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到动脉栓塞的直接证据_脑血流微栓子监测

合集下载

TCD微栓子监测方法学

TCD微栓子监测方法学

高山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TCD 微栓子监测-方法高山Spencer MP et al. Stroke.1990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用TCD 监测大脑中动脉栓子1990年,Stroke高山有时压CCA手术开始手术结束回病房术中常规监测偶尔偶尔TCD 监测(同侧MCA )恢复室CEA 术中TCD 监测高山第一幅图是移动探头时的伪差100cm/s1s信号最强是在基底部,且与基线相连高山第二幅图是两个典型的气栓能明显区分的栓子频率,像“鸟鸣”一样的声音,出现栓子时增益自动降低了(背景信号很弱)100cm/s1s高山100cm/s100cm/s第三幅图松开CCA 钳夹时的两个气栓在收缩晚期出现流速相对高栓子持续时间短在舒张期出现流速低栓子持续时间长因为栓子强度超过背景血流信号40dB ,栓子信号出现了混叠现象混叠效应(aliasing )混叠效应(aliasing )1s1s高山第四幅图松开CCA 钳夹后持续15秒的气栓松开CCA 钳夹第15秒最后一个气栓高山第五幅图让作者推测以下信号有可能是固体所组成Formed-element embolusSolid embolus后来高山作者根据什么猜测这可能是固体信号呢?第一个猜测可能是固栓信号是手术结束12分钟后在恢复室记录到的叫醒的最初神经功能正常,后逐渐出现右侧肢体无力及失语术后床旁颈动脉超声显示血管通畅,但TCD 在同侧MCA 持续监测到固体栓子信号病人被送回手术室,进行二次手术二次术中持续TCD 监测仍然有固体信号,直到再次夹闭CCA 后固体信号消失二次打开CCA 后,在第一次夹闭的CCA 部位发现了撕裂的内膜并有轻微夹层,在该部位粘附着一个大的血小板血栓,病变延伸到颈动脉内膜剥脱的近端例105,无症状LICA 狭窄90%行CEA夹闭CCA 后,LMCA 血流速度从78/25下降至50/23cm/s ,残端压50mmHgCCA 夹闭时间26分钟,未行分流松开CCA 钳夹时仅在 1.5秒内记录到气栓信号高山二次术后,CCA 钳夹松开后,以及此后两天内未再监测到固体栓子术后即刻头颅CT 未发现梗死灶手术48小时后复查头颅CT ,左侧MCA 分布区的颞枕分水岭区梗死,但未累及底节给予了抗凝及康复治疗,5周后出院时仅遗留找词困难,肢体功能恢复正常很明显,这个病人的卒中是因为CCA 形成的血栓反复脱落,成为固体栓子,流过MCA ,并最终进入到它的分布区尽管这个病人术中未行分流,但卒中不可能由低灌注所致,因为夹闭CCA 期间的残端压和同侧MCA 血流速度都提示灌注充分气栓也不大可能是导致卒中的原因,因为松开CCA 钳夹后出现气栓累计持续时间仅2.3秒作者结论性地说:TCD 能够监测到固体栓子信号,并解释了卒中发生的原因高山第六幅图让作者更加确定这些信号应该是固体所组成的压了一下CCA放大100cm/sCEA 手术还没开始!高山CEA 手术过程中松开颈外和颈总动脉TCD 在同侧MCA 监测到栓子信号7例病人观察到此现象作者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开放ICA 后,MCA 记录到更多栓子Spencer MP et al. Stroke.1990说明气栓可以通过眼动脉反向进入大脑中动脉高山病例190一侧单眼黑蒙症状侧MCA 监测到固体栓子信号,在术前一天,在术前即刻同侧ICA 闭塞,眼动脉血流反向切开颈动脉分叉,发现斑块深部有两处溃疡,一处在CCA 末端,另一处在狭窄的ECA 起始。

动脉到动脉栓塞性脑梗死的诊断和处理

动脉到动脉栓塞性脑梗死的诊断和处理

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类型(Szabo分型)
Several disseminated small lesions
Multi- microembolization
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类型(Szabo分型)
Small lesions in hemodynamic risk zones
Border zone infarction
其它缺血性卒中或TIA
中度高危
或 氯吡格雷
只有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 (一级预防)
中危
阿司匹林
栓塞的 MRI
栓塞的MRI
问题1: 上述病例中您认为最可能的发病机制是?
A 动脉栓塞 B 血液动力学机制 C 穿支病变
问题1: 上述病例中您认为最可能的发病机制是?
A 动脉栓塞 B 血液动力学机制 C 穿支病变
Negative Remodeling
RR < 0.95
SchoenhEagEeMn eCtoanl.toCuirrculation 2000; 101:598-603
5 血管闭塞
栓塞性事件 血流动力学事件
症状性脑动脉粥样硬化
脑 动
TIA



硬 脑梗死 化
血流动力学性 栓塞性 混 合性
血流动力学性 栓塞性 混 合性
斑块MRI显示,血管内膜表面不完整,红色箭头为手术切口,白色箭头显示斑 块自身纤维帽破裂,蓝色箭头显示管腔内血栓形成,(H&E)*400显示血栓内 含大量包膜完整红细胞,为新鲜血栓形成,使管腔严重狭窄。
颈动脉球部扁平斑块 不均质
IV-Va型病变
VI型病变
颈动脉斑块MRI成像方法
以颈动脉分叉为中心,进行横断面扫描,范围2cm,包括四种不同对比加权图 像:PDWI,TIWI,T2WI和TOF,为了减少分析时各层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选取 扫描层距为2mm。这样平均每根动脉标本有12-18层图像与剥离标本的组织切 片相比较

血栓机制

血栓机制

[分享]血栓形成的机制血栓的形成机制血栓的形成机制一、基本概念: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Thrombosis)。

血栓可以发生在体内任何部位的血管内,导致血液流动停止或血液流动淤滞。

在微循环的小血管或中等大小血管内的血栓,可见有完全堵塞血管的栓子,而在大动脉内,血栓形成往往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关。

静脉血栓形成的速度较快,且有延伸现象。

二、结构与分类:由于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血栓内所含的组成成份及其结构也会有所不同,临床上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血小板血栓主要由血小板组成,在栓子中可见大量的血小板聚集体,其间有少量的纤维蛋白形成网状,血小板与纤维蛋白交织在一起,在聚集体周围的血小板发生释放反应更活跃,常见于微血管内。

(2)白色血栓此类血栓内富含血小板、白细胞、纤维蛋白及少量红细胞,外观呈灰白色。

栓子表面粗糙、卷曲、有条纹。

血栓的形成与血管壁的创伤有关,故常呈现为附壁血栓,多见于动脉内。

(3)红色血栓主要成份为红细胞、白细胞、纤维蛋白及少量的血小板。

血栓与管壁黏附较疏松,易脱落而造成远端血管的血栓栓塞。

(4)混合血栓在结构上可分为头、体、尾三部分,头部由白色血栓形成,体部由红色血栓与白色血栓组成,尾部由红色血栓组成。

血栓头部常黏附于血管壁,形成附壁血栓。

(5)微血栓由纤维蛋白及单体构成,内含不同数量的白细胞和血小板,或少量的红细胞。

外面透明,故又称为透明血栓。

多发生于前毛细血管、小动脉及小静脉,在DIC 或休克发作时可见此类血栓。

(6)感染性血栓由细菌和中性粒细胞残体构成,栓子外观呈现绿色或灰黄色。

血栓可由于菌血症、血管壁的炎症或细菌所致的管壁损伤而使血管内皮抗栓能力下降所致。

三、参与血栓形成的因素随着研究的深入,与认识水平的提高,血栓形成的过程越来越为人们所了解,参与血栓形成的因素非常复杂,但从宏观上讲,影响到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简要介绍如下。

高山教授TCD

高山教授TCD

序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技术传入我国已有十余年历史,其创始人Aaslid教授也曾经在我国参加过国际会议,讲授TCD的知识和技术。

但国内有些学者对TCD技术颇有看法,认为其结果不可靠:例如有时明明MRA或DSA已经发现有血管狭窄,而TCD却为正常所见;有时则相反,MRA和DSA都正常,可TCD却有异常;更有甚者,病人的血压、血脂、血糖一切都正常,而TCD出了一个脑动脉硬化的报告,这种报告不仅使病人产生顾虑,也使医师感到迷惑。

我觉得很有必要在TCD的技术和临床应用方面有一个规范化的指导,使医师、技术员都能遵循、阅读、理解、使用,只有这样,TCD检查才能广泛地在临床应用,并受到医师和病人的欢迎。

摆在案头的一本新书“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诊断技术与临床应用”在粗读后感到十分欣喜,因为它仔细描述了TCD的检查方法和注意要点,强调脑动脉的解剖、病理状态下脑血流的方向和频谱形态的变化以及全面分析颅内外频谱是TCD诊断的关键所在。

这个观点为正确使用TCD技术奠定了基础,摈弃了不规范的操作、随心所欲地出报告、莫名其妙地解释结果等行为,是重要的正本清源之举。

其次,作者结合多年来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颅内外动脉狭窄和闭塞的TCD改变举出许多具体的例子,特别强调侧支循环形成后如何判断其开放与否以及脑血流的变化,这对决定颅内外动脉是否需要手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已经在多次大会诊中受到神经内、外科医师的首肯。

第三,脑血流中微栓子的监测是近年来颅内外闭塞性脑血管病的一个新热点。

既往多半着眼于对心脏病和颈内动脉狭窄的微栓子监测,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颅内大动脉狭窄部位也能进行微栓子监测,而且对颅内大动脉狭窄的微栓子监测可以解释一部分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这一点,丰富了动脉-动脉微栓塞的学说。

有关颅内大动脉狭窄微栓子监测的文章已经在多篇国外杂志上发表。

第四,TCD对脑死亡的诊断具有方便、灵活、易操作、可重复的特点,国内、外都将其列为脑死亡的诊断标准之一。

经颅多普勒微栓子监测在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经颅多普勒微栓子监测在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北方药学 2 0 1 4年第 1 1 卷第 3期
6 5
经颅 多普勒微栓子监测在缺 血性卒 中的临床研 究进展
李 芸 王慧玲 ( 内 蒙古医科大 学第三附 属医院/ 内 蒙古 包钢医院 神经内 科 包头 0 1 4 0 1 0 )
摘要 : 目 前, 经颅 多普勒( t r a n s c r a n i a l D o p p l e r , T C D ) 微栓子监测技 术在 缺血性卒 中发病机制的研究 中已 得到 广泛应 用。而且 . 大 量临床观察表明 , 这项技 术在探讨缺 血性卒 中的临床 分型 、 预 测缺血事件 的发生、 评价 治疗效果及判 断顸后 等方面均可提供 客
B a o G a n g Ho s p i t a l , B a o t o u 0 1 4 0 1 0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C u r r e n l t y , t r a n s c r a n i a l Do p p l e r( T CD) mi c r o e mb o l i mo n i t o r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h a s b e e n wi d e l y u s e d i n t h e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
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 t h e c l i n i c a l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o f i s c h e mi c s t r o k e ,p r e d i c t i n g t h e o c c u r r e n c e o f i s c h e mi c e v e n t s ,e v a l u a t i n g t h e t h e r a p e u t i c e f f e c t a n d p r o g n o s i s ,e t c . He r e i s t o r e v i e w r e c e n t r e s e a r c h . Ke y wo r d s : T r a n s c r a n i l a D o p p l e r Mi c r o e mb o l i I s c h e mi c s t r o k e

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微栓子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微栓子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范 进, 李 倩综述 , 陈光 辉 审 校
【 摘要】 颅 内外动脉栓子 弓 起 的动 脉一 l 动脉 栓塞 是缺 血性 脑卒 中的主要 发病 机制 之一 。利 用经 颅 多普勒 (rncai t srna a l
D p l , C 超 声 诊 断 仪 监 测 颅 内血 管 微 栓 子 , ope T D) r 在探 讨 缺 血 性 脑 卒 中 发 生 机 制 , 测 急 性 脑 血 管 事 件 发 生 、 价 药 物 疗 效 、 预 评 监 测 手 术 过 程 和 判 断 预 后 等 方 面 发 挥 着 重 要 作 用 。文 中就 近年 来 的研 究 进 展 作 一 综 述 。
医学研究生学报 2 1 0 0年 9月 第 2 3卷 第 9期 JMe ot a V 1 3 N .9 S p mbr 2 1 dP s r, o.2 , 8


经 颅 多 普 勒 超 声 监 测 微 栓 子 的 临 床 应 用 与 研 究
在 脑 血管病 的诊 断和 治疗 中得 到越来 越广 泛 的应用
和重 视。
缺 血性 脑卒 中是 全 球 发 病 率 、 残 率 和 死亡 率 致
都 极高 的疾病 。 而源于 颅 内外动 脉或 心脏 的栓 子 引
起 动脉一 动脉 栓 塞是 缺 血 性 脑 卒 中 的主 要 发 病 机 制 之 一 。对 于 急性 脑缺 血 事 件 , 疾 病 发 生之 前 , 在
m i to e. Tr n c a a pp e ni rn fm ir e o i ly n i p ra o e i x o i h e ha s fic mi to c sr k a s r nilDo lr mo t i g o c o mb l a s a m o tntrl n e plrng t e m c nims o s he c sr ke, o p

脑梗死CISS分型

脑梗死CISS分型

66
2021/5/9
67
2021/5/9
68
2021/5/9
69
2021/5/9
70
2021/5/9
71
2021/5/9
72
2021/5/9
73
2021/5/9
74
2021/5/9
75
2021/5/9
76
2021/5/9
长节段夹层
77
2021/5/9
78
2021/5/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79
3. 有至少一个以上卒中 危险因素或有至少1个 以上的系统性动脉粥 样硬化证据
2021/5/9
9
大动脉粥样硬化
肯定
2021/5/9
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非穿支动脉供血区孤立梗死灶的任一急性梗死灶 类型
不合并心源性栓塞证据
并排除了其他肯定的病因
10
缺血性卒中的病因
大面积脑梗死或多发梗死, 符合栓塞病灶特点
2021/5/9
25
动脉到动脉栓塞型
2021/5/9
大脑中动脉狭窄 多发梗死灶
26
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卒中的 发病机制
相应大动脉重度狭窄( >70%)的血管影像学证 据
有相应区域血流灌注下 降的证据
DWI上无梗死灶(头颅 CT、MRI-T2或Flair相显 示无梗死灶都不能算做 是真正没有梗死病灶
易损斑块的血液学分子标志
hs-CRP等(特异性不强)
2021/5/9
动脉-动脉栓塞的直接证据 脑血流微栓子信号 (TCD-MES)
45
2021/5/9
46
分水岭梗死往往伴随其他梗死类型

__高山教授TCD

__高山教授TCD

前言,TCD)1982年挪威学者Rune Aaslid等率先将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Doppler,TCD 用于临床,其无创、价廉、可靠、便携等特点迅速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浓厚兴趣。

最初,TCD被用来监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动脉痉挛,但很快它就在诊断脑供血动脉狭窄、判断侧支循环建立、动态观察急性颅内压增高和脑循环停止等方面得到了充分肯定;到了20世纪90年代,TCD又在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评估和脑血流微栓子监测等领域崭露头角。

从最初的仅应用于神经外科和重症监护病房发展到今天广泛应用于神经内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麻醉科、脑动脉介入治疗中心和心脏及血管外科等临床科室。

随着TCD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仪器功能的不断完善,它的临床应用和科研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和重视。

遗憾的是,虽然TCD引进我国已有10余年历史,并且也已经遍布于全国大大小小医院,但因毫无科学依据的“血流速度减慢--脑供血不足”和不结合临床病情被滥用的“血流速度增快——脑动脉痉挛”等诊断报告,使其真正的作用和价值在很多地方长期得不到认识和发挥。

随着我国对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血管内支架成型术的兴起,国内越来越多的神经内外科医生虽仍持怀疑态度但已经开始关注无创的TCD 诊断技术,希望更多地了解它,我们也可喜地看到有更多对TCD已有某些了解的医生抱着极大兴趣希望掌握这门技术。

笔者自1991年开始学习、应用和研究TCD,北京协和医院完善的医疗设施使得TCD应用于临床诊断的早期就能在脑动脉造影的对照下蓬勃发展。

十余年来,笔者对TCD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从未间断过磨砺,与放射科、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和麻醉科室等长期合作,在自身的检查和诊断技术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病例资料。

多年的TCD教学以及与进修大夫的广泛交流,使笔者很久以前就已萌发了将这些病例资料编撰成书的念头,但一直深感自己在很多方面的不成熟,笔力不济而未付诸行动。

经颅多普勒超声常规检查指南

经颅多普勒超声常规检查指南

经颅多普勒超声常规检查指南一、目的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TCD)检查是利用人类颅骨自然薄弱的部位作为检测声窗(如颞骨嶙部、枕骨大孔、眼眶),采用低频率(1.6~2.0MHz)的脉冲波探头对颅内动脉病变所产生的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提供客观的评价信息。

同时通过4.0MHz连续波或2.0MHz脉冲波多普勒探头检测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ECA)及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颅外段全程获得相关的血流动力学信息。

1、通过检测深度、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血流音频评估脑血管功能及病变。

2、通过血流方向的变化判断颅内外动脉侧支循环的开放。

二、适应证1、脑动脉狭窄和闭塞。

2、颈动脉狭窄和闭塞。

3、脑血管痉挛。

4、脑血管畸形。

5、颅内压增高。

6、脑死亡。

7、脑血流微栓子监测。

8、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监测。

9、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监测。

三、禁忌证和局限性TCD常规检测通常无禁忌证。

但是在经眼眶探测时必须减低探头发射功率(采用功率5%~10%),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患者意识不清晰,不配合。

2、检测声窗穿透不良,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

四、仪器设备1、超声仪:TCD检查采用的超声仪应配备1.6 MHz或2 MHz脉冲波探头,具有多普勒频谱分析功能。

2、检查床:普通诊查床,头部枕依患者舒适要求调整。

五、检查前准备TCD检查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但要告知受检者(上午检查者)应注意正常进餐适量饮水,以减少血液黏度升高导致脑血流速度减低,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超声检查前应简略询问相关病史及危险因素。

相关信息:①既往是否接受过同类检查及结果。

②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或戒烟等病史或相关危险因素的时间及用药类型。

③脑缺血病变的相关症状及体征。

经颅多普勒微栓子监测临床研究进展

经颅多普勒微栓子监测临床研究进展

经颅多普勒微栓子监测临床研究进展微栓子为缺血性卒中发作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对其实时监测意义重大。

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微栓子监测技术可以无创、实时、动态地检测循环中的微栓子,大量文献报道关于TCD微栓子监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危人群中的研究价值。

本文就微栓子监测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经颅多普勒微栓子监测发展史1990年,SPENCER等[1]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脑血流监测中发现,血流中通过的血小板或血栓碎片等固体颗粒可被TCD检测到,其称为微栓子信号(MES)。

1995年,Stroke发表了关于MES诊断标准的专家共识[2]:MES出现于血流频谱中,短时程(<300ms),信号强度比背景信号高3 dB,单方向,有尖锐的鸟鸣声或哨声。

自此,动脉栓塞实时监测成为可能,为研究脑血管病发病机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及评价药物疗效提供了新方向。

2008年,欧洲卒中组织(ESO)执行委员会和写作委员会[3]共同完成《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指南2008》,指出TCD是监测脑血流中MES的唯一方法。

2 经颅多普勒微栓子检测机制多普勒超声的反射强度以振幅反映。

TCD 发出的超声波波长大于红细胞直径,故超声波遇到红细胞会发生散射,而探头所接收到的只是直接返回部分的声强。

由于微栓子的直径和密度具有与红细胞不同的声阻抗,当血流中出现微栓子流动时,较多的超声波会被反射。

反射的强度与血液和微栓子的声阻抗差成正比,即两种物质的密度差越大,所接受到的反射声波信号就越强,在视频或音频中就会出现高声强信号。

TCD所探测到的高声强信号除与栓子性质有关外,还与栓子的大小及数量有关,微栓子越大,信号越强;微栓子越多,信号越密集。

因此,理论上认为循环中的微栓子可被TCD检测到[4]。

3 经颅多普勒微栓子监测方法与意义3.1 监测部位与方法主要检测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以大脑中动脉最常用。

TCD检查方法简介

TCD检查方法简介

1、TCD检查方法简介;2、TCD能进行检查的项目;3、TCD在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4、TCD在非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5、我国TCD存在的问题。

2、TCD检查方法简介脉冲多普勒超声探头,通过不同的检测窗口,TCD可以探测到颅底Willis环的各条动脉及某些分支,包括大脑中动脉-M1全长及M2起始、大脑前动脉-A1、大脑后动脉P1和P2起始、颈内动脉末端、颈内动脉虹吸段、眼动脉、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全长。

应用4MHz探头,可以探测到颈部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起始、颈外动脉起始、锁骨下动脉起始、椎动脉起始、椎动脉枕段、枕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

TCD能检测到颅内外动脉的示意图如图一所示。

3、图一4、TCD所探测动脉示意图如图二,在每一个探测点所探测到的是一幅幅独立的频谱图,如图二所示。

TCD频谱图中有以下重要参数:血流速度(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血流方向和频谱的形态。

5、图二6、TCD能进行检查的项目通过上述频谱图的参数,TCD可进行很多项目的检查。

7、1、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诊断。

通过血流速度增快的绝对值、比较各不同动脉血流速度之间的差以及频谱形态的改变,TCD可以诊断被检动脉是否有狭窄或闭塞。

TCD诊断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对于后循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会差很多,对于熟练的操作者,TCD还可以较准确地诊断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锁骨下动脉的狭窄或闭塞。

诊断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是TCD 常规检查中最主要的目的甚至也可以说是全部目的。

8、2、侧枝代偿的判断TCD可以准确判断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后Willis环侧枝代偿的情况。

图三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后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和眼动脉侧枝开放示意图这三条侧枝TCD 都可以根据相应动脉的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和压迫颈动脉试验得以判断。

图三颈动脉闭塞后Willis环侧枝开放示意图TCD还可以准确判断锁骨下动脉盗血是否存在、盗血程度以及盗血通路。

2024超声在脑血管病检查方面的应用优势与局限

2024超声在脑血管病检查方面的应用优势与局限

2024超声在脑血管病检查方面的应用优势与局限超声在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检查方面有重要作用。

超声诊断采用多普勒技术和脉冲回波技术,前者采用彳氐频超声波,能够通过计算血流速度推算出血管的狭窄程度适用于颅内大血管的检查后者应用于B型超声,采用高频超声波,能够显示血管腔内形态结构,主要用于颈部颈动脉和椎动脉的检测。

经卢页多普勒经卢页多普勒(transcranialDOPPler,TCD)由挪威学者Aaslid在1982年发明,它为无创检测颅底大血管血流动力学状态,深入认识颅内血流的生理和病理生理学变化提供了可能。

TCD利用脉冲多普勒技术,低频超声发射使得超声束得以穿透颅骨较薄的区域或部位(颅窗),获取脑底主要动脉的血流频谱信号,多普勒超声的脉冲发射结合距离(深度)选择技术能够在规定的深度使超声束仅仅发射到该部位的血管,实现定位检测。

经计算机处理转换和视屏显示,得到一系列反映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状况的参数,如血流速度、血流方向、频谱形态、频窗、回声强度等。

临床应用1.颅内外血管狭窄的评估:TCD经题窗、枕窗和眼窗可以检测颅底Willis环动脉,记录分析血流动力学参数,诊断多种原因导致的颅内外血管狭窄和闭塞。

研究显示,TCD诊断颅内动脉狭窄与DSA或MRA比较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闭塞性脑血管病或脑卒中高危患者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一项可靠的筛查手段。

黄一宁等对TCD和DSA检查的对比性研究显示TCD诊断血管狭窄的敏感性为86%,特异性达98%,假阳性为8%,假阴性为3%,病变血管条数的漏诊率和误诊率在颅内和颅外血管均为2%JCD和DSA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TCD诊断颅外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可靠性也已得到验证。

具有连续波和脉冲波的4MHz探头可用来检测狭窄程度>50%~60%以上的颈部血管的严重狭窄或闭塞。

对某些特殊部位的狭窄如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狭窄,TCD诊断的敏感性甚至超过了常规脑血管造影。

2.侧支循环和脑血流储备能力的评估:研究已经证实TCD可作为颅外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后评估侧支循环建立的一项首选的无创检查方法。

脑血流监测

脑血流监测

脑血流监测目前监测脑组织血流的方法很多,临床研究中比较常用的有氢清除法、放射核素法、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法(SPECT)和正电子发射扫描(PET)等,但以上方法较复杂,主要应用于诊断而难以用于术中监测。

在手术中和手术后使用的脑血流监测方法主要有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法、热弥散法、经颅多普勒法等。

一、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法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法(laser Doppler flowmeter,LDF)是一种连续、实时、微创和敏感的微循环血流监测技术,适用于神经外科术中rCBF的监测。

1.工作原理LDF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激光多普勒效应。

激光通过探头照射到脑组织内的快速运动的红细胞表面,使其波长发生改变,产生多普勒位移效应(Doppler shift)。

波长改变的程度及幅度与红细胞的数量和运动速度相关。

通过记录波长改变的幅度和强度,从而可以推测局部脑组织血流(rCBF)。

LDF的测量范围较小,在探头周围1mm3,适合检测大脑皮层的血流量,尤其使用于比较血流的相对变化。

PU值为LDF 的基本测量指标,即流动的红细胞产生多普勒位移值,是一个表示测量深度内rCBF大小的相对单位,PU值的变化反映了rCBF的改变。

2.临床应用(1)监测脑过度灌注:在脑动静脉畸形(AVM)切除前后用LDF连续监测畸形血管团周边脑组织rCBF的动态变化,可及时发现脑过度灌注,指导临床及时处理。

(2)监测局部脑灌注不足:脑动脉瘤手术中有时需暂时阻断颈总动脉或载瘤动脉,此时以LDF连续监测被阻断动脉供血区的rCBF,能准确地反映该区域脑血流的下降程度,则有助于决定动脉阻断时间,减少脑组织不可逆的缺血性损伤的可能。

动脉瘤夹闭术中LDF连续监测邻近脑组织rCBF的实时变化,以免造成夹闭血管狭窄以致出现供血区缺血,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3)观察脑血流反应:LDF持续监测重型颅脑损伤脑皮质rCBF,可了解皮层血液灌注及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有助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脑血流及微栓子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监测分析

脑血流及微栓子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监测分析

30 min,术中监测时间均自体外心肺循环开始至心包腔闭合、 主动脉瓣开放 10 min 后结束。 3. 监测指标及判断标准:(1)脑血流观察:TCD 仪自 动记录双侧 MCA 的血流速度,MCA 平均血流速度(Vmean, Vm)取双侧均值,单位以 cm/s 表示。体外循环中因灌注流 量设定是一个恒定值,故记录的 MCA 血流速度为固定值。 (2)MES 识别标准:短时程、高强度信号(高于背景血流 强度 9 dB 以上); 单方向出 现在血流 流速曲线 内;2 个 不 同深度间存在时间差;伴有尖锐的哨鸣音 [2]。 二、结果 3 例患者术前 均未监测到 MES。术中 脑血流与 MES 的 监测结果见表 2。3 例 患者体外心肺循环期脑动脉血流 恒定 保持在较 低水平, 血流流速 曲线均 呈低平、稳 定的带 状, 波峰基本 消失,无明 显收缩 峰特征,表 现为无波 动血流信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 电子版 )2013 年 8 月 第 10 卷 第 8 期 Chin J Med Ultrasound(Elect ronic Edition), August 2013, Vol.10, No.8
· 645·
号(图 1)。心 脏复 跳后 脑动脉 血流 逐渐 增加,直 至恢 复 到术 前;心脏 复跳 时均 监测到 栓子 雨(图 2),其 后栓 子 数量逐 渐减 少(图 3)。术 后 24 h 例 3 监测 到 2 个栓 子, 其他患者均未监测到栓子。 3 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依据凝血检查结果调整用药, 3 个月后随访均无神经系统并发症。
表 2 术中 MCA 的平均血流速度与 MES 监测结果
主动 脉置 管
体 外循 环中
心 脏复 跳时
复跳 10 min 时
手 术结 束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亦 发 现 ,MES 与 脑 血 管 造 影 检 查 显 示的斑块溃疡有关,其相对危险度增 加 4.94 倍。 Tegos 等 发 [19] 现,颈动脉 超声检查呈低回声的斑块更容易出 现 MES。 由于超声检查对斑块易损 性的判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故经 病理学检查证实存在易损性的斑块, 在颈动脉超声扫描时阳性率仅为 25% ~ 50%。因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 块 而 言 ,TCD 监 测 到 的 MES 不 仅 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标志, 其监测方法的可靠性甚至优于颈动 脉超声。TCD 监测到的 MES 无法与经病理学检查证 实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对照,而判断其斑块易 损性的影像学技术尚不成熟, 唯有扩散加权成像 (DWI)显示的急性多发性梗死灶方为动脉到动脉栓 塞的标志。 笔者曾对 30 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 DWI 检查结果与 TCD 脑血流微栓子监测结果进行 比较, 发现 MES 的发生率与 DWI 显示的梗死灶数 目成正比,根据 MES 的发生率可以预测多发性梗死 灶的数目,说明 MES 是斑块易损性的标志。 2. 与预后的关系 临床研究显示,MES 存在与 否直接影响患者预后。 1999 年,Molloy 和 Markus [13] 对 69 例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者进行监测, 结果显 示 29 例患者(42.03%)存在 MES,平均随访(22.55 ± 20.31) d,9 例(13.04%)卒中再发,其中 7 例 监 测 到 MES。 2005 年,Markus 等 对 [20] 200 例症状性颈内动 脉狭窄患者进行监测, 其中 44.50%(89 / 200) 存在 MES,平 均 随 访 90 d,15.50%(31 / 200)存 在 MES 者 和 7.50%(15 / 200) 无 MES 者发生缺血性卒中或短 暂性脑缺血发作。 笔者曾对 114 例大脑中动脉狭窄 性卒中患者(发病后 < 3 d)进行 TCD 脑血管微栓子 监 测 (30 min / 次 ), 结 果 显 示 21.05% (24 / 114) 患 者 存在 MES, 平均随访 13.60 个月,12 例患者于狭窄 侧发生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中 50% 患者曾监测到 MES。 Kaplan-Meier 非参数生存曲线 分 析 显 示 ,MES 与 卒 中 再 发 呈 显 著 正 相 关 (r = 5.960,P = 0.010;图 3) 。 [14] 上述研究表明,颈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 性 狭 窄 的 MES 是 斑 块 易 损 性 的 标 志 ,MES 可 以 预 测卒中再发,推荐作为大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之一。 高危患者应 予以更为有效的抗血小板和强化他汀类调脂治疗。
左侧大脑中动脉监测到 2 个 MES,深度为 60 mm 和 52 mm, 分别于第 1 个心动周期和第 4 个心动周 期(图 1)。
一、MES 的成分 临床发现,有潜在栓子源的患者都可能在脑血 流监测过程中发现 MES,包括颈动脉或颅内大动脉 粥样硬化性狭窄以及心脏病变,如严重的心室功能 紊乱、房颤和心脏瓣膜病 [4]。 MES 亦可在冠状动脉 和脑血管造影、颈动脉支架植入术、颈动脉内膜切 除术和心-肺旁路手术中出现。 不同栓子源产生的 MES 可含有不同的成分,通过对不同药物的反应可 以间接判断 MES 的成分。 抗凝药物可使房颤患者的 MES 减 少 ,因 此 这 些 信 号 是 血 栓 成 分 [5];而 大 动 脉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监测到的 MES 应用抗凝药物治 疗无效,抗血小板药物则可使 MES 减少,说明其微 栓子成分多是富含血小板的颗粒 [6,7];抗凝药物和抗 血小板药物均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 MES 无 效,提示其成分是小气泡 [8](图 2)。 二、MES 的发生率 近 20 年 来 , 有 不 少 关 于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源 性 MES 的临床 研 究 见 诸 报 道 , 其 中 以 颈 内 动 脉 狭 窄
图 3 生存曲线显示, 大脑中动脉 狭 窄 患 者 MES 与 卒 中 再 发 呈 正相关关系
四、MES 的监测 一台用于常规检查的 TCD 仪, 安装 MES 自动 监测软件后即可进行操作,如果能有监护头架和能 够进行连续存储声音和图像的装置则更便于研究。 监测方法可以是单侧(单通道)也可以双侧(双通 道)同时进行,若仅监测单侧动脉,则被监测的动脉 须是缺血性卒中的责任动脉或其远端动脉,前循环 通常监测大脑中动脉,后循环通常为大脑后动脉或 基底动脉。 若双侧同时进行,则监测的动脉应为双 侧大脑中动脉。 监测时可以每次仅监测一根动脉的 一个深度, 亦可同时监测一根动脉的两个不同深 度,即所谓双深度,可同时监测双侧大脑中动脉的 两个不同深度(图 4)。 同时监测双侧大脑中动脉有 助于识别微栓子来源,来源于心脏的微栓子则于双 侧大脑中动脉均可监测到,来源于单侧颈内动脉的 微栓子,仅可于同侧大脑中动脉监测到;双深度监 测有助于识别微栓子和伪差。 血流频谱中出现的短 暂性高信 号 未 必 都 是 MES,患 者 咀 嚼 、探 头 移 动 摩 擦等均可产生类似的高信号,因此,应注意 MES 与 这些伪差相鉴别。 MES 在两个不同深度之间存在时 间差,而伪差则无此时间差。 此外,若同侧颈内动脉 起始段和大脑中动脉串联病变,双深度监测将有助 于识别微栓子的起源,例如,一个深度设置在大脑 中动脉狭窄处后方,另一个深度设置在大脑中动脉 狭窄处前方, 若微栓子来源于颈内动脉起始段,则 可于狭窄处前方和后方两个深度均监测到 MES,若
三、MES 是斑块易损性和动脉到动脉栓塞的标 志
1. 与其他诊断斑块性质检查方法的比较 1995 年,Sitzer 等 对 [18] 40 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施行 内膜切除术前的 TCD 脑血流微栓子监测,并与手术 后斑块的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发现 MES 的发 生与斑块溃疡、血栓形成有关。 Molloy 和 Markus [13]
经颅多普勒(TCD)超声技术是 20 世纪 80 年代 初发展起来的一项无创性并可床旁进行的脑血流 监测方法,已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狭窄的筛查及侧支 循环的检查。 1990 年,Spencer 等 [1]在颈动脉内膜切 除术的脑血流监测过程中发现,血流中通过的血小 板或血栓碎片等固体颗粒可被 TCD 检测到,并称其 为微栓子信号 (MES)。 1995 年,Stroke 发表了关于 MES 诊 断 标 准 的 专 家 共 识 [2]:出 现 于 血 流 频 谱 中 , 短时程(< 300 ms),信号强度比背景信号高 3 dB,单 方向,有尖锐的鸟鸣声或哨声。 至此,动脉到动脉栓 塞的实时监测成为可能,使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机 制的研究、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抗血小板药 物的评价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8 年,欧洲卒中 组织(ESO)执行委员会和写作委员会 [3]共同完成了 《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指南 2008》, 指出 TCD 是监测脑血流中 MES 的唯一方法。 MES 在大动脉病变中尤为常见, 对于颈内动脉狭窄患 者,MES 是卒中再发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独立危 险因素,而且,也被作为评价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的 最佳方法,从而确定了 TCD 脑血流微栓子监测的临 床地位。 笔者自 1999 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就读研究 生即开始研究 TCD 脑血流微栓子监测,尤其是大脑 中动脉狭窄微栓子的监测,本文将结合笔者的临床 体会,介绍 TCD 脑血流微栓子监测在脑动脉粥样硬
作者单位: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 协 和 医 院 神 经 科 ,Email :dr.sgao@gmail.com
图 1 TCD 脑血流微栓子监测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存在 MES(箭 头所示)
化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应用 PIONEER TC-8080 型 TCD 仪可于狭窄的
heart: 心 脏 aorta: 主 动 脉 LCCA: 左 侧 冠 状 动 脉 回 旋 支 RCCA:右 侧 冠 状 动 脉 回 旋 支 LICA:左 侧 肋 间 动 脉 RICA: 右 侧 肋 间 动 脉 LECA:左 侧 颈 外 动 脉 RECA: 右 侧 颈 外 动 脉 L siphon:左 侧 颈 内 动 脉 虹 吸 段 R siphon:右 侧 颈 内 动 脉 虹 吸 段 LMCA:左 侧 大 脑 中 动 脉 RMCA:右 侧 大 脑 中 动 脉 A1:大脑中动脉 A1 段 AcoA:前交通动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8 年 12 月第 8 卷第 6 期 Chin J Contemp Neurol Neurosurg, December 2008, Vol. 8, No. 6
· 497 ·
微栓子来源于狭窄的大脑中动脉,则 MES 仅出现于 狭窄处后 方 而 不 会 出 现 在 前 方 。 MES 监 测 一 般 为 30 ~ 60 min / 次,亦可为 15 ~ 20 min / 次,监测数次。详 细操作方法参照《经颅多普勒超声的诊断技术与临 床应用》 。 [21]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8 年 12 月第 8 卷第 6 期 Chin J Contemp Neurol Neurosurg, December 2008, Vol. 8, No. 6
· 495 ·
·脑血管疾病·
动脉到动脉栓塞的直接证据:脑血流微栓子监测
高山
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碎片或在其基础上形 成的血栓一经脱落即会成为栓子,顺血流向接近脑 组织的方向流动, 最终堵塞直径较小的远端动脉, 导致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检测 斑块的易损性及是否存在动脉到动脉的栓塞,对了 解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发病机制及制定适宜的 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若存在斑块易损性或找到动脉 到动脉栓塞的证据,则提示患者具有卒中再发的高 风险,在药物方面应给予更有效的抗血小板和强化 他汀类调脂治疗。
·496·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8 年 12 月第 8 卷第 6 期 Chin J Contemp Neurol Neurosurg, December 2008, Vol. 8, No.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