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研究的背景我们的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在世纪之交纵览世界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具有主动学习精神、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才能,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潮流。
美国提出了“2061”工程,从课程改革入手,打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界线,培养21世纪的创新人才。
前不久颁布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又增加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内容,专门设置了思维技艺、创造技艺和创造活动等课程。
日本、韩国、新加坡等许多国家也先后提出要培养学生创造力或创新能力的教育方针,重点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见创新为本的教育思想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教育思想。
在国内,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有关文件与重要讲话中把“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等多种场合,精辟论述了“创新”对于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要性。
我国“211工程”、“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先后出台并正在组织实施,其宗旨也在于建立符合现代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
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教会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育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无疑是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需要,国际竞争、国家与民族生存发展的需要。
反思教育现状,我们不能不正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高却缺乏创新能力,是不是我们的教育缺少创新人才生长的土壤?我们要发展科技,是否需要国民的创新素质?应试教育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摧残?应该承认的是,我们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重视专业、知识、学术本身的技术性使用意义,而轻视其作为塑造人、改造人的人文性质上的意义;在教学形式上重视学术理性的完美性,轻视社会现实的实践性;在教学目的上重视文化传承,轻视知识创新。
这几“重”几“轻”正是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创新能力低下一类畸形发展的症结。
2020年《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精品版
《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我校对300多名学生、300多名家长和30多位教师问卷调查,发现在学习方面,60%的学生学习习惯不良;为人处事方面,50%的学生比较自私,做事缺乏责任感;守纪方面,40%的学生不遵守校规校纪;卫生方面,25%的学生不具备个人卫生意识和公共环保意识;自护、劳动方面,38%的学生胆小,不敢单独睡觉,缺乏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等。
对调查得到的结果,我们作了认真的分析:一是被调查的对象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过分保护、娇宠溺爱、事事代劳的现象,孩子生活在蜜罐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自私任性、丢三落四等;二是小学生是非观念模糊,加之一些传媒的负面影响,感觉好玩就去模仿,在有意和无意之中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惯;三是由于缺乏坚强的毅力,使本来有的好习惯转化成了不好的习惯。
比方说:相当一部分学生爱好体育活动,这本来是好习惯,但有怕吃苦,怕挫折的因素,不去参加体育锻炼,做起了温室里的花朵……坏习惯是“祸根”。
若不重视好习惯的培养,必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加深了我们对培养学生习惯的认识。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等。
《数学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了“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等。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健康安全地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愉快积极地生活,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等。
一句话,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
对于习惯的研究古已有之。
孔子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科学活动教研报告总结范文
科学活动教研报告总结范文近日,我们团队进行了一次科学活动教研,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在本次教研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
首先,我们注重了科学实践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
每个教学组在活动开始前,都进行了详细的计划和材料准备。
我们明确了活动的目标和要求,并精心挑选了相应的实验材料和实践任务。
这样做的好处是确保了活动的顺利进行,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科学实践本身。
其次,我们注重了科学活动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科学活动与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比如,我们在探究水的沸腾点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高山上的水较容易煮开,这引发了学生对气压和温度变化的思考。
通过将科学实践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科学知识。
此外,我们注重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
我们通过设置小组实验和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合作探索,共同解决问题。
在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共同探究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困难。
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最后,我们注重了对学生的及时反馈和评价。
在科学活动结束后,我们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和反馈,肯定他们的努力和成绩,指出他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激励他们在科学实践中不断进步。
总结起来,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我们发现科学活动教学的关键是前期准备工作的充分准备,科学与生活的结合,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以及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这些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科学教学方法,为培养科学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做出更多努力!。
小学生科学探索活动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科学探索活动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展示“小学生科学探索活动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成果。
本课题通过对小学生科学探索活动的实践研究,探讨了如何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报告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结论五个部分。
研究背景在当前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
小学生科学探索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然而,目前我国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研究目标本课题旨在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小学生科学探索活动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小学生科学探索活动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然后,设计并实施小学生科学探索活动的实证研究,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收集数据,分析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情况。
最后,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小学生科学探索活动的经验和教训。
研究结果经过实践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研究成果:1. 小学生科学探索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活动设计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和合作交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教师在活动中应扮演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同时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
4. 科学探索活动的评价应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结合,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结论本课题通过实践研究,验证了小学生科学探索活动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贡献力量。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具体的报告应根据实际研究成果和数据进行撰写。
【课题结题报告】《物理学科素养的培养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物理学科素养的培养课题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目的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而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学科,其素养的培养更是至关重要。
本课题旨在深入探讨物理学科素养的培养问题,并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改进,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1.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研究以下内容:物理学科素养的内涵与特点目前存在的物理学科素养培养问题培养物理学科素养的有效方法与策略2.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物理学科素养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实证研究:通过观察和实践,探寻培养物理学科素养的有效方法,并进行实证研究。
数据分析:对所获得的实证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验证研究结论的有效性。
三、研究成果与意义1.研究成果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研究成果:对物理学科素养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明确了其培养的目标和方法。
发现了目前物理学科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2.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提高学生物理学科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对教师:提供了指导教师进行物理学科素养培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对学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并提高他们在物理学科中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对教育实践:为教育改革提供参考,推动物理学科的教学改进。
四、结论与建议1.结论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物理学科素养的培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培养物理学科素养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建议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学校应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和环境条件,为培养物理学科素养提供支持。
科学活动教研报告总结范文
科学活动教研报告总结范文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活动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我校组织了一系列科学活动,并进行了教研报告总结。
首先,我们组织了科学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和方法。
例如,我们进行了一个关于光的实验,学生通过搭建简易的光路实验装置,观察到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深入了解了光的传播规律。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实验,如植物的光合作用、水的沸腾和凝固等,使学生能够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其次,我们组织了科学讲座和科普知识竞赛活动。
通过请专家学者来校进行科学讲座,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前沿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进展。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科普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激情。
通过竞赛,学生能够巩固和拓展自己的科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最后,我们还组织了科学展览和科学探究活动。
学生通过展览自己的科学作品,如科学模型、科学实验报告等,展示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进行观察和实验,并通过分析和总结得出结论。
这样的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一系列科学活动,我们发现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也得到了增强。
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学生科学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科学实验的规范性有待提高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总之,科学活动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科学实验、科学讲座、科普知识竞赛、科学展览和科学探究等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和方法,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我们将继续开展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学学习机会,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结题报告
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拓展性教学的实践研究仙居县新生中学课题组*内容提要: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它突破了传统课程形态,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强调认知因素、情感因素的综合作用,并与自然、社会、人文知识相互渗透,形成了一种新型教学的立体动态图景,具有生机勃勃的新鲜气息,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的一个生长点。
本项课题在实践中,着重在研究的内容及评价策略方面进行了探讨,经过一段时间,发现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习态度、行为习惯与情感价值都得到了提升。
用发展性评价,特别是质性评价,尽可能的对学生进行了整体性评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了潜能,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使教育评价找回了最有意义、最本质的东西。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质性评价一、研究的意义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在我市全面铺开,科学课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科学的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会所必需的科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为其终身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为达到这一目标,为更加扎实实现科学课实施目标,还专门开设了加强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联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对象包罗万象,有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文化问题、信息问题等。
具体分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块。
但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整合。
本研究课题从学生生活出发,来研究探索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科学资源,形成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式学习方式,通过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搞点发明创造,提高生活质量。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改进与创新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改进与创新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名称:《小学科学实验设计改进与创新研究》, 课题编号LW2014207二、课题研究的背景1.《小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其核心活动是引导孩子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去进行验证,强调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的核心是以“探究”为轴心的科学活动。
特级教师路培琦也曾说过:“不是讲科学、念科学、看科学,而是要做科学,提倡’做’,在做中学知识。
”实验,是借助仪器的间接观察。
由于实验是为了对假说进行检验,比直接观察更具有结构性,所以实验活动是最能反映科学方法的活动,是科学探究过程中收集证据的重要环节,也是认识较高层次的探究活动。
2.科学课程的改革是以实验教学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的,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场所和阵地。
科学实验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些类似于科学家从事科研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产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甚至有所创造的积极欲望。
3.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材编写及教学过程都体现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但在科学课的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常遇到科学实验教学中的仪器欠缺或者不够完善,科学教科书上还有很多内容没有现成的仪器配备,教科书上有些实验方法操作复杂,现象不够明显、欠直观,因而,我将《小学科学实验设计改进与创新研究》作为课题,立项攻关,通过研究小学科学实验设计,从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两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设计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易于操作、现象直观明显、学生喜爱的实验活动,来诠释不同的科学原理,把复杂的科学术语简单化,让学生在愉快的实验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迈进科学的殿堂,提高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使学生得到更多的素质的培养。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1、有利于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1. 研究背景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往往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实验内容过于简单等问题,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提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成绩。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教学的改进,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具体目标包括:- 设计和优化适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验方案;- 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过程;- 调查和分析不同实验教学策略对学生研究效果的影响;- 提出改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建议和措施。
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法,结合问卷调查和实际教学实施,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进行分析和评估。
具体研究步骤包括:1. 收集相关研究文献,了解国内外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和问题;2. 设计适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教学实施;3. 通过问卷调查和考试成绩等方式,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和数据;4. 分析和比较不同实验教学策略对学生研究效果的影响;5.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改进和优化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建议和措施。
4. 研究结果与发现经过实际实验教学的实施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主要结果和发现:- 优化的实验方案能够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引入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环节能够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不同的实验教学策略对学生研究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例如,探究式实验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演示式实验教学;- 学生和教师对改进后的实验教学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和反馈。
5. 结论和建议本研究表明,优化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案和引入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实践能力。
基于研究结果和发现,我们提出以下改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建议和措施:- 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设计多样化的实验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研究需求;-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提倡探究式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科技研学实践课程设计与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研究
科技研学实践课程设计与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科技研学课程设计科学素养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问题提出古语讲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这些前人总结的关于学习成长的经验教导我们,知识和运用是密不可分的。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移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知识获取渠道,可以说足不出户就可以阅尽祖国的大好河山,为学习带来了便利。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能力比较强。
然而,所有学生都有一个共性的缺点,就是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不强。
比如,科学语言表述不准确,课堂中用一些生活化的语言去描述专业学科等问题比较突出。
2016年教育部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将“社会参与”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中学生必须具备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能力。
因此开展科技研学,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度,有利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科学意识。
课题界定“科技”研学,指在研学中增加和课堂相关的科技活动,既巩固加深课堂内容又符合从物理走向生活,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标要求。
实践课堂设计,想要通过课题组研究、实践,设计符合中学生知识发展水平,融合学科知识的科技研学课堂方案。
科技素养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是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科技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通过科技研学课程有机融合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具体学科知识,立足学科融合,并遵循学生学习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科技兴趣,提升学生素养。
综上所述,科技研学实践课堂设计与学生素养培养就是设计融合学生学科知识的科技研学课程,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核心素养。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目前研学旅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部分都是以民族文化传统和拓展训练为主题,科技研学受很多条件限制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普通地区学校,科技素养的培养一般都在实验课堂中穿插,进行一些教材中的学生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
小学科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科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小学科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引言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学习方法的研究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本课题旨在研究小学科学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有效应用,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科学素养。
二、研究目的1. 探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2. 分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影响。
3. 为小学科学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指导,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法,选择某小学作为研究对象,将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
通过对比分析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变化,评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应用效果。
四、研究结果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学习成绩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实验组学生的学习成绩平均分高于对照组,且在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也表现出更优秀的表现。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习兴趣:实验组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明显提高,他们对实验、观察等实践活动更感兴趣,并能积极参与其中。
2. 创新能力:实验组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完成实验任务时,表现出更高的创新能力。
他们能够主动思考、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并提出独特的观点。
3. 团队合作精神:实验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更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并尊重他人的意见,共同完成任务。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本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科学探究活动工作总结
科学探究活动工作总结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不仅增加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这些科学探究活动进行总结,并分享我们所取得的成果和收获。
首先,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们亲自动手进行科学实验。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还能够通过实验结果来验证和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
这种亲身实践的方式,不仅增加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其次,我们还进行了一些科学观察和调查活动。
通过观察和调查,学生们能够发现周围的自然现象和规律,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学生们还学会了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来得出科学结论。
这种科学观察和调查的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的实际应用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最后,我们还进行了一些科学探究项目,让学生们通过自主选择课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和总结成果的整个过程。
通过这些项目,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种科学探究项目的方式,不仅让学生们深入了解了科学研究的过程,还培养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这些科学探究活动,我们不仅增加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
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们会更加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未知,不断创新和进步。
希望我们能够继续开展更多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们在科学的海洋中遨游,探索未知的奥秘。
小课题结题报告(精选10篇)
小课题结题报告(精选10篇)小课题结题报告(精选10篇)小课题结题报告(一):一、课题背景及界定从国家层面看: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国家战略,十三五期间,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教育信息化供给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要经过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融合,强化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服务与支撑,强化将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放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来设计和推进。
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基于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而做出的教育实践的探索和研究。
从教育教学的实践看: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课程资料较为抽象,课程资料较多,课本教学材料具有相对滞后性,使得学生觉得政治课枯燥,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学的重难点突破一向以来成为一线教师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而将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方式与思想政治课重难点突破这一具体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宄和分析,不仅仅为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课程理念的突破创新供给了指引,也为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供给了极赋操作性的新思路。
从学科的要求看: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对以往课程结构和教学方式进行全面更新,核心素养培育着眼于学生基于完整生命个体的基本属性,从对于必备品格和关键本事的培育入手实现对学生的培养,是培养能自我实现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国民与世界公民的基础.作为这一理念的具体化,思想政治学科,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整合的效果就是:在政治认同方面,培养有立场、有梦想的中国公民;在理性精神方面,培养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在法治意识方面,培养有自尊、守规则的中国公民;在公共参与方面,培养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公民。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经过主动学习,体验发现的乐趣,做社会生活的参与者,等等,让学习者的进取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有很大提高,也让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样态。
胡铁生认为微课不仅仅是一种课堂呈现方式,它更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应用微课并进行实践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科学实验教育活动总结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科学实验教育活动总结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社会对科学素养的重视,幼儿园科学实验教育也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
科学实验教育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幼儿园中,开展科学小实验活动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下面将对幼儿园科学小实验的教育活动进行总结和回顾。
一、实验主题选择1.1 按照孩子们的实际芳龄和认知水平,选择与他们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相关的实验主题,如水的特性、彩色的小溶液、日常物体的浮沉等。
1.2 实验主题要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够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3 实验主题的设置要符合幼儿园教学计划,有利于幼儿的综合发展。
二、实验活动准备2.1 准备简单易得的实验器材和材料,如玻璃杯、水杯、小漏斗、食用色素等,确保幼儿们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
2.2 做好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对于一些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要提前做好防范措施,保障幼儿的安全。
2.3 讲师要提前做好教学准备,了解实验步骤和实验原理,做到举一反三,能够回答幼儿们提出的问题。
三、实验活动开展3.1 通过引导问题,引导孩子们主动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带领他们一起去发现问题的答案。
3.2 讲师要耐心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鼓励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思考。
3.3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实验活动中穿插一些图画、实物展示、视频等,丰富实验活动。
四、实验活动总结4.1 在实验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性的讲解,帮助幼儿们理清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加深他们对实验的印象。
4.2 成立实验小组,鼓励孩子们通过共享自己的实验感悟和发现,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4.3 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孩子们的疑惑,讲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激发孩子们的进一步思考。
在幼儿园中进行科学小实验教育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的多方面发展,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小学科学小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科学小课题结题报告小学科学小课题结题报告一、研究目的和意义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具有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的重要作用。
本次小课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来探究物体在不同介质中的运动状态和速度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次小课题主要研究物体在空气、水和油中的运动状态和速度变化规律。
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实际观察和实验。
实际观察:通过观察不同物体在空气中自由下落的现象,了解物体在空气中的运动状态。
观察物体在水中和油中的运动状态,了解物体在液体中受阻力的影响下的运动状态。
实验:通过设计实验分别测量物体在不同介质中的运动速度,进一步了解物体速度在不同介质中的变化规律。
实验中,我们使用一个简易的装置,将物体通过一个笔直的竖直导管从一定高度放下,并利用计时器和刻度尺测量物体在不同介质中运动的时间和距离,从而计算速度。
三、研究结果和结论经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处理,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和结论:1.在空气中下落的物体速度较快,下落时间短;2.在水中下落的物体速度较慢,下落时间长;3.在油中下落的物体速度更慢,下落时间更长;4.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阻力越大,物体速度越慢。
四、研究的不足和展望本次小课题虽然初步研究了物体在不同介质中的运动状态和速度变化规律,但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1.实验的样本数量较少,可靠性有待提高。
下一步可以增加样本数量或进行多次实验,以增加统计的可信度。
2.只研究了物体在空气、水和油中的运动状态,可以进一步研究物体在其他介质中的运动状态,如在真空中的运动状态。
3.没有涉及到其他因素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物体的形状、质量等。
下一步可以加入其他因素进行综合研究。
展望:下一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物体在不同介质中的运动状态和速度变化规律,并探讨物体的形状、质量等因素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通过更多的实验和观察,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研究结果,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和观察能力。
教学实践研究结题报告(3篇)
第1篇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学实践研究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本课题旨在通过教学实践研究,探索适合我国教育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1. 研究目的(1)探索适合我国教育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研究内容(1)教学实践研究的方法和策略(2)教学实践研究的具体案例(3)教学实践研究的效果评价三、研究方法与步骤1.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教学实践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行动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总结教学实践研究的经验和方法。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实践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4)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教师和学生对于教学实践研究的看法和建议。
2. 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确定研究课题,查阅相关文献,制定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
(3)总结阶段:对收集到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1. 教学实践研究的方法和策略(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多元化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案例分析法、项目教学法等,提高教学效果。
(3)教师专业成长: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2. 教学实践研究的具体案例(1)案例一:某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案例二:某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1)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1)培养学生良好研究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小学生良好研究惯的培养的研究》于2009年经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自课题实施以来,在学校领导和市局教科室的重视和支持下,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著名教育家XXX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惯。
”“教育的本旨是,养成能力、养成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新课改中也反复强调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培养终身研究的愿望和能力,培养良好的研究惯。
著名教育家XXX说:“好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在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
”研究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研究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
而在非智力因素中,惯又占有重要的位置。
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促使学生自主自觉有效地研究。
多年的教学实践更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良好的研究惯,是研究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
从小养成良好的研究惯,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养,将来才能自觉地去研究,去适应社会,去服务于社会。
研究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研究,而且对今后的研究、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研究的自信心和良好的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研究方法。
”然而,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仍然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成绩轻惯的现象。
教师以知识为本位,疲于奔命,学生苦不堪言。
不良惯一旦形成再纠正,那将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要改变这一现状,一定要转变观念,树立学生为本的理念,将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惯作为重中之重。
我校以理论研究为抓手,以培养研究惯为努力方向,开展小学生良好研究惯的培养的研究,实施素质教育。
二、课题的界定和理论假说研究惯是指孩子在一定的研究情境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
学生科学研究项目总结
学生科学研究项目总结引言:学生科学研究项目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学生在深入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了科学观察力、实验能力以及创新思维。
本文将总结我参与的学生科学研究项目,并分享项目所取得的成果与经验。
项目背景:本项目的研究方向是环境保护,具体探讨了通过植物修复水体污染的可行性。
近年来,水体污染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植物修复技术被认为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治理方法。
目标与方法:我们的研究目标是通过种植适宜的植物来修复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改善水质,并探究所选植物的适应性和去污效果。
我们在实验室中利用模拟水体进行实验,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有机污染物,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情况和去污效果。
研究过程与发现:我们首先选择了适宜生长于水中的植物,并根据污染物的特性筛选实验条件。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多数植物对水体中低浓度的有机污染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随着污染物浓度的增加,植物的去污能力明显受到限制。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有机污染物对植物生长和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这对植物修复水体污染提出了新的挑战。
问题与讨论: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实践问题,例如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植物根系对水体中有机物去除的作用等等。
在讨论阶段,我们还就植物的选择、种植密度以及水体循环系统的设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改进修复效果。
创新与意义:在这个项目中,我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植物对水体污染物去除效果的比较上。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对比,我们得出了一些有关植物修复的新发现,并且为今后更有针对性地选择植物提供了参考。
而项目的意义则在于,为寻找一种经济、环保的水体污染治理方法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
结论:总结而言,我们通过本次科学研究项目,得出了一些关于植物修复水体污染的结论,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与挑战。
这个项目不仅提高了我们对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还增强了我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尽管在实践中存在一些困难,但我们对植物修复环境污染的希望从未动摇。
幼儿园实践科学素养活动记录总结与展望
幼儿园实践科学素养活动记录总结与展望一、活动总结1.活动目的经过本次科学素养活动,幼儿园旨在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探究和实践,培养科学素养,提升科学认知能力和科学实践技能。
2.活动内容(1)科学实验:通过简单的科学实验,如水的变化、物体的浮沉等,让幼儿亲身参与,感受科学的魅力。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花草、昆虫、小动物等,引导幼儿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科学游戏:设计一些有趣的科学游戏,如找茎找叶、捉昆虫等,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3.活动效果本次活动在提升幼儿科学素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幼儿们对科学充满好奇,喜欢通过实验和探究来寻找答案,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家长们也对幼儿在科学方面的表现给予了积极的反馈,认为孩子们在活动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二、展望1.活动内容延伸未来,幼儿园将继续加强科学素养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不仅涵盖常见的自然科学知识,还将引入更多与生活相关的科学内容,如环保、健康等,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更全面的科学启蒙。
2.活动形式创新除了传统的科学实验和探究,幼儿园也将探索更多有趣、富有创意的科学游戏和活动形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3.家校合作幼儿园将积极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和合作,让家长了解和支持科学素养活动,鼓励家长在家中与孩子一起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中的科学素养全面发展。
通过本次科学素养活动的总结和展望,幼儿园将持续致力于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
以上是我对幼儿园实践科学素养活动的记录总结与展望,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幼儿园是孩子们的第一个学习和成长的地方,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是其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科学素养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可以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其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将进一步丰富科学素养活动的内容,不仅要涵盖常见的自然科学知识,还将加入更多与生活相关的科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摘要:“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可见,科学技术对我们这个世界的改造力有多强。
在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课中,我们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更是带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这是每一个科学教师必须做好的工作。
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也极为重要。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我国教育事业受“应试教育”影响,培养的学生表现出求同思维见长,求异思维见短,文化基础较扎实,动手能力较差、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的毛病。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核心课程。
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而实验操作更是能够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怎样让学生在实验室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内科一学课的需求,我们课题组在这方面做了比较长时间的探究。
我们发现生活很多物品可以作为学生实验材料,于是,我们提出了“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对科学启蒙教育内涵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前人研究的成果--科学知识,还要求他们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兴趣,养成科学态度,认识科学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一)研究经过的几个阶段1、准备阶段(2015年3月)组织课题组的老师学习科学(新课标)理论知识,进行相关准备。
我组学习了《科学课》、《探究性学习》、《实验教学与仪器》、《科学教学与实验》等杂志。
2、实施及发展阶段(2015年4月——2015年10月)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实验活动,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和教师的指导,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会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器材及生活中的物品开展实验和探究。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课堂实验和课外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被所要认识的事物吸引,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去思考、研究。
在指导学生实验中,科学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学生生活中的汽水瓶、可乐瓶、矿泉水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牛奶盒、塑料袋、气球等等都是教师们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
在老师的指导下;(1)、很多学生学会制作太阳能热水器、雨量器、会设计制作一个保温瓶和鸡蛋保护器,并且能根据已学的知识,利用生活中废旧物品,经过精心设计。
变废为宝,制作成各种各样的装饰品。
(2)、大部分学生在家里会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科学实验:例如:五年级的潘立同学会利用家里的马铃薯、盐、水等生活物品,会做“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的实验,刘菊同学会利用生活物品橡皮泥玩具探究“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叶文亮同学会利用生活中废铁来做“金属的热胀泠缩”实验,老师对成功者给予鼓励,对于制作失败的,老师便帮他们分析问题所在,让他们经过多次思考,反复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对科学的学习充满信心。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进行科学探究,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老师在指导中得到了成长,增长了智慧,学生在激情中得到了成长,学到了知识。
五年级的学生会解释生活中电线在冬天会下垂的原因;明白踩瘪的乒乓球在热水中会鼓上来的缘故,三年级的学生会利用生活物品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知道舞动塑料袋,袋子就会鼓起来,为什么气球会越吹越大的道理。
六年级的学生知道打开可乐冲鼻的气体是何物。
会使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掌握了控制铁生锈的速度方法。
四年级的学生知道在干燥而寒冷的天气,用手触及门的金属把手电击的感觉的原因,会解释脱下毛衣时发出啪啪的响声成因。
对于那些酷爱科学实验课的学生来说,课堂四十分钟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有些学生在家里搞起了“破坏”,如把家里的录音机拆开来看一看,琢磨琢磨;把玩具飞机拆下来拼一拼等等。
这些在家长们眼里看作搞破坏的行为,实际就是学生创新的一种体现,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过程,我们应该很好的保护他。
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鼓励学生不断创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闹钟拼装活动,学生通过将散装零件拼装成钟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到了很多新知识。
3、总结阶段(2015年11月——2015年12月)本课题在我校领导的带领和支持下,已经走过了一年的多时间,从2015年的申请立项、确定方案、理论学习、前期调查、实验探究,到2015年年底成果展现、研究总结等等,具体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一次次学习、实践、研讨、交流、改进、调整等实实在在的工作中,我们真实地听到了自己成长的脚步声。
秉持以课堂实验和课外实践为基地,紧密联系生活,利用生活物品进行科学探究,通过学习交流及在科学课教学上进行探索和实践,找到与新课程最为和谐的交汇点,从而更好地开展新课改,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了研究课题达到研究目的,多次请学校教导处对这个课题组进行指导、论证。
课题组根据专家的意见,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不断总结,并且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二)具体的研究行动1、在课堂实验教学中,我们围绕培养实验探究能力,采取的措施是让学生“多看”、“多想”、“多做”。
(1)多看:当学生遇到疑问时,老师进行演示和到实验室动手做实验,让学生看了实验后解除心中的疑惑,使学生认识到动手做实验是学习研究科学、不可少的手段。
实验中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变化前、中、后的观察,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等)的功能,感觉所有现象。
对实验中所需的仪器和操作方法、反应条件、以及如何判断新物质的生成等,都要引导学生观察。
在做实验时教师可给出适当的观察点,使学生克服观察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并且要抓住实验的契机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演示操作要规范,给学生留下科学的、严谨的印象,培养正确“多看”能培养学生用实验来研究科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多想:我们让学生带着疑惑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实验的设计,然后到实验室动手做实验,让实验事实说明问题。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激疑--鼓励学生质疑-提出解决方法-师生共同解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明白理化的科学道理,在实验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经常引导学生发现原有教科书中实验方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自己熟悉、掌握的实验仪器,根据某一课题研究去设计探究性的实验方案。
改进的实验学生以“小论文”形式进行交流,并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表演,学生不仅享受到设计实验成功的乐趣,而且实验探究能力得到培养,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
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如在讲《空气占据空间》时,在课堂上,我出示矿泉水瓶两个,其中一个切去底、蚊香、等实验材料,提出问题:猜一猜空矿泉水瓶子里面有什么?有的学生猜没有什么,有的学生猜有空气,为什么猜有空气呢?怎样证明瓶子里有空气?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把枯燥无味的试验变为直观形象的试验,学生记得快,记得牢。
如在讲《浮力》时,教师准备好乒乓球、铁块、弹簧秤、细线、一杯水等器材,提出问题:乒乓球为什么会浮在水面?铁块为什么会沉到水底?怎样证明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问题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
学生都跃跃欲试,说出许多想法,通过观察浸没在水里的乒乓球向上运动,感知浮力,又通过观察弹簧秤下的铁块在空气和水中示数的变化,感知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
对浮力概念有了一定认识后,又问:对上面的实验你有什么感觉和启发?有什么疑问和猜想要提出来讨论和研究吗?凭直觉思维,大部分学生有所领悟:铁块受到向上的浮力,看来浮力的大小与铁块排开水的重量或体积之间存在某种关系。
继而引导学生:如何测浮力的大小?如何测铁块排开水的重量或体积?同学们各抒己见,然后共同设计一个验证实验,并进行实验。
学生始终在思考、操作、观察、总结,表现欲得到了发挥,在探讨新知识新方法中学生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多想”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教学中激活,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做:我们精心组织学生上好每次实验教学课,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课前提出预习要求,实验时指导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进行实验,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深入分析实验结果,写好实验报告。
“多做”让学生在实验中锻炼,提高综合素质,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在课外活动时间,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从生活走进科学。
我们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组织部分学生参与实验准备,进行简单器材的准备,例如用矿泉水瓶制成烧杯和量筒,用小瓶和管子制成潜水艇等。
使学生了解一些实验操作要领,课堂教学时让学生一起参与实验演示。
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和课外实验,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遇到问题可通过分析讨论、查阅资料、请教老师等途径寻找对策。
同时,开展小仪器和小制作的比赛活动,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每一年,我校都举行实验操作比赛,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进行考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引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的研究。
例如引导学生开展《空气占据空间》、《像火箭哪样驱动小车》和《鸡蛋撞地球》的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研究方法:本课题采取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探究法,辅以调查研究和文献资料四、研究结果与成效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验,在课题组的努力下,完成了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形成了一定的课题成果,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1、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由于教学形式上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而转化为一种学习行为,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踊跃发言,并敢于大胆地对别人的意见提出质疑。
同时多种途径的多向交流,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加快了知识的理解过程,学习积极性明确提高,从对学习的外在兴趣,转化为内在动力,进而促进了学业成绩的提高。
2、学生喜欢上科学课,对科学及社会生活实际与科学有关的问题有了较广泛的兴趣,有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乐于发问,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科学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
3、“科研兴教,科研强校”已成为教师的共识,教师教科研意识不断增强,人人参与教科研,积极参加课题研究,积极上公开课、研究课,个个撰写论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