想。
英国历史学家H.T.巴克尔在两卷本的《英国文明史》(1857~1861)一书中认为,食物、气候、土壤和“自然界总貌”,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他将文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归诸自然界,认为社会不平等是合乎自然的。
德国地理学家、人种志学家F.拉采尔和美国地理学家E.亨廷顿都强调地理位置、气候对人类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作用。
现代科学认为地理环境决定论夸大了自然环境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以自然规律代替社会规律则是错误的,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社会发展外因论。
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外部条件,对社会发展具有影响作用,但它不是社会发展、国家制度的决定因素,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而且它的作用和影响还受着社会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正确之处在于: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最初产生具有决定作用,因为地理环境与“人”是一个整体,二者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产生的根本动力。
2 、区域地理学派区域地理学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区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以及区域分异和区际联系的学科。
它不仅揭示特定区域的自然特征,还揭示了区域的社会、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可以为人们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等提供理论依据。
区域学派指出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研究地区间的差异性。
世界地理中的地理学派与学科发展
世界地理中的地理学派与学科发展地理学是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多种学派。
这些学派代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在推动地理学的发展和深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个世界地理中的地理学派,并阐述其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一、环境决定论学派环境决定论学派是地理学中最早出现的学派之一,其核心观点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和美国地理学家爱伦·伯特兰。
他们认为,地理研究应该重点关注环境的物理特征和地理位置,这些因素决定了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和人类活动的发展模式。
环境决定论学派的理论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促使地理学家深入研究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揭示了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区位论学派区位论学派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地理学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雷策尔。
该学派认为地理位置是决定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区位论学派研究了地理位置对交通、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地段因子”的概念。
区位论学派的出现拓展了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使地理学从自然环境扩展到了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区域发展。
这一观点对城市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等实践领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人文地理学派人文地理学派强调人类活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将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研究的核心问题。
代表人物包括美国地理学家彼得·戴维森和英国地理学家大卫·哈维。
人文地理学派主张通过人类行为、文化、社会经济等因素来解释地理现象的形成与变化。
人文地理学派的出现使地理学逐渐从关注地理环境转向了人类社会,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一学派的理论观点对于理解城市化、文化地理、社会地理等领域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四、区域地理学派区域地理学派是较为综合和综合性的一种地理学派别,关注地理现象的区域差异和区域特征。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变
霍华德还设想﹐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 。中心城市的规模略大些﹐建议人口为58000人﹐面积也相应增 大。城市之间用铁路联系。
10
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设想後﹐又为实现他的设想作了细致 的考虑﹐对资金来源﹑土地规划﹑城市收支﹑经营管理等问题 都提出具体的建议。他认为工业和商业不能由公营垄断﹐要给 私营企业以发展的条件。霍华德於1899年组织田园城市协会﹐宣 传他的主张。1903年组织“田园城市有限公司”﹐筹措资金﹐在 距伦敦56公里的地方购置土地﹐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 沃思(Letchworth)。1920年又在距伦敦西北约36公里的韦林 (Welwyn)开始建设第二座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建立引起社会的 重视﹐欧洲各地纷纷效法,但多数只是袭取“田园城市”的名 称﹐实质上是城郊的居住区。
23
在关于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走向上与霍华德 的田园城市设想完全不同的是柯布因埃的现代城 市设想。霍华德是希望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过去 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所出现的问题,而柯布西埃则 希望通过对过去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本身的内部改 造,使这些城市能够适应城市社会发展的需要。
24
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在 1922 年他发表了“明天城 市”的规划方案,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 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 书中提供了一个 300 万人口的规划图,中央为中心区, 除了必要的各种 机关、商业和公共设施、文化和生活服务设施外, 有将近 40 万人居住 在 24 栋 60 层高的摩天大楼中,高楼周围有大片的绿地,建筑仅占地 5% 。 再外围是环形居住带,有 60 万居民住在多层连续的板式住宅内。最外 围的是容纳 200 万居民的花园住宅。平面式严格的几何形构图,矩形的 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规划的中心思想是:提高中心的密度, 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 空间和阳光。
中传考研辅导班-中传传播学考研真题(七)
中传考研辅导班-中传传播学考研真题(七)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拉扎斯菲尔德--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
--主张将传播媒介置于完整的社会环境中考察,最早将实地调查法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对当代大众传播的研究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创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新领域。
--以美国总统选举为课题,进行了“伊利县调查”,并发表了《人民的选择》和《选举》,是传播学研究史的一个里程碑。
在书中提出了“舆论领袖”概念和两级传播理论,认为传播媒介的作用是间接而有限的,传播环节中存在众多因素,使传播学结束了“枪弹论”时代,进入“有限效果论”时代。
2、五W模式--由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的著名的传播过程模式。
--认为传播过程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效果5个要素和环节组成。
--是传播学中的经典传播过程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
显示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的行为过程,具有企图影响受众的目的。
但同时具有高估传播效果、忽视反馈要素等缺陷。
3、组织传播--指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即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间及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分为正规和非正规两种传播方式。
具有协调组织内部成员的联系、建立组织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交流组织内部情感、满足其成员的社会心理需求等功能。
★4、信息主权--信息主权即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是信息时代的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的是三个方面:对本国信息资源的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信息主权是一个以发展中国家的学者为主提出的概念,它的提出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对少数传播大国的文化侵略的担忧,他们主张对无节制的跨国传播进行控制和管理。
5、内容分析法--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即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样本的讯息内容。
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
第一章社会批评第一节社会历史批评理论的发展及贡献(一)文学的“环境、时代、种族”因素的提出:斯达尔夫人、泰纳(二)文学的“服务于社会”功能的提出:托尔斯泰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三)文学的社会因素向更深层的结构拓进:卢那察尔斯基、卢卡契、戈德曼第二节社会批评的若干核心概念解说(一)环境;(二)道德;(三)结构第三节社会学批评的案例(一)托尔斯泰《<莫泊桑文集>序》;(二) 卢那察尔斯基《艺术史中社会学因素和病理学因素》【本章参考书目】(1) 斯达尔夫人《论文学》,徐继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2) 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3)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上卷,辛未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4) 《托尔斯泰读书随笔》,王志耕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5) 卢那察尔斯基《艺术及其最新形式》,郭家申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6) 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居延安译,学林出版社,1987年(7) 戈德曼《论小说的社会学》,吴岳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8) 戈德曼《文学社会学方法论》,段毅、牛宏宝译,工人出版社,1989年(9) 赫伯特·里德《艺术与社会》,陈方明、王怡红译,工人出版社,1989年(10) 埃斯卡尔皮《文学社会学》,符锦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思考题】(1) 文学艺术与社会的关系研究经历了哪些阶段?(2) 在社会学批评中道德维度的作用是什么?(3) 是环境影响艺术文本还是艺术文本影响环境?(4) 用“文本、个人主体、超个人主体”的模式进行社会学批评的写作练习。
泰纳在整个19世纪,法国人始终保持着对文学与社会之关系的热情,另一位被视为“社会学派”的艺术理论家泰纳基于科学化的努力,试图将文学的本质在特定的语境因素中加以确定。
于是,他在其《<英国文学史>序言》(1863-4)中提出了著名的“三要素”说。
心理学考研社会心理知识点之社会影响(一)
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第1页共1页 心理学考研社会心理知识点之社会影响(一)我们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既然这世界不是只有我们一个人,那我们的行为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别人的影响。
如果让你站在几百人的面前做个演讲,我想很多人都会觉得有压力,那如何克服和看待这个压力呢,心理学家拉塔纳提出了社会影响理论。
有些人抗干扰能力强一些,有些人则弱一些,还有些影响则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考研心理学社会影响要涉及的内容。
社会影响(一)1.说服(1)说服模型:①霍夫兰德改变—说服模型。
说服者、说服对象、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态度改变所关联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说服者、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了态度改变的外部刺激,亦即构成了说服对象的态度对象。
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指出,说服对象态度的改变与否与说服对象态度中的情感成分密切相关。
该模型主要说明说服在什么时候产生和怎样产生。
他们认为,只有当他人注意到说服信息,理解信息内容,并且接受了这些信息的时候,说服才能发生,而注意、理解以及接受三个阶段任何一个阶段出问题,说服都不能引发态度改变。
当态度发生改变后,新态度会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保持,态度转变为行为,一旦态度转变为行为,该行为将加强或激化新态度,逐步固化为信念,成为持久的行为模式。
②认知和反应理论。
陪狄和卡司欧伯认为,说服存在两条路径:中心路径和外周路径。
中心路径的说服建立在论据的逻辑性和强度上;外周路径的说服建立在与说服内容性质或品质无关或额外的因素上。
(2)关于说服的效应:①睡眠效应;②好心情效应;③接种效应;④过度理由效应;⑤留面子效应与登门槛效应;⑥折扣技巧;⑦滚雪球。
来自他人的社会影响,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他人的数量、重要性和接近性。
拉塔纳曾用光的作用来类比。
光照在平面上,平面接收到的“光量”,不仅取决于开了多少灯,而且取决于灯泡的瓦数,以及它与平面的接近程度。
个人所受来自他人的影响与他人的数量、他人的重要性以及他人与个体的接近性有关。
简述美国规划理论中社会学习学派的主要思想来源
简述美国规划理论中社会学习学派的主要思想来源?整个1960`1970年代的城市规划理论界对规划的社会学问题的关注超越了过去任何一个时期,其中影响较大的是1965年达维多夫发表了《规划中的倡导与多元主义》及其在此之前的1962与雷纳合著的《规划选择理论》,罗尔斯在1972年发表的《公正理论》和大卫·哈维的《社会公正与城市》,把这个时代的规划社会学理论推向高潮。
系统规划理论由布瑞·麦克劳林(Brain Mcloughlin)和乔治·查德威克(George Chadwoick)于1960年代提出;该理论将城市与区域看作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而规划作为系统分析、控制的一种形式,必然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变化性,规划师的任务就是找到办法,并分类、预测这些变化,以便控制它们。
理性规划理论是战后西方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安德鲁斯·法卢迪(Andreas Faludi),其代表作是1973年出版的《规划原理》(Planning theory,1973)。
理性规划理论的提出,相对于过去对规划的理解基于“作为设计的规划”有了很大的转变。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科学的”和“客观的”方法去认识和规划城市。
理性规划理论认为规划由一系列理性的、循序渐进的程度(过程)组成,而政府和规划者是价值中立的公众利益代表者。
理性规划理论对英国乃至整个西方规划的影响很大,英国目前的规划体制和技术在相当程度上是这一理论的产物。
规划师作为倡导者的理论源于1970年代。
其代表人物是丹尼斯(Dannis)、戴维多夫(Davidoff)。
其主要的观点是针对规划师过去作为城市发展的客观评价者和决策者而言的。
该理论认为规划师应该作为倡导者,作为政府利益、集团利益、组织利益或政策可能影响到的社区个人利益的代表,参与到政治进程中去。
倡导性规划引发了关于规划实践的严肃争论,对经验性研究、增加规划新的“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传播学教程第三版课件)
01
播效果的实证研究。
受众是具有主动性的主体,媒介和信息是受
02
众选择的对象。
传播内容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应注
03
重对传播内容的分析和研究。
REPORT
RESUME
C ATA LOG
D AT E
ANAL YSIS
批判 学派
03
SUMMARY
代表人物
马克斯·韦伯 德国社会学家,被认为是现代社 会学的奠基人之一,对传播学批 判学派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 下的符号和文本进行 比较研究,揭示文化 差异和传播规律。
符号是社会文化的基石,具有表征 意义的功能。
符号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 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变化。
传播的本质是符号的交流和意义的 共享,而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
主要观点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传播学的发展阶段
初创期(1930s-1950s)
这一阶段主要关注传播效果研究,代表人物有 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等。
批判期(1950s-1970s)
这一阶段主要关注传媒内容和社会结构的关系,代表 人物有默多克、麦克卢汉等。
多元期(1970s至今)
这一阶段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涉及文化研究、 媒介效果、受众研究等多个方面,代表人物有 费斯克、布尔迪厄等。
REPORT
ANALYSIS
SUMMARY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传播学 教程第三版课件)
RESUME
CATALOG DATE
目 录CONTENTS
1 传播学研究史 2 经验学派 3 批判学派 4 认知学派 5 社会符号学派
CONTENTS
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
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方法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并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本文将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主要学派:实证主义学派、诠释主义学派和批判主义学派。
通过深入探讨各学派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与争议,以期为未来传播学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实证主义学派是传播学研究中最早出现的学派,其代表人物包括拉扎斯菲尔德、卡兹等。
该学派主张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传播效果进行定量和可证实的研究。
他们传播活动中的受众行为、传播效果以及传播过程的结构与功能,强调以客观、中立和经验主义的态度进行研究。
实证主义学派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观察、内容分析等。
其中,问卷调查和实验是该学派最常用的研究方法。
在数据来源方面,实证主义学派注重利用大型样本数据,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实证主义学派的研究成果表明,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是显著的。
例如,拉扎斯菲尔德和卡兹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了“媒介依存理论”,阐述了大众媒介对公众的社会认知、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
然而,实证主义学派也受到了批评。
一些学者认为,该学派过于强调客观性和量化研究,忽视了传播过程中的文化、社会和意识形态因素。
实证主义学派的研究往往集中在短期效果上,而忽视了长期效果和深层次的影响。
诠释主义学派在传播学研究中的是传播文本的意义和理解,以及传播过程中文化和社会因素对受众的影响。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舒尔茨、霍顿等。
诠释主义学派主张通过深入理解传播文本背后的文化、社会和心理意义,来揭示传播效果的本质。
诠释主义学派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话语分析、案例研究等。
这些方法注重从受众的角度理解传播内容,以及传播内容对受众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在数据来源方面,诠释主义学派更倾向于使用质性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观察等。
诠释主义学派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对受众的影响。
例如,舒尔茨和霍顿在《大众传播:意义的纠结》一书中提出“意义的纠结”理论,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对受众认知的干扰和误导。
从行政性规制转向经济社会性规制
从行政性规制转向经济社会性规制——梯若尔新规制经济学启示2015年05月13日08: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5月13日第737期作者:张建华周凤秀访问量: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让·梯若尔(Jean Tirole)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将博弈论引入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重构了产业组织理论几乎所有的重要议题,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在批判传统规制理论的基础上,梯若尔和让-雅克·拉丰(Jean-Jacques Laffont)共同开创了激励理论的一个最新应用领域——新规制经济学,成功地解决了不对称信息下的规制问题,并将其应用于垄断行业,分析各种规制政策的激励效应,建立了一个规范的评价体系。
引入博弈论重构产业组织理论最近三四十年,博弈论“广泛而深远地改变了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引发了微观经济学的一场革命。
梯若尔于1988年发表的《产业组织理论》一书,便是这场革命的结晶。
该书以微观经济学的中心概念“市场运行”为研究对象,将非合作博弈理论引入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重构了整个产业组织理论体系。
学术界称之为“新产业组织理论”。
新产业组织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考虑的是市场势力由来的原因及其作用的后果,着力运用博弈论分析寡头市场条件下,企业对价格、生产能力、产品定位、研究与开发以及其他策略变量的选择。
其理论分析,不仅推翻了哈佛学派的SCP(即结构—行为—绩效)范式,也对芝加哥学派的自由放任主义观点提出了挑战。
第一,更加注重企业行为对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主动作用。
新产业组织理论将市场结构看作内生变量,企业不是被动地对给定的市场初始条件做出反应,而是试图以策略行为去改变市场环境,影响竞争对手的预期,从而排挤竞争对手或阻止新对手进入市场。
第二,在分析框架上突破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单向、静态的研究模式。
新产业组织理论从全新的博弈论角度出发,认为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是企业博弈的结果,并且取决于企业行为间博弈的类型。
天津市考研社会学复习资料社会学理论经典著作解读
天津市考研社会学复习资料社会学理论经典著作解读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组织的学科,对于现代社会的理解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学复习的过程中,熟悉并理解社会学理论经典著作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经典著作,并对其进行解读。
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资本论》《资本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的一本社会学经典著作。
这部著作深入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等重要概念。
在考研复习中,我们需要了解《资本论》的核心观点,如商品交换、劳动价值论、剥削等,为我们分析现代社会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
2. 韦伯经典著作:《社会与经济发展》《社会与经济发展》是韦伯的一部经典著作,通过对不同社会发展路径的比较分析,提出了"理性化"和"天才"的概念,并对官僚主义、权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不同社会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官僚主义对社会机制的作用等。
3. 杜尔凯姆经典著作:《社会事实的规定性》《社会事实的规定性》是杜尔凯姆的代表作之一,他提出了社会事实的观点,并认为社会事实对个人具有规定性和约束力。
在社会学复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理解社会结构对于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及社会规范如何在社会中形成和传递。
4. 阿迪亚斯经典著作:《局部知识的无知》《局部知识的无知》是阿迪亚斯的经典之作,他批判了现代社会在决策和知识生产过程中的局限性,以及专家知识的相对性。
在社会学复习中,我们需要理解知识的权威性和相对性之间的关系,以及专家知识如何影响社会合作和决策。
5. 伯克经典著作:《理性的行动》《理性的行动》是伯克的一本经典之作,他通过对社会行为的理性和非理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理性行动的概念,并分析了行动背后的动机和意义。
在考研复习中,我们需要理解个人行为中的理性和非理性成分,以及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对行动的影响。
纳撒尼尔_利奇菲尔德及其社会影响规划评价理论
79【摘要】介绍利奇菲尔德的背景和他的规划评价的基本理念和方法论,并对其运用于我国城市规划成效评价的可能性和适宜性进行简要分析。
以期为探讨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理性而科学的城市规划评价理论和实践方法提供赋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城市规划;评价;社会成本;收益;影响A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background of Lichfield and the fundamental idea and methodology of CIE. It also reviews and analyzes the adaptability of this theory in China’s planning practices. It is intended by the author to provide a valuable reference or enlightenment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planning theoretical system on evaluation and planning practice in China.KEYWORDS: Town Plannning; Evaluation; Social Costs; Benefits;Impact1 纳撒尼尔・利奇菲尔德(N a t h a n i e l Lichfield )教授简介纳撒尼尔・利奇菲尔德(1919-2009) 是英国城市和环境规划方面知名的教授,也是英国规划学术和执业方面最出色的人物之一。
他率先将社会经济学引入了城市规划,走在时代的前列。
他是著名的“规划(成本收益)平衡表”和“社会影响评价”规划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创始人,也是英国1960年代新城运动的重要学术带头人。
2004年被英国皇家城镇规划学会授予终身贡献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9【摘要】介绍利奇菲尔德的背景和他的规划评价的基本理念和方法论,并对其运用于我国城市规划成效评价的可能性和适宜性进行简要分析。
以期为探讨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理性而科学的城市规划评价理论和实践方法提供赋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城市规划;评价;社会成本;收益;影响A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background of Lichfield and the fundamental idea and methodology of CIE. It also reviews and analyzes the adaptability of this theory in China’s planning practices. It is intended by the author to provide a valuable reference or enlightenment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planning theoretical system on evaluation and planning practice in China.KEYWORDS: Town Plannning; Evaluation; Social Costs; Benefits;Impact1 纳撒尼尔・利奇菲尔德(N a t h a n i e l Lichfield )教授简介纳撒尼尔・利奇菲尔德(1919-2009) 是英国城市和环境规划方面知名的教授,也是英国规划学术和执业方面最出色的人物之一。
他率先将社会经济学引入了城市规划,走在时代的前列。
他是著名的“规划(成本收益)平衡表”和“社会影响评价”规划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创始人,也是英国1960年代新城运动的重要学术带头人。
2004年被英国皇家城镇规划学会授予终身贡献奖。
纳撒尼尔・利奇菲尔德(下文简称为利奇菲尔德)出生在一个温暖而勤奋刻苦工作的犹太家庭,自幼为了逃离波兰的大屠杀随家庭移民到英国, 在伦敦东部长大。
后来,他到当地的学校就读,在一间地产公司工作,并通过上夜校接受了进一步的教育,获得了英国皇家注册测量师协会的高等教育奖学金。
他的想法贯穿于他的博士论文《规划发展的经济学》(1956)中。
这实际上是针对规划而进行经济学评价。
这项研究形成了他关于社会成本和收益分析的基础。
这种突破性的研究具体表现在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初将成本和收益分析方法首次运用于交通规划的评估,同时,它也成为当时规划评估领域最著名的先锋人物。
他的开创性博士论文在美国引起很大影响, 1959-1960年他得到了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后奖学金。
在博士后期间,他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博士论文的一些思想,并形成了“规划(成本收益)平衡表分析方法”,后来发展成为“社会影响分析”和“社会影响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其基本原则就是,城市发展产生利益分配不均和负面影响,规划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 并根据具体情况,发挥再分配的作用。
再分配原则也反映了利奇菲尔德在土地经济学方面的研究。
他首先认识到土地资源的价值,土地价值的升值要归因于在社会物质和基础设施投资方面付出的成本,以及社会特定群体的额外成本. 他认为将亨利乔治的现实“规划增益”理论以及对于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的分析加以结合,将开辟出一条更公平和更有效利用资源的城市发展途径:土地价值的增值应当可以偿还城市增长的社会成本。
1962年他获得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环境设计学院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华顿金融学院的聘请。
但是,最终他还是选择回到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理查德・卢维・戴维斯(Richard Llewelyn-Davies)创建的巴特利特建筑和设计学校担任教授。
同年,他成立了咨询合作协会,又称为纳撒尼尔・利奇菲尔德协会(Nathaniel Lichfield Associates) (现在叫做 NLP - www.nlpplanning.com),其主要目的就纳撒尼尔・利奇菲尔德及其社会影响规划评价理论*周国艳【作者简介】周国艳(1963-),女,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博士(英国),注册规划师。
【修改日期】2010-03-26【文章编号】1002-1329(2010)08-0079-05【中图分类号】TU984;F290【文献标识码】A*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108074).(2008-2010)“中国城市规划实施有效性的评价模型建构及评价体系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NATHANIEL LICHFIELD AND HIS COMMUNITY IMPACT EVALUATION THEORYZHOU Guoyan80规划师随笔P l a n n e r ’s J o t t i n g s是: 为努力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城市和区域方面的问题进行创新性方法的探索和实践。
该机构成为当时英国规划行业包括建设行业特别信赖和不可或缺的行业组织。
特别是1960年代后期英国第二期新城运动,包括密尔顿・凯恩斯和彼得伯勒(Milton Keynes和 Peterborough)的新城规划和建设,很大程度上受到利奇菲尔德的规划理念的影响。
1966年,他被委任为伦敦大学学院环境规划经济学院的负责人。
他的职业生涯是一种集公共服务,个人执业,学术研究和教学的综合实践过程,用他的话说:“生活包含了所有这些方面, 你规划就不可能不从所有这些角度考虑...。
” 1966年他被推举为英国皇家城镇规划学会的主席,同时担任了英国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规划委员会的主席;城市高速公路委员会会员;东南部经济规划委员会会员等等。
同时,他还服务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一个规划顾问应邀为世界各地政府就有关城市和区域发展战略提出建议。
从1970年起,他的妻子达丽加入了他的事业,成为他生活和规划事业方面的合作伙伴。
1990年, 他成为城市村庄论坛会会员。
他通过协助英国的庞德伯里镇(Poundbury)开发,创立了新理念,不仅在英国还有美国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具体体现在美国的新城市运动之中。
1992年他和达丽共同创立了一个新的合作机构叫做:利奇菲尔德规划(www.lichfieldplanning.co.uk),继续将规划发展顾问工作和规划方法加以研究和发展。
2001年,利奇菲尔德获得了学术界最高学位-来自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理学)博士的学位。
英国皇家城镇规划学会充分肯定了他的杰出才干和特殊贡献,并在2004年将终身成就奖授予他。
在他2006年90岁生日的时候,学会出版了一部为纪念他的荣誉而撰写的纪念文集《规划中的评价》(Evaluation in Planning,Alexander,2006),其中包括众多规划领域享有国际盛名的学者的文章。
利奇菲尔德一共出版了9本书籍和100多篇关于规划和交通评价方面,以及遗产保护经济学、土地政策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最著名的两本书就是和彼得・凯特尔(Peter Kettle),麦克・维特布莱德(Michael Whitbread)共同完成的《规划过程中的评价》(Evaluation in the Planning Process, 1975)和《社会影响评价》(Community Impact Evaluation,1996)。
2 社会影响评价的规划理论和方法利奇菲尔德的最著名的创新性贡献是创立了“社会影响评价”理论和方法。
这种理论和方法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分析新政策或者开发可能导致的空间变化,针对因为这些变化而给人们所带来的在空间资源配置或者服务方面的获利或受损的结果,以及后续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
他的《社会影响评价》对这种评价理论和方法作了很全面地论述。
它讨论了城市和区域规划和决策,经济和社会的理论包括经济学理论和实用主义理论, 同时,对于近30种不同的规划评价方法都进行了评论。
它将影响分析理论和方法与成本收益分析理论和方法加以结合,运用于规划及开发项目评价实践,创立了规划(成本收益)平衡表分析框架和社会影响分析/评价理论和方法。
同时,该书还提供了他曾经做过的50多个案例研究概要。
利奇菲尔德的社会影响分析和评价方法实际上就是从社会成本和收益分析的角度建立了评价城市规划政策,规划制定,规划过程和规划项目实施或者决策结果以及该结果可能引起的对于社会利益相关者的有利和不利影响进行评价的方法论体系。
之所以说是方法论,首先, 他的基本规划理念是规划应当是一种社会价值抉择的过程, 是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针对城市,区域的变化而带来的可能的影响所做出的价值取向的抉择。
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基于民主决策的理念,通过分析政策,规划,开发项目所产生的直接结果以及这些结果对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将利益相关者针对这些影响的价值取向和选择进行评价,从而提供不同的规划决策方案作为民主决策或科学决策的理性支撑. 其主要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2.1 社会影响评价规划评价理论和方法中“community”的内涵在英文字典中和各种社会学研究的文献中,“community”有着很多种解释,有 “社区” “社会”等不同概念。
生态学上指的是具有内部相互影响的共享某种环境的有机组织群体。
在社会学中几乎没有统一的定义。
传统意义上,”community”指的是在一个共同的地理空间上居住的一群人。
这一定义常常被意旨规划或建筑设计中某个居住组团或村庄的居民群体。
但是,社会学中的概念也指具有共同志趣或者相关利益的一群人或者指整个社会群体。
在利奇菲尔德的书中,就研究的主要领域城市规划而言,“community”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加以理解。
从宏观意义上讲, 所有的城市和区域社会成员都是城市规划的利益相关者,都属于社会影响评价的对象和范畴,在微观层面上,社会的内涵可以根据分析的范围,对象和目的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定义。
可以是针对某个居住社区的居民群体作出的社区影响规划评价,也可以针对地方政府某些相关部门进行的81分析。
还可以把某个开发项目涉及到的包括政府或非政府例如开发商在内的直接利益相关群体视为城市规划社会影响评价的对象,进行影响分析。
由于城市规划涉及到不同的社会层面,从立法层面的决策,集体层面的城市规划开发控制决策,到实施层面的社区直接利益相关者都有, 因此,实际上利奇菲尔德的社会影响评价的“community”概念和内涵,可以理解为城市规划实践的直接或间接的利益相关者群体。
2.2 关于规划的本质问题和评价的理解 利奇菲尔德认为,任何一个城镇或者区域都包括三大要素: 物理元素(各种建筑物,道路公园等等); 各种人类活动 (生产,工作,购物,休闲等等);以及人与物理环境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