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答案

合集下载

小古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小古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小古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篇一狐假虎威一、阅读《狐假虎威》,完成习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② ,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1)天帝使我长百兽:(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4)兽见之皆走:2.翻译句子。

(1)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2)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3)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1)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2)故遂与之行:(3)其不善者而改之:(4)曾子之妻之市:(5)学而时习之:(6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它们都是用来比喻一类人。

21世纪教育网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欣赏寓言故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完成习题。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出处: 晋·傅玄《》。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意思是。

3.这句话被人们用来比喻什么,不正确的选项是( )A.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

B.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

C.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D.客观环境对人没有太大影响。

答案一、 1.(1)做首领 (2)认为 (3)对的 (4)逃跑2.(1)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2)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3)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 它们)是害怕狐狸。

3.(1)助词,无义 (2)它,代狐狸 (3)它,代缺点或错误 (4)到(5)它,代学过的知识 (6)的4.狐假虎威狗仗人势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篇二曾子杀猪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一)七步成诗文帝①尝令东阿王②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③菽以为汁。

萁④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注释]①文帝:指魏文帝曹丕。

②东阿王:指曹植,曹丕之弟。

③漉(lù):过滤。

④萁(qí):豆秸。

1.文帝和东阿王是()。

A. 父子关系B. 朋友关系C.叔侄关系D. 兄弟关系2.结合语境,文中描写东阿王很聪慧的一个词语是“()”。

A. 大法B.作诗C. 应声D.惭色3.给文中画线部分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 不成者/行/大法B. 不/成者/行大/法C. 不成/者行/大法D. 不成者/行大/法4.“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中的“令”用扩词理解法来理解,最合适的一项是()。

A. 口令B. 命令C. 令人喜欢D.法令(二)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①月下戏。

人语之曰:“若令②月中无物③,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尝:曾经。

②若令:假使。

③物:指人和事物。

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④瞳子:瞳仁。

1.“无此必不明”中的“此”指的是()。

A. 徐孺子B. 瞳子C. 月亮D.嫦娥2.给“譬如人眼中有瞳子”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B.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C.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D.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中的“戏”指的是游戏。

B. “人语之曰”“徐曰”中的“曰”都含有“说”的意思。

C. “徐孺子”和“杨氏子”称呼都一样,这里的“徐孺子”就是这个孩子的姓名。

D.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意思是:假使月中没有东西,是不是应当特别明亮呢?4.从这篇文言文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徐孺子?()A. 善良B. 聪慧C. 勇敢D.认真(三)智①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②。

小升初小古文试题及答案

小升初小古文试题及答案

小升初小古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C. 马之千里者D. 蚓无爪牙之利答案:B2.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以下哪部古文?()A. 《左传》B. 《史记》C. 《汉书》D. 《后汉书》答案:B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话?()A. 孔子B. 老子C. 墨子D. 荀子答案:A二、填空题4.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出自《________》。

答案:《论语》5.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出自《________》。

答案:《孟子》三、阅读理解6. 阅读以下古文片段,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这段话中“说”的意思是什么?答案:高兴、愉快(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乐”的意思是什么?答案:快乐、高兴(3)这段话体现了孔子的哪些思想?答案:体现了孔子关于学习、交友和个人修养的思想。

四、翻译题7. 将以下古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答案: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比蓼蓝更青;冰是水变成的,但比水更冷。

五、简答题8. 请简述《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达了对刘备的深厚感情和忠诚,主要表现在他不顾个人安危,承担起辅佐刘备儿子刘禅的重任,以及他在国家危难时刻,毅然决然地出征北伐,体现了他对刘备遗志的坚守和对国家兴亡的责任感。

六、写作题9. 以“我的家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

答案:(略,考生需自行创作)注:本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具体内容需根据实际教学要求和学生水平进行调整。

中考语文试卷小古文及答案

中考语文试卷小古文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①孝弟:孝敬父母,顺从兄长。

②鲜:少。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B.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C.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仁者,人也。

D.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子曰:“仁者,人也。

”2. 下列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学”字开头,引出“时习”“说”,与后文“仁”字照应。

B.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中的“鲜”意思是“少”。

C.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中的“本”指孝悌。

D. 文章从学习、仁爱、为人等方面论述了君子的品质。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①株:树桩。

②耒:古代的一种农具。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B.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兔不可复得C.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D.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5. 下列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中的“折颈而死”意思是兔子撞断脖子而死。

B. “因释其耒而守株”中的“因”意思是“于是”。

C. “兔不可复得”中的“复”意思是“再”。

小古文领先阅读答案

小古文领先阅读答案

小古文领先阅读答案(一)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选择句子中带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C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集:聚集。

B. 公欣然曰然:样子C.白雪纷纷何所似?何:为什么。

D.未若柳絮因风起若:如2.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B )A. 与儿女讲论文义翻译:跟儿子、女儿在一起谈论诗文。

B.撒盐空中差可拟翻译:比作在空中撒盐差不多。

C.俄而雪骤翻译:不一会儿雪突然停了。

D . 公大笑乐翻译:谢太傅大笑起来,觉得很有意思。

3.关于“兄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她的伯伯就是谢太傅;B.她的父亲叫谢无奕;C.她的丈夫是左将军王凝之4.这则小古文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 B )A.谢太傅教学有方,善于引导儿女们从生活中学习。

B.谢太傅的兄女才思敏捷,想象力丰富。

C.我们要善于运用比喻,恰当的比喻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二)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期”的意思正确的是(D)A.期待B.期望C.一起D.约定2. “元方时年七岁”中“时”的意思正确的是( A )A.当时B.时候C.时间D.时期3.“元方入门不顾”中“顾”的意思正确的是(C)A.理睬B.顾虑C.回头看D.照顾3.“待君久不至,已去。

”的正确翻译是(B)A.等你很久都没来,他已经先去了。

B.等了你很久,你都没到,他已经离开了。

C.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先走了。

D。

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离开了。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含译文及答案)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含译文及答案)

1.杯弓蛇影乐广尝有亲客, 久阔①不复来, 广问其故, 答曰: “前在坐, 蒙赐酒, 方欲饮, 见杯中有蛇, 意甚恶之, 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②听事③壁上有角④, 漆画作蛇, 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 谓客日: “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 “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 客豁然意解, 沈疴⑤顿愈。

(选自《晋书》)【注释】①久阔: 久别不见。

②河南: 郡名, 乐广担任河南尹。

③听事: 官府办公的地方。

④角: 角弓, 用牛角装饰的弓。

⑤沉疴(kē): 久治不愈的病。

疴, 重病。

【译文】乐广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 分别很久不见再来, 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 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 承蒙你给我酒喝, 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 看见杯中有一条蛇, 心里十分恶心, 喝了那杯酒后, 就得了重病。

”当时, 朋友坐着喝酒旁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 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

乐广猜想杯中的影子就是弓了。

于是, 他又在上次的地方摆上酒, 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

”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 朋友心情豁然开朗, 疑团突然解开, 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乐广尝有亲客尝: 广问其故故:2、既饮而疾疾: 沉疴顿愈愈:客人很久没有去乐广府的原因是什么?乐广再次招待, 客人又看见了什么?实际上是什么呢?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始末之前就胡乱定义。

B.不要在喝酒享乐的时候故意吓唬宾客。

C.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疑神疑鬼、胡乱猜忌。

不要斤斤计较小事情, 心眼太小会容易生病。

答案:1.2.因为那位客人在乐广府喝酒时看见酒杯中有一条蛇,心里特别厌恶,害起病来了、3.又看见酒杯中的蛇。

实际上是墙上角弓的影子映在了酒中。

4.C2.截竿入城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初竖执之, 不可入, 横执之, 亦不可入, 计②无所出。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1.自相矛盾在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因为既有不可陷之盾,又有无不陷之矛,这两者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义犬救主XXX喜欢打猎,养了一只猎犬,名叫“的尾”,每次都跟着他。

有一次,XXX来到江边,被一条大蛇围绕。

犬咬死了蛇,但XXX却昏迷不醒。

犬在路上不停地彷徨吠叫,家人跟着犬来到了江边,发现了XXX。

XXX被救回家后,犬连续两天都不吃东西。

从此,XXX对犬格外珍爱,把它当成亲戚一样看待。

3.改写后的启示自相矛盾的行为会让人难以相信你所说的话。

而狗对主人的忠诚和义气是无私的,值得我们研究和珍惜。

XXX而学,夜以继日,不厌其烦,不辍其志,以求所学之成。

这是古代学者勤奋好学的写照。

在当今社会,也有很多人像古人一样,不辞辛劳,不断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创造了一个个辉煌的人生。

1.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将“炳烛而学”改成现代汉语。

3.请简述你认为勤奋好学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1.古代学者勤奋好学的写照,以及当今社会中勤奋追求知识的人们的事例。

2.用现代汉语表达为“夜以继日地研究,不厌其烦,不辍其志,以求所学之成。

”3.勤奋好学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研究和提升自己,才能在职场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就。

同时,勤奋好学也是一个人塑造自己品格和修养的重要途径。

1.(1)置之:放在(2)操之:使用,操作(3)宁信:更相信(4)自信:自己的判断和感觉2."宁信度,无自信也" 的翻译为“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XXX最可笑的言行是忘记带量好的尺码,而返回家取尺码,最终错过了买鞋子的机会。

4.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在做事情时,应该既要信任自己的能力,也要依靠客观的标准。

精品[部编版]六年级小古文练习-附参考答案

精品[部编版]六年级小古文练习-附参考答案

(1)量 (2)尺寸/尺码 (3)尺寸/尺码 2. (1)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 买到鞋。 (2)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 3.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 ) 至之市( 到、往 )而 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 何不试 之以足(鞋子) 4.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死守教条,不知 变通,要注重实际。 5.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 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
八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 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
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 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 而又害之。——《孟子》 注释:1.长:生长、发育的意思。2.揠:拔。3.闵: 通“悯”,担心,忧虑。4.芒:疲乏。芒芒然:疲劳 的样子。5.其人:他家里的人。6.病:累,疲惫。7. 槁:枯槁,枯死。8.寡:少 。9.非徒:不但,不只。 10.谓:告诉。11.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1.解释字义。 (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2)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3)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4)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3.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 4.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十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 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
注释:1.涉:渡过。2.遽:立刻。3.契:用刀子雕刻。 4.求:寻找。5.惑:迷惑,糊涂。 1.解释字义。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 2.翻译: (1)是吾剑之所从坠。 .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于刻舟求剑这样的故事, 请你举出两个事例来。

小古文练习含答案

小古文练习含答案

小古文练习原文一、《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春往而冬反( )2.迷惑失道( )3.遂得水( )二,翻译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四、给划线句子断句,只断两处。

原文二.《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不若无闻也(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五、给划线句子断句,只断两处。

动物小古文及试题和答案

动物小古文及试题和答案

动物小古文及试题和答案
一、古文原文
《狐假虎威》
昔有狐,假虎之威以行于市。

虎不知其诈,遂与之行。

市人皆惧,狐因得食。

二、试题
1. 古文中的“狐”指的是什么动物?
A. 狼
B. 狐狸
C. 虎
D. 狗
2. 古文中“假虎之威”是什么意思?
A. 狐狸和老虎一起行走
B. 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
C. 狐狸假装成老虎
D. 老虎假装成狐狸
3. 古文中“市人皆惧”说明了什么?
A. 市人都很害怕狐狸
B. 市人都很害怕老虎
C. 市人都很害怕狐狸和老虎
D. 市人都很勇敢
4. 根据古文内容,狐狸最终得到了什么?
A. 食物
B. 金钱
C. 地位
D. 权力
5. 古文中“狐假虎威”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通常用来比喻什么?
A. 借助别人的威势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B. 狐狸和老虎的友谊
C. 狐狸和老虎的战斗
D. 狐狸和老虎的合作
三、答案
1. B
2. B
3. B
4. A
5. A。

小古文阅读(解析版)

小古文阅读(解析版)

小古文阅读(解析版)一、文言文阅读(共68 分)文言文阅读。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①文不识②,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③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④。

【注释】①大姓:大户人家,有钱的人。

②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③佣:雇佣。

④大学:大学问家。

1. 给下列加点字或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1)邻居有烛而不逮.。

(______)A.抓住。

B.达到,及。

C.捉,捕。

(2)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______)A.主人听了他的话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他成了大学问家。

B.主人感到很惊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后他成为大学问家。

C.主人听了他的话深为感叹,就拿出钱给他买书,直到读完大学。

2.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恰当的一项是()A.匡衡/勤学/而无烛B.衡/乃穿壁/引/其光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3.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_______,“衡乃穿璧引其光”是想_______(用原句回答)。

“_______”这个成语就出自这个故事。

关于勤奋好学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请任写一个:_______。

【答案】1. (1). B(2). A 2. A3. (1). 匡衡(2). 以书映光而读之(3). 凿壁偷光(4). 囊萤映雪【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字或句子的意思。

(1)先理解句子的意思,再来理解字的意思。

“邻居有烛而不逮”的意思是: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

逮:到,及。

故选:B。

(2)结合参考译文可知,“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的意思: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

于是(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

故选:A。

【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节奏划分。

A.“匡衡勤学而无烛”的意思是: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故:“匡衡/勤学/而无烛”停顿正确。

B.“衡乃穿壁引其光”的意思是: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1.自相矛盾在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牌坚不可摧,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穿透它。

同时,他也夸耀自己的矛锋利无比,可以穿透任何东西。

但当有人问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会发生什么时,他无法回答。

因此,一个不可穿透的盾牌和一个可以穿透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义犬救主XXX喜欢打猎,他养了一只狗,叫做“的尾”,每次都会跟随在他身边。

有一次,XXX到了江边,被一条大蛇围住了。

狗咬死了蛇,但XXX已经晕倒在地,毫不知情。

狗在路上哀嚎,徘徊不定,家人觉得奇怪,跟着狗走了过去。

XXX已经窒息,被家人送回家,两天后才苏醒过来。

在XXX还没有XXX的时候,狗始终没有吃东西。

从此,XXX对狗格外珍惜,就像对待亲戚一样。

2.家人觉得奇怪,于是跟着狗一起走。

3.狗对主人的义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危急时刻保护主人,二是在主人生病时不离不弃,表现出忠诚和爱心。

XXX而学,夜以继日,是为求学的最高境界。

这句话出自《左传》,形容古代学子为了求学而在夜晚点燃灯烛,不眠不休地研究。

这种精神也被称为“夜以继日”。

现在,这种精神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

只有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1.这句话的出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3.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左传》。

2.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3.在各个领域中,只有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高的职业地位。

1.(1)度:测量尺寸的工具。

(2)操之:带着测量好的尺码。

(3)尺码:测量脚的尺寸。

(4)宁信度,无自信也:宁可相信测量好的尺码,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2.“宁信度,无自信也。

”的意思是“宁可相信测量好的尺码,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小古文阅读(含答案)姓名:班级: .班级: 姓名:楚王好细腰(分值:10分 时间:10分钟)昔xī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xié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比期年,朝有黧lí黑hēi之色。

(选自《墨子·兼爱中》)昔:从前。

楚灵王:春秋中期楚国国君(在位11年)。

好(h ào):喜欢。

士:大臣。

故:所以。

之:的。

皆:都。

以:用,用来。

一饭:每天吃一顿饭。

节:限制,节制。

胁息:屏住呼吸。

带:束带。

比:等到,及至。

期(j ī)年:一周年。

“期”表示一年(月)。

黧(l í) 黑:黑中带黄的颜色。

色:面色;脸色。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1)楚灵王好士细腰( );(2)以一饭为节( )(3)胁息然后带( );(4)比期年( )2、给下列居中的“故” 选择正确的解释。

(4分)a 、故意b 、所以,因此c 、原因,缘由。

d 、老,旧,过去的,原来的。

(1)无缘无故( );(2)故人西辞黄鹤楼( )(3)明知故犯( );(4)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译:姓名:班级:望梅止渴(分值:10分时间:10分钟)魏武行役①(yì),失②汲③(jí)道,军④皆(jiē)渴,乃⑤令曰:“前有大梅林,饶⑥(ráo)子⑦,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⑧之,口皆出水,乘⑨此得及⑩前源。

——选自《世说新语·假谲》【注释】①役:打仗②失:丧失,失掉,没③汲:水源④军:喻指全军⑤乃:就⑥饶:富足,多⑦饶子:果实结得多⑧闻:听说⑨乘:利用⑩及:到了1、解释下列划横线的字。

(2分)(1)前有大梅林,饶子();(2)乘此得及前源()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魏武行役,失汲道。

译:3、“望梅止渴”这个成语的原意是。

经过社会的发展,人们已赋予了“望梅止渴”新的意义:。

完整版)小古文阅读题(附答案)

完整版)小古文阅读题(附答案)

完整版)小古文阅读题(附答案)XXX,XXX,号XXX。

南直河上之人。

祖父XXX,为XXX赐进士,官至礼部侍郎。

父亲XXX,为明神宗赐进士,官至吏部尚书。

渭少时,即有才名。

年十二,与同年人联句,以“月”为题,XXX:“江头一夜送XXX,故人千里共婵娟。

”同伴皆称绝。

及长,尝为中举人,未能成进士。

后慕名江左,往拜XXX为师,又往拜XXX为师。

寅以“青石老人”自喻,渭尝为之作诗曰:“青石老人识我心,一生才调总相寻。

千古文章传子孙,不求XXX只求真。

”寅大悦,赠诗曰:“XXX才难遇,青石老人喜不已。

XXX自谓文章旧,今日方知有后起。

”渭后以诗名盛,官至少保,XXX。

——明·XXX《徐文靖公传》1.XXX的祖父和父亲分别是在哪个朝代赐进士的?(XXX和XXX)2.XXX在多少岁时就已经有才名了?(少时)3.XXX曾为什么事与同龄人联句?(以“月”为题)4.XXX未能成为什么?(进士)5.XXX以什么自喻?(“青石老人”)周)公旦使告于XXX曰:“臣闻之,疾言速则不中,中则不及,及则不信。

故圣人有言:‘言不可不慎也。

’今臣闻之,XXX能言,其将不可用也。

”XXX曰:“善。

”公旦去后,XXX乃召XXX。

XXX至,XXX以XXX之言告之。

XXX曰:“XXX之言不然。

昔者XXX之XXX也,XXX于XXX,皆能言而用之。

今臣之所言,不过童子之过筌而已。

”晋侯曰:“何谓也?”XXX曰:“昔者XXX之母曰‘寡人之XXX也,犹农夫之于稼。

’XXX闻之,因谓XXX曰:‘夫人之言,XXX勿听也。

’夫人以君为小人也,欲以亲其子。

今臣之所言,亦犹是也。

”XXX曰:“善。

”1.解释文中加线的词语①中:及②童子之过筌:小孩子不懂得用竹签(筌)去捉鱼,比喻不懂得用人才2.XXX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XXX的话不正确,这两个例子分别是什么?A。

XXX之XXX B。

XXX于楚3.“今臣之所言,不过童子之过筌而已。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XXX的话只是像小孩子不懂得用竹签去捉鱼一样,他只是没有被正确使用。

小古文课程结业练习【附答案】

小古文课程结业练习【附答案】

小古文课程·结业练习(参考答案)姓名:等级:一、默写题(10分)1.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志向》2.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绝弦》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孙权劝学》5.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师旷论学》二、判断题(10分)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中的“儿女”是儿子和女儿的意思。

(×)2.“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和“太丘舍.去”中的两个“舍”意思一样,都是放弃,抛弃。

(√)3.《论语》是只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由他的弟子编写。

(×)4.《两小儿辩日》、《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都集中表现了古代儿童的智慧。

(√)5.“齐人也,坐盗。

”中“坐”是通假字,同“座”,座位。

(×)三、选择题(12分)1.下面哪个称号不符合欧阳修(B)A.文学家B.史学家C.唐宋八大家之一D.号六一居士2.《孙权劝学》一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的故事( B )A.孙权和韩信B.孙权和吕蒙C.孙权和鲁肃D.鲁肃和吕蒙3.欧阳修家贫,幼时母亲用什么教他写字(C )A.荷叶B.芭蕉C.芦苇D.香蕉4.“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中的“之”是什么意思(A)A.代词,代指狐狸B.助词,的C.动词,去D.主谓之间,不译四、断句题(18分)1.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2.茎横泥中/其名曰藕/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3.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五、请解释文中加粗字的意思(20分)1.庭中种桂,其叶常绿。

其:代词,代指桂树的2.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甚:很,非常3.父不在,乃呼儿出。

乃:于是4.俄而百千人大呼。

俄而:不久,一会儿5.阳子问其故。

故:原因六、句子翻译(10分)1.人不读书,则与禽兽何异?如果人不读书的话,那么和禽兽有什么不同?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为它画上脚呢?七、课外文言文阅读(20分)破瓮wènɡ救友光生七岁,凛lǐn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小学常见小古文试题及答案

小学常见小古文试题及答案

小学常见小古文试题及答案古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阶段,接触和学习小古文可以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小学小古文试题及答案,供学生参考学习。

第一篇:《品君子之言》君子之言,言忠信也。

所由生也,所由养也,所由成也,所由败也,亦由口出也。

故口不忠信,宜哉其病也已夫!问:根据这篇文章,你认为什么样的言论才是君子之言?为什么?答案:君子之言是忠实而真诚的言论。

因为君子之言影响一个人的生长、培养、成长以及命运的得与失,而这些言语无非通过口中传达给外界。

所以如果口中所说的不忠实不真诚,那么这就是病态的。

第二篇:《劝耕》劝子弟,耕田勿避劳;有余力,学文向学涯。

问:根据这篇文章,作者给子弟们的建议是什么?为什么?答案:作者给子弟们的建议是在田野里不要怕辛苦地耕种田地;如果有多余的力气,就要去学习文化知识。

作者的建议是希望子弟们勤劳耕田,不怕辛苦,同时也要努力学习,目标是去追求更高的学问和人生。

第三篇:《人生自古谁无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使天涯海角,山车难避,还是要留下丹心照云天。

问:根据这篇文章,你认为作者想要表达什么?答案:作者想表达的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逃不过死亡的命运。

但重要的是要永远保持纯真坚定的心,留下一颗赤诚之心,去照亮自己的人生,无论身处何地都要坚守初心,坚持自己的信仰与追求。

第四篇:《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问:根据这篇文章,你理解这首诗的含义是什么?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寓意深远的道理——同根生的东西,竟然相互纷争、残害。

作者用煮豆燃豆萁的情景来形容同类相争的场景,表达对于同类间内斗残忍无益的批评和警告。

第五篇:《观书有感》白天看书,眼有所见;夜晚看书,心有所思。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问:根据这篇文章,你认为作者想表达什么?答案:作者想表达的是读书的重要性。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1.自相矛盾在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这说明既不能被穿透的盾与可以穿透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其人XXX”的原因是他夸大了矛和盾的功力,使自己的话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如果我是楚国商人,我会比较自己的矛和盾与其他同类产品,展示它们的优点和质量,让顾客看到它们的价值,从而促进销售。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和做事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相矛盾,产生矛盾。

2.义犬救主XXX喜欢打猎,饲养了一只狗,名叫“的尾”,每次都跟随在他身边。

有一次,XXX到了江边,被一条大蛇围绕。

狗咬死了蛇,但XXX却晕倒在地,一无所知。

狗彷徨地嗥叫着,来回在路上奔跑。

家人感到奇怪,跟着狗走。

XXX窒息而死,被人们带回家,两天后才苏醒过来。

在XXX还没有醒来的时候,狗始终不吃东西。

从此,XXX对狗十分珍爱,视为亲人。

1.解释加点的字。

1)XXX喜欢打猎(弋:射)(2)狗咬死了蛇(咋:咬)(3)两天后才苏醒过来(乃:才)(4)XXX窒息而死(闷绝:窒息)2.他的家人感到奇怪,就跟着狗走。

3.狗表现出了对主人的忠诚和义气,它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保护主人,即使主人已经死亡,它也始终不离不弃,表现出了对主人的深厚感情。

XXX而学,夜以继日,这是形容人刻苦研究,勤奋不懈的样子。

这个成语的来源是《史记·孔子世家》中的故事。

XXX的学生XXX曾经夜以继日地研究,甚至点燃了蜡烛。

XXX听说后,称赞他“X XX学”,并将他推荐给齐国的国君。

XXX后来成为了齐国的宰相。

改写:形容人在研究上非常刻苦,不断地用夜晚来增加研究时间。

这个成语的来源是《史记·孔子世家》中的一个故事。

初一小古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初一小古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初一小古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试题一】阅读以下古文,回答问题:《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解析】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孔子对学习态度的表述。

“学而时习之”意味着学习了知识之后,要不断地复习和实践。

“不亦说乎”则是说,这样做难道不是很令人愉悦的吗?孔子在这里强调了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次性的获取知识。

通过不断的复习和实践,可以使知识更加牢固,同时也会从中获得乐趣。

【试题二】《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请分析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怀。

【答案解析】这句话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先天下之忧而忧”意味着在国家和人民遭遇困难和忧患时,自己要先于他人感到忧虑;“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是说,在国家和人民享受欢乐时,自己要后于他人感到快乐。

这句话体现了范仲淹的高尚情操和责任感,即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

【试题三】《出师表》中诸葛亮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解析】这句话出自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出师表》,是诸葛亮对自己身世和志向的自述。

“臣本布衣”指的是诸葛亮出身平民,没有显赫的家世;“躬耕于南阳”则是指他曾经亲自在南阳耕作,过着普通农民的生活。

“苟全性命于乱世”表达了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他只求保全性命;“不求闻达于诸侯”则是说,他并不追求在诸侯之间获得声名和地位。

这句话反映了诸葛亮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品格。

【试题四】《桃花源记》中陶渊明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请问这个世外桃源的特点是什么?【答案解析】《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寓言散文,描述了一个理想化的乌托邦。

这个世外桃源的特点包括:与外界隔绝,人们生活安宁和谐,没有战争和纷争;居民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彼此之间和睦相处;时间观念与外界不同,人们似乎不知道外界的朝代更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读书须有疑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

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

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选自《训学斋规》
译文:书刚开始读的时候,不觉得会有什么疑问;但读着读着,慢慢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读到一半时,每个小节都会产生疑问。

再往下读,疑问就会慢慢被解决。

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所遇的问题都被解决了,这才能称得上是学习。

读书不会产生疑问的人,需要教给他独立思考的方法,使之头脑里“有疑”;学会了“有疑”,就要想办法去钻研,千方百计去解决疑问,到这里才是真正的进步。

1.朗读句子,给每个分句各作一次停顿,划上“/”。

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2.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完全相信书本上的知识不如没有书。

我们对于书本上的知识要敢于质疑,有分辨,有判别。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A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 B 曰:“欲作针。

”白笑其拙。

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选自《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
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

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李白笑老妇人太愚钝了。

老妇人说:“只要功夫到了没有什么做不了的。

”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1.补出文中A、B两处省略的内容。


A: 李白 B: 老妇人
2.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未成.完成弃去.离开逢.老媪遇见
方.磨铁杵正问之.代指老妇人欲.作针想要
白笑其拙.笨拙太白感.其意感动还.卒业回去
3.“铁杵磨针”的故事后成为一句俗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
称象
曹操得巨象。

欲知(其轻重)。

不能称。

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

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
注释:置:放刻:做标记
译文:曹操得到一只大象。

想要知道大象的体重,但是(象太重了)没办法(用秤)称出来,曹操的小儿子叫曹聪,跟曹操说:只要把大象放进船里,标记水痕到达的地方。

让大象出来,然后把其他东西装到船上,直到水达到原来刻记号的地方。

再称出这些东西的重量,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1.补出文中省略的内容。

2.划分正确的停顿。

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3处)
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

(2处)
3.解释下列文句中词的词义。

操之幼
..子之(的)幼(年纪小)
#
水痕所至.至(到达)
复.称他物复(再)
4. 曹冲想出了什么好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
只要把大象放进船里,标记水痕到达的地方。

让大象出来,然后把其他东西装到船上,直到水达到原来刻记号的地方。

再称出这些东西的重量,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5.你认为曹冲是怎样的一个孩子你从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曹冲是一个聪明能干、喜欢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孩子。

从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只有积极动脑筋思考。

我们才能想出好办法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道边李苦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注释:诸小儿:小伙伴们。

多子折枝:果实很多压弯了树枝。

竞走:争着奔过去。

信然:真是这样。

全文翻译:王戎七岁时曾和众小孩儿一起玩,看见路旁李树上有许多李子,折断树枝,众小孩儿相继跑着抢走李子。

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别人问他为何如此,他答道:“李树在路边生长而且结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

”拿来一个真的是这样。

1. 划分正确的停顿。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2处)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4处)
2. 解释下列词的词义。

尝(曾经)游(游玩)唯(只)必(必定)人问之.之(
....).
..代指李子..代指他不摘李子的理由
..之(
..........).取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