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二〇一八年目录肛肠科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肛痈是指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

一、诊断标准1.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时痛、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l.中药汤剂内服(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

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

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推荐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

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

舌红,苔黄,脉弦滑。

治法:清热败毒透脓推荐方药:透脓散加减黄芪、山甲(炒末)、川芎、当归、皂角针。

(3)阴虚毒恋证: 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推荐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2.中成药(1)栓剂纳肛: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肛泰栓、天和痔疮栓等。

(2)中药膏剂外用: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黄连润肌膏、肛泰软膏等。

三、术后中医治疗方案1.术后内服中药同术前辨证用药。

2.痔浴液熏洗疗法:根据病情辨证使用痔浴液熏洗。

(1)术后每日熏洗坐浴2次,或在每次排便后要熏洗坐浴。

(2)创面每日换药1~2次。

(3)根据病情及临床实际,可选用肛肠综合治疗仪、超声雾化熏洗仪、熏蒸床(坐式)等。

3.针刺疗法、理疗:(1)疼痛:针刺长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或用普鲁卡因,长效止痛,长强穴封闭。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证候:高热不退,右下腹痛剧烈,压痛明显,伴有恶心呕吐,腹泻便秘交替,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泻热。

方药:清热解毒汤加减。

热毒重者加连翘、金银花、野菊花;腹泻便秘交替者加枳壳、厚朴、生大黄。

二)中医治疗注意事项1、手术前期应根据患者证候予以中医治疗,以改善患者病情,减少手术风险。

2、手术后期应根据患者手术后恢复情况予以中医调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中医治疗应与西医治疗相结合,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颈部肿瘤的症状和检查颈部出现单个或双侧半圆形肿块,表面光滑,随吞咽上下移动,无疼痛和压痛。

在出血时,肿块可能会迅速增大并伴随胀痛。

肿块增大时,可能会出现压迫症状,如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

这种病多见于青中年妇女。

超声波检查显示甲状腺内有实质性肿块或液性暗区。

血清三碘甲状腺原胺酸(T3)、血清四碘甲状腺原胺酸(T4)及促甲状腺素(TSH)的检查可了解甲状腺功能。

2.西医诊断标准这种疾病多见于40岁以下的妇女。

按形态学可分为滤泡状和状囊性腺瘤两种。

颈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状肿块,多为单发。

质稍硬,表面光滑,无压痛,随吞咽上下移动。

大部分病人无任何症状。

腺瘤生长缓慢。

当状囊性腺瘤因囊壁血管破裂发生囊内出血时,肿瘤可在短期内迅速增大,局部出现胀痛。

超声波检查显示甲状腺内有实质性肿块或液性暗区。

3.围手术期中医治疗一)中医辨证论治气滞痰凝证:颈部肿块,不红、不热、不痛,随吞咽上下移动,可有呼吸不畅或吞咽不利。

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

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软坚。

方药: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气阴两虚证:颈部肿块柔韧,随吞咽上下移动,常伴性情急躁,易怒,怕热,XXX,口苦,心悸,失眠,多梦,手颤,善食,消瘦,月经不调。

舌红,苔薄,脉弦。

治法:益气养阴,软坚散结。

方药:生脉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二)中成药五海瘿瘤丸:软坚消肿。

用于痰核瘿瘤,瘰疠,乳核,甲状腺肿等症。

异常子宫出血(宫腔镜)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全文剖析

异常子宫出血(宫腔镜)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全文剖析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异常子宫出血(宫腔镜)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一.术前中医干预:(一)因阴道流血过多暂不适宜行宫腔镜手术,干预措施如下:1.中药口服a. 脾虚:治法:补气摄血,养血调经。

方药:固本止崩汤加减人参12g 黄芪30g 白术15g 熟地30g 当归12g 黑姜15gb.气虚血瘀:治法:健脾补肾,化瘀止血方药:参芪失笑散加减党参15g 熟地黄30g 炒白术15g 当归6g 炙黄芪 15g 桂枝 12g 乌贼骨15g 升麻12g 蒲黄15g 五灵脂15g旱莲草 12g 菟丝子20gc.肾阳虚证治法:温肾固冲,止血调经。

方药:右归丸加减。

制附子15g 肉桂15g 熟地黄30g 山药15g 山茱萸15g 枸杞15g 菟丝子20g 鹿角胶12g 当归12g 杜仲15gd.肾气虚证:治法: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方药: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芪、阿胶熟地黄30g 肉苁蓉15g 枸杞15g 覆盆子12g 菟丝子15g 当归12g 桑寄生12g 艾叶12g 党参15g 黄芪30g阿胶12ge.实热证治法: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方药:清热固经汤加味。

黄芩15g 焦栀子12g 生地30g 地骨皮15g 地榆20g阿胶12g 陈棕炭15g 炙龟板15g 牡蛎粉12g 生甘草12gf.虚热证:治法:养阴清热,固冲止血方药:上下相资汤人参12g 沙参15g 玄参12g 麦冬15g 玉竹12g 五味子12g 熟地黄20g 山萸肉15g 车前子12g 牛膝12g2.针灸治疗:针刺取穴:足三里、关元、中极、三阴交、血海、子宫、地机、太溪、气海、丰隆、隐白3.耳穴压豆:取穴:内生殖器、内分泌、脾、肾、交感4.中药穴位贴敷:【取穴】神阙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肾俞腰阳关命门地机【处方】固本止血散:炙黄芪100g 党参100g 丹参100g 升麻50g丁香25g 当归25g 艾叶炭25g 炮姜25g侧柏炭25g 炒白术15g 小蓟25g 煅龙骨40g煅牡蛎40g【用法】黄酒调和,贴敷于相应穴位,每日6-8小时。

前列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前列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前列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是治疗前列腺癌的主要
方法之一、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术后,中医中药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帮助患者增强免疫力、减轻副作用、促进康复。

下面是一种中医诊疗方案,供参考。

手术前阶段:
1.中医辩证分型: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确定病机分型。

常见
的病机分型包括虚证、实证、湿热证等,不同的分型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2.中药调理:根据患者的分型,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

例如,对
于虚证患者,可以选用补肾益气、养阴清热的中药,如黄精、枸杞子、熟
地黄等,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3.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在手术前适当调整饮食,避免辛辣、油腻和刺
激性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手术中阶段:
1.术前贴敷:可以在手术前使用一些中药贴敷在患者的肚脐周围或脚
心等穴位,以舒缓紧张情绪,减轻术前焦虑。

2.术中保护:手术过程中,中医可以配合麻醉师进行一些针灸或按摩
等手法,减少副作用和并发症的发生。

3.保护术后功能:在手术过程中,可进行一些中药精油的外敷,以防
止手术对前列腺功能的影响。

术后阶段:
1.中药康复:术后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中药康复治疗。

例如,对于术后排尿困难的患者,可以选用降火利湿、通便通淋的中药,如
车前子、莪术等。

2.中医按摩:可以进行前列腺按摩,促进术后康复。

按摩手法应柔和,轻柔地按摩前列腺区域,刺激血液循环,促进恢复。

3.饮食调理:术后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纤维素的摄入,促进康复。

乳岩(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乳岩(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乳岩(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版)(ZY/T001.2-94)[1] 。

(1)大多数发生在45~60岁的女性,尤以未婚或婚后未曾生育者多见。

(2)初期:乳房内有一肿块,多见于外上方,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逐渐长大。

(3)中期:经年累月,始觉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肿块形如堆栗或覆碗,与周围组织粘连,皮核相亲,推之不动,皮肤呈“桔皮样”改变,乳头内缩或抬高。

若皮色紫褐,上布血丝,即将溃烂。

(4)后期:溃后岩肿愈坚,疮口边缘不齐。

有的中间凹陷很深,形如岩穴;有的高突,状如翻花,常流臭秽血水。

患侧上肢肿胀。

(5)可在患侧腋下、缺盆上下凹处触到质地坚硬的肿块,或转移至内脏或骨骼。

可出现发热,神疲,心烦不寐,形体消瘦等症。

(6)钼靶X线乳房摄片、液晶热图像检查、乳头血性分泌物细胞学检查有助诊断。

必要时作组织病理检查。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制定的《乳腺癌诊疗规范》[2] (2011版)(卫办医政发〔2011〕78号)。

(1)症状:早期乳腺癌不具备典型症状,不易引起病人重视,常通过体检或乳腺癌筛查发现。

乳房无痛性、质硬肿块或乳头单孔血性溢液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偶伴有乳房疼痛。

(2)体征:部分早期乳腺癌临床触诊阴性;乳房肿物,质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差,可与皮肤或胸壁粘连固定;单孔乳头血性溢液;乳房皮肤可见酒窝征,橘皮征,皮肤卫星结节;乳头回缩或抬高,乳头皮肤搔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至乳头回缩。

约1/3的患者初诊时可触及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晚期可在锁骨上和对侧腋窝触及转移的淋巴结。

(3)辅助检查①乳腺钼靶摄影:乳房内局限性肿块、成簇微小钙化、局限致密浸润、乳腺结构扭曲、两侧乳腺结构不对称等;皮肤增厚或回缩、乳头及乳晕异常、瘤周水肿、异常增粗的血管等。

②乳腺彩超:乳腺内低回声结节或肿物,往往回声不均匀,肿物的前后径往往大于横径,轮廓不规则。

掌骨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掌骨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掌骨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掌骨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1)有外伤史,多为直接暴力所致。

(2)伤后手掌部肿胀,疼痛,手掌部畸形,压痛明显,手指及掌指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手外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外伤史;(2)典型的临床表现:手掌部肿胀、压痛;反常活动、骨檫感、骨擦音;手指活动受限;手掌畸形。

(3)X线片显示掌骨骨连续性中断。

二证候分类(一)掌骨基底部骨折1、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系第一掌骨基底部骨1cm处骨折,多由间接暴力引起2、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又名本奈氏骨折,由间接暴力引起,有第一掌腕关节脱位或半脱位。

3、其它掌骨基底部骨折,由间接暴力引起,少有移位。

(二)掌骨头骨折骨折处呈向背侧成角畸形。

(三)掌骨干骨折可为单根或多根骨折。

由打击或挤压的直接暴力所致者,多为横断或粉碎性骨折。

由传导或扭转暴力所致者,多为螺旋或斜形骨折。

一般骨折多向背侧成角移位。

(四)掌骨颈骨折尤以第五掌骨颈好发,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三分期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早期:伤后2周内,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中期:伤后2~4周,肿胀逐步消退,有明显骨痂生长,骨折断端相对稳定,此时手法复位困难,如需要再次复位,应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

晚期:伤后4周以上。

骨折断端成熟骨痂形成,逐步塑形改造,已相当稳定。

此时无法手法复位、调整,如有影响功能的严重畸形,需手术治疗。

二、围手术期中医治疗方案(一)适应证:1、骨折手法复位不满意或多处骨折的病人,2)、开放性骨折要首先考虑清创闭合创口+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

(二)术前准备:(1)患肢制动,采用腕手支具简单固定以减轻疼痛,预防肢体肿胀。

急性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_0

急性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_0

急性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急性阑尾炎(肠痈)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肠痈,病名。

痈疽之发肠部者。

出《素问厥论》。

肠痈可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

是外科急腹症常见的一种疾病。

本病的发生是与阑尾解剖特点、阑尾腔梗阻和细菌感染有关。

临床以右下腹固定压痛,肌紧张,反跳痛为特征。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本病多由进食厚味、恣食生冷和暴饮暴食等因,以致脾胃受损,胃肠传化功能不利,气机壅塞而成;或因饱食后急暴奔走,或跌仆损伤,导致肠腑血络损伤,瘀血凝滞,肠腑化热,瘀热互结,导致血败肉腐而成痈脓。

《外科正宗》卷三:肠痈者,皆湿热瘀血流于小肠而成也。

由来有三: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肠胃传送不能舒利,败血浊气壅遏而成者一也;妇人产后,体虚多卧,未经起坐,又或坐草(胎产)艰难,用力太过,育后失逐败瘀,以致败血停积肠胃,结滞而成者二也;饥饱劳伤,担负重物,致伤肠胃,又或醉饱房劳,过伤精力,或生冷并进,1/ 17气血凝滞而成者三也。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 7 版外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1)转移性右下腹痛初起上腹或脐周痛,数小时或 10 余小时或转移到右下腹痛。

70-80%的.病人具有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

(2)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有的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腹胀等。

(3)全身症状乏力、发热(达 38 度左右)、心率增快。

发生门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黄疸。

(4)腹膜刺激征腹痛转移至右下腹部后,右下腹有局限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

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多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 1/3 交点)。

右下腹包块,提示阑尾脓肿形成。

(5)病理体征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腰大肌试验阳性、闭孔内肌试验阳性、直肠指检示子宫直肠凹或膀胱直肠凹有触痛。

(6)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尿检查一般正常,尿中少量红细胞提示阑尾与输尿管或膀胱靠近。

子宫肌瘤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子宫肌瘤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子宫肌瘤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子宫肌瘤,也称为症瘕病,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病因复杂,与雌激素分泌过多、遗传因素及内分泌紊乱等有关。

子宫肌瘤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浸润型、子宫腺肌瘤和纤维肌瘤等。

在围手术期,中医以调整内分泌、促进血液循环、消散肿块为主要治疗原则,以达到治疗及康复的效果。

一、中医辨证论治1.气郁血瘀型:主要表现为经期不调、经血量多、经血颜色深、经期延长、经痛、腰酸等症状。

治疗方案主要是活血化瘀,调经止痛,消除病症。

方剂:加味逍遥散、桃红四物饮、当归血竭等。

2.湿热蕴结型:主要表现为白带增多、色黄稠厚、有臭味、下腹胀痛、尿频等症状。

治疗方案主要是清热利湿,消除炎症和病症。

方剂:清热利湿汤、五苓散、三黄疏胃饮等。

3.肝肾阴虚型: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肚子胀痛,小便量少,偏多颜色深,舌质红少苔、舌尖红,脉细数等症状。

治疗方案主要是滋养肝肾,补气养血。

方剂:八珍汤、八仙膏、润肠汤等。

二、中医治疗方法1.中药熏蒸疗法:将一些具有芳香气味且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研磨,让患者坐在药蒸汽上腾的床上,通过皮肤和呼吸道吸收有效成分,改善子宫肌瘤的症状。

2.针灸疗法:针灸通过调节经络,平衡阴阳气血,刺激穴位以改善内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和调节子宫功能。

常用的穴位包括养血汤、委中、三阴交、关元等。

3.中药膏方外治法:使用中药熬制成膏剂,外敷于下腹部,通过渗透和吸收改善重要穴位周围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散。

三、中医养生调理1.饮食调理: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和E的蔬菜水果,如橙、柠檬、芹菜等,以增强免疫力,消除炎症。

2.调节情绪: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波动和压力引起内分泌紊乱。

3.适量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免疫力,帮助血液循环。

4.定期理疗:定期前往中医机构接受针灸、推拿等治疗,缓解疼痛和不适。

五、预防与注意事项1.提前发现和治疗妇科疾病,避免炎症蔓延。

2.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心情舒畅。

剖宫产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剖宫产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剖宫产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首选治疗方案符合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者。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1.胎儿窘迫;2.头盆不称;3.瘢痕子宫;4.胎位异常;5.前置胎盘及前置血管;6.双胎(多胎)妊娠;7.脐带脱垂;8.胎盘早剥;9.孕妇存在严重的心脏病;10.糖尿病孕妇估计体重大于4250g;11.孕妇要求。

四、围手术期中医治疗产后多虚多瘀,剖宫产更伤及气血,因此产后中医治疗以围绕气虚、血瘀为主。

1、产后大便难或排气晚:产后失血伤阴,营虚津亏,肠道失于濡润,加之因产耗气,大肠无力传送,而至产后大便不解,便秘,伴神疲乏力,气短多汗,舌淡苔薄,脉细缓而弱。

1.1大黄贴敷配合穴位按摩药物:大黄方法:大黄碾粉,石蜡油调制。

取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三穴进行按摩,每次10分钟,2小时一次,得气后大黄敷贴,取穴神阙、足三里,每日一次,每次4-6小时更换。

作用:清热通下、行气导滞、凉血祛瘀。

1.2 揿针体穴:天枢足三里上巨虚疗程:3次为一个疗程,每次埋针24-72小时,每隔3-4小时按压一次,即点按20下,以患者能承受为度。

作用:术后促肛门排气2、术后呕吐耳穴埋豆方法:取双侧耳穴胃、神门、交感、内分泌,食道。

作用:和胃降逆止呕操作规程:每次选择两侧耳穴,隔日一次贴敷。

消毒耳部皮肤;取王不留行子,置于相应穴位,用胶布黏贴,定时按摩。

3、产后腹痛: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称为产后腹痛。

分娩后,由于子宫缩复作用,小腹呈阵阵作痛,于产后1-2日出现,持续2-3日自然消失,西医称“宫缩痛”、“产后痛”。

以瘀滞子宫为多见。

3.1穴位贴敷治疗药物:元胡12g、当归12g、川芎10g、赤芍10g、桃仁10g、桃仁10g、红花6g、香附10g、艾叶10g、炒川楝子12g。

方法:诸药碾粉,醋调制。

贴敷神阙、气海、子宫、肾俞穴,每日一次,夏季每次4-6小时,冬季每次6-8小时。

围手术期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

围手术期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

重型颅脑损伤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重型颅脑损伤相当于脑伤重症范畴。

是外力作用下,头皮挫裂、颅骨骨折、脑组织挫伤等形成血肿,导致脑组织肿胀、充血、软化,出现以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感觉及语言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损伤疾病。

是危害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生率高,死亡率、致残率突出。

该病相当于中医“脑伤重症”范畴。

幕上血肿大于40ml、幕下血肿大于10ml、中线偏移1cm即有手术指征。

重型颅脑损伤占急性颅脑损伤的13%-21%[1],是危害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生率高,死亡率、致残率突出。

一、诊断(一)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1997修订的《急性闭和性颅脑损伤分型(讨论稿)》(1997年9月天津召开的全国第2次颅脑损伤学术研讨会提出)[4]而设定,重型颅脑损伤:(1)伤后昏迷>12小时或持续昏迷,GCS 评分5~8分;(2)临床表现有偏瘫、失语或四肢瘫,有脑受压或生命体征改变,或已有脑疝形成,脑干反射消失。

(3)CT检查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颅内散在血肿或血肿>60ml,脑池变窄或封闭,中线结构移位>3cm二、检查1.常规检查:三大常规、心电图、胸片、肝肾功能、凝血常规等。

2.专科检查:头部CT、MRI、MRA、DSA,TCD,腰穿脑脊液检查等。

三、中医干预治疗方案此类患者因一般需急诊手术治疗,且术后较长时间都属于急危重症期,因此类患者术前时间及其短暂,患者围手术期科延续到术后30天内。

(一)辩证论治患者术后符合瘀阻清窍络的中医辨证特点,因此在急性期治疗中以活血化瘀,通窍醒脑为主,在此基础上清热化痰、通腑泄热再根据患者症候进行加减,在急性期中瘀热占有较重要地位。

⑴中药汤剂①瘀停清窍:伤后即昏馈目闭,牙关紧闭,颈强呕吐,或出现中间清醒期后再度昏迷,清醒时直呼头痛剧烈,痛处定,痛如锥刺,昏迷时或四肢痪软,或牙关紧闭,颈强呕吐,或二便失禁,头部或全身多处青紫、疲肿,舌质紫黯有癖点,脉弦涩。

症瘕(子宫肌瘤)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症瘕(子宫肌瘤)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癥瘕(子宫肌瘤)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癥瘕,也就是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多数患者在更年期前就已经发现。

在围手术期中,中医诊疗方案可通过中药治疗、针灸、艾灸等多种方法,在减轻病人不适的同时,缩短病人康复周期,提高治疗效果。

一、中药治疗1. 祛瘀化瘤汤【组成】桃仁12g,赤芍12g,桔梗10g,苍术10g,当归10g,红花10g,川芎10g,丹参12g,红丝线20g,地龙12g,干姜6g,甘草6g。

【用法】上述药物加水煎煮,分两次服用。

祛瘀化瘤汤是常用的治疗子宫肌瘤的方剂,主要以桃仁、赤芍、丹参等药物为主,具有血行通途、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消退肿块,使子宫肌瘤减少,疼痛较之前减轻。

2. 牛黄解毒丸【组成】阿胶、牛黄、甘草、黄芩、黄连、当归、桃仁、白芍等。

【用法】每日3次,10粒/次,水送。

牛黄解毒丸主要用于解毒化瘀、抑制病毒繁殖,有利于子宫肌瘤破裂后的愈合和细胞再生。

同时,该方剂还对病人的休息、养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病人困顿不堪,情绪低落时,可以起到较好的调节作用。

二、针灸1. 中极点针法在病人的肚脐上,向上3个横指处,按摩病人的胃脘,将推拿后的手指缩起,用食指的指尖轻轻按压病人皮肤,使其自行扩张。

然后,在灸笼瓷盘中点燃艾灸,将瓷盘放到病人的脊椎最高处,沿着脊椎向下,同时按压病人的穴位,以增强针灸的效果。

中极点针法可促进子宫肌瘤的代谢细胞的再生,使病人恢复正常的生理机能。

2. 寻脉阳散针法将病人腰部的穴位,涉及诊断的癥瘕部位,以及自然排泄道膀胱、肠道、膝关节等穴位进行按摩、拍打,以导引自然气力,加强病人保健。

三、艾灸1 / 2。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急性阑尾炎(肠痈)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和最多见的急腹症,以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为主要特点,约70%-80%的病人具有这种特点。

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及阑尾周围脓肿四种病理类型。

属于中医“肠痈”范畴。

西医治疗急性阑尾炎的原则是早期行手术治疗。

一、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3)右下腹固定压痛。

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

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肛门指检,直肠前壁上方有触痛。

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7版(XXX)。

1)转移性右下腹痛:初起上腹或脐周痛,数小时至十余小时后转移到右下腹痛。

70-80%的病人具有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性。

2)胃肠道症状:恶心、吐逆,部分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腹胀等。

3)全身症状:乏力、发热(达38度左右)、心率增快。

发生门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黄疸。

5)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6)部分患者B超检查可以发觉肿大的阑尾或脓肿形成。

二、围手术期中医治疗一)中医辨证论治1、瘀滞证证候:不发热或发热,腹胀,恶心呕吐。

苔白腻,脉弦紧。

气滞为主者,腹1痛绕脐,尚未固定,腹壁柔软;血瘀为主者,痛点固定在右下腹,拒按,有轻度反跳痛。

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泻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加减。

气滞重者,加青皮、枳实、厚朴;瘀血重者,加丹参、赤芍;恶心加姜半夏、XXX。

2、湿热证证候:右下腹痛加剧,有明显反跳痛及肌紧张,发热口干,便秘溲赤。

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通腑泻热,利湿解毒。

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薏苡仁;热甚者加黄芩、黄连、蒲公英、生石膏;右下腹包块加炮山甲、皂角刺。

外一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外一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锁骨骨折(1)有外伤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主要症状: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锁骨骨折(1)有外伤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主要症状: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血瘀气滞证治法: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推荐方药:桃仁、红花、当归、赤芍、血竭、丹参、川断、牛膝、补骨脂、延胡索、甘草。

2.瘀血凝滞证治法:和营生新,接骨续筋推荐方药:当归、赤芍、丹参、川断、牛膝、木瓜、木香、骨碎补、丝瓜络、桑枝。

(三)手术疗法1.手术指征(1)锁骨外端骨折伴喙锁韧带断裂。

(2)骨折块压迫邻近的血管神经如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神经者。

(3)锁骨开放性骨折。

(4)伴有多发性损伤的锁骨骨折,尤其伴有同侧上肢创伤、双侧上肢骨折或者有移位的锁骨骨折合并同侧肩胛颈骨折者。

(5)不能接受可能存在畸形愈合后的隆起外观要求手术者。

(6)闭合复位后不稳定或复位失败者。

2.手术方法:可用采用闭合复位或开放复位骨圆针、中空钉内固定,亦可选用钢板、外固定支架固定等材料固定,有骨缺损者应同时植骨。

(四)围手术期的准备围手术期的一般准备主要包括心理方面准备和病人的身体准备。

1.心理方面准备(含医务人员)(1)增进与病人及家属的交流,对病人的病情、诊断、手术方法、手术的必要性、手术的效果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手术的危险性、手术后的恢复过程及预后,向病人及家属交待清楚,以取得信任和配合,使病人愉快地接受手术。

(2)充分尊重病人自主权的选择,应在病人“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采取诊断治疗措施,在病人没有知情同意前,不宜做任何手术或有损伤的治疗。

2生理方面准备:病人维持良好的生理状态,以安全度过手术和手术后的过程。

围手术期中医干与诊疗方案

围手术期中医干与诊疗方案

围手术期中医干与诊疗方案枣庄市中医医院妇产科2012年目录1.子宫肌瘤围手术期中医干与方案2.剖宫产围手术期中医干与诊疗方案3.卵巢肿瘤围手术期中医干与诊疗方案子宫肌瘤围手术期中医干与方案(一)、围手术期中医心理干与子宫肌瘤患者因对手术顾虑甚多,如术后疼痛程度,术后是不是复发,性能可否正常维持等,有些患者对手术要求太高,以致情绪紧张,焦虑不安,致使机体器官功能失常的,常表现为精神抑郁、失眠、纳差、烦躁等肝气郁结征象。

术前应与患者家眷及患者及时沟通,讲明手术的必要性及术后短时刻内出现的并发症,取得患者的信赖和理解;并对手术前后的一些特殊要求,如饮食、体位、大小便交代清楚,取得患者和家眷的合作。

对于紧张、焦虑等症状不能自行控制,予以中药安神定志丸口服或给予神阙穴(穴位贴敷)安神贴以镇定安神以消除紧张情绪,并予心理开导。

(二)、围手术期中医生理干与(一)术前辨证论治(1)气滞血瘀证:下腹部结块,触之有形,按之痛或不痛,小腹胀满,月经前后不定,经血量多有块,经行难净,经色黯;精神抑郁,胸闷不舒,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质暗淡,或有瘀斑,脉沉弦涩。

治则:行气活血、化瘀消癥推荐方药:大黄蛰虫丸加减。

大黄、黄芩、桃仁、杏仁、地黄、芍药、甘草、干漆、虻虫、水蛭等。

中成药:大黄蛰虫丸、丹莪妇康煎膏。

(2)痰湿瘀结证:下腹结块,触之不坚,固定难移,经行量多,淋漓难净,经间带下量多;胸脘痞闷,腰腹疼痛;舌体胖大,紫黯,有瘀斑瘀点,苔白厚腻,脉弦滑或沉涩。

治则:化痰除湿、活血消癥推荐方药:苍附导痰丸合桂枝茯苓丸加减。

苍术、香附、半夏、橘红、茯苓、甘草、枳壳、神曲、桂枝、赤芍、丹皮、桃仁、胆南星、生姜等。

中成药:桂枝茯苓胶囊(3)湿热瘀阻证:下腹部肿块,热痛起伏,触智通剧,痛连腰骶,经行量多,经期延长,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赤白兼杂;兼见身热口渴,心烦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黯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滑数。

治则:清热利湿、化瘀消癥推荐方药:大黄牡丹汤加减.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木通、茯苓等中成药:宫瘤清胶囊(4)肾虚血瘀证:下腹部结块,触痛,月经量多或少,经行腹痛较剧,经色紫黯有块,婚久不孕或反复流产;腰酸膝软,头晕耳鸣;舌黯,脉弦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阑尾炎(肠痈)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和最多见的急腹症,以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为主要特点,约70%-80%的病人具有这种特点。

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及阑尾周围脓肿四种病理类型。

属于中医“肠痈”范畴。

西医治疗急性阑尾炎的原则是早期行手术治疗。

一、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3)右下腹固定压痛。

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

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肛门指检,直肠前壁上方有触痛。

(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转移性右下腹痛:初起上腹或脐周痛,数小时至十余小时后转移到右下腹痛。

70-80%的病人具有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

(2)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部分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腹胀等。

(3)全身症状:乏力、发热(达38度左右)、心率增快。

发生门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黄疸。

(4)体格检查:右下腹有固定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

压痛点多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

右下腹触及包块,提示阑尾脓肿形成。

部分病人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腰大肌试验阳性、闭孔内肌试验阳性,直肠指检示子宫直肠凹或膀胱直肠凹有触痛。

(5)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6)部分患者B超检查可以发现肿大的阑尾或脓肿形成。

二、围手术期中医治疗(一)中医辨证论治1、瘀滞证证候:不发热或发热,腹胀,恶心呕吐。

苔白腻,脉弦紧。

气滞为主者,腹痛绕脐,尚未固定,腹壁柔软;血瘀为主者,痛点固定在右下腹,拒按,有轻度反跳痛。

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泻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加减。

气滞重者,加青皮、枳实、厚朴;瘀血重者,加丹参、赤芍;恶心加姜半夏、竹茹。

2、湿热证证候:右下腹痛加剧,有明显反跳痛及肌紧张,发热口干,便秘溲赤。

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通腑泻热,利湿解毒。

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薏苡仁;热甚者加黄芩、黄连、蒲公英、生石膏;右下腹包块加炮山甲、皂角刺。

3、热毒证证候:腹痛剧烈,可遍及全腹,有弥漫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或有界限不清之包块。

高热。

舌质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厚腻,脉弦滑数,或洪大而数。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若持续性高热或往来寒热,热在气分者加白虎汤,热在血分者加犀角地黄汤或黄连解毒汤;腹胀者加厚朴、青皮;腹痛剧烈加延胡索、广木香;口干舌燥加生地、玄参、石斛、天花粉;大便似痢不爽加广木香、黄连;小便不爽加白茅根、车前子。

(二)术后腹胀治疗术后腹胀中医认为多属腑气不通,治疗宜行气通腑,可用大承气汤加减,具体用药:生大黄、枳实、厚朴、莱菔子、木香、桃仁、赤芍、甘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其中生大黄后下。

(三)中医特色疗法1、贴敷:术前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选用双柏散用水调成糊状,或用消炎止痛膏外敷右下腹。

2、针刺疗法:术后针刺双侧足三里,具有促进肠蠕动的作用,可减轻腹胀,促进肛门排气和肠道功能恢复。

取泻法,每次留针0.5-1小时,每日2次。

3、中药灌肠:术后腹胀明显、大便不通,内服大承气汤加减无效时,可用大承气汤煎剂灌肠,以达到行气通腑的目的,促进肛门排气排便和肠道功能恢复。

(四)中医调护1、避免饮食不节和食后剧烈运动,养成规律性排便习惯。

2、少食辛辣刺激、煎炸、肥腻之品。

三、疗效评价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正常,证候积分减少≥95%。

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减轻或较前加重,或出现并发症,证候积分减少<30%。

四、难点分析中医治疗难点:临床上部分患者证候相差不明显,难以准确辨证分型,给辨证论治带来一定困难。

处理方案:仔细诊查患者,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中医辨证水平和准确率。

甲状腺腺瘤或囊肿(肉瘿)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甲状腺腺瘤是最常见的甲状腺良性肿瘤,按形态学可分为滤泡状和乳头状囊性腺瘤两种。

滤泡状腺瘤多见,周围有完整的包膜,乳头状囊性腺瘤少见,常不易与乳头状腺癌区分。

本病属于中医“肉瘿”范畴。

西医治疗甲状腺腺瘤或囊肿的原则是早期手术治疗。

一、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李曰庆主编的《中医外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肉瘿部分。

(1)颈前结喉正中一侧或双侧出现单个肿块,呈半圆形,表面光滑,随吞咽上下移动,无疼痛和压痛。

并发出血时,肿块可迅速增大,伴有胀痛。

(2)肿块增大时,可有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压迫症状。

(3)本病多见于青中年妇女。

(4)超声波检查显示甲状腺内有实质性肿块,或有液性暗区。

(5)血清三碘甲状腺原胺酸(T3)、血清四碘甲状腺原胺酸(T4)及促甲状腺素(TSH)的检查可了解甲状腺功能。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多见于40岁以下的妇女。

(2)按形态学可分为滤泡状和乳头状囊性腺瘤两种。

(3)颈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状肿块,多为单发。

质稍硬,表面光滑,无压痛,随吞咽上下移动。

(4)大部分病人无任何症状。

腺瘤生长缓慢。

(5)当乳头状囊性腺瘤因囊壁血管破裂发生囊内出血时,肿瘤可在短期内迅速增大,局部出现胀痛。

(6)超声波检查显示甲状腺内有实质性肿块,或有液性暗区。

二、围手术期中医治疗(一)中医辨证论治参照李曰庆主编的《中医外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肉瘿部分。

1、气滞痰凝证证候:颈部肿块,不红,不热,不痛,随吞咽上下移动,可有呼吸不畅或吞咽不利。

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

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软坚。

方药: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2、气阴两虚证证候:颈部肿块柔韧,随吞咽上下移动,常伴性情急躁,易怒,怕热,易汗,口苦,心悸,失眠,多梦,手颤,善食,消瘦,月经不调。

舌红,苔薄,脉弦。

治法:益气养阴,软坚散结。

方药:生脉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二)中成药五海瘿瘤丸:软坚消肿。

用于痰核瘿瘤,瘰疠,乳核,甲状腺肿等症。

一次1丸,口服,每日2次。

(三)中医调护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郁怒。

2、清淡饮食,少食肥甘厚腻之品。

三、疗效评价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治愈:局部肿块及全身症状消失,超声波检查甲状腺肿块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有效:局部肿块缩小,全身症状减轻,超声波检查甲状腺肿块缩小,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局部肿块无缩小或较前增大,全身症状无明显改善,超声波检查甲状腺肿块无明显缩小或较前增大,证候积分减少<30%。

四、难点分析中医治疗难点:中医治疗疗程长,见效慢,部分患者长时间服用中药汤剂难以接受。

处理方案:对中药汤剂治疗有效者,服用一段时间后改用中成药治疗。

乳腺纤维腺瘤(乳核)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乳腺纤维腺瘤是女性常见的乳房良性肿瘤,高发年龄是20-25岁,好发于乳房外上象限,约75%为单发,少数属多发。

本病产生的原因是乳腺小叶内纤维细胞对雌激素的敏感性异常增高所致。

属于中医“乳核”范畴。

西医治疗乳腺纤维腺瘤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切除。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李曰庆主编的《中医外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乳核部分。

(1)本病多发于20-25岁女性,其次是15-20岁和25-30岁女性。

(2)乳房肿块常单个发生,或多个在单侧或双侧乳房内同时或先后出现。

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大多在0.5-5cm之间,质地坚实,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好,触诊常有滑脱感。

(3)一般无疼痛感觉,少数可有轻微胀痛,但与月经无关。

肿块生长缓慢,若在妊娠期迅速增大者,应排除恶变的可能。

(4)超声检查显示肿块边界清楚和完整,有光滑的包膜,内部回声分布均匀,后方回声多数增强。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本病是女性常见的乳房肿瘤,高发年龄是20-25岁,其次是15-20岁和25-30岁。

(2)好发于乳房外上象限,约75%为单发,少数属多发。

(3)除肿块外,病人常无明显自觉症状。

(4)肿块增大缓慢,质地似硬橡皮球的弹性感,表面光滑,易于推动。

(5)月经周期对肿块的大小无明显影响。

(6)超声检查显示肿块边界清楚和完整,有光滑的包膜,内部回声分布均匀,后方回声多数增强。

二、围手术期中医治疗参照李曰庆主编的《中医外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乳核部分。

1、肝气郁结证证候:肿块较小,发展缓慢,不红,不热,不痛,推之可移。

可有乳房不适,胸闷叹息。

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逍遥散加减。

2、血瘀痰凝证证候:一般肿块较大,坚实木硬,重坠不适。

胸胁牵痛,烦闷急躁,或有月经不调、痛经等症。

舌暗红,苔薄腻,脉弦细。

治法:疏肝活血,化痰散结。

方药: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山慈菇、海藻。

月经不调者,加仙茅、淫羊藿调摄冲任。

(二)中成药五海瘿瘤丸:软坚消肿。

用于痰核瘿瘤,瘰疠,乳核,甲状腺肿等症。

一次1丸,口服,每日2次。

(三)中医调护1、调摄情志,避免忧郁。

2、适当控制厚味炙煿食物。

三、疗效评价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治愈:局部肿块及全身症状消失,超声波检查乳房肿块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有效:局部肿块缩小,全身症状减轻,超声波检查乳房肿块缩小,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局部肿块无缩小或较前增大,全身症状无明显改善,超声波检查乳房肿块无明显缩小或较前增大,证候积分减少<30%。

四、难点分析中医治疗难点:中医治疗疗程长,见效慢,部分患者长时间服用中药汤剂难以接受。

处理方案:对中药汤剂治疗有效者,服用一段时间后改用中成药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