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层薪酬、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
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股权激励被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采用,旨在提高管理层的凝聚力和激励性。
虽然股权激励可以激发管理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企业的经营绩效,但是同时也可能会导致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尤其是当管理层持有的股份比例比较大的时候,他们更有可能借助盈余管理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因此,本研究旨在以股权激励为切入点,探讨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期为上市公司设计合理的股权激励机制和治理架构提供依据,并对其实施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估和监督,同时可以为监管部门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一)股权激励的概念及类型。
(二)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四)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机制。
(五)基于实证数据的影响评估和监管建议。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方法如下:(一)文献分析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评述和分析,概括归纳股权激励和盈余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以及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和盈余管理的历史和现状,构建逻辑链,提出研究假设。
(二)实证分析法:采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对收集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以实证数据为基础验证研究假设和判断影响机制,包括面板数据模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
三、预期研究成果本研究预期取得以下成果:(一)对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和治理架构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
(二)对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梳理和分类,剖析其性质和特点。
(三)通过实证数据验证和论证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机制,成果可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四)提出制定和完善上市公司治理规则的建议和措施,强化监管,促进市场规范运作。
四、论文结构本论文计划分为以下章节: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文献综述第三章: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第四章:数据来源和实证分析第五章:结果分析和讨论第六章:结论与建议第七章:参考文献。
《2024年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范文
《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篇一一、引言在当代企业管理中,股权激励、盈余管理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成为了研究热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如何有效利用股权激励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提高公司的整体绩效,同时合理地进行盈余管理以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并就相关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二、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通过将公司股权分配给员工,使员工成为公司的股东,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公司的整体绩效。
股权激励的实施,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使员工更加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
同时,股权激励还可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股权激励的实施并非一蹴而就。
在实施过程中,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公司的实际情况和员工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
此外,股权激励的实施还需要与公司的治理结构、企业文化等因素相匹配,以确保其发挥最大的效用。
三、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盈余管理是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
合理的盈余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经营目标,提高公司的整体绩效。
然而,过度的盈余管理可能导致企业财务报表失真,损害企业的信誉和形象,甚至引发法律风险。
因此,企业在进行盈余管理时,需要遵循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同时,企业还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盈余管理策略,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目标。
四、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在公司治理中具有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股权激励的实施需要以公司的经济效益为基础,而盈余管理则是提高公司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另一方面,合理的盈余管理需要考虑股权激励的因素,以确保公司的长期发展和员工的利益。
因此,企业在制定股权激励和盈余管理策略时,需要综合考虑公司的实际情况、市场需求、员工特点等因素,以实现公司的长期发展和员工的利益最大化。
浅析股权激励政策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138浅析股权激励政策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崔雪梅刘星作者简介:崔雪梅(1994-),女,汉族,甘肃陇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会计学方向。
(重庆大学重庆400044)摘要:在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规范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实施股权激励制度。
授予管理人员股票期权是以其被激励后会发挥利益协同效应,致力于提高公司业绩和价值为基础所作出的一项激励机制。
但是,我国的股权激励以业绩型股权激励为主,建立以会计盈余为基础的激励制度会促使高管产生盈余操纵动机,损害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影响中小股东利益。
本文分析了股权激励强度的提高对上市公司高管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股权激励;盈余管理;公司治理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股权激励引入我国,但由于当时我国限制股份自由流通、不允许公司进行股票回购等措施,股权激励一直未在我国全面展开。
直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6年颁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加之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在这些背景下,我国股权激励制度的环境不断得到完善。
在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地规范和发展中,更多的上市公司制定了与高管个人业绩相关联的薪酬激励措施(辛清泉、谭伟强,2009)。
2016年,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该办法进一步规范了股权激励的实施。
股权激励方式通过安排经理人持股,使得其利益与所有者利益趋于一致,使他们从股东财富最大化角度对公司进行经营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道德风险、缓解了代理冲突,降低了高管进行信息操纵的可能性。
我国的股权激励主要为业绩型股权激励,即董事会通常会为管理者设定业绩目标,只有当其达到个人具体的绩效目标时,才能享受公司所授予的股权激励,这种基于业绩考量的股权激励相比于传统型的股权激励更具有激励性(谢德仁和陈运森,2010),但这种措施也有可能导致更严重的会计操纵行为。
二、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在现代公司制度下,股权激励是公司提高治理水平的一项重要制度。
国有企业管理层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
管理动机 , 并借助盈余管理来实现股权激励 , 以增加薪酬 。虽然管理层 仅仅 只是执行企业董事会 的战略命令 , 但 由于其对企业经 营情况 的了 解 和掌控 , 可 以对会计信息 的生成产生强大的控制权 , 而且管理层也可 以透过会计政策 的选择和会计计量手段的挑选来实现对企业盈余的管 理 。因此 , 管理层 出于股权激励对 自 身所带来 的巨大利益 , 会借助管理 企业盈 余的手段来加 以实现 , 在股权激励公告 发布前 的一段 时间进行 负向盈余 管理 , 待到股权激励行权 日 或行权 日前夕 , 企业管理层会采用 正向的盈余管理来实现股权激励 的行权条件 , 以此获得企业薪酬激励 ; 并 且借助正 向盈余 管理来 提高企业股票 的二级 市场价格 , 获 取行权价 与二级市场价格 的价差 。因此 , 企业管理层 会在股权激励行 权 日或行 权 日前夕进行正 向盈余 管理 。在股权激励 公告发布前 , 企业 管理层会 采取负 向盈余管 理手段来降低业绩基准 和二级市场股价 , 这使得企业 的市场平均 回报低 于资本市场平均 回报 。相反 , 待到股权激 励首次行 权 日或行权 日前 夕 , 管理层采取正 向的盈余 管理则会起到 推动二级市 场股价上 升的效应 , 促使企业的市场平均 回报高于资本市场平均 回报。
一
1 、 计算总应计利润 T A =( N I . 一C F O . ) / A 。其 中 , T A指样 本企 业第 t 年 的总应计 利 润; N I 是 指样本企业第 t 年 的净 利润 ; C F O , 是指样本企 业第 t 年的经 营 活动净现金流 ; A 一 , 是指样 本企业第 t 一 1 年的总资产。 2 、 计算模型参数
ND A =o l , ( 1 / A . 一 t ) +o r 2 ( /1 R E V 一 R E C . ) / A . 一 t +n 3 ( P P E JA 一 , ) 。
管理层薪酬激励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经理持股偏低 、 零持股现象严重 (肖继辉 ,0 5) 对上市公 司的股 20 。
东来说, 为保证薪酬激励作用的有效发挥 , 支付给高管人员 的薪酬 必须以公 司业绩为基础 ,而净利润等业绩指标 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会对薪酬契约 的有效性产生重大影响。 但另一方面 , 上市公 司的管 理层可 以在会计准则允许 的范 围内对盈余进行操控。管理层对盈
的激励机制设计能有效缓解公司的委托 一代理 冲突 , 高级 管理 使 人员 的自身利益与外部投资者利益趋于一致 。基于公司业绩 制定 的薪酬体系则是薪酬契约激励作用有效发挥的基础 。为实现 自身 财富最大化这一 目标 ,高管人员有利用 内部信息优势操纵公司利
的薪酬显著相关 ,这种相关关系随着公司的境况不同而不 同。此
的研究也是从非管理层薪酬激励 动机 的角度出发 ,包括避免亏损 ( 建桥 ,99) 筹 资动机 ( 陆 19 、 林舒等 ,9 9) 公司治理 ( 晓强 、 19 、 支
、
研 究 背景
在上市公司内部 与外部建立起有效 的激励约束机制 ,一直是
人们 十分关注的问题 。 自 上世纪 9 年代以来 , 随着公 司治理机 0 伴 制的改革 , 国内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激励 制度也在逐步建立 。 其 中, 高管人员 的薪酬激励体 系一直是激励制度改革 的重点 , 越来越
多的上市公司通过市场聘用总经理 ,并把经理等高管 人员 的报酬 和公司业绩纳入到薪酬合同 中。1 9 9 8年开始 , 则要求上市公司披 露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信息 ,相关信息的披露为研究 高管人员 的 薪酬 激励 问题提供了可能 。 上市公 司年报在披露 薪酬信息时 , 都标 明高管人员 的薪酬水平都是基于一定业绩 ( 包括非财务业绩 ) 基 础制定 。从 2 0 0 4年开始 , 上市公司开始披露每位高管人员 的具体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及其盈余管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及其盈余管理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自上市公司制度的实行以来,股东与股东代表大会已成为上市公司的主要治理结构。
然而,随着市场变化和公司治理的现代化,股东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作用逐渐减弱,公司管理层作为代表公司利益的主要力量日益增强。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管理层的利益与股东利益产生矛盾,如何平衡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成为现代公司治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股权激励机制是一种通过赋予管理层或员工股权或股份的方式,提高其与公司股东的利益一致性,以激励职业经理人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新性和责任心,推动公司的稳健、持续、良性发展的组织形式,是公司治理中的一种创新的理念。
股权激励的核心是:通过激励管理层和员工参与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提升公司整体运营水平和价值,从而获得更高的回报。
同时,通过股权激励,可以提高公司治理中管理层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减少盈余管理等行为,保护公司股东的合法权益。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公司可能会借助股权激励实施盈余管理,以谋求短期的利益。
这样的行为将影响公司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不利于公司管理层和股东的利益,也违背了股权激励本身的初衷。
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止盈余管理,实现股权激励的正向作用,是目前股权激励机制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二、研究内容和目的股权激励及其盈余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涉及公司治理、会计信息质量、股权激励设计等几个方面。
本文旨在研究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及其盈余管理的相关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股权激励与公司治理。
分析股权激励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股权激励机制如何提升公司运营能力,从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2. 股权激励与会计信息质量。
探讨股权激励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股权激励可以如何提高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准确性。
3. 股权激励设计。
分析股权激励设计的原则和实践方法,探讨如何避免股权激励设计中的盲目性、不公平性和不可持续性,从而保证激励的有效性。
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摘要:目前大多数的上市公司都有股权激励这一政策,因为股权激励可以缓解委托代理带来的一些问题。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了一系列委托代理问题,使得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目标会不同,增加了委托成本。
股权激励一方面可以激励经营者努力实现企业的价值,从而使得自身获益。
另一方面,股权激励也会导致负面影响,面对股权激励的巨大诱惑,公司管理层存在为满足行权条件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从而对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粉饰对外报表数据,使得决策者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因此,研究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一、引言股权激励的最原始意义是将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从而解决由两权分离带来的委托代理问题,降低委托代理成本。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管理层作为代理人的一方与企业所有者作为委托人的一方之间的利益矛盾,使得二者的利益趋向一致。
但由于管理者存在一定的自利心态,在做任何事之前都会先考虑自己的利益,所以股权激励的激励标准有可能会促使管理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进行盈余管理,影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还有可能会损害所有者的利益。
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会分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会做出不同的反应。
在股权激励计划的授权阶段,管理层会潜意识的进行向下的盈余管理;Baker等(2003)管理层在股权授予日之前会通过“操纵应计利润”的方式来进行向下的盈余管理行为。
在股权激励计划的行权阶段,管理层会进行向上的盈余管理,实现自己的目的。
同时,股权激励的强度和盈余管理的程度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赵息等(2008)通过实证检验分析的方法得出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二、授权阶段管理层的向下盈余管理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增加自己薪酬,也就是薪酬动机是最主要的。
管理层在股权激励计划中所获得的收益就是来自授予日的价格和行权期时的价格的价差。
在公司的运营过程中,管理层在获取信息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他能第一时间知道公司的运营状况以及财务状况。
管理层权力、高管薪酬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管理层权力、高管薪酬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高管薪酬治理是公司微观治理的重要议题,亦是困扰世界多国的难题。
近几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日渐分离、市场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公司规模的日益扩大、治理机制的不断完善为高管才能的发挥,财富的积累创造了巨大的上升空间,高薪酬频繁涌现。
据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指数报告2013》显示,2008年上市公司高管平均薪酬为52.83万元,2012年这一数字飙升至63.61万元,5年间增幅达到20%,是同期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56万元)的25倍,其中2012年金融类上市公司高管平均薪酬最高,为232.95万元,是非金融类公司高管平均薪酬的3.85倍。
诚然,高薪酬反映出社会物质资料水平的丰富,间接印证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高管薪酬快速激增的背后也蕴含了较多的隐形机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燃起了各界人士对薪酬公平性、合理性的广泛热议。
虽然国家针对高管薪酬的改革政策一直在与时俱进,薪酬治理方案与限薪举措顺次推出,但实际效果却不为理想,“天价薪酬”与“零薪酬”齐聚并存、薪酬差距悬殊,只涨不跌的薪酬乱象依然存在。
种种迹象警示我们薪酬治理已刻不容缓,唯有厘清高管高薪的潜在影响因素,剖析高管高薪背后的运作机理,大刀阔斧地深化改革,才是破解高管薪酬迷局的关键。
一直以来,基于最优契约理论(Murphy,1999)的高管薪酬激励机制被视为有效缓解委托代理问题,降低代理成本的最优路径。
然而,其理论框架与实现基础却遭到了Bebchuk等诸多学者的质疑。
外部市场机制与内部监管机制的缺失,无形中减弱了对高管权力的制约,难以约束的权力膨胀又极易诱发高管私定薪酬、攫取暴利、以牺牲股东利益与公司价值最大化为代价的短期逐利行为。
频繁曝出的巨额薪酬、天价薪酬并非制度激励下的优良硕果,其往往蕴含着权力导向下的,与公司实际业绩考核相脱离的定价机制以及高管基于权力的天然牟利动机。
管理层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管理层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自2006年初开始, 国家相关部门包括证监会、国资委和国家财政部等,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与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相关的法律规范。
此后, 陆续有企业开始实行股权激励计划, 并且公告股权激励方案的公司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根据一些西方学者和国内学者的研究, 股权激励可以增强管理层利益与股东利益的一致性, 从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企业业绩, 不过也有的学者认为股权激励会导致盈余管理和利益输送等问题。
在我国, 股权激励尚处于起步阶段, 有巨大成长空间, 因此, 研究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 发现两者的内在规律, 对股权激励进一步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先回顾国内外研究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 梳理不同学者观点;其次,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激励理论、有效市场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 提出理论假设并进行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部分先分析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再采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 并对实证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最后, 在分析本文得出的相关实证结论的基础上, 从股权激励方式选择、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建议。
本文以2009-2011年间宣告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以管理层股权激励股票占当时公司股本比例为股权激励程度的替代变量, 以公司规模、股权集中度、资本结构、净资产收益率、管理费用和激励模式作为控制变量, 先研究总样本下股权激励程度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 再分别研究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这两种激励方式下, 股权激励程度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 比较这两种激励方式下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程度是否存在不同, 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按照激励方式分样本研究股权激励程度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相关性)。
研究后发现, 股权激励程度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并且在限制性股票激励方式下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强于股票期权激励方式, 即在限制性股票激励方式下, 管理层更容易进行盈余管理。
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及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
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及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
股权激励制度作为一种长期激励安排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经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产生并普遍运用的有效激励手段。
我国于2006年正式实施股权激励制度。
然而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美国公司高管薪酬中股票期权的滥用引发了对股权激励的广泛质疑和争议。
本文从盈余管理角度出发,对我国股权激励制度进行了实证研究。
本文首先在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
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股权激励机制的不可或缺性和股权激励机制下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逻辑分析,并从实际出发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发现股权激励的实施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
本文选取截至2007年12月底已实施股权激励的53上市公司中的50家为样本,在扩展的Jones 模型的基础上加入线下项目来估计盈余管理程度,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
了股权激励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表明: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上
市公司管理层存在以追求高额报酬为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并且盈余管理程度与股权激励程度正相关。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相应的政策建议。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下的盈余管理研究
摘要在现代企业经济制度下,公司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不一致,从而带来了委托代理问题,而股权激励能够使二者的利益目标一致化,从而减少利益冲突,因而被认为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案。
但是股权激励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它改变了管理者的薪资结构,企业的管理者为了获取更多收益,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操纵公司的会计信息,以达到规定的业绩标准并提升公司的股价,因此股权激励也可能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
目前股权激励计划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已经比较普遍,因此对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研究具备较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对企业制定股权激励方案提出相应的建议。
本文选择2013-2018年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并按照1:1的比例为样本配置了对照组。
本文采用修正的琼斯模型计算出企业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以此衡量盈余管理的大小程度并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是否进行股权激励、股权激励程度、股权激励模式作为解释变量,通过多元回归对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之后选取具备代表性的企业作为案例分析样本,对企业股权激励下盈余管理的具体路径和影响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会加大企业的的盈余管理行为,而这种现象和股权激励模式不相关。
整体上企业的盈余管理大小和股权激励程度显著正相关,但在激励程度较低的样本中,这种相关关系不显著,而在激励程度较高的样本组中,二者的相关性变为显著,因此激励程度的合理性对于股权激励方案而言非常重要。
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整体上低于非国有企业,在国有企业中,盈余管理水平与股权激励程度的关系不显著,但是在非国有企业中,二者的相关性变为显著。
本文对我国上市企业的股权激励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我国现行的股权激励机制的有效性,最后对现阶段我国上市企业怎样研究出台更科学、高效的激励方案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上市公司IIABSTRACTUnder modern enterprise economic system, owners and managers of companies are seperated, which brings about the principal-agent problem. Equity incentive can make their interests consistent, thus reducing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s, so it is considered a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principal-agent problem. However, equity incentive also brings new problems. It changes the salary structure of managers. In order to obtain more profits, managers may manipulat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of company through earnings management, so as to achieve the specified performance standards and improve stock price of company. Therefore, equity incentive may also bring some negative effects. At present, equity incentive plan is quite common in listed companies of our country, so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quity incentiv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has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thesis hopes to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or enterprises to make equity incentive plan.In this thesis,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that implemented equity incentive from 2013 to 2018 a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ampl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is configured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s of similar enterprise scale and the same industry. In this thesis, the modified Jones model is used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 and as the explained variable. Whether to carry out equity incentive, the degree of equity incentive and the mode of equity incentive are selected as the explanatory variables.A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 is constructed to study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quity incentive system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en select representative enterprises as the sample of case study, and analyze the specific path and impact of earnings management under equity incentive.The results show that: Equity incentive plan of listed companies will lead to serious earnings management behavior, and the widely used stock option model and restricted stock model will cause the tendency of earnings management, that is, the degre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s not related to the equity incentive model. On the whole, the level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level of equity incentive, but when incentive level is low, the correlation is not significant. When the level of equity incentive is high,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becomes significant, which shows that making a reasonable incentive level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equity incentive plan. The level of earnings management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s lower than that of non-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 level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s not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level of equity incentive, but in non-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 two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his thesis makes a deep study on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quity incentiv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of managements in China's listed companies, analyzes the effectiveness of equity incentive system,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how to make a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equity incentive plan for China's listed companies.KEY WORDS: Equity incentive; Earnings management; Listed companies目录1 绪论 (1)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1研究背景 (1)1.1.2研究意义 (2)1.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3)1.2.1主要的研究思路 (3)1.2.2研究方法 (3)1.3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4)2 文献综述 (5)2.1 股权激励的研究综述 (5)2.1.1 股权激励的有效性 (5)2.1.2 股权激励的影响因素 (6)2.2 盈余管理的研究综述 (6)2.2.1 盈余管理的动机 (6)2.2.2 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 (8)2.2.3 盈余管理的后果 (9)2.3 股权激励引起盈余管理的研究综述 (10)2.3.1 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 (10)2.3.2 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方向影响的研究 (11)2.4 文献评述 (11)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3)3.1 理论基础 (13)3.1.1 委托代理理论 (13)3.1.2 人力资本理论 (13)3.1.3 契约不完全理论 (14)3.1.4 信息不对称理论 (15)3.2 研究假设 (15)3.2.1 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15)3.2.2 股权激励模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16)3.2.3 股权激励下盈余管理的异质性分析 (17)4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18)4.1 变量设计 (18)4.1.1 被解释变量 (18)4.1.2 解释变量 (19)4.1.3 控制变量 (19)4.2 计量模型 (21)4.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21)5 实证分析 (23)5.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23)5.1.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23)5.1.2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24)5.2 回归分析 (25)5.2.1 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25)5.2.2 股权激励模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26)5.2.3 不同激励程度下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27)5.2.4 不同性质的企业中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28)5.3 稳健性检验 (29)5.3.1 剔除2013、2014年数据 (29)5.3.2 改变计量方法 (29)6 案例分析 (31)6.1 案例背景 (31)6.1.1 行业背景和公司情况 (31)6.1.2 股权激励方案概况 (31)6.2 股权激励下的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32)6.2.1 公司盈余管理的变化情况 (32)6.2.2 股权激励下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分析 (33)6.2.3 股权激励下盈余管理手段的分析 (34)7 结论与展望 (36)7.1 研究结论与建议 (36)7.1.1 研究结论 (36)7.1.2 对策建议 (36)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38)7.2.1 研究不足 (38)7.2.2 研究展望 (38)参考文献 (40)图表目录图 6-1 我国汽车销售数量和同比增长速度 (31)图 6-2 2012-2017年度双林股份盈余管理变化情况 (33)表4-1 模型中的变量汇总表 (21)表 5-1 全样本描述性统计 (23)表 5-2 子样本描述性统计 (23)表 5-3 股权激励方案公布前后年度DA的描述性统计 (24)表 5-4 样本相关性分析 (24)表 5-5 股权激励是否会引起盈余管理行为的回归结果 (25)表 5-6 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回归结果 (26)表 5-7 股权激励模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回归结果 (26)表 5-8 不同激励模式下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回归结果 (27)表 5-9 不同激励程度下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回归结果 (27)表 5-10 不同性质的企业中企业盈余管理的描述性统计 (28)表 5-11 不同性质的企业中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回归结果 (28)表 5-12 剔除2013、2014年度后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回归结果 (29)表 5-13 改变盈余管理计量方法后的回归结果 (30)表 6-1 双林股份股权激励授予对象和数量 (32)表6-2 双林股份资产减值准备变化情况 (34)表 6-3 双林股份应收账款变化情况 (34)1 绪论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1研究背景在现代企业经济制度下,公司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不一致,从而带来了委托代理问题,并产生高额的代理成本。
管理层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研究
管理层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研究现代企业理论和国外实践已经证明,股权激励对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代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然而,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债权人、股东、证券监管部门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注。
因此,本文从管理层股权激励的角度出发,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
本文运用委托代理理论、企业契约理论等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和盈余管理的行为作了理论和实证分析。
首先回顾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并对股权激励和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对盈余管理的动因及手段进行了阐述,然后对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存在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管理层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选用2006-2009年已经宣告实施股权激励的107家上市公司作为实证研究样本,选取能够反映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和盈余管理的有关变量构建模型,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来验证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 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管理层为了追求高额报酬而采取盈余管理的行为,并且盈余管理的程度与股权激励的程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管理层的持股比例越高,管理层的薪酬越高,盈余管理程度就越高。
同时,我们还得出了以下结论: 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的公司规模与盈余管理的程度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资产负债率与盈余管理的程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净资产收益率与盈余管理的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针对以上分析,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改进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中盈余管理行为的政策建议,如完善管理层激励制度、加强证券市场运行和监管、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等。
管理层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影响研究
管理层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影响研究自2009年创业板成立以来,由于内外部治理机制不完善,股权激励成为管理层谋福利的工具。
这种行为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影响了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
因此,本文研究创业板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对于改善内部治理,抑制管理层自利行为,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对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相关关系的文献进行梳理。
其次,结合股权激励实施过程与盈余管理动机,将股权激励计划分为授权阶段与行权阶段;并根据理论分析提出了两类研究假设。
再次,利用单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样本进行了检验,验证了管理层在不同阶段有不同方向的盈余管理行为;使用多元回归的分析方法验证了不同阶段股权激励强度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
最后,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股权激励计划授权阶段,创业板上市公司存在负向盈余管理行为;股权激励计划行权阶段,创业板上市公司存在正向盈余管理行为。
这说明股权激励计划不同阶段管理层目的不同导致了其盈余管理行为的差异性。
第二,股权激励计划授权阶段,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强度与盈余管理程度存在负相关关系;而股权激励计划行权阶段,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强度与盈余管理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
这说明在股权激励计划的不同阶段,股权激励强度越大,则盈余管理程度受到的影响越大。
第三,创业板上市公司管理层存在为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导致股权激励效果弱化。
本文的政策建议如下:第一,完善股权激励业绩考核体系,科学设置业绩考核指标和水平。
第二,适度加大对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层管理者进行股权激励,同时制定多种激励方式。
第三,健全独立董事、监事会等对管理层的监督机制,强化内部监督。
第四,借助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监督,同时相关部门需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建立起规范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加强外部监督。
管理层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研究:一个综述
期内的契约薪酬 , 另一方面 , 这种业绩的提高可能给管理层带来职位晋升以及更大的控制权收益从而弥补现有的显性薪酬激励不足 。
雷光 勇等 (05也得 出管理层激励会导致会计行为异化 的理论判断。 20 ) 但是 , 还有较少 的学者从相反 角度得 出, 管理层 的盈余管理行为 是在大股东授意的情况下进行的。 e cu 和 Fi (0 3 同样指出 , 契约论适合解释股权集 中的公 司, Bbhk rd2 ) e 最优 即在 给定信息不对称情况 下, 股东总能从 自 身利益最 大化角度设计 最优激励合 同, 以促使经理在签约 以后选择适宜行动实现股东效用最大化。 在我 国上市公 司 中的“ 一股独大” 与内部人控制问题并存 , 特别是产权主体 的缺位 、 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以及多重行政管理机构的行政干预更是导致公 司 控制权的安排模糊不清。 , 因此 要研究我 国上市公司经理薪酬决定因素以及管理层激励领域 的 盈余管理动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 基 于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假说的文献 =、
( )红利计 划假设 ” 一 “ 下的盈余 管理行 为 H a (95 提出了“ el 18 ) y 分红计 划假设 ”被认为是研究薪酬契约 动机的盈 余管理最 为 , 经典 的一篇文献 。 el H a 选取 了13年至 18年的9家大企业的12 个观察值作为样本 , y 90 90 4 57 并将这些样本分成三组 :O L W组包括会计盈
财夺 通讥・ 综合 2 1 年第7期( 01 下)
管理层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研究 : 一个综述
侯 晓 红 李 梦 雪 唐 祖 薇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 江苏 徐州 2 10 ) 20 8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盈余管理、投资者预期的相关性研究3800字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盈余管理、投资者预期的相关性研究3800字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以及投资者预期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相对完善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以促进我国股权激励制度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上市公司投资者股权激励盈余管理当前学者对于股权激励制度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有大量文献可供参考。
已有成果多数是对盈余管理的原因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而忽略了其中重要的一点,也就是投资者的预期。
在股权激励制度实行之后,其效果会对投资者预期产生什么影响?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本文将以此作为重点,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的研究。
一、研究设计(一)研究假设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在实施股权激励政策之后,公司管理层就会有一部分持股。
从公司管理层方面来看,除了持股所得的分红之外,还可以进行股票抛售而获得现金。
因此,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会增加管理层自身的利益,而管理层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就会去操纵盈利指标,也就是进行盈余管理行为。
从这个方面来看,股权激烈程度越大,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也越高。
而在进行盈余管理操作的同时,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会有所偏差,这样会影响投资者预期。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三点假设:假设1:管理层股权激励程度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2:盈余管理程度与投资者预期呈负相关。
假设3:股权激励程度与未预期盈余的绝对值呈正相关。
(二)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我国在2006年颁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为股权激励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采取股权激励模式。
本文选取了沪深两市2012-2014年A股中采取股权激励模式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其中去掉一部分股权激励方案披露信息不全的公司以及保险业公司,最后选定样本公司160家,分析研究了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以及投资者预期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以及投资者预期的关系研究(一)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通过对160家实行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数据进行调查分析,并采用模型进行分析可知,当管理层持有股票时,会为了增加自身利益而操纵盈利指标。
《2024年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范文
《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完善,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在提升公司绩效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同时,盈余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对公司的发展和运营也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深度解析。
二、股权激励1. 定义与作用股权激励是指企业通过向员工发放股票或股票期权等方式,使员工获得公司股权的激励措施。
其目的是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
股权激励可以有效地将员工的利益与公司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
2. 实施方式股权激励的实施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员工持股计划等。
不同的实施方式适用于不同的企业类型和行业特点,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股权激励方式。
三、盈余管理1. 定义与作用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调整财务报告和会计政策等方式,优化企业的盈余状况。
合理的盈余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反映经营成果,提高企业的市场形象和投资者信心。
2. 实施策略企业在实施盈余管理时,应遵循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公允性。
同时,企业还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市场环境,制定合理的会计政策,以提高企业的盈余水平。
四、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及对公司绩效的影响1. 关系分析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在提升公司绩效方面具有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通过股权激励,员工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公司的运营和管理中,从而提高公司的整体绩效。
另一方面,合理的盈余管理可以帮助企业优化财务状况,提高企业的市场形象和投资者信心,为股权激励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2. 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实施股权激励和合理的盈余管理能够显著提高公司的绩效。
首先,股权激励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其次,合理的盈余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反映经营成果,提高企业的市场形象和投资者信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2024年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范文
《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重要的激励工具,已被广泛运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中。
与此同时,盈余管理作为公司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对公司的绩效产生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针对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股权激励的概念与作用1. 概念:股权激励是指通过给予公司员工或管理层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或股票期权,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实现公司长期发展的目标。
2. 作用:股权激励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从而有助于公司长期稳定发展。
此外,股权激励还能够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三、盈余管理的概念与特点1. 概念: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前提下,通过对财务报告的调整和安排,以达到优化企业财务状况、提高企业业绩等目的的行为。
2. 特点:盈余管理具有合法性、策略性和目的性等特点。
企业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四、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股权激励和盈余管理都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手段,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合理的股权激励制度,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公司的业绩和盈余水平。
而盈余管理则是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前提下,通过财务报告的调整和安排,优化企业的财务状况,进一步提高公司的业绩和盈利水平。
因此,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公司的发展。
五、公司绩效的影响因素公司绩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企业战略、市场环境等。
其中,股权激励和盈余管理是两个重要的内部因素。
合理的股权激励制度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公司的业绩和盈利水平;而有效的盈余管理则能够优化企业的财务状况,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绩效。
此外,企业的战略方向和市场环境等外部因素也会对公司的绩效产生影响。
管理层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研究
管理层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研究发表时间:2019-06-10T15:25:20.43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8月28期作者:赵雪晨[导读]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公司的股权逐渐分散,大部分股东不能对公司的日常经营以及管理层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这种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促使建立管理层的薪酬激励制度十分重要。
通常来说(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00)摘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公司的股权逐渐分散,大部分股东不能对公司的日常经营以及管理层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这种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促使建立管理层的薪酬激励制度十分重要。
通常来说,管理层薪酬激励制度对调动管理层积极性、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创造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近年来却大幅出现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运用盈余管理手段操控公司业绩以提升自身的薪酬水平的情况。
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二者关系,为我国薪酬激励制度的制定已经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管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薪酬激励;盈余管理;代理理论一、引言在当今社会,由于大多数的现代企业都实行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相分离的制度,这就导致了股东和管理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整的情况。
而在探讨股东与管理层的工作目标时,我们却发现:股东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但管理层却要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于两者的目标存在不一致,从而引发了代理问题。
随着对代理问题的不断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我们发现薪酬激励通常都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手段。
但是近些年来随着这一手段的不断实施,所带来的问题却也逐渐暴露出来。
不仅可能由于公司不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不成熟的薪酬激励措施导致无法解决代理问题,更有可能会存在一些管理层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利用会计准则的弹性及漏洞,实施过度的盈余管理活动,操纵利润,散布虚假会计信息等的情况。
这些行为都很有可能损害公司及股东的利益,因此,就需要在实行管理层薪酬激励计划解决代理问题的同时,对可能产生的过度盈余管理活动进行监管,以保证企业的稳定长远发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这一战略目标。
浅析上市公司管理层如何在股权激励机制下实现盈余管理
浅析上市公司管理层如何在股权激励机制下实现盈余管理姻粟轶琳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公司,而股权激励制度是上市公司管理层采用的一种实现盈余的管理方式。
本文阐述了股权激励制度发展的动因,并分析了上市公司在股权激励机制下实现盈余管理的方式,最后提出几点上市公司在股权激励机制下实现盈余的策略。
关键词: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机制;盈余管理股权激励机制是上市公司股票用其股票作为激励物,把公司的运作绩效和管理者的薪酬直接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了其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其参与公司重要决策、分享公司利润同时也承担一定的风险,从而达到为公司长期运营做贡献。
一、股权激励机制迅速发展的动因股权激励机制的发展历史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但是却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推崇,通过分析,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理论基础日益完善。
股权激励机制的广泛应用离不开其理论的支持,随着研究理论的不断完善,尤其是在在上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为股权激励机制提供了支撑,其研究重点逐渐深入到公司治理结构层面,倡导经营者作为管理者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随后,委托代理理论又阐述了股东基于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可以让让出其多有权给代理人,从而到达对于股权经营着的鼓励,这一理论也有力的支持了股权激励机制的时间开展。
2.效果显著的激励方式。
通过企业的实践显示,在股权激励机制在公司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最大化的提高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
通过对于上市公司的调查显示,被调查公司在股票价格上涨时,增加了管理人员的收益,其收益幅度也高出了传统的薪酬奖励幅度。
因此随着股权激励机制的不断成熟,这种公司管理机制也成为上市公司发展的一种趋势。
3.深刻变化的经济发展外因。
世界经济正逐步向知识经济转变,其经济影响因素也逐步转向了人力资本,尤其是上市公司中,核心人才对于公司的贡献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同时公司核心人才还要承担着各种内外部的风险,而股权激励机制正是顺应着了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本的需求,而在上市公司中迅速发展。
管理层薪酬、股权激励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研究
管理层薪酬、股权激励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研究随着2005年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资本市场快速而稳定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问题,上市公司内部普遍存在着盈余管理行为,且这些行为越来越受到股东,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关注。
2006年1月,我国证监会才颁布了有关股权激励政策的文件《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管理办法》,2006年9月国资委和财政部共同颁发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试行办法》,自此股权激励政策才陆续在上市公司中实施,以往国内外的理论研究认为,股权激励政策的实施不仅能能起到降低代理成本,优化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还能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
本文从管理契约的角度,不仅考虑上市公司内部的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还从管理层薪酬的角度对盈余管理进行分析,分别考察二者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
本文首先对管理层薪酬以及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进行整理,然后对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本文的后面章节对管理层薪酬、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检验。
本文选取2008年至2010年深沪A股的所有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剔除ST 等连年亏损的股票,剔除同时发行B股H股的上市公司以及由于信息披露原因造成的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等,再对其进行随机抽样,最后得到600多个样本数据。
本文选用可操作性应计利润作为后面章节回归模型的被解释变量,本文对现有的计量可操作性应计利润的模型进行了评述,最后选定修正的Jones模型来进行计量,然后对得到的结果按行业进行了统计划分并进行了T检验,发现2008年到2010年这三年都存在着严重的盈余管理行为。
最后本文以管理层薪酬、股权激励作为解释变量,资产规模和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管理层薪酬、股权激励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通过最后的实证结果本文得出结论:其一,管理层薪酬的大小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公司的管理层为了自身的利益增加自身薪酬而调整盈余的动机并不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层薪酬、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曹雨薛光李延喜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大连,116024E-mail:Caoyu999@摘要:本文选取2003-2005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采用修正的横截面Jones模型计算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来衡量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
在此基础上,对管理层薪酬、股权激励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在对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和管理费用加以控制后,本文研究发现:(1) 管理层薪酬与盈余管理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管理层为增加个人薪酬水平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不明显;(2)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制度刺激了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高。
关键词:管理层薪酬;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中图分类号:F231.引言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债权人、股东、证券监管部门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注,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作为真实盈余信息的知情者,对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与会计信息的生成拥有控制权,管理层可能为了达到一定目而进行盈余管理。
本文从管理层角度出发,研究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股权激励和盈余管理的关系,这对揭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层激励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相关研究成果综述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成为现代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2.1 盈余管理定义目前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并不相同,本文采用Scott对盈余管理的定义,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体现。
这是一种狭义的盈余管理概念,即企业管理层对会计盈余或利润的控制,而且主要是使其利润或盈余上升的手段,Scott认为只要企业管理层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者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1]。
基于管理层自利动机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2.2 基于管理层自利动机的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是掌握了公司管理权的高级雇员利用信息优势和公认会计原则的不完备操纵利润获取以私人利益。
在实施过程中又会有一些具体目的,如基于奖酬契约、债务契约、政治成本、资本市场动机等等。
其中奖酬契约认为,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非常明确和单纯,即获取所期望的报酬和分红、保住现有的职位、争取晋升机会等,所有这些利益都是管理层自身享受的。
本文的研究正是在奖酬契约的基础上进行的,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最早的一篇关于奖酬契约实证研究的代表作是Healy(1985)[2]完成的。
Healy发现在有奖金等激励计划的公司,管理层们致力于投机性地操纵会计盈余以使自己的奖金最大化。
具体来说,在真实收益高于上限的年份,管理层会通过递延收益来降低报告收益,因为高于上限的报告收益将使他们永远失去获得这部分红利的机会,而将超额利润往后递延增加了预期的未来红利;在真实收益界于上限和下限之间,管理层会调高报告盈余,使其趋近或刚好达到上限,增加的红利便可马上获得,提高红利的现值;在真实收益远小于下限时,管理层便有进行“巨额冲销”的动机,将未来可能的亏损在当期注销,从而提高预期未来红利收入。
Watts, Zimmerman (1986)[3]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分红计划的公司的管理层为扩大个人效用,更有可能选择将未来的盈余转移到现在的会计程序,从而提高其报酬的现值。
Guidry等(1998)[4]认为,大型跨国公司各分部的经理在无法达到其奖励计划规定的盈余目标时,或无法按照报酬契约计划的规定达到最高奖金限额时,他们更可能递延收益。
上述研究尽管方法不尽相同,但研究结论都表明管理报酬契约诱使一些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以增加奖金报酬,增强职位保障,使其奖金收益最大化。
国外学者对管理层实行股权激励是否能够促使管理层利益与股东利益趋于一致,从而减轻盈余管理行为也进行了实证研究,成果主要有:Warfield等(1995)指出,管理层持股数增多会降低代理人成本,他们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数量与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的大小呈负相关关系,这与管理层持股作为一种约束机制一致。
Nagar等(2000)[5]发现公司会计数据的操纵与CEO们的报酬形式有关,如果CEO们为了增加其整个报酬而管理盈余,则CEO们的持股数量和盈余管理之间就成正相关关系。
Klein, Chen (2002)[6]研究表明,收益质量并不总是随管理层持股比例而提高。
管理层持股比例处于较低水平时,会计信息质量和管理层持股比例正相关,然而,当管理层持股比例处于较高水平时,会计信息质量与其负相关。
Limpaphayom(2002)[7]研究验证了新兴市场中管理层持股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
与发达市场的研究结论不同,在新兴市场中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会计信息质量负相关,即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会计信息质量越低。
然而,在财务危机时,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会计信息质量表现为正相关,这是源于债权人监督、小股东保护和管理层对减少未来干预期望的假设影响。
同时,研究还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利润操纵程度正相关。
通过以上研究成果综述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学术界尚无以管理层奖酬契约为基础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本文期望能够为此提供实证证据。
3.研究设计3.1 研究目标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奖酬契约角度出发,对管理层薪酬、股权激励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为上市公司选择合理有效的管理层激励制度以抑制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一定的经验证据。
3.2 变量设定本文的研究变量主要包括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
3.2.1 被解释变量的设定实证会计理论认为,企业盈利(Earnings)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已经实现现金流入的盈利,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Cash From Operations, CFO);另一部分则是还没有实现现金流入的盈利,这部分赢利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但没有实现现金流入,故称之为总体应计利润(Total Accruals, TA )。
由于现金流量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企业难以对其进行操纵,因此假定盈余管理只能通过应计利润进行。
而在总体应计利润各组成项目中,有些是按照现行会计规范强制处理的结果(如固定资产折旧),有些则是利用现行会计政策留给企业的选择余地进行调整、操纵的结果。
因此,按照总体应计利润的可操控程度又将其分为可操控性应计利润(Discretionary Accruals, DA)和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Non-Discretionary Accruals, NDA)两部分。
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大小代表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衡量企业盈余管理程度的高低转化为计量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大小。
由以上分析可知:TA=Earnings-CFO (3.1) DA=TA-NDA (3.2)公式(3.1)和(3.2)中的净利润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可以从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中直接获得,因此,计量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关键在于对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计量。
常用的关于NDA 的计量模型有希利模型(Healy Modle)[8]、迪安吉洛模型(DeAngelo Modle)[9]、琼斯模型( Jones Model)[10]、修正的琼斯模型(Modified Jones Model)[11]和行业模型(Industry Model)[12]五种。
西方会计学者曾专门对以上五种模型的测度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比较,发现只有Jones 模型和修正的Jones 模型能对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提供可靠的估计,并能有效地用于假设检验。
本文选取修正的Jones 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行计量。
在研究过程中,碰到的现实困难是,修正的Jones 模型要求对上市公司多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而我国股票市场只有十几年历史,客观上限制了这一模型的使用,因此,本文选用修正的横截面Jones 模型计算出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DA 作为盈余管理的代理变量。
具体计算步骤如下:首先,根据模型对各年度样本公司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获取模型各参数的估计值,所用模型为:ti t i t i i t i t i i t i i t i t i A PPE b A REV b A a A TA ,1,,21,,11,1,,)/()/()/1(/ξ++∆+=−−−− (3.3)然后,运用上述模型得到的参数估计值(i a 、i b 1、b i 2),计算得到各个上市公司的以上年度资产计量的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ti NDA ,,其计算模型如下:)/()//()/1(1,,21,,1,,11,,−−−−+∆−∆+=t i t i i t i t i t i t i i t i i t i A PPE b A AR A REV b A a NDA(3.4)最后,根据总体应计利润为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与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之和,计算得出各个上市公司可操控性应计利润ti DA ,,即:ti t i t i t i NDA A TA DA ,1,,,/−=− (3.5)其中变量的指标取值如下表所示:表3.1 修正的横截面Jones 模型变量定义表变量名称 指标取值 A 资产总额 PPE 固定资产总额 REV 主营业务收入 AR 应收账款 Earnings 净利润CFO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TA 总体应计利润 NDA 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 DA 可操控性应计利润3.2.2 解释变量的设定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基于管理层激励动因的盈余管理,根据不同的激励机制选取以下变量作为解释变量:根据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的管理层年薪数据,本文选择上市公司薪酬最高的前三名管理层的薪酬总额的自然对数作为管理层薪酬的代理变量。
(TOP3)我国上市公司对管理层实行股权激励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采取绩效股的方式,激励手段较为简单,再加上数据披露的限制,本文选择管理层持股比例作为股权激励的代理变量。
(STOCK)3.2.3 控制控制变量的设定变量的设定根据国外相关研究结论,不同的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有显著影响,因此,本文对公司规模(SIZE)和资产负债率(DEBT)加以控制。
此外,我国管理层除通过年薪制、股权激励机制获得货币收入外,同时还以在职消费方式获得部分隐性收入,这部分隐性收入也是刺激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之一。
在职消费一般通过业务招待费、办公费、交通费等形式计入公司的“管理费用”,因此本文选择管理费用的自然对数作为控制变量。
(EXP)3.3 研究假设在实施奖金计划的上市公司中,管理层除了基本的固定收入之外,还有可能依据其管理绩效获得额外的奖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