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歌谣的艺术美探讨
浅析中国民歌的内在美

浅析中国民歌的内在美
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在中国久远的历史长河中,民歌一直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记录着民间的生活和感情,传承着智慧和文化。
中国民歌的内在美是丰富多彩的,体现在曲调、歌词、情感表达等方面,下面对中国民歌的内在美进行浅析。
中国民歌的内在美体现在其曲调上。
中国民歌的曲调清新优美,多变而又富有韵味。
不同地域的民歌曲调各具特色,如青海的《青海湖》、云南的《茉莉花》、陕北的《马兰花》等,都是以本地的风土人情为题材,表现出各自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
民歌的曲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这也是中国民歌内在美的重要体现之一。
中国民歌的内在美还体现在歌词上。
民歌歌词通俗易懂,表达真挚,往往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工作中的真实写照。
比如《茉莉花》中的“茉莉花呀茉莉花,开在寂寞的夜里,香味填满了这黑夜”,表达了对坚强女性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马兰花儿》中的“赶山风赶大风,赶呀赶,赶狂风赶旷野,赶呀赶”,表达了对奋斗生活的追求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些歌词内容朴实真挚,表达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民歌的生活本真和生命力。
中国民歌的内在美还在于其情感表达。
中国民歌的情感表达浓烈而真挚,常常是源自于生活的体验和情感的流露。
例如《茉莉花》中的深情款款,表达了对家园的眷恋;《敖包梁之泉》中的悲凉哀怨,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和对生活的苦涩。
这些民歌以其真挚的情感打动了许多人的内心,贴近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
徽州歌谣的艺术魅力

谣不可避免地吸收了一些吴歌 因素 。吴歌委婉清丽 、
节奏 , 也潜藏在那运用 自如的艺术手法。
一
、
徽州 歌谣整 体风 格—— 南 北过渡 性
温柔敦厚 、 含蓄缠绵 、 隐喻曲折 , 多以爱情为题材 , 如 《 夜歌 》《 莲 曲》 子 、采 。
踏 月谣
俗话说“ 百里不同风 , 千里不 同俗”徽州歌谣是 , 在徽州这块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一朵奇葩。从历史渊 源看 , 历史 上徽 州经 历 了汉末 、 东晋 、 唐末 等三 次大 的
说是出 自 农民之手的契约 , 都是用唐代汉字形态写成 的, 徽州 人有 一种 强烈 的文化 自觉 性 。 从地理位置看, 徽州属于南方 区域 , 多水 的地理
环 境塑造 了徽 州人 柔 情 、 转 的个 性 , 婉 特别 是 徽 商 兴
溪 》《 、乌烟害人》《 嗒歌 》 、麻 。与北方歌谣相 比, 徽州
歌谣在表达上 比较含蓄 , 少有北方歌谣的高亢 、 激烈 的情 愫 。
收 稿 日期 :0 1 6 8 2 1 —0 —0 作者简介 : 慧 ( 97 ) 逯 1 8 一 ,女 ,山东新泰人 。
19 0
安徽 广播 电视大 学 学报 2 1 0 1年第 4期 在 中国传统 民间歌谣地 理 区域分 类 中 , 一般 会将
战争 移 民 , 次移 民 的主 体 多 为 中原 大 族 , 就 使得 三 这
( 讲述人 : 章沅甫 区域 : 绩溪)
初三四, 月如 眉 , 儿 弯弯 两角垂 。 眉
月如眉 , 月如钩 , 月在天 上真 自由! 真 自由 !月儿不屑 愁眉 皱 。
十五六 , 月如镜 , 里分 明显侬 影 ! 镜 月如镜 , 月如 盘 ,
民间音乐的特征论文

民间音乐的特征民间音乐是指被广泛流传并且由普通民众创作、演奏的音乐形式。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民间音乐有着不同的特征,但通常具有以下共性特点。
1. 基于口传传承民间音乐往往不是通过书面记录来保存和传播的,而是靠口耳相传,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
这种口传传承方式使得民间音乐保持了较为纯粹的形态和风格,让其具有历史传承的含义与文化生命力。
2. 突出情感表达民间音乐是普通人表达情感和情绪的一种重要方式。
音乐通过旋律、节奏、音色等手段,传递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反映出社会、文化和个体的价值观和生存状态。
这也是民间音乐受到广泛欢迎的原因之一。
3. 根植于地方文化民间音乐通常具有强烈的地方性,根植于地方文化和传统之中。
因此,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在曲调、节奏、乐器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和民众生活轨迹。
4. 强调群体性民间音乐往往是由普通群众通过协作演奏完成的,它强调了协同互助和群体参与的重要价值。
而且相对于高雅音乐和商业音乐,民间音乐所产生的意义和感受是在群体中共享和传递的,更具有社交性和团体性。
5. 多样的体裁和形式民间音乐具有多样化的体裁和演奏形式,如民歌、山歌、说唱、川剧、布依族竹笛、伊斯兰教古兰经朗诵等等。
虽然这些形式风格不同,但是它们都有着明显的音乐特质,如旋律朴实、调式自由、节奏自由等等。
6. 反映社会变化民间音乐作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反映社会变化的文艺形式,往往反映出人民生活、政治情势、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的变化。
因此,民间音乐常常被用来记录历史事件、歌颂英雄人物、反映当代社会问题和表达人民的心声。
7. 以实用为主导民间音乐的创作和演奏主要以实用为主导,即以满足群众需要为目的。
这种实用性体现在人民对生活娱乐的需求和文化传承的需要,反映了对生命的实际诉求和社会的现实决策。
这也是民间音乐能够生生不息地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民间音乐是一种具有多重特征的音乐形式。
它源于人们的生活和情感,与地方文化和历史紧密相连,通过长久的口耳相传而保留下来。
浅析民间歌谣的艺术美

浅析 民间歌谣 的艺术美
渠胜恩 ( 青海师 范大学人 文学院 8 00 ) 10 8
摘要 :民间歌谣 不 同于文人 诗词 的规矩 、整饬 ,但 它是 民众 真 二 、精 神 美与 意境 美 情实感的真 实流露 , 是散 发着浓厚 乡土 气息的原生 态的形式 。这种原 如 果 说形 象 美 还 主 要 是 侧 重 于 民 间歌 谣 的 外 在 美 , 那 么精 生态的质 朴、 自然、清新、真 实的特质使 民间歌谣具有 多方 面的 艺术 神 美 则是 内在 美 的典 型特 征 了 。 民间歌 手们 运用 歌 谣表 现 自己的 美特征 ,对民间歌 谣艺术 美的释析对文人诗词创作及新兴的都 市歌谣 内心 美 、精神 美 ,传 达 出 的是一 种积 极 奋发 的 乐观 精神 。人 民大 创 作 都有 重 大 的借 鉴 意 义 。 众 以地为 母 ,与 自然 为伴 ,他 们 在 与 自然 的友好 合 作 中养成 了淳 关键 词 : 民 间歌 谣 ;原 生 态 ; 艺 术 美 朴 自然 的品性 ;而 在 与 自然恶 劣 环境 的 斗争 中又 塑造 了坚 毅 、顽 民歌 是诗 歌 的艺 术 。优 秀 的 诗 歌 都 是 诗 人 内心 情 感 的 真 实 强 的 性格 。因而作 为 他们 生 活真 实 反映 的歌 谣所 具 有的精 神 美就 流 露 ,只 有将 诗人 内心真 实 的感 受借 助 于外 在 的事物 表 达 出来 , 集 中表 现 为对 真 、善 、美 的执 着 追求 。无 论 是 劳动歌 中对 自身力 才 能 引起 读者 的共 鸣 ,也 才 能成 为优 秀 的诗 篇 。诗 歌创 作 的第 一 量 的 歌颂 ,还 是礼 俗 歌 、生活 歌 中对 美好 生 活 的祈 盼 ,或者 是情 位 尺 度是 真 实 …。 民歌 作 为诗 歌 的一 种 ,也必 须 具备 这个 特 点 , 歌 中对 美 好婚 恋 的热 烈追 求 ,甚 至是 那些 有 控诉 有 讽刺有 嘲 笑 的 忘记 了昨 天 直抒 胸臆 , “ 口唱 我心 ”, “ 者 歌其 食 , 劳者歌 其 事 ” ,唱 歌 谣 ,依 然 表 现 了 民 众 向往 真 善 美 的精 神 追 求 。 “ 我 饥 真情 ,讲 真话 ,不虚 情矫 饰 ,这 样 民歌 才 能获得 长 久 的生命 力 。 的歌 ,编 不 起 今 天 的 歌 , 记 住往 年 的苦 难 ,创 造 今 天 的 幸福 生 另外 , 民歌还 是 民众 乐观 精神 的一种 体现 。高 尔基 称赞 “ 民谣 是 活 ”,是 彝族 人 民不 忘苦 难 ,创 造美 好 未来 的奋 发之 声 。北 京歌 喜鹊 歌 》 : “ 阳落 ,冻 死 我 ,等 到天 明做 个 窝 。太 阳出来 太 与悲 观主 义绝 缘 的 ”。 民众通 过 歌谣 歌 唱生 活 的美 好 ,或 是对 理 谣 《 想 的追求 ,抑 或 是对 自身苦难 的抒歌 ,都带 有一 种 积极 的 乐观 态 暖 和和 ,得过 且过 ,得过 且过 。”则 借喜 鹊 嘲笑 了那 些 只有 决心 度 。歌唱 美好 生 活是 一种 幸福 、 自足 感 ;歌 唱苦 难 是对 苦难 根源 而 没 有实 际行 动得 过 且过 的懒 汉 ,在 嘲笑 与 讽刺 中 从反 面教 育 了 读者 ) ,传达 的是 一种 内在 的精神 美 。 的控 诉 和 反 抗 , 是 一 种 不 屈 不挠 、积 极 向上 的 心 态 。清 水 出 芙 听 众 ( 民歌 的精 神 美 往 往 不 是 孤 立 表 现 的 , 而 要 借助 于特 定 的意 蓉 ,天然 去雕 饰 ,正 是这 种毫 不 做作 的真 情 流露 和积 极 乐观 的精 境 ,才 能 使得 这种 精 神美 表现 的更加 充分 。意境 美 与精神 美 是不 神 使 民众传 唱 的民 间歌谣 具有 艺术 美 的审美特 征 。 本文 试 图通 过对 民间歌谣艺术 美特征 的探讨来 观照 当代 新 民歌 可 分割 的 。 民歌一 般 都 比较 短 ,在有 限 的篇 幅 内 ,民 间歌 手 们通 过营 造 及 新诗的发 展。 民间歌谣 的艺术美特 征主要表 现在 以下几个方 面 : 多 彩 的意境 画 面来 丰 富 民歌 的情感 密 度 。 “ 境 是 由意象 群组 合 意 形 象美 意境 所显 示 的不 仅是 一 副具 体 生动 的画 面 ( ‘ ’ 境 诗 以言 志 ,诗 以抒 情 , 民间 歌 谣 也 是 民众 释 放 情 感 的重 要 而 成 的 ”, “ 象 象 方 式 ,但 赤裸 裸、 无所 凭 借 的情感 是 抽象 而苍 白的 。古人 云 “ 立 内之 ‘ ’ ),更 是 一个 能激 活欣 赏 者想 象 的艺术 空 间 ( ‘ ’ 境 象 以尽 意 ” 。情 感 借助 于 形象 化 的意 象传 达 出来 ,使 可感 可触 , 外 之 ‘ ’ ) ” 。 民间歌手 们 从 直接 的 生活 经验 着 眼 ,取材 于 情 感才 能情 动 与人 。无 论 这些 形象 化 的意 象是 美好 的抑或 是 丑陋 原 生态 的社 会 生活 , 引喻 设譬 ,把 民俗 风 情 、地物 风 貌 、生活 情 的,重 要 的是 它把 民众 强 烈 的感情 借 助于 形象 化 的事 物传 达给 听 调 集 于 一 体 , 勾勒 出一 幅 幅 动 人 的生 活 图 画 , 营造 出一 组 组 优 众 ( 者 ), 使听 众 ( 者 )通过 对 这些 熟悉 的 、可 感可 触 的事 美 的意 境 ,使 听者在 听觉享 受 的 同时 ,体 验一 种仿 佛 置身 其境 的 读 读 蓝 那 物 的释 析 能够解 读 歌手 的 内心 世界 ,同时 使 民间歌 谣 具有 了一 种 视觉 美感 。蒙 古牧 歌 : “ 蓝 的天 空飘 着 ( )白云 , 白云下 边 形 象化 的美 感 。形 象有 如 美的 躯体 ,离开 形象 ,美 的生命 也就 无 盖 着 雪 白的羊 群 。羊 群 好 像 斑 斑 的 白银 ,撒 在 草 原 上 多 么 爱 煞 人 。 ”在 聆 听这 首牧 歌 时 ,我们 仿 佛 可 以感受 到 ,蓝 天、 白云 , 所 寄托 了 。 情 歌 是 民 间 歌 谣 中所 占 比重 最 大 、最 艳 丽 的一 朵 奇 葩 ,也 风吹 草低 见 牛羊 的 一派 安谧 祥和 的 草 原气 息 ,这种 近 乎唯 美的 画 是 民 间歌谣 艺术 形 式发 挥最 为 充分 的 部分 。情 歌反 映 了青 年 男女 面给 人 强烈 的视 觉震 撼 。我 们进 而 可 以体悟 这 样一 种 意境 :在这 深 挚 的爱恋 之情 , 同 时也包 括 了对 封建 婚姻 的反感 和 叛逆 。而 这 片广 袤无 垠 的草 原上 ,草肥 马壮 ,没有 战 争 ,没有 灾难 ,草 原上 种种 情感 ,尤其 是相 互之 间的 爱恋 之情 ,语 言 的表 达往 往 显得 单 的牧 民们 悠 闲地 放牧 着他 们 的 牛羊 ,是 那样 的 幸福 安乐 ,在 营造 调 、苍 白 。民 间歌手 往往 借 助 于鲜 明 、生动 、 富有 感 染力 的形 象 优 美 意境 的同 时 ,传 达 出歌 者对幸 福 生活 的无 限想往 。 方 水土 养 一 方 人 。南 北 方 迥 异 的 自然 地 理 环 境 塑造 了 民 化事 物将 这种 深 厚感 情表 达 出来 ,给 人 一种 美 的享 受 。 “ 山看 入 见 藤 缠树 , 出 山看 见 树 缠 藤 ,树 死藤 生缠 到 死 ,树 生 藤 死 死 也 歌不 同 的精神 美 和意 境美 。北方 恶劣 的 自然 气候 条件 ,毫无遮 拦 靠 缠 。 ”民众撷 取 身边 的 自然 景物 ,展 开 丰 富的想 象 ,将 藤绕 树 这 的广 大平 原 ,依 赖土 地 , “ 天 吃饭 ”,使 北方 民众 养 成 了具有 土 种 常 见 的 自然 现 象 与 男 女 深 挚 的 爱恋 之 情 相 联 系 ,全 诗 不着 一 “ ”性 的宽 广 、 厚 重 、 浑 实 的 品性 ;而 江 南 地 区 湖 泊星 罗棋 “ ”字 ,却 将 这 种 生 死 不 渝 、 永不 分离 的爱 情 刻 画 的 形 象 感 布 ,气 候 温润 ,山清 水秀 ,安逸 舒适 的环 境 陶冶 了江 南 民众 尚玄 爱 中原人 素 以大 、 多为美 ,衣 服 ‘ 峨 人 ,无可 超越 。再如 婚庆 中的庆 典歌 ,也是 通过 具 体可 感 的形 象 虚 ,柔靡 婉约 的气 质 。 因而 “ 化事 物 引导 听众 ( 者 )展 开联 想 ,从 而与 歌者 产 生 内心情 感 的 冠 博 带 ,宽袍 大袖 ’,饮 食论 多 讲 实 ,女人 健硕 丰满 。江 南地 区 读 崇 尚纤细 、小 巧 ,衣 服 ‘ 短绻 不 结 ,短袂 攘卷 ’, 吃法精 细 ,女 强烈共 鸣 ,为新 婚夫 妇 的美满 婚姻祝 福 。 除 此 通 过 美 好 的 形 象 产 生 的 艺 术 美 感 ,不 好 的甚 至 丑 陋 人 小 巧。 ” 特 定 区域环 境 和人 文 素养 造 就 了南 北 民歌不 同的艺 的事 物 同样 能 够 成 为 一种 形 象 美 的展 现 。这 正 如 罗 丹 的 《 欧米 术 表现 手 法 。北 方 民歌意 境开 阔 舒展 ,大 气磅 礴 , 因而表 现也 就 水 埃尔 》 ,虽 然 是 一 个皱 缩 干 瘪 的老 妓 女 形 象 , 但 “ 的 如此 精 粗 犷 、豪迈 、直爽 、 大胆 。江 南 歌谣 则洋 溢着 “ ”的韵 味 ,空 丑 美 ”,依 然传 递给 人 们美 的享 受 。 民众苦 难 的生 活通 过 艺术 化 的 灵 舒缓 , 意境 优美 , 其表 现真 善 美 的感情 也 多是 含蓄 、委 婉 、小 ’ 歌 谣传 达 出 的形象 美 与罗 丹 的作 品有 异 曲 同工 之 妙 。这 部分 作 品 巧 的 ,意境 典雅 ,表 意含蓄 。
浅谈《川江船夫号子》的艺术风格

目录前言一、川江船夫号子的形成与发展(一)川江船夫号子的形成(二)川江船夫号子的发展二、川江船夫号子的艺术风格(一)川江船夫号子的演唱形式(二)川江船夫号子的节奏特点(三)川江船夫号子的旋律特点三、川江船夫号子的精神内涵结语浅谈川江船夫号子的艺术风格李成音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学号:040924044指导老师:赵品讲师摘要:川江船夫号子流行于四川川江一带,是船工们日常生活劳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的演唱没有具体的唱词,是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同时它的节奏变化大对比明显,旋律大多以抒情为主,号工在不同的情况演唱不同的号子,因此旋律、节奏也会随之改变,从中均体现出了川江船夫号子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
川江船夫号子蕴涵了其历史文化价值以及船工们坚强、乐观的精神。
关键词:川江船夫号子;形成;艺术风格;精神内涵前言川江船夫号子发源于四川一带,由于其特殊的地域特点、山高水急、滩险水恶,而在千百年木船航运的时代,船只前进的动力都是来自于船工。
整个船队中船工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因此船工们拉纤时就用号子来统一劳动时的步调、传递消息,以及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和艰辛的劳动生活。
川江船夫号子是民歌的一种,由五种号子组成,其演唱形式、节奏、特点都不一样。
目前,川江船夫号子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使我们要更多去关注和了解它。
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三峡地区大多暗礁已经被炸毁,机械船便替代了木船,现在的船工已经不需要再喊号子来控制船只的航行。
川江上的船夫生活虽已离我们远去,可是它仍是值得我们不断去继承和发扬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精神。
一、川江船夫号子的形成与发展(一)川江船夫号子的形成号子,指的就是劳动歌曲,是当地劳动人民在日常劳动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其中川江船夫号子就是最具特色的一种民间歌谣形式,发源于四川一带,四川由川江而得名。
同一个分布地区比较广阔的民族,因各地的气候和自然环境风俗习惯不同,在各地的民间艺术中出现了各种独特的带有地方色彩的文艺形式。
陕北民歌的根性呈现和灵性演绎

陕北民歌的根性呈现和灵性演绎不是陕北人,胜似陕北人。
对陕北民歌和陕北民间文化一直情有独钟。
有幸观赏了陕西榆林民间艺术团创作演出的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使我眼前骤然一亮,心旌为之一震。
我以为最难能可贵的是,这台“秧歌剧”别开艺术新生面,为我们推出一个全新样式、全新形态的舞台新剧目。
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选取“米脂婆姨”和“绥德汉”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人文符号为载体,以当代人的文化视野、审美视角,以传统文化的经纬线,编织出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爱情故事,折射生活在黄土地深处淳朴百姓大爱永恒的感情世界、和谐共生的生存理念,开掘出既不同于《蓝花花》悲剧性爱情模式的戏剧主题,也不同于《三十里铺》红色爱情模式的戏剧主题。
全剧看罢久久走不出舞台上的那片萧瑟的沙蒿地。
不能不钦敬和感谢总导演陈薪伊、作家阿莹和作曲家赵季平、崔炳元、韩兰魁、李兴驰和舞美、舞蹈的设计者,共同演绎出一台流溢着黄土清香的全新样态、好听好看的“民族音乐剧”,奠基了一座艺术丰碑的新基石。
出于对陕北民歌、陕北歌舞的钟爱,出于与主创者多年特殊的感情,特别对作曲大家赵季平、实力派作曲家崔炳元、韩兰魁、李兴驰组成陕西最强势的音乐创作团队,共同来打造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的音乐尤为关注。
毫不夸张地说,这台秧歌剧的音乐“纯似璞玉、美如天籁” ,是多年来陕北题材歌舞类剧目中很有文化品格、很有文化价值的一台优秀剧目。
作为全剧艺术灵魂的音乐,只有静心地咀嚼、赏心地品味、潜心地解读,才能悟出其中的艺术真谛。
纯似璞玉:陕北民歌的根性呈现作曲家赵季平曾这样表述自己音乐创作的轨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当代音乐文化也是在这样的传统中延伸和创新。
”一语点到《米脂婆姨绥德汉》音乐创作的“生死穴位” ,道破了音乐取得成功的玄秘。
如果说上世纪80 年代初,赵季平为电影《黄土地》音乐创作的主题歌《女儿歌》、《黄土地放歌》,和对陕北原生态民歌点石成金的编配使用,是他对陕北民歌第一次成功地解读和演绎。
浅谈民族唱法的艺术

浅谈民族唱法的艺术【摘要】民族唱法作为中国音乐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本文从民族唱法的历史渊源、不同民族唱法的风格特点、民族唱法与当地文化的关系、传承与创新以及演唱技巧等方面展开讨论。
通过回顾民族唱法的起源和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民族唱法在音乐表达上的差异和共同点。
探讨民族唱法与当地文化的紧密关系可以体现出民族唱法在文化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平衡。
分析民族唱法在当今音乐创作中的影响和其对音乐多样性的贡献,展示出民族唱法在音乐艺术上的独特魅力。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民族唱法这一独特的音乐形式,以及它在中国音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民族唱法、艺术、重要性、特点、历史、渊源、风格、文化、传承、创新、演唱技巧、影响、魅力、多样性、音乐、创作、中国、当地、关系1. 引言1.1 民族唱法在中国音乐文化中的重要性民族唱法在中国音乐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代表着中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遗产和文化传统。
民族唱法是中国音乐中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它不仅承载着民族的情感和生活体验,也反映了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精神。
中国拥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历史,各民族之间互相影响、融合,形成了独特多样的音乐传统。
民族唱法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又具有独特的表现方式,为中国音乐文化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民族唱法不仅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也在当今的音乐创作中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
许多中国流行音乐中都能听到民族唱法的踪迹,它为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表现形式。
民族唱法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历史渊源和艺术特点上,更体现在其对当今音乐创作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1.2 民族唱法的艺术特点民族唱法在中国音乐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艺术特点丰富而深厚。
民族唱法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每种民族唱法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旋律、节奏和音调,通过声音的运用来表现对自然、生活以及情感的表达。
山西民歌的发展与传承路径探讨

山西民歌的发展与传承路径探讨
山西民歌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民间音乐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
术内涵。
它起源于古代的民间歌谣和山西的农家乐章、山西北部戏曲,流传至今已有千年
历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山西民歌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逐步形成了自
己的独特风格和表现形式。
山西民歌的发展路径可以概括为传统发展和现代转型两个阶段。
在传统发展阶段,山
西民歌主要以传统的吟唱、传唱方式传播,其主要功能是生活、祭祀、劳作、游戏等,同
时也具有强烈的文化和地域特色。
在民间史诗《岳飞传》、《水浒传》等文艺作品中,山
西民歌作为表现手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这些文艺作品注入了浓厚的江南与西北风格的
文化气息。
在现代转型阶段,山西民歌受到了时代和市场的冲击,其发展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适应当代社会和观众的需求,山西民歌开始向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和渠道转型,并且推出
了一批融合时代元素和地方特色的新歌曲,如《山村生活》、《山西交响曲》等,这些歌
曲的推出活跃了山西民歌的创新氛围,同时也拓宽了山西民歌的传承路径。
在传承的方面,山西民歌的传承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民间的口口相传、父子传
承等方式,使其流传于群众之中,维系了山西民歌的传统艺术内涵和社会功能;另一方面
是通过文化活动、比赛和节目的形式,推广山西民歌的艺术魅力和传统文化,促进其更好
地对外输出。
南漳民间歌谣研究

有 生 动 的反 映 。南漳 民歌大 致 可 以分 为阴 歌 、 阳歌和 长 流行于南漳 山区的一种 田间表演艺术形式 。 篇叙 事诗 三类 。 阴歌 又 称 “ 歌 ”或 “孝歌 ”,一 般 是在 丧 事上 唱 夜 的,多用于表 达对逝者 的哀思 ,对 其进行祭 奠 ,顺便给 通 宵守灵人解乏 ,不至 于冷场 。有为 了更热 闹更吸 引人 干脆 就请两批 唱孝歌 的人 ,孝歌 内容主要是 “ 二十 四孝 ”中的 故事 ,如 《 丁兰刻木 》等 。 “ 歌 ”既 能表 达对亡 者的哀 孝 悼 ,又有劝诫人们奉行孝道的作用 。 阳歌 是 普通 的 民歌 ,如 山锣 鼓 、小 调 、扬 歌 、长 号 子 、情歌 、说吉星 、喊彩 、童谣 等 。小调 是 山民们在 闲暇 时哼唱的一种民歌,有娱乐消遣、参与时政之功效。
鼓 ”; 逢年 过 节 玩 狮 子 时 “ 彩 ” …… 喊
一
、
南漳 民间歌谣的内容分类
( )劳动歌 1
劳动 歌 即 劳动 群众 在 生 产劳 动 中唱 的歌 ,是 一种 由
体力劳动直 接激发起来 的 民间歌 谣 。它伴 随着劳动节 奏歌
南 漳 民 间歌 谣 内容 丰 富 ,品种 繁 多 。城 关 、武 安 镇 唱,与劳 动行为相 结合 ,既 能烘 托劳动气 氛,又 能减 轻劳 的南 漳 锣 鼓 , 九 集 、 城 关 的 扬 歌 , 九集 、 城 关 的 秧 田 动带来 的疲劳 。流传 于南漳地 区的劳动歌节 奏鲜 明、雄壮 歌 , 武安 镇 的绞 水 号子 ,巡 检镇 的 沮漳 巫 ( )音 ,板 有 力 ,反 映 劳 动 生 活 , 传 承 劳动 经 验 。可 分 为 : 号子 、 夯 呜 桥 、长坪 的薅 草 锣鼓 ,东巩 的 打夯 歌 ,九 集 、巡检 的孝 歌、山歌、田歌等。 歌 。几乎 生 活 中一切 可 以感 知 的事 物和 情 感 , 民歌 中都 如: “ 薅草锣鼓 ”又称 山锣 鼓 。属 于号子 的一种 。是
论古诗词歌曲《越人歌》的演唱艺术处理

论古诗词歌曲《越人歌》的演唱艺术处理古诗词歌曲《越人歌》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传承着古代越族的风俗和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如何将这首古诗词歌曲以现代的艺术形式进行演唱处理,使之更好地融入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并传承古代文化的魅力,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意义重大的艺术工作。
本文将探讨《越人歌》的演唱艺术处理,并提出一些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对于《越人歌》的演唱艺术处理,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文化解读和历史背景的研究。
《越人歌》是由江南民间歌谣发展起来的一首诗词歌曲,它反映了古代越族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
在演唱时,需要了解其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将其融入到歌曲的演唱之中,使演唱者能够更好地表达出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在艺术处理上,我们可以借鉴一些现代音乐的元素和技巧,采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演绎。
可以将《越人歌》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融入一些摇滚、民谣、电子音乐等元素,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可以利用音乐视频的形式,通过丰富的画面和舞美效果,将古代的风土人情进行生动的呈现,使观众更容易地接受和理解这首古诗词歌曲。
在演唱艺术处理上,我们还可以考虑邀请一些具有艺术实力和深厚功底的歌手和音乐人进行合作演绎。
通过他们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和个性化的演绎风格,使《越人歌》在演唱艺术上得到更好的发挥和展现。
也可以考虑邀请一些专业的音乐团体或乐队进行合作,采用不同的乐器和声部进行编曲和演奏,使其音乐表现更加饱满和立体。
我们还可以考虑通过一些创新的演唱形式和表现手法,使《越人歌》的演唱更加生动和有趣。
可以将其制作成音乐剧或舞台剧,通过舞台上的表演和唱腔的结合,使其更具戏剧性和观赏性。
也可以采用一些新颖的音乐排练和表演方式,比如利用乐器合奏、合唱团演唱、即兴演唱等形式,使其演唱艺术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对于《越人歌》的演唱艺术处理,我们还需要注重宣传和推广工作,将其推向更广泛的社会公众。
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复习提纲绪论关键概念1、民间文学答:概括地说,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
对于该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学作品,是一种有特色的文艺现象。
其次,民间文学是民众的创作。
第三,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艺术形式。
2民间答:什么是“民间”,也就是什么是民俗学之“民”的问题,是近年来被中外民俗学者普遍关注,并引起广泛讨论的问题。
在西方民俗学史上,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的“民”的概念在外延上经历了一个由窄到广的演变过程。
大致经历了一下一段演变轨迹:民是以承载着“大众古俗”的乡民为主的民众——乡民和野蛮人——乡下人和流入城里的乡下人和他们的后代——任何人组成的任何群体,只要这个群体有一个共同点并有自己的传统。
在我国,民“民”的内涵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大体上可总结为是这样一个过程:与贵族、圣贤相对的“平民”或“民众”,重点指下层平民——“人民”或“劳动人民”,是与“反动统治者”、“剥削阶级”相对的一个群体,是以农民、工人等直接生产者为主的并富于革命性的阶级群体——打破很长时期以来关于“民”的阶级论,重要的民俗,在一个民族里具有广泛的共同性,它不仅仅限于哪一个阶级。
2、田野调查法答:这是民俗学领域最重要也最有特色的方法。
就是指民俗学工作者包括民间文学工作者深入民间,特别是深入到农村、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参与式体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
它是社会调查的一种。
3、采风答:就是用一天到几天的时间到民间去采集民间文学作品,称为“采风”。
4、历史追溯法答:就是在研究现代的民间文学现象时,通过文献资料的考证,追溯它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以获得对这种现象的更全面的认识。
5、共时比较法答:就是在研究某个地方的一种民间文学现象时,将它与别的地方的同类型的作品进行比较以更好地分析该作品的主讁特征、传承规律、演变情况等。
‘英国民间歌谣’中的典故的认识与感想

‘英国民间歌谣’中的典故的认识与感想英国民间歌谣是英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流传了数百年,记录了人们的生活、传统和价值观。
这些歌谣中蕴含着丰富的典故,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到英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英国民间歌谣中的典故,并分享我对它们的认识与感想。
首先,英国民间歌谣中的典故常常与自然界有关。
例如,歌谣《绿袖子》中的“绿袖子”一词实际上指的是一种植物,它象征着爱情的纯洁和美好。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自然界中的事物可以成为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象征。
另一个例子是歌谣《燕子》中的“燕子”,它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希望的降临。
这个典故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美丽和生机。
其次,英国民间歌谣中的典故还与历史和传统有关。
例如,歌谣《伦敦桥》中的“伦敦桥”实际上指的是泰晤士河上的一座桥,它见证了伦敦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
这个典故让我们了解到英国的历史和文化。
另一个例子是歌谣《约克郡的玫瑰》中的“玫瑰”,它象征着英格兰的白玫瑰和约克郡的红玫瑰之间的斗争。
这个典故让我们感受到了英国人民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此外,英国民间歌谣中的典故还与宗教和信仰有关。
例如,歌谣《摇篮曲》中的“摇篮”象征着上帝的保护和祝福。
这个典故让我们感受到了宗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安慰。
另一个例子是歌谣《圣诞颂歌》中的“圣诞节”,它象征着耶稣基督的诞生和希望的降临。
这个典故让我们了解到英国人民对宗教和信仰的重视。
对于这些典故,我有一些认识和感想。
首先,它们让我了解到英国人民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尊重。
他们通过歌谣表达了对自然界的赞美和感激之情,这让我深受启发。
其次,这些典故让我感受到了英国的历史和文化的丰富性。
通过了解这些典故,我更加了解了英国的传统和价值观。
最后,这些典故让我感受到了宗教和信仰的力量。
它们给予人们希望和安慰,让人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坚持信仰。
总的来说,英国民间歌谣中的典故是英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到英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海南民间歌谣的艺术形式

海南民间歌谣的艺术形式澄迈县会计管理中心黄大强海南民间歌谣,起源较早,有上千年的历史。
其分为黎族歌谣、苗族歌谣和汉族歌谣三大类。
歌者,可唱也;谣者,可吟也。
能以一定的韵律和节奏唱出来的,就叫“民歌”;而适于吟咏出来的,就叫“民谣”。
海南汉族和黎族的民间歌谣,用汉字表达出来,都可以阅读和按字义理解。
而苗族对汉字的理解和使用,却大不相同,所以苗族歌谣用汉字表达出来,就难于按字义来理解。
但无论如何,海南黎苗族民间歌谣和汉族民间歌谣,都有共同的艺术形式,那就都具有“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而所表达的内容也多种多样。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也是我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
海南自古以来的民间歌谣,却可以与我国古代经典文学相媲美。
一、“赋”体歌谣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就是平铺直叙的写作手法。
比如,海南汉族古歌谣《昨夜后门谁个开》,说的是某女夜晚带男子回自己卧房幽会,她母亲知道了动静。
于是,第二天早上,母亲用歌谣询问女儿。
女儿不好意思言明,用歌谣回答了母亲。
母问妚二近来娘亲问,昨夜后门谁个开?你在床上与谁言?你送谁个出后门?女答侬就近前娘亲问,昨夜后门风打开。
侬睡床上与梦言,梦送梦魂出后门。
又如,澄迈民歌谣《雨子濛濛莫下大》,说的是古代一男子去到从小就定亲的女子家门口外,向内张望,希望女子能认出他。
正好天下着濛濛小雨,女子坐在房里从窗口看见男子,起怜悯之心。
女唱雨子濛濛莫下大,渥他衣湿无乜换;渥他衣湿凉①肉,雨淋他寒也寒。
母唱雨又下咧风又大,看见一人站门外;欲是熟人叫回室,避雨莫作渥身寒。
(女子母亲认出了这是从小与女儿定婚的男子,于是,叫男子回到屋中避雨)母唱今日巧逢亲情来,女儿心事为母知;市井又远无乜待,鸡如鹊夜②捉去宰。
男唱鸡血红红肉鲜鲜,官姩③莫宰枉屈它;留下叫更人早起,远处乡邻听鸡啼。
赋体歌谣,就是直来直去的表达出来,语言朴实无华,但不失温文尔雅。
只需押韵,文字贴切即可。
二、“比”体歌谣比者,就是比喻、打比方。
211290949_渝东南花灯调民歌《黄杨扁担》的“风诗”性审美特质

《黄杨扁担》是源自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一首花灯调民歌,在全国具有极高的传唱度和知名度。
《黄杨扁担》创作于当地人民的劳作过程中,歌者将个人的经历与内心情感以歌唱的形式直接表达,具有情本导向的世俗性特征。
《黄杨扁担》的歌唱内容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歌词淳朴凝练,曲调自然轻快,洋溢着积极向上的生命热情与对美好爱情的期盼,渗透着诗意美。
产生于秀山花灯歌舞文化的背景中,《黄杨扁担》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在其传唱及传播过程中,歌词经历了学者采集、修改与考辨到最后定型的过程。
民歌《黄杨扁担》经专业学者采于民间并修改定型,从其创作、传播及融“诗、乐、舞”为一体的艺术特征来看,其借势抒情、比兴其事的艺术手法与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及审美意蕴,与《诗经》中“风诗”有着诸多一脉相承之处,中国古老的“风骚”诗歌传统,仍“活”在中国民间歌谣之中。
一、《黄杨扁担》的概况渝东南花灯调民歌《黄杨扁担》,是秀山花灯艺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民间艺人将自己挑白米下柳州的劳动体验编唱成了《黄杨扁担》。
经民间艺人传唱,作曲家采集,并由专业歌唱家演唱后,《黄杨扁担》在全国流行开来,并享誉国内外。
1.《黄杨扁担》的创作背景及歌词曲调来源《黄杨扁担》的歌词曲调来源,有“编唱”与“转唱”两种说法,但都是源于当地人民劳动生活的创作背景之下,展现的是劳动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黄杨扁担》歌词如下:黄杨扁担软溜溜(哇),(姐哥呀哈里呀),挑挑白米下柳州(哇)。
(姐呀姐呀)下柳州呀(哥呀哈里呀)。
人说柳州姑娘好(哇),(姐哥呀哈里呀),个个姑娘会梳头(哇)。
(姐呀姐呀)会梳头呀(哥呀哈里呀)。
大姐梳个盘龙卷(哇),(姐哥呀哈里呀),二姐梳个插花纽(哇)。
(姐呀姐呀)插花纽呀(哥呀哈里呀)。
只有三姐梳得巧(哇),(姐哥呀哈里呀),梳个狮子滚绣球(哇)。
(姐呀姐呀)滚绣球呀(哥呀哈里呀)。
[1]“编唱”说认为《黄杨扁担》歌词曲调为当地民间艺人的原创。
重庆市秀山县白粉墙村的花灯民间艺人严思和挑白米从秀山下湖南花垣至柳州,将他们往返途中的体验编唱为《黄杨扁担》,随后便在当地劳动人民群体中口耳相传。
民间文学 民歌

民间文学民歌
民歌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创作的歌曲,通常是口头传唱的。
民歌的内容丰富多样,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爱情、家庭、自然、历史、宗教等。
民歌的形式也非常多样化,有独唱、对唱、合唱、歌舞等。
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民歌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教育和文化传承的作用。
许多民歌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教诲,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茉莉花》、《康定情歌》、《敖包相会》等都是广为流传的民歌。
此外,各个地区和民族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歌文化,如蒙古族的长调、藏族的山歌、壮族的嘹歌等。
幼儿园民族民间歌谣教学案例 幼儿园美育教育

幼儿园民族民间歌谣教学案例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幼儿园的美育教育日益受到关注。
美育教育作为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音乐、舞蹈、绘画等多个方面。
其中,民族民间歌谣教学作为重要的音乐教学内容,对幼儿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审美情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幼儿园民族民间歌谣教学案例,探讨美育教育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民族民间歌谣教学的重要性1. 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民族民间歌谣是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其朴实、真挚、富有感染力的表现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通过民族民间歌谣教学,可以丰富幼儿的审美情感,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培养其良好的审美情操。
2. 传承民族文化民族民间歌谣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教授民族民间歌谣,可以让幼儿在欣赏和学唱歌谣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三、幼儿园民族民间歌谣教学案例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歌谣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民族民间歌谣。
例如《茉莉花》、《小白船》等经典的民族民间歌谣,这些歌谣旋律优美,歌词质朴,容易引起幼儿的共鸣。
2.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图像和,让幼儿在听歌谣的能够看到和感受到民族民间歌谣所描述的场景和情感,增强学习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3. 结合手工制作和舞蹈活动除了歌谣的传唱,可以结合手工制作和舞蹈活动,让幼儿在制作手工品和表演舞蹈的过程中,更好地体验和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民族民间歌谣的兴趣和热爱。
4. 融入传统节日和活动结合传统节日和活动,组织幼儿参观民俗表演、亲身体验传统文化活动,让民族民间歌谣真正融入到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幼儿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四、民族民间歌谣教学的效果评价1. 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民族民间歌谣教学,可以增强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他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情感,激发他们对民族的热爱和自豪感。
乐府诗集续编当代民间歌谣的艺术创作

乐府诗集续编当代民间歌谣的艺术创作乐府诗集,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之一,它承载了古代汉族的文化和历史记忆,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当代的民间歌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也在不断创作中传承着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探讨乐府诗集与当代民间歌谣的联系,以及在这一联系中的艺术创作。
**一、乐府诗集的传承与现代民间歌谣**乐府诗集起源于汉代,它包括了大量的歌谣、诗歌和各类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常常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百姓的生活以及历史事件。
正是因为这种深刻的社会反映和历史关联,乐府诗集成为了研究古代中国社会的一把重要钥匙。
现代的民间歌谣在某种程度上承袭了乐府诗集的精神,尤其是在表现人民生活、社会事件和情感方面。
这两者之间的共通之处使得乐府诗集成为了当代民间歌谣创作者的灵感之源。
当代歌谣的创作者常常试图借鉴乐府诗集的形式和主题,以此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二、乐府诗集的艺术特点**乐府诗集的艺术特点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 **叙事性强**:乐府诗集常常以叙事的方式呈现,通过故事情节来传达情感和观点。
2. **音乐元素**:乐府一词中的“乐”表明了它与音乐的紧密联系。
这些诗歌和歌谣通常伴随着特定的旋律,以增强情感表达。
3. **反映社会风貌**:乐府诗集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4. **情感表达**:乐府诗集常常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包括爱情、离别、悲伤等。
**三、当代民间歌谣的艺术创作**当代民间歌谣在乐府诗集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创作者们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同时,融入了现代社会的内容和情感,使得这些歌谣更具时代性。
以下是一些当代民间歌谣的艺术创作方向:1. **社会反映**:当代民间歌谣不仅反映个人情感,还关注社会事件和问题,如环保、社会不公等。
这些歌谣通过音乐的方式传递信息和呼吁改变。
2. **跨文化融合**:一些创作者尝试将乐府诗集的元素与其他文化进行融合,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歌谣。
景颇族民间歌谣的社会价值和艺术特色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年第4期第29卷N o4.2020 vol.29景颇族民间歌谣的社会价值和艺术特色李星楠(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景颇族民间歌谣是景颇族民间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成果,是景颇族劳动人民智慧 结晶的体现。
景颇族民间歌谣的起源、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民众日常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是 景颇族民间口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民间歌谣的道德教化作用、习俗文 化、历史和生活面貌等几方面来探讨景颇族民间歌谣的社会价值和艺术特色。
【关键词】景颇族;民间歌谣;社会价值;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1277.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 04-4.—1—刖m景颇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由景颇、载 瓦、勒赤、浪峨、波拉五个支系组成。
拥有自己 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五个 支系语言分属景颇语支和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 和载瓦文两种,均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 字。
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景颇族劳动人民在漫 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通过对生活方式、生产经 验和民俗风情的观察总结,创造出了许多内容丰 富且蕴意深刻的民间歌谣。
这些民间歌谣是景颇 族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储存和记录着景颇 族的历史文化。
景颇族民间歌谣是景颇族劳动人民集体口头 创作的重要产物,是景颇族民歌、民谣的总称,是景颇族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部 分。
民间歌摇的起源为民间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肥 沃的土壤,渐渐地从民间歌谣中孕育出了许许多 多优秀的民间口头文学,这些口头文学是景颇族 共同的记忆根源,表达着景颇族别样的情感。
在 景颇族的所有口头文学样式中,民间歌谣是产生 最早的一类,成为了当时人们社会生活和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景颇族的发展历程中有着 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景颇族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以及与大自然和猛兽做斗争的形象记录,是景颇族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一面镜子。
六盘山区民间儿童歌谣“起兴”手法的艺术特征

六盘山区民间儿童歌谣“起兴”手法的艺术特征邹慧萍(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宁夏银川750001)摘要:六盘山区民间儿童歌谣起兴手法的运用独具特色,富有以固定句式起头的纯净单、明快的“单一”之美,以大自然的物象烘托氛围、营造意境的“丰富”之美,以摹声、摹状、手法创造、营建和谐儿童世界的“童真”之美;它摒弃了复杂的“托喻”“隐言”“讽喻”的“比兴,体现了六盘山区民间儿童歌谣“风行水上”“月行云中”犹如“天籁”般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民间文学;六盘山区;民间儿童歌谣;起兴中图分类号:I27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584(2016)03-0036-07“起兴”,也叫“兴”。
和“比”一样,是文学创作,尤其是诗词歌赋创作中最为常见的艺术手法。
《毛诗·大序》把“兴”作为《诗经》六义之一①;《周礼·春官》“太师”把“兴”作为“六诗”之一②;梁代钟嵘把“赋”“比”“兴”定义为“诗之三义”③,并且认为作诗必须酌而用此三义,才能“使诗味厚,足以感人,达到高超的境界”④。
关于“兴”的含义,文学理论界向来有不同的认识和论述。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宋代朱熹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⑤。
但是,这里的“他物”到底与“所咏之辞”有没有关系,说法又有不同,连朱熹本人也有所矛盾。
他一方面强调“兴者,托物兴辞”。
⑥“兴是借彼一物以引起此事,而其事常在下句”⑦,又强调说“诗之兴多是假他物举起,全不取其义”。
⑧似乎强调了“兴”之“他物”与诗之“此物”没有任何关系。
但在具体分析诗歌的时候所阐述的“兴”又好像不单单是“托物兴辞”“其事常在下句”了。
比如他在分析《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时说:“故诗人因所见以起兴,而叹其女子之贤,知其必有以宜其室家也。
”⑨在分析《诗经·周南·关雎》时说:“言彼关关之雎鸠,则相与和鸣于河洲之上矣;此窈窕之淑女,则岂非君子之善匹乎?言其相与和乐而恭敬,亦若雎鸠之情,挚而有别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歌谣的艺术美探讨
民间歌谣,是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
优秀的民间歌谣,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表现,借助于外在的事物进行表达,能够得到听者的共鸣。
民间歌谣之所以能够在长时间内得以大范围地传播与提升,正是因为其具有较强的艺术美特性。
因而,深入地分析民间歌谣的艺术美有助于更准确地了解民间歌谣未来的发展方向,能够更好地推动民间歌谣得以更高效地发展。
一、音韵美
民间歌谣昨晚特定的艺术演唱形式,作用于传唱者的听觉、能够达到换发听众内心情感共鸣的目的。
与民间歌谣所具备的意境美、形象美有所不同,音韵美能够达到不同的审美体会,主要是借助于民间歌谣的音乐形象以及音乐词汇体现客观形象,从而产生强烈的听觉冲击。
民间歌谣在实际发展中所具备的音韵美主要借助于多种方式得以实现。
民间歌谣所具备的音韵美主要通过如下几种方式得以实现:
1.使用大量衬字:与要求规整的文人诗词有所不同,民间歌谣没有要求非常严格的韵律或者特殊要求的句式,相对较为自由活泼。
比如,民间歌谣歌词中不仅仅利用了多样化的句式以提升歌谣的音韵外,还加入了大量的衬字,包括“哎呀”、“那个”等等,这对于提升民间歌谣的音韵力度、口语美感等有积极的作用。
2.利用双关、谐音方法:比如,民间歌谣的“湖躁芙蓉委,莲汝藕欲死”歌词中,“芙蓉”与“夫容”谐音,“莲”与“恋”字谐音,“藕”与“我”字谐音,从此民间歌谣的歌词字面上主要理解为植物枯萎衰败的自然现象,然而借助于谐音的表达方法,就表现出情侣之间的思恋之情,具有较强的音韵美。
3.利用循环反复咏唱方法。
在民间歌谣中,借助于歌词的重复咏唱,能够给听众听觉上产生相对较强的音韵刺激感,能够大大地提升
了民间歌谣音韵美感以及震撼力度。
积极利用循环反复的方法,能够大大地加深听众对民间歌谣的印象,从而让听众深刻地感受到其所具有的音韵美特征。
二、绘画美与意境美
在当前一部分优秀的民间歌谣中,创作者不但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来影响传唱者及听众的内心情感,还能够通过歌谣歌词描绘出多样化的画面并刻画出优美的意境来唤起听众内心的情感共鸣。
比如,蒙古族民间歌谣《牧歌》就通过蓝天白云、羊群等歌词内容刻画出一幅美妙的歌谣画面,具备歌词语言精练概况,画面生动形象等诸多特性,不仅仅能够让听众感受到美丽的草原放牧场景,还能够让听众感受到内蒙古大草原这美好景物的真切感受,从而让民间歌谣歌手以及听众感受到歌谣的绘画美。
假如说民间歌谣所体现的绘画美,只是体现出民间歌谣的外在视觉体会的话,那么民间歌谣所表达出的“意境美”就是通过民间歌谣所体现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从而体现出民间歌谣创作者内心的情感及意念的情境,最终换发民间歌谣听众的内心情感共鸣。
比如,在某些民间歌谣中所写的歌词整篇下來都是采用比喻的方式,但是从民间歌谣所体现的画面形象而言,能够换发听众的联想,表达出创作者的内心真实情感,能够让听众感受到真实的情境。
另外,因南北区域的人文文化有所差异,南北区域的民间歌谣也体现出差异化的绘画美与意境美。
比如,南方自然条件相对较为优越,安逸的生活条件陶冶着南方区域民众柔糜婉约的气质,南方区域的民间歌谣大多体现出优美的意境,表意也相对较为含蓄。
而北方区域自然条件相对较为恶劣,过于依赖土地,这也造成北方民众具有较为宽广的“土”性,品性也相对较为浑实、厚重,这也造就了北方民间歌谣开阔舒展的意境。
三、形象美
民间歌谣所体现出的形象美,不仅仅体现出美好的事物,更多的是指能够激发起听者强烈情绪的鲜明形象,体现出民间歌谣作者所强
烈要表达的情绪形象。
民间歌谣所体现出的形象美,更能够获取众多听者情绪上的共鸣。
比如,藏族民间歌谣《高山即使变成酥油》,非常鲜明形象地表达出奴隶们对剥削者的痛恨心情。
在这部民间歌谣作品中,创作者应用了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将高耸入云的大山想象成“酥油”,将汹涌澎湃的大河所流着的河水想象为“奶子”,而奴隶们却喝不上哪怕是一口,从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世道不平的形象,换发听者愤愤不平的情绪共鸣。
另外,民间歌谣除了表达出古代社会的阶级压迫意外,也表达出青年男女恋情的美好,对古代封建社会包办婚姻的不满与反抗,以及表达出对负心汉的不满之情。
这类的民间歌谣创作者通常为妇女,或者是创作者以妇女的角度进行创作。
在这类的民间歌谣里,表达出古代妇女所遭受的婚姻包办制度的压迫,也表达出妇女们对婚姻自由的向往,渴望追求平等幸福的婚姻爱情,体现出民间歌谣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情感内容,能够较好地换发民间歌谣听众的情感共鸣。
四、结语
民间歌谣作为一种民间所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样也具备多样化的艺术美。
在民间歌谣发展中,从音韵美、绘画美及意境美、形象美等多个方面,深入地分析民间歌谣所具备的艺术美,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民间歌谣所传递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