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说课稿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504ccf5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65.png)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说课稿及教学反思《北京的春节》创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蒜、醋、饺”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饺子、万象、鞭炮”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4.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1.“丹凤呈祥龙献瑞,红桃贺岁杏迎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
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岁尾年头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
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822215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d2.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第1篇】《北京的春节》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杂拌儿、榛子、栗子、爆竹、风筝、逛庙会、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体会节日习俗中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详写略写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5分钟)同学们,咱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块土地诞生了许许多多的民族,各民族的生活习惯、节日、服饰等等都不同。
这些点点滴滴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本单元,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欣赏那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吧!这第一幅画画的是《北京的春节》,咱们天津与北京毗邻,春节的风俗习惯也大同小异,大家能不能说说看,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8分钟)1、默读课文。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喜庆、隆重等)2、师生交流生字词和专业词汇。
(1)课件展示生字词,学生轮读,强调“蒜瓣、翡翠、榛、栗、爆”等字词的写法。
(2)通过问答“腊月、初旬”具体指什么日子?让学生发现其他节日并归纳了解春节、小年、元宵等具体指哪些日子。
(3)班级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少见词汇,如“空竹、守岁”等。
三、理清课文的整体脉络和春节期间的风俗习惯。
(11分钟)1、快速浏览课文,合作填表。
2、汇报交流表格,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3、根据表格,分清详略。
四、自由朗读,重点朗读详写的部分,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5分钟)1、自由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将自己着重练读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优秀4篇)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dcf5e5c9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34.png)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优秀4篇)《北京的春节》教案篇一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1.了解单元导语。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
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
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可以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腊月:农历的十二月。
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
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
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如: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
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
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课北京的春节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课北京的春节](https://img.taocdn.com/s3/m/e96b1f0d804d2b160b4ec093.png)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课北京的春节1.北京的春节(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读写本课14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喜庆的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及为突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节日蕴含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
教学准备1.童谣文字课件和春晚部分精彩场面的录像。
2.学生收集古今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春联等。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基本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喜欢?今年的春节你是怎样过的?2.播放春晚部分精彩场面的录像,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3.播放童谣课件,让学生初步了解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北京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4.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去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民族文化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通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自然段序号。
2.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理清顺序,感受年味1.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画表示时间的词。
2.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3.汇报交流,在这些日子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你发现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吗?4.自由读文,品年味。
5.全班交流汇报,总结年味。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①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②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和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的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3fac67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d9.png)
【导语】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
春节,是农历正⽉初⼀,⼜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它是农历⼀年的岁⾸,即正⽉初⼀,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初⼋的腊祭或腊⽉⼆⼗三的祭灶,⼀直到正⽉⼗五,其中以除⼣和正⽉初⼀为⾼潮。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个传统节⽇。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北京的春节》课⽂原⽂ 照北京的⽼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冻死寒鸦”,这是⼀年⾥最冷的时候。
在腊⼋这天,家家都熬腊⼋粥。
粥是⽤各种⽶,各种⾖,与各种⼲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是⼩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天还要泡腊⼋蒜。
把蒜瓣放进醋⾥,封起来,为过年吃饺⼦⽤。
到年底,蒜泡得⾊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味双美,使⼈忍不住要多吃⼏个饺⼦。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
孩⼦们准备过年,第⼀件⼤事就是买杂拌⼉。
这是⽤花⽣、胶枣、榛⼦、栗⼦等⼲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们喜欢吃这些零七⼋碎⼉。
第⼆件⼤事是买爆⽵,特别是男孩⼦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风筝、空⽵、⼝琴等。
孩⼦们忙乱,⼤⼈们也紧张。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象。
腊⽉⼆⼗三过⼩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擦⿊,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糖的,糖形或为长⽅块或为⽠形,⼜甜⼜黏,⼩孩⼦们最喜欢。
过了⼆⼗三,⼤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
除⼣前必须⼤扫除⼀次,名⽈扫房。
还要把⾁、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少⾜够吃⽤⼀个星期的——按⽼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初六才开张。
除⼣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的⾹味。
男⼥⽼少都穿起新⾐,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贴好了各⾊的年画。
除⼣夜家家灯⽕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除⾮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免费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免费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2636a7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af.png)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免费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和理解北京地区春节的相关习俗和传统文化;
2.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和讲解北京春节的庆祝活动;
3.学会运用网络和书本资源进行搜集信息,并整理成文;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5.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初步的演讲技巧。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具、PPT课件、教学录像资料、学生书本、学生练习册;
2.学生准备:学生书本、学生练习册、笔、纸。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了北京春节的习俗和传统文化。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形式的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然而,本节课的时间有限,无法穷尽北京春节的方方面面。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索,以加深对北京春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也应更加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努力,给予积极的肯定和指导。
1.《北京的春节》(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北京的春节》(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0da8eb1a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81.png)
《北京的春节》(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 文学常识:介绍老舍及其作品,让学生了解作者背景。
2. 课文理解: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和氛围。
3. 表达技巧: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描写等手法,表现节日氛围的方法。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运用对比、描写等手法,表现节日氛围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北京春节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春节习俗,探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运用对比、描写等手法,表现节日氛围的方法。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教学重点与难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北京的春节》2.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等。
七、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 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家乡春节习俗的作文。
3. 课后实践:鼓励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与同学分享。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精品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83e514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e0.png)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具体内容包括:1. 教材章节:第六单元第1课《北京的春节》;2. 课文内容:课文描述了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气氛以及人们的活动,展现了春节的热闹与喜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尊重民间习俗,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习俗、活动,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春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过春节的趣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了解课文内容;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主学习成果,互相提问、解答,提高阅读理解能力;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例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巩固所学知识;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六、板书设计1. 北京的春节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春节的热闹气氛人们的活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积累生字词;(2)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老北京春节的习俗;(3)谈谈自己对春节的认识和感受。
2. 答案:(1)略;(2)例: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有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饺子等;(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搜集更多关于春节的习俗、故事等,进行分享交流,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2. 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信息呈现;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指导性;7. 课后反思的内容及拓展延伸的深度。
六年级语文下《北京的春节》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北京的春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8a2567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ca.png)
教案:《北京的春节》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春节民俗的丰富多样性,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和阅读短文,了解春节的具体内容;通过小组合作,收集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尊重并保护传统文化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整理和归纳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北京春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你们对春节有什么了解?春节在北京有什么特别的庆祝活动?”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图片中有什么活动?这些活动是在什么时候进行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参与活动的人数、活动的形式等。
Step 2:阅读短文1.学生阅读并理解《北京的春节》短文。
Step 3:合作小组活动1.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庆祝活动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
2.小组成员合作调查当地的春节庆祝活动,包括时间、形式和人数。
3.小组展示调查结果,学生学习归纳整理他们所了解到的北京春节庆祝活动。
Step 4:语言表达1.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整理所了解到的北京春节庆祝活动。
2.学生依照所了解到的庆祝活动撰写一篇文章,介绍北京春节的庆祝活动。
Step 5:展示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交流和分享。
2.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对自己的写作进行反思和改进。
四、教学资源:1.图片展示设备2.《北京的春节》短文3.学生调查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五、板书设计:《北京的春节》六、课后作业:1.收集家乡春节的庆祝活动资料;2.完成《北京的春节》的写作;3.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北京的春节》这篇短文从具体的图片展示、文字阅读到小组合作调查与总结,再到个人写作,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能力。
北京的春节-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
![北京的春节-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45254f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12.png)
北京的春节-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和特色;2.归纳节日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领略节日文化的内涵;3.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北京春节的习俗和活动;2.理解北京春节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了解北京饮食文化与春节风俗的融合;2.理解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北京春节的背景和氛围,引入节日文化的主题。
2. 学习新课1.带领学生阅读《北京的春节》课文,并进行解读,使学生了解北方春节的习俗和特色。
2.结合多媒体素材,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特色食品、传统舞蹈和游戏等。
3. 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了解其他地区的春节习俗和特色,与北京相比较,探究不同地区的春节文化差异和相同点。
2.学生通过采访、调查等方式收集资料,然后分组展示,让全班同学了解各地春节的文化内涵和特点。
4. 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春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2.整合讨论结果,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鉴赏能力。
5. 课后拓展1.给学生留下作业:写一篇小作文,谈谈自己心目中的春节文化,包括自己最喜欢的春节活动、感悟等;2.给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籍、电影、音乐等素材,进一步拓展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估通过教师的口头点评和学生反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督促其掌握春节文化知识,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六、教学反思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际作业情况,来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差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具体实践中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fa3a993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c1.png)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1.北京的春节教学内容】教科书P2~6内容。
教学目标】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鞭炮、通宵、万不得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猜谜语:挂灯笼,贴对联,舞狮子,敲锣鼓。
(猜一个节日)2.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除了上述在图片中展示的事物外,还有什么与过春节有关的事物?(师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3.在我们回味了年的感觉,了解了年的来历之后,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老舍先生笔下的老北京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
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标出生字新词。
1)研究生字词,指点书写。
2)学生提出难读词语,教师归类讲解,并完成形近字组词练。
2.学生自由读,标出自然段。
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1么样的印象?3.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读文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三、细读课文,了解俗1.默读课文,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并找出北京的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2.学生自绘表格。
找出点明时间的词语,填在表格的左边。
风俗惯填在表格的右边。
填表的时候可以小组合作交流。
老师相机指导。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俗。
1)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2)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3)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4)过了二十三: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5)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1《北京的春节》(教案)-2020-2021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1《北京的春节》(教案)-2020-2021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71273d6f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43.png)
1 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蒜、醋”等15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2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3.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过程与方法:1.自主阅读,讨论交流,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气氛。
2.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的方法,抓住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3.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并揣摩这样写的好处。
4.品读语句,想象画面,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气氛,激发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并揣摩这样写的好处。
2.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春节热闹、喜庆的气氛,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品读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收集春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蒜、醋”等15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20个词语。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我们刚刚过了春节,春节贴春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课件出示:①上联:天和地和人和和融华夏。
下联:歌美舞美花美美在今宵。
横批:新春大吉。
②上联:和和顺顺千家乐。
下联:月月年年百姓福。
横批:国泰民安。
) 你们能告诉老师,你们家贴的春联是什么吗?(生自由回答)2.每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为什么喜欢过春节?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切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里过春节的情景,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美好回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的设计很快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396c949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84.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案与反思第【1】篇〗【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体会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的好处。
【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体会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域人过春节的不同之处,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歌曲:《新年好》、关于春节的课件。
学情分析: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年级。
六年级已拥有了一定的语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联系前后课文进行理解。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氛围,在说中融入情景,同时还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课外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展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播放音乐《新年好》,并出示课件1。
师:听着这音乐,你们有没有觉得又回到了过春节的情景呢?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谁来说说你家过春节的事。
(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师小结并导入新课:春节是我们中国一个传统的节日,祥和的节日,也是一个团圆的节日。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风民俗。
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课文的要求:(播放课件2)(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边读边想,把自己融入文章中去,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2、全班交流。
(1)播放课件3:【我会读】腊月、蒜瓣、翡翠、杂拌儿、麦芽糖、榛子、栗子、逛天桥、逛庙会(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2023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案及教学反思
![(2023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5a4761e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d3.png)
1 北京的春节教学目标1.会写“醋、饺”等15个字,正确读写“鞭炮、风筝”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3.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醋、饺”等15个字,会写“鞭炮、风筝”等20个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师: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谁来说说你家是怎样过春节的?(课件出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板书:春节)2.指名学生回答。
3.师:俗话说:“十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风民俗。
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北京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板书课题:北京的春节)4.齐读课题。
二、作者简介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拥有“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作品收录在《老舍文集》里。
资料链接:此文写于1951年1月,发表在当年的《新观察》杂志的第一卷第二期。
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老舍刚从美国回来就写了《我热爱新北京》,从下水道、清洁、灯和水几个方面谈了北京的变化。
差不多同时,他写了《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描写了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和热闹气氛,表达了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之情。
三、预习反馈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预习:指名读生字,注意纠正字音。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全 册)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全 册)](https://img.taocdn.com/s3/m/383af42f195f312b3069a51a.png)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有《老舍全集》行世。
【教学目标】1认真熟练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蒜、醋、饺”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饺子、万象、鞭炮”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4.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5.拓展阅读文段,对比舒乙、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1.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2.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af733b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bb.png)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春节的热闹与隆重,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认同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抓住重点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思维能力: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明确详略安排的表达效果。
审美创造:品味“京味儿”语言特点,感受作者是如何借助“京味儿”语言突显民俗特色的。
【课前解析】关注文章结构: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元宵节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关注春节习俗: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
春节,是中国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教学目标】1.会写“醋、饺”等15个字,正确读写“热情、风筝”等20个词语。
2.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4.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会写“醋、饺”等15个字,正确读写“热情、风筝”等20个词语。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北京的春节》(2个课时)先学后教模式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北京的春节》(2个课时)先学后教模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aaf29c14791711cd791747.png)
1、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会写“旬、熬”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等词语。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板书设计: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课《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29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
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
1946年赴美讲学。
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
他创作勤奋,解放后写了20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
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出示目标,齐读。
(生齐读)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读课文,扫除生字:师:目标明确了,现在我们来比赛读课文,自学指导要求:读的同学声音洪亮,不丢字,不加字,听的同学认真听,有错及时举手纠正。
1、指名读,生纠错,师板书易错字。
规矩(ɡuī)万象更(ɡēnɡ)新一擦(cā)黑2、齐读易错字正音。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再读课文,比正确理解词语:师:课文中的字音大家都读准了,相信词语也难不倒大家。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查工具书或请教别人,3分钟后我们来交流。
1、生划出词语理解。
2、同桌互相交流。
3、全班交流。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
俗称“过年”。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
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北京的春天|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北京的春天|人教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82576bdd2e3f5727a5e962f7.png)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我们中华民族自古有许多传统的节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张图片,谁能说出这是什么节日?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老北京,看看老舍笔下的老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板书课题)2、作者简介出示课件(略)二、整体感知,理清过程,了解写作顺序(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2.小组自学生词,教师重点指导书写。
(二)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思考: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三、小组学习1、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读读课文,找找在这些时间里,人们都有哪些风俗习惯?2、小组汇报,完成表格。
3、观察表格谁知道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4、那么作者所写的这么些天里,详略程度一样吗?那些详写?四、同桌交流(一)、出示问题:在老舍详写的4天里,你喜欢哪天?说说理由。
再读读这些句子,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批注。
(二)、全班交流1、腊八生首先介绍腊八粥的组成,体现腊八粥中物品种类多师:这么多的米、这么多的豆、这么多的干果都集中在一个锅里,作者生动地把这锅美味的腊八粥比喻成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师:说完了腊八的粥,你来说说腊八的蒜有什么魅力让你喜欢?师:文中作者用“色味双美”4个字说明了腊八蒜的两个特点,足见老舍语言精练巧妙。
2、除夕(热闹)(1)、从文中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除夕热闹?(人们都在忙碌)(2)、除夕人们穿着新衣服,贴上新对联和新年画,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除夕的一切都是新的。
(万象更新除旧迎新等)(3)、齐读描写除夕的段落,读出人们热闹万象更新的气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蒜、醋、饺”等15个字,正确读写“饺子、鞭炮”等18个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3.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策略1.字词学习本课要求会写15个字,在教学的过程中,可结合词语和具体的语段展开教学,把本课的字和词语分类识记,如“拌、眨”都是动词,“饺子、鞭炮”都是名词。
“拌、眨”这两个动词可利用形旁表意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同时通过肢体动作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写字时,可重点指导易写错的字,如“醋”字的左半部分不能写成“西”。
2.阅读理解文中列举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趣味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初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自己留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表达运用先通过自主读文来感知文本,再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触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大胆交流生活中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在这种对话中不断感悟,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通过课文和课文后的“阅读链接”的对比阅读,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蒜、醋、饺”等15个字,会写“饺子、鞭炮”等18个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教学过程板块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师:“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动地迎新春。
”一到春节,大街小巷就变得热闹非凡,家家户户都是喜气洋洋。
这是我们中国人心中最隆重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板书:春节)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谁来说说你家是怎样过春节的?2.指名学生回答。
3.师: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风民俗。
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北京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板书课题:北京的春节)4.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切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里过春节的情景,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学习兴趣。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预习:指名读生词,注意纠正字音。
课件出示饺子万象鞭炮眨眼通宵间断万不得已截然燃放小贩摆摊儿彼此贺年骆驼恰好一律彩绘分外3.引导学生从生词的音、形、义三方面了解需注意的地方,并相互交流。
4.全班齐读生词。
5.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心得,说出“热闹、忙碌、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板书:热闹、忙碌、喜庆、团圆)6.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日子里人们的活动?可以用笔画下来,也可以用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清除学习上的障碍,包括字、词、句等,以便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
同时,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板块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看来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已经初步感受到北京的春节氛围。
这么热闹的春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2.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围绕春节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然后以四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填表。
出示课件:3.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1)时间顺序: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元宵→正月十九。
明确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板书: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元宵→正月十九)(2)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熬腊八粥、买杂拌儿、节前忙碌、放鞭炮、吃糖、除夕守岁、拜年、逛庙会等。
4.师生共同完成并订正以上表格。
5.观察上表,你们知道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6.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
北京人过春节过得这样丰富多彩,我们就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细细品味这热闹、忙碌、喜庆又团圆的春节。
请大家品读文中自己喜欢的描写春节中重要日子的文段,并试着背一背。
7.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交流,了解了北京春节那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
希望大家回去再美美地朗读课文,并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下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北京春节那浓浓的“年味”,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以表格的形式把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自然会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与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课时▶课时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北京春节习俗的,知道作者主要介绍了重要日子里人们的活动,并且说出了北京的春节给我们的感受。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感受北京春节的习俗和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块二研读赏析,感受年味1.默读全文,思考:老舍先生为我们展示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热闹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2.小组研读。
课件出示阅读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画出最能表现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4.交流体会和感受。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里,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情。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思考: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可以体会到人们在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④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自由说说你们家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在干些什么。
(2)体会过年的热闹。
①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正月初一、元宵)春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②同是热闹,但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三个春节的重要日子,它们各自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学生交流反馈,教师相机指导。
(除夕:喜庆、团圆;正月初一:悠闲、快乐;元宵:红火、美丽)④交流反馈写“除夕”的片段,教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节日喜庆、团圆的气氛。
课件出示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
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抓住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住“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感受团圆的氛围。
⑤阅读“阅读链接”中斯妤的《除夕》,与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同是写除夕,二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时人们主要的活动进行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中斯妤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的情景。
⑥过渡:熬过了除夕,人们通过守岁把美好的祝福赠给了长辈和孩子,接着正月初一到来了。
⑦指名学生交流反馈,进一步体会正月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体会逛庙会时人们的悠闲与快乐。
(课件出示:课文第9、10自然段)⑧指名学生读。
⑨过渡:正月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挪开脚步,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更精彩的是什么呢?(元宵)(3)体会元宵的红火、美丽。
①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课件出示:课文第12、13自然段)②创设情境,引导写话:看着火红而美丽的北京城,看着一盏盏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的花灯,你产生了哪些美好的遐想呢?请你用上文中优美的词语,写出你此刻的感受吧。
③带着美好快乐的情感,全班齐读第12、13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文的语用目标是引导学生从关注文章整体结构的详略安排,到关注文章片段描写的详略安排,到关注有效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品读文段的同时,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片段中的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以及品味作者的语言特点。
板块三总结全文,领悟写法1.同学们,看来这篇课文已经在你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这篇文章的,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1)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记叙。
(2)有详有略地写,对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
师: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也应该抓住重点内容来写,做到有详有略,让人印象深刻。
(3)抓住特色活动来写。
4.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住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等。
5.教师小结:同学们,北京的春节从腊八拉开序幕,到正月十九才宣告结束,历时一个多月,作家老舍却只用了一千多字就将它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作者正是抓住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
同学们要懂得运用刚才总结的写作方法来指导自己写作。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同时鼓励学生勇于思考。
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总结方法。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