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基共聚合习题课

合集下载

自由基聚合习题课

自由基聚合习题课
12
ln
⎛ fk ⎞ [ M ]0 1 = ln = k p ⎜ d ⎟ [ I ]1 2 t [M ] 1− C ⎝ kt ⎠
12
12
⎛ 0.8 × 0.001× 4 ×10−6 ⎞ 1 ln = kp ⎜ ⎟ × 1.5 × 3600 1 − 0.0322 kt ⎝ ⎠ kp kt 1 2 k p2 kt = 0 10 1 0.1071 = 0.011L ⋅ mol −1 ⋅ s −1
可能出现的副反应: (1) 引发阶段由于笼蔽效应,引发剂可能发生二次分解:
如单体浓度小,溶剂量小,则过氧化二苯甲酰的损失加大。 (2) 链增长阶段的竞争反应 对于苯乙烯,在60 °C下,CI = 0.048∼0.055,CS = 9 × 10-3, CM = 0.85,所以活性链对引发剂、四氯化碳和单体的链转移反 应均会出现。其中活性链对四氯化碳溶剂的转移占优势,这是 因为CI虽大,但引发剂浓度很小。各反应式如下:
4
2013‐10‐12
(5)若其他条件不变,引发剂浓度变为0.02 mol⋅L-1时,初 期反应速度、初期聚合度:
⎛ fk ⎞ ⎛ 0.75 × 2.6 × 10−6 ⎞ 12 R p = k p ⎜ d ⎟ [ I ]1 2 [ M ] = 12300 ⎜ ⎟ 0.01 × 13.7 21×109 ⎝ ⎠ ⎝ kt ⎠ = 1.62 × 10−4 R p 2 [ I ]21 2 0.021 2 = = = 2 = 1.414 R p1 [ I ]11 2 0.011 2 R p 2 = 2.29 × 10−4 mol ⋅ L−1 ⋅ s −1 2 ×1.62 × 10−4 = 2936.7 2 × 0.75 × 2.6 × 10−6 × 0.02
[I ] = − kd t [I0 ]

自由基聚合习题

自由基聚合习题

4. 下列单体适于何种机理聚合: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合或阴离子聚合,并说明理由。

CH2=CHCl CH2=CHCl2CH2=CHCN CH2=C(CN)2CH2=CHCH3CH2=C(CH3)2 CH2=CHC6H5CF2=CF2CH2=C(CN)COOR CH2=C(CH3)-CH=CH2 CH2=CHCl 只能进行自由基聚合。

Cl原子是吸电子基团,也有共轭效应,但均较弱。

CH2=CHCl2能进行自由基和阴离子聚合,因为两个氯原子使诱导效应增强。

CH2=CHCN 适合自由基聚合和阴离子聚合。

-CN是较强的吸电子取代基,并有共轭效应。

CH2=C(CN)2CH2=CHCH3不能进行自由基、阳离子、阴离子聚合,只能进行配位聚合,因为一个甲基供电性弱,不足以使丙烯进行阳离子聚合。

CH2=C(CH3)2只能进行阳离子聚合。

-CH3为推电子取代基,-CH3与双键有超共轭效应,两个甲基都是推电子取代基,其协同作用相当于强的推电子取代基,有利于双键电子云密度增加和阳离子进攻。

CH2=CHC6H5可进行自由基、阳离子、阴离子聚合。

因为共轭体系中电子流动性大,容易诱导极化。

CF2=CF2适合自由基聚合。

F原子体积小。

CH2=C(CN)COOR适合阴离子聚合,两个吸电子取代基其协同作用相当含有强的吸电子取代基,并兼有共轭效应,只能进行阴离子聚合。

CH2=C(CH3)-CH=CH25. 判断下列烯类单体能否进行自由基聚合,并说明理由。

CH2=C(C6H5)2ClCH=CHCl CH2=C(CH3)C2H5CH3CH=CHCH3 CH2=C(CH3)COOCH3CH2=CHOCOCH3CH3CH=CHCOOCH3 CH2=CHCH3 CH2=C(C6H5)2不能通过自由基聚合形成高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

因为C6H5-取代基空间位阻大,只能形成二聚体。

ClCH=CHCl不能通过自由基聚合形成高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

因为单体结构对称,对1,2-二取代造成较大的空间位阻。

自由基共聚

自由基共聚

以下单体中活性最高的是( 1. 以下单体中活性最高的是( )。

A. 丁二烯 B. 丙烯酸 C. 苯乙烯 D. 醋酸乙烯 正确答案:C.•当转化率较高, 10% 竞聚率的测定应采用( 2. 当转化率较高,大于 10%时,竞聚率的测定应采用( )。

A. 直线焦点法 B. 截距斜率法 C. 曲线拟合法 D. 积分法 正确答案:D.•为了改进聚乙烯(PE)的粘接性能,需加入第二单体( 3. 为了改进聚乙烯(PE)的粘接性能,需加入第二单体( )。

A. 丙烯酸 B. 丙烯酸甲酯 C. 丙烯腈 D. 醋酸乙烯 正确答案:D.•氯乙烯-co-醋酸乙烯酯共聚物” co”的含义是( 4. 在“氯乙烯-co-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中,“co”的含义是( )。

A. 无规 B. 交替 C. 嵌段 D. 接枝 正确答案:A.•温度升高,将使共聚反应向( 5. 温度升高,将使共聚反应向( )变化A. 交替共聚 B. 理想共聚 C. 非理想共聚 D. 恒比共聚 正确答案:B.•共聚物组成曲线的类型是() 6. 对于竞聚率 r1>1,r2<1de 共聚物组成曲线的类型是()A. 无恒比点共聚 B. 有恒比点共聚 C. 恒比共聚 D. 交替共聚 正确答案:A.•竞聚率的大小取决于共聚单体对的结构,具体可归结为:( :(1 7. 竞聚率的大小取决于共聚单体对的结构,具体可归结为:(1)双键与取代基的共轭 作用;( 取代基的极性效应;( ;(2 ;(3 取代基的空间位阻。

作用;(2)取代基的极性效应;(3)取代基的空间位阻。

A. (1)(2) B. (1)(3) C. (2)(3) D. (1)(2)(3) 正确答案:D.•为了提高棉织物的防蛀和防腐能力, 8. 为了提高棉织物的防蛀和防腐能力,可以采用烯类单体与棉纤维辐射技术或化学引 发接枝的方法,最有效的单体是() 发接枝的方法,最有效的单体是()A. CH2=CH-COOH B. CH2=CH-COOCH3 C. CH2=CH-CN D. CH2=CH-OCOCH3 正确答案:C.•共聚曲线的形状为( 9. r1<1,r2<1 时,共聚曲线的形状为( )A. 反 S 型 B. S 型 C. 对角线 D. 水平直线 正确答案:A.•竞聚率影响因素包括:( 温度;( 压力;( 溶剂。

潘祖仁《高分子化学》课后习题及详解(自由基共聚合)【圣才出品】

潘祖仁《高分子化学》课后习题及详解(自由基共聚合)【圣才出品】
; 当 r1 较小时,组成曲线近似水平线,与对角线有一交点,rl 较大时,组成曲线处于对角 线的上方。如图 4-1 所示(曲线上数字为 r1/r2 值)。
图 4-1 ;
图像特征:当 rl>l 时,组成曲线处于恒比对角线的上方,并与另一对角线呈对称状态。 当 rl<1 时,组成曲线处于恒比对角线的下方,并与另一对角线呈对称状态。
3.说明竞聚率 r1、r2 的定义,指明理想共聚、交替共聚、恒比共聚时竞聚率数值的特 征。
答:(1)竞聚率是指自增长速率常数与交叉增长速率常数的比值。r1=k11/k12,即链自 由基 M1•与单体 M1 的反应能力和它与单体 M2 的反应能力之比,或两单体 M1、M2 与链自 由基 M1•反应时的相对活性。r2=k22/k21,即链自由基 M2•与单体 M2 的反应能力和它与单 体 M1 的反应能力之比,或两单体 M1、M2 与链自由基 M2•反应时的相对活性。
以 M1、M2 代表 2 种单体,以~M1•、~M2•代表 2 种链自由基。二元共聚时有下列反 应。
链引发
链增长
链终止
由稳态假定:R12=R21,故 k12[M1•][M2]=k21[M2•][M1] 根据假定④
⑤和⑥两式相比,得
2 / 18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7.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甲酯、苯乙烯、马来酸酐、醋酸乙烯酯、丙烯腈等单体与 丁二烯共聚,交替倾向的次序如何?说明原因。(提示:如无竞聚率数据,可用 Q、e 值)
答:【方法一】查表得题中单体的 Q、e 值如表 4-3 所示。 表 4-3
8 / 18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同理
其中

形成 xM1 链段的概率为:

自由基聚合习题参考答案

自由基聚合习题参考答案

2. 下列烯类单体适于何种机理聚合?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合还是阴离子聚合?并说明原因。

CH 2=CHCl CH 2=CCl 2 CH 2=CHCN CH 2=C(CN)2 CH 2=CHCH 3 CH 2=C(CH 3)2 CH 2=CHC 6H 5 CF 2=CF 2 CH 2=C(CN)COOR CH 2=C(CH 3)-CH=CH 2答:CH 2=CHCl :适合自由基聚合,Cl 原子是吸电子基团,也有共轭效应,但均较弱。

CH 2=CCl 2:自由基及阴离子聚合,两个吸电子基团。

CH 2=CHCN :自由基及阴离子聚合,CN 为吸电子基团。

CH 2=C(CN)2:阴离子聚合,两个吸电子基团(CN )。

CH 2=CHCH 3:配位聚合,甲基(CH 3)供电性弱。

CH 2=CHC 6H 5:三种机理均可,共轭体系。

CF 2=CF 2:自由基聚合,对称结构,但氟原子半径小。

CH 2=C(CN)COOR :阴离子聚合,取代基为两个吸电子基(CN 及COOR ) CH 2=C(CH 3)-CH=CH 2:三种机理均可,共轭体系。

3. 下列单体能否进行自由基聚合,并说明原因。

CH 2=C(C 6H 5)2 ClCH=CHCl CH 2=C(CH 3)C 2H 5 CH 3CH=CHCH 3CH 2=CHOCOCH 3 CH 2=C(CH 3)COOCH 3 CH 3CH=CHCOOCH 3 CF 2=CFCl 答:CH 2=C(C 6H 5)2:不能,两个苯基取代基位阻大小。

ClCH=CHCl :不能,位阻效应,对称结构,极化程度低。

CH 2=C(CH 3)C 2H 5:不能,二个推电子基,只能进行阳离子聚合。

CH 3CH=CHCH 3:不能,位阻效应,结构对称,极化程度低。

CH 2=CHOCOCH 3:醋酸乙烯酯,能,吸电子基团。

CH 2=C(CH 3)COOCH 3:甲基丙烯酸甲酯,能。

自由基聚合习题课

自由基聚合习题课

(2)初期聚合反应速度:
[M ] =
0.859 × 1000 = 13.7 mol ⋅ L−1 , 62.5 0.693 0.693 kd = = = 2.6 ×10−6 L ⋅ mol −1 ⋅ s −1 t1/2 74 × 3600
1
1 ⎛ 0.75 × 2.6 × 10−6 ⎞ 2 ⎛ fk ⎞ 2 1 −4 −1 −1 2 R p = k p ⎜ d ⎟ [ I ] 2 [ M ] = 12300 ⎜ ⎟ 0.01 × 13.7 = 1.62 × 10 mol ⋅ L ⋅ s 21× 109 ⎝ kt ⎠ ⎝ ⎠
可能出现的副反应: (1) 引发阶段由于笼蔽效应,引发剂可能发生二次分解:
如单体浓度小,溶剂量小,则过氧化二苯甲酰的损失加大。 (2) 链增长阶段的竞争反应 对于苯乙烯,在60 °C下,CI = 0.048∼0.055,CS = 9 × 10-3, CM = 0.85,所以活性链对引发剂、四氯化碳和单体的链转移反 应均会出现。其中活性链对四氯化碳溶剂的转移占优势,这是 因为CI虽大,但引发剂浓度很小。各反应式如下:
(4)从半衰期可以看出,BPO为低活性引发剂。
Rp Ri
,得 Ri =
Rp
ν
=
0.255 ×10−4 ≈ 2.07 ×10−8 mol ⋅ L−1 ⋅ s −1 1230
例4:苯乙烯在60°C以苯为溶剂、AIBN为引发剂进行聚合。 已知:kp = 145 L⋅mol-1⋅s-1, kt = 0.20 L⋅mol-1⋅s-1,在只有双基 偶合终止和无链转移情况下,当单体浓度[M] = 6.0 mol⋅L-1、 X n = 2000, 试求:(1)稳态的Ri值;(2)若溶液中同时有 CCl4,其浓度为[S] = 0 1 mol⋅L-1,对CCl4的链转移常数CS = 其浓度为[S] 0.1 l L 1 对CCl 90 × 10-4,求在同样单体浓度时的数均聚合度(忽略向单体 转移)。 解:(1)稳态的Ri值: 偶合终止时,X n = 2ν = 2000,ν = 1000

习题课3自由基共聚与聚合方法

习题课3自由基共聚与聚合方法

20
乳液聚合 成核机理和聚合场所 (1)胶束成核
难溶于水单体经典乳液聚合。水溶性引发剂水相中分解产生初级自 由基,引发真溶于水中单体形成短链自由基,然后被增溶胶束捕捉, 并引发其中单体,所谓胶束成核。 增长聚合在胶粒内进行,胶粒内单体由单体液滴的单体扩散来补充, 维持胶粒内单体浓度恒定,构成动平衡。 胶粒长大原有乳化剂不足以覆盖时,由未成核胶束中乳化剂通过水 相扩散来补充,未成核大部分胶束只是乳化剂临时仓库。 初期一个胶粒只能容纳一个自由基,另一个自由基进入才双基终止。 总体初期胶粒内平均自由基数是0.5。中后期可容纳几个自由基。 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在被隔离的胶束或胶粒内进行,此隔离作 用使乳液聚合兼有高速率和高分子量的特点。
竞聚率r,均聚与共聚链增长速率常数之比: ������11 ������22 ������1 = ������2 = ������12 ������21
6
3自由基共聚合与聚合方法
由上述解析式,可得共聚物瞬时组成与单体组成间关系: d ������1 ������1 ������1 ������1 + ������2 = × d ������2 ������2 ������2 ������2 + ������1
B、交替共聚
若r1>0,r2=0,则有: d ������1 ������1 = 1 + ������1 d ������2 ������2
只有当[M1]过量很多,即r1[M1]/[M2]<<1,才能形成交替共聚物。 F1>0.5。
C、r1r2<1且r1>1、r2<1,非理想共聚
共聚曲线处于对角线上方,但与另一对角线不对称。r1<1、r2>1则 在对角线下方。

第二章-自由基聚合-课堂练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自由基聚合-课堂练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 自 由 基 聚 合课 堂 练 习 题1. 对下列实验现象进行讨论:(1)乙烯、乙烯的一元取代物、乙烯的1,1-二元取代物一般都能聚合,但乙烯的1,2-取代物除个别外一般不能聚合。

(2)大部分烯类单体能按自由基机理聚合,只有少部分单体能按离子型机理聚合。

(3)带有π-π共轭体系的单体可以按自由基、阳离子和阴离子机理进行聚合。

解: (1) 对单取代乙烯,空间位阻小,可以聚合;对于1,1-二取代乙烯,一般情况下,取代基体积不大,空间位阻小,同时不对称结构使之更易极化,故1,1-二取代乙烯也可聚合;1,2-二取代乙烯,主要是结构对称的两端取代基的空间位阻要比单端二取代的位阻大得多,使之难以聚合。

(2) 对烯类单体来说,其参加聚合的官能团部分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碳碳双键或叁键,碳碳双键或叁键的两个碳电负性相同,不会使电子云密度大变化。

大多数烯类单体的取代基的给电子或吸电子效应不是很强;自由基是电中性的,对其稳定作用没有太严格的要求,几乎所有取代基对自由基都有一定的稳定作用,因此发生自由基聚合的单体多。

少数带有强电子效应取代基的单体,使碳碳双键或叁键的电子云密度发生较大变化,且取代基对生成的离子活性中心有很好的稳定作用,才能进行离子聚合。

(3) π-π体系单体具有大共轭效应,可在诱导极化下产生电子云的流动,从而产生利于在相应反应条件下的电子云密度分布,使反应容易进行,因此这类单体可发生自由基、阴离子、阳离子聚合。

2. 推导自由基聚合动力学方程时,作了哪些基本假定?解:在不考虑链转移反应的前提下,作了三个基本假定:等活性假定,即链自由基的活性与链长无关;稳态假定,即在反应中自由基的浓度保持不变;聚合度很大假定。

3. 聚合反应速率与引发剂浓度平方根成正比,对单体浓度呈一级反应各是哪一机理造成的? 解:R p 与[I]1/2成正比是双基终止造成的,R p 与[M]成正比是初级自由基形成速率远小于单体自由基形成速率的结果。

4教材习题参考答案 第四章自由基共聚反应.doc

4教材习题参考答案  第四章自由基共聚反应.doc
4.考虑当r1=r2=1; r1=r2=0; r1>0, r2=0及r1·r2=1等特殊情况下,d[M1] / d[M2] = f ( M1/M2 )及F1=f(f1)的函数关系和图像特征。
解:(1)r1 = r2 = 1
F1 = f1理想恒比共聚;共聚物组成为一对角线
(2)r1 = r2 = 0
F1 = 0.5交替共聚;图上为一条F1=0.5的水平线
∴原式可简化为F1=(r1+1)/(r1+2+r2)由此式可计算出各种情况下的F1,再由1-F1算得F2
情况
1
2
3
4
5
6
7
8
9
F1
0.5
0.35
0.09
0.5
0.5
0.5
0.4
0.17
0.1
计算值与图中所查得的值相吻合
第四章自由基共聚合
计算题
1、氯乙烯—醋酸乙烯脂、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两对单体共聚,若两体系中醋酸乙烯酯和苯乙烯的浓度均为15%(质量分数),根据文献报道的竞聚率,试求共聚物的起始组成。
解:1、对于氯乙烯—醋酸乙烯脂
r1=1.68 r2=0.23 M1=62.5 M2=86
= n1/(n1+n2) Nhomakorabeam1M2/(m1M2+m2M1)
W2= m2/(m1+m2) =15%所以m2=3/17m1
所以f1= m1M2/(m1M2+m2M1) =0.886
= 0.93
所以起始组成为F1=0.93 F2=0.07
教材习题参考答案第四章自由基共聚反应
思考题
1.无规、交替、接枝、嵌段共聚物的结构有何差异?举例说明这些共聚物名称中单体前后位置的规定?

自由基聚合习题参考答案

自由基聚合习题参考答案

自由基聚合习题参考答案2. 下列烯类单体适于何种机理聚合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合还是阴离子聚合并说明原因。

CH 2=CHCl CH 2=CCl 2 CH 2=CHCN CH 2=C(CN)2 CH 2=CHCH 3 CH 2=C(CH 3)2 CH 2=CHC 6H 5 CF 2=CF 2 CH 2=C(CN)COOR CH 2=C(CH 3)-CH=CH 2答:CH 2=CHCl :适合自由基聚合,Cl 原子是吸电子基团,也有共轭效应,但均较弱。

CH 2=CCl 2:自由基及阴离子聚合,两个吸电子基团。

CH 2=CHCN :自由基及阴离子聚合,CN 为吸电子基团。

CH 2=C(CN)2:阴离子聚合,两个吸电子基团(CN )。

CH 2=CHCH 3:配位聚合,甲基(CH 3)供电性弱。

CH 2=CHC 6H 5:三种机理均可,共轭体系。

CF 2=CF 2:自由基聚合,对称结构,但氟原子半径小。

CH 2=C(CN)COOR :阴离子聚合,取代基为两个吸电子基(CN 及COOR ) CH 2=C(CH 3)-CH=CH 2:三种机理均可,共轭体系。

3. 下列单体能否进行自由基聚合,并说明原因。

CH 2=C(C 6H 5)2 ClCH=CHClCH 2=C(CH 3)C 2H 5 CH 3CH=CHCH 3CH 2=CHOCOCH 3 CH 2=C(CH 3)COOCH 3 CH 3CH=CHCOOCH 3 CF 2=CFCl 答:CH 2=C(C 6H 5)2:不能,两个苯基取代基位阻大小。

ClCH=CHCl :不能,位阻效应,对称结构,极化程度低。

CH 2=C(CH 3)C 2H 5:不能,二个推电子基,只能进行阳离子聚合。

CH 3CH=CHCH 3:不能,位阻效应,结构对称,极化程度低。

CH 2=CHOCOCH 3:醋酸乙烯酯,能,吸电子基团。

CH 2=C(CH 3)COOCH 3:甲基丙烯酸甲酯,能。

第3章自由基聚合习题参考答案

第3章自由基聚合习题参考答案

第3章自由基聚合-习题参考答案1、判断下列单体能否进行自由基聚合?并说明理由H2C CHCl H2C CH H2C CCl2H2C CH2H2C CH2C CHCN H2C C(CN)2H2C CHCH3F2C CF2ClHC CHClH2C CCH3COOCH3H2C CCNCOOCH3HC CHOC COO答:(1)可以。

Cl原子的诱导效应为吸电性,共轭效应为供电性两者相抵,电子效应微弱,只能自由基聚合。

(2)可以。

为具有共轭体系的取代基。

(3)可以。

结构不对称,极化程度高,能自由基聚合。

(4)可以。

结构对称,无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较难自由基聚合。

(5)不能。

1,1—二苯基乙烯,二个苯基具有很强的共轭稳定作用,形成的稳定自由基不能进一步反应。

(6)可以。

吸电子单取代基。

(7)不可以。

1,1双强吸电子能力取代基。

(8)不可以。

甲基为弱供电子取代基。

(9)可以。

氟原子半径较小,位阻效应可以忽略不计。

(10)不可以。

由于位阻效应,及结构对称,极化程度低,难自由基聚合(11)可以。

1,1-双取代。

(12)可以。

1,1-双取代吸电子基团。

(13) 不可以。

1,2-双取代,空间位阻。

但可进行自由基共聚。

2、试比较自由基聚合与缩聚反应的特点。

答:自由基聚合:(1)由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等基元反应组成,其速率常数和活化能均不等,链引发最慢是控制步骤。

(2)单体加到少量活性种上,使链迅速增长。

单体-单体,单体-聚合物,聚合物-聚合物之间均不能反应。

(3)只有链增长才是聚合度增加,从一聚体增加到高聚物,时间极短,中间不能暂停。

聚合一开始就有高聚物产生。

(4)在聚合过程中,单体逐渐减少,转化率相应增加(5)延长聚合时间,转化率提高,分子量变化较小。

(6)反应产物由单体,聚合物,微量活性种组成。

(7)微量苯酚等阻聚剂可消灭活性种,使聚合终止。

缩聚反应:(1)不能区分出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各部分反应速率和活化能基本相同。

自由基共聚合练习题

自由基共聚合练习题

自由基共聚合练习题一、填空题:二、选择题:1.下列单体中,与丁二烯(e=1.05)共聚时,交替倾向最大的是()A.PS(e=-1.08)B.马来酸酐(e=2.25)C.醋酸乙烯(e=-0.22)D.丙烯腈(e=1.2)2.一对单体工具和的竞聚率r1和r2的值将随()A.局和时间而变化 B.局和温度而变化 C.单体配比不同而变化 D.单体的总浓度而变化3.已知一对单体在进行共聚合反应时获得了恒比共聚物,其条件必定是()A、r1=1.5,r2=1.5B、r1=0.1,r2=1.0C、r1=0.5,r2=0.5D、r1=1.5,r2=0.74.在自由基聚合中,竞聚率为()时,可得到交替共聚物。

A5.下列共聚中,理想共聚是(),理想恒比共聚是(),交替共聚是()A.r1r=1B.r1=r2=1C.r1=r2D.r1=r2=06.当r1>1 r2<1时,若提高聚合反应温度,反应将趋向于()A 交替共聚B 理想共聚 C嵌段共聚 D恒比共聚7.当两种单体的Q.e值越接近则越()A.越难共聚 B。

趋于理想共聚 C.趋于交替共聚 D.趋于恒比共聚8.两种单体的Q和e值越接近,就( )A.难以共聚B.倾向于交替共聚C.倾向于理想共聚D.倾向于嵌段共聚9.有机玻璃板材是采用( )A、本体聚合B、溶液聚合C、悬浮聚合D、乳液聚合三、概念题:1、共聚物2、自由基共聚合反应3、竞聚率4、理想恒比共聚5、Q,e概念四、论述题:1.按照大分子链的微观结构分类,共聚物分几类?它们在结构上有何区别?各如何制备?2.用动力学法推导共聚物组成方程所需作的假设?3.共聚物平均组成的控制?4.竞聚率的定义?说明其物理意义?如何根据竞聚率值判断两单体的相对活性?如何根据竞聚率值判断两单体是否为理想恒比共聚?5.简述几种典型竞聚率数值的意义,以r1 = k11 / k12为例r1 = 0, r1 = 1 ,r1 = ,r1 < 1, r1 > 1,6.在自由基共聚反应中,苯乙烯单体的相对活性远大于醋酸乙烯酯,若在醋酸乙烯酯均聚时加入少量苯乙烯将会如何?为什么?7.如何用Q,e概念判断两种聚合物的共聚倾向?8.Q-e概念?五、计算题:1.苯乙烯(M1)与丁二烯(M2)在5℃下进行自由基乳液共聚时,其r1=0.64,r2=1.38。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习题

第三章自由基共聚习题
第三章 自由基共聚合习题
1 何谓竞聚率?它有何物理意义?
2 说明两种单体进行理想共聚、恒比共聚和交替共聚的 必要条件。 3 苯乙烯(M1)与丁二烯(M2)进行自由基共聚, r1=0.64, r2=1.38。已知苯乙烯和丁二烯的均聚链增长速 率常数分别为49和25 l/mol.s,求: (1)共聚时的反应速率常数 (2)比较两种单体和两种自由基的反应活性大小 (3)做出此共聚反应的F1-f1曲线 (4)要制备组成均一的共聚物需要采用什么措施?
8
9解: 设共聚物组成为:
[ CH2 CH ] [ CH m C6H5 Cl CH CH CH2 ] n
则每m个苯乙烯链节内含有8m个C原子,每n个氯丁二烯 链节内含4n个C原子和n个氯原子: 所以 C%=(8m+4n)12/(104m+88.5n) Cl%=35.5n/(104m+88.5n) 将已知的Cl%和C%代入上式中,即可求得m/n之比。即共 聚物两种链节的摩尔比,结果如下:
6
5解: r1=1.68 r2=0.23 M1=62.5 M2=86 要合成含氯乙烯重量分数为80%的氯-醋共聚物,此中含氯乙 烯摩尔分数F1=0.846,按共聚物组成微分方程计算,相应的 f1=0.75 在该共聚反应中,氯乙烯活性大于醋酸乙烯,所以随着反应 进行,剩余物料中氯乙烯比例下降,f1逐渐下降。所以要合 成氯乙烯80%(重量比)可采用f1=0.75的配比投料,过程补 加氯乙烯单体以维持体系中单体配比保持在0.75。
4
1解: 竞聚率是单体链增长和共聚链增长速率常数之比。即 r1=k11/k12它表征两单体的相对活性,根据r值可估算两单体 共聚的可能性和判断共聚物的组成情况。 2解: (1)r1r2=1时可进行理想共聚,此时k11/k12=k21/k22,活性 链对单体无选择性。如丁二烯(r1=1.39)和苯乙烯(r2=0.78) r1r2=1.08属于此类。此时F1=f1 (2)r1<1 r2<1 可进行有恒比点的共聚,在恒比点有 F1=f1=(1-r2)/(2-r1-r2) 如苯乙烯(r1=0.41) 丙烯腈 (r2=0.04) (3) r1<<1, r2<<1, 或r1=r2=0时 交替共聚 此时F1=1/2 如马来酸酐(r1=0.04) 苯乙烯(r2=0.015)

自由基共聚合好例题

自由基共聚合好例题

10/4/2024
14
10/4/2024
15
10/4/2024
16
无规和交替共聚物为均相体系,可由一般共聚反应制 得;嵌段和接枝共聚物往往呈非均相,由特殊反应制得
10/4/2024
17
2.二元共聚物旳命名
a.《高分子化学命名原则》:
聚- 两单体名称以短线相连,前面加“聚”字
如聚丁二烯-苯乙烯
-共聚物 两单体名称以短线相连,背面加“共聚物”
如乙烯-丙烯共聚物、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10/4/2024
18
b.IUPAC命名中,在两单体间插入符号表白
共聚物旳类型
co copolymer 无规
alt alternating 交替
b block
嵌段
g graft
接枝
10/4/2024
19
注意:
St与Bd,自由基乳液共聚:无规共聚物——丁苯橡胶(StyreneButadiene Rubber, SBR) ,丁苯橡胶抗张强度接近天然橡胶,耐候 性能优于天然橡胶,广泛用于制造轮胎、地板、鞋底、衣料织物 和电绝缘体 扩大了单体旳原料起源
如 顺丁烯二酸酐难以均聚,却易与苯乙烯共聚
10/4/2024
23
二、二元共聚物构成 (Copolymer Composition)
10/4/2024
24
(一) 共聚物构成方程
1.几点假定
共聚物构成方程是描述共聚物构成与单体混合物 (原料)构成间旳定量关系,可由共聚动力学或由链增 长旳几率推导出来,在推导过程中,需作几点假定。
10/4/2024
25
假定一:体系中无解聚反应(不可逆)
27
假定三:无前末端效应

自由基共聚-习题

自由基共聚-习题

自由基共聚课后习题1. P170:根据大分子微观结构,共聚物可分为:无规、交替、嵌短、接枝共聚物四种。

2. P172-175:3.[][]=21MdMd[][]⋅21MM[][][][]221211MrMMMr++=1F22221211212112frfff rfff r+++4.5.r 1 0.05 0.01 0 2 0.5 r 2 0.05 0 0 0.5 2 F 10.5≈0.51/20.670.33[][]=21M d M d [][]⋅21M M [][][][]221211M r M M M r ++ =1F 22221211212112f r f f f r f f f r +++ 示意图:6.7. 注意:课后习题中为方便计算,r 1改为2.0。

所用公式: =1F ()()CC f f --1101 =C α⎪⎪⎭⎫ ⎝⎛-0111f f β⎪⎪⎭⎫⎝⎛022f f γδδ⎪⎪⎭⎫ ⎝⎛--101f f 221r r -=α ; 111r r -=β ; ()()2121111r r r r ---=γ ; 21221r r r ---=δ因转化率大与10%,只能用积分公式计算=C α⎪⎪⎭⎫ ⎝⎛-0111f f β⎪⎪⎭⎫⎝⎛022f f γδδ⎪⎪⎭⎫⎝⎛--101f f =1F ()()C C f f -+1101 式中15.015.0122=-=-=r r α;2212111-=-=-=r r β ;()()0)5.01()2.01(5.021*******=-⨯-⨯-=---=r r r r γ ; 15.05.05.0225.0121212-=-=---=---=r r r δ 又因C%=50%,f 10=0.5,f 20=0.58. 由于在共聚反应中,两单体的共聚活性不同,其消耗程度就不一致,故体系物料配比就不断改变,所得共聚物的组成前后不均一。

所以要获得组成均一的共聚物,主要控制方法有:9. r 1=0.02<1,r 2=0.3<1,r 1 r 2=0.006,所以为有恒比点的理想共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