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 高中生物实验原理及试题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附word下载)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一、实验目的:1、学会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2、了解细胞的结构;3、学会制作临时装片。

二、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可换)松针、动物血液、动物神经细胞永久装片三、实验用具:载玻片、盖玻片、蒸馏水、滴管、镊子、土豆、刀片、显微镜(物镜5X、10X、40X)四、方法步骤:1、制作松针的临时切片:(1)取干净的载玻片一个平置于试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蒸馏水。

(2)将土豆切成条状(截面约:0.5X0.5cm)取两条,将一根松针夹在两个土豆条之间,用刀片削成尽量薄的薄片,削时,手腕不动,靠大臂带动小臂移动刀片。

切片数次。

从中选取较薄的切片,置于载玻片的水滴上。

(3)从一侧轻轻盖上盖玻片,不要产生气泡。

用吸水纸轻轻吸去盖玻片周围的水滴,即完成临时切片的制作。

2、观察切片:(1)取出显微镜,置于试验台上靠左的位置,打开光源。

(2) 将上步制作好的切片置于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调整载物台位置,使盖玻片对准光源。

(3)使用5X物镜观察切片,使松针切片在视野中心,换成10X物镜,观察松针叶面横切结构。

(4)换成40X物镜观察,注意细胞及细胞内物质结构,画图。

3、动物血液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除了不用切片,其他类似)4、动物神经细胞永久装片的观察。

五、考点提示:1、松针的叶面结构是什么样的?2、动物细胞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与植物细胞又什么不同?3、显微镜的物镜倍数愈大,视野的亮度如何?物体的大小如何?4、如何调节焦距?5、如何才能使切片尽量的薄?切片的厚薄对显微镜下观察的效果有什么影响。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一、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阐明实验原理—颜色反应,识记和区分用于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鉴定的试剂及产生的特定颜色,初步掌握鉴定上述化合物的基本方法,学会描述实验现象,掌握NaOH溶液和CuSO4溶液的使用方法。

高中生物必修1-3知识点总结-实验专题(共19个实验)

高中生物必修1-3知识点总结-实验专题(共19个实验)

高中生物必修1-3实验专题必修一: 分子与细胞1.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RNA的亲和力不同, 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 吡咯红使RNA 呈现红色, 利用这二者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 可以显示DNA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盐酸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同时使染色体中的蛋白质和DNA分离, 有利于DNA与甲基绿结合。

实验步骤:1)制作装片:取洁净载玻片, 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 溶液, 刮取口腔上皮细胞, 在载玻片液滴中涂片, 烘干玻片。

2)水解:将烘干玻片放入盛有30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小烧杯中, 将小烧杯放入盛有30℃温水的大烧杯中, 保温解离5min。

3)冲洗涂片: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10s。

4)染色:用吸水纸吸载玻片上水分, 在载玻片上滴两滴吡罗红甲基绿的染色剂, 染色5min, 吸水, 盖盖玻片。

实验结论: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少量分布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2.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实验原理: 糖类中的还原糖(葡萄糖、果糖), 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 生成砖红色沉淀。

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淀粉遇碘变蓝色。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 产生紫色反应。

实验材料:选择无色的。

苹果或梨匀浆(还原糖), 马铃薯匀浆(淀粉), 花生种子(脂肪), 豆浆、鲜肝提取液(蛋白质)3.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⑴目镜与物镜长短与放大倍数间关系: 目镜越短, 物镜越长、距装片的距离越近, 放大倍数越大⑵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物像边长的放大倍数;是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⑶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方法: 首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 找到物像, 移至视野中央, 然后转动转换器, 用高倍镜观察, 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为止。

4.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实验原理: 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 散布于细胞质中, 呈绿色。

高中生物超详细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超详细实验总结

(一)观察类实验1、高倍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实验原理:叶绿体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一般是绿色的、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

可以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

材料:藓类的叶(或菠菜叶等)。

步骤:取材(藓类叶)→制片→观察注意问题:实验过程始终保持有水状态2、观察细胞质流动实验原理: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可用叶绿体运动作为标志。

实验材料:选材标准:细胞质流动快,含叶绿体,易获得,容易制片观察的新鲜植物。

如:黑藻幼嫩叶片:优点是叶扁平、薄,含叶绿体,易观察。

其它如:南瓜幼苗的表皮、向日葵舌状花瓣表皮、大白菜内层叶脉表皮细胞、紫鸭跖草花丝上的表皮毛等。

步骤:取材→制片→观察注意问题:①加快细胞质流动的措施:a.适当升高温度(20~25℃); b.事先在光下培养一段时间;c.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d.切伤部分叶片。

②选择参照物:叶绿体③选择最佳观察部位。

应寻找靠近叶脉部位的细胞进行观察,因为此处的细胞水分供应充足,容易观察到细胞质的流动。

考点提示:(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7)若观察植物根毛细胞细胞质的流动,则对显微镜的视野亮度应如何调节?(8)在强光、在弱光下、黑暗照射下,叶绿体的向光面有何变化?有何意义?(1)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

(2)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3)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

(4)叶脉附近的细胞。

(5)仍为顺时针。

(6)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高中生物实验总结高中生物实验归纳1、经典实验的选材问题(1)制备细胞膜时,常选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

(2)不能用观察叶绿体的材料来观察线粒体。

原因:叶绿体中的色素颜色会掩盖健那绿染色后(蓝绿色)的颜色变化。

(3)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或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时,应注意观察呈正方形的根尖分生区细胞。

原因:正方形的根尖分生区细胞处于分-裂状态,长方形的细胞可能是根尖的伸长区或成熟区的细胞,没有分-裂能力。

(4)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所选的材料可以是动物的精巢和植物的雄蕊,而不宜选用动物的卵巢和植物的雌蕊。

原因:雄配子的产生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更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的细胞。

(5)观察叶绿体时,选用菠菜叶且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

原因: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较大而数目较少。

(6)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应选取成熟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

原因:含有紫色大液泡,便于观察。

(7)观察染色体:选用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

原因:该时期染色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体形态最为稳定,容易观察。

2、高中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化学药品①NaOH溶液:用于吸收CO2或改变溶液的pH;②Ca(OH)2溶液:鉴定CO2;③盐酸溶液:解离或改变溶液的pH;④NaHCO3溶液:提供CO2;⑤NaCl:配制生理盐水及其他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可用于测定动物细胞内液浓度或用于提取DNA;⑥酒精:用于消毒处理、提纯DNA、叶片脱色及配制解离液;⑦蔗糖:配制蔗糖溶液,用于测定植物细胞液浓度或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3、高中生物实验方法汇总(1)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物理模型法(2)种群数量增长模型——构建数学模型法(3)分离各种细胞器——差速离心法(4)证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密度梯度离心法(5)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纸层析法(6)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死体染色法(7)观察线粒体——活体染色法(8)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对比实验法和产物检测法(9)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同位素标记法(10)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假说—演绎法(11)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类比推理法(12)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取样器取样法(13)估算种群密度(运动能力强的生物)——标志重捕法(14)估算种群密度(运动能力弱的生物)——样方法(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4、快速检验细胞内物质、产物或结构的检测方法(指示剂)①淀粉:碘液;②还原糖:斐林试剂、班氏试剂(砖红色沉淀);③CO2:Ca(OH)2溶液、酸碱指示剂、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④乳酸:pH试纸;⑤有O2:余烬木条复燃;无O2:火焰熄灭;⑥脂肪: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橘黄色或红色);⑦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络合物);⑧染色体:碱性染料(龙胆紫、醋酸洋红溶液);⑨DNA:甲基绿(绿色)/二苯胺(水浴加热——蓝色);RNA:吡罗红(红色);⑩线粒体:健那绿(蓝绿色);酒精:酸性条件下的重铬酸钾溶液(灰绿色)。

高中生物实验汇总

高中生物实验汇总

高中生物实验汇总引言这份文档旨在汇总高中生物实验的内容和结果。

实验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并培养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文档将总结几个典型的高中生物实验。

实验一: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目的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以及光合作用对环境和生物的重要性。

实验步骤1. 将一棵绿叶植物(如豆苗)放置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并给予适量的水。

2. 在植物的一片叶片上涂抹一层石蕊试剂(一种测定光合作用的指示剂)。

3. 将植物置于强光下数小时后,观察石蕊试剂的变化。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看到涂抹了石蕊试剂的叶片会变成紫黑色,说明光合作用已经进行。

这表明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同时释放出氧气。

实验二:果蝇的遗传实验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果蝇的遗传特征,了解遗传规律和基因的传递方式。

实验步骤1. 选取一对纯合子(纯合子是指基因型中两个等位基因相同的个体)的果蝇。

2. 交配纯合子果蝇,观察子代果蝇的遗传特征。

3. 记录子代果蝇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并计算各表型比例和基因型比例。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不同基因型果蝇的表现型比例和基因型比例。

这说明某些特征的遗传是受到基因的支配和显性-隐性规律的影响。

实验三:细胞的酶活性实验实验目的探究细胞中酶的活性以及酶活性受到温度和pH值等因素的影响。

实验步骤1. 准备若干含有不同pH值的缓冲液,分别为酶液和底物(如淀粉酶和淀粉)制备试管。

2. 将试管置于不同温度下进行反应,反应一定时间后停止反应。

3. 使用显色剂观察试管的颜色变化,颜色越深表示酶活性越高。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适宜的温度和pH值下,酶的活性最高,颜色变化最显著。

这说明细胞中的酶活性对温度和pH值敏感,合适的环境条件有利于酶的正常活性。

总结以上是几个典型的高中生物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学的知识和原理。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高中生物实验是学习生物知识和培养科学实验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一些常见的高中生物实验,并总结实验方法、结果和意义,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生物学知识。

实验一:种子萌发实验实验目的:观察种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萌发情况,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

实验材料:花盆、土壤、各种种子(如大豆、小麦等)。

实验步骤:1. 准备花盆和土壤,一种种子一个花盆。

2. 按照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分别种植不同种子。

3. 每天观察并记录种子的生长情况,包括发芽时间、生长速度等。

实验结果:根据观察数据,不同种子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可能会有所差异。

实验意义: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进一步明白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数据的能力。

实验二:DNA提取实验实验目的:了解DNA的提取过程,掌握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实验材料:动植物组织样本、盐溶液、洗涤液、酒精等。

实验步骤:1. 取动植物组织样本,将其放入离心管中。

2. 加入盐溶液,研磨组织样本,使细胞破裂,释放DNA。

3. 加入洗涤液,混合离心管,使DNA与洗涤液中的DNA结合,形成DNA沉淀。

4. 加入酒精,沉淀DNA。

5. 用棉签或牙签挑取DNA沉淀,放置在干净的物品上,观察DNA的形状和结构。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操作,我们能够从组织样本中成功提取到DNA,并观察到DNA的形态。

实验意义:DNA提取实验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还培养了我们的实验技能和操作能力。

实验三:光合作用实验实验目的:观察光合作用对植物的重要性,了解其机制。

实验材料:水生植物、水槽、水、盐溶液、漏斗等。

实验步骤:1. 准备水生植物,放置在水槽中。

2. 向水中加入盐溶液,制造植物生长受限的条件。

3. 在其中一部分植物上覆盖黑色物质,使其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高中经典生物实验总结大全

高中经典生物实验总结大全

高中经典生物实验总结大全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生物学概念的建立与规律的形成离不开实验,因此学生需要主动掌握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

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高中经典生物实验,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经典生物实验(一)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一、实验原理用琼脂块模拟细胞。

琼脂块中含有酚酞,与NaOH相遇,呈紫红色,可显示物质(NaOH)在琼脂块中的扩散速度。

方法:用含酚酞的琼脂块模拟细胞。

2、现象:NaOH和酚酞相遇呈紫红色。

二、结论: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实验方法总结1、模型方法。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

⑴以事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如"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 t 。

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②提出合理的假设。

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⑴样方法,适用于植物。

①取样的原则:随机取样。

②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的正方形为宜。

③计算方法: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⑵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另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可用样方法;土壤小动物可用捕捉器取样法;趋光性昆虫可用灯光诱捕法。

⑶抽样检测法,适用于微生物(如酵母菌)。

3、同位素标记法。

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通过追踪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高中生物21个实验总结表(3篇)

高中生物21个实验总结表(3篇)

第1篇一、实验一: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1. 实验目的:了解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形态结构,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 实验原理: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切片,了解其形态结构。

3. 实验步骤:(1)制片:将洋葱鳞片叶或口腔黏膜细胞制成切片。

(2)染色:用碘液染色,使细胞核和细胞质着色。

(3)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切片,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形态结构。

4. 实验结果: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动物细胞无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二、实验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1. 实验目的:了解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掌握有丝分裂各阶段的特点。

2. 实验原理:通过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了解有丝分裂各阶段的特点。

3. 实验步骤:(1)制片:将洋葱根尖制成切片。

(2)染色:用醋酸洋红或碱性品红染色。

(3)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切片,观察有丝分裂各阶段的特点。

4. 实验结果:有丝分裂分为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三、实验三:观察减数分裂1. 实验目的: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掌握减数分裂的特点。

2. 实验原理:通过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或果蝇细胞的减数分裂,了解减数分裂的特点。

3. 实验步骤:(1)制片:将洋葱根尖或果蝇细胞制成切片。

(2)染色:用醋酸洋红或碱性品红染色。

(3)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切片,观察减数分裂各阶段的特点。

4. 实验结果:减数分裂分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四、实验四: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1. 实验目的:了解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结构,掌握观察方法。

2. 实验原理:通过观察洋葱细胞或叶绿体,了解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结构。

3. 实验步骤:(1)制片:将洋葱细胞或叶绿体制成切片。

(2)染色:用健那绿或亚甲基蓝染色。

(3)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切片,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结构。

4. 实验结果:线粒体呈线状或粒状,叶绿体呈扁平囊状。

五、实验五: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1. 实验目的:了解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掌握观察方法。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高中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生物知识的应用,提高对生物学原理的理解。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希望能给学生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一、酵母呼吸作用实验这个实验旨在研究酵母菌的呼吸作用。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水溶液和酵母悬浮液,测量时间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数量。

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到酵母菌的活跃度与二氧化碳生成的速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对生物呼吸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二、昆虫的光反应实验这个实验让学生研究昆虫如何利用光反应来确定方向。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颜色的纸,制作成一个光源图片,然后将瓢虫或其他昆虫置于实验设备中。

通过观察昆虫移动的方向及其与纸的距离,学生可以了解昆虫如何利用光反应来判断光源的方向。

这个实验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昆虫行为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三、细胞分裂实验这个实验旨在让学生观察植物细胞在不同阶段的分裂过程。

学生可以选择洋葱的根尖组织作为实验材料,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核分裂的各个阶段。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可以加深对细胞分裂的理解,同时掌握观察技巧和数据记录的方法。

四、果蝇遗传实验这个实验可用来了解果蝇的遗传规律。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果蝇品种,通过交配实验来观察某种特征(如眼色或翅脉形状)的遗传规律。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加深对遗传学原理的理解,并培养科学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五、光合作用实验这个实验可以使学生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学生可以使用水蕨或其他植物,将其置于不同光照条件下,观察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能够了解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并学习到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方法。

总结而言,高中生物实验是一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以上提到的几个实验只是众多实验中的一小部分,希望能给学生们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促进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理解。

通过实验的亲身体验,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生物学原理,并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高中生物实验大全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大全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大全归纳总结
实验简介
本文档总结了适合高中生物实验的一系列实验项目,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并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一:光合作用的观察
实验目的
观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

实验材料
- 水培苦菜植株
- 高亮度光源
- 盆栽土
- 盆器
实验步骤
1. 在盆器中种植苦菜植株。

2. 将植株放置在高亮度光源下照射。

3. 观察植株的生长情况,记录变化。

实验结果与讨论
观察结果应显示植物在光照下生长良好,说明光合作用提供了植物生长所需的能量。

实验二:细胞分裂的观察
实验目的
观察动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探究细胞分裂的基本原理。

实验材料
- 洋葱
- 显微镜
- 盐水
- 色素染液
实验步骤
1. 将洋葱切片并放入盐水中浸泡片刻。

2. 将浸泡过的洋葱片放置在显微镜下。

3. 加入适量的色素染液。

4.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细胞的分裂过程。

实验结果与讨论
观察结果应显示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显示出不同的形态,从而理解细胞分裂对生物体的重要性。

...
结论
本文档列举了适合高中生物实验的多个实验项目,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

以上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实验,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实验项目进行探索。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高中生物实验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概念和原理。

以下是对高中生物常见实验的总结。

一、观察类实验1、观察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实验材料:多种多样的细胞,如植物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叶肉细胞等)、动物细胞(人口腔上皮细胞等)。

实验步骤:制作临时装片(如植物细胞需滴清水、撕取表皮细胞;动物细胞需滴生理盐水、刮取细胞),然后用显微镜观察。

注意事项:制片时避免产生气泡,显微镜使用时先低倍镜观察,再高倍镜观察。

2、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观察线粒体:材料常选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用健那绿染液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

观察叶绿体:材料选用新鲜的藓类叶或菠菜叶,无需染色,直接制片观察。

注意事项:观察线粒体时,健那绿染液要保持活性,染色时间不宜过长;观察叶绿体时,要选取薄而嫩的叶片。

二、检测类实验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原理:糖类中的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实验材料:苹果或梨匀浆(检测还原糖)、花生种子(检测脂肪)、豆浆或蛋清(检测蛋白质)。

注意事项:斐林试剂要现配现用,且需水浴加热;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先加 A 液,再加 B 液。

2、检测细胞中的 DNA 和 RNA实验原理:甲基绿使 DNA 呈现绿色,吡罗红使 RNA 呈现红色。

实验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注意事项: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 DNA 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 DNA 与染色剂结合。

三、探究类实验1、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变量:自变量(温度、pH 等)、因变量(酶活性,通常通过检测反应物的减少量或生成物的增加量来衡量)、无关变量(底物浓度、酶浓度等)。

实验材料:过氧化氢酶、淀粉酶等。

高中生物18个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18个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18个实验总结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1、原理、步骤、结论2、实验注意事项(1)选材:口腔上皮细胞、无色的洋葱表皮细胞,不能用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或叶肉细胞,防止颜色的干扰。

(2)缓水流冲洗目的:防止玻片上的细胞被冲走。

(3)几种试剂在实验中的作用①0.9%NaCl溶液(生理盐水):保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形态。

②8%盐酸:a.改变细胞膜等的通透性;b.使染色体中DNA与蛋白质分开。

③蒸馏水:a.配制染色剂;b.冲洗载玻片。

④甲基绿吡罗红染液:混合使用且现配现用。

(4)DNA和RN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有分布,只是量的多少不同。

故结论中强调“主要”而不能说“只”存在于细胞核或细胞质中。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1、实验原理及步骤2、实验注意事项(1)还原糖鉴定实验材料要求①浅色:不能用绿色叶片、西瓜、血液等材料,防止颜色的干扰。

②还原糖含量高:不能用马铃薯(含淀粉)、甘蔗、甜菜(含蔗糖)。

(2)唯一需要加热—还原糖鉴定,且必需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

若不加热则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3)非还原糖(如蔗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现象不是无色而是浅蓝色[Cu(OH)2的颜色]。

(4)唯一需要显微镜——脂肪鉴定,实验用50%酒精的作用——洗掉浮色。

(5)记准混合后加入——斐林试剂,且现配现用;分别加入——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后加B液,且B液不能过量)。

两者成分相同,但CuSO4的浓度不同,所以不能混用。

(6)若用大豆做材料,必须提前浸泡;若用蛋清作材料,必须稀释,防止其粘在试管壁上不易涮洗;且该实验应预留部分组织样液做对比。

(7)易写错别字提示:“斐林试剂”中的“斐”不可错写成“非”;双缩脲试剂中“脲”不可错写成“尿”。

实验三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1、显微镜的使用2、显微镜使用的一般程序:①、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轻拿轻放,并略偏左;装好目镜和物镜。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一、实验目的:1、学会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2、了解细胞的结构;3、学会制作临时装片。

二、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可换)松针、动物血液、动物神经细胞永久装片三、实验用具:载玻片、盖玻片、蒸馏水、滴管、镊子、土豆、刀片、显微镜(物镜5X、10X、40X)四、方法步骤:1、制作松针的临时切片:(1)取干净的载玻片一个平置于试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蒸馏水。

(3)从一侧轻轻盖上盖玻片,不要产生气泡。

用吸水纸轻轻吸去盖玻片周围的水滴,即完成临时切片的制作。

2、观察切片:(1)取出显微镜,置于试验台上靠左的位置,打开光源。

(2) 将上步制作好的切片置于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调整载物台位置,使盖玻片对准光源。

(3)使用5X物镜观察切片,使松针切片在视野中心,换成10X物镜,观察松针叶面横切结构。

(4)换成40X物镜观察,注意细胞及细胞内物质结构,画图。

3、动物血液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除了不用切片,其他类似)4、动物神经细胞永久装片的观察。

五、考点提示:1、松针的叶面结构是什么样的?2、动物细胞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与植物细胞又什么不同? 3、显微镜的物镜倍数愈大,视野的亮度如何?物体的大小如何? 4、如何调节焦距? 5、如何才能使切片尽量的薄?切片的厚薄对显微镜下观察的效果有什么影响。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一、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阐明实验原理—颜色反应,识记和区分用于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鉴定的试剂及产生的特定颜色,初步掌握鉴定上述化合物的基本方法,学会描述实验现象,掌握NaOH溶液和CuSO4溶液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可溶性糖类较多,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

前三种糖的分子内都含有游离的具还原性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分子内没有,为非还原糖。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原理:DNA 绿色(甲基绿试剂),RNA 红色(吡罗红试剂)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实验二物质鉴定还原糖 +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脂肪 + 苏丹III ~橘黄色脂肪 + 苏丹IV~红色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1、还原糖的检测(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模拟尿糖的检测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3、蛋白质的检测(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考点提示:(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一、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1.实验原理(1)放大倍数的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2)放大倍数的实质:放大倍数是指放大的长度或宽度,不是指面积或体积。

(3)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可以将细胞放大,更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的形态、结构,有利于区别不同的细胞。

2.操作步骤[深度思考](1)如何区分目镜与物镜,其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提示目镜无螺纹,物镜有螺纹。

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观察?提示低倍镜下视野范围大,而高倍镜下视野范围小,如果直接用高倍物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物像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

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观察。

(3)如何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提示物像在视野中偏向哪个方向,装片就向哪个方向移动,简称“偏哪移哪”。

(4)若视野中出现一半亮一半暗;观察花生切片标本材料一半清晰一半模糊不清,出现上述两种情况的可能原因分别是什么?提示前者可能是反光镜的调节角度不对;后者可能是由花生切片厚薄不均匀造成的。

(5)若所观察视野中有“污物”,应如何判断“污物”位置?提示[方法技巧]1.关注显微镜使用的“4”个易错点(1)必须先用低倍物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然后再换用高倍物镜。

(2)换用高倍物镜后,不能再转动粗准焦螺旋,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来调节。

(3)换用高倍物镜后,若视野太暗,应先调节遮光器(换大光圈)或反光镜(用凹面反光镜)使视野明亮,再调节细准焦螺旋。

(4)观察颜色深的材料,视野应适当调亮,反之则应适当调暗。

2.显微镜下细胞数目的两种计算方法若视野中的细胞为单行,计算时只考虑长度和宽度;若视野中充满细胞,计算时则要考虑面积的变化。

(1)若视野中为一行细胞,高倍镜下细胞数量与低倍镜下细胞数量之比等于其放大倍数之比的倒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高中生物实验原理及试题【--高中生入党申请书】高中生物实验原理的书写一、实验原理的概念:实验原理是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思路。

二、实验原理首先要遵循实验的科学性原则。

实验中涉及到的实验设计依据必须是经前人证明的科学理论。

如还原糖的鉴定,还原糖与斐林试剂产生砖红色的沉淀,淀粉的鉴定,淀粉遇碘变蓝,这都是科学理论。

三、实验原理的表述的内容:实验原理的表述的内容:实验设计的整体思路,即通过…达到…的目的;还包括实验现象与结果出现的原因以及重要实验步骤设计的根据等。

一般有两种题型:一种是知道实验的目的和材料写实验原理:1.自变量的作用的科学依据。

2.操作自变量的原理。

3.因变量获得的原量。

另一种是做完了实验,根据实验的过程和步骤等写实验原理:1.写出为什么这样操作?2.写出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四、典例剖析:1、xx年全国卷Ⅰ第30题第Ⅱ小题:(据实验的背景写科学依据)Ⅱ.为了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某同学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分别处理扦插枝条作为两个实验组,用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三组扦插枝条生根无差异。

回答下列问题:(1)参考该同学的实验,在下一步实验中你应该如何改进,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请说明理论依据:。

解析:此题先进行实验的评价并改错,即(1)改进方法:在某同学使用的两种浓度生长素类似物的基础上,分别在低于低浓度的范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高于高浓度的范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以及两浓度之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从而找到促进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

实际上是表述了测定促进枝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的实验步骤。

接着让考生说明这样做的理论依据,即实验原理中的第一点,就是要用到生物学上什么基本知识、规律和结论。

“理论依据:生长素促进生根的浓度范围是一定的,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能促进生根。

”从这个题目中,体现了实验原理决定实验步骤,从实验步骤中可以透析出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是科学的理论,是写在书本上的,也是前人经过论证的。

2、xx年全国卷Ⅰ第30题:(据实验步骤和实验目的写实验原理)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设计实验。

某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①将正常小鼠随机分成A、B两组,观察并记录其活动状况。

②A组小鼠注射适量胰岛素溶液,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会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③A组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

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低血糖症状缓解,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该实验方案可以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请回答:(1)该实验原理是:(2)分析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后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

(3)胰岛素在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是:。

解析:此题给出了实验步骤。

让考生写出实验原理。

写出为什么这样操作?写出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即高考答案“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体内胰岛素含量过高时,引起血糖下降,机体出现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此症状可以通过补充葡萄糖溶液得到缓解。

”此实验原理包括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也体现了实验步骤设计的整体思路。

五、课堂练习:根据实验背景和实验步骤写原理。

1.你曾看到过某些水果如苹果、桃子等以及某些蔬菜如马铃薯、山药等去皮后颜色的变化吗?那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原来是由于植物体内的过氧化氢酶在有过氧化氢存在时,能使某些酚类物质如愈创木酚氧化成红褐色物质。

研究表明红褐色物质颜色的深浅与酶活性呈正相关。

据测定得知新稻米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明显高于陈稻米。

新收获的稻米煮出的饭香气诱人,但是不法商贩用抛光、增白、上油等方法处理陈稻米,以假乱真,坑害消费者。

请你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原理,为食品卫生质量检验人员设计一个检测稻米新鲜程度的简易实验,并预测结果及结论。

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用具:新稻米、待测稻米、1%愈创木酚(氧气存在时被氧化成红褐色物质,与氧浓度成正比。

)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第一步:取两支具塞试管,分别编号为A和B;A管内放入适量的新稻米,B管内放入等量的待测稻米第二步:用移液管分别往两只试管内加入适量等量的1%愈创木酚溶液,浸没大米,盖上试管塞,充分摇均匀,静置一段时间后,弃掉多余液体第三步:将两试管中浸有l%愈创木酚的稻米分别倒入两个对应编号的培养皿中,用镊子摊开,然后,用移液管吸取l%过氧化氢分别滴向培养皿中的稻米,使所有稻米都浸有过氧化氢第四步:一段时间后,用放大镜观察两培养皿中稻米的颜色变化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实验目的:根据过氧化酶活性的强弱来鉴别稻米是新稻米还是陈稻米实验原理:要写出: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自变量的作用原理,因变量的检测原理等。

)或(操作原量、现象原理。

)植物体内的过氧化氢酶在有过氧化氢存在时,能使某些酚类物质(如:愈创木酚)氧化成红褐色物质,其颜色的深浅与酶活性呈成正比。

预期结果及结论:A培养皿中的新稻米呈红褐色。

B培养皿中的待测稻米若颜色很浅或几乎无色,则是陈稻米;若待测稻米颜色也呈红褐色,则是新稻米实验八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实验原理:包括实验的科学论据(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和整体思路。

不过不用答整体思路。

2.为确定人体在运动时呼出气体中的CO2浓度是否比静止时高,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作出假设:人体在运动时呼出气体中CO2的浓度比静止时高。

实验过程:①在3个烧杯中,分别注入100mL蒸馏水,测定其pH。

②实验者在安静状态(静坐2min)、中度运动(步行2min)以及剧烈运动(跳绳2min)后,立即分别向上述3个烧杯的水中吹入等量气体,测定pH。

经多次重复实验,所得平均数据如下表:运动状态安静中度运动剧烈运动实验前pH6.16.16.1实验后pH5.95.65.3请回答:(1)作出上述假设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越大,___________下降幅度越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可以验证上述假设。

(4)人体代谢产生的CO2,正常情况下三大类有机物的分解,这三大类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体糖代谢产生CO2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l)由于人体在运动时耗能增加,呼吸作用加强,产生CO2的量增加,所以呼出CO2的浓度增加。

(2)CO2在水中溶解后使水的pH下降,人在不同运动状态下产生的CO2不同,溶于水后也会导致pH不同,通过测定水pH的变化可以推测呼出气体中CO2浓度的变化。

(3)运动强度pH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呼出的CO2浓度增加(4)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线粒体30.(21分)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设计实验。

某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①将正常小鼠随机分成A、B两组,观察并记录其活动状况。

②A组小鼠注射适量胰岛素溶液,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会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③A组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

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低血糖症状缓解,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该实验方案可以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请回答:(1)该实验原理是:(2)分析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后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3)胰岛素在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是:05全国一30.(21分)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设计实验。

某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①将正常小鼠随机分成A、B两组,观察并记录其活动状况。

②A组小鼠注射适量胰岛素溶液,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会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③A组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

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低血糖症状缓解,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该实验方案可以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请回答:(1)该实验原理是:(2)分析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后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3)胰岛素在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是:30.(21分)(1)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体内胰岛素含量过高时,引起血糖下降,机体出现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此症状可以通过补充葡萄糖溶液得到缓解。

(2)注射胰岛素溶液后,血糖含量下降,小鼠组织细胞特别是脑组织细胞因血糖供应减少,导致能量供应不足而发生功能障碍,从而引起低血糖症状。

(3)胰岛素可使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利用增加,同时使血糖减少,从而使血糖含量减少。

1、xx年全国卷Ⅰ第30题第Ⅱ小题:(据实验的背景写科学依据)Ⅱ.为了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某同学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分别处理扦插枝条作为两个实验组,用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三组扦插枝条生根无差异。

回答下列问题:(1)参考该同学的实验,在下一步实验中你应该如何改进,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

请说明理论依据:。

解析:此题先进行实验的评价并改错,即“(1)改进方法:在某同学使用的两种浓度生长素类似物的基础上,分别在低于低浓度的范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高于高浓度的范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以及两浓度之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从而找到促进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

”实际上是表述了测定促进枝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的实验步骤。

接着让考生说明这样做的理论依据,即实验原理中的第一点,就是要用到生物学上什么基本知识、规律和结论。

“理论依据:生长素促进生根的浓度范围是一定的,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能促进生根。

”从这个题目中,体现了实验原理决定实验步骤,从实验步骤中可以透析出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是科学的理论,是写在书本上的,也是前人经过论证的。

1、xx年全国卷Ⅰ第30题第Ⅱ小题:(据实验的背景写科学依据)Ⅱ.为了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某同学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分别处理扦插枝条作为两个实验组,用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三组扦插枝条生根无差异。

回答下列问题:(1)参考该同学的实验,在下一步实验中你应该如何改进,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