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笔记整理知识交流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大变革,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教育现代化与素质教育的需要,以及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的需要。
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扎实掌握知识技能,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在于引导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助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1. 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程改革突出培养学生的能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形成以学习为主体的学习环境。
2. 注重发展性评价。
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发展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评价,弱化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单一评价。
3. 注重跨学科整合。
新课程改革将学科知识融入到跨学科的整合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4. 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新课程改革提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路径1. 优化课程结构。
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特点,科学设计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
3. 强化教师培训。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引导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4. 创新学习环境。
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环境,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习效果。
四、新课程改革的突出问题1. 教师培训问题。
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方法的接受度不高,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
2. 课程质量问题。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部分学校和教师对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不够到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3. 评价体系问题。
现有的评价体系仍然存在问题,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
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 推动学习科学。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新课改知识点梳理
新课改知识点梳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新课改作为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旨在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那么,新课改到底有哪些重要的知识点呢?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
一、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升。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新课改则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二、课程目标的转变新课改强调三维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目标关注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态度形成和价值观的树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还要让学生经历数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以及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三、课程结构的调整新课改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此外,新课改还强调课程的选择性和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课程选择,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例如,高中阶段设置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程。
四、教学方式的变革新课改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
探究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发现来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合作学习则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自主学习则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常考知识点
学而优则仕,仕出京佳京佳公务员考试培训学院 新课程改革常考知识点汇总(一)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编制、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基础。
2. 背景是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现实环境)。
3. (创新)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是民族的灵魂。
4. 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5. 评价的五个功能是: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记录成长功能、积极导向功能。
6. 教学过程管理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教学基本环节的常规管理工作。
7. CSE模式包含四个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设计、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8. 小学课程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由三部分组成:教学思想建设、教学梯队建设、教学条件建设。
9. 评价内容要与(教学目标)吻合,包括:信息的动机、兴趣、态度、习惯、意志等个性发展因素。
10. 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观。
11. 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书面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
12. 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均衡性:是指同一领域或范围内,不同结构部分的份量保持相对平衡。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 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1)研究普遍兴趣以及能带给他们欢乐的种种活动。
(2)发现多姿多彩的不同奖励方式。
(3)从与学生交往经验中挖掘大量的参考资料。
2. 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3. 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4. 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5. 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一个人学习的量与成长的速度成正比——京佳格言6. 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有几方面的职责1. 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笔记个人整理
三新一德自考温习资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导引笔记整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引导简明提纲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一、什么是课程?课程本质的观点有哪些?(P3----概念、P3----三点)二、课程在学校教育中起什么样的作用?(P5----四点)3、课程改革的国内背景有哪些?(P16----三点)4、咱们从国外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哪些启发?(P17----5点)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P19----三个面向、三个代表)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育目标有哪些?(P20----七点)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P21----六点)第二章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重建一、结合课程结构的一样理论,谈谈你对“课程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课程结构的调整”这一观点的熟悉。
(P27----第一节)二、谈谈我国课程结构的现状。
(P35----三点)3、九年一贯制课程的大体理念是什么?(P38----六点)第三章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一、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有哪些超越的地方?(P66----六点)二、如何明白得这次课程标准编制的理论基础与视点?(P73----四点、P80----四点)3、结合一门具体的课程标准来分析课程目标。
(P84)4、课程内容选择的原那么是什么?(P93----三点)第四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习方式变迁一、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变革的含义是什么?(P97----概念、P100----三点)二、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自主、合作、探讨为特点的学习方式的明白得。
(P102)3、结合自己的明白得,谈谈在学习方式中碰到哪些问题?你以为应该如何解决?(P111)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体方式有哪些?(P118----三点)第五章教材的开发与治理一、如何明白得教材的含义?(P128)二、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P134----四点)3、结合具体教材说明新教材有哪些特色?(P141)4、简要说明教材的治理进程。
新课改知识点总结2022
新课改知识点总结2022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的改革与完善,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断涌现。
新课程改革作为教育领域中的一次重大变革,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创新。
新课程改革秉承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下面就对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新课程改革是在21世纪初启动的一项教育改革,其背景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
在这个背景下,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
新课程改革旨在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的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朝着更加人性化、终身化、全面化的方向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教育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完善,使之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二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三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1. 以学生为中心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通常是传授知识的主体,而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强调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不再把学生局限在书本知识的传授中,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例如,在学科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观察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3. 强调跨学科整合新课程改革提倡跨学科整合,要求不同学科之间要进行有效整合,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具有更广泛的视野和更强的综合能力。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科之间通常是割裂的,学生很难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
教育新课改知识点总结
教育新课改知识点总结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针对教育新课改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背景、目的、实施路径、特点以及对教育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一、教育新课改的背景1. 21世纪素养的需求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21世纪教育要求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的素养。
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这一需求,故需要进行新的教育改革。
2. 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变以前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考试成绩,而现在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
3. 习近平提出的“素质教育”理念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这也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指导意义。
二、教育新课改的目的1.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21世纪所需的综合能力。
2. 转变教育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输入和考试成绩,新课程改革需要改变这种模式,提倡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3. 建立个性化教育体系新课程改革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4. 实现教育公平新课程改革需要通过多元评价体系、多元培养模式等手段,实现教育的公平和包容。
三、教育新课改的实施路径1. 设计新的教学内容新课程改革需要重新设计和编制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2. 改变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
3.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新课程改革需要建立全面、多元的评价体系,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评价指标。
4. 培养教师的能力新课程改革需要培养一批具备创新思维、教学能力和设计能力的教师,倡导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习。
四、教育新课改的特点1.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培养,提倡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笔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笔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指对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本文将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分析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一、综合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智力、体力、美感、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
通过综合素质教育,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在面对未来挑战时更好地适应和应对。
二、因材施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是因材施教。
这意味着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
因材施教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学科整合学科整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将不同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形成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联系和应用,提高学习的综合能力。
学科整合还能够加强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问题导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这一理论认为,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在解决现实问题时能够做出积极有效的贡献。
五、信息技术的应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学和学习。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教师和学生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创新。
六、评价与考试方式的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需要对评价与考试方式进行改革。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评价与考试方式的改革应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鼓励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
七、生涯规划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将生涯规划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生涯规划教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和目标,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_笔记
第一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第三章国家课程标准第四章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第六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七章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第八章校本课程开发第九章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第十章教师专业发展第十一章课程改革实践与反思第十二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一、新中国以来八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二、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 P5三、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P5•全球化•信息化•个性化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P7•课程目标上,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课程内容上,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课程实施上,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课程管理上,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五、新课程的核心内容(一)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P7•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目标 P8思想品德,法律意识,三观,智力,技能,身心,四有新人(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P8•改变课程功能•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和时代生活的联系•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评价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三)课程结构的重建 P9•综合性:将综合实践活动设为必修课,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均衡性:各科课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选择性:增加选修科目(四)国家课程标准形式:教学大纲这次课程改革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课程目标(五)教学过程的改进 P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倡导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六)教材的开发与管理教科书是现阶段课程的核心内容。
新课改重要知识点总结
新课改重要知识点总结新课改的重要知识点包括教育意义、改革目标、改革内容和改革策略四个方面。
首先,教育意义。
新课改是一种有益于教育发展、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有益于教师教育素质提高、有益于学生学习效果提高的教育改革。
新课改的教育意义,体现了一种符合新时期需要的教育思维,符合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教育观念,符合社会长远利益的教育理念。
其次,改革目标。
新课改的目标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有社会责任感,有竞争力,有创新精神,有批判精神,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新课改的改革目标,是垂直发展,是横向发展,是深度发展,是广度发展,是综合发展。
再次,改革内容。
新课改的内容包括: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最后,改革策略。
新课改的策略包括:完善教育制度,推进学科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学改进,构建学校发展,推动社会支持,创造条件保障。
新课改是一种教育改革,是一种面向未来,符合发展需要,有益于教育事业的改革。
新课改是一种有益于教育社会化、有益于学生素质提高、有益于师资队伍建设、有益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改革。
其重要性在于,一是体现了教育的社会化方向,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家长的积极参与,体现了社会的长期支持。
二是推动了学校教育的改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为教师的教育素质提高提供了支持。
三是促进了教育事业的改革,展现了新时期的教育思维,符合了新时期的教育需要,有利于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新课改的重要知识点包括教育意义、改革目标、改革内容和改革策略。
首先,教育意义。
新课改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教育改革。
其教育意义,是体现了教育的社会化属性,是符合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是有利于教育事业的长远展望。
其次,改革目标。
新课改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具有批判精神、具有国际视野、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总
《综合素质》重难点记忆口诀一、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
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二)新课改的教学观。
口诀:学习过人(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二、学生观。
口诀:二独一发(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三、教师观(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口诀:“促进”“研究“开”“社区”(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二)教师行为转变。
口诀:你我他它(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四、教师职业道德。
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1.学生观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两独一发”(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新课程改革笔记
新课程改革笔记三、新课程知识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
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
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
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归纳总结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自2001年正式启动以来,新课程改革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新课程改革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改革的核心内容。
一、课程目标的变化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方面是课程目标的变化。
传统的课程目标主要注重学科知识和考试成绩,而新课程则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新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学科知识,还要提高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
此外,新课程要求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课程结构的优化新课程改革还对课程结构进行了优化。
传统的课程结构通常以学科为核心,学生需要在各个学科之间切换,缺乏连贯性。
而新课程则采取了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学习模式,强调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和交叉。
这种课程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新课程改革还要求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要是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
而新课程则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体性,通过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还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四、评价方式的创新新课程改革还提出了创新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考试,侧重于对学生记忆和理解能力的测试。
而新课程则鼓励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项目作业、实践活动、口头报告等,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新课程评价的重点是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力,而不仅仅是看他们的成绩。
五、教育资源的整合新课程改革还鼓励整合教育资源。
传统的教育资源分散在各个学科或学校之间,难以得到充分利用。
而新课程则强调要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域整合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这将为学生提供更广泛、更多样的学习机会,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新课改知识点梳理
教师招聘新课改易考点梳理一、客观题客观题离不开积累,多做题,多整理,多记忆。
1.学校课程的“三个板块”: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2.我国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改革追求的目标是教材的多样化、选择性、高质量。
3.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家公务员不得以任何形式参与教材的编写工作。
4.全国和省级教材审定机构审定委员和审查委员,在被聘期间不得担任教材编写人员。
5.筛选课程资源三环节:教育哲学、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二原则:优先性原则、适应性原则。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的基本方针是“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
7.新课程关于评价的基本理念是发展性评价,即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
8.质性评价方法:行为观察、情境测验、学习日记、成长记录。
9.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实验工作于2001年启动,2003年基本完成,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启用新课程。
10.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邓小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三个代表”。
11.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12.新课程改革下,教学的实质是交往。
师生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
13.构成新课程的三种基本成分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的方式。
14.新课程倡导的课程理念是民主、开放、科学。
15.成长记录袋的内容包括单元知识总结、疑难问题及其解答、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自我评价的结论、他人评价的结果以及学习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
16.探究学习或发现学习是体现学习的真正价值、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17.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是培养目标。
18.建国以来颁布的第一部教育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著名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在幼儿教育方面卓有成效。
20.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的问题是管理问题、知识的琐碎化问题、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
21.改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探索能力为主要目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_笔记复习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_笔记第一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第三章国家课程标准第四章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第六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七章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第八章校本课程开发第九章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第十章教师专业发展第十一章课程改革实践与反思第十二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一、新中国以来八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二、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 P5三、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P5•全球化•信息化•个性化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P7•课程目标上,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课程内容上,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课程实施上,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课程管理上,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五、新课程的核心内容(一)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P7•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目标 P8思想品德,法律意识,三观,智力,技能,身心,四有新人(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P8•改变课程功能•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和时代生活的联系•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评价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三)课程结构的重建 P9•综合性:将综合实践活动设为必修课,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均衡性:各科课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选择性:增加选修科目(四)国家课程标准形式:教学大纲这次课程改革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课程目标(五)教学过程的改进 P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倡导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六)教材的开发与管理教科书是现阶段课程的核心内容。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总
《综合素质》重难点记忆口诀一、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
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二)新课改的教学观。
口诀:学习过人(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二、学生观。
口诀:二独一发⑴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⑶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三、教师观(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口诀:“促进”“研究“开”“社区”(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二)教师行为转变。
口诀:你我他它(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四、教师职业道德。
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1)爱国守法一一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2)爱岗敬业一一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3)关爱学生一一师德的灵魂(4)教书育人一一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5)为人师表一一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6)终身学习一一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1.学生观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两独一发”⑴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⑵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笔记个人整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笔记个人整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议题。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各国纷纷推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篇学习笔记将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展开讨论,整理个人对该主题的见解和理解。
1. 背景介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各国教育部门根据教育发展需求制定的指导性文件,旨在提升教育体系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这些纲要通常由政府主导,汇集了专家、学者和教育实践者的智慧,提出新的课程理念和改革目标。
2. 纲要内容分析:不同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内容各异,但普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目标: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公民,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强调创新、实践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课程设置:纲要会对学科设置进行调整,在保证基础学科教学的同时,注重跨学科的融合与互动,开设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
- 教学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倡导问题解决和实践操作式的学习模式。
- 评价体系:纲要还涉及到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体系改革,取消应试教育模式,注重综合评价和能力评估。
3. 改革纲要实施效果评估:改革纲要的实施需要时间和实践的验证,以下是对部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施效果的简要评估:- 芬兰:芬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实施后,芬兰的教育质量得到了普遍认可,学生整体水平提高。
- 新加坡:新加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课程设置上注重扩充选修课程,提供学生更多选择和发展空间。
实施后,学生在兴趣和专长方面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 中国: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学科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
实施后,学生综合素质有所提升,但由于过渡期较短,改革进程仍在进行中。
4. 面临的挑战与展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 教师素质提升:教师是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需要提升其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以适应新的课程需求。
新课改知识点梳理
新课改知识点梳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也在持续地改革和创新。
新课改作为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变革,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方法和要求。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适应新课改,让我们对其相关的重要知识点进行一次梳理。
一、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
不再将学生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这意味着教育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新课改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鼓励跨学科学习和知识的整合运用。
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而是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二、课程目标的转变新课改在课程目标方面有了显著的变化。
不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知识与技能目标不再是单纯的记忆和复述,而是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新。
学生要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等,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态度养成和价值观的塑造。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团队合作意识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新课改推动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创新。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逐渐被更多互动式、探究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所补充和替代。
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合作式教学则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学习,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四、评价体系的改革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新课改对评价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
评价主体多元化,除了教师评价,还强调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和社会的参与,使评价更加全面和客观。
新课改、德育技能笔记
新课程改革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1、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明确了改革的目标和总体框架。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更加注重课程的综合。
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4、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5、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P411(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国家、地方、学校)第二章——新课程理念1、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P413(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4)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2、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3、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
主动性是其基本品质。
(2)探究学习:也称发现学习。
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展、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3)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
自学基础上进行的。
4、现代学习法那个是的基本特征:5主动性(首要特征)、独立性(核心特征)、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第三章——综合实践活动1、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2、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3、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4、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笔记整理(共5篇)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笔记整理(共5篇)第一篇: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笔记整理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一、新课改的背景(一)知识经济时代提出新挑战(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才的综合素质更显重要。
(2)知识经济的出现,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3)经济全球化对经济运行产生极大冲击,对人才培养也提出新的要求。
(4)未来社会,终身学习将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二)教育改革被赋予全新理念(1)教育目的在于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由追求知识目标向个性目标转变。
(2)教育过程在于以对话为场景的合作观,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师生互动转变。
(3)教育模式在于以探究为动力的学习观,由行为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变。
(4)教育手段在于以学具为重点的开发观,由传统教学工具向现代教育技术转变。
(三)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许多共同的趋势(1)注重基础学历的提高。
(2)强调信息素养的养成。
(3)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
(5)关注学生经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四)原有课程难以适应新要求(1)课程观念落后。
(2)课程体制僵化。
(3)课程目标偏颇。
(4)课程编制滞后。
(5)教师缺乏训练。
二、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一)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社会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一、新课改的背景(一)知识经济时代提出新挑战(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才的综合素质更显重要。
(2)知识经济的出现,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3)经济全球化对经济运行产生极大冲击,对人才培养也提出新的要求。
(4)未来社会,终身学习将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二)教育改革被赋予全新理念(1)教育目的在于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由追求知识目标向个性目标转变。
(2)教育过程在于以对话为场景的合作观,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师生互动转变。
(3)教育模式在于以探究为动力的学习观,由行为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变。
(4)教育手段在于以学具为重点的开发观,由传统教学工具向现代教育技术转变。
(三)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许多共同的趋势(1)注重基础学历的提高。
(2)强调信息素养的养成。
(3)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
(5)关注学生经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四)原有课程难以适应新要求(1)课程观念落后。
(2)课程体制僵化。
(3)课程目标偏颇。
(4)课程编制滞后。
(5)教师缺乏训练。
二、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一)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社会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时间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即学生的适应性。
三、新课改的内容(一)课程结构的变革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数、体、艺等课程。
小学高年级开始品德与社会、语、数、外、体、艺、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
初级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积极提倡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艺、美术课要加强写字教学。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其内容包括四部分: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正式”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
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二)课程标准的变革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本着普及义务教育的原则,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要求;应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选择和发展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师角色的变革(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四)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本次教学的重要特征。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五)课程评价的变革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水平上的发展。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2、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在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入学的办法。
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
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
高中毕业会考改革方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继续实行会考的地方应突出水平考试的性质,减轻学生考试的负担。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
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加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
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
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
(六)课程管理的变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即学生的适应性。
(1)国家层面的课程管理:宏观指导课程改革;制订各项课程政策和法律;制定国家课程的门类与课时,颁布各学科的课程标准。
(2)地方层面的课程管理:省级等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课程的开放、编制与实施的管理,遵循国家课程管理的政策、法律与法令,包括:制定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并监督实施过程;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开发地方课程。
(3)学校层面的课程管理执行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并反映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四、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新课程倡导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
(1)教学过程的课程创生与开发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因此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教学过程因此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化,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
(2)教学过程的师生交往与互动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师生互教互学,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3)学科结论的过程价值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与之相关的关系还有:学习与思考、学会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
过程体现该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概念原理的体系)。
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个过程一方面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
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获得新知的体验。
学生的探索过程是一个人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新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丰厚的回报。
(4)教学过程的人文关怀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它意味着:1、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
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情感的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