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第四章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二)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初中数学《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初中数学《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初中数学《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角的比较与运算,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情分析和教学环节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请老师们指正。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的基本概念、角的度量以及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及相关性质。

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

同时它对学生下一节余角、补角的概念的理解进行了思维上的铺垫,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图形打下了基础。

所以本节内容取到了复习旧知识、承接新知识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比较角的大小,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试验、观察、交流、比较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总结、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几何识图能力。

让学生认识到用新知识建构新体系的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增强学生学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培养学生爱思考,善于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对角的大小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的形象直观美。

3.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的概念难点:理解角的和、差、倍、分关系二.教学方法分析本节课依照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从提高学生数学兴趣入手,我主要采用启发式、类比式教学。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中力求体现“问题情景---问题解决---知识延伸---归纳概念”的模式。

(2)引导学生经历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的过程,从而更好的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

三.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刚刚从小学升人初中,还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遵循这一特点,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他们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结合“观察、比较、操作、发现”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的迁移,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3.2角的比较与运算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3.2角的比较与运算

人教版七年级角的比较与运算(2)教学设计一、内容:角的比较,角的和与差,角的平分线二、教材分析:这节课内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后续学习图形与几何必备的知识基础。

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是是本节知识产生、发展的起点,不论是图形还是数量,除角的大小外,自然会产生角的和差问题,继而又产生等分问题。

与线段一样,研究方法有两个方面:一是数形结合,把几何的意义与度数的数量关系结合起来;二是类比学习,从具体到抽象,同时也要重视反向训练。

三、教学目标:1. 进一步理解角的和、差及角平分线的数量关系,并会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进行综合描述。

2. 经历探究角的和、差、角平分线的运用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3、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点: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综合描述角的和差关系及角平分线。

五、教学难点:认识复杂图形中角的和差关系,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六、教学过程1、温习巩固(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

)(1)教师提问:1.直角的度数为多少?平角呢?周角呢?90°180°360°(2)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它们之间的换算是以多少为进制的?度、分、秒;603. 如图,(1)若∠AOC=65º,∠AOB=35º,则∠BOC =;(2)若∠AOB=40º,∠BOC=30º,则∠AOC =.4. 如图,如果∠AOB =∠BOC ,那么 ∠AOC =2∠AOB =2 , ∠AOB =∠BOC =O C BA2、探索提升:例1 如图,O 是直线AB 上一点,∠AOC =46º27′,求∠BOC 的度数.B O CA例2 把一个周角11等分,每一份是多少度的角(精确到分)?例3 如图,已知∠B OD=80º,∠AOC=30º,OD是∠AOC的平分线,求∠BOC的度数.3、强化练习1.如图,把一个圆形的蛋糕等分成6份,每份的圆心角是多少度?如果要使每份中的角是45º,这个蛋糕应等分成多少份?2.如图,已知∠DOE=80º,OD平分∠AOB,OE平分∠BOC,求∠AOC.4、反思总结: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角的和、差及角平分线的几何意义,和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4角的比较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4角的比较说课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1.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掌握;2.角的分类及性质的认知;3.特殊角的识别和应用。
教学难点:1.角的大小比较原理的理解;2.角的分类及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对合作交流的把握。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自我评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2.互评: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鼓励学生提出建议,取长补短。
3.教师反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强调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应对措施如下:
1.针对大小比较原理,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
2.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特殊角的性质和应用。
3.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尽量让更多学生参与互动。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作业批改:观察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看法和建议。
3.同行听课:邀请同行听课,听取意见和建议。
2.适时更新:根据教学进度,适时更新板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
3.图形辅助:利用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知识点。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问题或挑战:
1.学生对角的大小比较原理理解困难。
2.部分学生对特殊角的性质和应用掌握不牢。
3.课堂时间有限,难以让所有学生充分参与互动。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角的大小的含义,会通过观察或用量角器比较角的大小.2.知道角的和、差的意义,会用一副三角尺通过和差画出特殊角.3.知道角平分线的意义,会画一个角的平分线.4.会结合图形进行角度的运算.【过程与方法】实际观察、操作,体会角的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角的测量和折叠等,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角的大小比较方法2.角平分线的意义,角度的运算. 【教学难点】1.从图形中观察角的和、差关系 2.结合图形进行角度的运算.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圆规、量角器、三角尺、角的纸片数张等。

学生:三角尺、圆规、量角器、三角尺、角的纸片数张、铅笔。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一天学生小明和小华各带了一把折扇(如图所示),下面是他们的一段对话:小明:我的折扇张开大一些,所以我的折扇的角也大一些. (出示课件2-3)小华:我的折扇长一些,所以我的折扇的角也大一些. 同学们有办法帮他们进行判断吗?怎样比较∠ABC 和∠DEF的大小?(二)探索新知1.师生互动,探究角的大小与比较教师问1:我们知道,线段可以比较大小,观察下图,说一说谁长谁短?(出示课件5-6)线段长短的比较:学生回答:AB>CD 学生回答:AB=CD 学生回答:AB<CD教师讲解:线段的和、差:AB=BC+ACBC=AB–ACAC=AB–BC线段中点:若点 C 是线段AB 的中点,则AC = BCAC = BC = ( 1 )/2ABAB = 2 AC = 2 BC教师问2:类比线段长短的比较,你认为该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出示课件7)师生共同解答如下:可以用度量法,量角器直接测量出角度再比较大小教师问3:还有其他方法吗?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叠合法。

将两个角放在同一个顶点进行比较。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计算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计算说课稿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首先,在导入环节,我会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角的理解和经验,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其次,在探究环节,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在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最后,在总结环节,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探究成果和心得体会,通过师生互动来巩固和深化学生的理解。这些互动方式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我会布置以下作业:
1.复习本节课所学的角的概念、分类、比较方法和计算公式,并做好笔记。
2.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基本练习和应用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
3.选择一道有兴趣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可以独立பைடு நூலகம்成或与同学合作,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知识有角的概念、角的分类、角的度量等。他们可能存在的障碍包括对角的概念不够清晰,对角的分类和度量方法理解不深,以及对于角的比较和计算方法的抽象理解能力不足。此外,他们可能对于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感到困惑。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首先,我会设计有趣的导入环节,比如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出角的比较和计算的必要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其次,我会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游戏化学习等,让学生在互动和探索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最后,我会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动机。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4.4角的比较》说课稿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4.4角的比较》说课稿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4.4角的比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主要介绍基本平面图形,而4.4节“角的比较”是这一章的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通过探讨角的大小比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并能够运用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究角的大小与边长、开口大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度的概念以及角的度量方法。

但学生对角的大小比较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教学中加强练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比较方法,掌握用度量工具(量角器)比较角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让学生掌握角的大小与边长、开口大小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用度量工具(量角器)比较角的大小。

2.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边长、开口大小之间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量角器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角的大小比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角的大小比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探究角的大小与边长、开口大小之间的关系。

3.课堂讲解:讲解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度量工具(量角器)进行角的大小的比较。

4.练习巩固: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和注意事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
我还发现,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们的参与度提高了,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小组展示环节,每个小组都能够展示他们对角的比较与运算的理解,这说明学生们在这一节课中确实有所收获。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较为被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一部分内容还不够自信。为了鼓励这部分学生,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更多地采用鼓励性评价,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另外,角的加减运算也是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在讲解这一部分时,我意识到需要通过更多的图示和实际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加减不仅仅是数字上的计算,还涉及到几何意义上的合并与相减。这一点在小组讨论中也有所体现,学生在讨论角的运算应用时,提出了一些很有深度的问题,这表明他们在努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补角:如何找到与给定角相加和为180度的角。
2.教学难点
-角度度量的精确性:学生在使用量角器进行度量时,可能会存在读数不准确的问题。
-难点举例:量角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如何避免读数误差。
-角的加减运算:学生在进行角的加减运算时,可能会混:如何将两个角的顶点对齐,以及如何处理角的加减运算中的方向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角的比较与运算》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或计算角的问题?”比如,在拼图游戏或绘制图形时。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角的比较与运算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角的大小比较和运算的基本概念。角是由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顶点)组成的图形部分,它的大小可以用度数来表示。掌握角的比较与运算,有助于我们在几何图形中准确判断角的大小,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角的比较与运算》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2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和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角的比较方法和角的运算方法,包括角的度量、角的加减法和乘除法等。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解决一些与角有关的问题,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知识,对角的概念和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角的度量方法和角的运算方法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角的比较和运算的内在联系还不够理解,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践来逐步领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角的度量;让学生掌握角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角的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角的度量方法,角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角的比较和运算的内在联系,角的乘除法运算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和角的运算方法;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加深对角的概念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些与角有关的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角的比较和运算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角的度量:讲解角的度量方法,让学生进行角的度量实践,巩固角的度量方法。

3.角的加减法:讲解角的加减法运算方法,让学生进行角的加减法实践,巩固角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4.3角2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4.3角2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题目:如果一个角的余角是30度,那么这个角的度数是多少?
答案:如果一个角的余角是30度,那么这个角的度数是60度。
例题8:
题目:如果一个角的度数是10度,那么它的补角是多少度?
答案:如果一个角的度数是10度,那么它的补角是90度。
例题9:
题目:如果一个角的度数是20度,那么它的余角是多少度?
答案:如果一个角的度数是20度,那么它的余角是70度。
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4.3 角 2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新人教版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4.3节《角》的第二部分——角的比较与运算。具体内容包括:
1. 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的定义。
2. 学习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3) 应用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可以尝试解决一些与角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中的角的大小,计算图形中的角的数量等。通过实际应用,加深对角的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4) 参与数学竞赛和活动:
学生可以参加一些数学竞赛和活动,如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数学奥林匹克等。通过竞赛和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与其他学生交流学习经验。
(5)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如人教版初中数学教学平台、数学学科网等,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观看在线视频、阅读教学文章、参加网络讨论等方式,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和练习题,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效果。
课堂
1. 课堂评价
本节课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几何学导论》、《初等数学研究》
2. 拓展建议:
(1) 加深对角的概念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3.2《角的比较与运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3.2《角的比较与运算》

《角的比较与运算》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考官,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角的比较与运算》。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角的比较与运算》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由学生动手,利用线段的比较与运算进行知识迁移,得到角的比较与运算方法,同时理解角平分线的意义。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角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同时为后续学习余角和补角打下了基础。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理解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标准,特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角度加减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的形式归纳出比较角度大小的方法,并且学会运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自主学习、归纳比较的能力,增强数学学习的乐趣。

根据教学三维目标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角度加减运算;而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说学情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具有重要作用,接下来我来说一下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虽抽象思维占优势,但还需感性经验的支持,这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叛逆心理比较强,教师应关注这些特点,多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设问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说学法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

学生通过对新知的自主探究,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数学,乐于探究数学。

五、说教学过程根据新课标教材及学生特点,为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参与知识的过程,我将从五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

七年级数学第四章角说课稿(二)

七年级数学第四章角说课稿(二)

4.3.1 角说课稿(二)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第一课时:角。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程序,教法和学法分析,教学效果和思路四个方面来向大家介绍我的设计与构思。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角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点、直线、射线、线段的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

,也是后面要学习的三角形、四边形、圆、锐角三角函数等数学知识的必备基础。

因此学习本节内容对后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2、教学目标分析国家新的课程标准规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应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创新融为一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通过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形成,建立几何中的角的概念,掌握角的两种描述以及四种表示方法,会进行度、分、秒的换算(知识与技能)2、通过观察、探索、类比、转化、猜想等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利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实际问题概括数学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3、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敢于实践的能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交流中获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通过课堂探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拓展能力。

(行为与创新)目标制定的依据:这样制定的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实际,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空间和时间。

3、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应掌握角的两种定义、四种表示方法以及角度制之间的转换。

因此我设计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角的两种定义,四种表示方法,角度制之间的转换。

难点是正确理解角的概念。

教学关键是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正确理解角的两种定义。

二、教学程序分析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人教版数学七上4.3.2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七上4.3.2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七上4.3.2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第二部分,主要是关于角的比较与运算。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对角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角的分类和基本性质。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角的认识,学习如何比较角的大小以及进行角的运算。本节课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后续学习三角形、圆等知识打下基础。
1.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角的比较和运算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练习:设计一系列有关角的比较和运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3.实践活动:布置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存在的各种角,并记录下来,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总结反馈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作业和练习的完成情况;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3.学生课后的反馈和建议。
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1.分析作业和练习的错误类型,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2.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3.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2.问题驱动:提出引导性问题,如“我们已经学过角的分类,那么如何判断两个角的大小呢?角的运算又有哪些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角的比较:首先,通过直观的教具演示,让学生观察并总结比较角大小的方法。接着,引导学生运用量角器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比较方法的理解。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第四单元几何图形初步《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第四单元几何图形初步《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一、说教材一)说课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数学课本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几何图形初步》第三节。

二)教材分析《角的比较与运算》第一课时是初中数学课本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几何图形初步》第三节,角的比较、角的和与差、角的平分线,这三个内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后续学习图形与几何必备的基础。

比较两角的大小是本节知识的起点,角的和与差是问题的延伸,等分问题又是角的和与差的特殊化,这三个知识点相互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而且与生活息息相关。

三)学情分析在前面已经学过线段的大小比较、线段的和与差,线段的中点,本节课可以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便于理解与掌握。

这是学生的有利条件。

然而学生处于几何的启蒙阶段,如何正确的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综合描述所研究的对象将是他们的难处。

四)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及对教材的剖析与学生的分析,我确立了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会比较角的大小,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2、学生经历“观察——对比——归纳”的学习过程,培养用数学语言描述图形的能力及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通过对角大小的比较,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形象直观美,向学生渗透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优化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角平分线的定义难点:角的加减运算,角的平分线的运用六)教学具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大课堂练习密度,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与教具。

二、说教学法教法:学生在前面学习过线段的大小比较,线段的和与差,线段的中点基础上,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

学法:初一学生仍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因此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他们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结合“观察、比较、操作、发现”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的迁移,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三、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以登山的情景导入新课,学生在选择登山路径的过程中,若考虑路径的长短,则是对线段的大小比较,若是考虑坡度的陡与缓,则是对角的大小比较。

初中数学《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初中数学《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封面)初中数学《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角的比较与运算,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情分析和教学环节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请老师们指正。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的基本概念、角的度量以及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及相关性质。

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

同时它对学生下一节余角、补角的概念的理解进行了思维上的铺垫,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图形打下了基础。

所以本节内容取到了复习旧知识、承接新知识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比较角的大小,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试验、观察、交流、比较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总结、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几何识图能力。

让学生认识到用新知识建构新体系的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增强学生学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培养学生爱思考,善于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对角的大小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的形象直观美。

3.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的概念难点:理解角的和、差、倍、分关系二.教学方法分析本节课依照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从提高学生数学兴趣入手,我主要采用启发式、类比式教学。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中力求体现“问题情景---问题解决---知识延伸---归纳概念”的模式。

(2)引导学生经历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的过程,从而更好的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

三.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刚刚从小学升人初中,还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遵循这一特点,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他们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结合“观察、比较、操作、发现”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的迁移,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七年级数学第四章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二).docx

七年级数学第四章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二).docx

《432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二)谨此向在座的老师们学习。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角的比较与运算,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情分析和教学环节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请老师们指正。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1、木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存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的基本概念、角的度量以及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及相关性质。

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

同时它对学习下一节余角、补角的概念的理解进行了思维上的铺垫,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儿何图形打卜•了基础。

所以本节内容取到了复习旧知识、承接新知识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还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遵循这一特点,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他们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结介“观察、比较、操作、发现”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的迁移,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同时教学时还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与不同层次的关注,实现有梯度层次的教学。

(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在现实情境中,运用类比的方法,学会比较两个角的人小,•丰富对角的大小关系的认识,会分析图中角的和差关系.(2)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借助三角板拼出不同度数的角,•认识角的平分线及角的等分线,会画角的平分线.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半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认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动手操作画图、拼图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休验数学活动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四)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比较角的人小,认识角的人小关系,分析角的和差关系,•认识角平分线及画角平分线。

难点::认识复杂图形屮角的和差关系,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二、说教法教法分析鉴于七年级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采用启发式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角的比较》说课稿

《角的比较》说课稿

《角的比较》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角的比较》。

“角的比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用书,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四节内容,共1个课时,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射线、直线”、“比较线段的长短”、“角的度量与表示”、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对这些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对学生体会数学建模具有重要的作用。

是今后学习平面几何等内容的基础。

二、目标分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本节课教学内容特点,针对学生已有认知水平,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确定本节课的目标:1、知识与技能(1)、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丰富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及大小的认识;(2)、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3)、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平分线,能画出一个角的平分线。

(4)、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通过角的测量、折叠等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

(2)、通过实际观察、操作体会角的大小,发展几何直觉。

(3)、能用符号语言叙述角的大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比较角的大小;找出角与角之间的等量关系;估测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角的比较;估测角的度数。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注意突出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变“教学”为“导学”,利用演示文稿结合几何画板制作课件,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教学中我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下面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共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角的比较与运算,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环节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不足之处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七年级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线段的相关知识以及角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角的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互补、互余,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其他较复杂几何图形的工具性内容。

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正在迅速发展,但同时,又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角的计算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而且与以前学生学习的十进制运算不同,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1、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又结合我班学生的特点,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理解角的大小、和差、角平分线的几何意义及数量关系,并会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进行综合描述.(2)经历类比线段的长短、和差、中点学习角的大小、和差、角平分线等过程,体会类比思想.(3)经历探究角的和差、角平分线的运用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4)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学习目标(1)会比较角的大小.(2)理解角的和、差、倍、分,会进行角的加、减、乘、除的运算.(3)会利用三角尺画特殊角度的角.(4)理解平分线的概念.会运用角平分线进行有关的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二)谨此向在座的老师们学习。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角的比较与运算,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情分析和教学环节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请老师们指正。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的基本概念、角的度量以及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及相关性质。

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

同时它对学习下一节余角、补角的概念的理解进行了思维上的铺垫,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图形打下了基础。

所以本节内容取到了复习旧知识、承接新知识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还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遵循这一特点,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他们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结合“观察、比较、操作、发现”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的迁移,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同时教学时还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与不同层次的关注,实现有梯度层次的教学。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在现实情境中,运用类比的方法,学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丰富对角的大小关系的认识,会分析图中角的和差关系.
(2)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借助三角板拼出不同度数的角,•认识角的平分线
及角的等分线,会画角的平分线.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认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在动手操作画图、拼图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比较角的大小,认识角的大小关系,分析角的和差关系,•认识角平分线及画角平分线。

难点::认识复杂图形中角的和差关系,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二、说教法教法分析
鉴于七年级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采用启发式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积极利用多媒体演示,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获得充分的体验和发展,逐步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

三、说学法学法分析
在本节课中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同时获得轻松、愉快、成功的情感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教学流程安排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一、创设情境、观察操作,引出本节课研究的第一个问题――角的比较.二、问题探究、合作验证,引导学生探索角的运算.三、问题引申,解决问题引
导学生发现角平分线,并归纳角平分线定义.四、拓展创新、应用提高.五、课堂小结、理清脉络. 六、布置作业、通过对问题1的解决,掌握角的比较方法:(1)度量法;(2)叠合法.
通过对问题2的解决,引导学生探究角的运算方法.
通过对问题3、问题4的解决,归纳角平分线的定义,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归纳总结、巩固新知.熟练技能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观察操作
我们已经知道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今天我们首先研究一下如何比较角的大小.观察: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一副三角板,你能说出这几个角的大小吗?
问题1:两个度数相差不大的角,不标明度数,只凭眼观察又不能确定两个角的大小,对于这两个角你能说出它们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吗?
学生经过讨论,探索,可以得到下列方法: (1)叠合法 (2)测量法
【设计意图: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知识迁移,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数学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
(二)、问题探究、合作验证
问题2:如图∠1>∠2,把∠2移到∠1上,使它们的顶点重合,一边重合,会有几种情况?由此可以对角如何运算?
学生活动设计: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你如何把∠2移到∠1上,才能保证∠2的大小不变呢?讨论∠2如何移到∠1上,移动后有几种情况,
(1)∠2在∠1内部时,如图1-26∠ABC是∠1与∠2的差,记作:∠ABC=∠1-
∠2;(2)∠2在∠1外部时,如图1-27∠DEF是∠1与∠2的和,记作:∠DEF=∠1+∠2.归纳:角的和差的度数等于它们的度数的和差.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角的运算的理解,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三)、问题探究、合作验证
线段的中点,是把这条线段分成相等两部分的点.
问题3:类比线段中点,你能给角平分线下定义吗?从中你能得到什么数量关系?学生活动设计:与线段中点类比,可以得到角平分线的定义――从角的顶点出发,把一个角分成两部分的一条射线,叫这个角的平分线.
通过对角平分线的理解,可以得到如下数量关系:若OC平分∠AOB,则(1)∠1=∠2;(2)∠1=∠2=
∠AOB;
(3)∠AOB=2∠1=2∠2.类似的还有角的三等分线
问题4:如何作一个角的平分线?你能想到什么方法?
学生活动:方法1度量法;方法2折纸法――对折角始角的两边重合,折痕就是角平分线.
教师活动设计:此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活跃课堂气氛,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再次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知识迁移,,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四)、拓展创新、应用提高
问题5:如图,∠AOB=90°,OC平分∠AOB,OE平分OC∠AOD,若∠EOF=60°,求∠AOD的度数.
问题6:借助手中的一副三角板,你能拼出15°、75°、105°的角吗?你还可以拼出其他角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图形的拼接能力,想像能力,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找到所有的拼接方法】
(五)、课堂小结、理清脉络
谈一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学生归纳,教师补充,强调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既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又让每个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完整的印象】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习题4.3 第4~6题选做题
如图所示,将一副三角板叠放在一起,使直角的顶点重合于点O,则∠AOC+∠DOB 的度数为_______.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强化思想,并通过开放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板书设计
4.3.2角的比较与运算
一、角的比较方法 1、叠合法 2、度量法
二、认识角的和、差
三、角的平分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