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诗歌教学的重要性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学生“诵读古典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并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在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引下,在深刻领会《大纲》精神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诗歌教学应发挥的重要作用,把握诗歌固有的特点,从区分诗歌不同类型入手,结合学生接受现状、自身授课能力等因素,合理运用教学形式,变换不同教学手段,精心设计不同课型模式,激发学生激情四射的青春活力。
一、诗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教师应利用诗歌教学,充分挖掘和运用教材的内容,借助大自然
和周围环境所提供的一切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进而去感受美、创造美。
(一)情境——营造美的氛围
心理学研究显示,美的事物往往能引起审美主体的强烈审美愉悦,而作为文质兼美的诗歌通常更能激发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心理期待,这种审美期待正是教师实施美育的最佳契机。教师可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画面等手段,创设课文所需要的情境,将这种内在的心理期待外化为审美注意,只要构成了一种和谐的气氛和情调,课堂
氛围就自然形成了。如教学《蒹葭》一诗,对于未有恋爱经验的初
三学生来说,要他们去体味诗中的情味,实在有点勉为其难。因此,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多媒体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画面上配以随风浮动的芦苇,然后教师进行语言导入……这样的教学,
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师生在这种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体验。
(二)吟诵——感知美的诗韵
朗读吟诵是学习诗歌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诗歌本身具有形之于声的特性,较其他文学形式更适宜朗读和背诵。如果一首诗是一块炽热的煤,那么,好的朗读就能使它散发出全部
的光和热。好的朗读吟诵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行行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使我们更快更深地领略到诗歌之美。比如朗读韩愈的《左迁至南关示侄孙湘》时,可按照“二二三”的节奏,把重读音放在“九重天”、“路八千”、“家何在”、“马不前”等词上。在朗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时,要注意“云横”稍微平缓,“秦岭”开始上扬,“家何在”处达到上扬的顶点,以表现心中的惨痛之情。“雪拥”处又是平起,稍微低沉些,在“蓝关”处开始下降,至“马不前”处降到极点,且“马”字稍微拖长,“前”字顿收,以表现前途艰难的悲痛。学生在不断的朗读吟诵中可感悟诗歌的和谐韵律,受到美的熏陶。
(三)语言——领悟美的诗意
古诗语言讲究形象性、色彩性、音乐性,具有神奇魅力。让学生
学会品味诗歌的语言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运用能力的重要
手段,是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力,从而提高语文修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可让学生从语音文字、遣词造句、标点格式等方面开动脑筋。如在《沁园春·雪》的教学中,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教师可让学生谈谈词中感受较深的语言。有学生说“舞”字既让人感受到舞蹈的轻盈灵动,又展示了群山绵延的秀丽之美;有学生说“素”字写出了雪后大地的清爽美丽……通过对语言进行吟咏、比较、推敲、品味、辨析,学生逐渐把诗的语言内化为了自己的语言,在品味语言的同
时也感受到诗歌中美好的感情和意境。
二、诗歌教学能培育学生的诗性智慧
诗性智慧作为一种精神能力,在人类的各个历史阶段被赋予不同的内涵,但是一直以来贯穿始终的想象性、创造性却亘古未变。诗性智慧是一种以想象为形式的创造性思维,它的形式是想象,其结
果是创造。想象力具有创造性,因为想象是建立在感知与记忆基础上的一种表象运动,它不是物体的复现,而是对物体进行重组与再造。
(一)从诗歌的阅读特征看,诗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诗性智慧
欣赏诗歌的过程是一个展开想象的过程。诗歌是一个意象符号系统,意象是其基本构成单位,上至原始诗歌,下至当代诗歌,都离不
开意象。诗歌中的意象是不可或缺的主导性成份,意象成分越多,诗味的成分也就越浓,有没有意象是诗与非诗的根本区别。没有意象,诗就成了直白的说明,也就不成其诗。读者阅读诗歌,也就是阅读这
个意象符号系统。意象要闪现、组合,都必须依赖于读者的想象。因为意象的存在形态是人脑中的一种情感表象,它不同于绘画、雕刻、舞蹈、戏剧等艺术所塑造的形象,这些形象是外在的,直接呈现于人们的面前,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人们无需想象,只需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就可以直接获得审美感受。
诗歌中的意象,无论是人神鬼怪、飞禽走兽,还是花草树木、湖光山色、人间仙境等等的呈现都必须借助于人们的想象才能在脑海中映现出来。通过想象,诗歌中的意象得以舒展和叠合,直至成为意境。所以,要欣赏到诗歌的内在意象、意境之美,必须借助于想象,对诗歌的意象进行闪现、组合、转换与再创造,才能将文字符号转化为立体画面,把潜在的意象浮现出来,最终享受到诗歌的意象美、领略到诗歌的意蕴美。
(二)从诗歌的语言特征看,诗歌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诗性智慧
诗歌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可感性是诗歌语词的一个基本特征。可感性语词是指表述人的感官经验和感官感受的那一类语词,是对人类五种感官所领受到的内容的描述,这些语词以形象战胜抽象的方式,强化语符本身的信息刺激,使之成为一种具有强烈唤起能力的媒介物,诱导读者展开想象去把握可感性语词所代表的感性世界。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这一可感性语词就容易激发起读者的想象,使读者想到芳草萋萋、繁华似锦的一派喜人景象。总之,诗歌与想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诗歌教学可以通过诗歌阅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培育学生创
造性思维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诗歌教学是培育学生诗性智慧的肥土沃壤。
诗歌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诗歌是体现出来的和谐美、意境美、情感美,是无与伦比的。一首诗,是一个灵魂深处发出的乐音;一首诗,就是一种真善美的化身。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大纲,引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优秀作品的熏陶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且在诵读过程注意诗文的声调、节凑,感受祖国语言文学的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