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教室建设指南

合集下载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为深入推进我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提升全区教育信息化水平,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国家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教育部《 2018 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国家标准和衡水市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等要求,结合我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实际,制定《冀州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

一、建设目标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是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有机衔接,使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便捷地获取资源和服务。

智慧校园应包括智慧教学环境、智慧教学资源、智慧校园管理、智慧校园服务、信息安全体系等基本要求,是教育信息化的更高级形态。

面对信息发展的新时代,我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要以“三通两平台”为抓手,以促进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不断改善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营造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智慧教育环境,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治理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和优质均衡发展。

二、建设原则坚持以人为本。

智慧校园建设要以服务为导向,要为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信息化环境和资源服1务,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提升育人水平。

坚持应用驱动。

智慧校园建设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从学校发展、师生发展、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要通过深化应用释放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促进作用,以应用驱动各项建设工作。

坚持融合创新。

智慧校园建设要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融合创新,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效能。

要强化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服务与支撑,聚焦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困扰教学、管理的核心问题和难点问题,以创新促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

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

《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为切实有效地推动“智慧教育示范工程”,引导我省智慧校园科学发展,研制形成《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广东省中小学组织展开智慧校园建设和应用。

一、内涵与特征智慧校园是对数字校园的进一步扩展与提升,是综合使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社交网络、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构建智能感知环境和新型的教育教学空间,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充分释放先进技术的优势和人类的智慧,为师生提供以人为本、智能开放的个性化创新服务,促动教学、教研、教育管理和生活服务的流程再造与系统重构,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决策水平,形成“可感知、可诊断、可分析、可自愈”的新型校园生态。

与初期的学校信息化和数字校园相比,智慧校园强调以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以智能泛在环境为支撑,以融合创新为核心,形成开放协同的现代化校园生态。

其特征如下图所示:图1 校园信息化建设发展阶段二、建设目标提升校园环境智能化水平。

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成能够感知环境、识别情境、记录行为、联接社群的教育教学环境,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融合,提升从基础设施、教育资源服务、师生交互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智能化水平。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

信息技术得到普遍而深入的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核心业务深度融合,实现教与学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实现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科学决策,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管理决策模式、生活服务方式都在智慧型应用的支撑下发生了重大变革与创新,学校整体上实现智慧运行,智慧教育的功效得到充分显现。

形成协同开放的现代化校园生态。

现实校园和教育教学的时空维度得到拓展,教育扩展到家庭、社群和自然社会环境,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终身持续发展,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融通,注重教育的自主性、个体性和适配性,教师和社会共同为学生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资源,形成现代学校制度和组织形态。

智慧教室建设

智慧教室建设

智慧教室建设引言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慧教室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正逐渐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推崇。

智慧教室建设旨在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供更加高效、便捷、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教育资源。

本文将从硬件设施、软件支持、教学方式、学生参与和教师培训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智慧教室建设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硬件设施:1.1 多媒体设备:智慧教室建设需要配备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子白板、音响等,以实现多媒体教学的效果。

这些设备能够将教学内容以图像、声音等形式呈现给学生,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1.2 互动设备:智慧教室还需要配备互动设备,如触摸屏、电子笔等,以便学生和教师能够进行实时的互动交流。

这些设备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1.3 网络设备:智慧教室建设需要提供稳定的网络环境,以支持教师和学生的在线学习和资源共享。

网络设备还能够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即时沟通,方便教学管理和学习交流。

二、软件支持:2.1 教学管理系统:智慧教室建设需要配备教学管理系统,用于教师管理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绩等信息。

这样可以实现教学过程的科学管理,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2.2 云平台和资源库:智慧教室建设还需要提供云平台和资源库,用于存储和共享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云平台上传和下载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通过资源库获取学习资料,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利用。

2.3 数据分析工具:智慧教室建设需要配备数据分析工具,用于分析学生学习的情况和效果。

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分析,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教学方式:3.1 个性化教学:智慧教室建设可以实现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教学内容和方式。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3.2 协作学习:智慧教室建设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通过互动设备和网络平台,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为深入推进我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提升全区教育信息化水平,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国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部《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国家标准和衡水市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等要求,结合我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实际,制定《冀州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

一、建设目标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是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有机衔接,使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便捷地获取资源和服务。

智慧校园应包括智慧教学环境、智慧教学资源、智慧校园管理、智慧校园服务、信息安全体系等基本要求,是教育信息化的更高级形态。

面对信息发展的新时代,我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要以“三通两平台”为抓手,以促进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不断改善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营造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智慧教育环境,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治理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和优质均衡发展。

二、建设原则坚持以人为本。

智慧校园建设要以服务为导向,要为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信息化环境和资源服务,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提升育人水平。

坚持应用驱动。

智慧校园建设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从学校发展、师生发展、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要通过深化应用释放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促进作用,以应用驱动各项建设工作。

坚持融合创新。

智慧校园建设要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融合创新,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效能。

要强化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服务与支撑,聚焦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困扰教学、管理的核心问题和难点问题,以创新促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智慧教室建设

智慧教室建设

智慧教室建设智慧教室建设是指利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将传统教室转变为智能化、互动化、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提供更加高效、便捷、个性化的教学体验和学习方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智慧教室建设的标准格式,包括背景介绍、目标设定、实施步骤、关键技术和设备、预期效果等内容。

1. 背景介绍智慧教室建设是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目标,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智慧教室建设旨在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2. 目标设定智慧教室建设的目标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具体目标包括:- 提供多媒体教学环境,增强教学内容的可视化和互动性;- 支持个性化学习,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特点;- 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和学习平台,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支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促进教学过程的参与性和活跃性;- 提高教学管理和评估的效率,实现教学过程的数据化和智能化。

3. 实施步骤智慧教室建设的实施步骤包括:- 需求分析:了解学校和教师的需求,确定智慧教室建设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技术规划:制定智慧教室的技术规划,包括硬件设备、网络设施、软件平台等;- 设备采购:根据技术规划,采购符合要求的智能设备和软件系统;- 网络建设:建设稳定、高速的网络环境,支持智慧教室的在线学习和互动;- 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智慧教学能力和技术应用水平;- 教室改造:对教室进行改造,安装智能设备和软件系统,打造智慧教室环境;- 运行管理:建立智慧教室的运行管理机制,保障教学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4. 关键技术和设备智慧教室建设涉及的关键技术和设备包括:- 多媒体教学设备:包括投影仪、电子白板、音响设备等,支持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 互动学习设备:包括智能触摸屏、触控笔、学生点击器等,支持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和参与;- 网络设备:包括无线路由器、交换机等,提供稳定的网络环境;- 教学管理系统:包括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课程管理系统等,支持教学管理和评估;- 在线学习平台: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

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

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

附件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2017年11月1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为切实有效地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工程”,引导我省智慧校园科学发展,研制形成《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广东省中小学组织开展智慧校园建设和应用。

一、内涵与特征智慧校园是对数字校园的进一步扩展与提升,是综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社交网络、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构建智能感知环境和新型的教育教学空间,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充分释放先进技术的优势和人类的智慧,为师生提供以人为本、智能开放的个性化创新服务,促进教学、教研、教育管理和生活服务的流程再造与系统重构,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决策水平,形成“可感知、可诊断、可分析、可自愈”的新型校园生态。

与初期的学校信息化和数字校园相比,智慧校园强调以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以智能泛在环境为支撑,以融合创新为核心,形成开放协同的现代化校园生态。

其特征如下图所示:图1 校园信息化建设发展阶段二、建设目标提升校园环境智能化水平。

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1/ 23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成能够感知环境、识别情境、记录行为、联接社群的教育教学环境,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融合,提高从基础设施、教育资源服务、师生交互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智能化水平。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

信息技术得到普遍而深入的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核心业务深度融合,实现教与学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实现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科学决策,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管理决策模式、生活服务方式都在智慧型应用的支撑下发生了重大变革与创新,学校整体上实现智慧运行,智慧教育的功效得到充分显现。

形成协同开放的现代化校园生态。

现实校园和教育教学的时空维度得到拓展,教育扩展到家庭、社群和自然社会环境,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终身持续发展,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融通,注重教育的自主性、个体性和适配性,教师和社会共同为学生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资源,形成现代学校制度和组织形态。

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

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

《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为切实有效地推动“智慧教育示范工程”,引导我省智慧校园科学发展,研制形成《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广东省中小学组织展开智慧校园建设和应用。

一、内涵与特征智慧校园是对数字校园的进一步扩展与提升,是综合使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社交网络、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构建智能感知环境和新型的教育教学空间,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充分释放先进技术的优势和人类的智慧,为师生提供以人为本、智能开放的个性化创新服务,促动教学、教研、教育管理和生活服务的流程再造与系统重构,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决策水平,形成“可感知、可诊断、可分析、可自愈”的新型校园生态。

与初期的学校信息化和数字校园相比,智慧校园强调以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以智能泛在环境为支撑,以融合创新为核心,形成开放协同的现代化校园生态。

其特征如下图所示:图1 校园信息化建设发展阶段二、建设目标提升校园环境智能化水平。

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成能够感知环境、识别情境、记录行为、联接社群的教育教学环境,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融合,提升从基础设施、教育资源服务、师生交互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智能化水平。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

信息技术得到普遍而深入的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核心业务深度融合,实现教与学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实现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科学决策,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管理决策模式、生活服务方式都在智慧型应用的支撑下发生了重大变革与创新,学校整体上实现智慧运行,智慧教育的功效得到充分显现。

形成协同开放的现代化校园生态。

现实校园和教育教学的时空维度得到拓展,教育扩展到家庭、社群和自然社会环境,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终身持续发展,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融通,注重教育的自主性、个体性和适配性,教师和社会共同为学生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资源,形成现代学校制度和组织形态。

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汇总

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汇总

附件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2017年11月2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为切实有效地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工程”,引导我省智慧校园科学发展,研制形成《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广东省中小学组织开展智慧校园建设和应用。

一、内涵与特征智慧校园是对数字校园的进一步扩展与提升,是综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社交网络、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构建智能感知环境和新型的教育教学空间,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充分释放先进技术的优势和人类的智慧,为师生提供以人为本、智能开放的个性化创新服务,促进教学、教研、教育管理和生活服务的流程再造与系统重构,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决策水平,形成“可感知、可诊断、可分析、可自愈”的新型校园生态。

与初期的学校信息化和数字校园相比,智慧校园强调以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以智能泛在环境为支撑,以融合创新为核心,形成开放协同的现代化校园生态。

其特征如下图所示:1 / 25图1 校园信息化建设发展阶段二、建设目标提升校园环境智能化水平。

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成能够感知环境、识别情境、记录行为、联接社群的教育教学环境,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融合,提高从基础设施、教育资源服务、师生交互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智能化水平。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

信息技术得到普遍而深入的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核心业务深度融合,实现教与学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实现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科学决策,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管理决策模式、生活服务方式都在智慧型应用的支撑下发生了重大变革与创新,学校整体上实现智慧运行,智慧教育的功效得到充分显现。

形成协同开放的现代化校园生态。

现实校园和教育教学的时空维度得到拓展,教育扩展到家庭、社群和自然社会环境,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终身持续发展,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融通,注重教育的自主性、个体性和适配性,2 / 25教师和社会共同为学生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资源,形成现代学校制度和组织形态。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为深入推进我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提升全区教育信息化水平,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国家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教育部《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国家标准和衡水市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等要求,结合我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实际,制定《冀州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

一、建设目标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是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有机衔接,使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便捷地获取资源和服务。

智慧校园应包括智慧教学环境、智慧教学资源、智慧校园管理、智慧校园服务、信息安全体系等基本要求,是教育信息化的更高级形态。

面对信息发展的新时代,我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要以“三通两平台”为抓手,以促进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不断改善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营造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智慧教育环境,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治理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和优质均衡发展。

二、建设原则坚持以人为本。

智慧校园建设要以服务为导向,要为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信息化环境和资源服务,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提升育人水平。

坚持应用驱动。

智慧校园建设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从学校发展、师生发展、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要通过深化应用释放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促进作用,以应用驱动各项建设工作。

坚持融合创新。

智慧校园建设要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融合创新,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效能。

要强化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服务与支撑,聚焦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困扰教学、管理的核心问题和难点问题,以创新促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广州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工程项目建设方案

广州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工程项目建设方案

广州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工程项目建设方案(7月16日印刷稿)广州市财政投资教育信息化项目(2012—2014年)广州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工程建设方案申报单位:广州市教育信息中心(电教馆)2012年5月目录第1章概述 31.1 项目名称 31.2 项目性质 31.3 项目承担单位及项目负责人31.4 项目方案编制依据 41.5 项目建设目标、规模和周期61.5.1 项目建设目标 61.5.2 项目规模81.5.3 项目周期81.6 项目建设内容一览表81.7 总投资及经费来源121.8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2第2章现状、必要性和需求分析 132.1 我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132.2 广州智慧教育服务体系构建的现状182.3 我市教育信息化的存在问题182.4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12.5 项目建设需求分析222.6 可行性分析31第3章项目建设和思路与任务323.1 项目建设的主要思路323.2 项目建设的主要任务333.2.1 “中小学智慧校园”教学支持系统的建设38 3.2.2 “中小学智慧校园”样板校工程的建设 383.2.3 “中小学智慧校园”运行支持环境的建设39 3.2.4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的建设403.2.5 总体目标及分期目标41第4章项目建设的原则和技术路线424.1 项目建设的原则424.2 项目的技术实现方法和路线设计454.3 系统建设遵循的依据和参考规范51第5章项目建设总体框架设计545.1 应用逻辑的体系结构555.2 物理部署的体系结构565.3 技术开发的体系结构57第6章本期项目的计算机和网络平台系统设计606.1 智慧教育的教学支撑系统的建设606.1.1.小学“智慧校园”应用系统设计606.1.2.初中“智慧校园”应用系统设计666.1.3.高中“智慧校园”应用系统设计946.2.“中小学智慧校园”样板校工程的建设1176.3.“中小学智慧校园”支撑智慧教育的网络环境的建设138 6.4.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1416.5.“智慧校园”与广州“数字教育城”业务整合设计141第7章项目本期的投资预算1437.1 投资概算的有关说明1437.2 总投资概算1437.3 项目本期的建设及运行管理1627.4 项目的培训计划156第8章风险分析与应对措施1578.1 投资风险1578.2 技术风险1578.3 管理风险1588.4 市场风险158附件1 159附件2 184附件3 201附件4 212附件5 221附件6 232第1章概述项目名称广州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工程项目项目性质全市性教育信息化建设类,广州市智慧教育体系建设配套工程。

《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

《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

《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为切实有效地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工程”,引导我省智慧校园科学发展,研制形成《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广东省中小学组织开展智慧校园建设和应用。

一、内涵与特征智慧校园是对数字校园的进一步扩展与提升,是综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社交网络、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构建智能感知环境和新型的教育教学空间,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充分释放先进技术的优势和人类的智慧,为师生提供以人为本、智能开放的个性化创新服务,促进教学、教研、教育管理和生活服务的流程再造与系统重构,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决策水平,形成“可感知、可诊断、可分析、可自愈”的新型校园生态。

与初期的学校信息化和数字校园相比,智慧校园强调以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以智能泛在环境为支撑,以融合创新为核心,形成开放协同的现代化校园生态。

其特征如下图所示:图1 校园信息化建设发展阶段二、建设目标提升校园环境智能化水平。

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成能够感知环境、识别情境、记录行为、联接社群的教育教学环境,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融合,提高从基础设施、教育资源服务、师生交互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智能化水平。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

信息技术得到普遍而深入的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核心业务深度融合,实现教与学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实现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科学决策,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管理决策模式、生活服务方式都在智慧型应用的支撑下发生了重大变革与创新,学校整体上实现智慧运行,智慧教育的功效得到充分显现。

形成协同开放的现代化校园生态。

现实校园和教育教学的时空维度得到拓展,教育扩展到家庭、社群和自然社会环境,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终身持续发展,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融通,注重教育的自主性、个体性和适配性,教师和社会共同为学生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资源,形成现代学校制度和组织形态。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立指南为深入推进我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立工作,提升全区教育信息化水平,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国家教育信息化2.0行动方案、教育部"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平安工作要点"、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国家标准和市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等要求,结合我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立开展实际,制定"冀州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立指南"。

一、建立目标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进一步开展和提升,是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有机衔接,使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便捷地获取资源和效劳。

智慧校园应包括智慧教学环境、智慧教学资源、智慧校园管理、智慧校园效劳、信息平安体系等根本要求,是教育信息化的更高级形态。

面对信息开展的新时代,我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立要以"三通两平台〞为抓手,以促进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不断改善中小学信息技术根底设施,营造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智慧教育环境,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治理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和优质均衡开展。

二、建立原则坚持以人为本。

智慧校园建立要以效劳为导向,要为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信息化环境和资源效劳,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开展、提高教育质量,提升育人水平。

坚持应用驱动。

智慧校园建立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从学校开展、师生开展、教育改革开展的实际需求出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要通过深化应用释放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管理和效劳的促进作用,以应用驱动各项建立工作。

坚持融合创新。

智慧校园建立要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融合创新,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效能。

要强化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效劳与支撑,聚焦教育改革开展过程中困扰教学、管理的核心问题和难点问题,以创新促开展,推动教育理念、教育效劳供给方式、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智慧教室建设方案书

智慧教室建设方案书

智慧教室建设方案书一、方案目的智慧教室建设是指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利用智慧化系统和设施,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该方案的目的是为了打造一个现代化、智慧化的教育教学环境,提升学生学习水平和教师教学水平。

二、建设需求智慧教室可以提供一系列课堂教学环境支持和功能,详细要求如下:1、支持多媒体教学,方便教师使用各种数字资源,完成多媒体课件制作和教学操作;2、支持互动教学,鼓励互动式教学,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3、支持课堂监控,能够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实时监管,提升学生课堂学习质量;4、支持在线评测,能够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实时评估,帮助教师及时分析和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5、支持学生作业提交和存储,方便学生在线提交作业,节省时间和资金成本。

三、方案建设为满足需求,可考虑以下方案建设措施:1、建设多媒体教学系统,提供数字教材、课件、多媒体投影、音响等,支持教学多种方式和媒介;2、建设互动平台,提供智能课堂、互动白板、视频会议等设施,鼓励常规化、有序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3、建设行为侦测系统,利用摄像头、密度计等,对学生上课状态及出勤情况进行实时监管,避免学生不良行为;4、建设学生表现评测系统,可以采用智能笔等设备对作品、答案进行实时评测,快速存储和分类的等高效处理方式;5、建设学生作业提交平台,提供在线作业提交、存储服务,支持批量下载、检索、管理等功能,方便教师对学生作业进行管理。

四、建设过程建设智慧教室需要进行以下步骤:1、方案确定及需求分析:确定智慧教室的功能要求和技术实现;2、设备采购和安装:选择优质设备和机房,确保系统能稳定运行,在选购设备时需根据机构情况进行协商;3、系统调试和测试:监修设备的安装、接线、配线等,进行系统调试和测试,排查故障编号bug;4、培训和使用:进行教师和学生的培训,建立配套的操作手册和视频教程等;5、维护管理和后期升级:确保系统设备的是完好无损,及时升级和更新软件和硬件设备。

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教室建设指南

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教室建设指南

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教室建设指南(试行)广东省教育厅2018年12月目录1.前言 (1)2.建设目标 (2)3.建设原则 (3)4.建设流程 (4)5.建设内容 (4)5.1空间环境 (4)5.1.1教室 (5)5.1.2课桌椅 (5)5.1.3多媒体讲台 (5)5.1.4智能黑板 (6)5.1.5采光 (6)5.1.6照明 (6)5.1.7温度 (6)5.1.8空气 (7)5.1.9色彩 (7)5.1.10布线 (7)5.2设施设备 (7)5.2.1网络系统 (8)5.2.2多媒体设备 (10)5.2.3教学终端 (12)5.2.4录播系统 (14)5.3应用系统 (16)5.3.1备课系统 (16)5.3.2授课系统 (17)5.3.3即时反馈互动系统 (18)5.3.4在线学习系统 (18)5.3.5教学评价系统 (19)5.4数字化教学资源 (20)5.4.1数字化教材同步资源 (20)5.4.2数字化教学辅助资源 (21)5.4.3数字化图书资源 (22)5.4.4数字化校本特色资源 (22)5.5管理平台 (23)5.5.1设备管理平台 (23)5.5.2应用系统管理平台 (24)5.5.3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平台 (25)5.6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 (26)5.6.1考点系统 (26)5.6.2考务管理系统 (27)6.规范性引用文件 (27)1.前言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广东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等文件精神,推进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特制定《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教室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智慧教室是智慧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传统教室(含学科专用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和传统教学的优化和重构。

智慧教室围绕教、学、管、评、研等学校核心业务及其主要环节,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结合现代优秀教学理论成果,促进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创新,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智慧教室建设

智慧教室建设

智慧教室建设智慧教室建设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将传统教室转变为具有智能化、互动性和创新性的学习环境。

通过引入各种智能设备和教育软件,智慧教室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互动方式,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体验和学习效果。

智慧教室建设的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下面将从硬件设备、软件平台和教学资源三个方面介绍智慧教室建设的标准格式。

一、硬件设备1. 交互式白板:智慧教室的核心设备之一,具备触摸屏、书写功能和多媒体播放等特点,能够实现师生互动、展示教学内容和资源。

2. 教学主机:用于控制和管理智慧教室的中央控制设备,能够连接各种教学设备,实现资源共享和远程控制。

3. 学生终端设备:如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支持在线学习和作业提交。

4. 多媒体投影仪:用于将教学内容投射到大屏幕上,提供清晰、生动的展示效果。

5. 其他辅助设备:如音响系统、摄像头等,用于支持教学活动和多媒体资源的使用。

二、软件平台1. 教学管理系统:提供教师管理学生、课程、作业等教学信息的平台,支持教师在线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和评估学生成绩。

2. 云存储平台:用于存储和管理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和共享教学资料。

3. 互动教学软件:如互动课件、实验模拟软件等,能够提供多媒体教学资源和互动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 远程教学平台:支持教师和学生进行远程教学和学习,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机会。

三、教学资源1. 数字化教材:将传统教材数字化,提供在线阅读和交互式学习功能,丰富学生学习资源。

2. 在线课程:提供各学科的在线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和学习。

3. 多媒体资源:如教学视频、动画、音频等,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教学工具软件:如数学公式编辑器、化学实验模拟软件等,能够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进行实验。

智慧教室建设

智慧教室建设

智慧教室建设智慧教室建设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将传统教室转变为数字化、智能化的教学环境,提供更高效、便捷、互动性强的教学体验。

本文将详细介绍智慧教室建设的标准格式,包括背景介绍、目标设定、实施步骤、技术要求和效果评估等方面。

一、背景介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智慧教室建设的目的是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提供更加灵活、互动的教学环境,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师教学需求的变化。

二、目标设定智慧教室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提升:1. 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和互动式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升学习效果。

2. 提升教学便捷性:利用智能化设备和软件,简化教师的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率。

3. 支持个性化学习: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进度,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4. 实现教育信息化管理:通过智慧教室系统,实现教室设备的集中管理、维护和监控,提高教育管理效率。

三、实施步骤智慧教室建设的实施步骤如下:1. 确定需求:与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者进行需求调研,了解他们对智慧教室的期望和需求。

2. 设计方案:根据需求调研结果,制定智慧教室建设的设计方案,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平台和网络基础设施等方面。

3. 采购设备:根据设计方案,采购所需的智能设备、教学软件和网络设备等。

4. 安装调试:将采购的设备进行安装和调试,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5. 师生培训:组织相关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使其熟悉智慧教室设备和软件的使用。

6. 运行维护:建立智慧教室设备的运行维护机制,定期检查设备运行情况,及时解决故障。

四、技术要求智慧教室建设需要满足以下技术要求:1. 硬件设备:包括智能投影仪、电子白板、教学终端设备等,设备性能要求稳定、可靠。

2. 软件平台:需要配备教学管理软件、互动教学软件、学生学习平台等,软件要求功能完善、易于使用。

3. 网络基础设施:需要建立稳定、高速的局域网和互联网连接,以支持教学资源的在线获取和共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教室建设指南(试行)广东省教育厅2018年12月目录1.前言 (1)2.建设目标 (2)3.建设原则 (3)4.建设流程 (4)5.建设内容 (4)5.1空间环境 (4)5.1.1教室 (5)5.1.2课桌椅 (5)5.1.3多媒体讲台 (5)5.1.4智能黑板 (6)5.1.5采光 (6)5.1.6照明 (6)5.1.7温度 (6)5.1.8空气 (7)5.1.9色彩 (7)5.1.10布线 (7)5.2设施设备 (7)5.2.1网络系统 (8)5.2.2多媒体设备 (10)5.2.3教学终端 (12)5.2.4录播系统 (14)5.3应用系统 (16)5.3.1备课系统 (16)5.3.2授课系统 (17)5.3.3即时反馈互动系统 (18)5.3.4在线学习系统 (18)5.3.5教学评价系统 (19)5.4数字化教学资源 (20)5.4.1数字化教材同步资源 (20)5.4.2数字化教学辅助资源 (21)5.4.3数字化图书资源 (22)5.4.4数字化校本特色资源 (22)5.5管理平台 (23)5.5.1设备管理平台 (23)5.5.2应用系统管理平台 (24)5.5.3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平台 (25)5.6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 (26)5.6.1考点系统 (26)5.6.2考务管理系统 (27)6.规范性引用文件 (27)1.前言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广东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等文件精神,推进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特制定《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教室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智慧教室是智慧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传统教室(含学科专用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和传统教学的优化和重构。

智慧教室围绕教、学、管、评、研等学校核心业务及其主要环节,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结合现代优秀教学理论成果,促进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创新,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本《指南》着眼于对传统教室(含学科专用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的智慧化升级改造,创新型实验室、创新实践活动室和智慧图书室不在此范畴。

各学科专用教室根据学科特点有不同建设要求,本《指南》仅提供与普通教室的智慧化升级或改造内容相同的部分。

本《指南》从应用角度提出建设要求,面向未来,适度超前,不同地方、不同条件、不同学段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择优建设配备。

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系统与考务管理系统建设仅针对承担国家教育考试定点考场职能的学校。

2.建设目标通过教学环境网络化、数字化、物联化、智能化建设,应达成如下主要目标:1.落实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促进学科课程的高质量实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推动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创新。

结合并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建成贯穿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全过程,能够提升效率、识别情景、记录行为、连接社群的新型教育教学环境,促进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智能化水平,构建智慧学习环境和新型教学模式。

3.促进可持续的学生个性化学习。

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开发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在线学习教育平台,建立智能、快速且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统,实现面向全体的精准个性化分析,提供全程精准推送的教育服务。

4.推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数据采集,全方位多维度同步课堂状态,记录教学过程,开展互动教研服务、教师培训服务等,进行教学问题的诊断与改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5.加强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及数据共享。

建设互联互通网络应用环境,促进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应用和共享,构建教学数据的采集、汇聚、分析和应用,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3.建设原则智慧教室建设应遵循“育人为本、深化应用、融合创新、适度超前、特色发展”的基本原则:1.育人为本,促进发展。

面向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2.应用驱动,融合创新。

基于教学场景展开设计,突出应用创新,构建真正服务教学的应用环境,推动先进科学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发挥新技术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和驱动教育创新中的作用。

3.整体规划,适度超前。

统筹网络化、数字化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实施,利用教育信息化建设基础和成果,在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现实需求的基础上,适度引入先进的技术装备,吸取现代优秀教学理论成果,整合现有软硬件资源,建设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基础设施和满足开放、共享的应用平台。

4.持续优化,特色发展。

既考虑学校自身条件,满足当前教育教学需求,又考虑学校的未来发展,应用平台支持不断升级外部优质技术及应用,保持持续创新及优化功能,突出学校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创新应用,打造特色鲜明、绿色环保、安全高效的智慧教室。

4.建设流程智慧教室建设应包括五个阶段:1.总体规划。

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完成整体需求分析和可行性报告,做出智慧教室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

2.项目实施。

根据智慧教室设计方案,编制详细实施方案,明确项目实施计划,形成各类项目文档。

3.应用培训。

对智慧教室的使用者进行系统的培训,从技术操作和教育教学应用两个层面,开展专题培训活动。

4.项目验收。

按照合同和有关标准,对智慧教室的功能、性能进行全面的验收,提供详细的验收资料。

5.运营维护。

制定切实可行的智慧教室运营维护方案,设立运维服务经费,提供运营维护服务,保证项目的定期升级与持续发展。

5.建设内容智慧教室建设主要包括空间环境、设施设备、应用系统、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和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六个方面的内容。

5.1空间环境空间环境是指建设智慧教室的物理场所所涉及的环镜。

整体设计应体现安全、节能、环保。

教室布置以人为本,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气息。

有条件的学校特别是新建、改(扩)建校,应设置交流区、阅读区(含智慧图书柜)、展示区和收纳柜等。

5.1.1教室教室面积应符合《广东省小学教育装备标准(修订)》、《广东省初级中学教育装备标准(修订)》和《广东省九年制学校教育装备标准》(粤教装备[2014]3号)相关要求。

新建、改(扩)建教室建议面积≥96平方米。

教室层高应符合《农村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8]159号)相关要求,小学不低于3600mm,中学不低于3900mm。

教室与走廊的地面不宜设台阶。

地面应防尘、防滑、耐磨、耐酸碱腐蚀等。

教室设置前后门,门洞宽度不小于1000mm,门扇上宜设观察窗,门框上部设采光通风窗。

门窗开启后不影响室内空间的使用和走廊通行的便利与安全。

5.1.2课桌椅学生课桌椅应符合《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及技术要求》(GB/T3976-2014)相关要求,配置适合现阶段中小学生身高比例、材料健康环保、适合现代课堂教学、可拆分、可组合、可拼接、可升降、可移动的课桌椅。

5.1.3多媒体讲台符合人体工学设计,操作简洁安全;可灵活设置教师讲台位置,便于教师变换教学模式,适应不同的授课方式和课堂组织形式。

5.1.4智能黑板采用无尘绿色环保黑板。

黑板表面应以耐磨无光泽的材料制成,防止反射眩光。

能实现教师板书与电脑、移动终端的互联、互通与互动,能将板书同步显示或放大到显示设备上,具备板书及授课内容的存储、查询、重现功能。

5.1.5采光教室的墙壁和顶棚应为白色或浅色,窗户应采用无色透明玻璃。

教室窗地面积比不应低于1:5。

室内各表面应采用高亮度低彩度的装修,房间各表面的反射比应按《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GB7793-2010)的规定选取。

教室可设智能调控或手动窗帘,以避免阳光直接射入教室内。

5.1.6照明教室的照明应符合《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GB7793-2010)和《中小学校普通教室照明设计安装卫生要求》(GB/T36876-2018)相关要求。

合理规划和设计教室的照明系统,可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对教室内灯光进行智能调控和调节,防止眩光和强光照射。

教室光线柔和。

5.1.7温度教室应因地制宜配置空调或其他降温或采暖设备,所配置设备应具备节能、杀菌、除霉和净化空气功能。

可对温度进行智能监控和调节。

5.1.8空气教室的空气质量应符合《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相关要求。

教室换气方式和换气制度应符合《中小学教室换气卫生要求》(GB/T17226-2017)。

有条件的学校可对空气质量进行智能监控和调节,并通过具有排气、换气、净化功能的新风系统实现对教室环境有害气体的抑制和排除,确保教室具有良好的空气质量。

5.1.9色彩教室的整体色调应以温和、明亮、安静的色调为主,如浅蓝、浅绿、奶黄、浅橙等。

应结合教室的朝向、光照、课桌颜色等因素考虑具体的冷暖色调搭配,营造轻松、愉悦、积极的空间环境。

5.1.10布线教室的水源、电源应设总控制阀。

电源插座与照明用电应分路设计,分别控制。

配电线路、设备功率容量应留有余地,以满足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设备逐步增多的需要。

网络布线符合《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GB 50373-2006)的相关要求。

新建、改(扩)建教室应预留综合布线系统的竖向贯通井道及设备位置。

5.2设施设备智慧教室的设施设备主要包括网络系统、多媒体设备、教学终端和录播系统等。

5.2.1网络系统由网络设备、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组件、各类操作应用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组成,是软件和硬件、资源和数据、管理和应用的综合系统。

提供安全稳定的网络接入服务,支持师生与管理者方便获取网络信息。

提供基于课堂教学场景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网络分析,支持课堂教学状态变化分析应用。

校园网络的设计应符合《信息技术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局域网和城域网特定要求》(GB/T1562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交换机安全技术要求》(GB-T-21050-2007)、《通信管道与通信通道设计规范》(GB50373-2006)、《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22080-2016)和《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实用规则》(GB/T22081-2008)等相关要求。

网络系统原则上由学校或上级部门统一部署。

5.2.1.1应用要求1.采用光纤接入技术,实现光纤到学校。

2.学校网络出口配置固定教育网IP地址,接入宽带不低于1G,班均接入宽带不低于50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