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要条件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充要条件

1 教材分析

充要条件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它主要讨论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目的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特别是数学推理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旧教材中,这节内容安排在《解析几何》“圆锥曲线”讲授,而在新教材中,这节内容被安排在数学“简易逻辑”。除了教学位置的前移之外,新教材中与充要条件相关联的知识体系也作了相应的扩充。在“充要条件”这节内容前,还安排了“逻辑联结词”和“四种命题”这二节内容作为必要的知识铺垫,特别是“逻辑联结词”这部分内容是第一次进入中学数学教材,安排在充要条件之前讲授,既可以使学生丰富并深化对命题的理解,也便于老师讲透充要条件这一基本数学概念。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与旧教材相比,教学时间的前置,造成学生在学习充要条件这一概念时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够充分,这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新教材在小结与复习中,把学生的学习要求规定为“初步掌握充要条件”(注意:新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充要条件的意义”),这是比较切合教学实际的.由此可见,教师在充要条件这一内容的新授教学时,不可拔高要求追求一步到位,而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滚动式逐步深化,使之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步发展完善.

2 教学设计

根据新教学大纲的课时安排,充要条件这一内容共需2课时,本文给出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由于这是充要条件的概念起始课,文字信息量较普通的数学课要大,因此,课前笔者用PowerPoint 软件自制了CAI 课件,以简化教师板书工作,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益.同时,由于笔者任教的是重点中学,生源较好,因此,教学的要求较高.

2.1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ppt 1﹞1.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可写成:若p 则q .

2.四种命题及相互关系:

3.如果命题“若p 则q ”为真,则记作(或)。

q p ⇒p q ⇐4.如果命题“若p 则q ”为假,则记作p q 。

﹝ppt 2﹞1.例1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研究其逆命题的真假.

(1)若,则。

y x =2

2y x =(2)有两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的解集为R ,则。

012>++ax ax 40<

22b a >b a >答:(1)p (2)q

q p ,⇒p q q p ⇒⇒,

(3) (4)q ,q p p

p q q ⇒,p

2.在原命题中研究前者对后者的制约程度: 真命题(1)、(2)中,p 足以导致q ,也就是说条件p 充分了.

假命题(3)、(4)中,p 不足以导致q ,也就是说条件p 不充分.

3.在逆命题中研究后者对前者的依赖程度:

真命题(2)(3)中,p 是q 成立所必须具备的前提.

假命题(l )(4)中,p 不是q 成立所必须具备的前提.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从具体问题出发来引出数学概念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1在这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复习了前面所学知识,又找准了学生知识结构上的生长点,通过研究四个命题中前者对后者的制约程度,可以得出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上的“充分”这个感性化的词汇,通过研究后者对前者的依赖程度,可以得出“必须具备”这个感性化的词汇,这就使后面“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这两个数学概念的引入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2.2 阐述定义,理解内涵

﹝ppt 3﹞1.定义:

如果已知,则说p 是q 的充分条件.q p ⇒

如果已知,则说p 是q 的必要条件.p q ⇒

如果既有,又有,就记作,则说p 是q 的充要条件.q p ⇒p q ⇒q p ⇔ 2.从集合角度理解:

①,相当于,即或

q p ⇒Q P ⊆即:要使成立,只要就足够了——有它就行.

Q x ∈P x ∈②,相当于,即或

p q ⇒Q P ⊇即:为使成立,必须要使——缺它不行.

Q x ∈P x ∈等价于。

p q ⇒q p ⌝⇒⌝

③,相当于,即

q p ⇔Q P =

即:互为充要的两个条件刻划的是——同一事物.

有了前面例1作铺垫,从顾名思义的角度,学生可以很自然地接受并初步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这三个概念.而从集合角度对这三个概念分别加以剖析,则可以使学生更准确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内涵.在这里采用先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分别定义的教学方案,可避免难点过分集中,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上.

[ppt 4]1.回到例1

(1)判断前者是后者的什么条件.

(2)判断后者是前者的什么条件.

答(1)①充分不必要②充要③必要不充分④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2)①必要不充分②充要③充分不必要④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2.简化定义:如果已知,则说q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q p ⇒ 当学生的视线再回到例1时,他们的认识已螺旋式上升,到达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样,例1又可以起到巩固学生认识的作用.此时再给出课本上的简化定义,并指出在判断充要关系时必须先分清条件与结论,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就小得多了.

2.3 练习巩固,深化认识

[ppt 5]1.例2 判断下列问题中,p 是q 成立的什么条件?

p q

(1) 12>x 1-

(2) 32<-x 0542>++-x x

(3) 或0≠xy 0≠x 0≠y

解 (1)(2)(3)p p p q q ⇒,q p ⇔q

q p ,⇒

2.判别步骤 (1)认清条件和结论.(2)考察和的真假.q p ⇒p q ⇒ 3.判别技巧

(1)可先简化命题.

(2)否定一个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3)可将命题转化为等价的逆否命题后再判断.

学生在解决例2的过程中,可以深化对充要条件概念的认识,进而概括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解题策略.

2.4 结合生活,丰富感知

[ppt 6]例3 探讨下列生活中名言名句的充要关系.

(1)水滴石穿

(2)骄兵必败

(3)有志者事竟成

(4)头发长,见识短

(5)名师出高徒

(6)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