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建光《现代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非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
顾建光《现代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增进政府回应】
第十三章增进政府回应1.增强政府回应对于服务性政府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答:(1)“增进政府回应”指要求政府能够积极地反应并回答通过各种途径来表达出来公民的意思,这是提高政府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2)“政府回应”,就是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对公众的需求和所提出问题作出积极敏感的反应和回复的过程。
(3)政府回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政府回应是一个公共管理的过程。
政府公共管理首先足扮演好公共服务主体的角色。
政府办事和制定政策都要符合公众的利益。
对于政府,注重回应,就是注重公众的疾苦和需求,尽可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和解决公众提出的问题。
(4)增强政府回应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大的意义,政府回应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对于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和更好地满足广大民众的需求都有重要的影响。
政府只有在充分了解广大群众需要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提供公共服务,进一步促进服务型社会的建设。
2.如何从体制建设的层面来增强各级政府的回应?答:政府回应是政府与公众间的一种双向“互动”过程,是公共管理民主化的具体表现,是政府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体现。
增强政府回应既是一个值得提倡的口号和理念,更需要各级政府持之以恒的努力建设。
(1)注重政府回应的法规建设要将政府回应所涉及的内容和各个环节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依法操作,使政府回应的程序通过法规的形式稳固下来。
①从政府的角度,将要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项目、范围、类型等,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②对于公众,自己所享受服务的权利与义务、所要承担的责任、所要求服务项目的选择与确定、具体的要求及对所要求服务项目失败的投诉等,均需以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
③公众与政府间相互回应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要求,也要通过法规的形式确定。
只有注重法规建没,政府回应才可能具有规范和长远的性质。
(2)注重政府回应流程的设计与运作①政府回应能力的体现不仅是能及时迅速接收到公众的意见、建议,还体现在及时高效地处理公众提出的各种服务需求,解决各种问题,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顾建光《现代公共管理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顾建光《现代公共管理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概念题1.公共管理答: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的过程。
2.公共利益答:(1)公共事务所体现的是社会的公共性利益。
所谓“利益”,从正面意义上说,也就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有的资源与条件。
事实上大量的利益体现为私人的利益。
只有那些为社会成员共享的资源与条件,才构成公共利益。
(2)公共利益包括的两层意思:①体现居民长远利益的那些事务;②体现全局利益因而全体居民都十分关心的那些事务。
(3)公共管理是指不以营利(即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旨在有效地增进与公平地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调控活动。
公共部门追求的不应该是某个公共部门自身的利益。
这正是公共部门不同于社会其他组织形式的主要特征,否则公共部门就演变成为私人部门了。
3.非营利组织答:非营利组织是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
非营利组织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包括艺术、慈善、教育、政治、宗教、学术、环保等等。
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并不是为了产生利益,非营利组织受到法律或道德约束,不能将盈余分配给拥有者或股东。
非营利组织有时亦称为第三部门,与政府部门(第一部门)和企业界的私部门(第二部门),形成三种影响社会的主要力量。
非营利组织还是必须产生收益,以提供其活动的资金。
但是,其收入和支出都是受到限制的。
非营利组织因此往往由公、私部门捐赠来获得经费,而且经常是免税的状态。
私人对非营利组织的捐款有时还可以扣税。
4.事业单位答: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由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我国事业单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是由国家兴办并管理的,按照国家计划运行的机构,需要国家财政供养,一般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和自主事业单位,即国家不拨款的事业单位。
顾建光 现代公共管理学 2007版
现代公共管理学顾建光绪论第一节现代公共管理兴起的时代背景1.社会越是进步,公共事务就越是丰富和复杂。
(1)公民个人可以经过自身努力满足生活需求,但要依靠各种公共机构来满足其他的需求,实现目标。
(2)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加大,社会结构的复杂化,涌现出大量需要全社会一起承担的公共事务。
也有无数需要通过公共管理来解决的问题。
(3)社会公共事务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出现大量跨国界和国际性事务,有了日益增加的国际性公共组织。
2.公共管理的兴起(1)过去的比较狭隘的行政管理理念已经滞后而不合时宜,正在被更加广泛的公共管理理念所取代。
(2)公共管理的主体不仅有政府,还有社会中各类追求为公共利益服务的非政府公共组织和非营利组织。
(3)理念上的变革,包括两方面:一是管理主体从单一的政府角色发展到包括政府、各类非营利组织和非公政府公共组织社区在内的多多元主体。
二是政府把一部分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力,下放给其他一些社会公共组织和社区。
(4)推行公共管理实践的发展,开展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推进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3.改革的浪潮对传统行政的冲击。
当代再造政府的行政改革浪潮,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的体系,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崛起做了铺垫。
实践呼唤理论,理论引导实践,新公共管理思潮,对再造政府的改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公民参与的影响,(1)公民参与的成为当代公共事务管理的一种新时尚。
(2)一个理想的现代公民社会应建立在政府市场街,社区三足鼎立的基础之上,这三者以相互信任为前提,在依赖于与制衡的互动关系中,找到各自的理想定位。
(3)许多国家摆脱万能政府,正在不断将一些管理的职能,权力返还社会,使得政府对社会经济事务的管理方式,从传统的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化,政府通过政策制定执行正确的政策来加强宏观调控,同时减少一切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第二节,我国公共管理发展的实践环境【课后题2.】我国促进公共管理发展的宏观社会环境发生的相关重要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现代公共管理学 顾建光
绪论▪第一节现代公共管理兴起的时代背景▪第二节我国公共管理发展的实践环境▪第三节公共管理的学科特点与研究方法▪第四节学习公共管理学的意义▪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作好就是不平凡。
——张瑞敏(中)▪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
——松下幸之助(日)第一节现代公共管理兴起的时代背景▪1、现代社会公共事务的复杂化和多样化▪2、公共管理理念的出现与普及▪3、国内经济体制、行政体制的深化▪4、国际上“再造政府”的行政改革浪潮的涌现▪5、公民参与的兴起与盛行国内经济体制、行政体制的深化▪(1)政府规模的扩大▪(2)政府角色的膨胀▪(3)社会对政府的不满▪(4)经济因素与财政压力国际上“再造政府”的行政改革浪潮▪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重塑政府》一书中提出了十条政府改革的原则:▪(1)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2)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3)竞争性: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提供服务中去▪(4)有使命感的政府: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5)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6)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7)有事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浪费▪(8)有预见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9)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协作▪(10)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公民参与的兴起与盛行▪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针对公共行政所面临的时代危机,提出了“公民参与”(citizen participation) 的“社区主义”的重要主张,组建以公民参与为核心的公共管理新架构。
“社区主义”因此成为欧美国家拓展公共管理领域的新思潮。
其核心思想在于通过公民自理社会问题能力的提高,降低对政府行政的过高期望,减缓日益复杂的公共问题所导致的政府与公民的紧张关系,形成政府与公民“双赢”的局面。
第二节我国公共管理发展的实践环境▪一、社会利益结构的多元化▪二、经济运行体制市场化▪三、政治生活民主化、法制化一、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1)利益格局多样化▪(2)利益群体分散化▪(3)利益诉求公开化▪(4)利益关系多元化二、经济运行体制市场化▪中国经济生活市场化程度高的表现:▪(1 )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2 )各类专业生产要素市场和消费品市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3 )经济关系契约化,利益主体间的利益交易行为及各自的权利义务由契约规定,受法律保护三、政治生活民主化、法制化▪1、在集体与个体关系上,绝对集体主义取向的观点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社会开始承认并尊重个体独立的价值,在集体框架下的个体的地位日益凸显▪2、人民群众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明显增强▪3、人民群众的权利观念逐渐普及第三节公共管理的学科特点▪一、公共管理的学科特点▪1、跨学科与专门化的统一▪2、学术性与应用性的统一▪3、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4、公共性与管理性的统一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实证性:指公共管理学追求经验科学的证实、预见和客观性等传统,要求对公共管理的现象、事实或经验加以归纳与分析、得出一般的假设或可检验的命题和理论,并由经验、事实来检验这种假设、命题或理论的正确性。
顾建光《现代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我国的事业单位与公共企业】
第十二章我国的事业单位与公共企业一、名词解释1.事业单位答: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由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我国事业单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是由国家兴办并管理的,按照国家计划运行的机构,需要国家财政供养,一般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和自主事业单位,即国家不拨款的事业单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事业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新形势的需要。
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既是今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和关键环节,又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2.领导体制(对外经贸大学2013年研;东财2013年研)答:行政领导体制指以推行国家公共事务为主要目标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体制,同时也包括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体制。
包括行政组织机构、行政领导集团结构、行政领导工作制度等内容。
领导体制的类型有:①以最高行政决策人数为标准,可划分为首长制和委员会制;②以中央和地方、上级和下级权限为标准,可划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③以行政领导系统及行政机关内部各单位的职务性质和工作范围为标准,可划分为层级制和职能制;④以行政领导是否统一为标准,可划分为完整制和分离制。
3.公共企业答:公共企业是指政府为了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即出于向社会公众提供必不可少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解决外部效用问题、增进社会公正、调节和平衡宏观经济发展等目的建立和经营的企业。
二、简答题1.简述公用事业的特征。
(北邮2010年研)答:公用事业是指具有各个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民共享的基本特征的,服务于城市生产、流通和居民生活的各项事业的总称,又称城市基础设施或市政服务事业。
公用事业提供的服务一般包括:供水、排水、电力、天然气供应、电信等,从本质上讲,它是把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的。
它通过建立网络,将客户连接到终端提供服务。
因此它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1)网络式的服务存在着自然垄断的事实,至少是一个客观趋势。
顾建光《现代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部门的社会管理职能】
第六章公共部门的社会管理职能1.在社会管理中如何体现实现公平正义的原则?答:(1)社会管理的基本价值取向应该是社会公平和公正。
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新情况,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更新社会管理观念,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改革创新,形成适应我国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愿望、更加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
②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公共管理的基本出发点,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确保社会安定团结。
(2)我国当前改革新阶段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必须依据社会公平公正原则。
客观上,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与社会公正状况息息相关的。
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也都离不开社会公正。
依据社会公正的原则,搞好社会管理的制度性建设。
(3)社会管理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保持收入分配和财富分布的公平合理性,防止两极分化的趋势。
①市场机制则会促进两极分化,为了避免市场经济中收入差距扩大化的缺陷,政府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收入分配政策,调节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
②要建立社会保障体制,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以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2.如何理解我国当前的社会管理主要任务?答: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现阶段的社会管理任务主要有:(1)协调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复杂的,协调社会关系是社会管理的首要任务。
(2)规范社会行为。
社会活动是由社会成员的行为共同构成的。
共同的社会活动需要有共同的行为规范。
(3)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社会结构功能失调、社会秩序紊乱,所产生的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对社会成员生活工作普遍产生不利影响的社会现象。
(4)化解社会矛盾。
社会矛盾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经常发生的,以利益冲突为基础,以树立、对抗形式表现出来,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矛盾。
(5)促进社会公正。
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基石。
促进社会公正,从全局、长远意义上看,最根本的是完善法治、健全制度,而不能仅仅依靠行政手段、临时措施。
顾建光《现代公共管理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顾建光《现代公共管理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概念题1.公共部门答:公共部门是指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广义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政府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其职能是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无偿占有社会公共资源,并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除政府机构外,还存在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机构等“准公共部门”组织,又称第三部门或非营利组织,但因其具有的鲜明的“公共”特性,也将其归入公共部门之中。
2.市场失灵答:市场失灵是指因市场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无效率的状况。
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市场机制无法将社会资源予以有效配置;二是市场经济无法解决效率以外的非经济目标。
其主要表现包括:①依靠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②市场经济中的垄断;③市场经济的外部性;④市场波动与经济的不稳定性;⑤市场经济下的收入不平等。
3.政府生产角色越位答:生产角色越位表现为政府所有的企业事业单位垄断生产大量的物品和服务,政府对社会和市场的管制过多过滥。
主要表现为:①政府所有的国有企业生产着大量具有排他性、能够由市场提供的个人物品和自然垄断性质物品;②政府事业单位垄断公共服务;③政府管制过多过滥。
4.电子政务答:电子政务是指各级政府机构的政务处理电子化,包括内部核心政务电子化、信息公布与发布电子化、信息传递与交换电子化、公众服务电子化等。
电子政务实质上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网络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电子政务的这个定义包含三个方面的信息:(1)电子政务必须借助于电子信息和数字网络技术,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软件技术的发展。
顾建光《现代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在公共管理中加强公民参与】
第十五章在公共管理中加强公民参与1.为什么说加强公民参与是公共管理的本质所要求的?答:(1)公共管理的本质是要实现公共利益。
我国政府的管理更要具体体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原则。
在政府公共管理中要更好地表现公民的利益和愿望。
加强公民参与是搞好政府公共管理的前提条件之一。
(2)经济权力是其他一切权力的基础,没有任何利益作为支撑,政治民主常是空洞的。
而政治民主为公共管理准备了广泛的民众条件,让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各项政府事务,并使政府工作全面置于民众监督之下,这就是行政民主的实现。
而只有这时,才有真正的公共管理。
(3)中国政民关系总的趋向是:在立宪政体和责任政府的框架内,通过公共服务市场化和扩大公民参与,进一步确立公民在政民关系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变政府管理为公共管理。
(4)新的政民关系的基础和条件包括两个方面,即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理论,构成了新的政民关系的指导思想;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构成了它坚实的社会基础。
2.现阶段如何开拓公民参与的渠道?答:建立新的政民关系,还必须依靠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作保证。
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是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必须坚持与完善。
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也是根据中国国情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基本政治制度,也必须长期坚持和完善。
(1)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注意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
②加强它的立法、议政和决策功能,密切人民代表和人民的联系,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③加强对各级政府的监督职能,具体制度包括:违宪监督检查制度和监督检查法律实施情况制度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建立新的政民关系,构筑了不可动摇的总体框架。
(2)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在建设和完善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过程中,坚持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了同民主党派的合作共事,巩固了我们党同党外人士的联盟。
顾建光《现代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9~16章)【圣才出品】
第三篇现代公共管理的主体第九章现代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组织1.试分析公共组织的本质。
答:公共组织是谋求社会共享性利益的共同体。
其本质体现为:(1)公共组织服务于公共利益组织是“利益共同体”。
组织是人们为了某种利益考虑而联合起来的形式。
公共组织是为谋求具有社会共享性利益的共同体。
公共组织作为一个组织,它有组织成员的共同利益,这些利益不一定全都是公共利益。
(2)现代社会中,所有的公共组织都是国家的产物公共组织是按照法律建立起来的,并且有赖于公共的资源。
公共组织基本的政府特征,就是公共性。
这深刻地影响到公共组织必须依存的环境。
尽管每一个组织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但在另外一些方面则是十分不同的。
2.公共组织有哪些文化特点?答:(1)组织文化反映在内化了的“规范”上组织文化会具体影响到组织的活动方式上。
组织文化是实际的思想、感情以及行为的系统,是可以触摸得到的,有着可以触摸得到的结果,它的特征体现在组织设计和管理系统上。
(2)组织文化显示为组织的信念系统,体现在语言和象征上一个组织的文化具有约束力,并使其与其他的组织区分开来。
公共管理的文化是基于一套价值的基础上的,即“公共服务的意识形态”。
把价值的核心内容概括为:①公共行政部门是一台执行公意的机器,是作为人民的代表。
政府体现了人民的一般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信任,而非代表了少数人的利益;②公共部门的官员是公仆;③从事公共服务的官员应该具备各种公共的美德;④公共部门的官员应该服从组织,而不是突出他们自己的利益;⑤公务员应该高效和节俭地履行他们的义务;⑥对于公共部门官员的任命应该是出于他们的长处,而不是某些人的特权;⑦公共部门官员应该像其他的公民一样服从法律,按照法律行事。
(3)公共部门的组织文化应该体现一般的价值,同时,不同的部门也应该有一些因职能不同而应有的特殊价值。
组织文化并不总是有助于组织机构的效能,但它应符合公共部门管理的多元价值的指导思想。
(4)公共部门管理的主导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经过多年演化形成的。
顾建光《现代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府部门】
第十章政府部门一、名词解释1.政府的工具(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研;南京大学2008年研)答:政府的工具是指政府的作用方式以及政府运行时的机制,是达成政府政策目标的手段。
政府工具既是一种客体,也是一种活动。
政府的工具可以分为:①市场化工具,是指政府利用市场这一资源配置手段,来达到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目的,如通过民营化、用者付费、管制与放松管制、合同外包、内部市场等手段都可以帮助政府达成政策目标;②工商管理技术,是把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借鉴到公共部门中来,政府通过吸取有效经验从而达成政府的政策目标,包括战略管理技术、绩效管理技术、顾客导向技术、目标管理技术、全面质量管理技术、标杆管理技术和企业流程再造技术等;③社会化手段,是指政府更多地利用社会资源,在一种互动的基础上来实现政策目标,如社区治理、个人与家庭、志愿者组织、公私伙伴关系等。
政府工具并非一经选定就固定不变,它必须不断地调整以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另外,一种模式并不能适应各种不同的情况。
因此,需要对工具的多样性和动态性做更多的研究。
2.政府生产角色越位答:生产角色越位表现为政府所有的企业事业单位垄断生产大量的物品和服务,政府对社会和市场的管制过多过滥。
主要表现为:①政府所有的国有企业生产着大量具有排他性、能够由市场提供的个人物品和自然垄断性质物品;②政府事业单位垄断公共服务;③政府管制过多过滥。
3.寻租答:寻租是指旨在通过引入政府干预或者终止它的干预而获利而进行的游说活动。
寻租是政府干预的副产品,主要包括三种类型:①通过政府管制的寻租;②通过关税和进出口配额的寻租;③在政府合同中的寻租。
寻租活动的特点是利用各种合法或非法的手段,以获得拥有租金的特权。
寻租作为一种非生产性活动,并不增加任何新产品或新财富,只不过改变生产要素的产权关系;把更大一部分的社会财富装入私人腰包。
寻租活动导致政府失败,使资源配置扭曲,是资源无效配置的一个根源;寻租导致不同政府部门及官员争权夺权,影响政府声誉和增加廉政成本;它妨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降低行政运转速度甚至危及政权稳定。
顾建光《现代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现代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组织】
第九章现代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组织1.试分析公共组织的本质。
答:公共组织是谋求社会共享性利益的共同体。
其本质体现为:(1)公共组织服务于公共利益组织是“利益共同体”。
组织是人们为了某种利益考虑而联合起来的形式。
公共组织是为谋求具有社会共享性利益的共同体。
公共组织作为一个组织,它有组织成员的共同利益,这些利益不一定全都是公共利益。
(2)现代社会中,所有的公共组织都是国家的产物公共组织是按照法律建立起来的,并且有赖于公共的资源。
公共组织基本的政府特征,就是公共性。
这深刻地影响到公共组织必须依存的环境。
尽管每一个组织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但在另外一些方面则是十分不同的。
2.公共组织有哪些文化特点?答:(1)组织文化反映在内化了的“规范”上组织文化会具体影响到组织的活动方式上。
组织文化是实际的思想、感情以及行为的系统,是可以触摸得到的,有着可以触摸得到的结果,它的特征体现在组织设计和管理系统上。
(2)组织文化显示为组织的信念系统,体现在语言和象征上一个组织的文化具有约束力,并使其与其他的组织区分开来。
公共管理的文化是基于一套价值的基础上的,即“公共服务的意识形态”。
把价值的核心内容概括为:①公共行政部门是一台执行公意的机器,是作为人民的代表。
政府体现了人民的一般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信任,而非代表了少数人的利益;②公共部门的官员是公仆;③从事公共服务的官员应该具备各种公共的美德;④公共部门的官员应该服从组织,而不是突出他们自己的利益;⑤公务员应该高效和节俭地履行他们的义务;⑥对于公共部门官员的任命应该是出于他们的长处,而不是某些人的特权;⑦公共部门官员应该像其他的公民一样服从法律,按照法律行事。
(3)公共部门的组织文化应该体现一般的价值,同时,不同的部门也应该有一些因职能不同而应有的特殊价值。
组织文化并不总是有助于组织机构的效能,但它应符合公共部门管理的多元价值的指导思想。
(4)公共部门管理的主导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经过多年演化形成的。
顾建光《现代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绪论~第8章)【圣才出品】
绪论1.如何理解现代社会大量涌现的公共事务?答:在任何一个现代社会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量的需要加以良好管理的公共事务。
社会越是进步,公共事务就越是丰富。
(1)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有很大的不同。
随着传统的家族大家庭被现代的“核心家庭”所取代,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加大,随着现代人们迁徙距离的加大和迁徙频率的加快,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就涌现出大量的需要整个社会一起承担的公共服务,就有无数需要通过公共部门的管理来处理解决的问题。
(2)现代社会公共事务的复杂化和多样化,除人生中的生老病死、个体生存发展的事务之外,还出现了大量跨越国界和国际性的事务,如环境保护、生态、外空间、地球变暖、地球的沙漠化、艾滋病、恐怖主义等等问题。
由此有了日益增加的国际性公共组织。
(3)现代社会大量涌现出的公共事务是与当今社会的发展及管理状况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公共事务出现,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管理的改善与服务质量的提高。
2.我国公共管理发展的社会实践背景如何?答:我国的行政管理改革和公共管理发展的进程主要动因来于市场趋向的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公民社会的发育、发展。
我国的宏观社会环境发生的相关的重要变化主要体现在:(1)社会经济活动的市场倾向①伴随着经济生活市场化进程,社会内部也出现了一些非理性、不道德的无序现象,致使许多人对市场机制的合理性、必要性产生疑虑。
邓小平的精辟论述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了市场化的价值取向。
②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为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最充分的合法化资源。
(2)社会群体利益分层与多元化采取改革开放政策,社会的整体性利益结构开始崩解。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和体制的逐步完善,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分化日益凸显。
①利益源泉多元化。
在突破单一公有制大一统的局面以后,社会各种利益源泉迅速涌现出来。
②利益单元分层化。
改革开放使社会的利益单元从集体性的组织缩小到家庭和个人,尤其是个人利益主体地位的确认,使社会利益单元因获得个人逐利本性支持而充满活力,这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最强大、最根本的内源动力。
顾建光《现代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推进政务公开与透明政府建设】
第十四章推进政务公开与透明政府建设一、名词解释1.服务型政府答:服务型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提供平等服务的政府,是一个提供有效服务的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2.公共行政与公共行政学(中科大2011年研)、公共行政(湖南农大2013年研)答:(1)公共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构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
其含义包括:①公共行政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构即政府或行政当局,不包括立法和司法机构;②公共行政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即政府在管理公共社会事务上是权威,在私人事务上不是权威;③公共行政活动必须依法而行并且有效率。
(2)公共行政学,又称行政学、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社会公共事物及自身内部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的规律,即公共行政的规律。
二、简答题1.结合实际谈谈“阳光政府”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我们应如何打造“阳光政府”?(北邮2006年研)答:阳光政府是指透明的政府,温暖的政府,其本质是执政为民的政府。
透明,决定了政府必须在阳光下行政,实行政务公开,使人民充分享受知情权和监督权;温暖,决定了政府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全力维护和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体现执政为民的本质。
坚持执政为民,建设阳光政府,对于新形势下加强政府建设特别是基层政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核心任务。
构建和谐社会,政府要与中介组织、社区组织、群众组织互动、互联、互补,共同去努力打造阳光政府。
建立阳光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手段,而只有真正构建起和谐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政府的政务公开,成为阳光政府。
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阳光政府,首先必须了解阳光政府必须具备的条件。
阳光政府应是全面开放的政府,所有重大决策相对公开透明,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要从“父母官”的位子上走下来,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一个法制的政府、一个廉洁自律的政府、一个善于学习的政府、一个敢于创新有所作为的政府。
顾建光《现代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部门的社会管理职能】
第六章公共部门的社会管理职能一、名词解释公共部门答:公共部门是指一种与私营部门相对的重要组织形态,其是公共决策、政治决策的结果,而不是市场运作的结果;其所提供服务和产品的范围与种类不是由消费者的直接愿望决定的,而是由政府机构决定的,在民主社会,是由公民的代表来决定的。
公共部门是建立在权威关系之上的。
公共部门的显著特征在于其拥有对一切人或权利要求的权威,这种权威具有普遍性和惟一性。
公共部门与私部门的重要区别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公共部门的负责人所拥有的职务的合法性是直接或间接从政治选举过程中产生;二是政府被赋予一定的强制力,这种权力是私人机构所没有的。
简单地讲,公共部门与私部门的核心差异在于其是否拥有合法的强制力,政府是社会中惟一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机关。
公共部门是公共经济活动的重要经济主体,包括政府、公共企业、非营利性经济组织(例如基金会等)、国际组织、民间社会团体等。
其中,政府是公共经济部门的最主要成员。
二、简答题1.简述公共部门存在和需要的原因。
答:公共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Richard A.Masgrave)从经济的角度解释了公共部门存在和需要的原因。
他认为:公共部门的需要部分原因是政府的普遍指导,反映了某些与消费者选择和分散决策的前提相背离的政治和社会意识的存在,然而这只是次要原因,更重要的乃是市场机制事实上无法单独地发挥全部经济作用,在某些方面,需要公共政策的指导、修正和补充。
这意味着适当规模的公共经济部门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技术问题,而非意识形态问题,其理由在于:(1)市场机制导致资源的有效利用的要求是以竞争因素与产品市场的条件为依据的,这意味着自由地进入市场而不存在障碍,要获取这些条件,就需要政府的调节或其他措施。
(2)在那些由于成本降低而使竞争变得无效的地方,也需要政府调节。
(3)没有政府所提供的法律结构的保护与执行,市场活动所需要的契约安排和交易就会无法存在。
(4)某些具有生产特点或消费特色的货物,即使排除了竞争上的障碍,亦无法通过市场得到供应,于是发生外在性问题,需要公共部门解决。
顾建光《现代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绪 论】
绪论1.如何理解现代社会大量涌现的公共事务?答:在任何一个现代社会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量的需要加以良好管理的公共事务。
社会越是进步,公共事务就越是丰富。
(1)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有很大的不同。
随着传统的家族大家庭被现代的“核心家庭”所取代,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加大,随着现代人们迁徙距离的加大和迁徙频率的加快,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就涌现出大量的需要整个社会一起承担的公共服务,就有无数需要通过公共部门的管理来处理解决的问题。
(2)现代社会公共事务的复杂化和多样化,除人生中的生老病死、个体生存发展的事务之外,还出现了大量跨越国界和国际性的事务,如环境保护、生态、外空间、地球变暖、地球的沙漠化、艾滋病、恐怖主义等等问题。
由此有了日益增加的国际性公共组织。
(3)现代社会大量涌现出的公共事务是与当今社会的发展及管理状况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公共事务出现,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管理的改善与服务质量的提高。
2.我国公共管理发展的社会实践背景如何?答:我国的行政管理改革和公共管理发展的进程主要动因来于市场趋向的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公民社会的发育、发展。
我国的宏观社会环境发生的相关的重要变化主要体现在:(1)社会经济活动的市场倾向①伴随着经济生活市场化进程,社会内部也出现了一些非理性、不道德的无序现象,致使许多人对市场机制的合理性、必要性产生疑虑。
邓小平的精辟论述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了市场化的价值取向。
②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为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最充分的合法化资源。
(2)社会群体利益分层与多元化采取改革开放政策,社会的整体性利益结构开始崩解。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和体制的逐步完善,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分化日益凸显。
①利益源泉多元化。
在突破单一公有制大一统的局面以后,社会各种利益源泉迅速涌现出来。
②利益单元分层化。
改革开放使社会的利益单元从集体性的组织缩小到家庭和个人,尤其是个人利益主体地位的确认,使社会利益单元因获得个人逐利本性支持而充满活力,这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最强大、最根本的内源动力。
顾建光《现代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作为公共事务处理的公共管理】
第一章作为公共事务处理的公共管理一、名词解释1.公共部门(华中师大2008年研)相关试题:简述公共部门的特点。
(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公共部门是指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广义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政府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其职能是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无偿占有社会公共资源,并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除政府机构外,还存在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机构等“准公共部门”组织,又称第三部门或非营利组织,但因其具有的鲜明的“公共”特性,也将其归入公共部门之中。
2.公共选择理论(东财2013年研)答:公共选择理论是在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的推动下,通过对传统市场理论的批评产生的,运用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坚持“经济人”假设。
采用个人主义的方法论,用交易的观点来看待政治过程。
公共选择理论是对非市场决策的研究。
3.公共产品(华师2013、2007年研;武大2008年研;东北财大2007年研)相关试题:拥挤性公共物品(武大2013年研)答:公共产品即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
公共物品可分为:①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②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物品)和无形的公共物品(软公共物品);③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的公共物品。
4.公共管理学的特质答:(1)公共管理基本上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基本上是一种介于企业管理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2)公共管理是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但并未改变公共部门的主体性。
公共管理并不否定公共部门的特性。
(3)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焦点。
任何公共事务的管理必须解决两大问题,即内部技术问题和外部整合问题。
顾建光《现代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作为公共事务处理的公共管理】
第一章作为公共事务处理的公共管理1.现代公共事务的具体特点是什么?答:现代公共事务的具体特点表现为:(1)公共事务是指单个人和个体家庭所不愿做、不能做、做不了,但却又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实质上体现了全体居民共同利益的事务。
这里所说的公共利益,包括了两层意思:一是指体现居民长远利益的那些事务;二是指体现全局利益因而全体居民都十分关心的那些事务。
因此,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虽然也存在着一定的排斥性,但更多地存在着互补性。
(2)公共事务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其范围十分广泛,从社会劳动力的管理到国防、行政、治安等国家事务和法律事务,从艺术、教育到科学等事务的管理,均属于公共事务的范畴。
(3)公共事务是相对于私人事务而言的。
人们可以从国家学说的角度,对涉及国家主权、合法性、普遍性等,视为公共事务;可以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将涉及人们共同利益的事务如交通、邮电、教育、医疗等,视为公共事务;也可以从个人在公共活动中的体验,将诸如公共秩序、安全、社会保障等,视为公共事务。
但更准确地说,大多数国家普遍用公共物品的提供作为界定公共事务的主要依据。
2.现代公共管理的主要对象包括哪些?答:现代公共管理的主要对象包括:(1)社会公共问题①作为公共事务的问题一般只限于社会普遍共同的问题。
公共事务问题的公共性在于:a.这些问题是社会群体共同面对的问题;b.这些问题并非能够由个体的努力所能予以解决的。
社会共同性问题的确认并予以解决,构成了公共管理的一个主要的方面。
②在任何社会和任何时代,都面临着这样或那样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公共性问题。
a.从静态的角度看,社会公共问题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
从动态的角度看,当某些社会问题得到解决后,又会出现新的需要予以解决的问题。
b.政府公共部门也没有能力去同时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只有当一些社会问题突出出来,处于公共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内,或者说在与其公共管理目标相符合的情况下,它们才会成为公共管理的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非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
1.为什么说非政府组织在一些方面比政府部门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
答:非政府组织能比一些政府部门更加灵活、有效的提供公共服务,原因在于:
(1)政府对于社会管理负有主要责任,但是政府不可能包办一切,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核心,非政府的公共组织以及广大公众的广泛参与,一起构成公共管理不可或缺的公共管理主体。
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将弥补政府在一定条件下的失效。
(2)公共性、公共精神是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和现实表现形式。
公共精神既包括公正的原则,也包括共同参与的原则。
现代许多国家,政府都通过非政府和非营利组织来向社会传送公共服务,都充分注意发挥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因此,社会管理还应当包括制定政策鼓励和引导包括非政府公共组织在内的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
(3)在当今的许多社会矛盾中,政府包办的传统做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政府作用“失效”。
在这方面,社会组织能够较好地对社会矛盾加以调适。
在政府的主导下,让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涉及社会管理理念的创新。
这也就意味着,让各类社会组织和公民团体以社会管理实体的形态自主,以自助、自治的方式组织起来,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积极参与社会矛盾的解决。
(4)政府可以通过发展一些低税与无税部门,支持社会公益组织发展和开展公益性活动。
2.为什么说非营利组织在许多社会服务和公共物品提供的领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答:非营利组织在许多社会服务和公共物品提供的领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原因在于:
(1)人类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社会用以调节和控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工具也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
在今天,科学、经济、社会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复杂化,特别是高新技术革命改变着人类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
当代政府面临着复杂、动态、多元的环境,政府已无法成为唯一的治理者。
它必须依靠与民众、企业、非政府组织共同治理与共同管理。
政府不可能将全部事务纳入其管理范围。
(2)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大量社会事务必须由社会自行来管理,某些特定的事务由政府来管理。
政府职能也是调整变化的,这客观上要求存在多元主体来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职能。
政府对社会各项事务的管理,并不是管得越多越具体就越好,而是要充分考虑管理的正当性、有效性,不断将一些可由社会自我管理的事项和权力返还给社会,发挥其他管理主体的作用。
(3)市场失效和政府失效可能会同时出现,从而使一些经济和社会问题失控。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并不能涵盖整个社会管理领域,在国家领域(公域)和市场领域(私域)之外存在非政府及非营利的组织。
(4)人类社会面对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在组织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各类非政府组织以及借以运作的社会机制就是这种创新。
3.如何在我国公共管理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
答:要在我国公共管理工作中更好地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需做到:
(1)要为行业协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①行业协会发展空间的大小涉及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问题
政府如果不能从生产经营领域中退出来,行业协会便无法获得发挥其作用的空间。
政府
在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方面,不应简单地给予它以经费支持或将其工作人员变为公职人员,而要帮助行业协会提高其服务、引导和规范行业内企业行为的能力,扩展行业协会这方面的发展空间。
政府自身则应该将主要精力投放到民生工作、公共服务以及有效的城市管理方面。
②政府的工作方式要从事前审批为主转为事后监管为主
政府部门对社会事务的管理一般采用入口审批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两种方式。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部门将审批作为基本的管理手段,事后监管则作为辅助手段。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政府部门的工作方式要由“强审批、弱监管”变为“弱审批、强监管”,进入者只须履行必要的登记备案手续而无须经过批准。
(2)发展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
要发展非营利组织与政府间的良好合作关系,目前政府应该做好以下的工作:
①政府转变观念返还职能
政府应该切实改变旧有的国家与社会对抗以及政府要控制社会的观念,在真正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要勇于把一些职能返还给社会,在精神和物质上大力支持对社会有益的非营利组织,逐步培养和提高社会自我治理的能力,为最终实现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作铺垫。
②依法管理有效监督
非营利组织并非都是圣洁的天使,不同组织对公益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不同的非营利组织之间、非营利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都可能产生矛盾和冲突,非营利组织也可能背离宗旨或违法乱纪。
这些都需要政府的行政和司法部门来协调和仲裁。
但政府不能随意行事,应当本着法治的精神来依法管理有效监督。
③听取意见鼓励参与
非营利组织的优势在于贴近基层,有相当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处理问题客观公正、方式多样、手段灵活,因此,政府在处理相关公共事务时,应当充分听取非营利组织所反映
的群众意见,尊重并采纳非营利组织的政策建议,鼓励非营利组织积极参与政府的开发规划。
④提倡捐赠互助精神
应该在公民道德教育中大力提倡志愿捐赠、志愿服务的精神,同时积极鼓励非营利组织的竞争与创新,培育出一种民间组织活动的良性环境。
⑤因势利导扩大民间交往
民间交往可以增进国内的团结,也是国际交流与交往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当今世界更加复杂、更加多元化,有人把它形象地称作“网络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里,单靠政府的联系是不够的。
政府应当善于利用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网去解决国际、国内存在的难题,促进国家的统一,扩大我国在各国人民中问的影响。
4.如何在公共服务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社区的作用?
答:在公共服务中更好地发挥社区的作用,应做到:
(1)非营利组织的桥梁作用
非营利组织将承担起政府职能转变和体制改革以后释放出来的部分职能,并将成为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①非营利组织形成了连接企业、个人和政府的桥梁,承担“无限政府”所不应承担、所无能承担的职能。
②非营利组织在政府与分散的社会成员之间形成了一个中介力量:
a.非营利组织可以代表所属群体的利益下情上达;
b.能以桥梁纽带身份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上情下达,进行不同群体的利益协调和对话。
(2)帮助政府建立起民主的管理机制,实现社会成员有序的政治参与
民主的管理机制是一个政府政治文明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非营利组织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深入基层,了解社会各阶层的不同需求,并将来自民间单个的资源与能量汇聚起来,成为一种团体的诉求:
①它可以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社会动员,整合和影响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及利益表达方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
②为组织成员的利益表达提供了形式与渠道的多样性,保障公民利益表达的畅通。
民间社会组织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制度化功能,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民主文化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3)非营利组织的自治机制和社会资本可以有效地实现社会整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谐社会的底线是必须有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非营利组织的自治性、民间性、志愿性、组织性、公益性以及作为社会与个人之间的中介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其可以发挥自我管理、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①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组织的制度化管理,规范和整合其组织成员的行为;
②它可以凝聚组织成员的意见,实现政府与个体成员的有效沟通,扩大社会成员对政治的有序参与,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的稳定;
③民间的社会组织能有效地动员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帮助政府解决社会管理中的一些薄弱环节。
(4)公民通过志愿参与以无偿服务他人、回报社会为特征的各种社会组织,有利于促使全社会形成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发展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价值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