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黄疸性肝炎43例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43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43例

总有效率达 8 . %。 37 2 两组相 比差异显著( <O 5, P .) 0 显效率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0 1。1例急性乙肝 患者 , .) 0
其余均 获效 , 3 讨 论
急性黄疸型肝多以实证为主 , 医家认 为其多为外感湿热疫毒之邪,
d i 1 . 6 /i n1 7 —7 9 0 0I .3 o: 03 9 . s . 2 2 7 . 1 .8 9 9 js 6 2 0 文章编 号: 17 ,7 9 ( 0 0 1—0 80 6 22 7 2 1 ). 80 4 . 1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急性肝炎的一个临床分型, 根据急 性肝炎患者有无黄疸表现及血清胆红素是否升高将 急性 肝炎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为临床 常 见病 ,多发病率,且起病急促,临床症状多为食欲减退, 厌油 ,乏力,上腹部不适,肝区有压痛和叩击痛,恶心, 呕吐, 部分病人畏寒发热 , 继而尿色加深, 巩膜、 皮肤等 。 如不能及时治疗可导致肝硬化、 肝腹水等恶性病。临床 尚 无特效药物 , 近年来,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此症,取 得较 为显著之疗效 ,特报告如下,以求交流。 1 资料与方法
【 1 】中华 医学会传 染病 寄生 虫病学会 . 毒性肝 炎防 治方案( 病 试行) 】 【. J 中华传
染病 杂 志, 9 ,34: 1 4 . 1 51() 4 . 7 9 2 2
各4 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 、年龄 、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 处理无显著差异 ,具可比性 。
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甘利欣 10 g . 2 5 ,茵栀黄注 m 射液 3 l 0 m ,分别加入 5 葡萄糖液 2 0m 静脉滴注,1 % 5 l
或饮酒过度 ,七情 内伤而致 中焦蕴积,侵犯脾 胃,熏蒸

中药退黄汤治疗重度黄疸肝炎42例效果观察

中药退黄汤治疗重度黄疸肝炎42例效果观察

中药退黄汤治疗重度黄疸肝炎42例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分析重度黄疸肝炎患者行中药退黄汤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所收治的42例重度黄疸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给予中药退黄汤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肝功能变化情况。

结果:42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患者治疗前后的ALP、GGT、AST、ALT、DBil以及TBil等肝功能指标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退黄汤治疗重度黄疸肝炎患者,具有着确切的临床疗效,可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值得综合应用推广。

【关键词】重度黄疸肝炎;金虎退黄汤;治疗效果临床研究资料证实[1],重度黄疸肝炎患者的各项肝功能指标均存在明显偏高的情况,退黄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肝功能指标。

为了对重症黄疸肝炎患者行退黄汤治疗的效果进行深入了解,本研究将对我院2014年11月以来收治的42例重度黄疸肝炎患者作为临床治疗对象,给予了退黄汤药物治疗方案,现将具体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所收治的42例重度黄疸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关于重度黄疸肝炎的诊断标准[2],且经CT 或B超检查排除患者存在肝外梗阻性黄疸。

组中女性患者13例,男性患者29例,患者年龄区间为19~63岁,平均年龄(41.2±2.4)岁,患者治疗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尿黄、厌油、纳差、肝区不适或疼痛、皮肤瘙痒以及乏力等症状。

1.2 方法患者入院后给予中药金虎退黄汤治疗,方剂构成:葛根30g,郁金30g,白茅根60g,大黄10g,赤芍60g,虎杖30g,金钱草60g;如患者病情较重,可适当增加大黄、赤芍、虎杖以及金钱草用量,但需注意大黄用量不宜超过30g,赤芍用量不宜超过120g,虎杖用量不宜超过60g,金钱草用量不宜超过90g。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

显好转 ,肝回缩 ,T I、A T均下降 5 %以上。 BL L 0 无效 :症状无改善 ,T I、A T无好转或升高。 BL L
2 结果 .
2 1 两组疗 效 比较 .
见表 1 。
24 )岁 ,病程 6d~ 0年;血清病毒学 检测: .6 1 甲型肝炎 3 0例 ,乙型 肝炎 2 0例 ( 括 急性 、慢 包
作者简介 :都传林 (99一 ,男 ,贵州独 山县人 ,主 治 医师,主要从事 中医内科诊 治工作。 16 )
・11 ・Biblioteka 2 第2 4卷 第 2期
21 0 1年 0 6月

南 民
族 医 专 学

V0 4 No 2 L2 .
Ju do in a dcl ol ef ai a t s o m ̄ f a n nMeia C l g rN t nli Q e o o ie
性 急性 发 作 ) 。对 照 组 5 0例 ,男 3 1例 ,女 l 9 例 ;年龄 1. 6 0 5— 6岁 ,平 均 (55± .7 岁 , 2 . 24 ) 病程 7 d一95年 ;血 清 病 毒 学 检 测 :甲 型 肝 炎 . 2 9例 ,乙型肝炎 2 例 ( 括 急性 、慢 性 急性 发 1 包
例 ,女 2 0例 ;年 龄 l 1~6 5岁 ,平 均 (4 5± 2.
g ,赤芍 1 3 ,金钱草 1 — 0g O~ 0g 5 3 ,虎杖 1 , 5g
五 味子 1 ,郁 金 l , 白术 l ,甘 草 6g 2g 2g 0g , 湿重 者加 茯苓 、泽 泻 各 1 ;热 重 者 加 黄芩 l 5g 0 g ;腹 胀加枳 实 、厚 朴 、 陈皮 各 l ;恶 心 、纳 Og 差加 山 楂 l 、鸡 内金 1 ;肝 区疼 痛 加 柴 胡 5g Og

柴胡茵陈蒿汤加减治疗黄疸型肝炎42例体会

柴胡茵陈蒿汤加减治疗黄疸型肝炎42例体会

柴胡茵陈蒿汤加减治疗黄疸型肝炎42例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柴胡茵陈蒿汤加减治疗黄疸型肝病疗效。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黄疸”和“胁痛”“积聚”等范畴。

故清热解毒,利湿,疏肝健脾,泻下,为治疗方法。

药物组成:主要有小柴胡汤,茵陈蒿汤,五味消毒饮,小陷胸汤,平胃散,六一散等六方组成。

治疗黄疸型肝炎42例,结果治愈率96.15%,总有效率100%。

【关键词】黄疸型肝炎柴胡茵陈蒿汤加减黄疸型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所致的一种消化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经口传染,少数通过污染的注射器械或输有带病毒的血液制品而传染。

一般是散发,也可以造成流行。

临床上分黄疸型和无黄疸型。

两种,属于祖国医学“黄疸”,“协痛”和“积聚”等范畴。

中医认为主要是感受温热毒邪,结于肝胆,蕴于血分,致温热毒瘀交阴而发。

本方从温,热,毒虎,瘀,虚五个方面治疗,以宣化畅中,清利湿热,分消上下,疏通少阳之法,使肝疏郁解,胆汁通畅,诸证消退。

且针对疫毒之所,施以解毒之法,加清热燥湿解毒或凉血解毒之品。

恰当掌握好,治疗时机和方法,辩证论治。

1 临床资料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诊断学标准》辩证论治,黄疸开型肝病阳黄临床治疗42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5例;10岁—15岁3例,16—25岁5例,26—40岁11例,41—45岁13例,46—53岁10例。

平均年龄为35.4岁。

急性期26例甲型肝炎,慢性期14例乙型肝炎,其中2例丙型肝炎。

2 治疗方法诊断标准、生化检查报告单,肝功GPT和甲,乙,丙全像检查。

B超检查,血,尿,便常规检查及结合临床症状确诊。

采用柴胡茵陈蒿汤加减主要用小柴胡汤,茵陈蒿汤,五味消毒饮,小陷胸汤,平胃散,六一散,等六方组成。

用法:上药加水1000ml水煎。

取法300ml,每日一付,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在服药期间忌辛辣,酒制食品。

精养避劳。

疗效标准及结果疗效标准:符合以下三项之一者为治愈。

①皮肤巩膜发黄消退,临床体证消失。

②各项化验指标正常。

③B超检查正常。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40例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40例分析
关键词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中西医结合 三仁汤
中图分类号 R512. 6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的改善,甲型肝 炎近年明显减少,由于大量饮酒、大量服药而使乙型
肝炎急性发作的病人增多,我们从 2006 年至 2009 年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 炎 40 例,并与单纯用西药治疗者对比疗效。现将结 果报告如下。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40 例分析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中医院( 811600) 王春安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80 例急性黄疸型病 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 为 治 疗 组 40 例,对 照 组 40 例; 两组患者均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另加 服中药三仁汤。结果: 经治 4 周后,治疗组显效 33 例,有效 7 例,全部有效; 对照组显效 31 例,有效 6 例,无效 3 例,总有效率 90. 00%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 于对照组( P < 0. 05) 。结论: 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 法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收到了良好的近期 及远期疗效。
两组治疗前后的某些指标变化比较见表 1。
表 1 两组治疗前后的某些指标变化( n,-x ± s)
讨论
急性黄 疸 型 肝 炎 多 属 于 中 医 学 之“黄 疸 - 阳 黄”范畴。多由于饮食不节或外感湿热邪毒,或素有 伏热,湿热 蕴 结,交 争 于 肝 胆,使 肝 失 疏 泄,胆 汁 外 溢,浸泽于肌肤,下注膀胱,使面目、小便俱黄。《金 匮要略·黄疸病》曰: “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将“湿” 与“黄 疸 ”明 确 地 联 系 在 一 起。 治 宜 清 热 利 湿。 临 床上我们发现清热利湿通畅气机治疗效佳,故选用 三仁汤加减治疗。方中杏仁苦辛,宣通上焦肺气,盖 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 白蔻仁芳香畅中,化 湿醒脾; 薏苡仁甘淡,渗利湿热,佐以法半夏、厚朴行 气消满,除湿消痞; 滑石、通草清热利尿; 茵陈清利湿 热、消除黄疸增清热除湿之功; 藿香助白蔻仁化湿; 山楂健脾; 赤芍清热活血通络。全方共奏宣上、畅 中、渗下、健 脾 除 湿 通 络 之 功,使 湿 利 热 清,黄 疸 消 退,诸症自解。说明了诸药合用可以降低血液中的 总胆红素,降低转氨酶,保护肝细胞,促进肝功能恢 复。

中药治疗黄疸型甲肝96例疗效观察

中药治疗黄疸型甲肝96例疗效观察
主, 多由情 志不遂 , 肝火 旺 , 受 风 热 侵袭 。初起 多 心 复
按: 病窦综 合 征属 中 医 “ 痹 ” “ 悸” 畴 , 心 胸 、心 范 以 率 缓慢 为突 出表 现 , 由心 气 亏 虚 , 阳 不振 , 动无 多 心 鼓 力 , 流滞缓 所 致 , 必及 肾而见 心 肾阳虚之 证 。故 用 血 久 红参 、 黄芪 、 附子 、 姜 、 羊 藿 等温 阳益 气之 品; 桂 干 淫 用 枝麻 黄各半 汤 意在取 风药 辛温之 性 , 能畅达 阳气 , 奋 振 人体 气化 功能 , 使气 血 运 行 , 脉 通畅 , 阴霾得 以消 血 则 散 。现代 药理研 究 也表 明 , 黄有 温和 、 麻 缓慢 而持久 的 兴 奋心脏 的作 用 , 心 收 缩 力 增强 , 使 心率 加 快 , 心输 出 量增 加 ; 桂枝 能明 显增 加冠脉 流量 , 改善冠 脉循 环 。这 些 为本 方治疗 病 窦综合 征提 供 了一 定依据 。
固难愈 。此时虽 以祛 风为 法 , 又非一 般疏风 药荆 、 防之
而 获佳效 。
5 病 态 窦 房 结 综 合 征
辈所能奏 效 。故 用桂 枝 麻 黄 各 半 汤 为 主 , 桂 枝 汤 调 取 和营卫 , 疏通 血脉 ; 麻黄 汤发散 风寒 , 达经 络 , 同祛 通 共 除稽 留之风 邪 ; 用桃 红 四物汤养 血活 血 , 周身 气血 合 使 畅通 , 血 行风 自灭 ” 则“ 。
痛 , 敢再用 而求 治 于 中 医 。见 前额 及两 颊 部 泛发 片 不
状红斑 , 有抓 痕 , 上 眼 睑 已呈 苔 藓 样 变 。心烦 寐 差 , 两
舌 尖红 , 薄黄 , 弦数 。证 属情 志 内伤 , 苔 脉 心肝火 旺 , 外

中医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分析观察中医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应用复方益肝灵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茵陈蒿汤为主方并辩证加减应用,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氯;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85%。

经过统计学计算可得p=0.0443,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中医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可以明显提高有效率,效果显著。

建议茵陈蒿汤为主方的中医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方法在临床上能广泛应用。

【关键词】中医;黄疸;急性黄疸型肝炎;茵陈蒿汤黄疸是以巩膜、皮肤、小便黄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对黄疸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溺黄赤,安卧者,黄瘅”、“目黄者,曰黄瘅”。

《金匮要略》根据病因及症状将黄疸分为酒疸、谷疸、黑疸、女劳疸四种类型。

病因不外时邪疫毒,熏蒸肝胆;酒食伤脾,化生湿热;积聚内阻,胆汁失泄;华源不充,血不荣色。

元代医家据此将黄疸分为阳黄、阴黄[1],黄疸黄疸病机为感受湿热邪毒后,脾胃功能失调,肝胆气机受阻,导致肝失疏泄,湿热因此不得泄越,逼迫胆汁外泄,泛溢肌表。

临床上将急性黄疸型肝炎列于黄疸中阳黄的范畴,阳黄的治疗原则不外乎清热、利湿以及退黄,历代医家均以茵陈蒿汤为主方并随兼次症加减治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104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48例;年龄23~77岁,平均年龄(43.25±12.54)岁;最短病程2个月,最长病程20年,平均病程(8.73±3.25)年;胸胁疼痛明显者77例,出现恶心纳呆者58例,出现腹水者21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40~99 u/l 者28例,100~199 u/l者36例,200~299u/l13例,>300u/l 27例;总胆红素(stb):34.2~171μmol/l者77例,171~342μmol/l 者22例,>324μmol/l者5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疗效分析

苏 正大 天 晴 药 业 股 份有 限公 司 生 产 )、门冬 氨 酸钾 镁 、能 量 合 剂 、Vt 族 ,静 脉滴 注 ( 体 含量 为 :5 iB 具 %糖 水 30ml 甘利 欣 0 加
10mg 0 0 、1%糖 水2 0ml 肌 苷0 、Vt . g iK 、门冬 5 力 Ⅱ . g iC25 、Vt 4
降 ,同时注 意观 察在 血压 下 降时 肾功 能 的变化 。
近年 来 ,随着 对原 发性 高 血压 临床 研究 的深 入发 展 ,发 现心
[] 竞顺 , 克 , 华, . 普利 和 阿罗地 平联 用治疗 原 发性 4袁 袁 简丽 等 贝那 高 血压 并蛋 白尿 的 临床观 察 [ . 医师杂 志,06 () 6 . J 中国 ] 2 0, 6: 5 4 5 [ 朱 明芳 . 普 利治 疗原 发性 高血 压并 蛋 白尿疗 效分 析 [ . 5 5 ] 贝那 J 山西 ]
社。 0: 5 2 73 . 0 4
【】张新 军 , 宁, 锦 晖 . 管 紧 张素 受 体 拮抗 剂 联 合 血 管 紧张 3 葛 吴 血
素转 换 酶抑 制 对 老 年高 血 压病 患 者 尿蛋 白的 影 响 [ . 西 医学 杂 J华 ]
志, 0 , 1 ) . 2 8 (2 : 0 s 11 1
吉林 医学 2 1年8 第 3 ̄ 0 月 1 2
2 期 4
5 45 0
肥 厚 并可 闻及第 四心 音 。高 血压 病初 期 只是 在精 神 紧张 、情 绪波 动 后 血压 暂 时升 高 ,随后 可恢 复 正常 ,以后 血压 升高 逐 渐趋 于 明 显 而 持久 ,但 一 天之 内白昼 与夜 间血 压 仍有 明显 的差 异 。高 血压
1 、茵 陈 6 、茯 苓 1 、金 钱 草 3 等配 剂 ,具 体 治 疗 为 2g 0g 2g 0g 1 d 0 ,专人 武火 煎煮 约3 n 剂/共4 0ml 0 mi,每天早 、晚餐前 各服 一 次, (8 1 ±2) 为 1 d 个疗 程 。具 体 服药 时 可 根据 患者 的病症 程 度 与体 重状 况对各 项药 量酌 予增 减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60例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60例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60例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者,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观察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86.7%。

观察组总有效率100%。

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优于西医常规治疗,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急性黄疸型肝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是由肝炎病毒侵犯肝脏,损害干细胞进而影响胆红素代谢,胆红素无法从胆道系统正常排出而随血液运行至身体各脏器,最终形成黄疸[1]。

多数患者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中医认为本部与饮食不洁,伤及脾胃,湿热毒邪内蕴,肝郁气滞血瘀,胆汁无法外泄而导致周身发黄[2]。

本研究选择我院2005年6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60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患者,男43例,女17例;年龄18~60岁,平均43.4岁;病程7 d~10年,平均病程90 d。

全部病例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学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相关诊断标准[3]。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者,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畏寒、发热、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口干苦,身目小便发黄,大便干或稀溏、皮肤瘙痒等症。

实验室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400 μmol/L以上者18例,121~400 μmol/L者28例,50~120 μmol/L 者14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36例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36例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36例分析作者:卢正秋来源:《中外医疗》 2011年第15期卢正秋(大连市金州区传染病医院辽宁大连 116100)【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疗效。

方法在常规西药护肝、退黄、降酶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36例,并与常规组进行对照观察。

观察2组的消黄、食欲恢复及肝功能、谷丙转氨酶恢复时间,并分别统计2组病例不同疗程的疗效及治疗4周和6周时的痊愈率。

结果观察组的消黄、食欲恢复时间及肝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的疗程短。

治疗4周时观察组痊愈者30例(83.3%),对照组则为11例(30.6%),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至治疗6周时,2组的痊愈率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满意,并可明显缩短疗程。

【关键词】急性黄疸型肝炎中西医结合疗法清开灵儿童【中图分类号】 R5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1)05(c)-0047-02急性黄疸型肝炎是常见的传染病,传染性强、传播范围广泛。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一定疗效[1]。

2008年至2010年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3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36例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常规西医治疗的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36例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符合2000年西安第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2],观察组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28.8岁;对照组男25例,女11例,平均年龄31.3岁。

SGPT高于400U者观察组20例,对照组18例;2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2 治疗方法2组均给予西药护肝、退黄、支持等基础治疗,均予静滴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维生素C3.0g+维生素B60.2g+三磷酸腺苷40mg+辅酶A100U;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门冬氨酸钾镁20mL;5%葡萄糖注射液250mL+还原型谷胱苷肽1.2g,每日1次,30d为1个疗程。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观察
功能 变化情况 。
疗 , 中茵陈为退黄之要药 , 方 味昔 性寒 ,
长 于 清 热 利 湿 、 黄 ; 子 莆 寒 , 肝 利 退 栀 清
关键词
急性 黄 疸 型 肝 炎 中 西 医 结 合
疗效评 定标 准 : ① 效 : 乏力 、 纳差 、 恶心、 尿黄 、 腹胀等 主要 临床症状消失 , 黄 疸消退 , 胆红 素 、 转氨 酶恢 复正 常 或接 近 『常 ; E ②有效 : 主要 临床症 状 消退或 明 缓解 , 黄疸消退 或变浅 , 胆红 素 、 转氨 酶明 显下 降 ; ③尤效 : 症状 、 体征及各项指标 均
中西 医 结合 疗 法 治 疗 急性 黄疸 型 肝 炎 疗 效 观 察
加味茵 陈 蒿 汤治 疗 。 本 方 : 菌陈 3 g 0,
杨 应 兄 70 5 3 0 0兰 州 理 工 大 学 医 院
《 匮要 略 》 金 亦 : 一 “ 身尽 发 热 黄 , 胆
热, 热在 里 , 下 之。 冈此 黄 疽 的 形 成 , 当 ”
改 善 明显 优 于 常规 组 ( 0 0 ) 见 表 1 P< . 5 , 。
前急性黄疸 型肝 炎发病率仍呈上升趋 势 , 临床采用 中医辨 证 治疗结 合现 代西 医药 物联合治疗 的过 程 中 显示 了比较好 的效
果, H大 大 缩 短 _病 程 , 时 有 效 地 消 除 r 及
的退黄 效 果 [ ] J .中 西医 结 合 肝 病 杂 志 ,
19 8 1 :3 9 8, ( ) 3 .
≤ 表曩 鼹组治黪 黄痘 毒票瘥状漪潺时阉比较
劳 j 纳 搿 i

5 28 . - 4 3 26 . - 4
缀剐 露 ≯绷
疗缀i l

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1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本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门诊及住院的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88例, 采用抽签的方法分为两组:单纯采用西医治疗的为对照组, 共43例, 其中男26例, 女17例, 年龄16~72岁, 平均年龄(26±1.44)岁;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为实验组, 共45例, 其中男33例, 女12例, 年龄16~70岁, 平均年龄(26±1.10)岁。

两组性别、年龄及治疗前各项体征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卧床静养, 饮食上注意营养清淡、以易吸收的食物为主。

1. 2. 1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予甘草酸二铵15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1中静脉滴注, 门冬氨酸钾镁20 ml加入10%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 均为1次/d, 1周1个疗程, 治疗2~4个疗程, 观察效果。

1. 2. 2实验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治疗前先辨证, 热重于湿型的患者, 以清热利湿辅以泄下, 方剂:茵陈蒿30 g、板蓝根15 g、黄芩12 g、大黄6g、桅子12 g、柴胡12 g、车前子15 g、虎杖20 g、枳壳12 g、郁金15 g、丹参15 g、山碴15 g、白术15 g、甘草6 g、青皮8 g。

湿重于热的患者, 健脾、利湿、化浊辅以清热, 以茵陈五苓散为基本方, 方剂:茵陈蒿30 g, 猪苓15 g, 茯苓15 g, 炒黄芩10 g, 泽泻10 g, 郁金10 g, 垂盆草30 g, 鸡内金10 g, 白术10 g、厚朴10 g, 陈皮6 g。

以上两方均为1剂/d, 3次/d, 水煎服, 2~4周观察疗效[2]。

1. 3疗效标准治愈:肝功能恢复正常, 肝脾明显回缩或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消失;有效:肝功能明显好转, 肝脾稳定或明显回缩, 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后肝功能、体征、临床症状均无改善甚至恶化。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黄疸性肝炎40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黄疸性肝炎40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黄疸性肝炎40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退黄汤(自拟)治疗慢性乙型黄疸性肝炎的疗效。

方法:选取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保肝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退黄汤。

结果:治疗组对于症状及肝功能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结论:自拟退黄汤治疗乙型黄疸性肝炎疗效确切。

关键词乙型黄疸性肝炎自拟退黄汤中西医结合疗法慢性乙型肝炎(CHB)是由肝炎病毒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

临床多无症状,其中1/3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

乙肝的特点为起病较缓,以亚临床型及慢性型较常见。

无黄疸型HBsAg持续阳性者易慢性化。

本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进行传播。

乙肝疫苗的应用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80例观察病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西医诊断均符合2000年第6次西安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慢性黄疸型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属中医学“黄疸”、“阳黄”范畴,病因病机属湿热疫毒侵犯脾胃,蕴结肝胆,瘀阻血脉发为黄疸。

将80例观察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平均年龄40.8±5.1岁,平均病程4.9±0.9年。

对照组40例,平均年龄41.7±5.9岁,平均病程5.7±1.1年。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中医症状及血清胆红素、肝功能、血常规等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维生素C、维生素B、门冬氨酸钾镁、甘利欣、还原型谷胱甘肽等保肝常规西药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加服自拟退黄汤。

药物组成:赤芍30g,丹参、茵陈各20g,茯苓、泽泻、苍术各15g,藿香6g。

水煎2次,取汁400ml,分早晚2次饭后30分钟口服,每天2次。

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于治疗1个月后进行效果评价。

观察指标: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清胆红素浓度、肝功能、血常规。

中医治疗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中医治疗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中医治疗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观察2哈尔滨市中医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76【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中医治疗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黄疸型肝炎患者40例,将其随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甘利欣常规治疗,实验组采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对于两组患者已发生的腹水等其它伴随症状西医进行对症治疗,中医则在基础方的基础上加减。

结果:对照组痊愈5人,显效6人,有效5他,无效4人,总有效率80.0%;实验组痊愈9人,显效5例,显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0%。

结论:中医治疗黄疸型肝炎疗效确切,明显优于西医常规治疗。

【关键词】中医;黄疸型肝炎;疗效[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icteric hepatitis. Methods: 40 patients withicteric hepatitis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8 to December 2019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p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2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Ganlix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and 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onthe basis of the basic prescription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Results: in the control group, 5 patients were cured, 6 patients were effective, 5 patients were effective, 4 patients were ineffective,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0.0%;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9 patients were cured, 5 patients were effective, 5 patients were effective, 1 patient was ineffective,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5.0%. Conclusi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icterichepatitis is definite, which is better than that of Western medicine.[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cteric hepatitis; curative effect黄疸型肝炎是由于肝炎引发黄疸的一种疾病,肝细胞因感染肝炎病毒而遭到破坏,使得胆小管阻塞,导致血液中胆红素增高进而引起皮肤、黏膜、巩膜等部位发黄[1]。

中药汤剂联合苦黄治疗黄疸型肝炎的疗效及其对肝功能的影响分析

中药汤剂联合苦黄治疗黄疸型肝炎的疗效及其对肝功能的影响分析

论著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中外医疗中药汤剂联合苦黄治疗黄疸型肝炎的疗效及其对肝功能的影响分析张岩,马红霞江苏省仪征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江苏仪征 211400[摘要] 目的 分析评价中药汤剂茵陈五苓散联合苦黄治疗黄疸型肝炎的临床效果及对肝功能影响。

方法 方便选择2019年1月—2022年7月来仪征市人民医院就诊的92例黄疸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6)例。

对照组予以苦黄注射液退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茵陈五苓散加减退黄治疗。

比较两组的肝功能水平、临床疗效、临床症状严重程度。

结果 治疗前,两组各项肝功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TBA 、PT 、TBIL 、DBIL 、AST 、ALT 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8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9,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临床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针对黄疸型肝,采取中药汤剂与苦黄联合治疗后可显著降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改善肝功能指标,具有确切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 中药汤剂;茵陈五苓散;黄疸型肝炎;肝功能;苦黄;临床症状[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23)06(b)-0035-05Analysis of the Efficacy of Chinese Herbal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Kuhuang in the Treatment of Jaundice Type Hepatitis and Its Effect on Liver FunctionZHANG Yan, MA Hongxia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Yizheng People's Hospital, Yizheng, Jiangsu Province, 2114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Chinese herbal decoction Yinchen Wulingsan combined with Kuhuang in the treatment of jaundice type hepatitis and the effect on liver function.Methods 92 patients with jaundice type hepatitis who came to Yizheng People'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9 to July 2022 were conveniently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and the study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46 cases) and observation group(46) case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Kuhuang injection to re⁃duce jaundic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herbal decoction Yinchen Wul⁃ingsan plus redu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o reduce jaundice. The liver function level, clinical efficacy, and severity of clinical symptom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iver function levels of the two groups (P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TBA, PT, TBIL, DBIL, AST, and ALT index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icienc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95.65%)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82.61%),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4.039, P <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linical symptom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DOI :10.16662/ki.1674-0742.2023.17.035[基金项目] 仪征市人民医院2022年院内课题(仪医202202)。

中医药治疗黄疸性肝炎48例疗效观察

中医药治疗黄疸性肝炎48例疗效观察

中医药治疗黄疸性肝炎48例疗效观察作者:孙国东来源:《中外医疗》 2011年第9期孙国东(吉林省温泉医院吉林抚松 134502)【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诊治黄疸性肝炎的实际效果,运用中医药诊治黄疸性肝炎方法。

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我院诊治92例黄疸性肝炎患者临床使用资料。

结果 92例黄疸性肝炎患者中经中医药诊治48例,经西药诊治44例,经过中医药诊疗组有效率达到100%,经西药诊治组有效率达到86.36%,中医药诊疗组效果明显高于西医药对照组。

结论中医药诊疗黄疸性肝炎其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医药黄疸性肝炎疗效【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1)03(c)-0129-01黄疸性肝炎发病原因是肝炎病毒致使血液之中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产生皮肤、黏膜与眼球巩膜均呈现发黄症状,当血液之中相结合的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浓度明显高于2~3mg/dL之时,患者皮肤、黏膜与眼球巩膜出现的发黄症状用肉眼便可以加以辨别。

本研究对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在我院诊治的92例黄疸性肝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目的是研究中医药诊治黄疸性肝炎的效果,研究中医药诊治黄疸性肝炎有效方法。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在我院诊治92例黄疸性肝炎患者临床方面的资料。

其中男性患者75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为19~82岁,平均年龄(41.2±5.1)岁,平均病程(5.1±0.9)年92例黄疸性肝炎患者根据病原类型分为:戊型肝炎患者27例,乙型肝炎61例,乙丙重叠感染型4例。

全部患者都有程度不等皮肤黄染、巩膜与肝功能出现异常,男性患者绝大多数都有酗酒史。

血清胆红素基本水平237.69~1008.9μmol/L,平均为(416.38±151.51)μmol/L92例黄疸性肝炎患者中运用中医药诊疗的48例,西药诊疗44例。

中医中药治疗黄疸型肝炎临床体会

中医中药治疗黄疸型肝炎临床体会

中医中药治疗黄疸型肝炎临床体会叶超【摘要】目的:探讨中医中药对治疗黄疸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2年3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黄疸型肝炎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清热利湿组31例和结合治疗组31例,给予清热利湿组患者清热利湿中药治疗,结合治疗组采用清热利湿中药结合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治疗30天后观察、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结合治疗组患者PT、TBIL、ALT、AST、ALB等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清热利湿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清热利湿中药结合活血化瘀中药治疗与单纯的清热利湿中药治疗比较疗效更为理想,值得应用.【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年(卷),期】2012(031)017【总页数】1页(P42)【关键词】中医中药;黄疸型肝炎;清热利湿治疗;活血化瘀治疗;治疗效果【作者】叶超【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人民医院 563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1黄疸肝炎属于肝胆病,由肝炎病毒破坏肝细胞、肝组织破坏重构、胆小管阻塞引起[1]。

肝炎病毒致使患者血液中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增高,引起皮肤、黏膜和眼球巩膜等部份发黄称为黄疸肝炎。

黄疸肝炎主要包括丁肝、丙肝、乙肝、甲肝等类型,黄疸是其主要症状,黄疸肝炎是临床常见多发的疾病,中医学通常认为主要是湿邪为患,治疗以利湿退黄原则为主。

本文特选取2010年7月—2012年3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黄疸型肝炎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医中药对治疗黄疸型肝炎的临床效果。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及来源:选取2010年7月~2012年3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黄疸型肝炎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12例,其年龄在16~63岁之间,平均年龄41.8岁。

1.2 诊断标准[2]及分组:本组62例研究对象均依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均为HBsAg(+)持续半年或超过半年,其62例研究对象中,慢性乙型肝炎中度患者34例,重度患者28例。

中医药治疗黄疸性肝炎43例疗效观察

中医药治疗黄疸性肝炎43例疗效观察

中医药治疗黄疸性肝炎43例疗效观察袁涛;王晶【期刊名称】《医学信息》【年(卷),期】2016(029)025【摘要】目的:分析在治疗黄疸性肝炎中应用中医药治疗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86例黄疸性肝炎患者分为两组,使用中医药治疗的为观察组,使用西医药治疗的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各43例,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约0.05。

结论在治疗黄疸性肝炎中运用中医药能有效改善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jaundice hepatitis.Methods 86 cases of jaundice hepatitis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for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use of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for the control group,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43 cases, the efficacy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0.05.Concl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jaundice hepatitis in the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ognosis, it is worth to be popularized in clinical practice.【总页数】2页(P240-240,241)【作者】袁涛;王晶【作者单位】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西九江 332000;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西九江 3320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中医药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研究文献的质量评价 [J], 陈军;余丽雯;刘志承2.中医药治疗黄疸性肝炎48例疗效观察 [J], 孙国东3.中医药治疗黄疸性肝炎48例疗效观察 [J], 彭祖春4.就黄论黄黄疸性肝炎横向联系流行性出血热——1例儿童流行性出血热误诊为急性黄疸性肝炎的教训 [J], 周海歌5.中医药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慢性乙肝疗效观察 [J], 王欣欣;卢秉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疸型肝炎的中医用药治疗规律分析

黄疸型肝炎的中医用药治疗规律分析

黄疸型肝炎的中医用药治疗规律分析
王文萍;周语平
【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
【年(卷),期】2012(025)001
【摘要】目的:总结与探讨近年黄疸型肝炎的中医用药治疗规律.方法:通过检索CNKI,维普数据库2001-2011年关于黄疸型肝炎的治疗结果文献,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章建立数据库,对不同证型的主要症状的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治疗黄疸型肝炎的中药共计60味,使用频次160味次.其中运用较多的药物为茵陈、大黄、赤芍、栀子,类别以清热药、化湿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为最多.结论:本病多因脾胃虚弱,湿邪内侵,蕴结于肝胆所致,脏腑归经以心、肝、胃、脾、胆居多.
【总页数】3页(P64-66)
【作者】王文萍;周语平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5.1
【相关文献】
1.黄疸型肝炎的中医用药治疗规律分析 [J], 王文萍;周语平
2.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名老中医米烈汉教授治疗肺痿用药规律分析 [J], 许建秦; 李婷; 祁海燕; 王高雷; 柯婷; 杭程; 黄倩; 肖洋
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现代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用药规律分析 [J], 谭令;孙梓宽;王庆国
4.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中医药治疗小儿肺炎用药规律分析 [J], 袁媛;余涵;邹小娟
5.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中医药治疗糖脂代谢病用药规律分析 [J], 季晓天;彭惠平;张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黄疸性肝炎43例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在治疗黄疸性肝炎中应用中医药治疗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86例黄疸性肝炎患者分为两组,使用中医药治疗的为观察组,使用西医药治疗的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各43例,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治疗黄疸性肝炎中运用中医药能有效改善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jaundice hepatitis.Methods 86 cases of jaundice hepatitis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for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use of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for the control group,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43 cases,the efficacy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 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观察组:患者尽量保持卧床休息,饮食要清淡,同时给予中医药治疗,主方为茵陈篙汤,方剂:茵陈蒿、山栀子、柴胡、黄芩、大黄各25 g,牡丹皮15 g,炒桔梗12 g,贝母、荆芥穗各10 g。

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可酌情增加,黄疸较严重者将茵陈蒿加至50 g;患者出现厌食、恶心、呕吐,可增加竹茹、半夏止呕;患者出现便血、肌肤有瘀斑,则适当添加柏叶炭、地榆炭以凉血止血;患者病情恶化及出现腹水,应适当添加木通、白压根、车前草等以清热利尿。

煎服1剂/d,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7 d为1个疗程,共持续3个疗程。

对照组:给予患者口服复方益肝灵片,4片/次,3次/d,饭后服用。

7 d为1个疗程,持续3个疗程。

1.3观察指标在3个疗程结束后对临床症状、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TBiL)、PCR-HBV-DNA改善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并随访6个月判断疗效。

1.4评价指标评价标准:患者黄疸消退,自觉症状消失,肝功能出现明显好转,肝脾有明显回缩,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回复正常,AST、TBIL接近正常即视为显效;患者黄疸基本消失,自觉症状有明显改善,肝功能有所好转,肝脾有所回缩即视为有效;患者黄疸、肝功能、自觉症状等都没有出现明显改善迹象或者病情恶化即视为无效。

总治疗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统计学方法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汇总和分组,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分析上述汇总数据,计数资料使用率(%)来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以P<0.05视为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对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使用西医药治疗的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黄疸性肝炎主要由肝炎病毒破坏肝细胞、肝组织破坏重构、胆小管阻塞后导致血中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较正常水平增高,从而引起皮肤、黏膜和眼球巩膜等出现发黄症状,其突出症状是全身疲乏无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上腹部堵胀满闷、大便较稀或便秘等。

黄疸性肝炎主要危害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损害患者肝脏,由于肝炎病毒侵犯肝脏且在肝细胞内不断复制,对肝组织正常状态和结构造成严重影响,肝脏胆红素代谢功能受到严重损害;②容易引起各类并发症,黄疸性肝炎的转归与黄疸性质、患者体质和治疗护理等因素有密切联系,阳黄、阴黄、急黄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互相转换;③会危及生命,产生黄疸的物质是胆红素,胆红素有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形式,脂溶性胆红素可附着到脑神经核上,积累过多会对神经功能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核黄疸,严重者会对患者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威胁。

据临床研究表明,茵陈蒿汤能加快黄疸消退,促进肝细胞修复再生,在治疗中运用茵陈蒿汤可明显减轻患者症状,改善患者肝功能,在降低患者胆红素浓度的同时起到保护肝功能、抗击肝损伤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黄疸性肝炎中应用中医药能有效改善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与崔宇、苏和平[3]研究结果相同。

据李冬黎[4]研究表明,茵陈性苦平微寒,具有清热燥湿之效,对治疗黄疸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茵陈蒿汤中的主药应当是茵陈,同时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胁痛、呕吐等改善药方。

综上所述,在治疗黄疸型肝炎中应用茵陈蒿汤能清利湿热、通泄瘀热,减轻肝损伤,使受损肝细胞得到修复,有效改善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彭祖春.中医药治疗黄疸性肝炎48例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0,06(6).
[2]孙国东.中医药治疗黄疸性肝炎48例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1,30(9).
[3]周怀兵,胡咏梅.中医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04(5).
[4]李慧,袁玲.中药灌肠治疗急性黄疸型重症肝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光明中医,2010,2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