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相关典故一览
[精华]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的写作背景: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他说“写来写去,文体纵有变化,有一样是不变的,那便是我对中文赤忱热爱。
如果中华文化是一个大圆,宏美的中文正是其半径,但愿我能将它伸展得更长。
”面对悠远而丰满的中华文化,传统文化血脉浸润的诗人正跨越着空间的乡愁,又沉浸在时间与文化的乡愁中。
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对中华民族及其博大悠久的历史文化,作者几十年来都保有强烈而深沉的尊敬仰慕。
“乡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
一个人多年后回到故乡,仍然可能乡愁不断,因为他所熟悉的故乡已经改变了。
我当年离开内地,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这乃此生最大伤痛。
幸好那时我已21岁,故土的回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
”“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大陆;壮士登高叫她九州;英雄落难叫她江湖。
还有那上面正走着的,那下面早歇着的,所有龙族。
还有几千年来还没有演完的历史,和用了几千年似乎要不够用了的文化。
……”从1949年到1974年,几十年间,作者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文化血脉相连。
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
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听听那冷雨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听听那冷雨》中的传统文化情结
《听听那冷雨》中的传统文化情结孙东平(四川康定四川民族学院 626001)《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的代表作。
作品以听雨为主线,天马行空,信手拈来。
抒写地域感,从美国写到台湾,又写到大陆;感叹历史,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又到公寓时代。
但是,无论是写到美国,还是我国台湾,最后的落脚点都是回到大陆,回到中国。
整篇文章通过对“冷雨”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孤独、忧伤和凄楚的情怀。
然而,无论是语言、情感,还是题材、艺术,却又传递出一股浓郁的文化情结。
《听听那冷雨》的语言洋溢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
首先表现为,作者用古代流传下来词汇展现大陆深厚的文化底蕴。
如首段中“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的“孺慕之情”,出自《礼记·檀弓下》:有子与子游立,见孺慕者。
有子谓子游曰“予壹不知夫丧之踊也,予欲去之久矣。
情在于斯,其是也夫?”“孺慕”之“孺”,本指孺子,即幼童;“慕”是追思的意思,如《前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因此,“孺慕”的原意是小孩追思死去的父母,后指对父母的孝敬,又引申指对长者和老师的思慕,后还可指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可见,大陆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让作者由衷地产生“孺慕之情”。
再如,第六段中写道“两度夜宿溪头,树香沁鼻,宵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籁都歇的岑寂”,句中用“碧”和“翠”二字来形容傍晚的天色,似乎有点不太符合实际。
事实上,熟悉古代诗句的人很容易联想到杜甫《秋野》中的“秋野日疏芜,寒江动碧虚”、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刘禹锡《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等诗句。
在古诗词中,碧绿是可以用来形容天色高远和幽眇的。
缺乏古代文学素养的人绝不会用、断不敢用。
其次,诗句的化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呈现。
如第二段中的“只是杏花春雨不再,牧童遥指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在”,这几句诗歌包含唐代志南和尚的《七绝》中的诗句“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唐代杜牧的《清明》中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听听那冷雨》解析
听觉
第 7节
第9、 第11节 第 8节 10节 第12节
凄凉 凄清 凄楚 凄迷
清脆 可听 如瀑 布比 碎玉
雨是一 种音乐。 羯鼓 黑键灰 单调而 键“拂 电琵琶 耐听、 弄” 、“刷、 回忆、 “奏” 鞭、打”潮潮润 润。 等
感悟余光中 笔 下 的 “冷 雨”
作者为什么要选 “雨”作为自己情感的 寄托?为什么要加“冷”字?
听听那冷雨
第
一 层
1、以惊蛰过后台北的雨开场,远离大陆25 年的作者走在回家的路上,渴望回到大陆 老家。 2、从广义的中国人角度描述他的心从未离 开过大陆,只是眼前已经不再是印象中的 中国了。 3、中国在哪里? 4、从中文的美丽与方块汉字的博大精深入 手,明确表达了中国与自己的关系。
听听那冷雨
第
•
第八段中,作者为什么提 到王禹偁的竹楼听雨?
A. 把文人雅士的爱好, 与雨交融写,突出了 他们的雅兴。竹楼之 雨也是古典和中国的。
B.与瓦屋听雨形成对比, 突出瓦屋听雨的美好 的韵律。
如何理解课文的第九段?
作者把雨声之美比作钢琴演 奏,演奏者——“雨”自然就是 “美人”,屋瓦变成“琴键”, 雨的下落是“美人的纤手”,不 同的雨滴声分别形成了“敲击音” 和“滑音”。最精彩的是“把晌 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既呼应 前面的比喻,又非常艺术地点出 了雨中昏暗的天色。此段极富诗 意地描绘出“细雨绵绵,落于屋 瓦”的景象,雨之柔美,心之愉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 散文代表作品,文章集中地反映 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 本文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 通过那蒙蒙细雨来凸现自己的思 乡爱国感喟生命之情思。
听听那冷雨
全文层次划分及段落大意:
• 第一层(1-4自然段):由台湾岛上的“雨季” 引入对“大陆”的思念,“大陆”的“春雨” 连接着“他的少年时代”,引起“他”对祖 国大陆故土和古典文化浓郁的牵挂与坚定的 信念。 • 第二层(5-6自然段):从“看看”、“嗅 嗅”、“闻闻”、“舔舔”等各个角度写雨, 通过“中国风景”特有意趣与韵味的描述, 表达自己刻骨铭心的思乡愁绪和人生感悟 。
《听听那冷雨》的传统文化意蕴
《听听那冷雨》的传统文化意蕴《听听那冷雨》是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继承了余光中一贯的乡愁主题,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传统文化对该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表现在主旨上。
《听听那冷雨》在传统文化的表现上最突出的是它的主旨。
此文的主旨是他在诗歌中反复吟唱的乡思乡愁、故国之思,作者以独特的体验,浓浓的乡愁,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这一主题在中国古代很普遍,可谓历史悠久。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落后,游子一旦离开家乡就很难得到家乡的消息,有的甚至会客死他乡,因此,思乡怀远成了文人雅士反复吟唱的主题。
在古代,吟唱思乡之情的诗词很多,如“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对于古人思乡的原因,张全廷说:“中国古代文人由于受‘安土重迁’和‘孝悌’观念的影响,离乡时难分难舍,埋下了日后思乡的种子:他乡生活不适意时就会滋生思乡的情绪,思乡之情难以排遣时就会寻求精神家园予以消解,文学创作自然成为文人消解此情的主要选择。
”但是,余光中的乡愁却与古代文人不同,他的乡愁不是同乡会式的乡愁,他的乡愁来源于血浓于水的民族情结,是文化的乡愁。
对余光中来说,乡愁并不仅仅意味着浓浓的失落感,更象征着沉沉的使命感。
作为一个既承袭了汉魂唐魄,又见识过欧风美雨的中国文人,他由衷地希望自己能够固守中文的根基,化用西学的经验,“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
第二,表现在文章选用的意象上。
本文所选的意象极富传统文化意味,如“杏花。
春雨。
江南”,这些引用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用的意象,是优美风格的典型代表,不但增加了文章的美感,而且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意蕴。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资料
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四、古典优美意境的营造
唐宋诗歌组接,形成古典情境
——古典诗词的巧妙引用,营造了诗情 画意,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突显主题。
五、“乡愁”式的中国情结
台湾的雨季到來:潇潇春雨引发思乡之情
嗅雨观雨:美国/大陆/台湾的雨中山水之景、之味
听雨: 身世飄零之雨
历史上的竹楼雨声
云缭烟绕,山隐水迢
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其画作 雲煙連綿﹑林木掩映,別具疏秀 脫俗之風格。米芾为宋代四大书 法家之一。用大筆觸水墨表現煙 雲風雨變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稱 米氏雲山。
三、听听那冷雨
第7段思考: 1. 怎么理解,听雨在大陆:“凄凉,凄清,
凄楚”,在台湾: “凄迷”?
2.怎么理解“少年听雨、中年听雨、白头听 雨”的不同? ——怀乡之痛
2. 对作者来说“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接下 来有哪些叙写?
在杏花春雨的江南…… 清明節,母親在喊我,在圓通寺 喊我,在海峽這邊 喊我,在海峽那邊 喊,在江南,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多亭的 江南,多風箏的 江南啊,鐘聲裡的江南 (站在基隆港,想——想回也回不去的) 多燕子的江南
——余光中《春天,遂想起》
• 梁实秋称誉余光中先生,“左手为文,
右手为诗,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凭借学者的学养和诗人的天赋, 别辟蹊径,使知性与感性水乳交融, 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境界。
散文名篇:《听听那冷雨》、 《我的四个假想敌》、《催魂铃》等。
达然真入
出独切笔此
浓行地,文
郁的勾扣由
的白勒住台
“发出“湾
乡游一雨岛
愁子个”上
”的在字的
杏花
春雨
江南
初中作文-【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余光中 《听听那冷雨》
△雨來了,雨來的時候瓦這麼說,一片瓦說千億片瓦說,說輕輕地奏吧沉沉
地彈…………。
(四)整齊的排比用結構相似的句法,接二連三地表出同範圍、同性質的意
象,叫做「排比」。
例如:△殘山剩水猶如是。皇天后土猶如是。紜紜黔首紛紛黎民從北到南猶
如是。
△那裡面是中國嗎?那裡面當然還是中國永遠是中國。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在,
3、五陵少年:杜甫《秋兴八首》(其三):“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行文中,作者决不忽略文字的美感价值。冷雨中诱出了祖宗的诗韵,君不见“渭城朝雨邑轻生”、“清明时节雨纷纷”都以“变奏曲”形式流韵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情丝”与雨丝绐终交织着,在冷雨中忆起了初临孤岛时的“凄迷”,也忆起了初恋时的温馨。他相信“商略黄昏雨”的意趣,只有在中国方可尽享,也讲在基隆的港堤上,也许在四川的池塘里。他想起辞书中“雨”部字块的繁坛,米家山水画的云情雨意,王禹冉为听雨而造的竹楼以及现金雨城中千个万伞的奇观。雨连着台岛与大陆,连着悠悠的历史与难尽人意的现实。尽管为文的契机是感慨于海峡两岸“参商太久”,但此文的审美对象是雨、所以作者一直是用来濯涤自己的愁绪,用雨来勃发读者的情趣。至于载什么“道”,完全没必要让艺术去屈就。真正的艺术,本身自有扬善祛恶,昭示美于光明的功能。关键是那艺术要真,不要伪,每个艺术品种都要遵从自身规律去反映现实。唯其如此,也就必定能和当代生活节奏同步了。余光中的散文创作实践对我们上述的分析做了令人信服的回答。文坛宿耆柯灵说:《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这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文字和现实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是别辟一境。”这评论有深刻的见解,也很公道,会引起作家与散文爱好者的思考。读《听听那冷雨》还可以感受到余光中对散文艺术的多方面探索。他努力开拓散文“可读性”的范围。所谓“读”,不仅染人以目,感人于心,还讲求易诵之于口,悦之于耳。为此,他十分注意词语的音韵美,化古求新,别具一格。叠字叠句的用法在他笔下出神入化了,让人一看便不禁吟哦。余氏对李清照的词风是偏爱的,“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则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这句话显然师承《声声慢》,但他更注重的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这句,“譬如凭空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沦沦,浙沥浙沥浙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叠字连绵,表态、动态、声响三番俱出,把“雨”字的质感写活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善用叠字,“诗化”散句,似乎也可称作 “余光中现象”,读起来有醉人的韵味,那巧构的谐音辞格又毅出一连串的遐想。再如“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个万伞”一句,“山”、“伞”湘谐,借喻妥帖,寄寓着无尽的忧思与遗憾。桐城文人“因声求气”的观点,在余光中的散文里得到的印证和发展。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文章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本文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通过那蒙蒙细雨来凸现自己的思国爱国感喟生命的情思。
对于这篇庞杂的散文,诗化的语言,密集的意象,时空的交换,多种手法的运用都可以成为鉴赏教学的内容。
它第一次出现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并且编排在"慢慢走,欣赏啊"这一专题中,教学重点应放在现代散文的意境美上.然而,一节课,如何裁剪?渐渐寻找到突破口:作为当代的一位文化集大成者,文化的传承者,作品中文化的浸润和传承有非常集中的体现;而高中语文新课程对教学中由文字到文章再到文化,特别是文化方面有更高的要求,何不借此在谈一个文化现象的过程中,同时又完成教学任务?(此段细化整理中)(简案待整理)“云缭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
那天下也许是赵家(宋朝皇帝姓赵,故称)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宋朝书画家米芾父子)的山水。
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纸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选自《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没有作答。
本来,文中他用来赞美中国风景的优美句子,这里被我借用成了我的开篇语:“赵家的天下”,为何不可以有“米家的山水”?——兼谈文化的浸润和传承现象仅从标题出发,我挖掘了四个问题,安排了四个环节:(1)学生回忆古诗中“雨”的意象(2)教师介绍“听雨”情节的来由(3)师生共议“雨”缘何是“冷”的(4)“听听”这种叠音词的运用。
围绕标题的五个字,提炼出的四个问题,都围绕着教学的基本要求,活动多样,且有梯度,最重要的是都包含有文化的浸润和传承现象。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一、背景介绍余光中(1928年-2017年),台湾作家、教育家、文学评论家,代表作品有《约定》、《终南别墅》等。
他是台湾文学界的重要人物,对于台湾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作品之一,首次发表于1984年。
这篇散文通篇贯穿着雨水的象征意义,以叙述雨水引起的种种情感和思考。
二、作品赏析1. 雨水的象征意义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巧妙地运用了雨水的象征意义,通过描绘雨水的表象引发读者对于情感和思考的共鸣。
雨水在作品中代表着生活中的苦难、忧伤、孤独等情感,通过雨水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人情世故的洞察。
作者在作品中写道:“街上的人们不停地给雨水注入他们心情的干扰波。
几个有钱的乡巴佬对街妇女猛刮脸颊的雨事先一无所知,于是觉得他们命苦,妇女心里更痛快,觉得既命苦又身强。
”这段文字透露出人们对于雨水的不同观感,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同时也呈现出人情世故的复杂性。
2. 对于生活的思考余光中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生活的思考,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们在雨水中的种种情感。
他用“冷雨”形容雨水,这不仅仅是形容雨水的温度,更是带出了人们内心的孤寂和冷漠。
作者在作品中写道:“那雨,眼看就要落近斜顶烟霞的梦想……我打了个冷战,这雨,白天还让人觉得清白、悲哀——他今天夜晚不播出,就不是这雨。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思考和渴望,雨水成为了他对于真实生活的一种寄托。
3. 雨水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作者借助雨水的描写,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写道:“钢铁构架谋杀、一万个可疑影子,还有……飞快而又悠长的谄媚:拍着肩,下面还淡淡地敲敲说,‘在这儿安全’。
”这段文字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阴谋、勾心斗角,以及表面下的虚伪。
通过雨水的描绘,作者传达了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于人情世态的观察,使读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现象有所警醒和思考。
三、结语《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一篇散文作品,通过雨水的象征意义,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作者对于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完整版)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相关典故一览
发表日期:2007年12月11日出处:网络作者:徐晓琦(上传)编辑:墨笛有3679位读者读过此文【字体:大中小】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相关典故一览1、孺慕之情:《礼记·檀弓下》:“有子与子游立,见孺子慕者。
”《后汉书·伏侯宋蔡冯赵牟韦传赞》:“淮人孺慕,徐寇要降。
”2、杏花春雨江南:东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元·虞集《风入松》:“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徐悲鸿甲申年(1944年)书赠流丹仁弟自题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吴冠中改为“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3、五陵少年:杜甫《秋兴八首》(其三):“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4、残山剩水:宋·范成大《万景楼》:“残山剩水不知数,一一当楼供胜绝。
”明·王璲《题赵仲穆画》:“南朝无限伤心事,都在残山剩水中。
”明·孔尚任《桃花扇·哀江南》:“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
5、皇天后土:《左传·僖公十五年》:“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
”屈原《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6、牧童遥指已不再: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7、剑门细雨渭城轻尘: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8、勒马洲的望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9、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10、仓颉:《淮南子·本经训》:“昔日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11、荡胸生层云:杜甫《望岳》:“决眦入归鸟,荡胸生层云。
”12、商略黄昏雨:宋·姜夔《点绛唇》:“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13、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听听那冷雨》赏析
《听听那冷雨》赏析作者:陈慧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19年第12期《听听那冷雨》是一篇诗质散文,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突然问了一个问题: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这两句话怎么理解?通过查阅资料,可归纳为如下几种说法:1.吴周文《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解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08年5、6月合刊)中是这么说的:所谓“十年前”的“摧心折骨的鬼雨”的“迷失”,是指20世纪60年代台湾文坛关于乡土文学与“现代派”之争,余批评甚至攻击台湾左翼作家及乡土作家,让人诟病至今。
此事不为大陆读者所知,作者命意于“冷雨”,把思念大陆凄迷的感觉,诗化为“风吹雨打”的漂泊人生,以致凝成“窗外在喊谁”的诗句。
雨声,是大陆母亲对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呼唤!雨声,也是漂泊游子思念故土的心灵之和声。
这乃是诗人“乡愁”的最形象、最生动的诗性表达,这句诗无疑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2.林忠港在《文学欣赏的内容、形式及其他——以〈听听那冷雨(节选)〉为例》(2011年第04期的《语文学习》)上是这样说的:(第五段)第一句作者化用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写的是蒋捷的身世,说的却是自己的人生。
这里有人生沉浮的凄凉,有前尘隔海的凄清,有时代剧变的凄楚,有浪迹天涯的凄迷。
笔者以为,这个句子只是铺垫,后面两个句子方为真意所在。
“鬼”有隐秘、阴险、不测之意,这里的“鬼雨”可能指“文革”。
若联系蒋捷“而今听雨僧庐下”的诗句,极易使人想到“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的诗句,简直妙不可言。
此为一妙。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该”字别有意味,说明现今之“雨”早已失魂落魄。
“雨”字单独断开,似乎潜伏着魂兮归来的呼唤。
此为二妙。
最后一个分句“窗外在喊谁”冷然收尾,有意与前文脱节,使之形成跳跃的思路,恰恰暗合了作者神情恍惚迷离的状态,而大陆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场“鬼雨”正是造成作者“摧心折骨”的主要原因。
八年级听听那冷雨知识点
八年级听听那冷雨知识点《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的一篇散文佳作,对于八年级的同学来说,理解和掌握这篇文章的知识点具有重要意义。
一、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 年 10 月 21 日~2017 年 12 月 14 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 。
他的诗作如《乡愁》等,散文如《听听那冷雨》等,广为流传。
二、写作背景《听听那冷雨》写于 1974 年。
当时,余光中离开大陆已经二十多年。
二十多年的分离,让他对故土充满了思念。
同时,作者身处台湾,海峡两岸的阻隔,让这种思乡之情愈发浓烈。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借“雨”这一意象,抒发了自己深深的家国之思。
三、文章结构这篇散文以“雨”为线索,纵横交错。
文章开头,作者从台北的雨写起,引出对大陆的思念。
然后,作者回忆了在大陆时的雨景,通过对汉字“雨”的拆解,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雨”的丰富内涵。
接着,作者又描写了在美国的雨景,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对故乡雨的怀念。
最后,作者再次回到台北的雨,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四、语言特色1、叠词的运用文中大量使用叠词,如“点点滴滴”“淅淅沥沥”“滂滂沱沱”等,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语言富有音乐美。
2、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将雨比作“古老的琴”,将“雨打在树上和瓦上”的声音比作“羯鼓”“古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的声音之美。
同时,作者还赋予雨人的动作和情感,如“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使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3、化用古典诗词文中多处化用古典诗词,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
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既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又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听听那冷雨》解析
《听听那冷雨》解析
《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品,创作于1974年春。
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达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在语言方面,作者注意斟酌字句,如:“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
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
”一字之别,入木三分。
此外,文章还运用了大量的叠字、叠词和叠句,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音乐性和节奏感。
例如,“料料峭峭”、“淋淋漓漓”、“天潮潮地湿湿”等叠字连绵,把“雨”的质感写活了。
总的来说,《听听那冷雨》是一篇充满诗意和深情的散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相关典故一览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相关典故一览1、孺慕之情:《礼记·檀弓下》:“有子与子游立,见孺子慕者。
”《后汉书·伏侯宋蔡冯赵牟韦传赞》:“淮人孺慕,徐寇要降。
”2、杏花春雨江南:东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元·虞集《风入松》:“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徐悲鸿甲申年(1944年)书赠流丹仁弟自题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吴冠中改为“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3、五陵少年:杜甫《秋兴八首》(其三):“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4、残山剩水:宋·范成大《万景楼》:“残山剩水不知数,一一当楼供胜绝。
”明·王璲《题赵仲穆画》:“南朝无限伤心事,都在残山剩水中。
”明·孔尚任《桃花扇·哀江南》:“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
5、皇天后土:《左传·僖公十五年》:“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
”屈原《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6、牧童遥指已不再: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7、剑门细雨渭城轻尘: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8、勒马洲的望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9、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10、仓颉:《淮南子·本经训》:“昔日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11、荡胸生层云:杜甫《望岳》:“决眦入归鸟,荡胸生层云。
”12、商略黄昏雨:宋·姜夔《点绛唇》:“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13、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听听那冷雨》
今——昔——今
朗读时的表情达意要做到: 音乐美——快慢、轻重、高 低 构图美——带出意境、人物 性格及 时间的层次 感 感情美——丰富的情感,要 表达处理得当
文章写游子思乡 之忧,声调应气短声 细,曲折升降。
全篇应以轻快舒 缓节奏为主,适当加 入沉稳强疾节奏。
叠词的作用: 叠词叠音有轻音乐的美感,或短 促轻快,或高长婉转。 如“淋淋沥沥”“淅淅沥 沥”“料料峭峭”淋漓尽致地刻画了 雨的特点,写出春雨的缠绵细密。 连缀叠词叠音可以组成一幅图 景一幅画卷,在朗读中可以感受体味 想象。
听 听 那 冷 雨
余光中:
1928年重阳节出生于南京,祖籍福 建,母亲及妻子均为常州人,故也 自称“江南人”。 1947年随父母去了香港, 1949年赴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 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 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 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 篇散文。 1992,他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 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 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当年离开内地,乃此生最大伤 痛。幸好那时我已21岁,故土的回 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 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 魂魄。”
诗歌:《乡愁》
诗歌:《等你在雨中》
散文:《望乡的牧神》 散文:《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听听那冷雨》
美读课文
涵咏品味字段文句
1、“听听那冷雨”中 的“那”指的是哪些地 方?
2、作者从哪些角度描 写雨的?各写出了雨的 什么特点?
大陆 台湾岛Βιβλιοθήκη 触觉 视觉听觉 嗅觉
冷雨潮湿 淋淋漓漓 淅淅沥沥 点点滴滴 滂滂沱沱 清脆可听 单调可听的音乐 清清爽爽新新 有一点薄荷的香味 淡淡土腥气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余光中,1928 年出生于 南京,自称“江南人”, 1950年去台湾。1952年毕业 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 获美国爱荷华大学( LOWA ) 艺术硕士。先后任教于台湾 香港等多所大学。余光中一 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 翻译工作,其文学生涯悠远、 辽阔、深沉,为当代文坛健 将,其中《乡愁》一诗被两 岸三地的读者反复吟唱,中 国当代学生因此而结识先生。
一、背景知识
余光中在创作上“右手写诗左手写文”。50年代他受到西方浪漫主义与现代
派的影响,成为台湾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60年代,他从对西方现代主义的
横向吸纳回归到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纵向继承,他的诗文常常充满对祖国的 故土的回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 唐魂魄”,“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 那一片后土”,“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
呼唤和对传统的缅怀,“当年离开内地,乃此生最大伤痛。幸好那时我已21岁,
的支流”,70年后渐渐趋向于平易通俗与博大精深的结合。《听听那冷雨》
就是体现他回归本土、追求中国化艺术的散文代表作。
二、课文朗读,正字词。
• 皇天后土:天地。 • 杏花春雨:春天,杏花开,细雨绵,江南处处好 春光。 • 商略黄昏雨:宋 姜夔 《点绛脣》词:“燕雁无 心, 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 雨。”商略:准备。指黄昏时分,天将要下雨的 样子。 • 断柯折枝:折断的树枝。 • 挽歌:送葬时唱给死人的歌。 • 前尘隔海:“前尘”是对自己过往的回忆,“隔 海”指于今却因海峡相隔,无法与大陆相会。
三、讨论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表日期:2007年12月11日出处:网络作者:徐晓琦(上传)编辑:墨笛有3679位读者读过此文【字体:大中小】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相关典故一览
1、孺慕之情:《礼记·檀弓下》:“有子与子游立,见孺子慕者。
”《后汉书·伏侯宋蔡冯赵牟韦传赞》:“淮人孺慕,徐寇要降。
”
2、杏花春雨江南:东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元·虞集《风入松》:“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徐悲鸿甲申年(1944年)书赠流丹仁弟自题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吴冠中改为“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3、五陵少年:杜甫《秋兴八首》(其三):“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
4、残山剩水:宋·范成大《万景楼》:“残山剩水不知数,一一当楼供胜绝。
”明·王璲《题赵仲穆画》:“南朝无限伤心事,都在残山剩水中。
”明·孔尚任《桃花扇·哀江南》:“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
5、皇天后土:《左传·僖公十五年》:“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
”屈原《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
6、牧童遥指已不再: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7、剑门细雨渭城轻尘: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8、勒马洲的望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
9、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
10、仓颉:《淮南子·本经训》:“昔日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
11、荡胸生层云:杜甫《望岳》:“决眦入归鸟,荡胸生层云。
”
12、商略黄昏雨:宋·姜夔《点绛唇》:“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
13、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
14、万籁都歇: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罄音。
”“都”一作“俱”。
15、笑而不答心自闲: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
16、山在虚无缥缈间: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
”
17、山隐水迢: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18、米家的山水:北宋米芾、米友仁父子创“米点山水”,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世称“米家云山”。
19、疏雨滴梧桐:孟浩然《省试骐骥长鸣》:“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
20、骤雨打荷叶:金·元好问《骤雨打新荷》:“骤雨过,琼珠乱撒,打遍新荷。
”后成为元曲代表性曲牌名。
21、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南宋·蒋捷《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
22、摧心折骨:梁·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
”
23、王禹偁的黄冈,……投壶:宋·王禹偁《黄冈竹楼记》:“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竹工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