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ppt)
分泌: 指上皮细胞将本身产 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 运到肾小管腔中的过程
① H+的分泌:
意义: 排酸保碱 维持酸碱平衡 (2)NH3 的分泌 (3)K+ 的分泌
原尿(滤液)与终尿有何质与量区别
原尿 数量 125mlx60x24=180L/天
质量 去蛋白的血浆 其他成分和血浆相同
99%被重吸收
终尿 1-2L/天
有效滤过压
GFR
4. 肾血浆流量 虑过平衡点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速度加快 GFR
很快达到
二 各段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功能
1.概念
重吸收: 指上皮细胞将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 到血液中的过程
2. 重吸收方式 1)被动重吸收: 2)主动重吸收:
3. 重吸收的特点 ◇选择性 ◇差异性 ◇有限性
各段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功能
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促进肾小管对
NaCL和水的重吸收
增加肾素的分泌 增加RAAS的活动
二、体液调节
(一)抗利尿激素(ADH) 1.来源
第四节 排尿及调节 一、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构造
二、排尿反射: S:膀胱内压力
感受器:膀胱牵张感受器
传入N:盆N(+)
中 枢:脊髓骶段
大脑皮质(高级)
传出N:盆N(+)
滤过平衡: 有效滤过压下降到零时, 滤过停止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cap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有效滤过示意图
(三)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的因素
1. 大失血、休克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有效滤过压
GFR
2. 囊内压 肾结石、肿瘤等
肾小囊内压
有效滤过压 GFR
3. 血浆胶体渗透压
① H+的分泌:
意义: 排酸保碱 维持酸碱平衡 (2)NH3 的分泌 (3)K+ 的分泌
原尿(滤液)与终尿有何质与量区别
原尿 数量 125mlx60x24=180L/天
质量 去蛋白的血浆 其他成分和血浆相同
99%被重吸收
终尿 1-2L/天
有效滤过压
GFR
4. 肾血浆流量 虑过平衡点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速度加快 GFR
很快达到
二 各段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功能
1.概念
重吸收: 指上皮细胞将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 到血液中的过程
2. 重吸收方式 1)被动重吸收: 2)主动重吸收:
3. 重吸收的特点 ◇选择性 ◇差异性 ◇有限性
各段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功能
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促进肾小管对
NaCL和水的重吸收
增加肾素的分泌 增加RAAS的活动
二、体液调节
(一)抗利尿激素(ADH) 1.来源
第四节 排尿及调节 一、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构造
二、排尿反射: S:膀胱内压力
感受器:膀胱牵张感受器
传入N:盆N(+)
中 枢:脊髓骶段
大脑皮质(高级)
传出N:盆N(+)
滤过平衡: 有效滤过压下降到零时, 滤过停止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cap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有效滤过示意图
(三)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的因素
1. 大失血、休克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有效滤过压
GFR
2. 囊内压 肾结石、肿瘤等
肾小囊内压
有效滤过压 GFR
3. 血浆胶体渗透压
泌尿系统解剖 ppt课件【17页】
内脏学
第七章 泌尿系统
第一节 肾 第二节 输尿管 第三节 膀 胱 第四节 尿 道
1
ppt课件
泌尿系统
组成: 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主要功能: 排出机体新陈代谢中产生
的废物和多余的水,保持机 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2
ppt课件
第一节 肾
一、肾的形态
肾门
肾蒂 肾蒂内结构:
从前向后
静脉→动脉→肾盂
从上向下
动脉→静脉→肾盂
肾盂 肾窦
3
ppt课件
肾动脉 肾静脉 肾盂
输尿管
二、肾的位置与毗邻
肾为腹膜外位器官、位于脊柱两侧,左肾平第11胸椎体 下缘至第2~3腰椎间盘之间,右肾比左肾低1~2cm。 左、右第12肋分别斜过左肾后面中部和右肾后面上部。
肾上腺 左肾 右肾
输尿管 腰大肌
膀胱
4
ppt课件
肾的毗邻:
尿道内口 尿道外口 尿道旁腺
15
ppt课件
练习题
1 试述肾的位置和毗邻。
2 试述输尿管的分部和狭窄的部位。
3 名词解释: 膀胱三角、肾柱
16
ppt课件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肾的被膜。 2 输尿管的狭窄部。 3 膀胱三角 4 肾区
难点:
1 肾段动脉和肾段。 2 肾的结构。
17
ppt课件
左肾: 前上部与胃底后面相邻 中部与胰尾和脾血管相接触 下部邻接空肠和结肠左曲
右肾: 前上部与肝相邻 下部与结肠右曲相接触 内侧缘邻接十二指肠降部
5
ppt课件
两肾后面: 上1/3与膈相邻 下部自内侧向外侧与腰大肌、腰 方肌及腹横肌相毗邻
在12肋与竖脊
肌外侧缘之间
第七章 泌尿系统
第一节 肾 第二节 输尿管 第三节 膀 胱 第四节 尿 道
1
ppt课件
泌尿系统
组成: 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主要功能: 排出机体新陈代谢中产生
的废物和多余的水,保持机 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2
ppt课件
第一节 肾
一、肾的形态
肾门
肾蒂 肾蒂内结构:
从前向后
静脉→动脉→肾盂
从上向下
动脉→静脉→肾盂
肾盂 肾窦
3
ppt课件
肾动脉 肾静脉 肾盂
输尿管
二、肾的位置与毗邻
肾为腹膜外位器官、位于脊柱两侧,左肾平第11胸椎体 下缘至第2~3腰椎间盘之间,右肾比左肾低1~2cm。 左、右第12肋分别斜过左肾后面中部和右肾后面上部。
肾上腺 左肾 右肾
输尿管 腰大肌
膀胱
4
ppt课件
肾的毗邻:
尿道内口 尿道外口 尿道旁腺
15
ppt课件
练习题
1 试述肾的位置和毗邻。
2 试述输尿管的分部和狭窄的部位。
3 名词解释: 膀胱三角、肾柱
16
ppt课件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肾的被膜。 2 输尿管的狭窄部。 3 膀胱三角 4 肾区
难点:
1 肾段动脉和肾段。 2 肾的结构。
17
ppt课件
左肾: 前上部与胃底后面相邻 中部与胰尾和脾血管相接触 下部邻接空肠和结肠左曲
右肾: 前上部与肝相邻 下部与结肠右曲相接触 内侧缘邻接十二指肠降部
5
ppt课件
两肾后面: 上1/3与膈相邻 下部自内侧向外侧与腰大肌、腰 方肌及腹横肌相毗邻
在12肋与竖脊
肌外侧缘之间
人体泌尿系统ppt课件
第四节 泌尿系统
概述
肾
组
输尿管
成
膀胱
尿道
主要功能:排泄
一、肾
(一)肾的形态
是成对的实质性脏器,形 似蚕豆。肾分上、下端, 前、后面和内、外侧缘。
肾门 Renal hilum: 是肾的血管、淋巴管、神经、 肾盂出入的部位。
肾蒂 Renal pedicle: 出入肾门的血管、淋巴管、 神经、肾盂等结构被结缔 组织包裹。
细段:呈U形,分为
降支粗段
髓袢降支细段和升
支细段。
升
支
远球小管:包括髓
粗
袢升支粗段和远曲
段
小管。
2、集合小管 包括集合小管和乳头管 具有接纳和输送终尿的功能
3、球旁复合体
(五)肾的血液循环特点
两种作用: 营养肾组织 尿生成
排泄 肾的功能
调节
二、输尿管
(一)分段 腹段 盆段 壁内段
(二)狭窄 1、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 2、与髂血管交叉处; 3、壁内段。
髓袢
滤过屏障 (filtration barrier):
基膜: 足细胞突起与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之间或足细胞突起 与血管系膜之间。
由有孔内皮细胞、基膜 和裂孔膜组成。
滤入肾小囊内的液体为 原尿(180L/天),除不含大 分子的蛋白外,其余成分 与血浆成分基本相同。
(2)肾小管
近球小管:包括近 曲小管和髓袢降支 粗段
腹段 盆段 壁内段
三、 膀胱
(一)膀胱的形态
分部
膀胱尖小和位 置随尿液的充盈程度 而变化。
膀胱平均容量成人约 为300—500ml
膀胱尖
膀胱体 膀胱颈
膀胱底
(二)膀胱的位置 膀胱位于小骨盆的前部,耻骨联合的后方
概述
肾
组
输尿管
成
膀胱
尿道
主要功能:排泄
一、肾
(一)肾的形态
是成对的实质性脏器,形 似蚕豆。肾分上、下端, 前、后面和内、外侧缘。
肾门 Renal hilum: 是肾的血管、淋巴管、神经、 肾盂出入的部位。
肾蒂 Renal pedicle: 出入肾门的血管、淋巴管、 神经、肾盂等结构被结缔 组织包裹。
细段:呈U形,分为
降支粗段
髓袢降支细段和升
支细段。
升
支
远球小管:包括髓
粗
袢升支粗段和远曲
段
小管。
2、集合小管 包括集合小管和乳头管 具有接纳和输送终尿的功能
3、球旁复合体
(五)肾的血液循环特点
两种作用: 营养肾组织 尿生成
排泄 肾的功能
调节
二、输尿管
(一)分段 腹段 盆段 壁内段
(二)狭窄 1、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 2、与髂血管交叉处; 3、壁内段。
髓袢
滤过屏障 (filtration barrier):
基膜: 足细胞突起与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之间或足细胞突起 与血管系膜之间。
由有孔内皮细胞、基膜 和裂孔膜组成。
滤入肾小囊内的液体为 原尿(180L/天),除不含大 分子的蛋白外,其余成分 与血浆成分基本相同。
(2)肾小管
近球小管:包括近 曲小管和髓袢降支 粗段
腹段 盆段 壁内段
三、 膀胱
(一)膀胱的形态
分部
膀胱尖小和位 置随尿液的充盈程度 而变化。
膀胱平均容量成人约 为300—500ml
膀胱尖
膀胱体 膀胱颈
膀胱底
(二)膀胱的位置 膀胱位于小骨盆的前部,耻骨联合的后方
泌尿系统PowerPoint演示文稿
肾盂被结缔组织包裹形成的结构。
3
❖ 肾窦:肾门深入 肾窦
到肾实质之间的较大 腔隙。内有肾动、静 脉的主要分支和属支、 肾小盏、肾大盏、肾 盂、脂肪组织等。
4
二、肾的位置
❖ 肾位于腹后壁上 部,脊柱的两侧。右 肾略低于左肾半个椎 体的高度。肾的位置 存在个体差异。女性 一般低于男性,儿童 低于成人。
5
肾区
❖ 肾区(脊肋角):在竖脊肌的外侧缘与第12肋 之间的区域。
6
三、肾的内部结构
7
肾的内部结构图
8
四、肾的被膜
❖ 肾的表面自内向外有三 层被膜即纤维囊、脂肪囊和 肾筋膜。 纤维囊由致密结缔组织 和少量弹力纤维构成。脂肪 囊为肾周围呈多囊状的脂肪 层,在肾的边缘处脂肪较多, 并与肾窦内脂肪组织相续。 肾筋膜分前、后两层,包绕 肾和肾上腺。
9
第二节 输尿管
输尿管是一对细长的肌性管道,左、右 各一,长约0-30cm,起于肾盂,止于膀胱.
❖ 一、输尿管的位置和毗邻 ❖ 二、输尿管的分段及狭窄
10
一、输尿管的位置和毗邻
输尿管属于腹膜外位 器官。在女性,输尿管 入盆腔后经过子宫颈外 侧而至膀胱底,在子宫 颈外侧约2cm处,有子 宫动脉从外侧向内侧越 过输尿管前方。
19
第四节 尿道
❖ 一、女性尿道 女性尿道较男性尿道
短、宽和直,长约5cm。 易发生逆行性感染。 ❖ 二、男性尿道
见生殖系统
20
❖ 一、膀胱的形态 ❖ 二、膀胱的位置 ❖ 三、膀胱三角
14
一、膀胱的形态
❖ 膀胱空虚时呈三棱锥体形,充盈时卵圆形。 膀胱分为四部:
❖ 膀胱尖:朝向前上方 ❖ 膀胱底:呈三角形,朝向后下方 ❖ 膀胱体:尖和底之间 ❖ 膀胱颈:有尿道内口,与前列腺相接。
泌尿系统 ppt课件
肾小管各段均由单层上皮构成,但细胞形态不同。 2.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呈锥形,游离面有刷状缘,可增加
重吸收面积。管壁细胞界限不清,细胞质强嗜酸性,重吸 收全部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以及60%以上的 钠离子、50%的尿素和65%~70%的水分等。。 3.细段:很细,管壁细胞为单层扁平细胞,重吸收水。 4.远端小管:管腔较大,管壁细胞界限清楚,可吸钠排钾, 回收水分。在神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作用下,远曲小 管重吸收水分,减少尿量,收缩血管平滑肌,升高血压。
多突的足细胞,突起之间有裂孔。
(3)原尿滤过屏障 血管内物质滤入肾小囊腔须经过三层结构: ①有孔的内皮细胞;②内皮细胞与足细胞之间的基膜(微孔 最小,构成肾小球滤过作用的机械屏障);③足细胞突起间 的裂隙膜。三层膜上均存在小孔或裂隙,大小由4〜8nm至 50〜lOOnm不等,因而,具有较大的通透性。 此外,滤过膜各层都覆盖着一层带负电荷的物质(主要是糖 蛋白),能限制带负电荷的物质滤出,形成肾小球滤过的电 学屏障,所以同样大小的分子,带正电荷者容易通过,中性 者次之,而带负电荷者难于通过。
泌尿系统
01 泌尿器官的构造 02 泌尿生理
01 泌尿器官的构造
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可以清除体内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如尿素、尿 酸等),同时经重吸收功能保留水份及其他有用物质,如 葡萄糖、蛋白质、氨基酸、钠离子、钾离子、碳酸氢钠 等
由血液带到肾,在肾内形成尿液,经排尿管道排出体外, 以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及维护酸碱平衡。
(三)肾小球旁器(复合体) 1.球旁细胞 入球动脉的中膜平滑肌层特化为立方形,含肾素(增加肾小
管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升高血压。 2.致密斑 远端小管在肾小体血管极处,靠肾小体一侧的细胞,由立方
泌尿系统(解剖)_图文
肾内直小血管袢与髓袢伴行,利于肾小管与集合 管重吸收与尿浓缩
肾内各区血流量不同, 皮质血流量大、快; 髓质血 流小,慢。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在没有外来神经支配的情况下,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的 变化,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的现象称为肾血流量的自身 调节。
肌源性机制:当肾灌注压( 80~180 mmHg )增高时, 血管平滑肌因灌注压增加而受到牵张刺激,使得平滑肌的 紧张性加强,血管口径相应地缩小,血流的阻力相应地增 大,保持肾血流量稳定。
泌尿小管各 段模式图
(3)集合管与乳头管
许多肾单位的远曲小 管在皮质内陆续汇集 到集合管。
集合管为一直管,从 皮质直行通过髓质。
许多集合管汇入乳头 管,然后通到肾小盏 。
(二)肾小球旁器
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间质 细胞)组成。
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单位,位于肾小体三角区 。
泌尿系统(解剖)_图文.ppt
第一节 概述
一、排泄的概念及其途径 排 泄:机体通过血液循环把体内的代谢终
产物、过剩的物质以及进入机体的异物等 排出体外的过程。
皮肤
排泄
泌尿系统
消化道
呼吸道
人体的排泄器官及其排泄物
━━━━━━━━━━━━━━━━━━━━━━━
排泄器官
排泄物
───────────────────────
球旁细胞
系膜细胞
球旁复合体模式图
致密斑
球旁细胞
三、肾血液循环
肾血液循环
肾的血液循环
肾动脉由腹主动脉垂直分出, 其分支经叶间动脉→弓形动脉 →小叶间动脉→入球小动脉。
入球小动脉又分支成肾小球毛 细血管网,汇集成出球小动脉 而离开肾小体。
肾内各区血流量不同, 皮质血流量大、快; 髓质血 流小,慢。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在没有外来神经支配的情况下,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的 变化,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的现象称为肾血流量的自身 调节。
肌源性机制:当肾灌注压( 80~180 mmHg )增高时, 血管平滑肌因灌注压增加而受到牵张刺激,使得平滑肌的 紧张性加强,血管口径相应地缩小,血流的阻力相应地增 大,保持肾血流量稳定。
泌尿小管各 段模式图
(3)集合管与乳头管
许多肾单位的远曲小 管在皮质内陆续汇集 到集合管。
集合管为一直管,从 皮质直行通过髓质。
许多集合管汇入乳头 管,然后通到肾小盏 。
(二)肾小球旁器
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间质 细胞)组成。
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单位,位于肾小体三角区 。
泌尿系统(解剖)_图文.ppt
第一节 概述
一、排泄的概念及其途径 排 泄:机体通过血液循环把体内的代谢终
产物、过剩的物质以及进入机体的异物等 排出体外的过程。
皮肤
排泄
泌尿系统
消化道
呼吸道
人体的排泄器官及其排泄物
━━━━━━━━━━━━━━━━━━━━━━━
排泄器官
排泄物
───────────────────────
球旁细胞
系膜细胞
球旁复合体模式图
致密斑
球旁细胞
三、肾血液循环
肾血液循环
肾的血液循环
肾动脉由腹主动脉垂直分出, 其分支经叶间动脉→弓形动脉 →小叶间动脉→入球小动脉。
入球小动脉又分支成肾小球毛 细血管网,汇集成出球小动脉 而离开肾小体。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易发生酸中毒) 5.肾脏的内分泌功能(肾素、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均等于/高于成人)
1
肾小球滤过率
生后一周为成人的1/4 早产儿更低 3~6个月为成人的1/2 6~12个月为成人的3/4 1~2岁达成人水平 不能有效地排出过多的水分和溶质
1
肾小管重吸收及排泄功能
新生儿肾糖阈较成人低,iv输入/大量口服G.S 时易出现尿糖; 新生儿排钠能力较差,输入过多钠,钠潴留和 水肿; 低体重儿排钠较多如输入不足,可出现钠负平 衡而致低钠血症。 新生儿生后10天内排钾能力差,故血钾偏高。
1
泌尿道感染
病因和发病机制
1. 病原体:细菌、真菌、支原体等。以革兰氏阴性 细菌为主,80-90%为肠道杆菌,以大肠杆菌最常 见
2. 感染途径:①上行感染: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 病原体从尿道口上行并进入膀胱、输尿管、肾脏 引起感染。②血源性感染:通常为全身性败血症 的一部分,主要见于新生儿和小婴儿。③淋巴感 染和直接蔓延:结肠内的细菌和盆腔感染可通过 淋巴管感染肾脏和膀胱。肾脏周围组织感染也可 直接蔓延如肾周脓肿、阑尾脓肿等。
1
肾小管浓缩和稀释功能
肾小管浓缩和稀释功能较差 婴儿每由尿中排出lmmol溶质时需水分 1.4mL,成人仅需0.7ml。故入量不足时易 发生脱水甚至诱发急性肾功能不全。 新生儿及幼婴尿稀释功能接近成人,可将尿稀 释至40mmol/L,但因肾小球滤过率较低, 大量水负荷或输液过快时易出现水肿。
1
酸碱平衡调节:
1
泌尿道感染
3. 患儿自身的异常
生理特点:尿道短、包茎,泌尿道防御功能差; 泌尿道上皮有菌毛特异性受体
先天畸形:后尿道瓣膜、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 窄、多囊肾、肾盂积水等使尿流不畅
大便后未及时清洗被污染的会阴部,婴幼儿坐 地玩耍致尿道口污染。
1
3. 患儿自身的异常
膀胱输尿管返流:是儿童慢性或再发性泌尿系 统感染的促发因素,如各种原因所致的肾盂积 水、肾囊肿等。
1
3、小儿排尿及尿液特点
(1)尿量和排尿次数 (2)排尿控制 (3)尿的性质
1
(1) 尿量和排尿次数
新生儿尿量为每小时1~3ml/kg 为正常 每小时< 1.0ml/kg 为少尿 每小时< 0.5ml/kg 为无尿
少尿:幼 儿< 200ml/日 正常:500ml- 600ml 学龄前< 300ml/日 正常:600ml- 800ml 学龄期< 400ml/日 正常:800ml- 1400ml
1
(3)尿的性质
尿 色 正常小儿尿色淡黄,寒冷季节 放置 后有碳酸盐或磷酸盐结晶析出,尿液呈乳白色 沉淀。 酸碱度 弱酸性,PH值在5~7范围 尿液渗透压和尿比重 尿蛋白 尿细胞和管型
1
尿液渗透压和尿比重
尿液渗透压从新生儿时期逐渐增加,一岁 约接近成人水平 儿童通常为500~800mmol/L; 尿比重为 1.011~1.025 尿渗透压(mmol/L)大致相当于(尿比重1.000)×40000
新生儿及婴幼儿易发生酸中毒,主要原 因有: ①肾保留HC03-的能力差,碳酸氢盐的肾 阈低,仅为19-22mmoL/L; ②泌NH3和泌H+的能力低; ③尿中排磷酸盐量少。
1
肾脏的内分泌功能
新生儿的肾脏已具有内分泌功能,其血 浆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均等于或 高于成人,生后数周内逐渐降低。 新生儿肾血流量低,因而前列腺素合成 速率较低。 由于胎儿血氧分压较低,故胚肾合成促 红细胞生成素较多,生后随着血氧分压 的增高,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减少。
无尿: < 30∼50ml/日 正常每日尿量(ml)约为(年龄-1)×100+400
1
排尿次数(日) 尿量(ml/日)
新生儿期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前期 学龄期
20—25 15—16 6—7
80—200 400—500 500—600 600—800 800—1400
1
(2)排尿控制
由脊髓反射完成,以后建立脑干—大脑皮层控制 3岁左右小儿能控制排尿 1岁半至3岁主要通过控制尿道外括约肌和会阴肌控制 排尿。 若3岁以后仍保持这种排尿机制,不能控制膀胱逼尿肌 收缩,则出现不稳定膀胱,表现为白天尿频尿急,偶 然尿失禁和夜间遗尿。
1
2、生理特点
新生儿出生时肾单位已达成人水平,也 具备大部分成人的功能,但由于发育尚 未成熟,整个机体和肾脏的调节能力较 弱,肾功能仅能满足健康状态下的需要 而缺乏储备,一般至1~1.5岁才达到成 人水平。
1
生理特点
1.肾小球滤过率 2.肾小管重吸收及排泄功能 3.肾小管浓缩和稀释功能 4.酸碱平衡(碳酸氢盐的阈低,新生儿及婴
受凉、营养不良及长期用免疫抑制剂导致机体 抵抗力下降。
泌尿道器械检查、留置导尿管、尿路损伤等易 导致感染。
1
泌尿道感染
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表现: 急性尿路感染:
因年龄不同表现不一 新生儿: 多为败血症的一部分。以全身症状为主,可有发热或 体温不升,吃奶差、苍白、黄疸、精神萎靡等(非特异表现) 婴幼儿:全身症状重(高热、咳、吐泻),局部刺激症状轻 (排尿时哭闹,尿频) 年长儿:与成人相同 上泌尿道感染: 发热、腰痛,可有肾区叩痛,也可有下尿 路症状 下泌尿道感染:尿频、尿痛、尿急,有时可见血尿,全身 症状轻微。
泌尿系统疾病
1
小儿泌尿系统 解剖生理特点
解剖特点 生理特点 小儿排尿及尿液特点
1
1、解剖特点
肾:相对大,位置低,2岁内 小儿肾脏在腹部可扪及。
输尿管:长而弯曲,易被压扁 、易返流,故易发生尿路感染
膀胱:位置较高,充盈时可入 腹腔
尿道:女婴较短仅1cm,且靠 近肛门;男婴尿道虽长 ,但常有包茎或包皮过 长,均可引起上行感染
1
尿蛋白
定性为阴性 定量<150mg/日 含
少量红细胞、白细胞和透明管型 12小时Addis计数:
红细胞<50万 白细胞<100万 管型<5000个
1
泌尿道感染
概述: 泌尿道感染是指病原体直接侵入泌尿道,在尿 液中生长繁殖,并侵犯尿路粘膜或组织引起损 伤而导致的炎症,又称为尿路感染。可有尿路 刺激征、发热、腰痛等症状,也可无任何症状, 仅在体检时发现细菌尿,称为无症状细菌尿。 临床上根据感染部位分为上尿路感染(肾盂肾 炎)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和尿道炎)。婴幼 儿有时感染难以定位,统称泌尿道感染。本病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2岁以下小儿多见,女孩 多于男孩。
醛固酮均等于/高于成人)
1
肾小球滤过率
生后一周为成人的1/4 早产儿更低 3~6个月为成人的1/2 6~12个月为成人的3/4 1~2岁达成人水平 不能有效地排出过多的水分和溶质
1
肾小管重吸收及排泄功能
新生儿肾糖阈较成人低,iv输入/大量口服G.S 时易出现尿糖; 新生儿排钠能力较差,输入过多钠,钠潴留和 水肿; 低体重儿排钠较多如输入不足,可出现钠负平 衡而致低钠血症。 新生儿生后10天内排钾能力差,故血钾偏高。
1
泌尿道感染
病因和发病机制
1. 病原体:细菌、真菌、支原体等。以革兰氏阴性 细菌为主,80-90%为肠道杆菌,以大肠杆菌最常 见
2. 感染途径:①上行感染: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 病原体从尿道口上行并进入膀胱、输尿管、肾脏 引起感染。②血源性感染:通常为全身性败血症 的一部分,主要见于新生儿和小婴儿。③淋巴感 染和直接蔓延:结肠内的细菌和盆腔感染可通过 淋巴管感染肾脏和膀胱。肾脏周围组织感染也可 直接蔓延如肾周脓肿、阑尾脓肿等。
1
肾小管浓缩和稀释功能
肾小管浓缩和稀释功能较差 婴儿每由尿中排出lmmol溶质时需水分 1.4mL,成人仅需0.7ml。故入量不足时易 发生脱水甚至诱发急性肾功能不全。 新生儿及幼婴尿稀释功能接近成人,可将尿稀 释至40mmol/L,但因肾小球滤过率较低, 大量水负荷或输液过快时易出现水肿。
1
酸碱平衡调节:
1
泌尿道感染
3. 患儿自身的异常
生理特点:尿道短、包茎,泌尿道防御功能差; 泌尿道上皮有菌毛特异性受体
先天畸形:后尿道瓣膜、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 窄、多囊肾、肾盂积水等使尿流不畅
大便后未及时清洗被污染的会阴部,婴幼儿坐 地玩耍致尿道口污染。
1
3. 患儿自身的异常
膀胱输尿管返流:是儿童慢性或再发性泌尿系 统感染的促发因素,如各种原因所致的肾盂积 水、肾囊肿等。
1
3、小儿排尿及尿液特点
(1)尿量和排尿次数 (2)排尿控制 (3)尿的性质
1
(1) 尿量和排尿次数
新生儿尿量为每小时1~3ml/kg 为正常 每小时< 1.0ml/kg 为少尿 每小时< 0.5ml/kg 为无尿
少尿:幼 儿< 200ml/日 正常:500ml- 600ml 学龄前< 300ml/日 正常:600ml- 800ml 学龄期< 400ml/日 正常:800ml- 1400ml
1
(3)尿的性质
尿 色 正常小儿尿色淡黄,寒冷季节 放置 后有碳酸盐或磷酸盐结晶析出,尿液呈乳白色 沉淀。 酸碱度 弱酸性,PH值在5~7范围 尿液渗透压和尿比重 尿蛋白 尿细胞和管型
1
尿液渗透压和尿比重
尿液渗透压从新生儿时期逐渐增加,一岁 约接近成人水平 儿童通常为500~800mmol/L; 尿比重为 1.011~1.025 尿渗透压(mmol/L)大致相当于(尿比重1.000)×40000
新生儿及婴幼儿易发生酸中毒,主要原 因有: ①肾保留HC03-的能力差,碳酸氢盐的肾 阈低,仅为19-22mmoL/L; ②泌NH3和泌H+的能力低; ③尿中排磷酸盐量少。
1
肾脏的内分泌功能
新生儿的肾脏已具有内分泌功能,其血 浆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均等于或 高于成人,生后数周内逐渐降低。 新生儿肾血流量低,因而前列腺素合成 速率较低。 由于胎儿血氧分压较低,故胚肾合成促 红细胞生成素较多,生后随着血氧分压 的增高,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减少。
无尿: < 30∼50ml/日 正常每日尿量(ml)约为(年龄-1)×100+400
1
排尿次数(日) 尿量(ml/日)
新生儿期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前期 学龄期
20—25 15—16 6—7
80—200 400—500 500—600 600—800 800—1400
1
(2)排尿控制
由脊髓反射完成,以后建立脑干—大脑皮层控制 3岁左右小儿能控制排尿 1岁半至3岁主要通过控制尿道外括约肌和会阴肌控制 排尿。 若3岁以后仍保持这种排尿机制,不能控制膀胱逼尿肌 收缩,则出现不稳定膀胱,表现为白天尿频尿急,偶 然尿失禁和夜间遗尿。
1
2、生理特点
新生儿出生时肾单位已达成人水平,也 具备大部分成人的功能,但由于发育尚 未成熟,整个机体和肾脏的调节能力较 弱,肾功能仅能满足健康状态下的需要 而缺乏储备,一般至1~1.5岁才达到成 人水平。
1
生理特点
1.肾小球滤过率 2.肾小管重吸收及排泄功能 3.肾小管浓缩和稀释功能 4.酸碱平衡(碳酸氢盐的阈低,新生儿及婴
受凉、营养不良及长期用免疫抑制剂导致机体 抵抗力下降。
泌尿道器械检查、留置导尿管、尿路损伤等易 导致感染。
1
泌尿道感染
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表现: 急性尿路感染:
因年龄不同表现不一 新生儿: 多为败血症的一部分。以全身症状为主,可有发热或 体温不升,吃奶差、苍白、黄疸、精神萎靡等(非特异表现) 婴幼儿:全身症状重(高热、咳、吐泻),局部刺激症状轻 (排尿时哭闹,尿频) 年长儿:与成人相同 上泌尿道感染: 发热、腰痛,可有肾区叩痛,也可有下尿 路症状 下泌尿道感染:尿频、尿痛、尿急,有时可见血尿,全身 症状轻微。
泌尿系统疾病
1
小儿泌尿系统 解剖生理特点
解剖特点 生理特点 小儿排尿及尿液特点
1
1、解剖特点
肾:相对大,位置低,2岁内 小儿肾脏在腹部可扪及。
输尿管:长而弯曲,易被压扁 、易返流,故易发生尿路感染
膀胱:位置较高,充盈时可入 腹腔
尿道:女婴较短仅1cm,且靠 近肛门;男婴尿道虽长 ,但常有包茎或包皮过 长,均可引起上行感染
1
尿蛋白
定性为阴性 定量<150mg/日 含
少量红细胞、白细胞和透明管型 12小时Addis计数:
红细胞<50万 白细胞<100万 管型<5000个
1
泌尿道感染
概述: 泌尿道感染是指病原体直接侵入泌尿道,在尿 液中生长繁殖,并侵犯尿路粘膜或组织引起损 伤而导致的炎症,又称为尿路感染。可有尿路 刺激征、发热、腰痛等症状,也可无任何症状, 仅在体检时发现细菌尿,称为无症状细菌尿。 临床上根据感染部位分为上尿路感染(肾盂肾 炎)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和尿道炎)。婴幼 儿有时感染难以定位,统称泌尿道感染。本病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2岁以下小儿多见,女孩 多于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