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大学之道
回归大学之道书法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大学之道》书法教学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大学之道》书法,使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
2. 提高学生的书法技艺,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教学重点:1. 《大学之道》书法的书写技巧。
2.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之道》书法中的儒家思想。
2. 深入体会书法艺术的美感。
教学准备:1. 《大学之道》书法作品若干。
2. 书法教材、书法工具。
3. 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之道》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对《大学之道》的了解和感悟。
二、书法技法讲解1. 教师示范《大学之道》书法作品的书写过程,讲解基本笔画、结构、布局等技巧。
2.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书法,注意笔画的起笔、转折、收笔等细节。
三、儒家思想解读1.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书法作品,深入理解《大学之道》中的儒家思想,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四、书法练习1. 学生按照教师讲解的技法,独立完成《大学之道》书法作品的书写。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第二课时一、书法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的质量。
2. 教师总结学生在书法练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二、书法作品欣赏1. 教师展示优秀的《大学之道》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书法艺术的美感。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书法作品的欣赏心得。
三、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强调儒家思想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
2. 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自己在书法练习和儒家思想理解方面的收获。
教学评价:1. 学生书法作品的质量。
2. 学生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课后作业:1.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独立完成《大学之道》书法作品的书写。
回归大学之道的读书笔记
回归大学之道的读书笔记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我们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到前所未有的便利,只要握在手中的电子设备就能让我们得到无微不至的教育,然而,这种款款而来的便利却在对我们未来的职业道路和人生进行重大考验,因为这意味着我们的视野和思想也可能变得狭隘。
所以在这种时刻,回归大学之道,读书成为了一种必要。
读书,是人类学习与沉淀知识、开阔自身视野的必要途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够到达的社交圈很可能有很多知识盲区,而书籍则是帮助我们打开知识窗户的一面。
对于那些充满野心和渴求的人们而言,读书的意义不只在于学习,还有助于我们建立更久远和全面的人生目标,平衡和重塑自己的内心纵深,更有助于提高我们成为更高阶健康的人的能力。
读书像大学之道中的禅修,在与如今喧嚣的生活相反的极简状态下为我们带来深思,让我们的思维、情感、精神和社会价值得到了彻底的释放和提升。
我们有很多不同的读书方式,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来获取信息,最好的方式之一是读印刷书籍,这可以激发我们的大脑,更深层次地吸收知识。
另外,虚拟书籍也是一种好的途径。
虚拟书籍不仅便宜而且便于阅读,可以让我们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知识。
当然,设立某些标准和目标对我们形成读书的规划和学习计划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需要对我们的目标、知识和财富进行清晰的规划,制定出一些可行的计划,并根据计划进行细化分阶段推进实施。
除此之外,我们也要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对于我们增长知识和深入思考问题都非常重要。
阅读并不是一件孤零零的事情,它需求一定的了解和打破自我,去开拓读者良好的交流、学习和探讨方式,因此,我认为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建立共识:因为世界观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建立共识对于开展一项沟通和学习极其重要。
一个充满共识的读者群会让阅读之旅变得更加愉悦和满意。
2、追寻技能知识: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注重读取和学习一些技能知识,这些知识与我们现在或将来的职业相关或个人成长有所帮助。
大学之道的感悟
大学之道的感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一句经典的话语,出自《大学》开篇,它为我们揭示了大学的宗旨和追求。
当我们踏入大学校园,开启人生的新阶段,对“大学之道”的思考与感悟也逐渐深刻。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是成长的摇篮。
在这里,我们接触到了各个领域的知识,从深奥的科学原理到丰富的人文艺术,从严谨的逻辑推理到自由的创意表达。
每一门课程都像是一扇窗户,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然而,大学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获取知识的堆砌,更在于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在大学的课堂上,老师们不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而是引导我们去探索、去质疑、去思考。
他们鼓励我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
因为在思想的碰撞中,我们才能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知,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
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将伴随我们一生,使我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和纷繁的信息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明智的判断。
大学也是一个锻炼自我管理能力的地方。
离开了父母的庇护,我们需要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平衡学习、社交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没有了外界的强制约束,自律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要学会制定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奋斗。
这不仅是对我们意志力的考验,更是培养责任感和成熟心态的过程。
大学还是一个人际交往的大舞台。
我们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背景、性格和价值观。
在与他们的交流和相处中,我们学会了理解和包容,学会了团队合作,也学会了如何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这些人际交往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明明德”,即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在大学里,我们不仅要追求学术上的成就,更要注重品德的修养。
诚信、友善、正直、勇敢……这些美好的品德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石。
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品德,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解除大学之蔽 回归大学之本——读梅贻琦《大学一解》
解除大学之蔽回归大学之本——读梅贻琦《大学一解》段慧兰
【期刊名称】《现代大学教育》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梅贻琦先生的《大学一解》,站在中西比较、古今融通的高度,借助儒家《大学》这一经典,阐明了大学的宗旨在于“明明德”和“新民”,清晰而深刻回答了大学为何、大学何为的问题.当下大学认识与实践之蔽,表现在价值论误区、工具论误区、技术论误区以及非理性误区,严重制约大学健康发展.大学因人而存在,因高深知识而存在.在以传授和创造高深知识为人才培养主要途径的大学,需充分重视知识的授受与创造者、授受与创造的环境、授受与创造的制度这三大要素.解除大学之蔽,需走出大学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大学的终极目的,将知识的承载者与创造者作为大学的第一资源,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空气,用科学理性的大学制度规约和管理学校.
【总页数】5页(P69-73)
【作者】段慧兰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长沙,410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0
【相关文献】
1.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质量问题及其对策——读《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 [J], 李先富
2.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质量问题及其对策——读《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 [J], 李先富
3.教育需要开放——学习梅贻琦《大学一解》有感 [J], 王莉韵
4.回归大学之本然--对欧文·白壁德大学观的认识 [J], 张雪蓉
5.对新闻传播专业通识教育的思考和探索——兼对梅贻琦先生《大学一解》的解读[J], 田中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之道的理性回归逻辑——美国本科教育质量的启示
文
静 :大 学 之 道 的 理 性 回 归 逻 辑
面 , 中对 大学本 科生 智力 培 育 、 德 发展 、 值 观 其 道 价 形成 这几项争 议较小 。随着 社会 的发展 , 知识经 济 、 网络 时代对大 学教育 产生 了不小 的影 响 ,人们对 大 学本科 教育也 产生 了新 的期 待 ,因此大学 本科教 育 目标 的具体 内容也 随之产 生变化 。毫 无疑 问 ,单 一 的、 领式 的、 统 局限型 的 目标 越来 越无法 涵 盖本科 教 学生 活 的全貌 , 大学 的责任 也变 得越来 越重 大 , 学 大 培养 目标 的多 方位 l 生和全 面性愈发 受 到肯定 。翻
务。 对学 生 职业生 涯 和永久 人生 的关 注有增无 减 , 而
现代社会对多样化的认可度有所提高 , 教育对 学生的个性培养已经得到充分的论证 。这也使得大
学本 科教育 的 目标饱 受考 验 。 等教 育理 念在更 新 , 高
全球性 的就 业 问题将 大学 教育 的职业 目标讨论 推 向
教育学家, 曾担任哈佛大学法学 院院长和哈佛大学 校长。在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 , 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 , 对美国本科教育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
见解, 形成了个人的高等教育理念。通过多年工作
和大量实证研 究 , 里克 ・ 克将 自己对美 国本科 教 德 博 育 的反思 与展 望都 凝 练于 此 , 考察 美 国大学 生 在 从
明确了大学本科教育的 目 标框架 。其 中提出的某些 问题 , 正好可以作为我 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中的 参照。以此为鉴 , 能避免重蹈美国本科教育 的覆辙 。
一
、
大学本 科教 育的 目标建构
的? 大学教 育 的 目标究 竟应 该包 含哪 些 内容? 在众
《大学之道》原文、译文及注释
《大学之道》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大学之道两汉-礼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对照翻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定而后能静;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静而后能安;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安而后能虑;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虑而后能得。
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要先学习获得知识。
致知在格物。
要学习获得知识,就要先要探究事物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通过探究事物原理才能获得智慧。
知至而后意诚;获得智慧意念才能真诚;意诚而后心正;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正而后身修;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身修而后家齐;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家齐而后国治;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生必读书籍推荐
大学生必读书籍推荐一、大学规划、励志、人物传记类1、《做最好的自己》,李开复2、《曾国藩家书》3、《人性的弱点》,卡耐基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5、《情商:它为什么比智商更重要?》,丹尼尔·戈尔曼6、《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斯蒂芬•柯维7、《乞丐囡仔》,赖东进8、《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卡尔•纽坡特9、《大学生与现代社会》,朱永新10、《回归大学之道》,德雷克•博克11、《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12、《谁动了我的奶酪》,斯宾塞·约翰逊13、《未来之路》,比尔盖茨14、《唤醒心中的巨人》,安东尼.罗宾斯15、《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阿兰•拉金16、《生命如一泓清水》,俞敏洪17、《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凌志军18、《我的奋斗》,希特勒19、《曾国藩传》20、《毛泽东传》21、《胡雪岩全传》22、《拿破仑传》23、《林肯传》24、《丘吉尔传》25、《罗斯福传》二、政治、军事、法律、经济、历史类26、《君王论》,马基雅维利27、《理想国》,柏拉图28、《乌托邦》,莫尔29、《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30、《正义论》,罗尔斯31、《第三次浪潮》,阿尔温·托夫勒32、《政治科学》,迈克尔·罗斯金33、《货币战争》,宋鸿兵34、《孙子兵法》35、《宽容》,房龙36、《知识经济》,达尔·尼夫37、《经济学》,萨谬尔森38、《国富论》,亚当·斯密39、《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40、《资本论》,马克思41、《中国经济》林毅夫42、《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43、《世界史纲》,威尔斯44、《中国大历史》,黄仁宇45、《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陈旭麓46、《美国与中国》,费正清47、《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杨天石48、《历史研究》,汤因比三、哲学、人文、文学、艺术、科普类49、《思想录》,帕斯卡尔著50、《哲学与人生》,傅佩荣5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52、《小逻辑》黑格尔53、《权力意志》,尼采54、《存在与虚无》,让·保罗·萨特55、《西方哲学史》,罗素56、《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丹尼尔·贝尔57、《培根随笔集》58、四书五经59、《非常道:1840—1999的中国话语》,余世存60、《社会心理学》,戴维·迈尔斯61、《设计心理学》,唐纳德·A·诺曼62、《灵魂的事》,史铁生63、《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64、《苏菲的选择》,威廉·斯泰龙65、《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马尔库塞66、《小趋势:决定未来大变革的潜藏力量》,马克·佩恩,金尼·扎莱纳67、《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68、《基度山伯爵》,大仲马69、《百年孤独》,马尔克斯70、《悲惨世界》,雨果71、《母亲》,高尔基72《飘》,玛格丽特.米切尔73、《老人与海》,海明威74、《肖申克的救赎》75、《等待戈多》,贝克特76、《四世同堂》,老舍77、《鲁迅文集》78、《三国演义》,罗贯中79、《京华烟云》,林语堂80、《围城》,钱钟书81、《海子诗选》82、《平凡的世界》,路遥83、《把梦留住》84、《美的历程》,李泽厚85、《西方美学史》,朱光潜86、《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霍金87、《回忆未来》,埃利希·冯·丹尼青88、《发现者: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历史》,丹尼尔•J•布尔斯廷89、《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波普尔90、《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91、《世界的终极镜像:反物质》,戈登•弗雷92、《宇宙波澜——科学与人类前途的自省》,F J戴森93、《科学发现的逻辑》,波普尔。
《大学之道》原文及翻译
《大学之道》汉.礼记一、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二、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使人们的德行变得光明正大,在于使人们亲近并照顾好自己的民众,在于使人们的行为达到最好的善的境界。
只有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人的心才能稳定下来;只有心稳定了,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只有内心平静了,才能安心处事;只有安心了,才能深思熟虑;只有深思熟虑了,才能得到真知灼见。
事物都有根本和细枝末节,事情都有开始和结束。
如果你明白事物的轻重缓急,明白了事情的先后顺序,那你就接近正确的道理了。
古代那些想要使自己的德行光明正大并传播到天下的人,首先会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想要治理好国家的人,首先会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想要管理好家庭的人,首先会修养自己的身心。
想要修养身心的人,首先会端正自己的心思。
想要端正心思的人,首先会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想要意念真诚的人,首先会努力追求知识。
追求知识的过程就是探究事物的原理。
当你探究清楚了事物的原理,你的知识就会达到深刻的地步;当你的知识深刻了,你的意念就会变得真诚;当你的意念真诚了,你的心思就会端正;当你的心思端正了,你的身心就会得到修养;当你的身心修养好了,你的家庭就会和睦;当你的家庭和睦了,你的国家就会治理得井井有条;当你的国家治理好了,整个世界就会和平安宁。
从最高的皇帝到普通的百姓,每个人都应该以修养自己的身心为根本。
如果根本的部分被忽视,而次要的部分被过分强调,这是不可能有好结果的。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回归大学之道》是一本由曾国藩所著的散文集,书中记录了曾国藩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这本书在中国教育界有着很高的地位,被誉为中国教育宝典。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曾国藩对于学习的热爱和对于大学教育的尊重,也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曾国藩提到了“回归大学之道”,他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他还提出了“诚实守信、勤奋好学、忠孝仁爱、正直无私”的学习原则,这些原则对于我们现代大学生来说,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曾国藩在书中提到了自己的学习心得,他认为学习要有恒心和毅力,要不断地积累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
他还强调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认为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这些学习心得对于我们现代大学生来说,同样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通过阅读《回归大学之道》,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曾国藩对于学习的热爱和对于大学教育的尊重。
他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都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信念。
在现代社会,大学生面临着很多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学习,也不能放弃对于大学教育的热爱和尊重。
我们要像曾国藩一样,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有担当的现代大学生。
总的来说,《回归大学之道》是一本对于大学生有着很强启发意义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曾国藩对于学习的热爱和对于大学教育的尊重,也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更多的大学生能够阅读这本书,受到曾国藩的教诲,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有担当的现代大学生。
《大学之道》读后感(通用11篇)
《大学之道》读后感(通用11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之道》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之道》读后感篇1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
作者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
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
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
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
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
以教师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
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
这就是通过《大学》篇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
《大学之道》读后感篇2大学,中学,小学。
似乎这样一个排列有些有趣,如果把握的成长经历看做一个数,那这个排列就是我的倒数。
去行政化:回归大学之道的体制保障
1 9 0
由 的生 活 , 是人 的生 活 , 自由的生 活 , 才 不 是生 活 的异 相对独立的经营机构, 其为 国家培养公 民主体的使 化, 也是 人 的异化 。 ⅢJ阿克 顿在反 省古 代 自由史 的 命 , ”4% J 让位于为就业市场提供具有竞争能力的人力资源 同时它 自己也 面临 市场竞 争机 制 中的各种 挑 时候 , 意 到 了 威 胁 自 由的 “ 敌 ” 注 天 —— “ 知 与 迷 的任务 , 无 信 、 服欲 与贪 图安 逸 、 人对 权 力 的渴望 和 穷 人 对 战 。因此 , 征 强 它越来 越 成 为许 多 机 构 或企 业 中 的一 员 , 食 物 的乞讨 。 l3 以 自由的“ 敌 ” ”5。 _仅 天 —— “ 知与 迷 而不再 是一 个象 牙塔 。大学 功能 的多元 化 和开放性 , 无 学 信” , 论 教育 最基本 的功 能就 是 改 变人 类 普遍 的无 知 使得学 院政 治 、 院经 济这 两种丛 林原 则更容 易遮 蔽
的办 学 自主 权 。教 育 事 业 还 是 应 该 由懂 教 育 的 人 它 是指 人 们在 私人 和公 共 生 活 领 域 中 自主 地 思 考 和
大学之道原文及翻译
大学之道原文及翻译【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释义: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2、亲民:《管子·形势解》:“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
王阳明曾与弟子徐爱辨亲民和新民,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列在《传习录》首章,“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亲民”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齐家”,齐家即亲民也。
“亲民”二字与上面“明明德”结合,即弘扬光明的品德要学习和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大人的学问即从生活中而来。
3、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翻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解除大学之蔽回归大学之本——读梅贻琦《大学一解》
解除大学之蔽回归大学之本——读梅贻琦《大学一解》前言大学生活是每个人人生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它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锻炼自我的平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的本质似乎被慢慢地淡化了。
一些大学生甚至对于大学的本意不是很了解。
为了更好地回归大学的本质,我决定读梅贻琦先生的《大学一解》这本书,并通过Markdown文本形式来记录我对于这本书的理解和感悟。
简介《大学一解》是梅贻琦先生编写的一本注释孔子学说的书籍。
它被誉为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绣花针,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名著。
该书总共78章,涵盖了孔子学说的方方面面。
本书通过对于《大学》篇目的注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的境界,弘扬了华夏文明文化。
大学之道《大学一解》开篇便引用了孔子的名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在孔子的眼中,大学不仅仅是一个场所,它更是一个道德塑造的过程。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大学的本质应该是“立身格物,安身立命”。
所谓“立身”,是指塑造人的品格;所谓“格物”,则是注重知识的获取;所谓“安身立命”,则是从事有意义的事业,塑造自我价值。
相比于现代大学教育,孔子的大学还强调了“亲民”,也就是说应该服务于人民,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而对于孔子而言,真正的大学之道则是在于“至善” ——追求最高的美德和境界。
大学之学在《大学一解》的第十章,梅贻琦先生谈到了大学之学。
他认为,大学的教育应该注重基础性和通用性。
具体而言,大学的基础教育应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其后的发展中能够更佳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而通用教育,则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工具,能够在各个领域中适应和发挥自己的优点。
这与现今的大学教育颇有不同。
现在的大学教育似乎更加注重“专业化”,而忽略了基础和通用的重要性。
大学之治《大学一解》的第十二章讲述了大学之治。
孔子曾说,治理国家与治理院校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梅贻琦先生在注释中指出,大学之治的本质在于“治病”。
《回归大学之道》课件
大学教育与就业压力
如何平衡大学教育与就业压力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其中重点在于培 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大学生的角色定位和人生规划
大学生应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责任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 础。
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
良好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能力是大学生成功的重要因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包括时间管理、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
大学精神包含追求真理、坚持创新、培养学问价值、追求学术自由、育人为本等核心要素,它是大学教育的根 本指导思想。
大学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大学教育面临着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教师队伍建设、科研能力提升和国际化 竞争等挑战,但也有机遇推动教育创新与改革。
大学教育与社会责任
大学教育不仅要致力于培养优秀人才,还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包括服务社会、 推动社会进步和引领社会发展等方面。
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合理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包括积极参与课堂、做好笔记、合理分配学习时间等方 面。
《回归大学之道》PPT课 件
为了更好地回归大学之道,本课件将介绍大学精神的内涵、大学教育的发展 现状、大学生的角色定位和自我成长,以及大学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为何需要回归大学之道?
现代社会发展呼唤着有思想、有担当、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在大学教育中回归传统价值观将有助于培养能够 引领未来的人才。
大学精神
回归大学之道教案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大学之道的基本内涵,认识到大学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效率。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学的热爱,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大学之道的内涵2. 大学教育的重要性3. 如何在大学期间实现自我成长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大学之道的内涵2.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大学?大学教育的意义是什么?2.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回归大学之道》。
(二)新课讲授1. 大学之道的内涵a.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之道的起源和基本内涵。
b.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大学之道的核心要素。
c. 教师点评并总结。
2. 大学教育的重要性a. 教师从多个角度阐述大学教育的重要性,如知识、能力、人格等方面的培养。
b. 学生分享自己对大学教育的认识,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如何在大学期间实现自我成长a. 教师从时间管理、学习方法、人际交往等方面给出建议。
b.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讨论如何在大学期间实现自我成长。
(三)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大学之道的内涵和大学教育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回归大学之道》的感悟文章。
2. 制定一份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明确自己的目标。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授、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对大学之道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看法,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教学不足在引导学生理解大学之道的内涵时,部分学生存在理解偏差。
在课后作业环节,部分学生未能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学习计划。
3. 改进措施1)在导入环节,可以增加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学之道的内涵。
2)在课后作业环节,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指导,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何为大学之道——读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有感
作者: 王威丹
作者机构: 郑州大学教育系
出版物刊名: 学理论
页码: 120-121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7期
主题词: 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本科教育目标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中毕业生赴美留学人数不断增长,我们除了感叹美国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更应该思考美国的本科教育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博克的《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为我们介绍了美国的本科教育,教育目标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为我国大学本科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
要找准大学定位;制订实在的培养目标和可行的培养措施;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共享治理。
《回归大学之道》课件
大学的发展历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逐渐发展 成为研究、教学和服务的机构, 涵盖了各种学科领域。
大学的现代化改革
随着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许多大学开始进行现代化改革 ,以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
世界著名大学介绍
1 2
美国的常春藤联盟
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这些大 学以其卓越的学术研究和教育质量而闻名。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教育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 角色。然而,当前大学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追求就业率、忽视通识教育 等。
学术背景
国内外学者对于大学教育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许多关于大学教育的 新理念和模式。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大学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掌握大学教育的基本理 念和实践方法。
学术研究的创新性
创新是学术研究的本质
学术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推 动学科的发展和人类知识的积累。
创新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一所大学如果不能在学术研究上有所创新,就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 脱颖而出。
创新需要良好的学术环境
只有自由的、开放的、包容的学术环境,才能激发学者的创新精神 ,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
REPORTING
学术自由的重要性
学术自由是大学发展的基石
学术自由使得学者们能够自由探索、研究、发表观点,从而推动学科的发展和知识的积累 。
学术自由是创新的前提
只有在自由的学术环境下,学者们才敢于挑战传统,提出新的观点和理论,推动科学的进 步。
学术自由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学术自由的环境鼓励学者们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 。
《回归大学之道》 ppt课件
《回归大学之道》读书笔记
《回归大学之道》读书笔记
什么是大学之道?德雷克博克在他的《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中,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这本书的题注是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
的反思与展望。
乍一看,似乎是给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看的,对我
们普通的大学生而言,看了之后似乎比较适合发发牢骚。
可是换
个角度来看,我
什么是大学之道?德雷克•博克在他的《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中,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这本书的题注是“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
乍
一看,似乎是给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看的,对我们普通的大学生而言,看了之后似乎比较适合发发牢骚。
可是换个角度来看,我们
何尝不能以此为针对,弥补所受教育的欠缺呢?
书中所提出的大学教育目标,就是学会表达、学会批判性地
思考、培养品德、培养合格公民的素质、学会在多元化校园生活、为全球化社会做准备、培养广泛的兴趣、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等等。
或许在大学中,教育的体制并不尽善尽美,但我们自己又该
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呢?
课堂上、实践活动中,我们是否能勇敢地走到台前,发表自
己的独到见解?面对身边乃至社会上有争议的问题,我们是否能
做出独立而公正的判断?除了学习专业课程,我们是否能真正做
到投身校园的多元文化中去?面对这个联系日趋紧密的世界,面
对一切皆有可能的未来,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职业、人生的规划?
我想这是作为一个大学生,必须反复拷问自己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大学之道》德里克波克在导言中,作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职业教育是时代的要求,绝对不可能消失,无需去指责学生的功利性,但通识教育应该加强。
第一章中,作者回顾了美国大学的发展历史,由此来整体性地思考美国本科教育质量到底提高与否。
南北战争之前大学与宗教联系密切,课程统一,注重人文,追求智力训练与品格塑造。
南北战争结束后,宗教对大学的影响力减弱,科学课程地位上升,赠地运动引发了大学改革。
二战后,《退伍军人再适应》法案颁布,经济发展的需要,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大学,美国大学开始迈入大众化阶段。
大学发展日益多元化,个性化。
缺乏统一的教育目标,尤其是通识教育的目标,让一些学者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缺乏信心。
作者认为,本科教育质量下降的说法缺乏历史根据,但本科教育质量本应该比现在更高。
在本章最后作者给出了无解之解,本科教育评价方法和提高与否都仍有待历史检验。
第二章作者主要探讨了教师对本科教育的态度。
大学里的教师注重科研与校外咨询,以至于忽视了教学与学生吗?提出问题之后,作者通过数据论证证明对大学教师的批评言过其实啦。
同时,作者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迫使教师们学术领导们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之外更多的投入于教学。
他们不会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方式。
因为难以判断,当学生在学业或其他方面取得进步时,大学教学究竟贡献了多少。
作者认为美国大学有以下六大问题:对大学角色认识不同、缺乏合作、忽视教育目的、过于强调通识教育、忽视教学方法、忽视课外活动。
作者认为最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怎样改进教学方法,怎样让道德发展与公民教育回复应有的地位。
章末,作者再次强调,大学问题的根源在于如今高等教育系统缺乏提升教育质量的强大压力。
我们的评估方式重视的是学生的入学成绩、教师的科研声望。
总之,大学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没有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发展机会。
第三章是关于大学的目标。
作者提出了几个重要的目标:表达能力——精确而优美的书面表达能力,清晰而有说服力的口头表达能力;批判思维能力——清晰地认识和界定问题,分析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和利益关系,搜集资料并分析不同资料之间的关系,围绕某一问题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道德推理能力——让学生严谨地思考如何处理道德两难问题,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公民意识——让学生形成强烈的民主信念和民主意识,更有效地参与民主进程;适应多元文化——让学生学会与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和睦相处;全球化素养——建立一套知识基础,让学生适应出现的国际问题,把握可能出现的基于;广泛的兴趣——享受丰富多彩的人生。
为就业做准备——大学必须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职业准备。
第四章讲的是学会表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
一方面企业社会对表达能力的重要性非常认可,而现实中多数本科生表达能力乏善可陈。
另一方面表达能力培养在大学里却不受重视。
书面表达被一些行政部门和其他学科教授们视为传授标点、拼音等简单的机械活动,口语表达专业性差,相关课程不被重视。
良好的表达能力将让学生终身受益,所以大学必须精心遴选表达课教师,给予丰厚报酬,促进学生表达能力提升。
第五章的标题是学会思考——关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整体而言,学生本科学习对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不高。
问题根源在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会迁移,评价方式弊端让学生满足于争取高分。
第六章讨论的是关于品德的培养。
通过列举社会与大学发展现状,指出了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道德教育。
传统观点认为道德教育可以间接在其他课程中培养。
作者认为道德推理课程相对更容易提升学生道德推理能力。
除此之外,通过教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保证自己行为不引起身边重要人物反对,学会避免与自己的行为准则冲突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
从校方的角度看,权威人士的以身作则,校领导对争议事件,不合道德事件的解释与处理,纪律的制定与执行等都可以促进学生道德发展。
第七章讲的是培养合格公民。
众所周知,大学的职能之一是人才培养,而培养的这些人才首先必须是合格的公民。
作者在书中写道,“绝大多数教授都认为把大学生培养成一名负责任的公民是大学教育‘最基本’或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而同时,大多数教师也认为大学里各种课程,活动,本科教育目标已经足以保证培养合格公民。
作者再次反思,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我们是否已经“仁至义尽”?结论:在公民教育方面,大学的表现是失败的。
作者随之提出了更具体的公民教育计划:首先要明确大学所能达到的公民教育目标(不应该向学生灌输特定的政治主张,同时不可放弃公民教育的责任),开设有助于培养公民意识的四门课程(美国民主概况,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基本原理,美国参与世界事务方面的课程),其次还可以通过校园活动的改革促进公民意识的培养。
最后的最后,作者指出最最重要的是说服大学领导与教师重视实施公民教育,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第八章讲的是多元文化,近40年以来,美国的校园日益多元化,处理不同背景、种族的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一大要务。
在此之中,尤其要注重处理黑人与白人的关系,男女之间的关系。
对于前者,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不同文化背景人的交流与合作。
第九章讲的是为全球化做准备。
作者提出了帮助学生为全球化做准备方面的四个目标。
1.培养学生对国际问题的兴趣,帮助学生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2.将学生培养成谙熟世事,富有思想,具有国际视野的公民。
3.培养学生足够的敏锐性,理解不同社会与文化,在日趋国际化的社会中高效的工作。
4.拓展视野,通过比较的视角了解本国与他国。
第十章探讨的问题是培养广泛的兴趣。
本章中对通识教育多有提及,指出了四种通识教育课程模式,第一,经典名著课程。
第二,概论课程。
第三,围绕几种主要思想方法组织通识课程。
第四,指定选修课程(美国最常见)。
四种模式各有利弊,理想的方式应该是混合运用,扬长避短。
第十一章的题目是为职业化做准备。
一方面传统的人文教授们反对职业教育:1.职业教育着眼于技能训练而非学生心智的发展。
2.学生将职业看的过重,助长了功利主义。
另一方面,大学不可能完全回避职业教育:1.生源危机。
2.容易让学生走向一种误区——工作等于赚钱。
3.大多数学生渴望大学教育能够为未来职业做准备。
第十二章: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展望未来。
“美国大学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这使美国大学骄傲自满起来,但事实上,美国大学危机重重:从多数研究结果来看,大学教育让学生在各方面进步不明显。
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作者将答案定为了教师不愿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也不想探究新的教育方式。
在改善本科教育质量方面,我们的大学缺乏足够的压力。
先从相同之处来说,中国的学生和学校与哈佛的相同之处。
学生都是急功近利,把大学的学习作为以后找工作,进入政局的资本,美国学生并没有我原先在别的书上看的那样有崇高精神。
他们之所以在不断认真的学习,并不是因为他们心怀国家社稷,而是学校要求很高,确实需要很多的时间,所以我在报道上看到的通宵学习或许就是我们的高中翻版,他们和我们的很多中国学生一样的懒。
这点在本书的第十页自由选修制就可以看出。
还有我们的老师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差与他们,从文中作者多次提及老师的讲课能力不足。
再来说说不同之处,作者所强调的学会表达,学会思考,培养品德,培养合格公民,生活在多元化的校园,为全球化做准备,培养广泛的兴趣,为职业生涯做准备。
这些基本上都在我们中国的教育目标里面有,但是学校有没有根据这些东西针对性的搞过,这就不用说了。
在前面的几项目标里,美国都有过针对的训练,虽然效果不佳,但一直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哈佛学校会为了培养这些目标,就会专门实行一些措施来确保学生得到相关的训练,在学习方面,有研讨会,演讲和阅读训练,课程论文,平时作业,还有一些协会来辅导学生的写作,在生活方面,为学生提供社区服务,宿管员举办活动,这些都是我们在国内难以想象的。
至于全球化,我想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一般的学校都是不可能达到全球化的,多元化,可能美国那边的社会背景更复杂一些。
对于我们中国的学生来说,在前面的目标里面,我们为了我们的将来,我们可能实现的有学会表达,学会思考,培养广泛的兴趣,为职业生涯做准备这四样了。
既然我们现在的大学培养不了我们这些东西,那我们只有靠自己了,我们自己自由控制的大学,或许这就是我们上大学的好处,能有一段自己控制自己的时光。
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德雷克·博克考察了美国大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本科教育的目标之间的差距。
作者得出的结论发人深省。
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很多重要的方面都有长获,但是在写作、批判性思维、数理能力和道德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还远未达到期望的水平。
多数大学高年级学生认为,他们在外语口语、文化和美学养成、以及准备成为活跃而富有知识的公民方面并未取得长足的进步。
总体上看,虽然美国的大学拥有充足的资源、先进的技术和几百门课程,但是它们不敢自信地说,如今的大学生比50年前的学得更多。
德雷克·博克进一步指出,现在很多重要的大学课程都由缺乏经验的教师在担任。
虽然已经出现了诸多教学方法,很多教授依然沿袭那些业已证明是低效的教学手段。
而在课程改革时,教师们却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
教师们讨论更多的是教学内容,殊不知,对大学生影响更深远的是教学方法。
在本书的结尾,作者就改善大学生的学业水平,向大学教师和大学的领导者们提出了若干建议。
美国大学取得的成就固然可喜,但作者向教师们提出的批评却是振聋发聩的。
我们不能忽略了大背景,当代社会如此快节奏,没有办法容忍一个不跟社会接轨的大学生了,而如果一个大学生想要本科四年毕业后就业,也是没有办法不学职业性的专业或者知识。
这也让我想起李敖在北大的演讲,他说以前你们北大谁谁谁(这个我忘了,好像是说的是马寅初)当校长的时候敢对北洋军阀说不,现在不是了。
一句类似这样的话。
是啊,从前的大学时精英教育,那时候上了大学的人理所当然是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人物,他们有着那个时代的傲气与才气,但现在的大学生比白菜还便宜了,当大形势转变为买方市场时,“大学”也失去了它的底气,于是要迎合企业、公司种种的要求去塑造人才,更不用说“大学生”了,但我始终认为,职业性的东西不应该是根本,大学不应该成为职业训练场。
我还是愿意保留一点大学生所应有的傲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