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 《论语》十二章
【新教材】4.1《论语》十二章(教案)-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材定位】《<论语>十二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一篇文章。
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而这篇节选自《论语》的课文,焦点就在于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深入浅出,要言不烦,精辟隽永。
学习这篇文章时,要在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也要再研习中,注意把握这些经典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的巧妙之处。
【素养目标】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教学重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从牙牙学语到经天纬地,我们以古典文化为土壤,不断的成长前行。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
二、文化常识1.了解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孔子轶事圣人也会犯错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
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
【新教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
·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11 《论语》十二章/
①“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地位高 的人;二是指人格高尚的人,即有才德的人。这里是第二种 意思。 ②“忠”指竭尽自己的心力,是与他人相处的原则,不仅指 臣对君,也包括其他人。“信”即“诚信”,对待所有人都 应如此。 ③“义”即“宜”,是行为的尺度。 ④“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仁德,是道德的本体。仁义 相连,仁是发端,义是体现。
11 《论语》十二章/
【参考答案】
关键: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勤奋好学。 宋濂、王育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我们经常会 遇到困难,只有勇于面对,坚持不懈,勤奋好学,才能学有所 成。
积累拓展
11 《论语》十二章/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七年级语文上册
11 《论语》十二章/
11 《论语》十二章
思考探究
11 《论语》十二章/
一、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解其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人家不了解我,却不因此恼怒,不是君子吗?
11 《论语》十二章/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选自《雪涛小说》有删改)
11 《论语》十二章/
【参考答案】 (1)既然如此,那么你巧妙的技艺,正好用来自杀,(这) 不是太愚蠢了吗? (2)替别人打算,还是替自己打算,(我)宁肯为自己!
11 《论语》十二章/
二、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有哪些观点?选择 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优秀课件PPT
([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五)
【材料三】石首杨文定下锦衣狱,与死为邻。公励志读书不辍。同难者笑之曰:
“势已如此,读书何为? ”曰: “朝闻道,夕死可也。”
([明]焦竑《玉堂丛书·器量》)
1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知晓,明白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评析】本章显示了孔子的义利观:利要服从பைடு நூலகம்,要重义轻利。
5
壹
章 句 解 读
6
前六章重点字词:
• 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 2.人而不仁,如礼何? • 3.朝闻道,夕死可矣 •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7
后六章重点字词
• 士不可以不弘毅 • 一日克己复礼 • 不亦重乎 • 死而后已 • 天下归仁焉 • 请问其目 • 请事斯语矣 • 其恕乎
《 论 语 》 十 二 章
1
贰
壹
课
章
后
句
练
解
习
读
2
孔子及《论语》
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丘,字 仲,尼 末春期秋名著 的 思想、家 、教育家, 政治学家派的创儒始家人。相传他有弟子_____,贤者______3人00。0孔
子被后世72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至儒圣家先代师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
【评析】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 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 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 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论语》十二章 说课稿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论语>十二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二章》。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是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以“亲情之爱”为主题,所选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
《<论语>十二章》虽然并非直接围绕亲情展开,但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这十二章语录涵盖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个人修养等多个方面,语言简练,含义深远。
通过学习这些章节,学生可以领略到孔子的思想智慧,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能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在实词、虚词的理解和文言文的翻译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但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字词和句子的意思。
(2)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孔子的思想观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汲取孔子思想中的智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孔子的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2、引导学生领悟《论语》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2单元5《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基础测评】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可以兴.兴:激发人的感情B.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C.文胜质则史.史:虚饰,浮夸D.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答案】B 【解析】敏:勤勉。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彰明B.知.止而后有定知:知道C.定而后能静.静:心不妄动D.安而后能虑.虑:忧虑【答案】D 【解析】虑:思虑精详。
3.下列有关《论语》的相关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B.《论语》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C.《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D.“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答案】B 【解析】《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
4.下列与《礼记》《大学》有关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成书于汉代。
B.《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为“三礼”,《礼记》在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C.《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后与《春秋》《论语》《孟子》一起合称为“四书”。
D.《大学》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修身”“齐家”等八条目。
【答案】C 【解析】“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不包含《春秋》。
5.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3)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答案】(1)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
新教材《《论语》十二章》人教部编版1
新教材《《论语》十二章》人教部编 版1课件 优秀课 件ppt课件免 费课件 优秀课 件课件 下载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 (《八佾》)
译文:孔子说:“为人却无仁心,礼仪制度对他又 有什么用呢?为人却无仁心,音乐对他又有什么用 呢?”
新教材《《论语》十二章》人教部编 版1课件 优秀课 件ppt课件免 费课件 优秀课 件课件 下载
新教材《《论语》十二章》人教部编 版1课件 优秀课 件ppt课件免 费课件 优秀课 件课件 下载
为什么要读论语?
为什么要读《论语》?因为《论语》里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离你不远,离你的心抑或只隔一米阳 光,你只要跨进去,就有新的体验与思索,就可领受其光芒的温暖。这样,也许你的生命就加增了 一些宽度和深度。好比你的家旁边就有一座花园,而你却未曾进去过,是否有些遗憾呢?生命就是 一场大的遇合,生命的意义是种种遇合赋予的。正如诗人布罗茨所说:“我是我所读过和所记得的 东西的总和。”读过《论语》,“我” 的“总和”会大许多。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后君子。”(《雍也》)
质胜文则野: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 质,质朴、朴实。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 俗。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 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 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新教材《《论语》十二章》人教部编 版1课件 优秀课 件ppt课件免 费课件 优秀课 件课件 下载
《论语》十二章
——孔子的君子之“仁”
新教材《《论语》十二章》人教部编 版1课件 优秀课 件ppt课件免 费课件 优秀课 件课件 下载
新教材《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完整版
时 分
层
板
还多可以识多认于识鸟鸟兽兽草草木木的之名名称。。””观小子 ::观老察师力对。学怨生:的讽称刺呼。。(《阳货》)
作 业
块
二
返 首 页
20
板
[资料链接]
块
课
时
一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
分
层
板
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邑人,
作 业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有弟子
时 分
层
任,不亦
重乎?死而 后已,不亦远乎?”
作
板
必须担当的责任,不是很沉重吗?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业
块 弘 后毅 已: :抱 然负 后远 才大 停止,。意已志坚,强停。 止弘 。乎,:广表大疑。问毅语,气坚。强。(《泰伯》)
二
(新教材) 第2单元 4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件—2020年秋统编版(2019)选择性 必修上 册(共1 08张PP T)
时
一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
分
层
板
内 自 省 也。”
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贤:贤人,有贤德的人。
作
业
齐:看齐。省:反省,检查。
块 (《里仁》)
二
(新教材) 第2单元 4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件—2020年秋统编版(2019)选择性 必修上 册(共1 08张PP T)
返 首 页
(新教材) 第2单元 4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件—2020年秋统编版(2019)选择性 必修上 册(共1 08张PP 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
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这是升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
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在对文言文这一语言形式的把握上还略有欠缺,而且学习兴趣较低。
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了解《论语》和孔子;积累文言词汇和名句,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合作探究法和读写结合法倾吐阅读感悟,使阅读产生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五、教法学法分析1、诵读法。
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内蕴,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语录的主旨,力争当堂背诵。
2、质疑、合作、探究法。
可就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竞赛与自由表达法。
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能快速背诵课文,并让学生联系生活畅谈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4、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应用多媒体及电子白板等电教化辅助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论语》中的基本概念,如仁、礼、孝等。这些概念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指导着我们的行为和道德判断。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如《论语·为政》中“为政以德”的应用。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在政治治理中运用道德原则。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为政以德”和“里仁为美”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古今对比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
2.语言建构与应用: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古文阅读水平,学会运用文言文表达观点。
3.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从《论语》中汲取智慧,启发思考,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4.审美鉴赏与创造:让学生感悟《论语》中的文学美,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激发创作灵感。
在难点和重点的讲解方面,我发现通过举例和对比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道德原则。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这些原则的理解仍较表面,难以达到内化于心的效果。因此,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从更深层次去体会儒家思想的内涵。
最后,关于教学效果的评价,我觉得除了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外,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写作环节,如让他们撰写心得体会或者小论文,以检验学生对《论语》十二章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我也将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够将儒家道德原则付诸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针对以上难点和重点,采用讲解、讨论、实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核心知识,突破难点,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论语》十二章。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做出道德选择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论语》中的道德智慧。
初中语文论语12章
初中语文论语12章
《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新版),为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部编版”教材,分为六三制七年级上册和五四制七年级上册,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的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论语12章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
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
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
”《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子张》。
新教材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论语》十二章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把关题
新教材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论语》十二章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把关题一、原文子曰:“君子食〔名作动,吃饭〕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靠近〕有道而正〔使动,使……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假如〕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听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见贤〔形作名,贤人〕思齐〔形作动,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反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那么野,文胜质那么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配适宜当的样子〕,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胸怀宽广〕,任重而道远。
仁〔名状,把“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顿〕,不亦远乎?”《泰伯章》子曰:“譬如为山〔用土堆山〕,未成一篑〔装土用的竹筐〕,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倒〕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通“智”,智慧〕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颜渊问仁。
子曰:“克〔约束〕己复礼为仁。
一日〔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称赞〕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细那么〕?”子曰:“非礼〔名动,符合礼制〕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聪明〕,请事〔付诸行动〕斯语矣。
”《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字〕而可以终身行〔奉行〕之者乎?”子曰:“其〔大概〕‘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不〕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二、字词+句型〔一〕通假字1.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通“智”,智慧〕〔二〕词类活用1. 君子食无求饱〔名作动,吃饭〕2. 就有道而正焉〔使动,使……正〕3. 见贤思齐焉〔形作名,贤人;形作动,看齐〕4.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名状,把“仁”〕5.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名动,符合礼制〕〔三〕一词多义1. 克〔1〕克己复礼〔约束〕〔2〕克终者盖寡〔可以〕〔3〕既克,公问其故〔战胜〕〔4〕克期完成〔限定〕〔5〕虽多忌克〔妒忌刻薄〕〔四〕古今异义1. 文质彬彬古义:配适宜当的样子今义:文雅貌2.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古义:一个字今义:一句话〔五〕特殊句型1.判断句〔1〕止,吾止也。
统编新教材《论语十二章》精解
《论语》十二章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①于事而慎于言,就②有道③而正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①敏:勤勉。
②就:靠近、看齐。
③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④正:匡正、端正。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子曰:“人而①不仁,如礼何②?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注释】①而:如果。
②如……何:把……怎么样。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要礼仪做什么?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要奏乐做什么?”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译文】孔子说:“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
”4.子曰:“君子喻①于②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注释】①喻,明白,通晓,这里可译为“懂得”。
②于:介词,对。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道义通晓(看重),小人对利益通晓(看重)。
”5.子曰:“见贤①思齐②焉,见不贤而内③自省也。
”(《论语·里仁》)【注释】①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②齐:与......看齐。
③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译文】孔子说:“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心里想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6.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③,文胜质则史④,文质彬彬⑤,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注释】①质:质朴,朴实。
②文:华美,文采。
③野:粗野、鄙俗。
④史:虚饰,浮夸。
⑤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恰到好处,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②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③,不亦远乎?(《论语·泰伯》)【注释】①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板块八、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阅读后三章,这几章把“时光”“志向”“学习”与“仁”结合在一起。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表达观点及理由。 示例:时间是最公平的东西,它不会由任何人的意志而加快或减慢,珍 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善待你。我们应该确立自己的志向,虚心坚持, 做一个有追求的人。
2.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为所欲为 乐在其中 三人行,必有我师 3.把握文章主旨 仔细品读课文,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看法。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 在启发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 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 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确: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 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3.古今异义 (1)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2)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乐如知而为
(二)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 因此愤慨,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论语〉十二章》 说课稿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 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论语〉十二章》,下 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 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专项练习(解析版)-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1、课文详解论语十二章〔先秦〕孔子及其弟子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译文: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如何谈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又从何谈音乐呢?”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
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2.4论语十二章课件36张
道:学问、人生哲理。 喻:知晓,明白。
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
文白对译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雍也》)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了质朴 就会浮夸,质朴和文采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尝试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积累
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见贤思齐:见到贤能的人就想向他看齐。 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未成一篑: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 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想要或不愿意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
①一言:一个字。言, 字。 ②恕:推己及人,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①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 呼。 ②夫:那。 ③兴:指激发人的感情。 ④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 风俗的盛衰。 ⑤群:提高人的人际交往 能力。 ⑥怨:指讽刺时政。 ⑦迩(ěr):近。
十二章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 第一章: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谈论礼乐,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 第三章:君子之道:对真理或某种信仰的追求。 第四章:从义自我反省。 第六章: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 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 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 朱熹把它列为“四书”(《孟子》、《中庸》、《大学》、 《论语》)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 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本文十二章是儒家修身之言, 讲的是做人之道。
【新教材】《论语》十二章 课件—高中统编选择性必修上册
克已复礼:约束自我, 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一日:一旦。 归:称赞。称许。 目:条目,细则。 事:实践。从事。
文白对译
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 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至圣先师—孔子
至圣先师—孔子
文白对译
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 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 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至圣先师—孔子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 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 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 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文本探究
结合《论语十二章》,谈谈如何理解孔子的“仁”和“礼”
“礼”首先是一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个体立身的基石,子曰“君子博学于 文,约之以礼”;其次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即以血缘为根基、以等级为特征的 统治体系。儒家强调礼治而不是法治,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文本探究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礼”和“君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新教材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4论语十二章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语录体 语录体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它常用于弟子记录导师 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 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 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 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 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其中《论语》简明 深刻,语约义丰,往往在一两句话里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经 验,在后世流传甚广,有些内容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孔子论述的中心和重点。为了辨 清“君子”的形象,孔子常把“君子”与“小人”比较而论,从道德修养、 人格理想、义利观和行为观等方面区分君子和小人,指出两者的根 本区别。那么君子与小人到底有哪些明显的区别呢?请结合《论 语》进行归纳总结。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7.当代某些自由主义者曾攻击过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们将这条道德规则进行反推,得出“己所欲,施于人”的观点,认为 这样的做法可能妨碍他人的自由,违背他人的意愿。你如何看待孔 子说的“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规则是否妨碍他人的自 由?
文脉图解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 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 想道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 鉴。
文脉图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则殆。”
危险,有害
第11页
【译】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 迷惘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 (陷入邪说的)危险。”
• 重点字词:罔、殆
学习 辨正统一 思考
迷惘
停殆
第12页
品质高尚
6、子曰:“ 贤 哉,回也!一
忍受
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乐于学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
也!”
• 饭疏食饮水 • 饭:名词-动词,吃饭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一词多义
• 为: • 可以为师矣 • 为人谋而不忠乎
当、做 替
•知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了解 懂得
一词多义
•而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博学而笃志
转折 顺承 并列
•其 • 仁在其中矣 • 其不善者而改之
2.曾子曰:“吾日三省( xǐng )吾身:为 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 chuán )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wăng ),思 而不学则殆( dài )。”(《为政》)
•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9.子曰:“三 人行,必有我师 焉。 择
(表虚数,几个)走 必定, 一定
于此, 选择 在其中
其 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代词,他们 (优点,(顺从,学习) 指“三人”) 长处)
改正自身 同样的毛病
【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 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 (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同“又” 顺承
3.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
独立
迷惑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
自然规律
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 矩。”
超过 规矩、规范
【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 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 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 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 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 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 矩。
舍弃
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 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 不停。”
•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问: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 比喻 •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
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 的宝贵。
军队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普通人
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 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10、子在川上曰:“逝(shì) 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 夫不可夺志也。”
• 12、子夏曰:“博学而笃(dǔ) 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结合注释, 理解文意
(复习,实习)
1.子曰:“学而时 习之,不亦说乎?
第7页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 别人办事情是不是不尽心竭力呢?同朋友交 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温 习过呢?”
•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 信(诚实) 习(温习)
• 这句中所包含的成语:
三省吾身
第8页
• 这句话中包含的成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
第16页
以上两则向我们讲述怎样正确的学习态度呢? 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
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 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总之,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第17页
河
流逝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这
不舍昼夜。”
《论语》
• 《论语》是儒家的经 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 撰而成。它以语录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
• 《论语》与《大学》 《中庸》《孟子》并 称“四书”。
•熟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yuè )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 yùn ),不亦君子乎?”(《学而》)
• 匹夫不可夺志也 • 古:普通人 •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 吾日三省吾身 • 古:多次 • 今:数词,三
词类活用
• 学而时习之 • 时:名词-状语,按时
• 吾日三省吾身 • 日:名词-状语,每日
• 温故而知新 •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词类活用
• 传不习乎 •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
• 不亦君子乎 •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 可以为师矣 • 古:可以、凭借 • 今:可能、许可
古今异义
• 饭疏食饮水 • 古:粗劣 • 今:疏通、疏散
• 饭疏食饮水 • 古:冷水 •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古今异义
•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广泛
并列 坚守
12、子夏曰:“博学 而 笃
志,切恳切问而近思,仁仁德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 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 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 德就在其中了。”
课文探究
•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总结
通假字
• 不亦说乎 • 说:同悦,喜悦、愉快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dān) 食,一瓢(piáo)饮,在陋巷,人不堪其 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 之者,好(hào)之者不如乐之 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 (gōng)而枕(zhěn)之,乐亦在 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
以……为乐趣 名词意动
分析文义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 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 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 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 的人。”
课文探究
•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 顶真 •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
『 论 语 』 十 二 章
第1页
孔子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 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 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 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 重点字词:时、习、说、朋、知、愠、君子
• 这句话说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学习的方法 学习的乐趣 个人的修养
第6页
2.曾子曰:“吾 日 三 省 吾身:
我 每天 多次 检查,
反省
为人 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替 办事 尽心竭力Fra bibliotek交往信乎?传 不 习乎?”
真诚, 老师传授 复习 诚实 的知识
固定句式:“不……乎?”译作“是不是……呢?”
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吃饭
名词作动词 粗粮 冷水 弯着胳膊 顺承
8、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趣乐亦在其中矣正。当不手义段而富且贵对,于
于我如浮云。”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 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 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 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 天上的浮云一样。”
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 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 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 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 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 是多么高尚啊!”
课文探究
•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 安于贫困的品质。
代词,学问
喜欢、爱好
7、子曰:“知之 者不如 好
……的人
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可
旧的 领悟
可以
(知识)
以 (之) 为 师 矣。”
凭 (这一点) 做
了
第9页
【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 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 获取新的知识
↗ • 有所发现
↘ • 温习学过的知识 ↙
↑
• 独立思考 ↙
• 将旧知识融会贯通
第10页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它的 他人
特殊句式
• 省略句: •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 判断句: • 贤哉,回也!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33页
(时常)
(通“悦”,愉
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志同道合的人
了解
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却 生气, 发怒
有道德修养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第5页
【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 去温习(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 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 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也 是君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