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知识点

地质灾害知识点

地质灾害知识点一、地质灾害的概念与类型。

1. 概念。

-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2. 类型。

- 地震。

- 定义: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

- 成因:主要是板块运动,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或张裂。

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与周围板块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 地震要素:震源(地震发生的起始位置)、震中(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离)、震级(表示地震大小的指标,通过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振幅来测定,里氏震级是常用的衡量标准)、烈度(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条件等有关)。

- 滑坡。

- 定义: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 成因:- 岩土类型:松散堆积层、黄土、页岩等抗剪强度低的岩土体易发生滑坡。

- 地质构造:断裂、褶皱发育的地区,岩土体完整性被破坏,容易引发滑坡。

- 地形地貌:坡度较陡(一般大于20°)、高差大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 气象条件:降雨特别是暴雨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雨水渗入地下,增加岩土体重量,降低抗剪强度。

- 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修建道路、建筑等)、蓄水(水库蓄水改变地下水位等)等。

- 泥石流。

- 定义: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 成因:- 地形条件: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 松散物质来源: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地区,岩石破碎,风化强烈,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

- 水源条件:暴雨、冰雪融化等为泥石流提供了强大的水动力条件。

- 崩塌。

- 定义: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地质灾害及定义与概念

地质灾害及定义与概念

地质灾害及‎定义与概念‎1. 何渭地质灾‎害?如何分类?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

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上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

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

如此等等.2. 什么是滑坡‎?它山哪些要‎素组成?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滑坡的主要‎要素有:滑坡体一指‎滑坡的整个‎滑动部分,简称滑体;滑坡壁一指‎滑坡体后缘‎与不动体脱‎离开后暴露‎在外面的形‎似壁状的分‎界面;滑动面一指‎滑坡体沿下‎伏不动体下‎滑的分界面‎,简称滑面;滑动带一指‎平行滑动面‎受揉皱及剪‎切的破碎地‎带,简称滑带、滑坡床一指‎滑体滑动时‎所依附的下‎伏不动体,简称滑、床;滑坡舌一指‎滑坡体前缘‎形如舌状的‎凸出部分;滑坡台阶一‎指滑体滑动‎时由于各段‎土体滑动速‎度的差异,在滑坡体表‎面形成台阶‎状的错台;滑坡周界一‎指滑坡体和‎周围不动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滑坡洼地一‎指滑动时滑‎坡体与滑坡‎壁间拉开成‎的沟槽,域中间低四‎周高的封闭‎洼地;滑坡鼓丘一‎指滑坡体前‎缘因受阻力‎而隆起的小‎丘;滑坡裂缝一‎指滑坡活动‎时在滑体及‎其边缘所产‎生的:系列裂缝。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一、常见地质灾害类型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特征,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1、地壳活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变形灾害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5、城市地质灾害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6、河、湖、水库灾害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7、海岸带灾害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8、海洋地质灾害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9、特殊岩土灾害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10、土地退化灾害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水资源枯竭灾害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二、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崩塌发生的前兆有崩塌前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崩塌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等。

滑坡发生的前兆是后缘出现裂缝,前缘出现鼓丘,泉水突然消失,有轰鸣声等,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现象,是识别滑坡的重要特征。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

岩溶塌陷产生的前兆是井、泉水位急剧抬高、降低,地面出现鼓起和裂缝。

1、常见矿物:石英(SiO2)、正长石、斜长石、云母、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橄榄石、石榴子石、方解石、白云石、高岭土、黄铁矿、褐铁矿、赤铁矿、磁铁矿、黄铜矿。

2、常见岩浆岩: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闪长岩、安山岩、辉长岩、玄武岩、橄榄岩。

3、常见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碳质岩石。

4、常见变质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

三、野外调查(一)调查要点1、不稳定斜坡调查要点调查的内容包括:构成斜坡的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厚度、软弱夹层岩性及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及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山坡坡型、坡度、坡向和坡高;岩土体中结构面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要点精析】1.主要地质灾害的类型与分布2.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地震构造示意图(1)震源是岩石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

(2)震中是指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

(3)震源和震中之间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震源越浅,破坏程度越大。

(4)地面某个地点距离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在同一次地震中,一般离震中越近,破坏程度越大。

(5)等震线是指地面破坏程度相等的点连接而成的线,它并不是一个同心圆。

地震的形成机制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各种地震中构造地震影响最大,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构造地震,其发生过程如下所示:危害: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滑坡的发生机制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泥石流的发生机制爆发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原因),所以其发生的时间规律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危害3.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4.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1)加强监测预报,建立预警系统。

(2)加强防灾减灾教育,增强防灾意识。

(3)加强防灾演练。

(4)对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区采取植树造林,加固工程等措施。

【典型例题】【例题1】下图为“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小题1】关于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B.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C.两种地质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D.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小题2】关于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

震 震级: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 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 级 级,能量约增加30倍。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 3-5级之间的地震 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微震 有感地震 破坏性地震 大地震
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 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第一节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
导入新课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 化的作用----地质作用。那么地质作用 可以分为哪几种?
地质作用有时进行得十分缓慢,不易被 人们觉察,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和“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的形成就是经历了几千万年漫长的 地质时期。有些则进行得很迅速。当这些自 然现象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危及人类生 命财产的时候,便形成了地质灾害。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造成69227名同 胞遇难、17923名同胞失踪,需要紧急 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510万人,直接经济 损失8451亿多元。
【探究活动】
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发生了里氏7.2 级地震。读图,回答问题:
【探究活动】
1、神户地震的震中位于哪两大板块的交 界地带? 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在各种地质灾害中,危害和影响最 大的是哪一种?
1、地震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预 防措施; 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结合地图说
出我国地震的分布规律及原因; 3、学会灾害发生时的一些求生技能。
地震的危害——造成的危害最大
地震具有分 布范围广泛、 伤亡大、损 失大、危害 大、突发性 强的特点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 地震灾害是由地震引起的。 发生8.0级地震,汶川地震直

地质灾害内容

地质灾害内容

地质灾害内容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如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震、火山喷发等,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危害。

下面分别介绍这些地质灾害的基本内容:1.滑坡:滑坡是指山坡上的土壤、岩石或泥土因雨水、地震、风化等作用而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下滑的现象。

滑坡常常导致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2.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作用而引发的携带大量泥沙、石块的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破坏性大的特点,常常给山区居民和旅游者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

3.崩塌:崩塌是指山坡上的岩石、土壤等物质因失去支撑或发生裂隙等原因而突然垮塌的现象。

崩塌往往导致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4.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土壤、岩石等因地下水位下降、矿山开采等原因而引起的下沉现象。

地面塌陷常常给建筑物、道路和农田等带来严重破坏。

5.地震: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应力作用而引起的地壳运动现象。

地震常常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断裂等严重破坏,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6.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指地下岩浆冲破地壳而形成的爆发现象。

火山喷发常常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地质破坏和财产损失。

7.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原因而引起的土壤质量下降、植被减少等现象。

土地退化常常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贫困程度的加剧。

8.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指因雨水、风力等作用而引起的土壤侵蚀现象。

水土流失常常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河道淤积等危害,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9.土地盐渍化:土地盐渍化是指因地下水位上升、海水倒灌等原因而引起的土壤盐分积累现象。

土地盐渍化常常导致作物生长受阻、土地质量下降等危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10.土地沙漠化:土地沙漠化是指因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原因而引起的植被退化、土壤沙化等现象。

土地沙漠化常常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贫困程度的加剧,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哪些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哪些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哪些
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十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化、淤泥触变等。

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地质灾害应知应会内容

地质灾害应知应会内容

地质灾害应知应会内容一、地质灾害的定义和分类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外力作用或自然因素导致的地质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社会发展造成威胁或损害的现象。

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二、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预警1. 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引起的震动。

地震的成因主要有地壳运动、岩石变形和地壳应力释放等。

预测地震的方法包括地震监测、地震孕育区划分和地震学研究等。

2.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壳岩浆运动引起的火山喷出物和气体排放现象。

火山喷发的成因包括地壳板块运动和岩浆上升等。

预测火山喷发的方法包括地震监测、气体排放监测和火山形态变化观测等。

3. 滑坡:滑坡是地表土层或岩石层在重力作用下沿滑移面发生的一种地质灾害。

滑坡的成因包括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变化和人类活动等。

预测滑坡的方法包括地质勘测、地下水位监测和地表形变观测等。

4. 泥石流:泥石流是由山坡上的泥沙、石块和水混合形成的高速流动的混合物。

泥石流的成因包括降雨、地震和地表积水等。

预测泥石流的方法包括降雨监测、地质勘测和地表形变观测等。

5.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由于地下岩溶、煤矿开采和地下水开采等原因导致地表下陷的现象。

地面塌陷的成因包括地下岩溶溶洞崩塌、煤矿开采引起的采空区塌陷和地下水开采引起的抽水沉降等。

预测地面塌陷的方法包括地质勘测、地下水位监测和地表形变观测等。

三、地质灾害的防范和应对措施1. 地震防范:建立地震监测体系,及早发现地震活动;加强建筑物抗震设计,提高抗震能力;加强地震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提高应对能力。

2. 火山喷发防范:建立火山监测体系,及早发现火山活动;设置火山预警系统,及时疏散人员;加强对周边地区的火山灾害防范,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滑坡防范:加强地质勘测,及早发现滑坡隐患;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建设在滑坡易发区域;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前疏散人员。

4. 泥石流防范:加强降雨监测,及时预警泥石流;修建防洪堤坝和泥石流导流沟,减少泥石流的冲击力;加强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提高人员安全意识。

地质灾害基础知识

地质灾害基础知识

地质灾害基础知识1.什么是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

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

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什么是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包括可能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不稳定斜坡、潜在滑坡、潜在崩塌、潜在泥石流和潜在地面塌陷,以及已经发生但目前仍不稳定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3.什么是地质灾害隐患区地质灾害隐患区,是指在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的作用下,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大且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区域或地段。

4.地质灾害规模分级地质灾害依据发生体积的大小,划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和小型等四个规模等级,不同类型地质灾害,规模分级的体积大小界限不一,具体参见滑坡、崩塌、泥石流的规模分级。

5.地质灾害灾情分级地质灾害灾情依据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特大型:因灾死亡和失踪30人(含)以上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含)以上的;大型:因灾死亡和失踪10人(含)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含)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中型:因灾死亡和失踪3人(含)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含)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小型:因灾死亡和失踪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6.地质灾害险情分级地质灾害险情依据威胁人员、财产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特大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含)以上或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含)以上的;大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含)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5000万元(含)以上1亿元以下的;中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含)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500万元(含)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小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

施工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应对措施

施工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应对措施

地质灾害的分类
根据形成原因和表现形式 ,地质灾害可分为自然地 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 大类。
地质灾害的分类
自然地质灾害
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 ,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人为地质灾害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 ,如采矿塌陷、地面沉降等。
地质灾害的影响
人员伤亡
地质灾害可能导致大量人 员伤亡,给社会带来巨大 损失。
地面塌陷
总结词
地面塌陷是指地面在短时间内迅速下沉的现象。
详细描述
地面塌陷通常是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地下采矿、地下工程等人为因素或地质构造 变化引起的。地面塌陷可能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断裂、地下管线破裂等严重后 果。
泥石流
总结词
泥石流是指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 或沟谷流动,鼓励科研 机构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研究。
2
深入开展地质灾害成因和规律的研究,为制定更 加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3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地质灾害 防治技术和经验,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整体 水平。
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能力
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力度,提高公 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财产损失
地质灾害可能导致房屋、 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损 毁,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环境破坏
地质灾害可能破坏自然环 境,影响生态平衡,对人 类生存和发展造成长期影 响。
02
常见的地质灾害
山体滑坡
总结词
山体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在重力作用下失去稳定性,向下滑动的现象。
详细描述
山体滑坡通常发生在雨季或地震后,由于雨水渗透、地震震动等因素导致斜坡 上的岩土松动,形成滑坡。山体滑坡可能导致建筑物损坏、道路阻塞、人员伤 亡等严重后果。

常见地质灾害

常见地质灾害

6常见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的危害。

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就其成因而论,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

自然地质灾害是由自然地质作用引起的灾害。

人为地质灾害是由于人类工程活动使周围地质环境发生恶化而诱发的地质灾害。

6.1滑坡6.1.1滑坡及其形态特征6.1.1.1滑坡的概念斜坡上大量的岩土体,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地质结构、岩性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及其重力的作用下,使部分岩土体失去稳定性,沿斜坡内部一个或几个滑动面(带)整体地向下滑动且水平位移大于垂直位移的现象,称之为滑坡。

滑坡一般是缓慢、长期而间歇性进行的,延续时间可以是几年、几十年甚至百年以上。

有的滑坡开始时滑动缓慢,但后来滑动速度可以突然变大,急剧下滑,这种滑坡又叫做“崩塌性滑坡”。

滑坡是山区铁路、公路、水库及城市建设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地质灾害。

西南地区是我国滑坡分布的主要地区,滑坡不仅规模大、类型多,而且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危害严重。

由于滑坡的存在和发展,有的迫使交通线路改迁,有的导致房屋倒塌,还有的严重危害水利枢纽工程和其他工程的安全和正常使用等。

总之,滑坡往往会干扰各项工程建设,耽误工期,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对滑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加强相应的研究。

滑坡有的易于识别,但有的受到自然界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影响或破坏,往往较难鉴别。

为了准确的鉴别滑坡,首先必须了解滑坡的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结构。

在研究滑坡时,可通过其外部形态判断滑坡存在的可能性,而其内部结构也为确定滑坡性质提供了依据。

因此,只有识别了滑坡之后,才能对滑坡的问题做出合乎客观的分析和结论,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防治处理。

6.1.1.2滑坡的形态特征一个典型的比较完全的滑坡,在地表会显现出一系列滑坡形态特征,这些形态特征成为正确识别和判断滑坡的主要标志。

1.滑坡体沿滑动面向下滑动的那部分岩土体,可简称滑体。

滑坡体的规模不等,体积小的只有十几立方米,大的可达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立方米。

地质灾害的类型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类型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类型与防治措施一、地质灾害的类型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壳的运动、构造运动、地貌发育、岩石结构、气候变迁等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产、生活以及其他建筑和设施造成破坏和危害的自然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以下几种:1. 地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它会导致房屋倒塌、道路毁坏、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2. 滑坡:由于坡面失稳,土体发生滑动,使得山体滑坡,导致房屋被埋、交通被阻断等情况。

3. 泥石流:大量雨水或融雪通过山坡冲刷土壤和岩石,形成泥石流。

泥石流具有流速快、冲击力大等特点,对沿途的村庄、农田以及人员造成严重威胁。

4. 崩塌:山坡或边坡的岩石、土壤发生崩塌,导致坡面崩塌,可能埋压建筑物,给人员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5. 地面塌陷:由于地下水开采、溶蚀作用,以及挤压变形等因素,地下水域发生塌陷,地面出现坑洞等现象。

6. 岩溶地质灾害:岩溶地区的溶洞、地下河流等地下空腔会引发坍塌、地陷等险情,对人类活动带来危险。

7. 地面沉降:地下水的过度抽取、地层压实等原因,导致地面出现沉降,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基础设施造成危害。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为了减少地质灾害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 地震防治:- 建立强有力的地震监测体系,及时预警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 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提高房屋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做好地震烈度高的地区各类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工作。

- 加强地震科普,提高公众对地震知识的了解和应急意识。

2. 滑坡防治:- 对滑坡易发区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滑坡预兆。

- 在滑坡易发区进行植被恢复与保护,增加坡面的稳定性。

- 进行相应的工程措施,如排水、护坡和坡脚加固等。

3. 泥石流防治:- 加强雨情监测,及时预警,确保人员和财产安全。

- 在泥石流沟、河道等区域进行加固工程,减少泥石流冲击力。

- 加强治理河道和山地的管理,减少泥石流发生的机会。

什么是地质灾害_基本特点与分类

什么是地质灾害_基本特点与分类

什么是地质灾害_基本特点与分类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崩塌(即危岩体)、滑坡、泥石流、岩溶地而塌陷和地裂缝等,它们是比较公认的原地壳表层地质结构的剧烈变化而产生的,且通常被认为是突发性的。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地质灾害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协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移动事件。

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备自然演化和人为诱发的双重性,它既是自然灾害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属于人为灾害的范畴。

在某种意义上,地质灾害已经是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崭发展和人民安居的重要因素。

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就不仅是指预防、躲避和工程治理,在高层次的社会意识上更表现为努力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或政府立法约束公众的行为,自觉地保护地质环境,从而达到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的目的。

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崩塌(即危岩体)、滑坡、泥石流、岩溶地而塌陷和地裂缝等,它们是比较公认的原地壳表层地质结构的剧烈变化而产生的,且通常被认为是突发性的。

地质环境灾害是指区域性地质生态环境变异引起的危害,如区域性地而沉降、海水人侵、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石山地区的水土流失、石漠化和区域性地质构造沉降背景下平原或盆地地区的频繁洪灾等,这些问题通常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且缓慢发生的,地质界常称其为缓变性地质灾害。

当然,不能简单地把洪水归类于地质灾害。

但长时期、大范围且爆发频繁的洪灾是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的,是人类社会工程经济活动或防洪治水方略与地质环境演变方向比较长期的不相适应的结果。

利用考古资料恢复长江荆江河段近5000 a来洪水位的上升过程,发现近2000 a来是荆江洪水位相对荆北平原上升的主要时期,累计上升13.6 m,特别是近500 a来的洪水位上升的平均视速率达20~27 mm,/a。

近500 a来的荆江走堤厦其堤基的决口破坏历史研究表明,在两岸干堤地基的渗漏、管涌、溃决、软上地基变形和崩岸等工程地质问题中,洪水期以北岸的管涌和渍决占绝对优势,干早期则以南岸的崩岸引人注意,这反映了荆江高水位与其地质环境已不相适应的关系。

地质灾害资料

地质灾害资料

山体灾害预防预测系统所谓地质灾害,简而言之,就是在自然和(或)人为因素的作用或影响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按致灾速度可分为突发性和缓变性两大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一、地质灾害的属性与特征地质灾害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它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自然属性是指与地质灾害的动力过程有关的各种自然特征,如地质灾害的规模、强度、频次以及灾害活动的孕育条件、变化规律等。

社会经济属性主要指与成灾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经济特征,如人口和财产的分布、工程建设活动、资源开发、经济发展水平、防灾能力等。

由于地质灾害是自然动力作用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故二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地质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防御性地质灾害是地球物质运动的产物,主要是地壳内部能量转移或地壳物质运动引起的。

从灾害事件的动力过程看,灾害发生后,能量和物质得以调整并达到平衡,但这种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地球的不断运动,新的不平衡又会形成。

因此,地质灾害是伴随地球运动而生并与人类共存的必然现象。

然而,人类在地质灾害面前并非无能为力。

通过研究灾害的基本属性,揭示并掌握地质灾害发重复、发展的条件和分布规律,进行科学的预测预报和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就可以对灾害进行有效的防卸,从而减少和避免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地质灾害是在多种动力作用下形成的,其影响因素更是复杂多样。

地壳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地表形态以及人类活动等都是地质灾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因此,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等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可以说,地质灾害是复杂的随机事件。

地质灾害的随机性还表现为人类对地质灾害的认知程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更准确地揭示了地质过程和现象的规律,对地质灾害随机发生的不确定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地质灾害的危害与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的危害与预防措施

崩塌示意图
指陡倾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 沟谷)的地质现象。根据运动型式,崩塌包括倾倒、坠落、垮塌等类型。根据岩土体 成分,可划分为岩崩和土崩两大类。崩塌的运动速度极快,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淳安威坪驮岭脚崩塌
泥石流示意图
指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或库塘溃坝等水源激发,形成的一种挟带大量 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往往突然爆发,山谷如雷鸣.浑浊的流体在很短时 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 命财产造成很大危害。按流域的沟谷地貌形态可分为沟谷型泥石流和坡面型泥石流 。
滑坡示意图
滑坡是指山坡岩体或土体顺斜坡向下滑坡的现象。一般由降雨、河流冲刷、地震、 融雪等自然因素引起。近年来,由于斜坡前缘切坡、后缘弃土加载、庄稼灌溉等人为工 程活动引发的滑坡比例明显增加。在农村,滑坡也俗称 “走山”、“垮山”和“山剥皮”
岩质滑坡示意图
(滑坡体沿岩层面滑动)
土质滑坡示意图
顺层滑坡示意图
乱挖乱填可能会诱发地质灾害
斜坡原状
人为改造(切坡和填坡) 边坡上建房很危险
人为改变河道路径可能引发泥石流
天然河道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经由内外地质 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或弯或直因循的是自然规律。 未经专业人员科学合理地论证,都不宜大兴工程, 人为改变河道的自然状态。山水相依才是适合人居 的自然环境,自然山水功能用人造山水功能无法替 代,优美的自然环境可遇不可“造”。由于山区可 供建设用地资源非常宝贵,因此,常常在山洪泥石 流的行洪区或堆积区,人为地缩小河道宽度,或改 变流通方向,致使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
4.2 人为因素
• 乱挖乱堆可能会诱发地质灾害 • 人为改变河道路径可能引发山洪地质灾害 • 随意兴建池塘也会诱发地质灾害 • 轻视基础设施建设将会诱发地质灾害 • 随意选择绿化植物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

● 地震自救知识
看,就是仔细观察有没有露在外边的肢体血迹,衣服或其他迹象,特别 注意门道、屋角、房前、床下等处。 探,就是在废墟空隙,或者排除障碍钻进去寻找伤员。这时要注意有无 爬动的痕迹及血迹,以便寻找已经精疲力尽的遇难者。 喊,就是让当地熟人和伤员亲属呼喊遇难者姓名,细听有无应答之声。 通过以上五种方法,找到伤员位置,然后再根据情况,采取适当的救援 方法,就能很快地将伤员救出,并逐步扩大救援战果。 1.救出伤员后应首先将其头部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内灰土,进而暴露胸 腹部。 2.如有窒息应及时施以人工呼吸;如伤势严重不能自行出来的,不得强 拉硬拖,应设法暴露全身,查明伤情,施行包扎固定或急救。 3.在扒救中,可使用铲、铁杆等轻便工具和毛巾、被单、衬衣、木板等 就便器材。 4.轻灾区的灾民应有组织地立即赶赴重灾区实行互救。
● 发生前兆
崩塌前兆是: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 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 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 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 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 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 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 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 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异常变化;地面变形;建筑物作响、倾斜、 开裂;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植物变态;动物惊恐。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内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 断。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 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 如发现上述的一些征兆,尤其是发现山体出现裂缝,则可能存在发生崩 塌、滑坡的隐患,长期降雨或暴雨则可能诱发泥石流。

地质灾害评估

地质灾害评估

06
案例分析
某地区滑坡灾害评估
01
02
03
滑坡灾害概述
该地区滑坡灾害是由于地 形陡峭、降雨量大、土壤 疏松等原因引发的自然灾 害。
评估方法
采用地质勘察、地貌分析 、数值模拟等方法对该地 区滑坡灾害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
评估结果显示该地区存在 较高的滑坡风险,需要采 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某水库溃坝风险评估
山体滑坡
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 力作用下整体下滑的 现象。山体滑坡常常 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 损失。
地面塌陷
地下空洞或地下水开 采过度引起的地面塌 陷。地面塌陷会造成 建筑物倒塌、道路损 坏等灾害。
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影响
分布
地质灾害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但不同类型和程度的灾害分布在不同地区。地震主要分布在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火山喷发主要分布在板块边界;山体滑坡和地面塌 陷主要发生在山区和采矿区。
监测数据的管理与分析
数据存储与备份
数据共享与交流
建立完善的数据存储和备份机制,确 保监测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建立监测数据共享和交流平台,促进 不同部门和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合 作,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数据处理与分析
利用专业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 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为地质灾害 预警和应急响应提供决策支持。
灾害应急预案
01 预案制定
制定详细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 救援队伍、物资保障等方面的要求。
02 应急演练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相关部门和公众应对地 质灾害的能力和协调水平。
03 灾后评估与改进
对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及时发 现不足并改进,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地质灾害的理解及认识姓名:伊萨学号:2220135047班级:土木工程2013摘要: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现象。

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其中地震在众多的自然灾害中, 特别是在造成人员伤亡方面, 全球地震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全球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总数的 54%, 堪称群灾之首。

关键词:地质灾害;滑坡;地震;Abstract:Geological disasters mean tha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atural or man-made factors, formation damage and loss of human life and property, environmental and geological phenomenon.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and occurrence of geological hazards premises division, the common geological disasters contain 12 kinds of categories. Such as collapses, landslides, mudslides, ground fissures, soil erosion, desertification and marshes, soil salinization, as well as earthquakes, volcanoes, geothermal and other damage. Where an earthquake in many natural disasters, particularly in terms of casualties, the number of deaths worldwide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 accounted for 54% of global natural disasters caused total number of deaths, called the first group of the disaster. Keywords:geological disasters;landslides;earthquakes地质灾害简称地灾。

是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为主要成因的自然灾害。

在地球内动力、外动力或人为地质动力作用下,地球发生异常能量释放、物质运动、岩土体变形位移以及环境异常变化等,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生活与经济活动或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现象或过程。

不良地质现象通常叫做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降低了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

它们是:(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化、淤泥触变等;(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等。

致灾地质作用都是在一定的动力诱发下发生的。

诱发动力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为的。

据此,地质灾害也可按动力成因概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类。

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规模和频度,受自然地质条件控制,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工程开发活动制约,常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增多。

所以防止人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已成为地质灾害防治的一个侧重方面。

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进程,有的是逐渐完成的,有的则具有很强的突然性。

据此,又可将地质灾害概分为渐变性地质灾害和突发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前者如地面沉降、水土流失、水土污染等;后者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下工程灾害等。

渐变性地质灾害常有明显前兆,对其防治有较从容的时间,可有预见地进行,其成灾后果一般只造成经济损失,不会出现人员伤亡。

突发性地质灾害突然,可预见性差,其防治工作常是被动式的应急进行。

其成灾后果,不光是经济损失,也常造成人员伤亡。

故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对象。

下面就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海岸侵蚀、海水入侵的形成原因,危害程度进行分析。

本文就地震起因,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进行简述。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表面山川地貌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次次强烈地震的结果。

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下, 能量在断裂的特殊部位缓慢积累, 当其超过岩石或断裂能够承受的限度时就会突发错动, 使已积累的巨大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瞬间释放, 引起地球表面的剧烈振动, 导致建筑破坏和自然地貌改观, 并可能产生长达几十到几百千米的地表破裂带[1]。

衡量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而一次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强烈和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统计表明, 世界上约35%的7 级以上大陆地震发生在中国; 的20世纪全球因地震死亡的120万人中, 中国占59万。

另外,中国有近1/3 以上的国土、近1/2 的城市、近2~3百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位于Ⅶ度以上的高地震烈度区,而美国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区仅占其国土面积的12% 。

1900—2007年间,中国大陆地区已经发生 70~79级地震 70次, 80级及以上地震6次,这些地震造成的灾害涉及28个省份, 死亡59万人,伤残76万人,受灾达数亿人次。

因而, 积极开展防震减灾, 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应该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

1、分布发育概况:进入20世纪以来,在中国境内发生大于或等于8级的巨大地震共9次;发生大于或等于7级的地震约80次,其中1949~1990年发生了52次。

中国的构造地震分布非常广泛,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其余各省都有6级以上地震发生。

水库诱发地震自60年代以来,目前至少以在11个省的15座水库发生,其特点是与水库蓄水有明显关系。

地震在中国大陆地区具明显的西强东弱、西多东少的发育分布规律。

如本世纪以来发生的9次大于或等于8级大地震,除2次8级发生于台湾临近海域外,其余均发生于西部省份。

中国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地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除了台湾外,Ⅶ度以上地区的面积相时少得多。

地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了不均一性,往往呈带状分布。

近100年发生的地震表明,地震基本上是围绕这26条活动断裂系发生的。

中国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和重复性呈现出成群分布,活跃高潮与低潮相互交替的活动格局。

东部一个周期长约300年左右,西部为100~200年左右,台湾为几十年。

2、危害状况:地震灾害以突然、隐蔽为特点,一旦成灾,极易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

1901~1980年间,中国地震共死亡61万人,其中死亡人数在千人以上的地震即达31次。

1949年以来,地震就造成死亡27.4万人,伤残76.5万人,居群灾之首,同时地震还造成倒房60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

中国的地震活动,不但频次高,强度大,而且城市受灾率高。

据统计,全国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区的面积达312万平方千米,全国70%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位于烈度为Ⅶ度或高于Ⅶ度的高地震烈度区内,特别是一批重要的城市如北京、天津、西安、太原、兰州、呼和浩特、昆明、乌鲁木齐、银川、拉萨、汕头都位于基本烈度为Ⅷ度的高烈度地震区内。

地震不但可以直接摧毁城镇工程设施,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而且还可以引发滑坡、崩塌、火灾等其它灾害,加重了地震灾害的损失。

在众多的自然灾害中, 特别是在造成人员伤亡方面, 全球地震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全球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总数的 54%, 堪称群灾之首。

在 20 世纪(1900~1999年),全球有高达180 多万人被地震夺去了生命, 平均一年约1.8万余人死于地震,经济损失达数千亿美元[2~6]。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强烈和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统计表明, 世界上约35%的7 级以上大陆地震发生在中国; 20世纪全球因地震死亡的120万人中,中国占59万。

另外,中国有近1/3 以上的国土、近1/2 的城市、近2~3百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位于Ⅶ度以上的高地震烈度区,而美国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区仅占其国土面积的12%。

1900—2007年间,中国大陆地区已经发生 70~79级地震 70次, 80级及以上地震 6次,这些地震造成的灾害涉及 28个省份, 死亡 59万人,伤残76万人,受灾达数亿人次。

因而, 积极开展防震减灾,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应该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

中国大陆强震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最显著的特征是西强东弱,有历史记载以来, 以东经107 o为界,西部共记录到了7级以上强震91次,东部只记录到27次台湾省和东北深震除外。

但是由于东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震形成的灾害要远大于西部。

地震活动西强东弱的原因是中国大陆构造变形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印度板块对青藏高原的推挤。

大陆强震还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强震沿地震带集中发生。

新疆的强震主要沿南天山和北天山地震带发生,特别是南天山与帕米尔交界的乌什地区更是全球大陆强震的高发区,地震类型以挤压逆冲为特征,反映了天山山脉向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的双向逆冲作用。

青藏高原的强震多数发生在周边地震带上,其南边界是弧形的喜马拉雅地震带,有历史记载以来发生过5次80级以上强震; 东边界是著名的南北地震带, 512 汶川大地震就发生这里; 北边界是祁连山 - 阿尔金地震带,也控制了一系列 7级以上历史强震的发生; 高原内部的强震则主要发生在一些大的断裂带上,如1951年西藏崩错8级地震发生在喀喇昆仑- 嘉黎断裂带上,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发生在昆仑断裂带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