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三乡美称的由来
广东梅县简介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市历来被誉为“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这里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也是著名的侨乡,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有200多万。
梅州历史悠久,秦汉时期属南海郡。
北宋年间改为梅州,清代称为嘉应州,民国初年废州改称梅县。
1988年由成立梅州市。
梅州山清水秀,古迹众多,民风独特。
游览梅州,除了瞻仰叶剑英、黄遵宪、丘逢甲等客家名人的故居,参观古老的客家围屋,品尝正宗的客家美食,还不妨学一学被称为“古汉语活化石”的客家方言,感受客家人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这样,梅州之行会更加有意义。
叶剑英元帅的故乡
“叶剑英元帅纪念馆”门前左侧的平台上。
高两米,重近一吨的叶帅铜像,身着中山装,
右手拿着大圆草帽,坐落在石头上与群众促膝谈心的形态,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叶帅艰
苦朴素、深入基层、平易近人,始终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优良作风。
铜像基座高零点九米,用优质辉绿岩砌成,正面上方镌刻着“叶剑英元帅像”六个金色
大字,下方嵌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对叶元帅一生高度评价的铜板碑文。
铜像是“缅怀元帅丰功伟绩,激励后人继续奋进”的丰碑。
在叶元帅铜像之后,还可参观叶元帅纪念馆和故居。
地址: 梅县雁洋镇雁上村。
梅州乡土历史知识
梅州乡土历史知识识记1、秦朝时梅州地域属南海郡;五代十国时期时设敬州,北宋时敬州改名为梅州;清朝雍正时设嘉应州,管辖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和程乡五县,史称“嘉应五属”;1988年梅县地区改梅州市。
2、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史称“人文秀区”,是“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
著名建筑有千佛塔、仁厚温公祠、联芳楼等;围龙屋是客家典型民居;梅州山歌被誉为“粤东山茶花”、广东汉剧被誉为“南国牡丹”。
3、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到松口,国民革命军东征时周恩到梅州;土地革命时朱德率南昌起义部队打响了三河坝战役;参加长征的梅州人有叶剑英、李坚真等;抗日战争中黄梅兴谢晋元在上海浴血奋战。
4、宋湘有“广东第一才子”的美誉,其撰联“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名动一时。
5、黄遵宪写成《日本国志》,在书中将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首先介绍进来,为我国的维新运动做了思想准备;并于东山书院设立“东山初级师范学堂”,即今东山中学的前身,他是诗界革命的倡导者,人称“诗界之哥伦布”,他主张“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诗著有《人境庐诗草》、《哭威海》、《哀旅顺》,2003年温家宝访问香港时,引用其诗《赠梁任父同年》:“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6、丘逢甲“台湾抗日举义师,嘉应办学启民智。
”有“东宁(台湾)才子”美称,是当时广东最有名望的教育家。
人称“诗界革命巨子”,写下《春怨》:“春怨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其故居书房曰“念台精舍”。
7、丁日昌他积极倡导与主持洋务运动,协助李鸿章创办我国第一家最大军用工业——江南制造总局。
主持架设我国首条铁路线,是我国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
8、张弼士在山东创办我国第一家以科学方法酿酒的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
9、李惠堂“亚洲球王”,担任亚洲足协和世界足协副会长,1976年被评为世界足球运动史上最负盛名的五大球员之一。
10、罗香琳出版了《客家研究导论》一书,他是客家文化研究的一带宗师,又是一位史学研究的权威。
梅州简介
梅州简介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东临潮汕,北接福建龙岩和江西赣州,南邻河源市,辖梅县、蕉岭、五华、大埔、平远、丰顺、兴宁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誉称世界的“客都”,具有浓郁的别有特色的客家风情。
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两千多年来,中原地区的汉人因逃避战乱、饥荒、迫害或因政府调迁大量南迁,集中定居在闽、粤、赣地区,又进而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各地。
相对于这些地区的原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称为“客家人”。
从目前掌握的历史资料看,古代中原人发生过六次大规模南迁。
第一次是秦始皇时期派兵50万驻扎南岭地区;第二次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和三国两晋时期;第三次是唐朝中时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第四次是南宋时期金兵南下汉人南渡;第五次是清兵南下客家人抗清失败而迁移;第六次是清代雍正年间“移湖广,填四川”,大量客家人向广西、四川等地迁移。
近一两个世纪,客家人向海外的迁移逐渐增多。
在客家人的迁移历史中,梅州是最主要的集散中心;由于元代梅州的原居民畲族人起义抗元失败而大量外逃,至明代梅州已不设“畲官”,几乎全为客家人所占据,成为客家人主要聚居区(现在仅在大埔有少量畲族人居住)。
从集散中心和主要聚居地这两个方面而言,梅州成为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被誉为世界的“客都”。
(福建龙岩、江西赣州也是客家主要聚居区。
)游览梅州,你可以瞻仰叶剑英、黄遵宪、丘逢甲等客家名人的故居,参观中国五大民居形式之一的客家围屋,欣赏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品尝正宗的客家美食,学说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感受客家人尊师重教、勤劳热诚的人文精神,还可以游览新建成的“绿野明珠”雁南飞茶田和文化精品千佛塔寺,泡一泡有益身心的温泉,带上一些客家娘酒、白渡牛肉干和平远梅菜开心而归。
梅州市三乡的由来
梅州市三乡的由来梅州市三乡分别是: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
文化之乡:①客家人是从北方中原地区,“衣冠南迁”,经历了5次大迁徙而来,迁徙的原因是因为躲避战乱、饥荒等,而迁徙的主体是普通的平民百姓以及中原地区的书香门第,长久以来,都延续着“耕读传家”的传统。
②文化之乡的“文化”代表了客家文化的最高境界,包括精神、思想、居住、建筑、服饰、饮食、语言、文艺、教育、信仰、习俗等方面,尤其是在教育方面。
一是倡办教育,二是送子上学堂,三是英才辈出。
倡办教育:在宋代,梅州人就喜欢读书,且因“无植产”,靠读书而谋生,这种风气一直流传下来。
梅州科举最末一科进士杨沅著的《梅谚汇笺》里有一首极为流行的儿歌:“蟾蜍罗,背驼驼,唔读书,冇老婆。
”人们认为不读书是没有出息的。
连贫家寡妇,也千辛万苦,积资供儿女读书。
宋代以来,广东梅州书院林立、文风鼎盛,东山书院、蓝田书院、桂岭书院、兴宁墨池书院等均见证着梅州“文化之乡”的历史地位。
自清顺治至光绪五年(1879)止,梅城境内共有书院9间,分别为先贤书院、立诚书院、周溪书院、培风书院、义学书院、东山书院、培南书院、梅东书院、崇实书院,其中以东山书院最为称著。
光绪年间,梅城第一所新式小学于道前街创办;黄遵宪等人设立嘉应新学会议所,大力倡办新学;梁春在附城“耕耘小筑”创办女校;女诗人叶璧华创办懿德女校。
据不完全统计,至清末废科举前,梅州有书院24所、义学14所、社学20所、官学4所,私塾遍及城乡。
此外,梅州地区其它各区县均在较早时期广泛办学兴学,书院、学宫、学校等教育机构遍地开花。
较著名的学宫有:梅州学宫,兴宁学宫,长乐学宫,镇平学宫,大埔学宫等。
据1945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报告全国教育普查情况,梅县区学校总数、学生人数名列全国两千多个县(区/市)中的第二位。
改革开放以来,高考升学率稳居全省前列。
民国初在梅州传经20余年的法国天主教神父赖理查斯在《客法词典》中惊叹:“全境有六七百个村落,也就有六七百个学校,这真是一个骇人听闻的事实,按人口比例来说,不但全国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和它相比较,就是较之欧美各国也毫不逊色。
论述分析梅州市三乡美称的由来
论述分析梅州市“三乡”美称的由来梅州,古称嘉应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历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更是全世界客家华侨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园,其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了浓郁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和“足球之乡”的美称。
而“三乡”的美称是如何来的?下面我就分别对其进行探讨。
一、“文化之乡”梅州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和繁衍地,而客家人是汉族的一个民系,称为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是一个高文化层次的民系,因为客家人祖居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中原,为客家祖先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传说梅州的客家先民是从中原“衣冠南迁”而来,大都出身于“书香门第”,读书为上品的思想较为强烈,一向崇文重教,读书风气极盛。
到了明清科甲鼎盛,蜚声海内外,清乾隆年间,嘉应州官王之正在署前树立“人文秀区”牌坊,“文化之乡”美誉不胫而走。
梅州“文化之乡”中的“文化”指的是客家文化,它代表了客家文化的最高境界,包括精神、思想、建筑、服饰、饮食、语言、习俗等方面。
而梅州客家文化之乡的由来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1.文化底蕴深厚梅州的客家先民是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中原南迁而来,本就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梅州拥有悠久的倡办教育历史,为了摆脱困境,人们还尤其重视选择读书求职的仕途之路,并将其作为向外开拓、创造业绩和谋求生存的重要手段,于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强烈意识牢牢支配着每代人的头脑。
为人父母者也非常具有远识,把缴子读书作为自己的天职,再穷也要勒紧裤带,咬紧牙关送子上学,使得送子上学蔚然成风。
可见梅州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这也使得梅州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2.英才辈出梅州虽然在农业耕耘上土地贫瘠,但其在播种文化方面却是沃土。
正是这块沃土上培育出大批杰出人才,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自清朝以来,梅州造就了叶剑英、宋湘、丁日昌、丘逢甲、黄遵宪、张弼士等一大批名人贤士;辛亥革命以来,梅州孕育了27名两院院士、1名元帅、474名将军、252名大学校长(书记)。
梅州三乡的由来
独特的梅州梅州,古时曾称为嘉应州,是位于粤东地区的一座美丽的城市。
在我没有来大学之前,我便知道梅州是客家之乡,有客都的美誉,来到这边之后,我还了解到了梅州还是足球之乡,华侨之乡和文化之乡,特别是上了梅州乡情这门选修课之后,在罗迎新教授的传授下,我对梅州的“三乡”了解的更深了,也使我更加的喜爱梅州这座城市。
客都,顾名思义,便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然而客家人其实并不是梅州的“本地居民”,而是在古代的时候,中原的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陆陆续续从各地迁移到梅州,由于他们是从中原地方迁移到梅州居住的,就像一名客人,故称为客家人,当然,到了现在,客家人已经是本地人了,如今梅州还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成了名誉海外的客都。
梅州的文化之乡,这在很多地方都能体现的出来。
客家人是十分重视读书的,民间有这样一句话足以说明客家人对文化的注重程度:另可不吃饭,也要让孩子读书识字。
所以梅州自古人才辈出,从古自今,从梅州走出了许多著名的政届人物,商届人物。
客家人在语言上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叫客家话,是我国的七大方言之一,除了语言之外还有建筑物,比较有名的客家建筑物是围龙屋,当年聪明的客家人为了预防土匪,坏人的攻击,故建起了坚固安全的围龙屋,美丽独特的围龙屋深受各地游客的喜爱。
梅州不少著名的遗产都有悠久的历史,许多与客家有关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很好的传承了下来,所以梅州是名副其实的客都之乡啊!梅州的足球之乡。
如果问客家人:说起梅州,你最先想到的一项体育项目是什么?估计大部分的人都会说是足球。
梅州是十分重视足球文化的,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我国国家足球队的队员里有一半人是梅州人,而世界球王李惠堂也正是梅州人,相传李惠堂小时候便很喜欢踢足球,因为那时候他没有足球踢便在空闲之余拿柚子来踢,最终踢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因为足球让更多人认识梅州,因为梅州让更多人了解足球!梅州的华侨之乡。
梅州虽然并不靠海,但是梅州人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精神使不少梅州人在改革开放之前走出国门谋生活。
梅州介绍
客天下景区
茶山
客家博物馆
• 除此之外,还有温泉,瀑布,漂流,自然 保护区等等,就不一一道来了。
• • 介绍了这么多梅州的文化,大家是不是心
动了呢?那么,心动不如行动,此处来句广 告
梅州介绍
• 梅州是中国著名的三乡——“文化之乡、华侨之
乡、足球之乡”,同时还享有“山歌之乡、金柚之 乡、客家菜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梅州同时又 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自 驾游最佳目的地、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国 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广东首个宜居城乡示范城 市。
• 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汉族客家人最
黄遵宪
• 黄遵宪,汉族客家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 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 黄遵宪出生于广东嘉应州,1876年中举人,历充 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 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 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 “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的作品有《人境 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领带大王曾宪梓
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华全 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获得名誉无数, 1997年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勋衔 制度中的最高荣誉奖章――大紫荆奖章。
皮革大王田家炳
广东梅州大埔县人。香港田氏化工厂有 限公司董事长、田家炳基金会董事会主 席田家炳先生,是一位爱国爱乡、热心 公益的企业家和慈善家。
客家美食
人们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尤其是对美食,属于梅州 客家人的美食有很多很多很多。。。。。。有爽口弹 牙的肉丸,有香甜可口的客家娘酒、麦芽糖、姜糖, 有香酥脆的炸芋丸萝卜丸,有用糯米做的各式各样香 糯可口的“粄”,还有酸甜多汁的柚子、脐橙,令人 回味无穷的单从茶......好吃到根本停不下来呀,下面 就列举几样让大家饱饱眼福吧O(∩_∩)O
广东省梅州市简介
广东省梅州市简介【概况】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北邻赣南,东连闽西,南接潮汕揭,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祖居地,是广东省的生态发展区和粤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
梅州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
《舆地广记》(北宋)载:“梅州春秋为七闽地,战国属越,秦属南海,汉属南越。
”南齐时期设置程乡县,南汉乾和三年(公元945年),程乡升为敬州,为梅州州治设立的起始。
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改“敬州”为“梅州”,“梅州”名称始于此。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改称为“嘉应州”,隶属广东省,辖地包括程乡、平远、镇平、兴宁、长乐五县,称为“嘉应五属”。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嘉应州复名梅州;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废州府制,梅州改名梅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设立“兴梅专区”、“兴梅行政专员督察公署”、“梅县专区”、“梅县地区”,1988年定名为“梅州市”,辖7县1区。
1994年6月,兴宁县撤县设市(县级)。
至2010年末梅州市辖梅江区、梅县、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代管兴宁市,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14.75万人。
梅州是全球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被誉为“世界客都”,是中国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同时还享有“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客家菜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梅州同时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广东首个宜居城乡示范城市。
当前,梅州正处于全力推进绿色崛起,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确定为全力推动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发展文化旅游特色区和特色宜居城乡,发展精致高效农业(即“一园两特带动一精”)产业发展战略。
各项事业正取得长足进步。
图1 红色土地、美丽客都广东梅州【经济发展】2011年,梅州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时期“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的核心任务和“三年大提速、五年上台阶、十年大跨越”的目标要求,全力打好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交通和水利建设、扶贫开发“双到”“三场硬仗”,奋力突破宜居城乡建设、民生改善、文化教育“三项重点”,确保了市县镇村四级换届工作圆满完成,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梅州三乡
梅州三乡
梅州市隶属中国广东省,1988年设立。
东部与福建省交界,南部与广东省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毗邻,西部与广东省河源市接壤,北部与江西省相连。
梅州是中国著名的三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同时还享有“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客家菜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梅州同时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广东首个宜居城乡示范城市。
客家文化
“世界客都·文化梅州”品牌基本形成。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长足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建设,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走向和谐与协调。
目前,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高考录取率多年来均保持在80%以上。
叶剑英纪念馆和客家公园、东山教育基地已建成开放,江南东改工程中的归读公园和堤下梅水路已经建成,两个安置小区金沙花园和红光花园正在施工建设当中。
广东客家博物馆成功升级为“中国客家博物馆”。
2005年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评估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此殊荣。
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梅城的形象和魅力得到了新的跃升。
梅州市三乡由来
梅州市“三乡”的由来梅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久远的历史形成了浓郁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称。
一、文化之乡客家人是汉族的一个民系,一般认为这个民系始于宋朝,客家民系是高文化层次的民系,客家人祖居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中原,为客家祖先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梅州的客家先民,从中原“衣冠南迁”而来,大都出身于书香门第,长久以来延续着“耕读传家”的传统,历来文风鼎盛,崇文重教,英才辈出。
文化之乡的“文化”代表了客家文化的最高境界,包括精神、思想、居住、建筑、服饰、饮食、语言、文艺、教育、信仰、习俗等方面,其中最被推崇的当属教育:一是倡办教育;二是送子上学堂;三是英才辈出。
客家文化心态,自古以来重文教,薄农工。
嘉应为广东丘陵地区,资源不丰,土地不沃,耕地缺乏,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生产生活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为摆脱困境,人们尤其重视选择读书求知的仕途之路,作为向外开拓、创造业绩、谋求生存的重要手段。
文化之乡体现在梅州市倡办教育历史悠久,送子上学蔚然成风,文风鼎盛、英才辈出。
作为中国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的重要交汇点,梅州以其独树一帜的客家文化名扬四海,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二、华侨之乡客家先民为了谋生,离开故土,远涉重洋,遍布南洋、美洲、非洲、大洋洲等世界各地,所以说,“有海水处,就有客家人”。
在客籍华人、华侨群体中间,涌现了大批企业家和商界成功者,故客家人素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梅州是全世界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是客家人南迁的最后一个落脚点和衍播四海的出发地。
作为客家大本营的梅州,更是著名的华侨之乡,同时也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
梅州海外侨胞人数多、分布广、实力强,对故乡贡献极大,旅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达360多万人,分布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他们心系故土 ,造福桑梓,继承和发扬了爱国、爱乡、热心公益等优良传统,为祖国、家乡,为侨居国的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关心支持乡梓建设热情更加高涨。
广东兴宁石马传说
兴宁城北上近三十里,有个一去处,叫石马镇。其得名于镇内一块酷似仙马的巨石,巨石的附近,出了一个才子何南凤。石马的老人津乐道关于何南凤和石马的故事:传说何南凤上京赶考,立笔破题,大意是穷又如何?富又如何?不穷不富又如何?穷的没有穷落水,富的没有富上天。主考官见其言如大家,语带禅机,相其格前是宰相后是和尚而不敢取。何便到南华寺当了和尚。一去八年,妻相思心切,谎称儿急病,何竞不归;再称儿死,何急作文祭之,反倒把儿子祭死了。无柰返乡,途经石马八洲,听人说仙马常常出来吃禾苗,害人不浅。便作了一贴,将石马制死,不再遗害人间。石马镇一位张姓的剃头匠清楚地记得这首诗,并背给我听:
客家先民长期以来勇于开拓,艰苦创业,追求成功的精神同时促进了重文教、好学问、崇尚科技的文化追求。兴宁历来以教育事业发达,知识分子众多而闻名,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兴宁人远涉重洋外出谋生者众多,现拥有20多万兴宁籍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因此兴宁亦是有名的“华侨之乡”;民间俗谚:“足球之乡在梅州,梅州国脚在兴宁”,兴宁以足球为代表的群众性体育项目普及广、成绩好,又为兴宁赢来了“足球之乡”的盛名。这些名乡美誉,不仅促进了兴宁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也大大提高了兴宁的知名度,是进行兴宁城市形象设计的重要依托。
石马行上第八洲,仙人遗下几千秋。细雨霏霏眉毛度,铁鞭任打不回头。
石马石我去看过,可以说是有点象,但实事求是地讲,这条长长的石马究竟头向前还是尾向前,连当地人也说不清楚。
古诗说平安
自古至今,多次自然灾害与战争等灾难中,兴宁基本上都能偏安一隅,不至于受到太大的损失。据老书记载,清朝后期,兴宁文人、术士考究到兴宁的地形是个“龟形”,主兴宁平安、出文人。时人作诗云:
探花罗孟郊
神光山因宋代罗孟郊在此苦读,感动神仙而赐予神光一片照明而得名。罗孟郊是古时兴宁境内取得最高功名的读书人,而且与秦桧不同流,所以让人尊敬。与他关联的兴宁名胜古迹还有神光寺、其洗砚的墨池及墨池寺。据书上记载罗本人不是兴宁人,随父做官至此,后被贬死于江西兴国。但其长子及后代留在了兴宁,成为地地道道的客家兴宁人。
梅州三乡美称的由来
梅州三乡美称的由来梅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久远的历史形成了浓郁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称。
一、文化之乡客家人是汉族的一个民系,一般认为这个民系始于宋朝。
据载:至南宋时候,寄居在福建汀、漳、宁化一带的客人,大量徙入梅州,到宋神宗时主户为5820户,客户为6548户,由此客家民系开始形成,并逐步发展壮大。
客家民系是高文化层次的民系,客家人祖居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中原,为客家祖先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梅州的客家先民,从中原“衣冠南迁”而来,大都出身于书香门第,长久以来延续着“耕读传家”的传统,历来文风鼎盛,崇文重教,英才辈出。
文化之乡的“文化”代表了客家文化的最高境界,包括精神、思想、居住、建筑、服饰、饮食、语言、文艺、教育、信仰、习俗等方面,其中最被推崇的当属教育:一是倡办教育;二是送子上学堂;三是英才辈出。
倡办教育历史悠久。
梅城最早的教育当追溯到900年前。
北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谏议大夫刘元城谪居梅州,在梅城聚士讲学。
后人以“元城路”纪念之。
明代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知县刘彬在周溪建濂溪书院,濂溪书院乃现在教育学院之前身。
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知县林欲昂在梅城下市新码头建锦江书院。
自清顺治至光绪五年(1879)止,梅城境内共有书院9间,分别为先贤书院、立诚书院、周溪书院、培风书院、义学书院、东山书院、培南书院、梅东书院、崇实书院,其中以东山书院最为称著。
光绪年间,梅城第一所新式小学于道前街创办;黄遵宪等人设立嘉应新学会议所,大力倡办新学;梁春在附城“耕耘小筑”创办女校;女诗人叶璧华创办懿德女校。
此外,梅州地区其它各县均在较早时期广泛办学兴学,书院、学宫、学校等教育机构遍地开花。
送子上学蔚然成风。
客家文化心态,自古以来重文教,薄农工。
嘉应为广东丘陵地区,资源不丰,土地不沃,耕地缺乏,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生产生活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梅州三乡的由来
梅州“三乡”的由来一、“文化之乡”梅州素有“文化之乡”的美称。
梅州是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的重要交汇点,出现了众多的历史名人和文化遗址,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
梅州已有1500多年的文化历史积淀,客家人在长期艰苦奋斗中磨砺成的客家精神,在今天振兴梅州经济中,仍然发挥重要的作用。
传说梅州的客家先民,从中原“衣冠南迁”,大都出身于“书香门第”,读书为上品的思想较为强烈,一向崇文重教,读书风气极盛。
到了明清科甲鼎盛,蜚声海内外,清乾隆年间,嘉应州官王之正在署前树立“人文秀区”牌坊,文化之乡美誉不胫而走。
梅州客家文化之乡由来主要体现:梅州有历史名人宋湘、丘逢甲、丁日昌、黄遵宪,十大元帅之一的叶剑英及革命老前辈李坚真、著名侨领曾宪梓、田家炳等。
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客家民居,表明其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古旧街道、建筑、人文和自然景区、传统历史街区。
梅州素有“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的美称,我市山区特色有温泉之乡的丰顺、石匠之乡的五华、陶瓷之乡的大埔等。
梅州各县有丰富多彩的传统工艺工序,如丰顺的火龙、平远的杯花、五华的花灯;散落于民间各时期反映历史文化内容的名人手迹、年鉴、史籍、县志、史志;文艺如木偶戏、龙舞、采茶戏、花朝舞;民间音乐如小调、八音、庙堂音乐等。
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客家文化已经引起全国乃至国际的高度重视,梅州蕴涵着丰富的客家文化精髓,是全球客家人认可的世界客都。
我们应该宣扬客家文化的精神实质,把梅州的“文化之乡”品牌做得更亮更响!二、“华侨之乡”梅州是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
客家大本营梅州是著名的华侨之乡。
客家华侨分布在世界各地。
有人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此话一点不假。
单说梅州。
梅州各个县级均有人出国,有的县乡华侨侨户占三分之一左右。
如华城的黄埔乡有59 0户3170人,其中侨属205户,1138人,归侨262人,港澳台胞17户712人,在外华侨1832人,分布在美、苏、英、法、日、泰、马来西业、印尼、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
梅州市情简介
梅州市情简介梅州——世界客都,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誉。
全市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14万,下辖梅江区、兴宁市、梅县、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8个县(市、区)。
梅州历史悠久、魅力独具。
南齐中兴元年(公元501年)置程乡县,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易名梅州,1949年后设兴梅专区、梅县地区,1988年改建为梅州市。
梅州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是全国第五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客家山歌、广东汉乐等6个项目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客家围龙屋是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之一。
梅州文化厚重、英才辈出。
历来崇文重教、文风鼎盛,南宋时塾学遍布,明清时科甲鼎盛。
清中叶以来,先后涌现出丁日昌、丘逢甲、黄遵宪、张弼士、叶剑英等杰出人士。
辛亥革命以来,孕育出23名两院院士、227名大学校长、474名将军。
海外侨胞、外籍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60多万人,遍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台湾同胞160万人。
梅州山水秀美、宜居宜游。
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47个,森林覆盖率达69.4%,位居广东第三,是广东重要的生态屏障。
建成3A以上景区11个,有灵光寺、阴那山、人境庐、丘逢甲故居、李光耀祖居、叶剑英元帅故居等名胜古迹,有雁南飞、雁鸣湖、客天下、中国客家博物馆等人文景观,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加快建设,梅州先后荣获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广东最受欢迎自驾游目的地等荣誉,“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特色旅游品牌正在形成。
梅州蓄势待发、前景可期。
境内资源丰富,有潜在价值4000多亿元的铁矿、稀土、瓷土等54种矿产,有充足的电力供应,有优质的人力资源,有特色鲜明的产业基础,有2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区和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有三条高速公路、两条国道、两条铁路、两条航线,特别是随着一批高速公路、高(快)速铁路等出省通道的规划建设,以及潮汕国际机场建成和梅县机场扩建,梅州将成为连接珠三角、海西区的关键节点,成为广东沿海城市通往内陆腹地的重要门户,成为低碳经济时代的投资创业热土。
梅州各县区地名的由来,每个县区都有一个故事!
梅州各县区地名的由来,每个县区都有一个故事!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是客家人比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被誉为“世界客都” 。
宋开宝四年(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将改“敬州”为“梅州”,“梅州”的名称即始于此。
自1988年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以来,共辖7县1区。
1994年兴宁撤县设市(县级),2013年梅县结束县治设立梅县区,梅州市辖2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在这些县市里面,有些名字是皇帝取的,有些名字是根据地形环境起的。
你知道自己家乡名字的由来吗?兴宁市(县级)古代属龙川县地。
东晋置兴宁县,以境内宁江而得名,另一说县内兴旺无内患而得名。
此后这里逐渐发展成广东、江西、福建交界处的地区性重贸中心,曾有“小南京”之称。
兴宁建县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由古龙川分治而立,县辖区有今五华、兴宁全境以及龙川县东部和紫金县东北部。
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兴宁隶属梅州市。
1994年6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兴宁撤县设市,为县级市,由梅州市代管。
平远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5月,析福建武平、上杭,江西安远,广东兴宁等四县所辖之部分地域,设置平远县,县治设豪居都。
因其界于武平、安远之间,故名“平远”,亦含平定远方之义,隶属江西赣州府。
《读史方舆纪要》卷103:“县以接壤于武平、安远,因名。
”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乡县升格为嘉应州(今梅州),平远改隶嘉应州,与程乡、兴宁、长乐,镇平4县并称嘉应五属。
1952年5月,平远并入蕉岭县,县治设蕉城镇。
1954年,平远与蕉岭分治,平远县治由仁居(原豪居)迁大柘镇。
1959年,平远县并入兴宁县,县治设兴城镇。
1961年恢复平远县。
1988年隶属梅州市。
蕉岭县蕉岭建县以来,曾有过镇平、蕉岭两个县名,另有蕉阳、桂岭之别称。
明崇祯六年(1633)建县初,赐名镇平。
两广总督熊文灿在《建城疏》中说:'......石窟、平远两地相距二百余里,遥治为难。
柚香时节说三乡
柚香时节说三乡作者:李耿新,陈其树来源:《源流》2013年第06期又是春暖花开、柚花飘香的季节,记者回到可爱的家乡——三乡老区。
闻着一阵阵扑面而来的金柚花香,听着一声声清脆悦耳的小鸟欢叫,使人如痴如醉。
据了解,2012年,全三乡片共产柚果5801多吨,柚果收入达2088万多元。
特别是黄沙村,近年来种植红心蜜柚的势头良好,全村共产红心蜜柚165多吨,全村柚果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就有好几户人。
三乡老区再次奏响了勤劳致富的乐章。
村野公园独具风格我们驾车从三乡圩镇出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梅大高速公路”。
梅大高速公路,犹如一条巨龙由西向东横贯三乡片,在三乡境内全长8.8公里,在三乡圩镇设了一个出口处。
从梅州到三乡,仅需30分钟。
三乡山清水秀,空气新鲜,梅大高速公路的建成,将使三乡变成为梅州城区人人羡慕的后花园。
2012年3月,为加快转型步伐,拓宽山区经济发展之路,梅州市以叶剑英纪念园为龙头,以雁洋为核心,积极打造建设成“文化旅游特色区”,将“叶帅故居”、“桥溪古韵”、“三乡村野公园”列为重点建设工程。
“三乡村野公园”涵盖三乡片的下村村、小都村、上村村和黄坳村4个村约50平方公里,该项目是充分利用三乡片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人文环境,沿S224线省道,由北至南,分为旅游服务接待区、生态农业体验区、野趣动物放养区以及客家文化风情区四个功能分区。
以省道为轴的四个核心,两侧生态山林围聚,形成“群山聚一线,一轴带四核”的结构,将以充满乡村野趣的生态农业为背景,结合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突出野生动植物等特色主题,成为文化旅游特色区重要的突破口。
我们沿着S224线,一直前进。
透过车窗,百花争艳,蜂蝶起舞,林木苍翠,群山环绕。
2012年,梅县县委,县政府投入资金200万元,从四和村开始,沿甲坑村、下村村、小都村、上村村至黄坳村,在道路两旁,全部种上名贵树木和各种花草。
如今,花团锦簇,绿草如茵,轻车漫步,真好似人在花中走,车在画中行。
广东省古村落梅县区雁洋镇三乡石楼村
• 物华天宝 • Cultural Heritage梅州地处粤东北山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传统乡村社会基本延续。
近年来随着村落人口 外流增多,传统村落“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但因为客家人对传统文化的固守,传统村落 基本保持完整,村落宗族、民俗等活动依然延续。
先后有6个村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 镇,40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古)村落保护名录;有8个村镇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 57个村落被评为广东传统(古)村落,这在广东全省各地市中是数量最多的。
为让读者感受梅 州古村古镇古村落的风采,本栏目将陆续刊出梅州市各县区的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名 镇、传统(古)村落,敬请期待。
广东村落:肖文评石楼村位于梅县雁洋镇东南部,世代居住着钟、黄、杨、朱、叶、许这6个姓,有常 住人口800多人。
历经百年风雨,石楼村保存了近20座造型独特的客家传统民居,到处是 古色古香的风景。
2012年入选“广东省古村落”名录。
相传钟姓祖先最先迁来的时候是住在深 山的一个天然石屋里,所以这里原叫石寮。
后来逐步发展,随着人口增多和各姓氏迁入,逐步改为石楼,约有800年历史。
图1石楼村全景(局部)钟氏开基祖祠桂馨公祠,是石楼村现存最早的建筑,建于明朝,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祠堂的横梁上挂着一些稻谷、筷子以 及书籍,意为子孙满堂,积谷满仓。
宗祠是一个村庄的精神寄托,也是后人 缅怀祖辈的一种方式。
据统计,石楼村6个姓 氏共有16个祠堂,足见人们的宗族观念特别 深。
村后高耸云端的狮头山,巍峨雄奇,与 五指峰遥相辉映。
清澈的小溪从石楼村穿 过,石板路沿溪而建,蜿蜒在果树农田间。
置身其中,仿佛内心也顿时变得安静从容。
承裕楼距今有120多年历史,在石楼村众多古民居中虽然不算最老的,但却别有一番韵味。
走进大门,是一扇金粉雕花屏风,上面刻着各式精美的吉祥图案,这正是传统古建筑的一大特色,据说这样设置有利于住宅藏风聚气。
屋主钟宝初先生在南洋开了一间名叫“保和生”的药材店,晚年赚了钱之后便回到家乡,兴建了这座承裕楼。
“梅州”的由来
“梅州”的由来⽣于斯、长于斯的梅州,你可知它始于何时?何故名之“梅州”?位置:位于⼴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别名:嘉应府、嘉应州、循州、敬州、齐昌府总⾯积:15864.50平⽅千⽶⼈⼝:545.85万⼈(2019年末户籍⼈⼝)回溯千年前,今梅州市境,春秋为七闽地,战国属越,秦属南海,汉属南越;东晋时,为海阳、义招、兴宁县地;南齐,置程乡县(今梅县),是以纪念乡贤程旼(今平远县⼈)⽽得名,此为梅县建置之始,亦为梅州及其名字的前⾝。
唐,分属潮州、循州。
五代南汉乾和三年(945),亦即后晋开运⼆年,程乡升为敬州,领程乡县,这是梅州州治设⽴的起始。
北宋开宝四年(971),因避北宋太祖祖⽗赵敬之讳,“敬州”改称“梅州”。
据清光绪《嘉应州志》称,梅州得名与梅江有关。
梅江⼜称梅溪,得名于古时沿江多梅。
元代,升为梅州路,复降为梅州;明初,撤销梅州,恢复程乡县,分属潮州府和惠州府;清代,先后设嘉应直⾪州、嘉应府、嘉应州;清末,废嘉应州改称梅州。
民国3年(1914),废州府制,梅州改名梅县。
中华⼈民共和国成⽴后,1949年10⽉设置兴梅专区,辖7县(梅县、丰顺、兴宁、蕉岭、⼤埔、五华、平远)。
1952年,并⼊粤东⾏政区。
1956年,改属汕头专区。
1965年,析原兴梅专区7县置梅县专区,后改为梅县地区。
1979年3⽉,原梅县所辖之梅州镇由区级升格为县级,称梅州市,梅县地区辖7县1市。
1983年6⽉,撤梅州市、梅县,合置梅县市(县级市),梅县地区由所辖6县1市。
1988年1⽉,⼴东实⾏市管县体制,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辖原兴梅7县及新划县级区梅江区,共7县1区。
1994年6⽉,兴宁县撤县设市(县级),梅州市辖1区6县,代管兴宁市(县级市)。
2013年10⽉,国务院正式批准同意梅州市撤销梅县,设⽴梅州市梅县区。
梅州市辖2区(梅江、梅县)5县(平远、蕉岭、⼤埔、丰顺、五华),代管兴宁市(县级市)。
综合 / ⽅志梅州图⽂编辑 / 刘晓芳审核 / 魏博林。
广东一个县,位于三省交界处,县名来源于其他两省属县
广东一个县,位于三省交界处,县名来源于其他两省属县广东省,由岭南东道、广南东路演变而来,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辖21个地级市,包括62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6个县、3个自治县,2016年常住人口10999万人。
平远县,隶属于广东省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粤、赣、闽三省交界处;东连蕉岭县,南接梅县区、兴宁市,西邻江西寻乌县,北毗福建武平县。
平远县境,先秦时为“百越之地”,秦朝平定岭南后,设置了桂林、象郡、南海三郡,今县境属南海郡龙川县辖地。
秦末至汉武帝时,属南越国龙川县辖地。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定南越国后,县境属南海郡揭阳县辖地。
东晋义熙九年(413 年),县境属义安郡海阳县辖地。
南齐建元元年〈479年〉,分海阳县为海阳、程乡两县,程乡县就是以今平远县大柘镇东片村(以前又称程源村、东岸村)为中心设置的,当时程乡县境包括今梅江区、梅县区、蕉岭县、平远县全境及丰顺县的部分乡镇。
此后,隋唐至宋元,县境仍属程乡县辖地。
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以程乡县的豪居都(今仁居镇)为中心,并析武平、上杭、安远、兴宁四县边地,以原设在豪居都林子管通判府馆址为基础,扩大筑城,罢馆置县,因其界于武平、安远之间,故名"平远"县,亦含平定远安之义。
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调整县域,归还闽赣两省武平、上杭,安远三县原析之地,增析程乡县的义化、长田、石窟三都及兴宁县原析之大信一里,仍组成平远县,县治仍设在豪居都。
明朝崇帧七年(1634年),析平远县的石窟一图、二图,及程乡县部分地域,增置镇平县(今蕉岭)。
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程乡县升格为嘉应州(今梅州),平远、程乡、兴宁、长乐,镇平5县并称嘉应五属。
建国后,平远县先后隶属于兴梅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梅县专区,1988年隶属梅州市至今。
1952年5月,平远县并入蕉岭县,县治设蕉城镇。
1954年,平远与蕉岭分治,平远县治由仁居(原豪居)迁大柘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州市“三乡”美称的由来
摘要:梅州,古时曾称为嘉应州,是位于粤东地区的一座美丽城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仿城市。
久远的历史形成了浓郁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美称。
关键词:梅州,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
在我没有来大学之前,我知道梅州是客家之乡,有客都的美誉,但是不到梅州不知道梅州的美。
梅州,古时曾称为嘉应州,是位于粤东地区的一座美丽的城市。
来到这边之后,看到了很多美景,感受颇深。
特别是在上了梅州乡情这门课我还了解到了梅州还有“三乡”的美称,足球之乡,华侨之乡和文化之乡,这就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美称呢?下面我来分析一下:
一、“文化之乡”的由来:
据法国神父对文化之乡的描述:
在嘉应州这个不到三万人的城中,便有十余所中学和数十所小学,学生人数几乎超过城内居民的一半。
在乡下每一个村落,尽管那里只有三五百人,至多也不过三五千人,便有学校一间以上。
全境有六七百间学校,这真是一桩骇人听闻的事实。
按人口比例来说,不但全国没有一个地方和它相比较,就是较之欧美各国也毫不逊色。
梅州是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的重要交汇点,出现了众多的历史名人和文化遗址,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
梅州已有1500多年的文化历史积淀,客家人在长期艰苦奋斗中磨砺成的客家精神,在今天振兴梅州经济中,仍然发挥重要的作用。
传说梅州的客家先民,从中原“衣冠南迁”,大都出身于“书香门第”,读书为上品的思想较为强烈,一向崇文重教,读书风气极盛。
到了明清科甲鼎盛,蜚声海内外,清乾隆年间,嘉应州官王之正在署前树立“人文秀区”牌坊,文化之乡美誉不胫而走。
梅州客家文化之乡由来主要体现:梅州有历史名人宋湘、丘逢甲、丁日昌、黄遵宪,十大元帅之一的叶剑英及革命老前辈李坚真、著名侨领曾宪梓、田家炳等。
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客家民居,表明其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古旧街道、建筑、人文和自然景区、传统历史街区。
二、“华侨之乡”的由来:
客家先民为了谋生,离开故土,远涉重洋,遍布南洋、美洲、非洲、大洋洲等世界各地,所以说,“有海水处,就有客家人”。
最初移居海外的客家侨民,有的拓荒辟地,有的掘矿筑路,一路披荆斩棘,不仅自我立足生存,而且极大地繁荣了当地经济。
几个世纪以来,随着他们在侨居地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影响力已成为世界人口中的重要一部分。
在客籍华人、华侨群体中间,涌现了大批企业家和商界成功者,故客家人素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梅州是全世界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是客家人南迁的最后一个落脚点和衍播四海的出发地。
作为客家大本营的梅州,更是著名的华侨之乡,同时也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
梅州海外侨胞人数多、分布广、实力强,对故乡贡献极大,梅州华侨、华人分布于世界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300多万人;台湾客家同胞400万人中,多数是祖籍梅州人。
他们一向热爱家乡,关心乡梓建设传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关心支持乡梓建设热情更加高涨,改革开放至今全市“三胞”捐赠金额达16多亿元,目前有三资企业1419家。
著名侨领有:曾宪梓、田家炳、熊德龙、刘宇新等人。
梅州市的各县都是华侨之乡,这些地方的大多数村庄都有华侨。
华侨心系故土,造福桑梓。
华侨对梅州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梅州能有今天欣欣向荣的局面是与梅州客家华侨的巨大贡献分不开的。
像德龙大桥、剑英大桥、秀兰大桥、金利来大桥、剑英体育馆、金利来大街、宪梓大道、滨江公园翰荣亭、梅州市科学馆等全是旅外客家人捐资建的。
梅州从一个落后的小山城变成一个现代化城市,这是华侨爱国的桑梓情的体现和成就,功不可灭。
广大客家华侨素有爱家爱国的优良传统。
各级政府部分要重视侨务工作,发挥梅州华侨之乡的优势,引进华侨资金建设家乡。
三、“足球之乡”的由来:
如果问客家人:说起梅州,你最先想到的一项体育项目是什么?估计大部分的人都会说是足球。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拥有与世界球王贝利齐名的一代球王李惠堂,当时有“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之说。
上世纪50年代末,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对外工作会议上说:“梅县是‘足球之乡’,请外国友人去
那里参观”。
1964年,国家体委确定梅县为全国开展足球运动的10个重点市县之一。
1979年,梅州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16个足球重点地区之一。
从1951年至2003年53年间,梅县足球队参加国内各种比赛239次,其中获得冠军123次、亚军62次、季军32次。
目前,梅州市和梅县各有一支具有相当实力的专业青年足球队和女子足球队。
全市有足球传统项目学校11间,大小足球场170多个,业余足球队2000多支。
全市先后输送到省级以上的运动员200多名,其中国家队30多名。
四十年代的亚洲球王李惠堂就是梅州市五华县人。
梅州足球文化氛围相当浓厚,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足球运动热情度高。
一是全市范围内普遍拥有较多设施完善的足球运动场地。
梅州市首个国际标准体育场——梅县体育场已建成一座新颖、高规格,拥有2 万个座位的大型足球场,为我市承办高水平的大型足球赛事提供了良好平台。
二是足球活动蓬勃开展。
足球是梅州各地机关、厂矿、学校、社区、农村开展最为普及的一个体育项目。
校园足球文化已成为学校开展阳光体育的重要工作,通过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学生参与足球活动人数逐年增多。
各系统各单位节假日举办的足球赛事连续不断。
各行各业积极参与足球赛事,如企业积极赞助足球赛事、外出乡贤纷纷出资兴建足球场等,均提高了群众参与足球活动的热情。
梅州是一座极富有内涵的城市,它就像一本厚厚的书籍,想要了解它得花一番时间,但是你会发现,你了解的越深,你就会越喜爱这座独特的城市。
通过了解梅州“三乡”的由来,知道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是社会对梅州的认可,希望在新时期、新时代,梅州人积极对外推广梅州,宣传梅州,不要愧对这些美称,把梅州建设成强大的山区现代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