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基本知识及资料采集要点
地方志编纂工作要点
地方志编纂工作要点以下是 6 条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要点:1. 一定要全面收集资料哇!这就好比建房子得有足够的砖块呀!咱们去走访那些老居民,听他们讲讲过去的故事,不是很有趣吗?你想想,要是资料不全,这地方志不就像缺了角的拼图,多别扭呀!像咱隔壁镇因为没做好资料收集,有些历史都模糊了,咱可不能犯这样的错!2. 准确性那绝对是重中之重啊!可不能有半点马虎!这就像是给人画像,得画得像才行呀!要是把事情记错了,那后人看到的都是错的信息,这不闹笑话嘛!咱得认真核对每一个细节,不能有丝毫差错!像之前有个地方把年份写错了,多尴尬呀!3. 编写的时候要有条理呀!不能乱糟糟的!就像整理衣柜一样,得把不同类别的东西放好。
要是写得乱七八糟,谁能看得懂啊?咱得把内容好好梳理,让人一看就明白!别像那混乱的线团,解都解不开!你说对不?4. 得注重特色呀!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这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一样。
咱们要把当地的特色风俗习惯、独特景观都展现出来,让看到的人惊叹:哇,原来这里这么棒!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东西。
你看那些成功的地方志,不都是因为有特色才吸引人嘛!5. 要多和各方沟通交流呀!这可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儿!就像一起抬重物,得大家一起使劲才行。
和其他部门、专家、群众都好好聊聊,听听他们的意见,说不定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难道自己一个人闷头苦干就好啦?那可不行!6. 要保持热情和耐心啊!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工作。
有时候可能会遇到困难,会觉得枯燥,但不能放弃呀!就像爬山,虽然累,但坚持爬到山顶就会看到美丽的风景!想想以后大家看到我们编纂的地方志时的那种喜悦,不就觉得一切都值得了嘛!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做好地方志编纂工作,全面、准确、有条理、有特色、多交流、保持热情耐心,一个都不能少!这样才能编出一本优秀的地方志,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关于志书资料的搜集
二、志书资料的搜集范围和原则
另外,我们大家正处于深化改革的过程中, 各项事业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对尚未 定型的事件很难看清它的本质和影响,一时也难 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志书资料的搜集选择 及准确表达,把握起来也有相当的难度。面对现 实,我们修志人员一定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搜集、整理、 考证、鉴别资料工作,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 是地搜集选择反映事物本质、全貌、变化规律的 资料,确保入志资料翔实、存真,经得起检验。
12
二、志书资料的搜集范围和原则
第二,搜集资料的原则。
(二)坚持广征博采,有闻必录,巨细皆 收的原则。
清乾隆年间方志学家章学诚认为:一方之 文献,若不及时搜罗,资料的利用将捉襟见肘, 而未能及时搜集的资料将被淹没而不再为人所 知。民国行政院参事吴宗慈在他的《修志丛论》 一书中提出“有闻必录,有录必详”。
1、该查的资料尽可能查阅了,该抄录的档案等 资料尽可能抄录了,该搜集的口述资料,对亲知、亲 闻、亲历的采访对象尽可能访问了,该实地勘查的地 方尽可能勘查了。
2、到手的资料必须达到“八有”:既有本部门 的资料,又有部门外、行业内的资料;既有点和线的 微观资料,又有面的宏观资料;既有一般性的表层资 料,又有体现规律性的深层资料;既有齐全的各门类 的资料,又有各具特色的资料。
6
一、提高对志书资料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志书的功能和作用是通过资料来实现 的。
编修出版的地方志书,其功能是“资治、教 化、存史、交流”。而“资治”、“教化”是在 地方志书中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的基础上实 现的,“存史”就是留存历史的真实记忆,在志 书中记录第一历史,即原始资料,这是地方志最 主要的功能,也是地方志得以存在的根本。修志 重在用志。志书有没有用,取决于它本身潜在的 功能。志书潜在的核心功能主要靠搜存全面系统、 真实准确、反映事物兴衰起伏和它的因果规律的 资料来体现,呈现志书的地方特色、时代特色和 行业特色更离不开典型的高质量的资料。
地方志资料的收集整理制度
资料性图书:对于地方志而言,所有具
备史料价值的书,都具有参考价值,特 别是资料性图书,其中包含大量第一手 资料。如《当代北京金融史料》、《北 京市情研究报告》、《北京园林绿化统 计资料》、《北京工业大事记》、《二 十世纪北京城市建设史料集》等,还包 括资料性工具书,如名人辞典、地名辞 典等
报刊杂志:在断限范围内的各时期报刊上的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编纂社会主义
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 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 的千秋大业。”还指出:“修志工作是 一项不容易引起重视的重要工作。各级 领导要把修志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事业 来抓,并切实抓好。”
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467 号国务院令,发布《地方志工作条例》,这是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第一次正式颁布的有关地 方志工作的行政法规,对地方志工作的内涵、 组织领导、机构职能、编纂质量、审查验收、 开发利用、奖励处罚等都作了具体规定,标志 着地方志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对实现依法 修志,建立地方志工作的长效机制,保障地方 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2007年7月5日,王岐山市长签署第191号政府 令,公布了《北京市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 办法》。《条例》和《实施办法》,共同构筑 了规范北京市地方志工作的法规体系。
志书资料主要来源于文字资料,而文字
资料主要来源于档案资料、报刊资料和 图书资料。文字资料以其数量大、内容 丰富而成为编修地方志的重要资料或称 基础资料。按种类划分主要包括5种:档 案资料、资料性图书、报刊杂志、私人 著述、统计资料。
档案资料:是来源于机构
、组织 、个人 的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 价值的历史记录。
地方志基本知识
地方志基本知识一、地方志的性质1、什么是地方志。
地方志,古代又称地志、地记等。
方者,方域,地方;志者,记也,述也。
地方志是以一定地域(主要是行政区划)为范围,按一定体例综合记载一定时期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和历史的资料性著述。
新方志是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一个地方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现状与历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综合性地方科学文献(或者说综合性地情资料书)。
2、方志的基本特征。
(1)地方性(地域性):历代各类方志,均以一定地域为记述范围,又因地域不同,所记风物人文亦不同。
表现出特有的地方色彩。
(2)资料性:方志任务不是探索历史规律,而是为认识地情、科学研究积累资料,为决策提供依据。
其价值与功能即体现于资料性。
(3)纪实性(实录性):历来要求修志要实事求是,据实而书,“夫志,为一邑实录”。
不实则无用,甚至起反作用。
志书所录,又多为经过分析考证的一二手资料。
(4)综合性:内容是综合的,兼具史、地、自然、社会各方面,容纳古今百科记述方法和体裁是综合的,有概括提炼而非单纯资料汇编;又综合运用各种体裁。
(5)实用性:方志“非示观美,将求其实用”(章学诚),也正因其资料丰富,史实可靠,实用性强,而历代不衰。
3、史志关系。
志与史,可谓同源异流,殊途同归,既有共性,更各有特点。
史、志有密切联系。
上古史、志不分,即所谓“古者记事之史谓之志”(郑樵《通志序》)。
梁启超也认为“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如孟子所称“晋《乘》、楚《寿杌》、鲁《春秋》,庄子所称‘百二十国宝书’比附今著,则一府州县志而已。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方志发展过程中在内容、体例方面吸收了史书的不少特点,有着基本相同的治学要求和编写原则,均有资政、鉴戒的作用。
从内容和体例看,可谓史中有志,志中有史。
志又为史提供资料,“有良方志,然后有良史”(梁启超《龙游县志序》)。
但史、志有别,不能以史代志。
其区别在于:(1)对象和任务不同:历史记述研究的主要是社会现象,目的是为提示历史发展规律;方志则自然、社会并重,主要反映本地自然、社会的基本情况,提供有关系统资料。
方志的基本知识
方志的基本知识方志的基本知识一、地方志的概念(一)什么是地方志关于“地方志”的定义,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宋朝的大史学家司马光称地方志为“博物之书”;清朝的方志大师章学诚认为地方志是“一方之全史”;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原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学术顾问傅振伦称方志是“以行政地区为主的历史”,“以地区为主的历史书,名曰方志”;南开大学来新夏教授主编的《方志学概论》中称“方志,或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定地区(或行政区划)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辞海》和《辞源》中称“志”为“记事的书或文章”;还有许多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称地方志为“一方古今览”、“地方之百科全书”等等。
因此,直至社会主义新方志第一轮志书编纂初期,地方志仍无一个统一的、确切的、为各方各界都接受的概念和定义。
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了第467号主席令所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才正式对地方志进行统一的科学的定义。
其中第3条规定: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二)志书的命名地方志书选取志名,都受地域名称,部门名称、专业名称和编纂时间的制约。
也就是说,志书编纂完毕后所选取的志书名称,必须标出所记述地域的地名、部门的名称或所记述专业的名称,以免造成混乱;同时要注明所编志书的编纂年代(编纂时间),以免后人读志或续编续修此志时,年代混淆不清,也会造成混乱。
(三)地方志的特点和作用地方志的特点,主要有三点。
1、区域性。
地方志的记述范围仅限一省、一市或一县,乡镇志的记述范围一般来说限一乡(镇)。
凡是不涉及本地的事物都不作记述。
由于各个地方的地理环境不尽相同,社会发展也各有特性,地方志应把这些特点在各自志书上体现出来。
不过,在本地设置的外地的企事业单位,也要适当加以记述(如金融部门、税务部门等)。
另外,属于本地而设置在外地的企事业单位也应提及(如驻外地办事处等)。
地方志基本知识与资料采集要点
地方志基本知识及资料采集要点流渡中学严庄坤、地方志的概念(什么是地方志)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载一定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
地方志作为地方资料汇集,成为各部门、各学科获取原始资料的重要来源。
无论是追忆先贤,记述沿革、探寻风物,还是利用方志蕴藏的宝贵资料开展科学研究,为现实服务,地方志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地方志的种类从行政区划的角度看,现在主要是省志、市志、县志(包括旗志、盟志)三级志书,以及乡(镇)、村志。
三、地方志的特征1、地域性。
这是地方志的首要特征。
地方志自古以来都是特定的地理区域为记载范围的,即便是一些山水志、寺庙志、行业志、企业志也是以特定区域为记载范围的。
2、资料性。
地方志之所以历经两千多年而经久不衰,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保存大量珍贵的资料。
编纂地方志主要目的是客观、详实地记录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状况,让人们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去探寻和发现事物的规律性。
地方志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政府文献、馆藏档案、图书报刊、金石碑刻、实地采访、口碑调查、测绘勘探等方面,资料包罗万象、丰富详实。
3、广泛性。
地方志综合记载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面貌,其内容上自天文,下至地理,覆盖了各个行业、各个学科、各个部门,范围之广是其他任何著作不能替代的。
4、时代性。
时代性主要是说地方志的内容与形式具有时代烙印、时代特征、时代差异。
地方志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地方志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和存在,就在于它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变更其形式、充实其内容,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5、连续性。
地方志的连续性表现为编纂工作的连续性和内容、形式的连续性。
编纂的连续性是国家规定的,历史上有五十年修一次,三十年修一次的作法。
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之所以生生不息,代代相因,绵延不绝,地方志功不可没。
地方志发挥了传承文明、延续传统、保存民族文化的特有作用。
地方志基础知识和编写规范标准
地方志基础知识和编写规一、地方志的概念(一)什么是地方志地方志是地方志书及地方志类书的总称。
关于“地方志”的定义,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宋朝的大史学家司马光称地方志为“博物之书”;清朝的方志大师章学诚认为地方志是“一方之全史”;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原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学术顾问傅振伦称“方志是以行政地区为主的历史”,“以地区为主的历史书,名曰方志”;南开大学来新夏教授主编的《方志学概论》中称“方志,或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定地区(或行政区划)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辞海》和《辞源》中称“志”为“记事的书或文章”;还有许多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称地方志为“一方古今览”、“地方之百科全书”等等。
因此,直至社会主义新方志第一轮志书编纂初期,地方志仍无一个统一的、确切的、为各方各界都接受的概念和定义。
只能说在社会主义新方志第一轮志书编纂初期及以前,人们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地方志有各种不同的认识。
尽管如此,这些认识还是有一定的共同之处:(1)地域性和记述性。
地方志主要指的就是这一点,“地方志”也称“方志”,“方”就是地域性,说明它有一定的区域围;“志”就是记述性,古人说“志者,记也”,说明它是以记述为主的。
(2)时间性。
地方志书有一定的断限,但又不同于历史的分期。
(3)门类性。
地方志书按事物的性质分门别类地进行记述,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横排竖写”。
(4)综合性。
即地方志书要进行综合记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志书记述的整体性。
自开展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后,经过20余年的理论探讨和具体实践,至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467号主席令所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中,才正式对地方志书(地方志)有了统一的科学的定义,《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三条规定: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二)地方志的作用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之初,人们对地方志作用的理解,还停留在旧方志编纂者对地方志作用的理解上,即地方志的作用是“存史、资政、教化”,“存史”是第一位的,随后才是“资政”、“教化”。
如何做好年鉴和地方志资料收集、分类和利用
第三十七页,共75页。
应缓收文献资料,迅速抢救活资料。这一点必须牢记和运
用。《屯垦史》中的《口述史》我觉得就是采用这一种方法
4、先文字后实物
文字记载不全,或有疑问,再进行实地考察。
5、先古后今,由远及近。
早期的资料往往难得,所以,应先搜集较早期的资料, 当
代历史资料极其丰富,知情者多,可以放后收集。
明问题的、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显示一方的概貌和历史发
展的轨迹,达到“滴水见太阳”的结果。如:写农作物栽培技
术,往往从整地播种到收获加工,逐项记述,以示全面完整, 结果形同教科书和科普丛书。
第二十三页,共75页。
第二十四页,共75页。
还有的篇章将历次会议及发布的文件、按年序列入, 以
求资料齐全,也无必要。应选择对事物发展起伏有密切关系
这一点大家一定不要混淆了。志书的时间不需要往前追溯,
以实际标有的年份为准。而且相关数据,尤其是时间线索和
年度一定要弄清楚,一些单位、部门的成立时间和领导干部 任职的时间也一定要弄准。这也是对农场、对历史高度负责 的具体体现。
第九页,共75页。
第十页,共75页。
要明确资料的收集范围,如地域范围、时间范围。 编写 专业志还要限定专业范围。地域范围是根据行政区域所确定 的范围,但应注意收集有关部门经济、文化辐射与被辐射等 超越地域范围的资料。比如,我们的农场在场外有办事处, 那么,办事处的发展也要记入志书,它的地域范围可能并不 在农场行政区域范围内,但是,也必须写进农场的历史中。
是不允许收录的。所以,在收集资料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地区范围,
根据地区范围确定收集资料的范围和内容。要掌握一点,农场年
鉴可以涵盖公司的内容,但公司年鉴不能涵盖农场内容。这是北 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做出的决定。
地方志资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
资料的运用
四、资料的运用
(一)主体资料的运用 主体资料是志书的核心资料,它反映事物发展 的全貌,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体现事物的特点。 在整部通志中,记述全疆各行各业发展的分志是全 志的主体部分;而在各分志中,本行业的各项主业 则是记述主体,各项主业的发展变化构成该行业的 发展主线。
资料的运用
资料的整理
三、资料的整理 为便于保存和利用搜集到的各种资料, 必须要及时对资料进行整理。资料整理工作 主要是把经过鉴别、考证的资料进行总体分 析和系统归纳,这是转入志书编写阶段的必 要准备。
资料的整理
(一)填写资料卡片 常用的资料卡片有四种:第一,资料摘录卡, 或称原文摘记卡;第二,资料索引卡,用于查索书 目、作者和其他人物等;第三,资料摘要卡,也称 述要卡,主要用于记载有关资料的内容大意,以便 存查、利用;第四,书目卡,用于详记有关文献的 出处情况。
资料的搜集
3.实物资料 实物资料是指对实地、实物进行考察、测绘、 拍照、录相所取得的资料和现代音像带、光盘等实 物材料。包括:文物、图片、图像、照片、拓片、 雕塑、石刻、木刻、地图、图纸、绘图、字画、印 章、器皿、遗址(古城堡、古寺庙、古建筑、古墓 等)、纪念地(革命纪念地、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 烈士陵园等)、纪念馆、纪念碑、建筑工程以及广 告、商标、奖状、讣告等。
资料的搜集
(1)档案资料 档案是历史上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和 个人在公私事务或技术、科学工作活动中自然转 化形成的真实历史凭证和原始记录,被立卷归档 集中收藏起来的文字、形声材料。 档案资料是编修新方志的最基本资料,它有 原始性、完整性、系统性等优点,其可靠程度也 超过其他任何资料。
资料的搜集
搜集整理方志资料的基本方法
搜集整理方志资料的基本方法
一、搜集方志资料的渠道
2.档案馆:档案馆是保存各类历史文献资料的机构,是搜集方志资料的重要渠道。
可以利用国家档案馆、地方档案馆以及历史档案馆的资源。
档案馆通常还有有关地方和个人的档案,对于研究方志也非常有用。
3.博物馆:博物馆也是方志资料的搜集地之一、博物馆通常会举办各类展览,其中可能出现有关地方历史、文化的展览,这些展览的资料可以用来作为研究方志的参考。
二、整理方志资料的方法
1.分类整理:将不同内容、不同学科的方志资料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整理,便于后续的查阅和利用。
可以根据地理位置、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进行分类。
也可以使用图书馆、档案馆提供的分类方法进行整理。
3. 数据化整理:可以将方志中的一些重要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例如人口数量、经济产值、文化遗产等。
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如Microsoft Excel进行数据的录入和整理,方便日后的比较和分析。
4.地图绘制:方志中通常包含当地的地理信息,可以将这些地理信息绘制成地图,用不同的颜色或符号表示出不同的地理特征。
地图可以提供直观的视觉效果,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方志资料。
5.多媒体整理:借助现代技术,可以将方志资料转化为多媒体形式,例如制作音频、视频等形式的方志讲解或方志展示,提高整理成果的传播
效果。
可以将方志资料与地方文化、风景等相结合,形成更具吸引力和参考价值的内容。
总之,搜集整理方志资料是一项繁重而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结合多种渠道和方法进行。
通过系统地整理和利用方志资料,可以为地方历史研究、文化保护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搜集整理方志资料的基本方法
搜集整理方志资料的基本方法篇一:收集资料的方法收集资料的方法资料是编纂地方志的基础,没有大量的、丰富的、翔实的资料,地方志的编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地方志最基本、最主要的特性就是资料性。
因此,做好资料收集是编好志书的基础性工作。
资料的搜集工作应先于篇目制定,并贯穿于志书编纂的全过程,即使在志稿评审以后,仍需要继续搜集资料,补充一些缺项和断线资料,或替换一些有误和薄弱的资料。
一、收集资料的种类1.文字资料。
包括档案、书报、网上信息、私人资料。
档案资料:档案大多是本系统在工作活动中形成的文字材料,大多数是独家拥有,是修志的主体资料。
包括五年计划、年度计划、年度工作总结、专项工作汇报或总结、阶段性工作汇报、专项调查报告、会议纪录、有关决策文件、统计资料等。
书报资料:国家或省内有关本系统的著作,报纸、电台、电视台和有关报道文章。
网上信息:网上有关本系统的信息,取其可靠、合用的资料,同时注上出处。
私人资料:包括私人证件、文稿、笔记、日记、书信、未发表的诗文集、各类记录等,可补充档案资料不足,或作佐证材料。
2.口碑资料。
包括专项口碑记录、社会调查和民间传说。
专项口碑记录:查访当事人、知情人、历史见证人,搜集和记录未曾形成文字记载的资料。
社会调查:某项专业档案资料不足,可进行专项社会调查,采访内行人士、专业人士,广泛收集意见,加以记录整理,形成专题调查报告。
民间传说:指文字不曾记载,可信而具地方特色的歌谣、故事和传说。
它往往可以提供具传奇和有价值的资料。
3.图片资料。
包括地图、各类事物发生变化的示意图、历史图片、现状图片、实物图片。
省内主要景区、标志性的建筑物以及反映全省经济发展巨大变化的实景,应实地拍摄,制成图片。
图片是历史真实的见证,也是修志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
4.音像资料。
包括光盘、碟片、录音带、录像带、唱片、激光唱片、激光视盘、网络资料。
5.实地勘测结果和实物资料。
省内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文物、特产,以及自然、社会、人文等反映经济发展的各方状况,可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测绘,以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好考察记录,以补充或纠正现有文字的不足或谬误。
地方志编修基本知识
地方志编修基本知识一、依法修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地先后开始“盛世修志”。
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下称《条例》)。
2008年9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下称《规定》)。
《条例》和《规定》是修志的主要法规。
当然,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云南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等也是相关适用法规。
什么是地方志?由于地方志的多源性和源远性,形成了对方志属性的多种说法。
有的说是地理书,有的说是历史书,有的说是地理、历史兼备,至今没有统一的定论。
有人解释为地方志是记述一定地域里的社会、自然的历史和现状的综合性著述。
“一方之全书”、“地方百科全书”。
《条例》第三条描述为: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条例》第十条规定,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
水富第一轮修志是1993年,20年过去了,现在是第二轮修志。
如果说第一轮修志是摸索前行,那么,本轮修志则是有章可循。
二、方志体例方志有其自身的体例,《规定》第八条指出志体是“横排门类,纵述史实,述而不论。
”第十一条要求“体裁运用得当,以志为主。
”(一)体裁体裁包括述、记、志、传、图、表、录、索引等,一部志稿几乎都要具备。
述:有的称总述,有的称概述。
“述”也包含一些章节下的无题叙述,即综合性叙述,它简要说明本章节记述的主要内容。
两者在写法上的区别是:《概述》要叙述志稿所记部门或地域事业发展的大势大略,胸怀全局,站在一定的高度,用一定的深度进行阐述。
《概述》是全志中唯一可以适当议论的部类。
既要展示现状,又要把握规律,揭示未来,展望前景。
而章节下的无题叙述,只能综合内容,不能议论。
无题叙述不是必有的,而要看需要,不必要的就直接进行入章节记述。
记:主要是《大事记》,也含《编后记》。
《大事记》—般采用编年体辅以纪事本末体。
地方志基本知识及资料采集要点
地方志基本知识及资料采集要点流渡中学严庄坤一、地方志的概念(什么是地方志)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载一定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
地方志作为地方资料汇集,成为各部门、各学科获取原始资料的重要来源。
无论是追忆先贤,记述沿革、探寻风物,还是利用方志蕴藏的宝贵资料开展科学研究,为现实服务,地方志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地方志的种类从行政区划的角度看,现在主要是省志、市志、县志(包括旗志、盟志)三级志书,以及乡(镇)、村志。
三、地方志的特征1、地域性。
这是地方志的首要特征。
地方志自古以来都是特定的地理区域为记载范围的,即便是一些山水志、寺庙志、行业志、企业志也是以特定区域为记载范围的。
2、资料性。
地方志之所以历经两千多年而经久不衰,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保存大量珍贵的资料。
编纂地方志主要目的是客观、详实地记录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状况,让人们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去探寻和发现事物的规律性。
地方志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政府文献、馆藏档案、图书报刊、金石碑刻、实地采访、口碑调查、测绘勘探等方面,资料包罗万象、丰富详实。
3、广泛性。
地方志综合记载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面貌,其内容上自天文,下至地理,覆盖了各个行业、各个学科、各个部门,范围之广是其他任何著作不能替代的。
4、时代性。
时代性主要是说地方志的内容与形式具有时代烙印、时代特征、时代差异。
地方志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地方志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和存在,就在于它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变更其形式、充实其内容,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5、连续性。
地方志的连续性表现为编纂工作的连续性和内容、形式的连续性。
编纂的连续性是国家规定的,历史上有五十年修一次,三十年修一次的作法。
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之所以生生不息,代代相因,绵延不绝,地方志功不可没。
地方志发挥了传承文明、延续传统、保存民族文化的特有作用。
地方志资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
资料的搜征和规律的数字资料。它是编 写志稿所必需的重要部分,许多问题的记述、证明、 分析、比较都必须以准确的统计资料为依据,或辅 以必要的统计表格、数字、图示,才能使问题说得 充分,更简单明了。 注意从资料搜集阶段就逐一核实、弄准各项数 据资料,为下一阶段志稿编写打好基础。
(二)彰明因果的资料的运用 彰明因果的资料能反映事物及事件的原委,能 使地方志很好地反映历史经验教训与事业发展的规 律。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非常复杂,要求我们一是 要从事物的普遍联系考察因果关系,二是要从事物 发展的过程中考察因果关系。 (三)典型资料的运用 典型资料最能反映事物的细部和本质特征,因 而也最有利于在广度和深度上表达事物的发展进程、 发展全貌和多样性。在运用典型资料时,要注意它 能否代表同类事物的共性及其所反映的因果关系和 经验教训,不能以叶障目,以偏概全。
资料的运用
四、资料的运用
(一)主体资料的运用 主体资料是志书的核心资料,它反映事物发展 的全貌,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体现事物的特点。 在整部通志中,记述全疆各行各业发展的分志是全 志的主体部分;而在各分志中,本行业的各项主业 则是记述主体,各项主业的发展变化构成该行业的 发展主线。
资料的运用
资料的搜集
(2)图书报刊资料 包括与所编志稿有关的各种书籍、报纸、刊物、 杂志及有关本地的各种版本旧志书、名人笔记、 日记、文集、手稿、书信、传记、游记、图像、 画册等等。这些图书报刊是修志的重要文字资料 宝库,特别是记述当地各个时期的志书,更是编 修新志书不可少的历史资料。对于邻近地方的志 书也要注意搜集,这对于了解疆域沿革、建制、 行政区划、物产、风俗、人文等门类情况都有参 考价值。
资料的搜集
2.口碑资料 口碑资料是指耳闻目睹的、亲身经历的原始资 料,俗称“活资料”。它包括老干部、老党员、老 知识分子、老工人、老农民、老工商业者、老艺人 等各行业、地方和重大事件知情者等的谈话、录音; 反映地方特点的民歌、民谣、民谚、民间传说;未 公开发表的个人回忆录,等等。 口碑资料在第二轮修志工作中有突出价值。一 是便于了解全局、二是印证补充文献、三是利于以 事系人。
地方志编纂的基础知识
地方志编纂的基础知识第一章地方志概论一、什么是地方志古人云:志者,记也。
这里的“方”指一个地方,“志”就是记述。
概括来讲,地方志是系统的、全面的记述一个地方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
“志”具有认识和记述的双重含义。
关于地方志的性质,有很多说法,诸如“一方百科全书”、“一方文献”“一方全史”、“一方古今总揽”、“一个地区一定时期的综合性著述”等等。
也有学者称它是“辅治之书”、“资治之书”、“辅政之书”等。
自1982年开始全国范围内修志以来,关于“志”的定义,有多种提法,经过多年修志实践,比较统一的认识是:“地方志是认识和分类记述区域情况的资料性著述”。
二、地方志的特性:地方性:它记述的内容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和地方特色。
连续性:一部志书修成以后,若干年以后又要进行续修,其续修内容以两次修志期间本地区发生的变化为主。
广泛性:对一地区自然、社会、人文诸事的历史与现状,全面系统的记录。
既有现状,也追叙历史。
门类庞杂,内容详备,无所不包。
因此被称为“地方百科全书”,是任何一种图书都望尘莫及。
资料性:地方志不直接探索自然和历史发展的规律,而是全面反映一地区自然和社会的现状,为研究和发展提供资料。
可靠性:由于地方志的资料具有原始性,而又真实记录,所以可靠性甚高。
三、地方志的产生和演变:编修地方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有一部古籍《尚书》,其中有一篇叫《禹贡》,是我国最早的地理文献,它把全国分为九州,对山脉、河流、土址、物产、贡赋、交通等多有记述,被称为地方志最早的雏型。
其他为《山海经》,用神话的形式,记录了全国的山、水、矿藏,记载了260多种动物和130多种植物,记载的这些内容并非灵物。
还有一部古籍《周官》,是讲各种官制职能的书,为儒家经典之一。
上述这些古籍虽不能称为志书,但它们在以后志书的形成和演变中,起到了先导的作用。
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地方志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三种类型的方志:①西汉地理志。
谈谈志书体例和收集资料的问题
谈谈志书体例和收集资料的问题地方志是一个地方各种情况的历史与现状的记载。
要编地方志,必须遵守编修志书的规矩。
修志专业中,把形成志书必须遵守的规矩格式称为体例。
志书体例有三个要点①设计篇目②选用体裁③语言章法。
志书体例要求:设计篇目时,必须横分门类,综述始末。
“横”是横铺的意思。
在人的感觉中,大地是横铺着的,而大地上存在着矿物、植物、动物、人类创造的一切。
“横”“横铺”就引申出一切事物,一切工作、一切生活的含义。
“横风门类”是说,编书时,一个地方的一切情况,一切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事业,要用分门别类的办法记述。
从大的方面,可以把一切事物划分为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门类。
这些大门类又可以划分为小门类,比如上面的经济门类进一步划分,分为农业、工业、商业、财政、税收等门类,这些门类可以划分为更小的门类,比如工业可以划分为煤炭工业、电力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
划分到此,就和各机关的业务有联系了,比如煤炭局掌握煤炭工业的情况,电业局掌握电力工业的情况。
实际上,各单位的业务仍然是综合性的,各单位制定篇目时,必须继续用横分门类的办法,比如,法院是审判机关,记述审判业务时,必须按审判工作的性质,把审判划分为刑事审判、民事审判、经济审判、行政审判等门类。
刑事审判记述严重危害社会秩序案件的审判,各类经济犯罪案件的审判等。
民事审判记述婚姻家庭案件的审判,财产纠纷案件的审判。
经济审判记述经济纠纷案件的审判,调解。
行政审判记述行政案件的审判,非诉行政案的审判,国家赔偿案的审判。
这样分门别类地记述审判工作,就符合志书横分门类的要求了。
当然,在志书中记述审判时,还有审判机构、立案工作、审判的执行,审判监督等篇目。
通过这个例子,大家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联想到本单位的业务分工,根据本单位的情况,分门别类设计篇目。
上面讲了“横分门类”,下面谈谈“综述始末”,“纵”是表示前后方向,沿着左右方向排队是横队,沿着前后方向排队叫纵队。
地方志编写常识简述
地方志编写常识简述(请印此稿)(辅导材料马铁松)一、地方志概念地方志是全面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可称为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
如省志、市志、县志等。
有关承德的古代志书:《畿辅通志》(清光绪直隶总督李鸿章纂)、《钦定热河志》(清乾隆本,和珅、梁国治纂)、《承德府志》(清道光承德知府海忠纂)。
志书分类:1、部门志:是记述一个部门的历史和现状的志书。
其以记述工作为主。
如《工会志》、《工商联志》、《政府志》、《市委志》等2、专业志:是记述一方一项事业或事物的志书。
如《教育志》《水利志》、《交通志》、《电力志》等。
3、乡镇志:记述一个乡镇历史和现状的志书,是一地的百科全书。
如《凤山镇志》、《南关蒙古族乡志》等。
4、基层志书:一个独立单位的志书。
如《承德师专校志》、《九龙醉酒厂志》、《承钢志》、村志、街道志等。
方志理论:研究地方志专业的学科叫方志学,形成于清代,代表人物有顾炎武(明末清初)、章学诚等;近代有王葆心、傅振伦等。
目前,地方志理论刊物有《中国地方志》及各省级地方刊物。
近年来出版了一大批方志理论书籍。
承德市近年出版了《史志探微》等地方志论文集,同时发表了一部分地方志论文。
目前,部分高校已设置了方志专业。
二、地方志的形成和发展1、地方志的起源和发展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1)、导源于史。
如晋《乘》、郑《志》、《周礼春官》。
(2)、导源于地理。
如《山海经》、《尚书禹贡》。
(3)、导源于古地图。
如古代舆图、图经。
2、地方志各种体裁的产生和发展(1)、图经。
又称图志、图记,地图及文字的总称。
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
如东汉《巴郡图经》、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宋代《长安图记》等。
(2)、传。
记述地方人物与风俗,如东汉《南阳风俗传》等。
(3)、记。
记载一地的事物和历史,如北宋的《太平寰宇记》。
(4)、录。
与记、志功能相同。
如隋《京师录》。
(5)、乘。
方志的别名。
如春秋时期《晋乘》,比较少见。
一、要了解地方志的基本知识,为编写志书奠定基础
志书编写基础知识一、什么是地方志、地方志书?地方志简称方志。
“方”,是指地方、方域而言;“志”即记,是记载或记述的意思。
对地方志、地方志书最权威的解释我们采用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中的解释,它指出: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
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载一定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了解地方志书的概念,需要把握四个关键词:一是“全面系统”,就是内容要齐全,体例要科学、完备;二是“一定行政区域”,就是要有确定的记述地域范围和界限;三是“历史和现状”,就是说志书不仅要反映一地的历史状况,还要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记述好一地的现状;四是“资料性文献”,这一点突出地告诉了大家地方志书的最基本特性,即资料性。
即地方志书根本上是一种资料书,不需过多修饰、加工,但一定要准确可信。
二、地方志书的基本结构和体裁有哪些?1. 80年代起编纂出版的志书,多数采用章节体,通常是将志书记载范围内的事物以“编(篇)”或“卷”为单位分设若干个平行的单元,然后各编(篇)之下,再按“编(篇)”题所辖事物的实际内容设若干章,章下设若干节,节下依据情况设目或不设目展开记述。
章节体中又有大编体、中编体、小编体三个类型。
2.地方志书的体裁是构成其体例的主要要素,有述、志、记、传、图、表、录等多种。
(1)述体有两种形式,一是志首的概述,它是全志的总纲,独立成篇,内容主要是摄取各编(篇)之精华而勾勒出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或一项事业发生、发展、变化的轨迹,要求概括全书大要,突出地方、行业或事业优势和特点,点明某地、某行业或某项事业利弊所在,揭示发展规律、展望未来场景。
志首概述是当代志书编纂的创新体裁。
写法上,总体依然体现志书为资料性著述的本质特征,运用记述体,以资料说话,唯一与志体不同的是可以适当地述中带议,使事实和议论浑然一体(或议论得失,客观准确评议一地一事业的兴衰起伏;或展望未来,传达一地一事业发展的前景)。
第六讲地方志资料的收集
第六讲地方志资料的收集一、资料收集的原则一方之文献,若不及时搜罗,资料的利用将捉襟见肘,而未能及时收集的资料将被淹没而不再为人所知。
广征博采、有闻必录、巨细皆收是地方志收集原则。
二、资料收集的范围(一)、时空范围:地方志是全面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因此,在收集资料的时空范围上要把握好区域性、时限性、广泛性,就行业志而言还具有行业性等几方面。
1、区域性:是指以所要编写的志书的区域范围为限,这是修志的前提。
弄清楚记述范围,可以避免不分内外,漫无边际的资料收集行为,更重要的是可以突出地方特点。
当然这并不是要排斥范围以外的资料,这种资料可以用来作为参考资料或对比资料,但不是资料收集工作的主要任务。
2、时限性:指以收集志书编纂方案规定的时限以内的资料为主,并本着“详近明远”的原则进行收集,尤其对于新生事物的沿革资料要探本溯源,要将起始背景交待清楚。
3、广泛性:地方志又称为“一方之百科全书”,是全面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因此广泛性是地方志的基本属性之一。
4、行业性:就行业志而言,要囊括本行业所经营范围内的各个方面。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系统的反映行业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二)、纲目范围:为收集资料而设计的资料收集框架,收集的资料内容应大致在这个范围内,便于资料内容的系统化、条理化。
资料工作的初始步骤就是要拟定资料收集篇目或提纲,以篇章节目的形式编排,包括资料的收集内容,各项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等,是在时空范围的基础上,经过系统化、条理化而制定的资料的结构框架。
同时这个框架也是志书篇目的雏形,通过这个框架,可以明确目标、分工、进度、方法以及轻重缓急次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终根据资料收集情况,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而形成志书撰写篇目。
三、资料的获得渠道(一)、内部渠道:是指本系统或本单位的资料储备,重点是档案。
承担修志任务的各单位的档案部门,主要收集保管本系统或单位档案,包括各年度、各类总结、简报、调研报告、会议记录、任免名单、部门规章制度、工作细则、统计报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志基本知识及资料采集要点流渡中学严庄坤一、地方志的概念(什么是地方志)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载一定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
地方志作为地方资料汇集,成为各部门、各学科获取原始资料的重要来源。
无论是追忆先贤,记述沿革、探寻风物,还是利用方志蕴藏的宝贵资料开展科学研究,为现实服务,地方志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地方志的种类从行政区划的角度看,现在主要是省志、市志、县志(包括旗志、盟志)三级志书,以及乡(镇)、村志。
三、地方志的特征1、地域性。
这是地方志的首要特征。
地方志自古以来都是特定的地理区域为记载范围的,即便是一些山水志、寺庙志、行业志、企业志也是以特定区域为记载范围的。
2、资料性。
地方志之所以历经两千多年而经久不衰,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保存大量珍贵的资料。
编纂地方志主要目的是客观、详实地记录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状况,让人们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去探寻和发现事物的规律性。
地方志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政府文献、馆藏档案、图书报刊、金石碑刻、实地采访、口碑调查、测绘勘探等方面,资料包罗万象、丰富详实。
3、广泛性。
地方志综合记载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面貌,其内容上自天文,下至地理,覆盖了各个行业、各个学科、各个部门,范围之广是其他任何著作不能替代的。
4、时代性。
时代性主要是说地方志的内容与形式具有时代烙印、时代特征、时代差异。
地方志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地方志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和存在,就在于它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变更其形式、充实其内容,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5、连续性。
地方志的连续性表现为编纂工作的连续性和内容、形式的连续性。
编纂的连续性是国家规定的,历史上有五十年修一次,三十年修一次的作法。
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之所以生生不息,代代相因,绵延不绝,地方志功不可没。
地方志发挥了传承文明、延续传统、保存民族文化的特有作用。
现在,国家规定每二十年修一次,这样可以保证对我国各项事业的记载做到传承延续。
四、地方志的功能概括地讲,地方志具有存史、资治、教化三大功能。
存史功能:将一定地域内的自然与社会、政治与经济、历史与现状的兴衰起伏和发展变化,用文字记述下来,达到积累和保存地方文献,供今人和后人查阅参考的目的。
这是地方志最基本的功能。
资治功能:为各级政府以及各行业、各部门的领导者准确掌握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的客观情况,提供系统全面的资料,为促进决策的科学性提供参考和借鉴。
教化功能:利用地方志为提高全民文化素质、道德品质服务;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对青少年进行热爱乡土,建设家园教育。
五、流渡镇志的基本结构和体裁1、结构采用章节体:是西学东渐、洋为中用的产物,也是新方志广泛采用的一种结构形式。
这种形式通常是将志书记载范围内的事物以“篇”为单位分设若干个平行的单元,然后各篇之下,再按“篇”题所辖事物的实际内容设若干章,章下设若干节,节下依据实际情况设目或不设目展开记述。
章节体中又有大编体、中编体、小编体三个类型。
优点: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便于横分门类,便于综合运用述、记、志、传、图、表、录诸体例,易于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有利于体现事物系统性,容易突出重点、突出特色。
缺陷:设置篇目要做到既科学合理,又便于编写难度较大。
2、体裁志书的基本体裁一般包括述、志、记、传、图、表、录七种。
述:包括总述、概述,以及各篇章后的无题引言或小序。
主要作用是记述概貌、展现特点、综述始末、反映规律。
志:是志书主体;记:是指大事记、专记等。
大事记一般要以纪事本末体形式记述,大事选录要有统一标准,不能泛泛收录,要尽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
传:指人物传,要坚持人不立传的原则。
处理人物入志问题除传记之外还可采用人物简介、人物表两种形式。
图:包括地图、照片、示意图等,地图要有比例尺、经纬度、绘制时间、图例等要素;照片要体现典型性、资料性、艺术性、时代性;示意图包括柱状图、比例图等,绘制要科学准确。
表:主要是各类统计表,这是当代志书的重要特点,通过科学的统计表可以记载许多重要经济变量,达到“文约事增”(也就是以少量的篇幅记述庞杂的事物)的目的,表要做到要素齐全,表题、表号、表体、表注缺一不可。
经济部类的专志尤其应注重表的运用,通过表的形式将发展变化中的数据展现出来,增强志书的资料价值和参考利用价值。
录:包括目录、附录。
序、凡例、索引是地方志书的特殊体裁。
六、编纂地方志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则1、实事求是,秉笔直书。
这是编纂地方志最根本的原则,也是人们衡量一部志书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具体来说指全面、完整、真实、准确。
2、不越境而书,不越界而载。
地方志是以一个特定地方为记载范围的,因此不能超越或脱离这个界限。
我们编写各级志书都要恪守地方界限和行业界限,写远了、写多了,那就是越轨行为,是不合乎志书规则的。
但对特殊事物的背景交待,对比分析,以及不同区域、不同地区的合作交流等内容入志,不视为越境而书。
3、横分门类、纵向记述。
这句话可以简化为“横排竖写”,即先按事物的属性横向分若干平行并列的门类,然后各门类按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记述。
要做到“横不缺项,纵不断线”,横排要排得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归属得当、逻辑合理。
既不能遗漏重要事项,又不能轻重倒置;也不能按领导体制、工作系统划分。
竖写要有深度,要写出量变、质变和盛衰起伏、高峰低谷、发展轨迹。
不能机械地按时间顺序罗列资料,搞成流水账或“一锅粥”;不能只见现象、结果,不记背景对策;不能只写全国普遍做法,不记本地客观情观和特点;要通过对资料的分析研究、横向对比等办法把事物写透、写实、写活。
4、述而不论,寓论于述。
“述而不论”指的是据事直书,客观记载,不妄加评论,不直接下褒贬性断语。
“寓论于述”是指不直接阐明自己的观点,但要把见解和看法隐寓在资料的记述之中,通过科学的资料组合和运用,反映事物发展的来胧去脉、前因后果。
不评论不等于不分析,“寓论于述”可以是说是一个较为高层次、高水平的记载规则。
要求撰写者事先要对资料做到了如指掌、成竹在胸,并且进行合理的分类、比较和系统归纳,让资料去说话,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5、详今略古、详近略远、详略得当。
6、突出特色、反映亮点。
“突出特色”是指要反映时代特色、地方特色、专业特色;“反映亮点”是指要注意记载和反映发展过程产生过较重要影响的事物。
突出特色、反映亮点在流渡镇志中主要体现为姓氏文化和风俗民情。
7、以事系人,生不列传。
无论写史,还是修志,无非是对形形色色的人或事的记述和分析。
“以事系人”就是编修地方志工作中处理人物与历史事实,人物入志需要遵守的基本规则。
“以事系人”就是通过记载事来带出人,而且这些人必须是对某一事物、某一工作发展有影响的或起过关键作用的,做到人随事出、物带人事。
“生不列传”就是在世的人物不能写传,以避免对志书的真实性、权威性产生负面影响。
七、村资料收集要注意的其他问题1、人名、地名、机构、会议、文件、书报刊物等专用名词要规范。
2、纪年要规范。
3、计量单位要规范。
4、数字要准确。
5、引文要规范。
6、注释要规范。
7、标点符号要规范。
八、地方志的资料收集工作在开展编修地方志工作中,在志书篇目框架基本拟定之后,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工作之一,就是要努力做好资料工作。
概括地说,资料是修志的基础,是志书的生命。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因此,资料工作做得好不好,关系到志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修志的成功与失败。
(一)、资料的收集1、收集什么资料?凡属一个地方或部门在志书断限内各个方面重要的、有价值的资料,都要收集。
资料有主体资料、背景资料和考证资料。
主体资料,就是事物本身的资料,是直接入志的资料,这是收集的重点。
背景资料,是反映主体资料的时空背景,对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的资料,如全国性的政策、文件、规定等,这些资料一般不入志或少入志。
考证资料,是说明主体资料是否真实,主要用于对某些有争议的或不明确的人和事的考证,这些资料一般不入志,有的也可入志。
就资料的来源来分,有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口头资料和其他资料,其中文字资料占主导地位。
①文字资料,也叫文献资料,主要包括:一是档案。
这是历史活动的原始记录,内容丰富,包涵面广,资料可靠,收藏集中。
这是修志收集资料的主要来源。
二是图书。
凡是有关本地区、本部门历史现状的重要内容的图书,都应该收集查阅。
三是报刊。
现在报纸刊物很多,重要活动、重大事件都及时作了报导,这也是历史活动的记录,是我们修志资料的重要来源。
此外,还有日记、笔记、函电、手稿、讲稿以及工商企业、学校团体的章程、条例及家谱、族谱等。
②实物资料,是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历代实物,包括遗址、遗迹和文物两个方面。
遗址是历史建筑物的所在地,遗迹是前人留下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痕迹。
文物有古代的传世文物和出土文物。
此外,还有碑刻等。
实物资料都很珍贵,也很可靠。
③口头资料,也叫口碑资料,也称“活”资料,这是保存在当事人或知情人的记忆中的资料,以及在群众中口头流传的资料,包括知情人的回忆录、民歌民谣、民间谚语、民间传说等,这些资料也要收集,并加以考证核实。
④其他资料,包括绘制的图像、拍摄的照片、微缩胶卷、胶片和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等,也是历史活动和社会现象的真实记录,也要注意收集。
2、如何收集资料?①制订收集资料提纲。
收集资料提纲要根据志书的篇目来确定。
在修志的步骤上,一般是先制订篇目,然后再收集资料。
收集资料提纲与篇目是有区别的,如同搞一项建筑工程,篇目设计是框架,是设计的蓝图,是平面图;收集资料提纲则是立体图,是建筑材料的采购计划和清单。
志书的篇目一般分篇章节目四级,“目”是收集资料的基本单位,也叫单元实体。
收集资料提纲不是脱离篇目另搞一套,而是篇目对资料要求的具体化。
篇目不是一开始就能完善的,而是要在修志过程中根据资料的情况不断修改、充实和完善。
只有制订收集资料提纲,收集资料才有所依据;才能提高效率,避免盲目性和走弯路。
②进行学习培训。
要组织修志人员进行学习,除了学习政治理论和修志的基础知识,提高修志人员的素质外,还要学习有关资料方面的知识,如目录学、档案学等。
要熟悉篇目,了解收集资料提纲的内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③广泛发动群众。
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一是以政府或部门名义,发文件、出布告,列出收集资料的内容和要求,号召机关、单位和个人提供资料;二是布置某些基层单位,包括工厂、企业、学校、乡镇或其他部门,写基层“志”或“简介”;三是印发调查表或调查题纲,发给基层单位填写;四是聘请业余采访员或资料员帮助收集资料;五是特约某些知情人或掌握资料线索的人积极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