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有形的摧毁” “无形的摧毁” 所谓“无形的摧毁”又可分为 “无意识的”与“有意识的”两种。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四)其他原因 嘉庆宫火。嘉庆二年乾清宫火,昭 仁殿在其东侧,同时被焚,天禄琳 琅四百余种宋元抄校善本荡然无存。 太平天国起义。康、雍、乾、嘉四 朝刻书往往不难得,而道、咸两朝 刻书往往印本稀见,反倒被视为善 本,原因是太平天国时书版大都被 毁。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英法联军纵火圆明园。
庚子事变。光绪二十六庚子(1900
年)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图书损失 极大。 日本侵华战争。 “文化大革命”。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三.辑佚和辑佚学 辑佚就是将亡佚图书的存于他 书的内容抄录出来,重新编辑成书 以恢复或部分恢复亡佚图书面貌的 方法。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辑佚就是对已经散佚的文献单 位进行还原的工作。 所谓“还原性”,就是力求全 面、真实地对原有模式的恢复,而 不是主观地“创造”出一种模式。 这是辑佚最关键的地方。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辑佚就是对已经散佚的文献单 位进行还原的工作。 所谓“还原性”,就是力求全 面、真实地对原有模式的恢复,而 不是主观地“创造”出一种模式。 这是辑佚最关键的地方。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清末叶德辉认为,宋人从马总 《意林》、李善《文选注》、鲍照 《舞鹤赋》等书中辑出的《相鹤 经》,为辑佚之书的鼻祖。(《书 林清话》卷8)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明代也有学者从事辑佚,但大 规模地辑佚古书并取得重大成就的 是在清代。 清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 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大批佚书, 仅著录于《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即 达386种,4926卷,整理和保存了极 其丰富的有重要价值的史料。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魏晋南北朝: 图书分类方法的变化。 目录书编纂。 晋武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 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
第六讲
唐: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唐初贞观间,魏征、虞世南、 颜师古相继任秘书监,“请购天下 书,选五品以上子孙工书者为书手, 缮写藏于内库”(《新唐书· 艺文 志》)。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明清以来,辑佚逐渐形成和确 立了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研究 方法,从而成为中国历史文献学的 一个分支学科,称为辑佚学。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辑佚学是总结辑佚活动基本规 律,研究辑佚历史、原则、方法及 相关问题的一门学科。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四.辑佚的产生和发展 辑佚古书的工作,一般认为始 于宋代。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属刘石凭陵,京华覆灭,朝章国典, 从而失坠,此则书之四厄也”。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及侯景渡江,破灭梁室。秘省经籍, 虽从兵火,其文德殿内书史,宛然 犹存。萧绎据有江陵,遣将破平侯 景,收文德之书,及公私典籍,重 本七万余卷,悉送荆州。……及周 师入郢,绎悉焚之于外城,所收十 才一二,此则书之五厄也”。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三)张舜徽的论述 秦始皇以后二千多年书籍的不 能长久保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第一,由于重德轻艺的思想, 笼罩了整个封建社会,凡是涉及技 艺方面的书籍,人们总是不加重视, 因而导致了书籍的易于散亡。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第二,在古代传播文字的工具 没有完备时,所有书籍全靠手写, 假若某类之中有一部删繁存简足概 括多种内容的书籍出现,便大家都 传抄此书,而抛弃其他各家了。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据北宋历朝国史记载,北宋前后 前后藏书共计6705部73877卷。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南宋: 南宋藏书是重新搜集的。 淳熙四年《中兴馆阁书目》,记 载当时藏书 444486 卷,至嘉定十三 年《续中兴馆阁书目》,又得14943 卷,合计59429卷。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清代: 清代藏书最盛时是乾隆时期。乾 隆时期修《四库全书》,从全国征 集图书一万数千种,择其三千五百 种左右收入其中。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二.文献散亡的原因 (一)牛弘的论述
隋代牛弘在其《请开献书之路表》 中,谈及隋以前图书散亡的事件有五厄: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元代: 元代帝王亦重视藏书,由秘书监 管理。 秘书监有秘书库,至正二年统计 秘书库藏书,合计书2390部24008册, 书画2008轴。 另有翰林国史院、弘文院、集贤 殿亦各有藏书。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明代: 明代宣宗时“秘阁贮书约二万余 部,近百万卷。刻本十三。钞本十 七”(《明史· 艺文志》)。 正统间杨士奇编《文渊阁书目》, 著录图书 7292部 43200册。反映明代 北京皇家藏书全盛时的数量。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靖康四也”:北宋政府藏书,
本来很多,到靖康二年(1127年), 金人入汴,将徽宗赵佶、钦宗赵 桓两父子俘虏去了,所有图书, 散失无算。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绍定五也”(张舜徽认为1276
年即至元十三年,胡应麟以为绍 定年间,误)南宋德祐二年 (1276年)伯颜南下,军入临安, 图书礼器,运走一空。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第三,由于封建社会的士大夫, 重视文词,鄙弃朴学,对于词藻华 艳的作品,极感兴趣;对于朴实书 籍,反为人所疏忽。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第四,由于事物不断向前发展, 某些编录名物的书籍,各为它的时 代所局限,后人凭藉它原有的材料, 加以重修。重修的书盛行,而原书 便废。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第三,对引用佚书的有关文献 的版本进行选择。 第四,确定辑佚对象的体例 (即佚书的原体例)。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2 .制订辑佚本的体例 其一,辑书前有序言。 其二,所辑佚文均就有后注, 注明出自何书。 其三,对各条佚文均应加以考 订,以确保其准确。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古今书录》著录藏书3060部 51852卷(不计副本)。 《新唐书· 艺文志》著录开元藏 书3277部52094卷之外。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北宋: 宋太宗即位后重建三馆,太平兴 国三年建成,赐名崇文院。 “院之东廊为昭文书库。南廊为 集贤书库。西廊有四库,分四部, 为史馆书库。凡六库书籍正副本八 万卷”。(《玉海· 经籍》)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三辅黄图》:“未央宫有石渠 阁,萧何所造,……藏入关所得秦 之图籍”。 又:“天禄阁,藏典籍之所, 萧何所造”。 刘向、刘歆整理书籍。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东汉: 东汉官藏图书亦极丰富,且有 专门官员在专门机构管理、校勘 。 东汉藏书之处有:石室、兰台、 东观、仁寿阁、辟雍、宣明、鸿都 等处。管理藏书的官有校书郎、兰 台令史。 汉灵帝熹平四年,刻制熹平石 经。
3 .辑佚的资料来源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4 .辑佚的方法 关于辑佚书的途径和方法,梁启 超总结为以下四条: (1)以唐宋间类书为总资料。 (2)以汉人子史书及汉人经注为辑 周秦古书之资料。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3)以唐人义疏等书为辑汉人经说
之资料。 (4)以各史传注及各古选本各金石 刻为辑遗文之资料。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大业一也”:隋大业十四年
(618年),炀帝杨广在江被杀, 一时大乱,图书被焚。
“天宝二也”:唐天宝十五载
(756年)安禄山入关,玄宗李隆 基出奔蜀,书籍损失殆尽。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广明三也”:广明元年(880
年),黄巢入长安,僖宗李俨出 走,书籍焚毁不少。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二.文献散亡的原因 (一)牛弘的论述
隋代牛弘在其《请开献书之路表》中,谈及隋以前图书散亡的事
件有五厄: “及秦皇驭宇,吞灭诸侯。任用威力,事不师古,始下焚书之令, 行偶语之刑。先王坟籍,扫地皆尽。本既先亡,从而颠覆。臣以 图谶言之,经典盛衰,信有征数,此则书之一厄也。……及王莽 之末,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则书之二厄也。…… 及孝献移都,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裁 七十余乘,属西京大乱,一时燔荡,此则书之三厄。……属刘石 凭陵,京华覆灭,朝章国典,从而失坠,此则书之四厄也。…… 及侯景渡江,破灭梁室。秘省经籍,虽从兵火,其文德殿内书史, 宛然犹存。萧绎据有江陵,遣将破平侯景,收文德之书,及公私 典籍,重本七万余卷,悉送荆州。……及周师入郢,绎悉焚之于 外城,所收十才一二,此则书之五厄也”。
“及秦皇驭宇,吞灭诸侯。任用威 力,事不师古,始下焚书之令,行 偶语之刑。先王坟籍,扫地皆尽。 本既先亡,从而颠覆。臣以图谶言 之,经典盛衰,信有征数,此则书 之一厄也”。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及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宫室图书, 并从焚烬,此则书之二厄也”。 “及孝献移都,吏民扰乱。图书缣帛, 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裁七十余 乘,属西京大乱,一时燔荡,此则 书之三厄”。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五.辑佚书的鉴定标准和辑佚方法 (一)辑佚书的鉴定标准 关于辑佚书的鉴定标准,梁启 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曾 提出四条: (1)佚文出自何书必须注明, 数书同引,则举其最先者,能确遵 此例者优,否者劣。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2)既辑一书,则必求备,所 辑佚文多者优,少者劣。 (3)既须求备,又须求真,若 贪多而误认他书为本书佚文者则劣。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一.文献收藏概况 商: 《吕氏春秋· 先识览》:“殷内史 向贽见纣之愈乱迷惑也,于是载其 图法,出亡之周”。
第六讲
周: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周礼· 天官》:“大宰之职,掌 建邦之六典”。 六典指治典、教典、礼典、政典、 刑典、事典。 《周礼· 春官》:“小史掌邦国之 志”。“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 志,掌三皇五帝之书”。
第六讲
秦: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史记· 太史公自序》:“秦拨去 古文Fra Baidu bibliotek焚灭《诗》、《书》,故明 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
第六讲
西汉: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史记· 高祖本纪》:“高帝元 年冬十月,萧何尽收秦丞相府图籍 文书”。 又《萧相国世家》:“沛公至 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 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 图书藏之”。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4)原书篇第有可整理者极力 整理,求还其书本来面目,杂乱排 列者劣。 此外,更当视原书价值何如, 若寻常一俚书或一伪书,搜辑虽备 亦无益。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二)辑佚方法 1 .辑佚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判定拟辑佚的文献是 否真佚。 其次,是审订辑佚引用文献和 参考文献目录。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清章学诚说:“昔王应麟以《易》 学独传王弼,《尚书》止存《伪孔传》, 乃采郑玄《易》注、《书》注之见于群 收者,为《郑氏周易注》、《郑氏尚书 注》。又以四家之《诗》,独《毛传》 不亡,乃采三家诗说之见于群书者,为 《三家诗考》。嗣后好古之士,踵其成 法,往往缀辑逸文,搜罗略遍”(《校 雠通义· 补郑篇》)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第五,由于著书的人犯了罪, 伏了法,或身败名裂,为社会所不 齿,因之对他的著述也就由疏远而 遗弃,以至于散亡。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第六,由于在封建社会里,书 籍集中在少数人之手,深闭固拒, 不肯借人阅览,把它看成奇货和古 董,特别是海内的孤本,收藏家更 不轻易给别人知道,这自然替书籍 带来了灾害。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二)胡应麟的论述 明代胡应麟在所撰《论历代书 籍存亡》一文中,说“牛弘所论五 厄,皆六代以前事”,指出“书逢 六朝之后,复有五厄”。他所论的 “五厄”是: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牛氏所论五厄皆六代前事。隋开皇 之盛极矣,未几而烬于广陵。唐开元之 盛极矣,俄顷悉灰于安史。肃、代二宗, 洊如鸠集,黄巢之乱,复致荡然。宋世 图史,一盛于庆历,再盛于宣和,而女 真之祸成矣;三盛于淳熙,四盛于嘉定, 而蒙古之师至矣。然则六朝之后,复有 五厄。大业一也,天宝二也,广明三也, 靖康四也,绍定五也。通前为十厄矣”。 (《经籍会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