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大学之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大学之道》德里克波克

在导言中,作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职业教育是时代的要求,绝对不可能消失,无需去指责学生的功利性,但通识教育应该加强。

第一章中,作者回顾了美国大学的发展历史,由此来整体性地思考美国本科教育质量到底提高与否。南北战争之前大学与宗教联系密切,课程统一,注重人文,追求智力训练与品格塑造。南北战争结束后,宗教对大学的影响力减弱,科学课程地位上升,赠地运动引发了大学改革。二战后,《退伍军人再适应》法案颁布,经济发展的需要,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大学,美国大学开始迈入大众化阶段。大学发展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缺乏统一的教育目标,尤其是通识教育的目标,让一些学者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缺乏信心。作者认为,本科教育质量下降的说法缺乏历史根据,但本科教育质量本应该比现在更高。在本章最后作者给出了无解之解,本科教育评价方法和提高与否都仍有待历史检验。

第二章作者主要探讨了教师对本科教育的态度。大学里的教师注重科研与校外咨询,以至于忽视了教学与学生吗?提出问题之后,作者通过数据论证证明对大学教师的批评言过其实啦。同时,作者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迫使教师们学术领导们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之外更多的投入于教学。他们不会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方式。因为难以判断,当学生在学业或其他方面取得进步时,大学教学究竟贡献了多少。作者认为美国大学有以下六大问题:对大学角色认识不同、缺乏合作、忽视教育目的、过于强调通识教育、忽视教学方法、忽视课外活动。作者认为最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怎样改进教学方法,怎样让道德发展与公民教育回复应有的地位。章末,作者再次强调,大学问题的根源在于如今高等教育系统缺乏提升教育质量的强大压力。我们的评估方式重视的是学生的入学成绩、教师的科研声望。总之,大学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没有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发展机会。

第三章是关于大学的目标。作者提出了几个重要的目标:表达能力­——精确而优美的书面表达能力,清晰而有说服力的口头表达能力;批判思维能力——清晰地认识和界定问题,分析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和利益关系,搜集资料并分析不同资料之间的关系,围绕某一问题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道德推理能力——让学生严谨地思考如何处理道德两难问题,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公民意识——让学生形成强烈的民主信念和民主意识,更有效地参与民主进程;适应多元文化——让学生学会与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和睦相处;全球化素养——建立一套知识基础,让学生适应出现的国际问题,把握可能出现的基于;广泛的兴趣——享受丰富多彩的人生。为就业做准备——大学必须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职业准备。

第四章讲的是学会表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一方面企业社会对表达能力的重要性非常认可,而现实中多数本科生表达能力乏善可陈。另一方面表达能力培养在大学里却不受重视。书面表达被一些行政部门和其他学科教授们视为传授标点、拼音等简单的机械活动,口语表达专业性差,相关课程不被重视。良好的表达能力将让学生终身受益,所以大学必须精心遴选表达课教师,给予丰厚报酬,促进学生表达能力提升。

第五章的标题是学会思考——关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整体而言,学生本科学习对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不高。问题根源在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会迁移,评价方式弊端让学生满足于争取高分。

第六章讨论的是关于品德的培养。通过列举社会与大学发展现状,指出了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道德教育。传统观点认为道德教育可以间接在其他课程中培养。作者认为道德推理课程相对更容易提升学生道德推理能力。除此之外,通过教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保证自己行为不引起身边重要人物反对,学会避免与自己的行为准则冲突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从校方的角度看,权威人士的以身作则,校领导对争议事件,不合道德事件的解释与处理,纪律的制定与执行等都可以促进学生道德发展。

第七章讲的是培养合格公民。众所周知,大学的职能之一是人才培养,而培养的这些人才首先必须是合格的公民。作者在书中写道,“绝大多数教授都认为把大学生培养成一名负责任的公民是大学教育‘最基本’或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而同时,大多数教师也认为大学里各种课程,活动,本科教育目标已经足以保证培养合格公民。作者再次反思,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我们是否已经“仁至义尽”?结论:在公民教育方面,大学的表现是失败的。作者随之提出了更具体的公民教育计划:首先要明确大学所能达到的公民教育目标(不应该向学生灌输特定的政治主张,同时不可放弃公民教育的责任),开设有助于培养公民意识的四门课程(美国民主概况,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基本原理,美国参与世界事务方面的课程),其次还可以通过校园活动的改革促进公民意识的培养。最后的最后,作者指出最最重要的是说服大学领导与教师重视实施公民教育,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第八章讲的是多元文化,近40年以来,美国的校园日益多元化,处理不同背景、种族的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一大要务。在此之中,尤其要注重处理黑人与白人的关系,男女之间的关系。对于前者,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不同文化背景人的交流与合作。

第九章讲的是为全球化做准备。作者提出了帮助学生为全球化做准备方面的四个目标。

1.培养学生对国际问题的兴趣,帮助学生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2.将学生培养成谙熟世事,富有思想,具有国际视野的公民。

3.培养学生足够的敏锐性,理解不同社会与文化,在日趋国际化的社会中高效的工作。

4.拓展视野,通过比较的视角了解本国与他国。

第十章探讨的问题是培养广泛的兴趣。本章中对通识教育多有提及,指出了四种通识教育课程模式,第一,经典名著课程。第二,概论课程。第三,围绕几种主要思想方法组织通识课程。第四,指定选修课程(美国最常见)。四种模式各有利弊,理想的方式应该是混合运用,扬长避短。

第十一章的题目是为职业化做准备。一方面传统的人文教授们反对职业教育:1.职业教育着眼于技能训练而非学生心智的发展。2.学生将职业看的过重,助长了功利主义。另一方面,大学不可能完全回避职业教育:1.生源危机。2.容易让学生走向一种误区——工作等于赚钱。3.大多数学生渴望大学教育能够为未来职业做准备。

第十二章: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展望未来。“美国大学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这使美国大学骄傲自满起来,但事实上,美国大学危机重重:从多数研究结果来看,大学教育让学生在各方面进步不明显。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作者将答案定为了教师不愿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也不想探究新的教育方式。在改善本科教育质量方面,我们的大学缺乏足够的压力。

先从相同之处来说,中国的学生和学校与哈佛的相同之处。学生都是急功近利,把大学的学习作为以后找工作,进入政局的资本,美国学生并没有我原先在别的书上看的那样有崇高精神。他们之所以在不断认真的学习,并不是因为他们心怀国家社稷,而是学校要求很高,确实需要很多的时间,所以我在报道上看到的通宵学习或许就是我们的高中翻版,他们和我们的很多中国学生一样的懒。这点在本书的第十页自由选修制就可以看出。还有我们的老师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差与他们,从文中作者多次提及老师的讲课能力不足。

再来说说不同之处,作者所强调的学会表达,学会思考,培养品德,培养合格公民,生活在多元化的校园,为全球化做准备,培养广泛的兴趣,为职业生涯做准备。这些基本上都在我们中国的教育目标里面有,但是学校有没有根据这些东西针对性的搞过,这就不用说了。在前面的几项目标里,美国都有过针对的训练,虽然效果不佳,但一直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哈佛学校会为了培养这些目标,就会专门实行一些措施来确保学生得到相关的训练,在学习方面,有研讨会,演讲和阅读训练,课程论文,平时作业,还有一些协会来辅导学生的写作,在生活方面,为学生提供社区服务,宿管员举办活动,这些都是我们在国内难以想象的。至于全球化,我想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一般的学校都是不可能达到全球化的,多元化,可能美国那边的社会背景更复杂一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