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下《固体与液体》免费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下《固体与液体》免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6e32d181c758f5f61f67f3.png)
---------------------------------------------------------------最新资料推荐------------------------------------------------------ 苏教版科学三下《固体与液体》免费教案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 1.认识固体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我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
● 能够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
● 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 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
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什么样的物体是液体。
● 知道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
● 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后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合作与交流。
● 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几种固体、几种液体;天平、小量杯、量筒、筛子、面粉、杯子、放大镜、锤子、擀面杖、记录表格、黄豆、玉米粉、绿豆、筛子。
学生准备:几种固体。
1 / 19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效果分析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提问:哪些物体是固体?哪些物体是液体?固体液体有哪些特点? 二、学习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将物体分类。
( 1)教师出示铅笔盒、布、鸡蛋、勺子、石头、水、胶水、面粉。
( 2)提问:你们能给这些物体分成固体和液体吗?( 3)学生分类并回答。
( 4)教师出示牙膏。
提问:牙膏是固体吗?( 5)学生讨论,产生疑问。
( 6)出示面粉和水,和面活动。
提问:和出的面糊是固体吗?( 7)学生争论,教师讲解中间物质。
牙膏和面糊都是混合体,称为流体。
2.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认识固体的性质。
( 1)提问:你们都带来了哪些固体。
( 2)小组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
( 3)小组讨论选用那种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
---------------------------------------------------------------最新资料推荐------------------------------------------------------ ( 4)教师提示学生要用各种方法观察(用眼看、用手摸、用工具研究),提示学生从各方面观察(如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配套K12】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教案
![【配套K12】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6da6a4f90f76c660371a0a.png)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认识固体教学目标: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3、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学重点: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墨水、胶水等液体,冰、面粉等固体。
学生实验记录单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布、玻璃、磁铁、别针等,剪刀,小刀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边说边演示:、出示一杯水。
这是一杯水,现在它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还是圆柱形的吗?这说明什么?(水的形状容易改变。
)2、出示一杯冰。
这是一块冰,它也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的形状改变了吗?这说明什么?(冰的形状不容易改变。
)3、教师小结:像水这一类形状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液体;像冰这一类形状不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固体。
4、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二、物体分类。
、同学们能够分清固体和液体吗,老师这里有一些物体,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2、出示:墨水、胶水、牙膏、面粉、石头、钢笔、食醋、白酒,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分类。
3、刚才有同学说面粉、牙膏形状容易改变,是液体。
大家同意吗?4、教师演示一:(水倒在纸板上,流走了。
面粉倒在纸板上,却堆积下来。
)这说明什么?5、教师演示二:(碗里放入面粉,加水搅拌,成糊状。
)像不像牙膏?它里面有些什么?(水、面粉)水和面粉分别是固体还是液体?小结:牙膏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
三、揭题:刚才老师带大家分辨了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认识固体。
(板书课题)四、探究固体的性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固体的性质呢?你想从哪些方面研究它们呢?你想用什么方法去研究?(自由发言)2、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出桌子上的固体,选择4种感兴趣的固体进行研究,比一比谁用的方法多,观察的仔细、全面。
【配套K12】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配套K12】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42e5e769dc5022abea000a.png)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认识固体教学目标: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学重点: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墨水、胶水等液体,冰、面粉等固体。
学生实验记录单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布、玻璃、磁铁、别针等,剪刀,小刀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边说边演示:出示一杯水。
这是一杯水,现在它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还是圆柱形的吗?这说明什么?出示一杯冰。
这是一块冰,它也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的形状改变了吗?这说明什么?教师小结:像水这一类形状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液体;像冰这一类形状不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固体。
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二、物体分类。
同学们能够分清固体和液体吗,老师这里有一些物体,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出示:墨水、胶水、牙膏、面粉、石头、钢笔、食醋、白酒,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分类。
刚才有同学说面粉、牙膏形状容易改变,是液体。
大家同意吗?教师演示一:这说明什么?教师演示二:像不像牙膏?它里面有些什么?水和面粉分别是固体还是液体?小结:牙膏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
三、揭题:刚才老师带大家分辨了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认识固体。
四、探究固体的性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固体的性质呢?你想从哪些方面研究它们呢?你想用什么方法去研究?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出桌子上的固体,选择4种感兴趣的固体进行研究,比一比谁用的方法多,观察的仔细、全面。
学生研究固体性质,填写活动记录表。
活动记录:认识固体石头木块布磁铁颜色形状硬度透明轻重共同之处学生汇报。
三年级科学下册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2e747fa8956bec0875e310.png)
第1课、认识固体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辨别周围的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
混合前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文具盒、石块、笔、鸡蛋等各种固体;水、饮料、胶水、酒精等液体;天平、量筒、量杯。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水、面粉、筷子、小勺、放大镜、筛子。
2、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锤子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认识有关固体和液体的一些知识。
(板书课题)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呢?2、学生回答。
(二)自主学习。
1、按固体和液体两类给物体分类。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物体,请学生按固体和液体分类。
(2)师生交流。
(3)还有哪些物体是固体或者是液体。
(4)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需要下定论,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即可。
(5)教师演示“和面”的实验。
往水里加水,不停地搅拌,直到搅不动为止。
边搅动边让学生描述当时是固体还是液体?从而让学生明确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2、研究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1)小组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
(2)组内讲座用哪些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
(3)分组实验。
请学生注意记录研究的情况。
(4)小组内交流,完善本组的研究成果。
(5)小组间交流,描述固体的性质,还要比一比,哪个组研究的项目多。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能够全面地认识固体的性质。
(6)引导学生总结固体的共同性质:都有一定的形状。
(7)学生实践活动:用多种办法把P44上列举的固体弄碎,并按硬度的强弱排队。
3、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是否变化。
教师带领同学们利用天平来共同完成这项实验。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9317dc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7b.png)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引言】本篇文章主要讲述小学科学教学中关于《固体和液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了解固体和液体的特征、区别和相互转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1. 能够描述固体和液体的特征和区别。
2. 了解固体和液体的物理性质。
3. 能够观察和描述物质在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固体和液体的特征和区别。
2. 理解固体和液体的物理性质。
3. 观察和描述物质在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水、纸巾、蜡烛、蜡烛台、碗、玻璃杯、铁钉等。
2. 实验器材:量筒、容器、放大镜等。
3. 实验环境:教室内配备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保证实验的安全进行。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回顾上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对固体和液体的兴趣,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固体和液体吗?有什么样的特征和区别?”2. 学习固体和液体的特征和区别通过实例展示固体和液体的特征和区别,引导学生观察和归纳,概括出固体和液体的特征: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
3. 学习固体和液体的物理性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固体和液体的物理性质。
例如,通过观察不同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引导学生发现固体和液体的温度变化规律,以及固体和液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4. 学习物质在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质在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例如,让学生观察冰的熔化和水的冻结过程,并提出问题:“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水为什么会凝固成冰?”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5. 拓展与应用通过实例展示固体和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固体和液体在各种物品和现象中的作用,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6. 总结与评价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固体和液体的特征和区别,以及它们的物理性质和相互转化过程。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310834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fb.png)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了解固态和液态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固态和液态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固态和液态的特征的区分。
2. 实验操作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使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总结固态和液态的特征。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固体和液体物品、实验仪器等。
2. 学生准备:记录本、画笔等。
六、教学内容1. 固体和液体的定义及特征。
2. 固态和液态的转化。
3. 固体和液体的常见类型。
4. 固体和液体的性质和用途。
5. 实验:固体和液体的溶解。
6. 实验:固体的吸附。
7. 实验:液体的表面张力。
8. 实验:液体的扩散。
9. 实验:固液混合物的研究。
10. 生活中的固体和液体应用实例。
11. 课堂小结。
12. 作业布置。
13. 拓展阅读。
14. 教学反思。
15. 课后评价。
六、教学内容6.1 固体和液体的定义及特征引导学生了解固态物质的特点: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排列紧密。
引导学生了解液态物质的特点:没有固定的形状,但具有固定的体积,分子排列相对松散。
6.2 固态和液态的转化介绍固态转化为液态的过程,如冰融化成水。
介绍液态转化为固态的过程,如水结冰。
六、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实物展示等方式直观地展示固体和液体的特征。
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固态和液态的转化过程。
七、教学内容7.1 固体和液体的常见类型引导学生了解常见的固体类型,如金属、非金属、晶体等。
引导学生了解常见的液体类型,如水、油、酸、碱等。
7.2 固体和液体的性质和用途介绍固体的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硬度等。
介绍液体的性质,如溶解性、表面张力、扩散性等。
小学科学三年级第三单元《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第三单元《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1cb2f47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32.png)
小学科学三年级第三单元《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第2课《把固体放到水里》继续研究固体的性质,主要通过把固体放到水里的方法,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
本课通过把物体放到水里后呈现的两组现象:沉与浮、溶解与不溶解,研究固体的另外一些性质。
两种现象在教学中的地位相同,教学过程中先后次序也可以颠倒。
而分离,则是溶解与不溶解后派生出的一个相关问题。
因而,本课有研究,也有拓展。
从年龄特点看,三年级的学生此时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本课的内容他们非常喜欢探究。
二、教学目标1.了解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由它的轻重决定。
2.知道固体与水能混合也能分离,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3.体验生活中处处科学,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四、教学难点能够区分溶解与混合现象间的差别。
五、教学准备1.分组材料:水槽、泡沫、硬币、木块、石子、塑料、苹果、蜡烛等。
2.视频资料:讲解常用的分离方法,介绍结晶分离实验。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
1.谈话: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材料,请各组快速对照桌上的记录表检查材料是否都有了。
(教师板贴材料名称)学生检查。
2.谈话: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些物体都是固体(板书:固体),如果将这些固体放入水里(补充完整课题),会出现什么现象?(相机板书:沉浮、溶解、不溶解)(二)探究固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
1.那么,这些固体在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呢?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并在表格相应的位置做好记录。
(1)学生预测。
(2)学生汇报,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请来说一说。
(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大家的预测是否正确呢?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
2.学生进行猜测、分类活动、教师巡视和小组情况。
3.汇报猜测结果。
大家预测的结果不一样,怎么办?我们怎样才能准确知道物体放入水中会出现哪些现象呢?仅仅凭我们的直观感觉和猜测是不够的,科学是讲究准确的,要真正获取答案是不能仅靠猜测和估计的,那就要我们用实验来证明。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9a7fdd4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77.png)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固态和液态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固态和液态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2. 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3. 固态和液态的转换。
三、教学重点:1. 固态和液态的基本特征。
2. 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四、教学难点:1. 固态和液态的转换。
五、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固态和液态的实物,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2.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固态和液态的转换。
3. 讨论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固体和液体的定义及基本特征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引发学生对固体和液体的思考。
2. 讲解:讲解固体和液体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3. 实践:让学生观察和触摸固体和液体,加深对它们特征的理解。
第二课时:固体和液体的区别1. 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2. 讲解:讲解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3. 实践: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固体和液体的不同特性。
第三课时:固态和液态的转换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固态和液态转换的思考。
2. 讲解:讲解固态和液态的转换。
3. 实践: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固态和液态的转换过程。
第四课时:冰的融化1. 导入:通过冰的融化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固态和液态的转换。
2. 讲解:讲解冰的融化过程。
3. 实践: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冰的融化过程。
第五课时:水的蒸发1. 导入:通过水的蒸发现象,引导学生了解液态和气态的转换。
2. 讲解:讲解水的蒸发过程。
3. 实践: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水的蒸发过程。
六、第六课时:固态和液态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固态和液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讲解固态和液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f16312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0b.png)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第一章:认识固体和液体1.1 学习目标:了解固态和液态的基本特征。
能够区分生活中的固体和液体。
1.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不同固体和液体,感知它们的不同状态。
通过实例讲解固态和液态的特征,如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液体有固定的体积但无固定形状等。
1.3 教学活动:准备不同种类的固体和液体,如球体、积木、瓶装水、牛奶等。
让学生观察和触摸这些物体,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状态。
引导学生发现固体和液体的不同之处。
第二章:固体的特征2.1 学习目标:了解固态的基本特征。
能够举例说明固态的特征。
2.2 教学内容: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思考固态的特征。
通过实验和实例讲解固态的特征,如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固体不易被压缩等。
2.3 教学活动:准备一些固体材料,如积木、橡皮泥等。
让学生尝试改变这些固体的形状,观察是否容易改变。
引导学生发现固体的形状和体积不易改变,不易被压缩等特点。
第三章:液体的特征3.1 学习目标:了解液态的基本特征。
能够举例说明液态的特征。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液态的特征,如液体有固定的体积但无固定形状,液体易于流动等。
3.3 教学活动:准备一些液体材料,如水、牛奶、果汁等。
让学生观察这些液体的形状,发现它们没有固定的形状。
引导学生尝试将液体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观察液体易于流动的特点。
第四章:固体和液体的转化4.1 学习目标:了解固体和液体之间可以发生转化。
能够举例说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转化。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实例了解固体和液体之间的转化,如冰融化成水,水结冰成冰等。
4.3 教学活动:准备一些固体和液体材料,如冰、水、盐等。
让学生观察冰融化成水的过程,发现固体可以转化为液体。
引导学生尝试在水中加入盐,观察水结冰成冰的过程,发现液体可以转化为固体。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学习目标:总结固体和液体的特征。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b0a43a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aa.png)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第一章:认识固体和液体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的特点,如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2. 了解液体的特点,如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3. 能够区分固体和液体。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各种固体和液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是什么。
2. 讲解固体和液体的特点:解释固体的定义和特点,液体的定义和特点。
3. 实验观察:让学生触摸固体和液体,感受它们的不同。
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复述固体和液体的特点。
第二章:固体的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的分类,如金属、非金属、有机物等。
2. 能够正确分类常见的固体。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各种固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分类。
2. 讲解固体分类:解释固体的分类标准和各种分类的特点。
3. 实验观察: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常见的固体,尝试进行分类。
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复述固体分类的知识。
第三章:液体的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液体的性质,如流动性、表面张力等。
2. 能够观察和描述液体的性质。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液体的图片和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液体的性质。
2. 讲解液体性质:解释液体的性质和原因。
3. 实验观察:让学生进行液体实验,观察和描述液体的性质。
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复述液体性质的知识。
第四章:液体的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液体的分类,如水、酸、碱、盐等。
2. 能够正确分类常见的液体。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各种液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分类。
2. 讲解液体分类:解释液体的分类标准和各种分类的特点。
3. 实验观察: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常见的液体,尝试进行分类。
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复述液体分类的知识。
第五章:固体和液体的相互作用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溶解、吸附等。
2. 能够观察和描述固体和液体相互作用的现象。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e93099f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a4.png)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是学生在学习物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固体和液体的特性。
本单元共安排了4课时的教学内容,分别是《固体的特征》、《液体的特征》、《固体和液体的分类》和《固体和液体的利用》。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固体的特征。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基本概念,对物质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和观察方面,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固体的特征,能运用固体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固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固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固体的名称,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探究固体的特征:(1)观察固体:学生观察教师提供的固体模型,说出固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
(2)实验验证: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固体的硬度、密度等特征。
(3)讨论交流: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固体的特征。
3.应用固体特征: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固体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4.总结固体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固体的特征。
5.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固体的特征,并进行记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形状、大小、颜色•硬度、密度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实验等环节的参与情况。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eee8b7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78.png)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第一章:认识固体1.1 学习目标:了解固体的特征,能够分辨固体和液体。
1.2 教学内容:通过观察和触摸不同种类的固体,如木块、金属、塑料等,让学生感知固体的形状、硬度等特征。
1.3 教学活动:观察和触摸不同种类的固体,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受和发现。
第二章:比较固体2.1 学习目标:学会比较不同固体的性质,如密度、硬度等。
2.2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不同固体的密度和硬度,并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区分它们。
2.3 教学活动:进行固体密度和硬度的实验,如用天平称量不同固体的质量,用硬度计测量不同固体的硬度,并进行小组讨论。
第三章:认识液体3.1 学习目标:了解液体的特征,能够分辨固体和液体。
3.2 教学内容:通过观察和触摸不同种类的液体,如水、盐水、牛奶等,让学生感知液体的形状、流动等特征。
3.3 教学活动:观察和触摸不同种类的液体,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受和发现。
第四章:比较液体4.1 学习目标:学会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如密度、酸碱度等。
4.2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不同液体的密度和酸碱度,并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区分它们。
4.3 教学活动:进行液体密度和酸碱度的实验,如用天平称量不同液体的质量,用pH试纸测试不同液体的酸碱度,并进行小组讨论。
第五章:固体和液体的相互作用5.1 学习目标:了解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溶解、吸附等。
5.2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学会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它们。
5.3 教学活动:进行固体和液体相互作用的实验,如观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研究活性炭对水中有色物质的吸附作用,并进行小组讨论。
第六章:固体和液体的转化6.1 学习目标:了解固体和液体之间的转化现象,如融化、凝固等。
6.2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固体和液体之间的转化现象,并学会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它们。
6.3 教学活动:进行固体和液体转化的实验,如观察冰块融化成水的过程,研究水在冷却过程中的凝固现象,并进行小组讨论。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772e46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34.png)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固态和液态的特征,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3.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固态和液态的特征1. 认识固态和液态的概念。
2. 了解固态和液态的特征。
3. 观察生活中的固体和液体。
第2课时:常见的固体和液体1. 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
2. 了解固体和液体的用途。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固态和液态的特征,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
2.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交流、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五、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各种固体和液体物品。
2. 工具准备:观察盒、记录本、画笔等。
3. 环境准备:干净的实验桌、充足的光线等。
【教学反思】1. 部分学生在观察和描述固体和液态特征时,表达不够准确。
2. 部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操作能力较弱,需要加强指导。
1. 引导学生准确表达观察到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 加强对学生的操作指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各种固体和液体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是什么状态的吗?”二、学习固态和液态的特征(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固态和液态物品,提问:“固态和液态有什么不同?”三、观察生活中的固体和液体(10分钟)1. 教师发放记录本和画笔,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固体和液体,并将观察到的现象画下来。
2. 学生观察、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你们知道固态和液态的特征了吗?”五、课后实践(课后自主完成)1. 教师布置课后实践任务:观察家里的固体和液体,并用画笔记录下来。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2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46b06c66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8a.png)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第一章:认识固体和液体教学目标:1. 了解固态和液态的基本特征。
2. 能够区分生活中的固体和液体。
教学内容:1. 固态和液态的定义。
2. 固态和液态的特点。
3. 生活中的固体和液体举例。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引导学生发现固体和液体的存在。
2. 讲解固态和液态的定义和特点。
3.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固体和液体。
4.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固体和液体例子。
作业:1. 观察家里或学校的物品,找出固体和液体,并记录下来。
第二章:固体的形状和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形状和结构的特点。
2. 能够用工具改变固体的形状。
教学内容:1. 固体形状和结构的特点。
2. 改变固体形状的工具和方法。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引导学生发现固体形状和结构的特点。
2. 讲解固体形状和结构的特点。
3. 展示改变固体形状的工具和方法。
4. 学生分组实验,用工具改变固体的形状。
作业:1. 观察家里或学校的物品,找出可以改变形状的固体,并尝试改变它的形状。
第三章:液体的特性教学目标:1. 了解液体的特性。
2. 能够描述液体的特点。
教学内容:1. 液体的定义和特点。
2. 液体的常见现象。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引导学生发现液体的存在。
2. 讲解液体的定义和特点。
3. 举例说明液体的常见现象。
4.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液体的特性。
作业:1. 观察家里或学校的液体,描述其特点和常见现象。
第四章:液体的流动教学目标:1. 了解液体流动的原因。
2. 能够观察和描述液体流动的现象。
教学内容:1. 液体流动的原因。
2. 液体流动的现象。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观察教室里的液体,引导学生发现液体流动的现象。
2. 讲解液体流动的原因。
3. 举例说明液体流动的现象。
4.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液体流动的现象。
作业:1. 观察家里或学校的液体,描述其流动的现象和原因。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教案 - 副本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教案 - 副本](https://img.taocdn.com/s3/m/9133991f90c69ec3d5bb75ad.png)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1、认识固体教学目标: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3、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学重点: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墨水、胶水等液体,冰、面粉等固体。
学生实验记录单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布、玻璃、磁铁、别针等,剪刀,小刀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边说边演示:1、出示一杯水。
这是一杯水,现在它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还是圆柱形的吗?这说明什么?(水的形状容易改变。
)2、出示一杯冰。
这是一块冰,它也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的形状改变了吗?这说明什么?(冰的形状不容易改变。
)3、教师小结:像水这一类形状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液体;像冰这一类形状不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固体。
4、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二、物体分类。
1、同学们能够分清固体和液体吗,老师这里有一些物体,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2、出示:墨水、胶水、牙膏、面粉、石头、钢笔、食醋、白酒,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分类。
3、刚才有同学说面粉、牙膏形状容易改变,是液体。
大家同意吗?4、教师演示一:(水倒在纸板上,流走了。
面粉倒在纸板上,却堆积下来。
)这说明什么?5、教师演示二:(碗里放入面粉,加水搅拌,成糊状。
)像不像牙膏?它里面有些什么?(水、面粉)水和面粉分别是固体还是液体?小结:牙膏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
三、揭题:刚才老师带大家分辨了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认识固体。
(板书课题)四、探究固体的性质1、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固体的性质呢?你想从哪些方面研究它们呢?你想用什么方法去研究? (自由发言)2、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出桌子上的固体,选择4种感兴趣的固体进行研究,比一比谁用的方法多,观察的仔细、全面。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01e3bf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77.png)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第一章:认识固体和液体教学目标:1. 了解固态和液态的基本特征。
2. 能够区分生活中的固体和液体。
教学重点:1. 固态和液态的基本特征。
2. 生活中的固体和液体。
教学难点:1. 固态和液态的特征。
教学准备:1. 固体和液体物品。
2. 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找出固态和液态的物品。
2. 学生分享找出的固体和液体。
二、探究固态和液态的特征(10分钟)1. 分组实验:每组选择固体和液体各一种,观察并记录其特征。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三、生活中的固体和液体(10分钟)1. 学生举例生活中固态和液态的物品。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复述固态和液态的特征。
第二章:固体的形状和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的形状和结构。
2. 能够用实验观察固体的形状和结构的变化。
教学重点:1. 固体的形状和结构。
2. 实验观察固体的形状和结构的变化。
教学难点:1. 固体的形状和结构的变化。
教学准备:1. 固体物品。
2. 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 提问:固体有什么特点?二、探究固体的形状和结构(10分钟)1. 分组实验:每组选择固体一种,观察并记录其形状和结构。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三、实验观察固体的形状和结构的变化(10分钟)1. 教师演示实验:用实验材料展示固体的形状和结构的变化。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复述固体的形状和结构。
第三章:液体的特征和变化教学目标:1. 了解液体的特征和变化。
2. 能够用实验观察液体的特征和变化。
教学重点:1. 液体的特征和变化。
2. 实验观察液体的特征和变化。
教学难点:1. 液体的特征和变化。
教学准备:1. 液体物品。
2. 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 提问:固体和液体的特点有什么不同?二、探究液体的特征(10分钟)1. 分组实验:每组选择液体一种,观察并记录其特征。
最新三下科学第三单元
![最新三下科学第三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fb7cd5ca5ef7ba0d4b733b11.png)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教学内容:1、认识固体2、把固体放到水里3、认识液体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目标: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如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等,并加以描述。
2、根据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
3、会使用简单仪器(如尺、天平、温度计)测量物体的常见特征(长度、质量、温度),能设计简单的二维记录表格,做简单的定量记录,并能使用适当的单位。
在此基础上,对其他物体进行估量。
意识到多次测量能够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德育目标: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4.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1、认识固体和液体的性质2、认识沉浮现象3、科学的实验方法的学习教学难点: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意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4、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5、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教学准备:1、实验用材料。
2、演示用图片、课件。
课时分配:1、认识固体:一课时2、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时3、认识液体:一课时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一课时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第一课认识固体教学目标:1、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等方面性质,并能描述。
2、能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那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德育目标: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认识固体教学目标: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学重点: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墨水、胶水等液体,冰、面粉等固体。
学生实验记录单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布、玻璃、磁铁、别针等,剪刀,小刀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边说边演示:出示一杯水。
这是一杯水,现在它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还是圆柱形的吗?这说明什么?出示一杯冰。
这是一块冰,它也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的形状改变了吗?这说明什么?教师小结:像水这一类形状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液体;像冰这一类形状不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固体。
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二、物体分类。
同学们能够分清固体和液体吗,老师这里有一些物体,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出示:墨水、胶水、牙膏、面粉、石头、钢笔、食醋、白酒,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分类。
刚才有同学说面粉、牙膏形状容易改变,是液体。
大家同意吗?教师演示一:这说明什么?教师演示二:像不像牙膏?它里面有些什么?水和面粉分别是固体还是液体?小结:牙膏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
三、揭题:刚才老师带大家分辨了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认识固体。
四、探究固体的性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固体的性质呢?你想从哪些方面研究它们呢?你想用什么方法去研究?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出桌子上的固体,选择4种感兴趣的固体进行研究,比一比谁用的方法多,观察的仔细、全面。
学生研究固体性质,填写活动记录表。
活动记录:认识固体石头木块布磁铁颜色形状硬度透明轻重共同之处学生汇报。
五、总结固体有哪些共同的特征?认识一种固体,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六、拓展延伸课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固体继续研究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目标: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用言语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知道哪些固体可沉浮,哪些固体可溶解。
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对继续研究固体的性质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固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记录表学生分组研究材料:苹果和苹果块、粉笔和粉笔头、蜡烛和蜡烛头、砂糖和方糖、土豆和土豆块各若干组教学过程:一、出示材料,观察比较今天,我们要做有趣的实验,大家看看,认识这些材料吗?说一说,桌上有几类材料?学生认识材料,比较两组材料的不同和相同。
二、提出问题,进行预测谈话:老师这儿有一些固体,现在我要把这些固体放到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桌上的固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你们先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预测一下,如果小组中有不同的意见,那该怎么办?下面请同学们分组预测一下自己桌上的固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是溶解还是不溶解?看哪个小组最快!两种材料在水中的表现会一样吗?提出自己的想法表现在记录纸上。
三、确定方案,指导探究实验。
小组讨论探究主题,商定探究计划。
提出实验注意要求:观察在什么时间最佳?怎样放固体?需要搅拌吗?实验桌的整理等。
指导记录的方法。
溶解用黑点、气泡用圆圈、沉浮用箭头等学生探究,教师巡视。
学生完善记录资料。
整理交流,发现规律。
提出整理实验资料的任务,形成总结。
有什么发现?哪些是自己想到的?哪些是自己没想到的?那你们认为苹果会浮在水上,可能是什么原因呢?总结实验结果。
四、研究固体的溶解与分离有些固体不溶解于水中,有些溶解,人们正是利用了溶解的道理,做了许多事情,如喝高乐高果汁,你会发现它的溶解吗?怎样提炼出海水里的盐?介绍过滤、沉淀、蒸发几种常见的分离固体的方法。
五、总结提升,得出结论我们研究了几类固体放入水中的情况,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意外的现象,大家总结一下,通过研究,你有什么发现?把液体倒进水里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液体能互相混合,混合不同的物质能形成新物质的科学事实,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
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体验实验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事物。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食用油、蜂蜜和红色的酒精、试管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入主题谈话:在前面的科学课中,我们谈到了把固体放进水里,请大家回忆一下,当我们把固体放进水中时,会出现哪些现象?揭题:如果我们把液体也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二、认识把液体倒入水中的常见现象谈话:大家自己带了一些液体,说说自己带的是什么液体?在家里一般怎么玩这些液体?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种液体,分别是食用油、蜂蜜、和酒精大家猜猜看,如果把它们分别倒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谈话: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最好还是亲自动手试一试,大家可以从试管架上取出装有酒精、蜂蜜、食用油的试管,把这些液体分别倒入装有水的试管里,然后把试管放回试管架,静静地等待一段时间,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把你的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单“结果”一栏。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小组汇报观察结果三、创设情境,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谈话:许多同学都发现:把酒精倒进水里后,水的上面一部分变红了,下面一部分没有变色。
看来我们原来的预测:“红水会溶解于水”,好象不够准确。
揭疑:到底酒精能不能溶解于水呢?老师也做了一次实验,大家观察一下,和你们的有什么不同。
思考讨论:为什么老师的酒精和水混合后,酒精会溶解呢?猜猜看,老师当时是怎么做的?四、实验验证谈话:目前同学们提出了几种可能,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光说还不能解决问题啊,还得……讨论:可是有个问题,老师准备的酒精没这么多,而且实验时间也不多了,不可能每种假设都去验证一下,怎么办呢?学生分小组做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五、让学生舒心地象科学家那样搞研究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研究验证了自己的假设,真不错。
现在,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谈话:同学们一定还有很多自己的问题,老师不能一一写出来了。
这样吧,大家可以从这些问题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液体开展研究,你可以先提出自己的假设,再设计实验来验证,实验材料可以从实验角取用。
小组内可以先分一下工,别忘了把你们的实验过程及时记录下来。
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这一阶段大约6—7分钟。
不时有学生兴奋地向老师汇报自己的发现。
学生汇报六、拓展提问:许多同学都发现了一个现象,不管怎么搅,油都不会溶解,你们有没有办法使油溶解呢?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刚才有一个同学问我要一个杯子,说想做实验。
是啊,今天我们在试管里看到的现象如果换成比试管大了许多的杯子还会重新出现吗?布置:大家回去亲自研究一下,等有了结果可别忘了告诉老师。
把液体倒进水里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知识与技能知道液体在水中也有沉浮现象。
知道有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有些液体不能溶解在水里。
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制作鸡尾酒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事物。
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知道有的液体溶于水,有的液体不溶于水。
最后的总结是在激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去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中结束的。
这样的设计,更好的将课堂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了学生探索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兴趣,体现“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食用油、水、蜂蜜、红酒试管、试管架、记录纸,cAI。
学生准备:课前布置让学生带自己想研究的液体。
课时安排课时一、谈话导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引入探究的主题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把固体放进水里,会出现哪些现象?学生自由发言。
师:在前面的探究过程中我们是把固体放进水中,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
那么,如果我们把液体也倒进水里去又会怎样呢?大家想不想来研究这个问题?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液体在水里的沉浮师:这儿有三种液体,分别是:食用油、蜂蜜和红酒,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将它们分别倒入水中会怎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想。
学生的猜想可能分为:油会浮在水上,蜂蜜会沉,红酒会使水变色,有酒味油浮在水上、蜂蜜和红酒沉在水底。
等等师:你们猜想了这么多的可能性,我们需要怎么来验证呢?师:老师建议同学们先不要急于动手做,先来说说做这个实验需要注意些什么?温馨提示:①、注意每个试管上的标签,不要把液体搞混了。
②、将液体倒入另一个试管时,要沿试管壁慢慢倒入,不要倒在外面。
学生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
汇报实验现象。
组一:你们组猜想的什么?实验现象呢?和之前的猜想有什么不同?实验中有什么收获?组二:师:第二个发言的组,要增加难度了。
请在说出猜想和结论时,用你的语言给我们再现一下液体倒进水的过程,好吗?实验中有什么收获?教师相机小结。
三、探究液体在水里的溶解通过前面的试验,我们得出:红酒能溶解在水里,油和蜂蜜不能溶解在水里。
油和蜂蜜真的不能溶解在水里吗?能还是不能?想想看有什么简单可行的办法吗?学生发言。
师:板书“搅拌”,搅拌后会怎么样?学生分组实验,用吸管搅拌。
交流试验现象。
搅拌之后有什么变化?能不能溶解呢?说明什么?看来我们以后想快速的喝到甜甜的蜂蜜水,得怎么做呀?谁能对比固体在水中的情况来给大家小结一下前面的实验?四、综合探究。
师:如果把这三种液体都倒进一杯水里,会怎样?学生说猜想。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来试试看。
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什么?实验要求:在一个空试管中按照蜂蜜→水→红酒→油的顺序倒入液体,看看有什么现象产生?注意请沿试管壁慢慢倒入,不要倒在外面。
液体分层后,不要搅拌,观察现象并记录。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交流实验现象。
说明什么?师:如果改变放入的顺序呢,会怎样?学生说猜想。
学生分组实验,汇报交流。
教师相机总结。
五、扩展活动。
1、师:请每个小组把调试的液体展示在讲台上。
瞧它们像什么?2、师:鸡尾酒就是这样被调制出来的。
现在,我们一起欣赏一段鸡尾酒的风情。
先请大家闭上眼睛。
听,一曲悠扬的萨克斯风情把我们带入鸡尾酒的世界。
请慢慢睁开双眼,尽情欣赏。
3、怎么样?学生自由抒发感想。
师:那么,你们能不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做一杯鸡尾酒呢?先在组内讨论一个方案,想想如何完成这件艺术品。
5、开始吧。
usic……学生分组自制“鸡尾酒”。
展示学生的作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