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物理化学实验

合集下载

高分子材料物理化学实验复习

高分子材料物理化学实验复习

一、热塑性高聚物熔融指数的测定熔融指数 (Melt Index 缩写为MI) 是在规定的温度、压力下,10min 内高聚物熔体通过规定尺寸毛细管的重量值,其单位为g 。

min)10/(600g tW MI ⨯=影响高聚物熔体流动性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内因主要指分子链的结构、分子量及其分布等;外因则主要指温度、压力、毛细管的内径与长度为了使MI 值能相对地反映高聚物的分子量及分子结构等物理性质,必须将外界条件相对固定。

在本实验中,按照标准试验条件,对于不同的高聚物须选取不同的测试温度与压力。

因为各种高聚物的粘度对温度与剪切力的依赖关系不同,MI 值只能在同种高聚物间相对比较。

一般说来,熔融指数小,即在12、 34测定取向度的方法有X 射线衍射法、双折射法、二色性法和声速法等。

其中,声速法是通过对声波在纤维中传播速度的测定,来计算纤维的取向度。

其原理是基于在纤维材料中因大分子链的取向而导致声波传播的各向异性。

几个重要公式:①传播速度C=)/(10)(1063s km t T L L ⨯∆-⨯- 单位:C-km/s ;L-m ;T L -?s ;△t-?s ②模量关系式 2C E ρ= ③声速取向因子 221CC f u a -= ④?t(ms)=2t 20-t 40(解释原因)Cu 值(km/s ):PET= 1.35,PP=1.45,PAN=2.1,CEL=2.0 (可能出选择题)测定纤维的C u 值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聚合物制成基本无取向的薄膜,然后测定其声速值;另一种是反推法,即先通过拉伸试验,绘出某种纤维在不同拉伸倍率下的声速曲线,然后将曲线反推到拉伸倍率为零处,该点的声速值即可看做该纤维的无规取向声速值C u (见图1)。

思考题:1、影响实验数据精确性的关键问题是什么?答:对纤维的拉伸会改变纤维的取向。

所以为保证测试的精确性,每种纤维试样至少取3根以上迸行测定。

2、比较声速法与双折射法,两者各有什么特点?三、光学解偏振法测聚合物的结晶速度(无计算题,最好知道公式。

物理化学实验顶级复习材料

物理化学实验顶级复习材料

乳液聚合定义(与单体在水中分散成乳液状态的聚合):步聚1:50ML烧杯中0.1GKPS+8ML 水。

2三颈瓶中:30ML,1%PV A,0.8OP-10+12ML水。

5ML(V AC)乙酸乙烯酯和2MLKPS 水溶液开始搅拌。

水浴温度至70度。

1H内经恒压漏斗加27MLV AC。

2秒1D。

6MLKPS 20分钟加一次。

到无回流时升到90度(5MIN 内70-76,10内76-80,5MIN 内80-90),无回流时冷至50度,出料。

取4.G于烘箱中干燥。

取7ML于70水中计沉降时间。

三个阶段:加速,恒速,降速。

优点:聚合反应速度快,产物分子量大;2聚合体系即使在反应后期粘度也低,因此也适于制备高粘性聚合物。

3用水作为介质,易于散热,温度易控制,费用也低。

聚合物是乳液形式,体系粘度不大,可直接以乳液形式使用。

缺点:有未洗净的乳化剂和电解质从而影响透明度,热稳定性,电性能。

得到固体聚合物,后处理麻烦成本较高。

乳胶粒大小影响因素:水油比2比1-3比1.乳化剂浓度,3搅拌速度4引发剂浓度;5反应温度。

加试方式。

悬浮聚合(单体在引发剂作用和搅拌下以小液D浮于水相中进行自由基聚合的方法)步聚:1三劲瓶中加入2ML1%PV A水溶液和40ML水。

加热至65度。

2:100ML烧杯中依次加入10ML MMA0.15GAIBN。

溶解注入三颈内。

3烧杯10ML分两次洗烧杯倒入三劲瓶。

水浴到70度(液D大小为0.5-1MM)合适大小后升到78+-2度(1小时)变硬(85度0.5小时)停止,抽滤,洗涤,烘干,观察。

(分散剂PV A),分散介质(水)单体(MMA)引发剂。

优点:1粘度低,易控温,产品分子量大分布较稳定2分子量比溶液聚合大杂质含量少3后处理简单,成本校低。

缺点:混有少量分散剂难除去。

原理:单体在强烈的机械搅拌的剪切力下发生形变,大的不稳定液团破裂成小不规则液滴,在单体自身表面张力下形成校小的微球状后在稳定剂保护下形成稳定的单体液珠。

常见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研究方法

常见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研究方法

常见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研究方法材料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材料的结构、性质、性能和应用,是支撑现代科技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而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是研究材料的重要方面之一,它包括了很多方面,如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光学性能、电学性能等。

为了深入了解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需要运用一些相应的实验和分析方法。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研究方法。

一、力学性能测试力学性能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表现(变形和破坏)能力,包括硬度、强度、韧性、延展性等。

常见的力学性能测试方法有压缩实验、拉伸实验、弯曲实验等。

1. 压缩实验压缩实验是用方向垂直于试样的外力使之发生塑性变形,从而确定试样的抗压强度。

压缩实验通常使用万能试验机,能够控制压缩速度、载荷等参数。

通过压缩实验可以得出试样的力-位移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等数据。

2. 拉伸实验拉伸实验是将试样置于两夹持头之间,以一定速率拉伸试样,使之产生塑性变形并伸长,达到抗拉强度的测试目的。

拉伸实验通常使用万能试验机,能够测量拉伸力和伸长量,从而得出应力-应变曲线和塑性区应变等数据。

3. 弯曲实验弯曲实验是通过对试样进行三点或四点弯曲的方式来测量其弯曲应变和应力。

在实验中,需要确定弯曲曲率半径、弯曲角度和外加载荷等参数。

通过弯曲实验可以得出试样的弯曲应力-应变曲线和变形硬度等数据。

二、热学性能测试热学性能是指材料在热作用下的反应能力和表现能力,包括热膨胀、热导率、比热容等。

常见的热学性能测试方法有热膨胀实验、热导率实验、比热容实验等。

1. 热膨胀实验热膨胀实验是测量材料在温度变化时的膨胀量变化。

可通过光杠杆、电子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仪器进行测量。

通过热膨胀实验可以得到试样的温度膨胀系数和热膨胀曲线等数据。

2. 热导率实验热导率实验是测量材料在热传导过程中传递热量的能力。

可通过热流法、转动式法、相互引导法等方法进行测量。

通过热导率实验可以得出试样的热导率和热传导曲线等数据。

材料物理化学作业-化学平衡

材料物理化学作业-化学平衡

材料物理化学作业第五章 化学平衡1.1500K 时,含10%CO 、90%CO 2的气体混合物能否将Ni 氧化成NiO ?已知在此温度下NiO O Ni =+221 11112050-Θ⋅-=∆mol J G CO O C =+221 12242150-Θ⋅-=∆mol J G 22CO O C =+ 13395390-Θ⋅-=∆mol J G2.已知250C 时Ag 2O 的分解压为1.317×10-2kPa 。

(1)求此温度下Ag 2O 的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2)求1molAg 2O 在空气(总压101.3kPa ,X O2=21%)中分解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3)250C 时,Ag 2O 在空气中能否稳定存在?3.竖炉炼锌的总反应为:()()s g ZnO C CO Zn +=+设体系中没有其它气体,求总压为101.3kPa 时反应的开始温度。

已知:()()222g s Zn O ZnO += ()11921740395/G T K J mol ϑ-∆=-+222C O CO += ()12232600167.8/G T K J mol ϑ-∆=--4.已知 ()1()2()122519200125/s s Fe O FeO G T K J mol θ-+=∆=-+()1()234()231545600156.5/22s s Fe O Fe O G T K J mol θ-+=∆=-+ (1)当Fe (s)过量时,高温下FeO 稳定还是Fe 3O 4稳定?两种氧化物共存的温度是多少?(2)当1000K ,氧的分压为1.013kPa 时,是FeO 稳定还是Fe 3O 4稳定?5.钢液中碳氧平衡的反应式如下:[C]+[O]=CO (g ) 145.3135600-Θ⋅--=∆mol TJ G m[C]、[O]的浓度用质量百分浓度表示,f c =1,f o =1。

求16000C 时:(1)平衡常数;(2)含碳0.02%的钢液中氧的平衡含量(Θ=p p CO )。

材料物理化学

材料物理化学

材料物理化学材料物理化学是研究材料的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涉及了物理学和化学两个领域的知识。

在材料科学领域中,物理化学的研究对于材料的设计、制备和性能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材料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介绍。

材料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

材料物理化学是研究材料表面、界面及内部结构的物理化学过程的学科。

它主要包括材料的结构与性能、材料的相变规律、材料的表面与界面现象等内容。

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了材料的晶体结构、缺陷结构、晶体生长机理等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材料的相变规律研究了材料在不同条件下的相变行为和相变动力学规律;材料的表面与界面现象研究了材料的表面活性、表面能、界面扩散等现象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材料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材料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和理论计算两种。

实验研究是通过对材料进行各种物理化学性质的测试和分析,来揭示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常用的实验手段包括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

理论计算则是通过建立材料的物理化学模型,利用量子力学、分子动力学等方法,计算材料的结构、能量、振动等性质。

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材料物理化学的发展。

材料物理化学的应用领域。

材料物理化学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材料制备方面,材料物理化学的研究可以指导材料的合成方法和工艺参数的选择,提高材料的制备效率和性能。

在材料性能优化方面,材料物理化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材料的性能来源,为材料的性能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在材料应用领域,材料物理化学的研究可以拓展材料的应用范围,提高材料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

总结。

材料物理化学作为一个重要的交叉学科,对于材料科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材料的结构、性能和变化规律的研究,可以为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材料领域的发展。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材料物理化学这一学科,并对材料科学有更深入的认识。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课程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课程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类、材料科学类和工程类等。

1. 物理化学类:热力学统计物理、量子力学、固体物理、晶体物理学基础等。

2. 材料科学类:材料概论、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力学性能等。

3. 材料工程类:工程制图、流体流动基础、热量传递、传质过程及其控制、材料及其产品设计等。

4. 实验类:物理实验、化学实验、计算机基本操作实验、电子电工实验、材料科学基础实验等。

此外,还有一些专业课程,如高分子合成化学、高分子凝聚态物理、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与鉴定、高等有机化学、材料界面科学、固体化学导论、功能材料学、等离子体化学与技术、生物医用材料、薄膜技术、含能材料燃烧与催化、树脂基复合材料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课程安排可以查询学校官网。

材料物理化学中的能带结构研究

材料物理化学中的能带结构研究

材料物理化学中的能带结构研究能带结构是材料物理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可以描述材料中电子的能量分布和输运特性。

在固体物理学、半导体材料、光电子学、化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能带结构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应用领域。

一、能带结构的基本知识1. 能量带材料中的电子可以分布在不同能量区间内,称为能量带。

常见的能量带有价带和导带。

价带是最高占据能级以下的能带,电子在这个能带内可以与原子核形成化学键。

导带是在价带之上的能带,当电子被外界激发时可以跃迁到导带中,产生导电。

2. 能带结构能带结构是指材料中所有电子的能量分布情况。

在能带结构图中,纵坐标是电子的能量,横坐标是它们的动量(即波矢),每一个能带对应一段能量范围内的波矢。

对于一些半导体材料,还会有禁带存在,禁带是电子不能跃迁的一段能量范围。

禁带越宽,材料的导电性能就越差。

3. 能带计算方法能带计算方法主要有密度泛函理论(DFT)、紧束缚(TB)方法和自洽劳森-库伦(Kohn-Sham)方法等。

其中DFT方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它基于电子密度函数的变分原理,可以精确计算固体材料的结构和电子特性。

二、能带结构的实验研究1. 光电子能谱光电子能谱技术是探测材料中电子能量分布的有效方法之一。

它通过照射单色光子或白光等光源,使光学激发材料表面的电子,从而得到电子的能量分布情况。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研究半导体材料、金属表面等材料的能带结构。

2. X射线衍射X射线衍射技术可以测量固体材料中晶格的结构和位置。

将不同波长的X射线照射在固体材料上,其中一部分X射线会被材料原子散射,形成衍射图案。

通过分析衍射图案可以得到晶格常数、晶格形态以及材料中原子的分布情况等,进而对其能带结构进行研究。

三、能带结构在材料领域的应用1. 半导体器件能带结构在半导体器件的设计和制造中起着重要作用。

半导体器件的性能取决于其能带结构,如能带宽度、费米能级位置等。

通过研究能带结构和调控能带结构可以使半导体器件具备特定的电学、光学、磁学等性能。

幼儿园趣味科学实验:奇妙物理化学实践案例

幼儿园趣味科学实验:奇妙物理化学实践案例

【幼儿园趣味科学实验:奇妙物理化学实践案例】科学实验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参与实验,幼儿不仅可以增加对科学的兴趣和认识,还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在幼儿园的科学实验中,物理化学实践案例尤其引人注目。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几个趣味的幼儿园物理化学实验案例吧。

1. 彩色奇迹材料:牛奶、食用油、食用色素、碟子、棉签实验步骤:1)在碟子中倒入一定量的牛奶,然后倒入食用油;2)在牛奶表面滴几滴不同颜色的食用色素;3)用棉签在色素上轻轻点一下。

观察现象:不同颜色的食用色素迅速向四周扩散,并在牛奶中形成了奇妙的彩色图案。

解释:这个实验通过观察牛奶、食用油以及食用色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幼儿了解表面张力和密度的概念,并引发他们对物质的好奇和想象。

2. 发酵的力量材料:小瓶装汽水、小袋装快速发酵粉、塑料瓶子、小圆口小木棍实验步骤:1)将小瓶装汽水倒入塑料瓶中,添加一小袋快速发酵粉;2)用小木棍搅拌均匀,把塑料瓶口盖好。

观察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塑料瓶变得越来越鼓,最终打开瓶盖时,汽水中释放出大量气泡。

解释:这个实验可以让幼儿亲身感受到发酵的奥妙,了解微生物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也引发了他们对生物和化学反应的思考。

3. 爆炸气球材料:小瓶装汽水、小袋装酵母粉、小圆口小木棍、气球实验步骤:1)将小瓶装汽水倒入一个小玻璃瓶中,添加一小袋酵母粉;2)用小木棍搅拌均匀,然后用气球盖住瓶口。

观察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气球逐渐膨胀并最终爆炸。

解释:这个实验通过观察汽水中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气球的膨胀,让幼儿了解了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并引发了他们对气体的认识和好奇。

4. 色彩绽放材料:白醋、小玻璃瓶、小圆口小木棍、食用色素、小苏打粉实验步骤:1)将白醋倒入小玻璃瓶中,加入食用色素;2)在小木棍上涂抹一些小苏打粉;3)用涂抹了小苏打粉的小木棍搅拌白醋。

观察现象:在搅拌的小瓶中的液体会迅速产生气泡,并产生绚丽的色彩。

解释:这个实验让幼儿通过观察白醋和小苏打粉的反应,了解了化学反应中产气体的过程,同时也让他们发现了色彩在化学反应中的奇妙变化。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文):物理化学实验(英文):Phys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s 课程代码:08S3119B、08S3120B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必修课适用专业:材料化学专业课程学时:总学时30(春季学期15学时秋季学期15学时)课程学分:总学分1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物理实验等选用教材:《物理化学实验》(第三版),复旦大学等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参考书目:1.《化工辞典》(第四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2.《物理化学实验指导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二、课程目标(一)课程具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加深巩固学生对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加深对物理化学的重要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初步学会处理实验数据、分析与归纳实验现象和表达实验结果。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严谨缜密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素养、工作习惯,并具备初步的团队合作精神。

【毕业要求8职业规范9个人和团队10沟通能力】(二)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关系三、课程学习内容物理化学实验主要设置两种类型的实验:(1)基本操作训练,(2)研究设计性实验。

实验过程包括课前预习讨论、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结果讨论等环节。

学生在实验前必须进行预习,预习报告或设计实验方案经老师批阅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1)基本操作技术作为一门独立开设的基础实验课程,物理化学实验具体到各个部分,教学内容如下:①.热力学和相图部分四个实验:液体摩尔汽化热、燃烧热的测定、二组份简单共熔体系相图、双液系相图。

理解纯液体饱和蒸气压和温度的关系,测定特定温度范围内液体的平均摩尔汽化热及正常沸点;掌握氧弹式量热计测定固体燃烧热的原理;理解热分析法绘制合金体系相图的原理,并对低共熔而组分合金的相机进行分析。

材料类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材料类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第卷第期教学研究年月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高等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日益提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为材料类专业基础课的物理化学的教学课时数明显压缩,教学内容不断更新。

因此,需要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从而全面提高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结合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类专业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笔者对材料类专业物理化学教学做了一些改革尝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成效显著。

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从研究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的联系入手,应用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探求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物理化学课是高等工科院校材料类专业的一门理论基础课程。

课程内容面广、量大、更新快,数学推导多、逻辑性强,理论性、实践性高。

自年以来,物理化学课程一直是江苏科技大学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年入选首批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年被评为江苏省精品课程。

年以前,江苏科技大学金属材料工程、焊接工艺与技术、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等材料类专业一直采用程兰征教授等所编《物理化学》为教材,化工类专业的学生一直采用天津大学所编《物理化学》为教材。

为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保证教学质量,在参照有关《综合性大学化学化工专业物理化学教学大纲》和《高师物化标准化考试大纲》的基础上,以《高等工业学校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充分考虑在教学的内容组织上注意处理好该课程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与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关系以及后续课程的关系,结合江苏科技大学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生源情况及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年物理化学课程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分别设置为:学时(含实验学时)的物理化学(适用于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等材料类专业)和学时(含实验学时)的物理化学(适用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工程等化工类专业)两大不同系列;并采用天津大学所编的《物理化学》作为统一教材。

初中物理化学综合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化学综合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化学综合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制备氧气和氢气实验,掌握氧气和氢气的制备方法、性质和用途。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试剂瓶、酸性钠氯酸、锌粉、煤气生成装置、试管架、酒精灯、玻璃棒、火柴等。

实验步骤:
1. 实验前准备:准备好所有实验器材和试剂,检查试验台面整洁,摆放好试管、试管夹和
试管架。

2. 制备氢气:取一些锌粉放入试管中,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底部稍微倾斜放置于试管架上,
注入适量的酸性钠氯酸溶液,观察气体生成情况。

3. 收集氢气:用煤气生成装置收集生成的氢气,将试管的开口置于水中,收集氢气。

4. 制备氧气:取一些锌粉放入试管中,注入适量的酸性钠氯酸溶液,观察气体生成情况。

5. 收集氧气:用煤气生成装置收集生成的氧气,将试管的开口置于水中,收集氧气。

6. 实验结束:观察收集到的氢气和氧气的性质,记录实验结果,清理实验台面和器材。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中操作要谨慎,避免酸性溶液溅到皮肤或眼睛中。

2. 注意锌粉和酸性溶液之间的化学反应可能产生氢气,要注意收集氢气。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和台面,将废弃物品分类处理。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了氢气和氧气的制备方法,掌握了氢气和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加深了对化学反应和气体性质的认识。

材料表界面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

材料表界面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

材料表界面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材料表界面是材料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关注的是固体材料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对于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材料表界面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的相关内容。

一、材料表界面的物理化学性质材料表界面是指固体材料表面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交界面,它具有与体内材料相同或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

材料表界面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表面能、界面稳定性、界面扩散、吸附和吸附动力学等。

表面能是指固体表面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力,它可以通过表面张力和表面自由能等进行描述。

界面稳定性是指材料表界面的稳定程度,即固体表面分子能量较低,表面积较小,有利于表面通量或表面反应的稳定性。

界面扩散是指材料表界面上的原子和分子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运动和扩散。

吸附是指材料表界面吸附分子和离子的现象,它与材料的表面性质密切相关。

吸附动力学则研究了吸附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能力和吸附速率。

二、材料表界面的研究方法材料表界面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和理论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

实验方法是通过实验手段直接观测和确定材料表界面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例如表面张力、表面自由能、界面稳定性、扩散性、吸附性等,最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表面张力法、接触角法、界面扩散法、X射线衍射、原子力显微镜等。

实验方法的优点是具有直接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但是需要大量的物料和人力物力,耗时耗费较大。

理论方法则是通过理论计算、模拟和预测的方式研究材料表界面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包括第一性原理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蒙特卡洛模拟、密度泛函理论等。

理论方法的优点是能够直接预测和解释一些实验现象,减少实验的时间和物料的需求,但它也受到研究模型精度、计算资源等因素的制约。

三、表界面性质与材料应用材料表界面的物理化学性质对材料的应用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材料表界面的物理化学性质,能够为材料应用领域提供更为准确的设计和协调,例如促进新产品的材料开发、改善产品性能、提高产品效率、降低成本和环境污染等。

高分子材料物理化学实验复习资料

高分子材料物理化学实验复习资料

⾼分⼦材料物理化学实验复习资料⼀、热塑性⾼聚物熔融指数的测定熔融指数 (Melt Index 缩写为MI) 是在规定的温度、压⼒下,10min ⾼聚物熔体通过规定尺⼨⽑细管的重量值,其单位为g 。

min)10/(600g tW MI ?=影响⾼聚物熔体流动性的因素有因和外因两个⽅⾯。

因主要指分⼦链的结构、分⼦量及其分布等;外因则主要指温度、压⼒、⽑细管的径与长度等因素。

为了使MI 值能相对地反映⾼聚物的分⼦量及分⼦结构等物理性质,必须将外界条件相对固定。

在本实验中,按照标准试验条件,对于不同的⾼聚物须选取不同的测试温度与压⼒。

因为各种⾼聚物的粘度对温度与剪切⼒的依赖关系不同,MI 值只能在同种⾼聚物间相对⽐较。

⼀般说来,熔融指数⼩,即在10min 从⽑细管中压出的熔体克数少,样品的分⼦量⼤,如果平均分⼦量相同,粘度⼩,则表⽰物料流动性好,分⼦量分布较宽。

1、测烯烃类。

2、聚酯(⽐如涤纶)不能测。

3、只能区别同种物质。

聚丙烯的熔点为165℃,聚酯的熔点为265℃。

熔融加⼯温度在熔点上30~50考:简述实验步骤:①选择适当的温度、压强和合适的⽑细管。

(聚丙烯230℃)②装上⽑细管,预热2~3min 。

③加原料,“少加压实”。

平衡5min ,使其充分熔融。

④加砝码,剪掉⼀段料头。

1min 后,剪下⼀段。

⑤称量⑥重复10次,取平均值。

⑦关闭,清洁仪器。

思考题:1、影响熔融指数的外部因素是什么?(4个)2、熔融指数单位:g/10min3、测定热塑性⾼聚物熔融指数有何意义?参考答案:热塑性⾼聚物制品⼤多在熔融状态加⼯成形,其熔体流动性对加⼯过程及成品性能有较⼤影响,为此必须了解热塑性⾼聚物熔体的流变性能,以确定最佳⼯艺条件。

熔融指数是⽤来表征熔体在低剪切速率下流变性能的⼀种相对指标。

4、聚合物的熔融指数与其分⼦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熔融指数值不能在结构不同的聚合物之间进⾏⽐较?答:见前⽂。

⼆、声速法测定纤维的取向度和模量测定取向度的⽅法有X 射线衍射法、双折射法、⼆⾊性法和声速法等。

长安大学物理化学实验报告(材料)

长安大学物理化学实验报告(材料)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班级学号姓名年月日燃烧热的测定一、目的与要求1.用氧弹热量计测定奈的燃烧热,了解并掌握热量计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2.明确燃烧热的定义,了解恒压燃烧热与恒容燃烧热的差别及相互关系;3.学会用雷诺图解法校正温度改变值。

二、实验原理(绘制装置图)在恒容条件下测得的燃烧热称为恒容燃烧热(Qv), 其值等于这个过程的内能变化(ΔU) Qv = – MCVΔT/m在恒压条件下测得的燃烧热称为恒压燃烧热(Qp),其值等于这个过程的热焓变化(ΔH) Qp = Q + ΔnRT 在略去体系与环境的热交换的前提下,体系的热平衡关系为Qv = –M[(WC水+ C体系)ΔT–QaLa]/m (1)令 k = WC水+ C体系,则则Qv = – M( kΔT – QaLa)/M (2)其中:M为燃烧物质的摩尔质量;m为燃烧物质的质量;Qv 为物质的定容燃烧热;ΔT为燃烧反应前后体系的真实差;W为水的质量;C水为水的比热容;C体系为量热计的水氧弹,水桶,贝克曼温度计,搅拌器的热容;Qa为点火丝;La为点火丝长度。

在已知苯甲酸燃烧热值的情况下,我们通过实验可测出k的大小,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测出萘的燃烧热值Qv 。

三、实验步骤1.样品处理:分别称取苯甲酸0.6g, 萘0.4g。

压片后精确称量,并置于坩埚中。

2.氧弹内安装:置氧弹盖于氧弹支架上,取已知质量的点火丝固定在两电极间,并是点火丝与坩埚中样品接触,盖上氧弹盖,一定要上紧弹盖。

3.氧弹充气:将充氧器阀口接在氧弹顶进气阀上,按下充气手柄(一定要按紧,使充氧器阀口紧紧扣住进气阀)。

4.总装:首先开启控制器电源,向桶内注入2.7kg水,再放置氧弹于其中,之后盖好量热计盖并插入热电阻温度计。

5.测量工作(1)开启搅拌器,搅拌3分钟,使体系达温度平衡,按[恢复]键,使计数时间归零。

(2)前期测量:每半分读取温度一次,共10次之后快速同时按[点火]及[复位]键。

建筑材料的物理化学分析

建筑材料的物理化学分析

建筑材料的物理化学分析建筑材料是指用于建筑工程的各种材料,包括水泥、混凝土、砖石、玻璃、木材等。

建筑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安全和耐久性,因此在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物理化学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一、水泥水泥是混凝土中的一种基础材料,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强度、硬度和耐久度。

水泥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其化学成分和烧结温度。

常用的水泥主要有硅酸盐水泥、硫酸盐水泥和铝酸盐水泥等。

硅酸盐水泥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钙、氧化铝和氧化铁等,其烧结温度一般在1300℃左右。

硫酸盐水泥则主要含有氧化钙和硫酸钙等,其烧结温度较高,一般在1450℃左右。

铝酸盐水泥则含有氧化铝和氧化铁等成分,其烧结温度较低,一般在1200℃左右。

在物理化学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包括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热重分析、差热分析等。

二、混凝土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其主要成分是水泥、骨料、砂和水等。

混凝土的质量不仅受到水泥质量的影响,还受到各种骨料、砂子和水的影响。

在物理化学分析中,可以通过骨料的形状、大小和密度等参数来评估混凝土的质量。

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混凝土中氧化物、离子和含水量等参数进行分析来评估混凝土的质量。

三、砖石砖石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材料,其主要成分是黏土和粘土矿物。

常见的砖石种类包括普通砖、空心砖、保温砖等。

在物理化学分析中,可以通过对砖石的密度、抗压强度和吸水性等参数进行分析来评估砖石的质量。

同时,也可以通过热重分析和差热分析等方法来评估砖石的化学性质。

四、玻璃玻璃是一种透明的无机物质,其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和碳酸盐等。

常见的玻璃种类包括钠玻璃、钙玻璃和硼硅酸盐玻璃等。

在物理化学分析中,可以通过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和拉曼光谱等方法来评估玻璃的成分和结构。

同时,也可以通过淬火试验和弯曲强度试验等方法来评估玻璃的力学性质。

五、木材木材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木质素等。

常见的木材种类包括松木、柏木和橡木等。

材料物理化学教案中的材料的熔融性质与熔融行为

材料物理化学教案中的材料的熔融性质与熔融行为

材料物理化学教案中的材料的熔融性质与熔融行为材料的熔融性质与熔融行为材料的熔融性质与熔融行为是材料科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

本文将介绍材料的熔融性质对材料的性能和应用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材料的熔融行为及其机制。

一、熔融性质对材料的性能和应用的影响熔融性质是指物质在加热过程中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特性。

材料的熔融性质是其物理化学性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1. 影响材料的加工性能材料的熔融性质直接影响着材料的加工性能。

熔融温度的高低决定了材料在加工过程中所需的能量。

熔点较低的材料更容易加工,而熔点较高的材料则需要更高的能量才能达到熔化状态。

因此,熔融性质的差异会导致不同材料在加工性能上存在差异。

2. 影响材料的熔融温度材料的熔融性质与其熔融温度密切相关。

一些材料熔点较低,容易熔化,而另一些材料熔点较高,需要更高的温度才能熔化。

材料的熔融温度影响着材料的应用范围。

例如,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的材料需要具有较高的熔点,以保持其结构的稳定性。

3. 影响材料的物理性质材料的熔融性质也会影响其物理性质。

熔化过程中,材料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其密度、热容等物理性质会发生变化。

一些材料在熔化过程中会发生体积膨胀,而另一些材料则是体积收缩。

这些变化会影响到材料的应用性能和工程设计。

二、不同材料的熔融行为及其机制不同材料的熔融行为存在差异,这与材料的化学成分和分子结构有关。

下面将针对一些常见材料进行熔融行为及其机制的探讨。

1. 金属材料的熔融行为金属材料的熔融行为可以用金属结晶原理来解释。

金属的熔化过程是由于金属原子在加热下获得足够的热能,使其原子内部振动变得剧烈,并逐渐趋于无序运动。

当金属的内能超过一定的阈值时,金属原子会突破相互作用力的束缚,从而达到液态。

2. 离子晶体的熔融行为离子晶体的熔融行为与金属材料有所不同。

离子晶体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其熔融可以看作是阳离子和阴离子之间相互作用力的破坏。

材料物理化学教案中的材料的化学反应与材料合成

材料物理化学教案中的材料的化学反应与材料合成

材料物理化学教案中的材料的化学反应与材料合成材料的化学反应与材料合成材料物理化学教案的编写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

在这个教案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材料的化学反应与材料合成。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介绍这个主题,并提供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材料的化学反应材料的化学反应是材料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材料的化学反应包括原子间的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以及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

常见的材料化学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配位反应等。

教学时可以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示范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

1.1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材料化学领域中最常见的反应之一。

在这种反应中,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称为氧化,获得电子的过程称为还原。

教学时可以以金属的氧化为例进行说明,例如铁的生锈现象。

通过实验演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应用。

1.2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材料化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反应。

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称为酸碱中和反应。

教学时可以通过实验演示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例如,可以演示醋和碱溶液中和生成盐和水的反应过程。

1.3 配位反应配位反应是材料化学领域中的一类重要反应。

在这种反应中,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或原子通过坐标键结合形成配合物。

教学时可以以过渡金属的配位反应为例进行讲解。

通过实验演示可以让学生观察到配位反应对材料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二、材料合成材料合成是指通过化学反应或物理方法将原始材料转化为所需要的材料的过程。

材料合成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固相法、溶液法、凝胶法等。

在教学时可以介绍一些常见的合成方法,并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到不同合成方法对材料性质的影响。

2.1 固相法固相法是指将原料混合均匀后置于高温下进行反应,通过固定相之间的反应生成所需材料的方法。

教学时可以以金刚石的合成为例进行说明。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金刚石的合成效果。

2.2 溶液法溶液法是指将所需材料的原料溶解在溶液中,通过溶剂挥发或者其他反应方式得到所需材料的方法。

幼儿园趣味科学实验:简单物理化学实验案例分享

幼儿园趣味科学实验:简单物理化学实验案例分享

幼儿园趣味科学实验:简单物理化学实验案例共享科学实验是幼儿园阶段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幼儿们更好地理解物理和化学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本文将共享一些简单有趣的幼儿园物理化学实验案例,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享受科学的乐趣。

1. 气球上的魔力材料:气球、积木、毛发、布料实验步骤:1)用一块布擦拭气球,然后将气球在头发上梳一梳;2)将气球移动到离开头发的位置,观察气球与头发之间的情况。

实验原理:摩擦产生静电,使气球带上了一定数量的正电荷。

实验效果:当气球靠近头发时,由于带有正电荷,头发上的负电荷会受到吸引,从而产生对立。

孩子们可以通过观察和亲身实验发现,气球可以吸引头发,这样的实验不仅有趣,还可以让孩子们初步了解电荷和静电的相关知识。

2. 彩色牛奶材料:牛奶、食用色素、洗洁精实验步骤:1)将牛奶倒入盘子中,利用吸管在牛奶表面滴入几滴不同颜色的食用色素;2)在牛奶表面滴入一滴洗洁精,观察牛奶的变化。

实验原理:洗洁精的化学成分和牛奶脂肪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效果:当孩子们在牛奶中滴入洗洁精时,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牛奶开始迅速变化,形成类似彩色漩涡的美丽图案。

这个实验不仅可以让孩子们观察到化学反应的魔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自制小火山材料:小瓶子、小苏打粉、醋、食用色素实验步骤:1)将小瓶子放置在一个容器中,倒入一些食用色素进行装饰;2)将小苏打粉倒入小瓶子,然后倒入适量的醋;3)观察火山的喷发情况。

实验原理:小苏打粉与醋中的乙酸反应,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效果:当小苏打粉和醋混合后,火山会迅速喷发,释放出大量的气泡和白色的气体。

这个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孩子们对火山的好奇心,还可以让他们亲身体验化学反应的魅力。

通过这些简单而有趣的幼儿园物理化学实验,孩子们不仅可以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希望这些实验案例能够为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们提供一些新的教学和活动灵感,让孩子们在快乐中爱上科学,享受探索的乐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物理化学实验实验要求1。

班长根据学生人数把每个班分成八组。

2.实验结束后,换一个班;3。

班长与实验老师保持联系,并在要求的时间和地点与班进行实验。

4.预览实验内容;5。

实验材料首页的“原始数据记录”要求每组打印一份,写记录相关数据。

实验结束后,小组成员必须在老师的签字后才能离开。

6.实验报告应按“材料物理化学实验报告格式”模板书写(需要打印模板和手写),并粘贴原始数据记录表。

小组成员可以复制和粘贴小组的“原始数据记录”。

7.按照讲师的安排,按要求操作设备。

8.注意实验的安全性,保持实验室清洁。

材料理化-原始数据记录实验名称:实验时间:;室温:同组学生:实验数据记录:导师签名:日期:月,备注:1。

上课时准备好这张记录纸,并按照实验的要求进行记录。

完成后,讲师将在上面签名。

2.这份记录需要附在实验报告上,可以复印。

实验ⅰ冷凝物燃烧焓的测定1。

实验目的:1。

用弹性量热计测定萘的燃烧焓2,了解量热仪的原理和结构,掌握其使用方法第二,实验原理:在适当的条件下,许多有机物质可以迅速而完全地氧化,这为准确测定它们的燃烧热创造了有利条件。

如果被测物质能够快速完全燃烧,则需要强氧化剂。

压力为1.5-2兆帕的氧气经常在实验中用作氧化剂。

当用氧弹量热计进行测试时(见实验装置的一部分),氧弹被放在一个装满一定量水的金属桶中,桶外有一个空气隔热层,外面有一个恒温夹套。

样品在定容氧弹中燃烧释放的热量、点火丝燃烧释放的热量以及痕量氮从氧中痕量氮氧化为硝酸产生的热量大部分被桶中的水吸收。

另一部分被氧弹、水桶、搅拌器、温度计等吸收。

假设量热计和环境之间没有热交换,可以写出以下热平衡公式:-Qv×a-q×b+5.98c = K△t (1)(近似平衡)Qv-待测物质的恒定体积热值,j g-1;a-待测物质的质量,g;q-自燃灯丝的热值,j g-1(铁丝为-6.7 kj g-1);b-燃烧的火绒的质量,g;5.98-硝酸生成热。

当用0.100摩尔升-1氢氧化钠滴定硝酸时,每毫升碱相当于5.98焦耳的热量;滴定产生硝酸时,消耗c-ml的0.100mol·l-1氢氧化钠;k—量热仪常数;△t—不与环境进行热交换的真实温差(1)中的a、b、c和q可通过实验或已知量来测量,k值可通过测量具有已知标准摩尔反应焓的标准物质来计算。

这样,可以获得待测对象的Qv,并且可以通过Qv计算恒定体积摩尔燃烧热cUm(公式2)。

如果气体被认为是理想的,并且压力对燃烧热的影响被忽略,则可以获得标准摩尔燃烧热(公式3)。

δCum = QV×m(2)m-待测物质的摩尔质量常数体积热转换为标准摩尔燃烧热:△CHφm =△Cum+△NRT(3)△N-燃烧前后气体中物质量的变化;T—按反应的水温计算,不会有大的误差。

事实上,热量计并不是严格的绝热系统,与环境的热交换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从温度计上读出的温差并不是真正的温差△t。

因此,必须对读取的温度差进行校正,以下是常用的经验公式:△t校正=(V+V1)m/2+V1×r (2)真实温度差△t应为△t = t高-t低+△t校正V-点火前每半分钟量热计的平均温度变化;v1-样品燃烧后半分钟内的平均温度变化使量热仪温度达到最高并开始下降;m-点火后温度迅速上升(每半分钟高于0.3℃)的半分钟间隔数;r-点火后温度缓慢上升时的半分钟间隔数T高——量热计达到最高温度后的第一个读数(当点火后的温度达到最高度时,系统不完全处于热平衡,而温度开始下降后的第一个读数更接近热平衡温度);t低-点火前量热仪读数的最低温度读取的数据可以绘制成温度和时间曲线。

如图1所示,图1氧弹法燃烧焓测量温升图3、实验仪器和试剂氧弹量热计、精密电子天平、电子天平SE2020、数字万用表、氧气瓶、氧气阀、萘(分析纯)4。

实验装置:图2氧弹热量计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氧弹热量计装置照片5。

实验步骤:1。

首先粗略称量萘,压片,然后精确称量2.打开氧气瓶盖,将盖子放在一个特殊的架子上。

3,切断点火线,精确称量,将点火线穿过药片,固定点火线,使药片悬浮在坩埚上方4,拧紧氧气瓶盖并正确放置氧气瓶。

氧化5,测量3升自来水并将其放入干净的铜桶中。

放入氧气瓶,连接点火线,安装热电偶,盖上盖子,启动搅拌器。

6,等待温度稳定,每半分钟读取一次,先读取10个数据,然后立即按下按钮点火7.每隔半分钟继续阅读,直到温度开始下降,然后阅读最后10个读数并停止实验。

8,实验完成后,清洗仪器,关闭电源,并整理好实验台。

六、数据记录与处理1,列出记录表格,计算δt修正,计算量热仪常数室温:;大气压:实验数据:萘质量:;点火线质量:剩余点火线质量:表1:萘氧化温升表序号1 2 3 4 5 6 7 8 9 10 11(点火)12 13 14 15 16 2,做温升图温差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2温差3,计算萘的标准摩尔燃烧热△cHφm七、思考1,写出样品燃烧过程的反应方程式解释如何根据实验测得的Qv找到△cHφm2.将萘的标准摩尔燃烧热△cHφm与文献值进行比较,并考虑误差来源八、注意事项1、压片机,应注意压片机的清洗,不得混入其他杂质2.样品应悬挂在坩埚上方,并应防止点火线接触坩埚。

3。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桶内水温和环境温度。

如果水温低于环境温度,应将比水桶温度低1.5℃的水加入到-的设定中4,测量温度时,先按零,然后按锁定键,否则温度可能会从实验过程中的温差跳回温度,导致实验失败。

双金属材料实验双组分合金相图1,实验目的:1,了解阶梯冷却曲线,学会用热分析法绘制锡铋合金相图2.了解过冷的原因和避免过冷的方法。

第二,实验原理:用几何图形来表示多相平衡系统中的哪些相,各相的组成是什么,不同相的相对量是多少,以及它们与浓度、温度、压力等变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称为相图。

在熔化后逐渐冷却合金或金属,并每隔一定时间记录温度。

代表温度和时间之间关系的曲线称为阶梯冷却曲线当熔化系统在均匀冷却过程中没有相变时,它将连续均匀地下降以获得平滑的冷却曲线。

如果在冷却过程中发生相变,热量损失将通过释放相变热量来补偿,并且在冷却曲线中将出现转折点或水平线段。

对应于转折点的温度是组成合金的相变温度。

对于简单的共晶二元系统,图1中显示了三种类型的分级冷却曲线。

测定一系列不同质量百分比的样品的阶梯冷却曲线,找出相应体系的相变温度,绘制合金相图,如图2所示。

用热分析法绘制相图时,被测系统必须始终处于或接近相平衡状态,因此系统的冷却速度必须足够慢,以获得更好的结果。

图1典型阶梯冷却曲线图2不同质量百分比的系列合金阶梯冷却曲线和相图3、实验仪器和试剂氧弹量热计、精密电子天平、电子天平SE2020、数字万用表、氧气瓶、氧气阀、萘(分析纯)不锈钢样品管8、纯铋、纯锡、松香或石墨4.实验装置:图2中装置的原理图1电源;2.温度控制器;3个热电偶;4个热电偶套管;5不锈钢采样管;6个样本;7电炉图3双组分合金相图装置照片5,实验步骤:1,样品制备:100克铋含量分别为0%、30%、58%、80%和100%的锡铋混合物用电子天平制备2,认真阅读设备手册,对照手册进行试运行,熟悉设备的性能和操作程序,熟悉计算机中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

3,将装有样品的不锈钢管放入升温和降温炉中,并插入热电偶当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停止加热,此时炉内温度将继续上升。

当温度上升到金属熔点以上时,取出摇动的不锈钢管中的混合物,并将其放入熔炉中自然冷却。

4.开始记录冷却数据,直到它降到合适的温度。

5、试验完成,数据处理,断电,整理试验台六、数据记录与处理室温:大气压:实验日期:表1:实验数据表0% t t t t 30% t 58% t 80% t 100% t7。

考虑并讨论1。

当金属熔化系统冷却时,为什么阶梯冷却曲线显示了一个转折点?纯金属、共晶金属和合金有多少转折点?为什么曲线的形状不同?2,有时在固相阶跃冷却曲线的转折点上有一个小的凹陷,是什么原因?八、注意事项1,温度设定合理,加热和冷却电炉的功率大,如果温度设定过高,炉内温度将继续上升,远远超过设定温度,造成设备超过测量极限,损坏设备,造成冷却速度过慢,增加实验时间2,不要用手触摸高温不锈钢样品管,以免烫伤。

3,认真阅读测试软件的附件资料,熟悉软件操作和参数设置。

实验三冰点降低法测定1的摩尔质量,实验目的利用冰点降低法测定萘的摩尔质量二。

实验原理溶液的冰点通常是指在溶剂和溶质不形成固溶体的条件下,固体纯溶剂和液体溶液处于平衡的温度。

当溶液浓度非常低时,溶液的冰点降低与溶质的摩尔浓度成正比:δTF?Kfb (3-1)b?Wb?103mol/kg (3-2) MbWaMb?KfWb?TfWa?103克/摩尔(3-3),其中△TF-冰点降低,k;b——溶质的摩尔浓度,mol·kg-1;KF——冰点降低常数,k kg·mol-1;wa-溶剂质量,g;WB-溶质质量,g;m B-溶质的摩尔质量g/mol,g(注:环己烷Kf=20.0)纯溶剂的冰点是其液固共存的平衡温度。

当纯溶剂逐渐冷却时,温度将随着时间均匀下降,然后固化。

凝固开始后,由于凝固热的释放,热量损失得到补偿,系统将保持液固共存的平衡温度不变,直至完全凝固,然后继续均匀下降。

然而,过冷经常发生在实际过程中。

其冷却曲线如图2.3.1(a)所示溶液的冰点是溶质和溶剂在固相中共存的平衡温度。

其冷却曲线不同于纯溶剂的冷却曲线当溶剂凝固并沉淀时,剩余溶液的浓度逐渐增加,因此溶液的冰点也逐渐降低,如图2.3.1 (b)所示,因此Tf必须通过外推法计算三世。

仪器和试剂仪器和设备见图2.3.2电子贝克曼温度计分析用纯萘丸;分析纯环己烷四。

实验步骤1。

把冰敲碎。

冬天,三分之一的冰和三分之二的水可以装在冰浴里。

在夏天,建议将冰水混合一半(冰的量适当增加)。

在适当搅拌下,将冰浴保持在3℃左右。

冰和水可以随时调整。

2。

打开电子贝克曼温度计,将“温度-温差”按钮置于“温度”位置,预热10分钟以上,按照图纸组安装仪器(如图2.3.2所示)3。

用移液管将30毫升环己烷移入干净的干凝固点测试仪的内管中。

安装电子贝克曼温度计和玻璃搅拌器。

温度计以其下端距管子底部约1厘米为中心。

用木塞堵住喷嘴4。

首先,将测试仪的内管直接放入冰水中,搅拌均匀,记录其温度变化,并粗略测量冰点温度。

如果液体太冷,结晶温度超过0.2℃,可以将一滴环己烷晶种(从冰水浴中的另一个小试管中获得)附着在提升的搅拌器上,并继续搅拌以促进结晶。

5。

如图2.3.2所示组装仪器(此时,将内管放在外管上形成一个空气夹套),并严格按照要求测量环己烷的冰点温度。

数据每分钟记录一次,接近冰点时每半分钟记录一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