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2 团体的人际关系
高中生电子版社会实践报告(优秀8篇)
高中生电子版社会实践报告(优秀8篇)高中生电子版社会实践报告篇1随着新年的到来也迎来了我的寒假,当然,也迎来了我的第一次社区服务经历。
对于一个高中生而言,敢于接受挑战是一种基本的素质。
虽天气炎热,烈日当头,我毅然踏上了社区服务的道路。
想通过亲身体验社区服务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想通过社区服务的这次体验,来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这段时间内,我们穿街走户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要知道做什么,要自觉的去做,而且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到。
在学校,只有学习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
无论是学习还是丁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这是我们需要长期练习的。
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
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的接受。
这次亲身的社会实践体验让我有了非常深刻的感触,我相信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人生经历,是我们这一生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在今后我要参加更多的社区服务,磨练自己的同时让自己认识的更多,使自己未踏入社会就已体会社会更多方面。
高中生电子版社会实践报告篇2时间:地点:这次能有机会去工厂实践,我感到非常荣幸,高中生工厂社会实践报告。
虽然只有一个礼拜的时间,但是在这段时间里,对于一些平常理论的东西,有了感性的认识,感觉到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在实践期间的一些总结以及。
在以后开展自身的工作,以及在对客户的沟通应对上,希望能有所借鉴。
一、工厂的总体规模水平亚泰(东莞)木业位于东莞大朗镇,占地24600平米,员工600多人。
最新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
最新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本报告旨在概述最近完成的一系列社会心理学实验的结果和发现。
这些实验旨在探索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行为模式、群体动力学以及社会影响对个体决策的影响。
实验一:群体决策与个体风险偏好在第一个实验中,我们研究了群体讨论如何影响个体的风险偏好。
参与者被分为小组,并要求在群体中讨论后作出一系列投资决策。
结果显示,群体讨论倾向于使个体采取更为保守的策略,与他们最初的个人选择相比,群体决策往往更为风险规避。
实验二:社会认同与合作行为第二个实验关注社会认同对合作行为的影响。
通过让参与者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进行合作游戏,我们发现强烈的群体认同感促进了更高的合作水平。
此外,当参与者认为自己的行为会为群体带来正面形象时,他们更愿意进行合作。
实验三:权威服从与道德判断第三个实验探讨了权威对个体道德判断和行为的影响。
参与者被要求执行一系列任务,在任务中他们被告知需要遵循一个权威人物的指示。
结果表明,即使任务涉及道德困境,权威的存在显著提高了个体服从的可能性。
实验四:社会影响与态度改变最后一个实验研究了社会影响对个体态度的改变。
通过展示一系列社会广告和公共信息活动,我们观察到参与者对特定社会问题的态度在实验后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表明社会影响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用于促进积极的社会变革。
总结:这些实验提供了对社会心理学中关键概念的深入见解,包括群体行为、社会认同、权威服从和社会影响。
这些发现对于理解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并可能对教育、政策制定和社会组织管理等领域产生实际应用。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这些现象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表现,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促进更加和谐和有效的社会互动。
心理作文之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
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篇一: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书】助人行为实践报告书目录一、引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
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助人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知识点,在我们周围,应随处可见。
但是随所以,让心灵复苏,帮助今天的别人,就是帮助明天的自己。
二、研究目的:鉴于此,我们小组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先从大学校园入手,1. 让这些即将走入社会的青年准确的意识到自己无意识的行为,以此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也想用此来警示大学生不要成为一个冷漠的人而是热心的人2. 提示社会上的各界人士,伸出双手,点亮世界,社会不需要冷漠的人,不要被尘世蒙蔽心灵。
三.实践设计:实践地点:重庆师范大学图书馆门口,前校道实践小组成员:应用心理学一班第七小组成员情景设计:情景一:图书馆门口一女生/男生抱着大量的书跌倒,书跌了一地,看是否有被试帮忙拾起书本,如果没有,女生/男生开始发出求助信号,看被试是否愿意帮忙情景二:图书馆校道一女生/男生抱着大量的书跌倒,书跌了一地,看是否有被试帮忙拾起书本,如果没有,女生/男生开始发出求助信号,看被试是否愿意帮忙四.实践视屏(见文件夹内)五.实践分析:由视屏可见,女生或得帮助的可能性要比男生大助人者女生居多影响因素:一、非紧急情境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非紧急情境助人行为是指在生活中常见的、一般的、可以预见并且没有严重的生命财产威胁的情境中发生的助人行为。
它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助人行为。
下面先说明非紧急情境助人行为的具体特征,再分析影响非紧急情境助人行为发生的因素。
(一) 非紧急情境助人行为的特征非紧急情境助人行为是与紧急情境助人行为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是根据助人行为情境的紧急程度进行划分的,具体说来,它具有四个基本的特征:它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普通事例;并无危害生命财产的威胁存在;情境中有明确的线索与信息,知道有人需要帮助;帮助他人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施助者没有高度的紧张感。
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社会压力对个体决策行为的影响,通过实验方法验证社会压力是否会影响个体的决策过程,以及个体在面临社会压力时的决策策略。
二、实验设计1. 实验对象本次实验招募了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生15名,女生15名,年龄在18至22岁之间。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一份决策问卷,问卷中包含10个关于生活消费的决策题目,每个题目都提供两种选择,要求被试在两种选择中做出决策。
3. 实验程序实验分为三个阶段:(1)前测阶段:实验开始前,所有被试填写一份基本信息问卷,包括性别、年龄、专业等。
(2)实验阶段:实验分为两个实验组,每组15人。
实验组A在实验过程中接受社会压力,实验组B则不接受社会压力。
社会压力的施加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实验组A的成员被告知,他们的决策结果将被公开展示,并接受其他被试的评判。
(3)后测阶段:实验结束后,所有被试再次填写一份决策问卷,以评估社会压力对决策行为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实验组A在面临社会压力时,其决策行为与实验组B存在显著差异。
具体表现为:(1)实验组A在决策过程中表现出更高的谨慎性,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的选项。
(2)实验组A在决策时更倾向于寻求他人的意见,以减少决策失误。
(3)实验组A在决策后的满意度较低,认为自己的决策结果可能受到社会压力的影响。
2. 实验分析本次实验结果表明,社会压力对个体的决策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具体分析如下:(1)社会压力会提高个体的风险规避意识,使其在决策过程中更加谨慎。
(2)社会压力会降低个体的自信心,使其在决策时倾向于寻求他人的意见。
(3)社会压力会对个体的决策结果产生负面影响,降低其满意度。
四、结论与讨论本次实验验证了社会压力对个体决策行为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社会压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并在决策过程中采取适当的策略,以降低社会压力对决策结果的影响。
人际关系调查报告3篇
人际关系调查报告3篇二、调查方案设计1、内容设计:高中生人际沟通技巧的培养包括那些内容;现今高中生人际交往与沟通的现状如何;高中生人际沟通心理发展的规律性是怎样的;培养学生人际沟通的形式有哪些,使用的情况怎样,各有什么特点、作用和效果;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又该采取怎样的方式。
2、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安排任务第一阶段1月4日-1月20日1、查阅有关文献,如《教育心理学》等著作,为本课题的调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通过问卷调查,找学生访谈和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交往能力与交往状况进行自测等形式,了解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
通过调查分析,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
3、随机选取实验班,讨论研究方法、形式、研究进度第二阶段1月20日-2月10日实行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交叉进行研究1、面对学生实施人际交往心理辅导和行为训练,形式有: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班队活动、讲座、家长会、宣传、心理信箱等;2、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特别是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矫正训练,即个案研究;3、组织研究组成员外出参观学习,向兄弟学校学习、借鉴、交流研究经验;4、每学期上交研究报告第三阶段2月10日-2月24日1、对实验学生进行人际沟通状况测试,与第一阶段进行对比;2、对上阶段积累的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和提炼,结合每时期的结果逐步完善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结论,逐步完成高中生人际沟通技巧培养的调查报告4、调查方法设计:(1)访谈法:通过对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一线教师、学生等访谈,更清楚了解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为全面考虑研究范围和方法提供有力建议;(2)文献法:通过查阅和分析已有的有关学生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技巧的研究,了解目前的研究状况,作为研究的借鉴;(3)问卷调查法:用已有的量表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对学生进行施测,同时也将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学生的结果进行对比,作为实验结果的一个证明;(4)课堂情景实验法:通过系列的教学活动,如班会课,心理健康活动课,有针对性地组织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和能力;(5)个案研究法:结合课任教师的观察和调查的结果,选取个别学生运用心理学的辅导知识进行辅导,并做好相应的跟踪记录。
心理学实训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学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我们开展了本次心理学实训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心理学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名称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三、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我校心理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共50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四、实验材料1. 情绪调节问卷:包括情绪调节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情绪调节效果三个维度。
2. 心理健康量表:包括抑郁、焦虑、压力三个维度。
3. 实验情境材料:包括生活压力事件、人际关系冲突等。
五、实验方法1. 实验组:在实验前进行情绪调节认知培训,包括情绪识别、情绪表达、情绪调节策略等。
培训结束后,进行情绪调节问卷和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评。
2. 对照组:不接受任何情绪调节培训,仅进行情绪调节问卷和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评。
六、实验步骤1. 实验前,向所有参与者说明实验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 实验组接受情绪调节认知培训,对照组进行日常学习生活。
3. 培训结束后,两组同时进行情绪调节问卷和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评。
4. 收集数据后,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在情绪调节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情绪调节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情绪调节效果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 同时,实验组在抑郁、焦虑和压力三个心理健康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八、实验结论1. 情绪调节认知培训可以有效提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
2. 情绪调节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九、实验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情绪调节认知培训对提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效果。
这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3一例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3一例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一例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摘要: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是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本案例求助者刘某~在校大学生~因为和同宿舍同学闹矛盾~感觉自己很无助~出现焦虑烦躁情绪~影响了其学习和生活~症状持续时间短~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咨询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咨询~效果显著。
关键词:案例报告,合理情绪疗法,认知行为疗法一、一般资料刘某,女,20岁,陕西人,在读大学二年级学生。
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父母关系不和谐,经常吵架,在其小学四年级时父母离异,随父亲生活。
身高162米左右,体态正常,无器质性疾病。
高考和大学入学体检未发现躯体疾病。
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主诉:人际交往问题,焦虑、烦躁一个月。
个人陈述:最近一个月感觉根本不想呆在寝室,感觉自己与人相处很失败,现在就连和同学交往都有些害怕了。
感到焦虑,郁闷,苦恼;感觉“大家都挺虚伪的,一回到寝室,就胸口发闷”。
前天有一门考试,遇到一道难题,心里很着急,思绪很乱,就想到了前段时间和寝室同学闹矛盾的问题,心想正在考试,不应该想这些跟考试无关的事情,但就是忍不住要去想,越想越心烦,觉得自己遇事老是不顺。
大一的时候寝室同学关系还可以,也许是因为一开始大家还不太了解,所以都比较客气。
大二开学后大家学习都比较轻松,室友们也不怎么关心学习,只顾玩,找男朋友什么的;最讨厌的就是那个所谓本地的女孩子,老是和我针锋相对。
一个月前的一天晚上熄灯后,我用台灯在看书,她觉得影响了她,就让我早点睡觉,说是明天还要上课呢,我就关了灯。
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的特别早,我想她肯定是在报复我,我就说让她小声点,她就很冒火地和我吵起来了。
这件事过后我们俩就一直处于冷战状态,我想本来就是她不对,我为什么要搭理她。
还有一件事就是班上的同学竞争入党,本来寝室也有几个室友申请1了,但是后来人数有限,我得到了入党的机会。
一天我回寝室发现她们几个在聊天,听到她们好象说“什么就会讨好老师,拍马屁之类的”,我一听就知道在说我,从那天以后她们几个关系变得更好了,我心里特别不舒服,现在我和室友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糟糕,已经到了孤立无援的地步。
人际关系心理学
• 接触阶段
– 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 阶段转向,此时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
• 融合阶段
– 由接触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 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
7
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
• 一般来讲,人际关系恶化是由于人际冲突、人 际内耗和人际侵犯的结果
人际关系心理学
2009-11-06
1
•
2
绪论
群:23329389
3
基本概念
• 什么是人际关系
– 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 关系 – 人际关系也称人群关系论
4
基本概念
• 人际关系的类型
– 情感性关系
• 为了满足相互间情感交流,形成良好心理气氛的 情感关系
– 工具性关系
• 为了相互协调达到某一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工具性 关系
• 圆形传递 • 链式传递
• 轮式传递
• Y式传递
10
正式群体中成员间沟通网络
(莱维特, 1951)
沟通特点 解决问题速度 正确性 领导者的突出 士气 轮式 快 高 非常显著 非常低 链式 次快 高 相当显著 低 缓慢组织化 组织相当稳定 圆式 慢 低 不显著 高
迅速组织化且其 群体组织专业化 组织稳定
25
人际激励理论
•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 又称社会比较理论 – 公平是激励的动力 – 感到不公平的时候,会改变行为以试图达到 公平
• 报酬不足:增加结果,减少投入 • 报酬过多:减少结果,增加投入
26
社会测量法(莫雷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用来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 方法
同伴提名法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同伴提名法是一种社会测量法,由美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莫雷诺(Moreno)提出。
该方法通过让被试从同伴团体中选择符合某种心理品质或行为特征的人,从而了解个体在团体中的社交地位和人际关系状况。
本研究旨在运用同伴提名法,探讨小学生班级内同伴关系的现状,分析个体在班级中的社交地位,为改善班级人际关系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小学生班级内同伴关系的现状;2. 分析个体在班级中的社交地位;3. 为改善班级人际关系提供参考。
三、实验对象与方法1. 实验对象:某小学五年级一个班级的全体学生,共40人。
2. 实验方法:(1)采用同伴提名法,让每位学生根据以下五个标准提名同学:①最受欢迎;②最不受欢迎;③最合得来;④最不合得来;⑤最值得信任。
(2)对提名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每位学生在班级中的社交地位;(3)结合观察法,对个体在班级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记录和分析。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向学生介绍实验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了解实验内容。
2. 实施同伴提名法: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6人,要求每位学生在纸上写下符合五个标准的最符合的同学姓名,并注明提名原因。
3. 数据收集:将收集到的提名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得出每位学生在班级中的社交地位。
4. 观察法:在班级日常活动中,对个体在班级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
5. 数据分析:对同伴提名法和观察法得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个体在班级中的社交地位与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同伴提名法结果分析:(1)最受欢迎的学生:在“最受欢迎”的提名中,有5名学生获得较高比例的提名,说明他们在班级中具有较高的社交地位。
(2)最不受欢迎的学生:在“最不受欢迎”的提名中,有3名学生获得较高比例的提名,说明他们在班级中可能存在人际关系问题。
(3)最合得来、最不合得来、最值得信任的提名分析:根据提名结果,可以将学生分为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一般型和矛盾型等社交类型。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 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 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 ——丁瓒教授
什么是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们社会关系的 一种,是指人们在活动过程中直 接的,接触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心 理上的关系和心理上的距离。 不论是亲密关系、疏远关系, 还是敌对关系,都是心理上的距 离,统称为人际关系。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学
李晓丽
李晓丽
一、人际交往的含义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人是社会的动物,不能离 开群体而单独生存。 心理学家认为,人除了睡眠时间以外,其余时间的 70%将花在人际间的各种直接、间接的沟通上。 亚里士多德:“能独自生活 的人,不是野兽,就象
人际交往中的首因效应
A 第一次考试为甲 第二次考试为甲 第三次考试为乙 评价:第三次考试意外 失利 B 第一次考试为乙 第二次考试为乙 第三次考试为甲 评价:第三次考试侥幸 得甲
首因效应的启示
1、建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展现自己最吸引人的品质。第 一次和陌生人见面时,应穿着 打扮整齐、干净、谈吐自然, 有礼有节。 2、懂得通过现象看本质,择 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尤其是见网友更要注意首 因效应带来错误印象。
故事:天堂与地狱的区别 每人都是过长的筷子,地狱的人只喂自己 所以喂不进嘴里;天堂的人相互喂,大家都 吃的很开心。 人际交往的重要性:1+1>2。
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卡内基理工学院分析了10000个人的记录后得出结论: 15%的成功者是由于技术熟练、头脑聪慧和工作能力 强;85%的成功者是由于个性因素,由于具有成功 地与人交往的能力。反之,在生活中失败的人, 90%是因为不善于与人展开有效交往而导致的。
心理社会实验报告
心理社会实验报告心理社会实验报告引言: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而社会心理学则更加专注于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互动和影响。
本实验旨在探究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通过一系列实验来展示人类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反应。
实验一:群体压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邀请了一群志愿者来参与一个记忆测试。
实验室内的其他人都是与被试者合谋的演员,他们被告知在测试中有意犯错,并观察被试者的反应。
我们想要观察的是,在群体压力下,被试者是否会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
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试者在观察到其他人犯错后也选择了错误的答案,即使他们事先知道这是错误的。
这表明,在群体压力下,个体更容易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而不是坚持自己的判断。
这种行为模式被称为“从众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实验二:权威性对服从行为的影响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模拟了一个监狱环境,招募了一些志愿者扮演狱警和囚犯的角色。
狱警被告知可以使用各种手段来惩罚囚犯,而囚犯则需要服从狱警的指令。
我们想要观察的是,在权威性的压力下,个体是否会服从他人的命令,即使这些命令违背了他们的道德底线。
结果显示,大部分志愿者在被要求施加虐待行为时,都选择服从了狱警的指令。
即使他们内心感到不安和犹豫,但在权威性的压力下,他们仍然选择了服从。
这种行为模式被称为“权威性服从”,是心理学中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引发了对个体道德判断和责任的讨论。
实验三: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邀请了一些志愿者参与一个慈善活动。
志愿者被告知他们的捐款将用于帮助贫困地区的儿童。
我们想要观察的是,亲社会行为是否会对个体心理产生积极影响,并促使他们更愿意参与慈善活动。
结果显示,参与慈善活动的志愿者在捐款后表现出更高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他们的心理状态得到了积极的提升,同时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豪和满意。
这表明,亲社会行为不仅对受助者有益,也对行为者自身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
结论:通过这一系列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个体行为的重要影响。
大学三年级心理学教案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
大学三年级心理学教案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大学三年级心理学教案: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引言: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的是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感至关重要。
因此,本教案旨在通过社会心理学的教学,帮助大学三年级的学生理解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促进他们的个人增长和发展。
第一部分:社会心理学概述1.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内容1.1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2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2. 社会认知与社会知觉2.1 社会认知的概念2.2 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2.3 社会知觉的意义和作用3. 社会影响与社会行为3.1 人际关系的定义与特点3.2 社会影响的类型与机制3.3 社会行为的内在动机与外在因素第二部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与建立1.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1.1 人际关系对个人幸福的影响1.2 人际关系对个人成长的促进1.3 人际关系对职业发展的意义2. 人际关系的建立2.1 沟通与表达技巧2.2 形成亲密关系的要素2.3 解决冲突与处理分歧的方法第三部分:人际关系中的心理障碍与解决1. 社交焦虑与人际交往困难1.1 社交焦虑的定义与特征1.2 社交焦虑的影响与原因1.3 克服社交焦虑的方法和策略2. 人际冲突与冲突解决2.1 人际冲突的原因与类型2.2 解决人际冲突的技巧和方法2.3 提升人际冲突处理的能力第四部分:社会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 社会心理学在职场中的应用1.1 领导力与影响力1.2 团队合作与团队建设1.3 职业发展与人际关系2. 社会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2.1 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建立2.2 教育环境的影响与改善2.3 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与支持结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此课程,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和思维方式,提升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能力,并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社会心理学从众实验实验报告2
学生实验报告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制实验报告须知1、学生填写实验报告,请参照实验大刚规定的实验项目填写。
2、学生应该填写的内容包括:封面相关栏目、实验项目、时间、地点、实验性质、实验目的、内容、结果和分析总结。
3、学生完成的主要内容有:文档、表格、演示文稿、程序、数据库设计、操作过程、必要的截图等。
4、指导教师应该填写的内容包括:每次实验报告的成绩、评价并签名,最后实验最终成绩汇总签字。
5、教师根据每学期该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
在课程结束后两周内将教学班的实验报告汇总教学办存档。
《大学生的从众现象》实验报告通过对重庆大学大学生各类从众现象的分析1、生动的了解及把握从众的含义;2、了解从众的分类;3、分析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4、学会评价并能适当引导从众行为。
二、实验主要内容及过程(一)主要内容:1.实验对象:重庆大学在校大一至大四学生各二十五名,总计一百名。
2.实验分工:小组成员 8人(1)参与调查问卷的实验形式:3人设计问卷:1人发放、回收问卷:1人分析、处理数据:1人(2)参与采访的实验形式:3人采访:2人记录并整理数据:1人(3)分析总的调查结果,并整理数据:1人(4)撰写实验报告:1人3.实验具体形式及过程:(1)调查问卷:设计问卷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一百份。
回收问卷:回收率97%,有效问卷达总问卷数的92%。
分析调查数据并回访本班从众典型的同学。
得出结论。
(2)采访:从回收的问卷中分别抽取大一至大四学生各2名,总计8名进行采访,并记录数据,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分析得到的数据,并得出结论。
4.实验结果:(1)大学生在小群体中有明显的从众现象。
(2)从众率跟大学生的年级有关。
(3)性别跟大学生的从众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4)群体凝聚力大小、意见是否一致对从众率有影响。
(5)群体规模对从众有影响。
(6)学生的性格特点对从众行为有着重大影响。
(7)时间因素,实验的不同的阶段对从众有影响。
团体心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团体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团体心理作为一种心理学分支,研究团体中个体心理的变化规律以及团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为了探究团体心理现象,我们设计并实施了一项团体心理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团体心理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2. 分析团体心理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3. 探讨如何优化团体心理环境,提高团体成员的心理素质。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随机抽取我校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分为5个小组,每组6人。
2. 实验工具:团体心理问卷、个体心理问卷、观察记录表。
3. 实验程序:(1)实验前期:对实验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基本信息和团体心理现状。
(2)实验中期:将实验对象分为5个小组,每组进行一次团体活动,观察并记录活动过程中的团体心理现象。
(3)实验后期:再次对实验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团体心理实验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前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实验对象在团体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如紧张、焦虑等。
2. 实验中期,5个小组分别进行了团体活动。
观察记录表显示,在活动中,大部分小组成员能够积极参与,表现出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但在部分小组中,存在个体心理压力较大、不愿主动发言、团队氛围不融洽等现象。
3. 实验后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团体心理实验对实验对象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1)大部分实验对象在团体活动后,心理压力有所缓解,情绪更加稳定。
(2)实验对象在团队协作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能够更好地适应团体生活。
(3)实验对象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有利于其未来在社会中的发展。
五、结论1. 团体心理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对个体心理和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2. 团体心理实验有助于缓解个体心理压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 为了优化团体心理环境,应加强团体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
实验报告社会学(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社会互动作为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可忽视。
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会互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大学生社会互动现状;2. 分析社会互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3. 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三、实验方法1. 研究对象:某高校300名大学生;2. 研究工具:(1)社会互动问卷:包括社会支持、社交网络、人际交往等方面;(2)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包括焦虑、抑郁、孤独、人际关系等方面;3. 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对研究对象进行社会互动问卷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问卷调查;(2)数据分析: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社会互动现状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大学生社会互动存在以下特点:(1)社会支持方面:大部分大学生能够得到来自家庭、朋友和同学的支持;(2)社交网络方面:大学生社交网络较为广泛,但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焦虑;(3)人际交往方面: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一定的主动性,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独感。
2. 社会互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1)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社会支持程度越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越好;(2)社交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交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社交网络越广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越好;(3)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人际交往能力越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越好。
五、实验结论1. 社会互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 社会支持、社交网络和人际交往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六、实验建议1. 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2. 加强大学生社会互动能力培养,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3.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心理学教学活动实践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在我国,心理学教育已经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发展。
为了提高心理学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于近期开展了一系列心理学教学活动。
以下是本次教学活动实践报告。
二、活动背景本次教学活动旨在提高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活动时间:2021年10月15日至2021年11月15日;活动地点:某高校心理学实验室。
三、活动内容1. 心理学知识竞赛为了检验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我组织了一场心理学知识竞赛。
竞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初赛采用笔试形式,决赛采用现场问答形式。
比赛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参与,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心理学科识水平。
2. 角色扮演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心理学中的理论知识。
活动分为三个环节:①情景设定;②角色分配;③角色扮演。
在角色扮演环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3. 心理咨询体验活动邀请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让学生亲身体验心理咨询过程。
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向咨询师倾诉自己的困惑,咨询师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建议。
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了解了心理咨询的基本流程,提高了心理素质。
4. 团队合作游戏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我组织了一系列团队合作游戏。
游戏分为两个阶段:①小组讨论;②团队协作。
在小组讨论阶段,学生需要共同商讨出游戏策略;在团队协作阶段,学生需要共同完成游戏任务。
通过游戏,学生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四、活动效果1. 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提高。
通过知识竞赛、角色扮演等活动,学生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在角色扮演、心理咨询体验等活动中,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3. 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加强。
在团队合作游戏中,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社会心理学从众实验报告
社会心理学从众实验报告一从众心理的意义: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又俗称“随大流"。
社会生活中的从众行为大多不具有直接的社会评价意义,它无所谓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它对人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行为本身的社会意义.二从众心理的利与弊:从众心理带给人们的好处是具有保护作用。
在一个集体里,往往会在作出某种决定之前,通常会以不同方式征求大家的意见,往往是多数人的意见相同,这个时候就要以从众心理行事,赞同多数人的意见,要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大家才觉得你是好人,是个懂味的人,才会受到大家欢迎,才不致遭到大家反对排挤,才不致受伤害。
否则,你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公敌,就会受到冷落,受到排挤,受到伤害,不招人待见。
从众行事也会坏事,会给人带来灾难,甚至是灭顶之灾。
从众会让人盲目,盲从,缺乏理性,因而会做出十分错误的事情,酿成不可收拾的局面,付出惨重的代价。
三研究从众心理的意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众现象比比皆是。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小实验,来了解对方的从众心理,其实在我们看来,了解其从众心理也是了解其本人一些特点的过程。
从众心理有利有弊,研究从众心理也是为了让我们可以学会更好的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四实验方案、施行步骤以及结果:1实验方案我们的从众实验模仿了著名的阿希从众实验,我们选取了3幅图片,在不同的地点被试者,让被试者与我们事先安排好的假被试一起完成该试验,假被试会经过思考,全部选择错误的答案,最后让真被试者选择。
记录实验结果。
2实验步骤1.试验时间:2014年5月18日星期日.2.实验地点:1、5、6号餐厅,教育超市门口。
3.实验设备:手机一部(用于拍摄)、本子,笔(用于记录)、图片三张(用做测试)4.实验人员安排:测试者(),记录员(),拍摄员(),假被试()5.我们在上述四个地点每个地点随机选择一位被试者.6.测试者分别向四位假被试以及真被试询问问题,记录员记录结果. 3实验结果实验误差分析:因为时间地点等一些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无法与被测者完成多次试验,即我们无法对他们完成开头的引导实验,无法让他们相信我们的选择就是正确的,只能从人数上来增加可信度,所以会造成误差。
人际关系调查报告(共7篇)
人际关系调查报告(共7篇)第1篇:人际关系调查报告人际关系调查报告3篇在很多人的脑海里,都有这样的观念:文科院校的女生比男生多,而理工科院校的男生比女生多,也确实,不管从哪个方面看,我们都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我国的大中专院校基本都存在着男女生比例不平衡、结构失调的问题。
我们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就是要通过了解大学生们对于男女比例不均衡问题的看法与观点,以及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处理方式、表现态度等,来调查并认识现代大学生对如何正确并有效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与方法,进一步明确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客观性与重要性。
我们大都知道:在男女比例不平衡、结构失调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突现了许多。
比如说在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不健康的恋爱心理;在异性较多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不能较好的认知自我,不能摆好自身的位置而产生的压力;以及在同性较多的情况下,不能处理在不能取得其他同性以及为数不多的异性的注意时而存在的自卑感……所以,这里,关于大学生如何正确面对在其身边出现的男女比例不平衡问题,如何博得他人的认可喜欢,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等等就变得尤其的重要,这也就要求大学生应该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在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中寻找优秀的自我,更好地完成学业、完成我们社会心理学上所讲的“社会化”的过程。
1人际关系,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它所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人对人际交往的渴求反映出希望被人接爱、理解的愿望。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际关系期待,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交往模式。
青年期的大学生希望被人接受、理解的心情尤为迫切。
德国学者斯普兰格说:“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年时期有那种强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愿望。
没有谁比青年人从他们孤独小房里,更加用憧憬的目光眺望窗外世界了,没有谁比青年在深沉的寂寞中更加渴望接触和理解外部世界了。
……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处在孤独之中,渴望着被人接近与理解,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站在遥远的地方呼唤”。
实验报告里实验设计心理(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实验设计心理是心理学实验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实验设计心理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实验研究的质量、促进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讨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心理学实验研究提供借鉴。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实验设计心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掌握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应用;3. 提高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验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实验设计心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实验案例,分析实验设计心理在其中的应用;3. 实验操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心理学实验,运用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四、实验内容1. 实验设计心理的基本概念(1)实验设计:指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实验材料、实验条件等进行合理安排,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2)实验设计心理:指在实验设计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 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1)随机化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分配,以消除实验误差;(2)对照原则:在实验过程中,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以比较实验效果;(3)重复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结果进行重复验证,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4)平衡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条件进行平衡处理,以消除实验误差。
3. 实验设计心理的方法(1)实验分组: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将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实验材料: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3)实验条件: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设置合适的实验条件;(4)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操作,得到以下实验结果:(1)实验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人;(2)实验材料:心理测试题;(3)实验条件:安静、舒适的实验室环境;(4)实验结果:对照组的平均得分与实验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
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报告
Don't let the future you hate your present self and perplex everyone, but success is only worthy of brave action.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报告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报告1一、调查目的及意义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
记得一位叫做戴尔,卡耐基曾的名人说:一个人的事业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
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们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络系统。
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
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
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
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
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因此,我们小组开展了此次调查,目的在于大致地了解我校蔡家关校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情况,并针对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借以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优雅、和谐、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寝室文化,并帮助广大同学树立正确的交往态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调查内容1、人际交往的概念及分类2、大学生常见人际交往问题及对策3、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和艺术三、调查方法1、问卷调查法2、络调查法3、文献法四、调查对象1、南通大学各学院各年级的学生以及已从事工作的校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一) 实验小组 组长 11105020113李佳庆
组员 11105020114李 敬 11105020117廖航燕 11105020119刘凌风
11105020121刘 玥 11105020135张斌艺
实验名称:团体的人际关系
实验目的与要求
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所形成的关系。
在现实的团体和集体中,人际关系有正式的(它由某种规章制度所规定)和非正式的(它是在好感、喜爱、反感、厌恶等基础上形成的)。
这里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后者,即分析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的近远和亲疏的关系。
分析团体非正式人际关系的最常用方法是社会测量法(s 。
ci 。
metry)。
本研究的目的是学习运用社会测量法来分析团体的人际关系。
被 试:大学生
实验场地:教学楼
实验材料
社会测量问卷和记录纸。
实验方法与程序
1.确定某一团体(如大学班集体)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调查访问,了解集体成员对主要事件的意见、评价和态度,并与该集体建立起相互的信任关系。
2.根据集体的人数,发给每人一张问卷,要求被试在同一时间内完成问卷。
结果分析
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在校园里必须处理恰当的一种关系,良好的人际有利于在学校、在社会中的发展,它能更好地让你行走于各类人中。
对于同一个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喜欢或不喜欢都是一个人给他人的印象。
学习处理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针对大学生在团的人际关系情况,作了30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2份。
并根据调查表得出矩阵表和每人的人缘指数。
(链接矩阵表、人缘指数)
1.制作社交矩阵
2.指数分析
(1)计算正、负人缘指数: 最高加权分
集体总人数某人的得分数人缘指数⨯-=)1(
问题与讨论
1.分析集体中小团体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小团体是以观点、兴趣、爱好、态度的相一致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而自发形成的。
俗话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就能很好地说明小团体的出现。
此外,由于是大学,很多人都是以宿舍为单位,在一起的时间长了,和其他人的接触少了,那么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小团体。
每个小团体都因不同的共性而存在。
根据调查统计,可以得出这些团体类型:因爱好而组在一起的爱好团体,因工作关系组成的工作合作团体,因目标和方向一致而组成的目标团体,因专业和环境需要而临时组成的临时团体。
2.分析团体的人际关系得以长期存在的因素
一个团体内部的小集体是否得以长期维系下去取决集体中的人员的人格品质。
根据调查发现,大学生中的小集团中的成员大都是具备了人缘型的人格品质,他们大都懂得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对人一视同仁,并且富于同情心。
此外,作为学生,就必须热心班级团体活动;作为班上的干部对工作要非常负责任,做人要持重、耐心,忠厚老实。
最重要的是,他们大都懂得如何和他人交流,在为人处事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
然而,在这而对应的一面,那些属于嫌弃型的人在一起一般都很难维持一个集体的长期存在,他们会在一小段时间后就变成一盘散沙。
他们通常都是以自我中心、只关心自我,不为他人的处境和利益着想,有极强的嫉妒心。
对班集体的工作,或敷衍了事,或缺乏责任感,或浮夸不诚实,或完全置身于集体之外。
虚伪、固执、爱吹毛求疵。
不尊重他人,操纵欲、支配欲强。
对人冷漠、孤僻、不合群。
有敌对、猜疑和报复的性格。
行为古怪,喜怒无常,粗暴、粗鲁、神经质。
狂妄自大,自命不凡。
学习成绩好,但不肯帮助别人,甚至小视他人。
自我期望高,器量狭小,对人际关系过分敏感。
3.用社交矩阵和指数分析法分析团体的人际关系各有哪些主要优缺点?
社交矩阵和指数分析法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的测量结果的表示方法。
矩阵法是作一个□×□的方形表格(□表示一个团体的人数),表格的首行和首列填上被试的编号,以数值或符号在表格内记入团体各成员之间的吸引或拒斥关系。
而指数法是根据每个人被选择数或被拒斥数计算出如地位指数、凝聚力指数等,比较其数值的大小。
社会测量法是一种测定团体人际关系的理论和方法。
由美国心理学家J.L.莫雷诺于1930年提出,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参与研究形成莫雷诺学派,其成果发表在莫雷诺主编的《社会测量》(1937~1955)杂志上。
莫雷诺的社会测量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性联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情感性联系的基本类型有吸引(喜欢)、拒斥(反感)和中性(漠视)。
通过对人们之间的情感性联系的测定,可以了解到社会的各种人际关系。
该理论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及其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并用团体中揭示出来的社会心理规律来解释各种社会现象,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但是,这种社会测量方法对于研究团体内的人际关系不失为一种有用的工具。
它的优点是简便易行,能直观地以数量化的形式表明团体的内部结构和人际间的吸引和拒斥关系。
缺点是其信度和效度有时较低,难以查明人际吸引或拒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