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相关理论详解
董氏奇穴针灸学总论
![董氏奇穴针灸学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fcfef514e2bd960590c67749.png)
董氏奇穴针灸学总论杨维杰著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简介董氏奇穴,乃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历来口授心传,不著文字,不传外姓,其独门之秘穴心法,对外隐而不发,秘而不宣,几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秘术”之称。
董氏先祖以其灵性智慧,妙造独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
正如《医贯》有云:“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董氏奇穴非一方一法,一穴一术,乃自成体系的针灸流派,堪称针道。
其医理学术深如渊壑,浩若瀚海。
择其要者举述如下:一、穴法特色董氏奇穴号称七百四十穴,真正公开的尚不足二百。
分布在手指(一一部位)、手掌(二二部位)、前臂(三三部位)、上臂(四四部位)、足趾(五五部位)、足背(六六部位)、小腿(七七部位)、大腿(八八部位)、双耳(九九部位)、头面(十十部位)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
1、骨缘分布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讲究贴骨进针。
如妇科、还巢、灵骨、足三重等,均贴骨缘。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贴骨缘分布,故疗效显著。
2、穴位组合董氏奇穴多以组合穴应用。
如胸腹及后背穴位,均以组合穴出现,多用刺血针法,取穴灵活,安全有效。
他如驷马穴、上三黄、下三皇、外三关等,均为三穴并列,跨越身体某一区段。
此乃董氏奇穴一大特色,其临床效应之快捷,非传统经穴可比。
3、命名朴素董氏奇穴之命名,朴素直观,容易掌握。
如正筋、正会、肩中(以部位命名);木火、水金、土昌(以五行命名);明黄、天黄、肺心(以五脏命名);妇科、眼黄、肝门(以主治命名)。
4、正经奇穴董公历来提倡董氏奇穴乃“正经奇穴”,正因为对十四经穴有深入的研究,才会独创数百奇穴,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有很深的渊源。
杨师在十四经穴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对五输穴的应用发挥,更是出神入化,妙趣横生。
恩师常常告诫:“要想精于董氏奇穴,必须读通《灵枢经》,董氏门生不可不知。
”尤值一提的是,董氏奇穴之最精华处,乃董氏七十二绝针(对某种疾病有特殊疗效之穴位)、董氏三十二解针(解毒、解晕、解痛有奇效)。
(医学课件)董氏奇穴
![(医学课件)董氏奇穴](https://img.taocdn.com/s3/m/60928071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17.png)
(医学课件)董氏奇穴汇报人:2023-12-21•董氏奇穴概述•常用穴位及功效•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目录•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常见问题解答与答疑解惑•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01董氏奇穴概述董氏奇穴是董景昌先生所创,是一种独特的针灸疗法。
定义起源于中国传统医学,融合了针灸、按摩、拔罐等多种疗法。
起源定义与起源董氏奇穴以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董氏奇穴还融合了五行学说,将人体与自然界相互关联,通过调节人体内部五行平衡来治疗疾病。
理论基础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特点与优势董氏奇穴具有取穴少、刺激强、见效快等特点,而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
优势相比传统针灸疗法,董氏奇穴更加灵活多变,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董氏奇穴还具有调节人体内部平衡的作用,能够从根本上治疗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02常用穴位及功效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具有疏风解表、清热开窍、通络止痛的功效。
合谷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升降气机的功效。
足三里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具有疏风解表、清热利湿、通利关节的功效。
曲池穴常用穴位介绍功效与作用调整脏腑功能董氏奇穴通过刺激相应穴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改善机体健康状况。
缓解疼痛针对各种疼痛症状,董氏奇穴可以选取相应穴位进行刺激,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辅助治疗董氏奇穴可以辅助治疗多种疾病,如感冒、咳嗽、头痛、失眠等,通过刺激相应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适用于各种慢性病、亚健康状态、疼痛症状的缓解以及辅助治疗多种疾病。
适应症对于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者,以及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应慎用或禁用董氏奇穴治疗。
同时,对于急性病、感染性疾病等需要紧急处理的情况,也应避免使用董氏奇穴治疗。
禁忌症适应症与禁忌症03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临床应用范围董氏奇穴在针灸科中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各种疼痛、麻木、功能障碍等。
董氏奇穴针道原理
![董氏奇穴针道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11b0cc7dd1f34693dbef3e30.png)
董氏奇穴针道原理董氏奇穴针道原理本篇重点阐释董氏奇穴针灸独特的理论体系。
董公原著《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仅仅讲述了数百奇穴的分布及主治,诸多内容尚未公开,杨师根据董公生前之口授心传,结合自己多年的临证参悟,构筑了董氏奇穴针灸完整的理论框架。
常波参考在台北跟杨老师随诊学习的心得笔记,将其理论之精华底蕴一一剖析,系统整理如次:(一)董氏奇穴之取用1.暗影及青筋当某脏腑或经络有病变时,常常在身体某些特定部位出现暗影(经云:有诸内必形诸外)。
一般而言,在手掌及面部较易出现,这种方法除了反映病变,有助于诊断外,尚可在该处施针,产生治疗效应。
董公于此法甚为精通,并以此形成固定治疗穴位,如水金、水通治逆气咳喘,五虎穴治手脚痛,重子、重仙治肩背痛等等,均为此方法之发挥。
青筋即青紫暴张之静脉血管,亦称郁络。
多见于肘、膝或小腿外侧,亦可见于鱼际、然谷部位。
董公认为许多久病、怪病、顽症痼疾均可见此反应,若不注意此症,其所有患处则永不能根治。
据杨老师经验,有些病刺血治疗一次,即有痊愈者,一般经针治一次后即大见减轻,数次后,其病就根治。
2.全息在中医天人合一学说中认为:每一个局部均与全体相关,每一个局部均能反映全体,也皆能以之治疗全体,这就是全息论的观点。
董氏奇穴的穴位分布与全息律亦有相似之处,董公强调任一局部皆能治疗全身疾病,董公虽将全身区分为十二治疗部位,但每一部位均可独立治疗全身疾病。
一个组穴本身即常蕴有全息意味。
例如灵骨、大白并用为董公温阳补气要穴,治病之多,几乎全身无所不包,疗效之高,亦非其它穴位所可比拟。
大白位置与三间位置相符,系大肠经俞穴,灵骨穴在一、二掌骨结合部之前,两穴合用涵盖俞原所经之处,若以全息律而论,大白、灵骨皆以深针为主,又深透上、中、下三焦,因此不论纵横,此二针皆涵盖三焦,效果之大,自是可知。
董公的倒马针法常两三针并列,虽说因并立加强了治疗作用,但何尝不是凭借全息作用,全体互应的结果。
尤其是八八部位三针并列的脏腑治疗系列,更与全息律有着不谋而合的关系。
董氏奇穴-董氏针灸详解(一一部位)
![董氏奇穴-董氏针灸详解(一一部位)](https://img.taocdn.com/s3/m/d688e2f6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7d.png)
董氏奇穴-董氏针灸详解(一一部位)董氏奇穴为董师景昌绍衍祖学狭心症,研究发展,自成一派之。
一家之学,其效果与境界较之“十四经穴”尤有过之而无不及心绞痛治疗,若能与“十四经穴”相辅为用,当更能发挥针灸疗效,使针灸医术发扬光大。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计设740穴,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区分为十个部位,即:一、手指部称“一一部位”。
二、手掌部称“二二部位”。
三,小臂部称“三三部位”。
四、大臂部称“四四部位”。
五、足趾部称“五五部位”。
六、足掌部称“六六部位”。
七、小腿部称“七七部位”。
八、大腿部称“八八部位”。
九、耳朵部称“九九部位”。
十、头面部称“十十部位”。
除以上十个部位外,尚有“前胸部位”及“后背部位”,此胸背两部多以三棱针刺之,无需毫针深扎。
董氏奇穴虽有部分与“十四经穴”位置相同,然用法与治效完全不同,董师有独特创见者,概从董氏命名,并加以对比说明心绞痛症状心绞痛的治疗,以资区辨。
至于其它“解剖、主治、取穴、手术、应用、注意”等亦就原文照录,再分项说明,“解剖”部分与实际之神经解剖颇有出入,原书之意义系指该穴作用之部位及脏腑而言。
本文不做删补,读者可就该穴所在位置之解剖自行参考。
其它“手术、主治、取穴、应用”等有必要特别补充者,均详加叙述心绞痛治疗,无特殊作用或应用机会较少者,则暂且从简。
董氏针法与一般所传之针法相较,计有下列多项优点:一、在四肢、耳朵及头面部位取穴用针,足可治疗全身诸病变异性心绞痛,如必需刺胸腹及腰背部时,亦仅以三棱针浅刺即可心绞痛的症状,危险性少。
二、施针手术简便心绞痛治疗,仪用“正刺”、“斜刺”、“浅刺”.“深刺”、“皮下刺”与“上转”、“下转”、“留针”各种手法即可达到所斯望之治效。
不采“弹”、“摇”、“捻”、“摆”等手法,可减轻患者之痛苦,减少“晕针”的情况,亦不必拘泥于“补”、“泻”等理论。
三、董氏针术乃循“正经”之“奇穴”刺之,如诊断正确心绞痛的原因,认穴准确,手法精确,则奏效神速,立除沉疴心绞痛的原因,其治效之宏,非一般所传之针术可比拟。
董氏奇穴相关理论-10
![董氏奇穴相关理论-10](https://img.taocdn.com/s3/m/6f84ba28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76.png)
16.急性吐泻↓(急性肠胃炎)(配尺泽更
佳)。
17.气喘↓(配尺泽)。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五十分。
杰按: 委中为血郄,郄穴能治急症,此穴刺血
能治多种急症,系刺血第一要穴。膀胱经为 少气多血之经,适于刺血,对于一切瘀血热 毒,以三棱针点刺出血皆能见效。对于膀胱 经所过之重性疼痛及久年疼痛,刺血均能见 大效。治疗痔疮在委中刺血,纵然系多年重 症,亦仅二、三次而痊愈。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五十分。
最重要的是这些穴道的应用都合乎经络与辨证论
治的法则。个人最常用的十四经穴〈俞募郄会原络五 输等特定穴,个人亦常精简配用,效果极佳,在此
不再赘述,可参看前述有关章节。〉约为十二个,
这些称为「特级穴道」,其它穴常用者为「一级穴 道」,再其次为「二级穴道」。倘能灵活运用特级 穴道,面对一般临床即很余裕,若再配合常用之董 氏奇穴,则疗效更高。治疗原则对于痛症除少数例
2.人体侧面之各种疼痛尤其特效。如偏头痛、 三叉神经痛、肩背痛、肋骨痛、少阳经走向 之坐骨神经痛。
3.骨刺。4.半身不遂。
5.解晕针、滞针。6.耳鸣甚效。
7.失眠特效。8.下肢风湿。 9.下肢皮肤病。10.颜面神经麻痹。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五十分。
杰按:
1、《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凡十一 脏取决于胆」,胆经镇定作用甚强, 主治病症极多。
镇静、镇痉、镇痛、疏肝袪风。
24.开四关为治鼻病要穴。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五十分。
杰按:
太冲为木经土穴,治疗肝脾(木土)不和之病 甚效。有疏肝理脾之功,为疏肝理气要穴,对多种风 (木病)湿(土病)疗效显著,为治风湿要穴。
董氏奇穴经穴学
![董氏奇穴经穴学](https://img.taocdn.com/s3/m/c68637085f0e7cd1842536b3.png)
董氏奇穴经穴学第一篇◎经穴学绪论董氏奇穴为董师景昌绍衍祖学,研究发展,自成一派之一家之学,其效果与境界较之“十四经穴”尤有过之而无不及,若能与“十四经穴”相辅为用,当更能发挥针灸疗效,使针灸医术发扬光大。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计设740穴,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区分为十个部位,即:一、手指部称“一一部位”。
二、手掌部称“二二部位”。
三、小臂部称“三三部位”。
四、大臂部称“四四部位”。
五、足趾部称“五五部位”。
六、足掌部称“六六部位”。
七、小腿部称“七七部位”。
八、大腿部称“八八部位”。
九、耳朵部称“九九部位”。
十、头面部称“十十部位”。
除以上十个部位外,尚有“前胸部位”及“后背部位”,此胸背两部多以三棱针刺之,无需毫针深扎。
董氏奇穴虽有部分与“十四经穴”位置相同,然用法与治效完全不同,董师有独特创见者,概从董氏命名,并加以对比说明,以资区辨。
至于其它“解剖、主治、取穴、手术、应用、注意”等亦就原文照录,再分项说明,“解剖”部分与实际之神经解剖颇有出入,原书之意义系指该穴作用之部位及脏腑而言。
本文不做删补,读者可就该穴所在位置之解剖自行参考。
其它“手术、主治、取穴、应用”等有必要特别补充者,均详加叙述,无特殊作用或应用机会较少者,则暂且从简。
董氏针法与一般所传之针法相较,计有下列多项优点:一、在四肢、耳朵及头面部位取穴用针,足可治疗全身诸病,如必需刺胸腹及腰背部时,亦仅以三棱针浅刺即可,危险性少。
二、施针手术简便,仅用“正刺”“斜刺”“浅刺”“深刺”“皮下刺”与“上转”“下转”“留针”各种手法即可达到所斯望之治效。
不采“弹”“摇”“捻”“摆”等手法,可减轻患者之痛苦,减少“晕针”的情况,亦不必拘泥于“补”“泻”等理论。
三、董氏针术乃循“正经”之“奇穴”刺之,如诊断正确,认穴准确,手法精确,则奏效神速,立除沉疴,其治效之宏,非一般所传之针术可比拟。
董氏奇穴虽不拘泥于补泻,然若能辅以董师所创之动气用倒马针法,则功效益宏。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临证治验第一篇董氏奇穴理论体系第二章董氏奇穴应用与注意事项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临证治验第一篇董氏奇穴理论体系第二章董氏奇穴应用与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240ba256c850ad02de8041c3.png)
二、董氏奇穴适应证 董氏奇穴取穴少,见效快,凡能利用十四经穴治疗的疾病,均可用董氏 奇穴治疗。不但能够治疗多发病、常见病,而且对一些重症久治不愈的顽疾
第一篇 董氏奇穴理论体系 009
往往能立起沉疴。尤其是各种痛证,如各种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 痛、颈肩腰腿痛、四肢痛、扭挫伤、胃痛、胆道痛、非器质性胸腹痛等均有 良效,对中风后遗症、痿证、妇科病、消化系统疾病均有特效,可涉及临床 各科疾病。
三、董氏奇穴取穴特点与操作注意事项 (一) 董氏奇穴取穴特点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主要不同点在于按部位与经络的定穴,因这一取穴 的不同,董氏奇穴而有了自身的特点。虽然董氏奇穴是以按部位定穴,但是 董氏奇穴很多穴位的临床运用与十四经脉理论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董氏奇穴 的发现与经络理论有重要的关系。董氏奇穴穴位的发现与运用有一套完整的 系统的理论。下面将这一系统理论简述如下。 1. 从暗影与青筋上发展而来 当某脏腑或某经络有病变时,常会在身体某一个部位出现暗影 (称为发 乌)。这种现象的出现既可以帮助诊断疾病,又可以作为疾病的一个治疗点。 这种治疗方法作用强、疗效快,实属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这种暗影多在手 掌及面部出现,也可以在身体其他部位出现,只不过难以发现。 相同的疾病往往在同一个部位出现暗影,久而久之可形成了一个固定的 治疗点,经反复的临床实践证明了其作用功效,便确立为穴位点。如水金、 水通治咳喘,重子、重仙治肩背痛,用木火治疗下肢发凉,五虎穴治疗手脚 痛等,这些穴位的发现就是以暗影的运用。这一用法类似于十四经穴某些经 外奇穴的发现,如阑尾炎时会在阑尾点出现明显的压痛反应,胆囊炎时在胆 囊穴出现明显的压痛反应。两者的区别,一种是以体表颜色的变化而发现, 一种是痛点反应而发现。 青筋相当于静脉瘀,通常称为瘀络。这种瘀络多出现于肘弯部,腿弯 部,或四肢外侧。如脑震荡后遗症、更年期综合征多会在然谷部位出现瘀 络;久年胃病会在四花中穴出现瘀络;高脂血症多会在丰隆部位出现瘀络 等。某些久病、怪病、顽疾痼疾多会出现瘀络反应。若就瘀络点刺出血,多 可使疾病速愈,有些疾病,如不经刺血治疗,往往难以治愈,迁延不愈成为 顽疾,若能找到相关瘀络刺之,往往立起沉疴,使疾病霍然而愈。 2. 全息论在董氏取穴中的运用 在中医天人合一学说中认为,每一个局部与整体相关,每一个局部均能
董氏奇穴董氏针灸详解
![董氏奇穴董氏针灸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53f3193f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18.png)
董氏奇穴董氏针灸详解火昌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穴位:在火梁穴下三寸。
即在后腿横纹正中央(委中穴)直上四寸。
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脊椎神经、心之分支神经、脑神经、肾分支神经、坐骨神经。
主治:脊椎骨骨刺、坐骨神经痛(特效)、颈椎骨骨刺(奇效)、腰痛、背痛、后脑部挫伤、脑神经痛、项紧痛、偏头痛、胸闷、肾脏炎。
痔疮(特效)、半身不遂、冠心症(特效)。
针刺法:直刺1——2.5寸或用三陵针点刺出血立即见效。
木府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穴位:在火府穴(臀下横纹正中央直下三寸。
)向内横开二寸。
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肝之副神经.脾之神经,闭锁神经。
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腰痛有背痛、头痛、肝炎、疵气、持疮、经痛、摄护腺肿大、骨刺、便秘、腹泻、膀胱炎、尿道炎、腿痛、风湿开节炎,冠心症(特效)。
针刺法:直刺1—3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立即见效。
木梁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穴位:在木府穴直下四寸。
即火梁穴向内横开二寸。
(臀下横纹正中央直下七寸。
向内横开二寸)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肝之副神经.脾之神经心绞痛的症状,闭锁神经。
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腰痛有背痛、头痛、肝炎、疵气、持疮、经痛、摄护腺肿大、骨刺、便秘、腹泻、膀胱炎、尿道炎、腿痛、风湿开节炎,冠心症(特效)。
针刺法:直刺1—3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立即见效。
木昌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穴位:在火昌穴向内横开二寸,(后腿横纹正中央直上四寸)向内横开二寸,距膝横纹四寸。
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肝之副神经.脾之神经,闭锁神经。
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腰痛有背痛、头痛、肝炎、疵气、持疮、经痛、摄护腺肿大、骨刺、便秘、腹泻、膀胱炎、尿道炎、腿痛、风湿开节炎,冠心症(特效)。
三棱针点刺出黑血立即见效。
针刺法:直刺1—3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立即见效。
金府穴穴位:在火府穴(臀下横纹正中央直下三寸)向外横开二寸,距臀下横纹三寸五分。
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肺之神经、心分支神经。
主治:肩臂痛、腰痛、坐骨神经痛(特效)、两胁痛、偏头痛、半身不遂、痿症、背痛、痔疮、急慢性肺炎、胸痛、冠心症。
董氏奇穴针刺法详解
![董氏奇穴针刺法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bc095c71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6c.png)
董氏奇穴针刺法详解董氏奇穴及针刺方法是盛行于台湾和海外的一种特殊的针刺疗法,该奇穴的分布及应用,既源于传统的经络系统和针灸方法,又有所创新而独具特色,是目前行之有效的众多针灸新法中的一个新的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发展前途。
现对其分布特点、针刺法及其理论基础作一简介。
1 董氏奇穴穴位分布特点董氏奇穴共有740个穴位,临床常用者约200余穴,这些穴位广泛分布于人体头面、耳、手、臂、腿、足等部位,大体可分为12组:即手指部称“一一部位”,手掌部称“二二部位”,前臂部称“三三部位”,后臂部称“四四部位”,足底部称“五五部位”,足背部称“六六部位”,小腿部称“七七部位”,大腿部称“八八部位”,耳朵部称“九九部位”,头面部称“十十部位”,另有“后背部位”及“前胸部位”,共12个部位。
(见199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杨维杰著《董氏奇穴针灸学》)。
其分布特点如下。
1.1 骨缘分布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故进针时均紧贴骨缘。
如“一一部位”及“二二部位”的穴位均贴骨,或进针抵骨。
“三三部位”的心门穴、肝门穴、肠门穴,“五五部位”的海豹穴、木妇穴,“六六部位”的火主穴、门金穴,“七七部位”的四花上穴、足三重穴等,均贴骨缘。
灵骨穴也是紧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等等。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故其治疗效应显著。
1.2 穴位组合董氏奇穴组合穴位较多,即多个穴位为一组,多穴一名,针刺效应相同。
如腑巢穴即包括23穴;后背的五岭穴包括大椎骨下连续10节10个穴位、旁开3寸连续8个穴位、再旁开3寸连续7个穴位,总共44个穴位;“七七部位”的下三皇穴包括天皇、地皇和人皇;“八八部位”的上三黄穴包括其黄、明黄和天黄等穴;其他如足三重穴、指三重穴、指肾穴、五虎穴、外三关、四马穴等,均为组合穴位。
董氏奇穴的穴位组合特点与其刺法之“倒马针法”常两针、三针并刺有关。
1.3 背部七线董氏奇穴有相当数量的穴位集中在背部,且位于7条垂直的直线上。
董氏奇穴针灸学基础全套
![董氏奇穴针灸学基础全套](https://img.taocdn.com/s3/m/9f6791db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03.png)
董氏奇穴针灸学基础全套★一、头部疾病★(一)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配肾关,留针45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
(书)2、针灵骨,立可缓和头痛。
3、太阳两穴配灵骨立止(太阳两穴分别在小指掌面第一、二节正中,灵骨穴在拇指与食指的掌骨间)[巳经验证](二)偏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甚佳。
2、针中九里(风市)、效果亦佳。
3、点刺三重、四花立可止痛。
4、太阳部位疼痛针金门效果甚佳。
5、指三重(手背,无名指第二节外侧四分法取穴三穴)6、侧三里(足三里后1寸)、侧下三里(侧三里2寸)(三)前头痛:1、针火菊立止头痛。
(己验证)2、眉棱骨痛:针火菊立效。
(己验证)3、点刺四花中效果亦佳。
(四)后头痛:1、冲霄放血立止头痛。
2、针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五)头痛、头胀、久年头痛:脚背六溪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解溪穴下1寸为上溪穴,其下1寸为下溪穴,上下溪左右旁开各1寸分别为内溪、外溪、前溪、水溪穴,共6穴)(六)眉棱骨痛:火连(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2寸处)火菊(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3寸处)(视频)(七)感冒头痛:1、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取穴)2、二角明(手背,中指第一节中央线上三分法取两穴、向下斜刺)3、头晕:感冒头痛: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进针)配灵骨大白1、高血压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点刺放血,再针火硬可立降血压,并止眩晕。
(书)2、脑贫血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八)正脑三穴:主治:脑鸣、脑神经痛,咳嗽不止(立即见效)取穴:(77-1)足后跟筋正中央,正脑一穴距足后跟4.5寸,也就是距正筋穴上1寸,正脑二穴、三穴相距各2寸。
★二、眼部疾病★(一)视力模糊:1、高血压引起的眼花,先点刺五岭,再针下三皇。
2、针明黄,留针,捻转即愈。
配复溜效更佳。
(二)麦粒肿:1、针灵骨,左右交刺一次即愈。
2、脾俞、胃俞点刺出血亦佳。
(三)目赤:1、耳尖放血,效果甚佳。
董氏奇穴相关理论PPT课件
![董氏奇穴相关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cacc2a85acfa1c7ab00ccbf.png)
个人研究探索发现:脏腑通治应系从 六经之开阖枢变化而来(见《素问.阴阳 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试以 「太阳为开,太阴为开;少阳为枢,少阴 为枢;阳明为阖,厥阴为阖」同气相求, 以脏腑经络配合作表如下:
三阳
太阳〈开〉 少阳〈枢〉
阳明〈阖〉
三 阴手 三足 阳相 同配
气
相 求
足膀胱 小肠手 足 胆 三焦手 足 胃 大肠手 手 肺 脾 足 手 心 肾 足 手心包 肝 足
结语
个人在开阖枢枢学说启示下,以之解
说五脏别通之脏腑通治原理,并补足了 「心包与胃通」的六脏别通治疗原则,从 而使脏腑通治的内容更为完备。并用之于 治疗一般杂病,疗效显著。尤其是用于针 灸治疗效果更为突出,盖目前一般针灸之 经络疗法悉以同名经〈如手阳明治足阳明, 手太阳治足太阳〉等,或表里经〈如手阳 明与手太阳表里等〉为主。
黄疸在古书中最常用腕骨穴〈见通穴指要 赋、玉龙歌、玉龙赋〉,腕骨穴为小肠经 原穴,能解脾湿。
董氏奇穴肝门穴也在小肠经上,能治
疗肝炎。古今对肝炎的认识无不认为在于 袪湿。急性肝炎之阳黄主在阳明,慢性肝 炎之阴黄主在太阴,治疗重点均在除湿, 小肠为分水之官,能调整大小便,去湿作 用极强。此外,以脾经之阴陵泉治疗五十 肩,疗效显著,也都是脾与小肠通的用例。
一、肺与膀胱通膀胱的不利与源自约,在于肺的调控,肺气宣肃机能障碍,调控失利,膀胱蓄泄 功能随之紊乱,肺对膀胱的调控,是通过 「气」的作用而完成的,所谓「气化则能 出矣」。《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 证治第七》有「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 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 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 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的条文,这 是「肺虚不能制约膀胱」的小便遗溺不禁 证。
董氏奇穴治疗学讲解
![董氏奇穴治疗学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2061ff23964bcf84b9d57b62.png)
第一章头面颈项一、头部(一)头痛1.大白穴甚效,配中白或三叉穴更佳。
2.针侧三里、侧下三里,并针肾关,留针四十五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
治慢性久年头痛甚好。
3.针灵骨、合谷,立可缓和疼痛。
4.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亦可立止头痛。
5.太阳穴刺血最特效,久年头痛轻则一、二次,重则三、四次痊愈。
⑥脚面血管放血,立止头痛。
(二)偏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果佳。
2.针七里穴、九里穴、中九里(风后)、偏头穴,效果亦佳。
3.三重、四花外穴点刺出血,亦可立止疼痛。
4.太阳穴部位疼痛,针门金甚佳。
5.太阳穴点刺特效,久年偏头痛轻则一次,重则二、三次可愈。
6.水曲穴。
⑦脚面偏头区血管放血,效果甚佳。
(三)后头痛1.冲霄放血,立止疼痛。
2.针后头穴、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3.委中刺血甚效,治久年后头痛尤佳。
④后头区点刺放血,立即止疼痛。
(四)前头痛〈眉棱骨痛、鼻骨高、阳明头痛〉1.天皇穴或肾关穴皆甚效。
2.针通天、火菊、前头效果良好,立止疼痛。
3.四花中穴、印堂部位点刺放血,效果亦佳。
4.五虎一、五虎三亦效。
⑤脚面前头区点刺放血,立即止疼痛。
⑥四腑一、二穴配上里点刺放血,也可止疼痛。
(五)头晕1.灵骨治头晕甚效。
2.血压高的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再针火硬,立降血压,并止晕眩。
血压低的头晕亦效。
3.脑贫血的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④后头区点刺放血。
*针双合谷,涌泉后二寸半,立降血压,曲池丁字刺亦可。
*脑贫血、头晕、针列缺透太渊,配灵骨特效(水通、水金、配通山、通天效果亦佳)。
(六)脑神经不清〈神衰弱〉1.针正会、前会、后会、镇静效果良好。
镇静,再在三重穴放血。
2.针上三黄与下三皇效果亦佳。
③心脏区、前头区、偏头区、三重穴,点刺放血,效果甚佳。
(七)脑膜炎1.三重,用倒马针法。
2.四花外点刺,再针正筋。
③针正筋、正宗、三重、效果佳。
④脚面及膝以下点刺放血,效果良好。
⑤后头区点刺放血,效果卓著。
董氏奇穴入门(纯干货建议收藏)
![董氏奇穴入门(纯干货建议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a2caff1a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fd.png)
董氏奇穴入门(纯干货建议收藏)| 导言:董氏奇穴是现代中医针灸学中的一朵奇葩,其发明人为董景昌先生,本文介绍了8个常用的穴位,并配以高清大图,希望读者喜欢。
一、制污穴部位:在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解剖:桡神经浅支主治:久年恶疮、恶瘤开刀后,刀口流水不止、不结口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手术:以三棱针扎出黑血者当时见效二、胆穴部位:在中指第一节两侧中点解剖:桡尺神经皮下支主治:心惊、小儿夜哭取穴:当中指第一节两侧之中点,共2穴手术:以三棱针扎出血三、妇科穴部位:在大指第一节之外侧,赤白肉际解剖:桡神经、正中神经主治:子宫炎、子宫瘤、小腹胀、月经不调、痛经、偏头痛等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之中央线外开三分,距前横纹三分之一处一穴,距该横纹三分之二处一穴,共两穴(右手较佳)手术:五分针,针深二分,用两针四、凰巢穴部位:在无名指中节外侧(靠近小指之侧)正中央主治:子宫痛、子宫瘤、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安胎、预防流产等取穴:当无名指中节尺侧正中央是穴手术:五分针,针深一至三分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无名指中节另一侧正中央为凤巢穴,主治相同五、四花上穴部位:在膝眼下三寸,胫骨外廉主治:哮喘、牙痛、心悸、口内生疮、头晕、心脏病、转筋霍乱取穴:当外膝眼之下方三寸,在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起始部之间陷中是穴手术:针深二寸至三寸,针深二寸治哮喘,针深三寸治心脏病运用:四花上穴可治转筋霍乱,须配搏球穴,此时四花上穴须针深三寸;此穴点刺出血,效果亦佳六、侧三里穴部位:在四花上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主治:牙痛、面部麻痹取穴:在腓骨前缘,即四花上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处是穴手术:五分至一寸深七、侧下三里穴部位:在侧三里穴直下二寸主治:同侧三里穴取穴:在腓骨前缘,即侧三里穴直下二寸处是穴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运用:侧三里穴与侧下三里穴同时取用,但单足取穴。
治左取右穴,治右取左穴八、肩中穴部位:当后臂肱骨之外侧,去肩骨缝二寸五分解剖:此处为三角筋部,头静脉后主治:膝盖痛(特效针)、颈项皮肤病有特效、小儿麻痹、半身不遂、鼻出血、肩痛取穴:手臂下垂,自肩缝正中央向下二寸半中央是穴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运用:左肩痛扎右穴;右肩痛扎左穴·董氏奇穴(纯干货建议收藏)1.木穴部位:在掌面食指之尺侧。
(医学课件)董氏奇穴
![(医学课件)董氏奇穴](https://img.taocdn.com/s3/m/75a9fb5b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e8.png)
03
董氏奇穴的治疗原理
董氏奇穴
是董景昌先生在传统经络腧穴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一套独特的针灸治疗方法。
董氏奇穴与经络的关系
经络系统
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具有调节脏腑功能、传导感应、传注信息的作用。
关系
董氏奇穴的治疗原理是依据经络系统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和感应传导,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实践心得分享
在实践中,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董氏奇穴治疗技术。
针灸治疗需要耐心和时间,不能急于求成。同时,针灸治疗也需要与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相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
“董氏奇穴”是中医针灸的独特疗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的特点。
06
董氏奇穴的学习与应用
学习董氏奇穴,首先需要熟悉掌握各个穴位的位置和作用。
非经络系统
董氏奇穴的针刺手法独特,如倒马针、多针浅刺等,强调轻浅刺激,以气至病所为准则。
针刺手法独特
董氏奇穴最早可追溯到清朝末年,由董景昌先生所创。
起源
董氏奇穴在发展过程中,历经多次修订和完善,逐渐形成现今的体系。
发展历程
董氏奇穴在民间广为流传,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
传承
董氏奇穴的历史与起源
避免感染
在刺激过程中,需要注意卫生和消毒,避免感染。
01
02
03
结合整体观念
在应用董氏奇穴时,需要结合整体观念,全面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穴位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
灵活运用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应用哪些穴位和刺激方法,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持之以恒
为了取得最好的疗效,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刺激治疗,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董氏奇穴相关理论-5PPT课件
![董氏奇穴相关理论-5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bbb450bad51f01dc381f1b5.png)
以治筋痹也。」。 -
6
这两种刺法,对于治疗筋病效果均甚佳,
包括身体的拘挛,强直,抽掣,弛缓皆有疗效。
例如董氏奇穴之「正筋」穴在阿基利斯腱之大
筋上,刺入筋中,治疗颈项强直及疼痛甚效,
治疗腰扭伤效果亦佳。再如尺泽穴位于大筋旁,
贴筋刺入尺泽穴,可治全身拘急挛缩的病变,
治疗五十肩之肩臂强硬不举,治疗手掌挛缩不
而上下行者,经脉也;左右行者,络气也。
其为穴也,经行至此而为之凝,故穴必附
于骨。」。
-
4
近代研究有「骨膜传导」之说,骨膜 富含神经及血管,针刺抵骨或贴骨,透过 骨膜传导,治疗一些骨关节的疾病,效果 甚佳。例如灵骨贴骨治坐骨神经痛特效 〈配大白贴骨更佳〉;人中、后溪、束骨 均能治疗腰颈骨刺,配风市穴抵骨更佳。 灵骨贴骨治疗脚跟骨刺甚效。加取束骨穴 贴骨牵引更佳。曲池穴贴骨进针治肱骨外 上踝炎〈网球肘〉;太冲贴骨治手脚痛, 尤其是治疗膝痛更有效。
伍 谈「体应全息」针法应用
-
1
体应针法包含体与体之对应,及体与脏之
对应,可以说是全息针法的一部份,也是董氏
奇穴学之中心思想之一,早在《黄帝内经》中
就可以找到其刺法渊源。许多古人的经验也与
此相合,目前虽也能看到些零星的应用经验,
但整体性全面性的论述并不得见,这理综合董
师景昌及个人近四十年之临床经验,将理论与
-
8
《官针篇》说¨「络刺者,刺小络之 血脉也。」;「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 中脉故也,以取经络之血者。」;「赞刺 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 治瘫肿也。」。另一种刺法,则是刺入至 大血管〈动脉〉旁,不伤血管不出血,紧 贴血管以治血管之病,此种针法在古书未 见记载,为董师常用之针法之一,亦当属 刺脉法。
董氏奇穴高级讲座系列董氏奇穴穴位诠解
![董氏奇穴高级讲座系列董氏奇穴穴位诠解](https://img.taocdn.com/s3/m/3a25b857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bf.png)
“杨维杰针灸手法与董氏奇穴”这一部分,主要探讨了各种针灸手法在董氏 奇穴中的应用,涉及到各种针灸手法、董氏奇穴理论,以及这些手法在穴位选择 和针灸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杨维杰刺络针法与董氏奇穴”这一部分,主要探讨了刺络针法的理论在董 氏奇穴中的应用,涉及到刺络针法、董氏奇穴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在穴位选择和 针灸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目录分析
《董氏奇穴高级讲座系列董氏奇穴穴位诠解》是一本详细讲解董氏奇穴穴位 及其应用的书籍。通过深入剖析目录结构,我们可以对该书的内容和主题有一个 大致的了解。
从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本书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这些部分基本上涵盖了杨维杰对董氏奇穴的深入理解和应用,从不同的思路 和角度来探讨董氏奇穴的穴位和应用。
学习董氏奇穴需要耐心和毅力,但一旦掌握,将为大家的针灸治疗提供强大 的支持。作为中医针灸的瑰宝,董氏奇穴的传承和发展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将这一宝贵的医学遗产发扬光大,为更多的人带来健 康和福祉。
《董氏奇穴高级讲座系列董氏奇穴穴位诠解》是一本极具价值的中医针灸著 作。通过对董氏奇穴的深入解析和精彩摘录,我们可以领略到针灸疗法的博大精 深,并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供有力的指导。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董氏奇穴高级讲座系列董氏奇穴穴位诠解》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感谢观看
阅读感受
《董氏奇穴高级讲座系列董氏奇穴穴位诠解》读后感
《董氏奇穴高级讲座系列董氏奇穴穴位诠解》是一本由杨维杰编写的书籍, 人民卫生社于2018年。这本书是对董氏奇穴的深入研究和解读,对于中医针灸学 和穴位疗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杨维杰先生对董氏奇穴的热爱和执 着。他通过对穴位的详细阐释、解说、应用和发挥,将董氏奇穴的精髓和特点展 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穴位都有其独特的名称、位置、功能和作用,通过杨先生 的解读,我对这些穴位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董氏奇穴讲解——刘红云
![董氏奇穴讲解——刘红云](https://img.taocdn.com/s3/m/0774cb26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f3.png)
董氏奇穴讲解——刘红云
植物人针上流穴五分钟行针一次,留针时间一小时左右,植物人三个月苏醒了。
董事奇穴三针倒马,在通经络先扎中间一针,再扎上面的一针,后扎下边的一针(向心方向为上,离心方向为下)
牵引针法,1,可取患侧的腧穴或本病的特效穴,2,先扎治疗针,再扎牵引针。
倒马针和牵引针可以同时使用。
以骨治骨骶骨进针。
针刺正筋,正宗穴穿过大筋治疗颈项筋痛。
刺络放血,调整全身血液循环,就能达到治病的目的。
以肉治肉,肌肉厚实的地方都可以调理脾的问题,也可以调理对侧高升点问题。
肛周瘙痒三寸针针用泄发针承山穴
艾灸阴市穴30分钟治疗小腿寒凉冷痛。
【中医】董氏奇穴理法解析括
![【中医】董氏奇穴理法解析括](https://img.taocdn.com/s3/m/d90b3647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f8.png)
【中医】董氏奇穴理法解析括50种炎症联合用药大全1.外三关123穴:(与咽喉、肺有关)在外踝尖与膝盖外侧高骨之直线上。
主治:扁桃腺炎、瘤、癌、喉炎、喉癌(特效)、肺癌(有奇效)。
腮腺炎、肩臂痛、各种瘤、红鼻子(特效)。
青春痘、粉刺(效佳)。
瘰疠(特效)。
以三棱针点刺出血效果卓著。
4. 双龙一穴:在外膝眼下一寸五分,胫骨外侧骨陷中。
(乳是龙??)解剖位置:外侧腓腹皮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乳癌、乳瘤、乳腺炎、乳头炎。
5.双龙二穴一穴下6分6.双灵12穴:掌面中指第一节与第二节之间,横纹中央(四缝穴)内侧二分半处。
(治疗范围广泛) 主治:肺癌、骨癌、心脏内膜炎、肾炎水肿、肝癌、肝硬化、血癌、白疲风、口腔炎、喉癌、百日咳、小儿瘠积、小儿消化不良、心脏扩大、狭心症、心律不整、胃腺炎、及重症急救。
以三棱针浅刺、从针孔挤出少量透明液特效。
刺出黑血亦佳。
8木灵穴穴位:掌面无名指第一节与第二节间之横纹中央点偏外侧二分半处。
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皮下枝、肝之神经。
主治:肝硬化、肝炎、肝癌、两?痛、胆囊炎、胆道蚵虫症。
痿症、半身不遂。
以三棱针刺出黄白色液体、或刺出黑血均效。
9.妇科穴:手背大拇第一节外侧,从掌指横纹起,每上二分一穴、合计五穴。
(也有妇科2穴,一说)主治:子宫癌、于癌瘤、子宫炎、卵巢炎、不妊症、月经不调、经痛、月经过多或过少、阴痛肿痛、赤白带下、阴吹、产后风症(月内风症)。
14.木火四穴手背2 3 4 5 指第2、3节间横纹正中央处。
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皮下浅枝、心脏及肝分支神经。
(心肝病都可治??)主治:半身不遂、腿痛、中风后遗症、草鞋风。
三棱针浅刺出血奇效。
注意与禁忌:木火四穴效果迅速,通常针不超过五分钟为原则。
连续取用五日后,限用三分钟。
18.八关穴:手背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一節正中央內外側各五分的下二分半處、共八穴。
劑量:由下往上斜刺二~三分。
(关为关节??)主治:中风、半身不遂、手臂不举(特效)、腿痛(特效)耳鸣、痿症、五十肩配正会穴20下高穴手解二穴(少府穴)(于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所触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源起与发展
在《黄帝内经》的162篇中,有四十 多篇谈及刺血,论述了刺血疗法的名称, 刺血的依据、作用、针具、针法、取穴、 主治范围、应用方式及禁忌注意事项等, 极为全面详细。
刺血或称放血,或称点刺,或称刺络、络 刺、刺营等。其名词最早出现于《内经》, 《灵枢.官针》篇说:「凡刺有九,以应九 变,……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 也。」《灵枢.经脉》篇说:「故刺诸络脉者, 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 邪而出其血。」,《灵枢.寿夭刚柔》篇说: 「刺营者出血」。其所以刺络者,是根据《灵 枢.九针十二原》所说之「宛陈则除之」,及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之「血实宜决之」 而来。《难经.第二十八难》也说「其受邪气 蓄则肿热,砭射之也。」。
刺血的起源很早。远在石器时代,祖先们 当身体某一部位偶然被尖石或棘草刺伤出血, 但身体的另一处伤痛却意外减轻或消失,于是 产牛一种思悟。刺破某些部位出血,能减轻或 治愈病痛,继而出现了专门用以治疗的石制工 具即砭石。《素问.血气形志》说:「病生于 肉,治之以砭石。」,《灵枢.治法方宜论》: 「东方之域……其病皆痈肿,其治宜砭石。」, 《灵枢.玉版》说:「故痈疽已成脓肿,惟砭 石铍针之所取也。」,都提到了砭石的治疗。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铁器时代, 出现了金属制造的针。《内经》中所谓的 「锋针」就是现代用于针刺放血治病的三 棱针。《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九针 之名,各不同形,……四曰锋针,长一寸 六分,……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 《灵枢.九针》篇也说:「四曰锋针,取 法于絮针,筩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 主痈热出血。」。
董师刺络用穴之范围不受古书所限, 除一般医师常用之肘窝、膝腘、侧额、舌 下、十二井、十宣、耳背等部位、董师善 用爱用并有发明外,至于下臂、下腿、脚 踝、脚背、肩峰等几乎无处不能放血、尤 其是腰背部位,董师更是以之灵活运用治 疗全身病变。所涉范围可谓内、外、妇, 儿、伤科全部包括在内。 余临床三十余万人次,以刺血治疗重 病,顽疾甚多,益觉刺血疗效之实际及可 贵。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刺血疗法。
刺血疗法
刺血又称刺络或放血,是中医的一种 独特针刺治疗方法。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 历史,应用极为广泛,且疗效显著。四十 年前余从董师景昌学习针灸,常见其应用 刺血治疗。数年大病往往霍然而愈,剧烈 疼痛亦可止于顷刻,其效果常令人不可思 议。据董师表示,刺血疗法适用于任何疾 病,却疗效不逊于毫针,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年随侍老师之侧,每见董师应用三棱针, 尝叹此种针法之神奇。
显然刺血理论来源于「病在血 络」,则其原则:
〈一〉首在据血络而刺之:《素问.调 经论》说:「刺留血奈何,歧伯曰:视其血 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 疾。」,又说:「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 调之络。」。《素问.三部九候论》说: 「孙络病者,治其孙络出血。」。血络包括 络脉、别络、孙络及浮络,《灵枢.脉度论》 说:「经脉为理,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 为孙。」,《灵枢.经脉论》说:「诸脉之 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别络、浮络及 孙络从大到小,分布全身。
针刺放血在国外也有一定的进展,也 有不少献记载及报导,限于篇幅不再多述。
第二节
刺血的理论依据及基本原则
刺血疗法之理论根据,主要来自于 《内经》,其根本要点,就是「血实宜决 之」及「宛陈则除之」。下面略作分析。
〈一〉血实宜决之:《素问.阴阳
应象大论》说:「血实宜决之」:《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血实宜决之」, 决即泄去血〈见张景岳批注〉。《素 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泻其盛经, 出其血。」,(灵枢.脉度》论说:「盛而 血者疾诛之」都是说:血实脉盛的宜决之 诛之出其血而治之。临床常见的高热神昏 疮痈肿毒,及体质壮实的农民劳工患病, 也多为血实之症。
金元时代刘河间针刺泄热治疮疡、疼 痛喜用放血疗法〈见《素问.病机气宜保 命论》〉。其弟子张子和应用针刺放血袪 邪治病,在当时最有成就怯在其代表著作 《儒门事亲》中记有针灸医案约三十则, 几乎皆为刺血治例。书中并曾写道,「余 尝病目疾,……百余日,羞明隐涩,肿痛 不已,忽眼科姜仲安云:宜……出血三 处,……来日愈大半,三日平复如故。余 自叹曰:百日之苦,一朝而解,学医半世, 尚阙此法,不学可否?」。
〈二〉宛陈则除之:《灵枢.九针十
二原》说:「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 《灵枢.小针解》说:「宛陈则除之,去血 脉也」。「宛陈」指郁积陈久之病,即络脉 中瘀积之血,「去血脉」指刺血以除血脉郁 结之久病。《素问.调经论》说:「孙络外 溢,则经有留血。」。《灵枢.邪气脏腑病 形》说:「有所堕坠,恶血内留。」,所谓 「留血」,「恶血」都是「宛陈」,都是经 络瘀血,宜用刺血治疗,现代常见的一些长 年疾病或疼痛,甚至某些急性扭伤都有恶血 瘀血,用刺血治疗效果甚好。
清代傅清主提出眉心出血治产后血晕; 叶天士针委中出血治咽喉痛。郭志邃刺血 治急症「痧症」,并总结经验编成《痧胀 玉衡》一书。 近数十年来,刺血针术又复得到重视, 治疗范围更加广泛,治症也扩展及于内、 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取得了很好 的效果,许多医师及研究人员对治疗经验 作了总结,对治疗机理也有许多研究及《脾胃论》中记述有「三里,气街,以三 棱针出血」「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 血」……等刺血经验,其弟子罗天益亦善 用刺血治病,并在著作《卫生宝鉴》中收 录了不少刺血治验。 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中论述了放 血穴位及放血急救治疗「大风发眉坠落」、 「小儿猢狲痨」及「中风急救」等,并记 有放血实例。
自《内经》之后,历代不少医家对刺 血之术的应用,收到了惊人的效果。史书 记载华佗曾以针刺出血治愈曹操的「头风 症」。西晋皇甫谥的《甲乙经》,在《奇 邪血络》论中专门讲述了刺血络为主的治 法。唐代侍医秦鸣鹤、张文仲针刺百会及 脑户出血,治愈了唐高宗李治的风眩目不 能视症。宋代陈自明《外科精要》中记载 有刺血治疗背疽显效的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