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理论及社会工作的理论法范式
社会工作理论复习提纲(1)
社会工作理论复习提纲(1)社会工作理论复习资料第一章名词解释:1.抗逆力:一种面对磨难而抗争的能力;是个人自我纠正取向,是弯曲而不折断或弯曲时可以反弹的能力。
是从优势视角挖掘案主内在潜能,强调人在面对压力、挫折时的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
2.优势视角(大题):在社会工作者过程中,所应该做的一切都要从发现、开发和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出发,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和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话语的控制。
3.社会学习:观察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通过强化而获得或学习新行为的过程。
4.赋权:社工针对案主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活动,旨在减少基于污名群体的成员的负面评价的无力感。
它涉及辨识导致这一问题的权利障碍和旨在减少间接权力障碍的影响和减少直接权力障碍的运作的特定策略的发展实施。
5.社会工作理论:关于社会工作的各种知识结构的总称。
6.合理化作用:个体遭遇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瞒自己的真实动机。
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7.胜任能力:是指由个人与环境之间的成功交流经验建构个人有效掌握环境的能力。
8.灵性:我们关于自己和世界的信仰。
9.证据为本:任何实践要立足于已有的科学证据,所有的理论必须由研究证明其有效性才能实践于主人情景。
10.栖息地:是指个人所在文化脉络中物理及社会情景。
11.生态视角:对案主的适应性潜能和他们的环境的滋养性品质需要给予双重和即时的关注。
12.退化:当遭遇挫折和应激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以原始、幼稚的方法应付当前情景。
13.系统脱敏:也称交互抑制法或缓慢暴露法。
主要运用交互抑制原理或“对抗条件作用的原理,在系统的程序下,从轻而重的,逐渐消除在某一特定的情景下产生的超出一般紧张的焦虑或恐怖状态的治疗方法。
14.本土发展:聚焦于本地的传统、资源、优势、资产和习俗,致力于将社会发展立足于“地方性知识”。
15.缺陷视角:指我们审视案主时,总是把案主的问题个人化、病态化,并贴上问题的标签,假设案主有存在的问题障碍都是案主个人原因造成,因而解决之道就在于个人,而非环境,在原因和治疗存在线性简单关系。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社工常用理论汇总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的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002.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和研究范式
第二节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和研究范式一、方法论(一)方法论的哲学基础 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是本体论和认识论。
正是因为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立场不同,形成了今天社会工作在方法论上的差异。
1、本体论 本体论关注的议题是,“存在“是什么,或现实的基本本质是什么。
在本体论中有两种基本的立场,即“唯实论”和“唯名论”。
唯实论者认为这个世界“就在那里”。
他们认为,这个世界是依照原本就存在的类别组织而成的,只是等待我们去发现而已。
唯实论者的假设是,“真实世界”独立于人类及其对它的诠释而存在。
唯名论者则认为,人类从未直接地体验过某种“就在那里”的现实。
我们对所谓“真实世界”的体验总是通过某种诠释的透镜或图式以及内在的主观性而产生的。
主观性—文化性的信念,影响了我们所看到的事物,以及我们体验现实的方式。
2、认识论 认识论是关于我们如何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以及是什么使得某个主张成为确切的议题的。
我们了解或知晓世界的方式,植根于我们本体论假设之中。
如果我们采取唯实论者的立场,我们可以通过仔细地观察现实来生产知识并了解现实。
唯实论者认为,有一个独立于我们的内在想法以及我们对经验世界的看法而存在的“就在那里“的经验性世界。
随着我们对经验性证据的收集,我们会发现我们关于现实的某些想法被证据所验证或被发现与证据一致,而另一些想法则是错误的,因为它们缺乏支持性的经验证据。
随着我们对经验现实的探究,我们会将真相从神话或幻象中区分出来,并生产客观性的知识。
如果我们采取唯名论者的立场,所谓的观察将不会导向关于现实的知识,因为某些诠释以及主观性的观念,极大地影响了所有的观察行为。
我们和其他人当成“现实”而体验到的东西,是作为某一发生于特定时间和地点的、持续不断的行动及诠释的过程的结果而被构建出来的。
唯名论者认为,要将某种客观性的、“就在那里”的现实,从那些诠释中或从它所发生的时间/地点的那些影响中分离出来,是不可能的。
我们最好的对策,是去承认我们自身所特有的诠释及观点。
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梳理
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梳理社会工作作为一门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的学科,拥有丰富多样的理论和方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干预社会现象,为服务对象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一、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1、心理社会理论心理社会理论强调个体的心理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受到内在心理过程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
社会工作者在运用这一理论时,会关注服务对象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网络等方面,以全面了解其问题和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帮助。
2、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将个人、家庭、社区等视为相互关联的系统。
每个系统都有其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同时又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
社会工作者通过分析系统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找出问题的根源,并采取措施来调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促进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3、优势视角理论优势视角理论强调关注服务对象的优势和潜能,而不是仅仅关注其问题和缺陷。
它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内在的能力和资源,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帮助服务对象发现和发挥这些优势,以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现实是通过社会互动和语言建构而成的。
人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受到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影响。
社会工作者在运用这一理论时,会关注服务对象的话语和叙事,帮助他们重新建构对自身问题的理解,从而找到更积极的应对方式。
二、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1、个案工作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它以个人或家庭为服务对象,通过一对一的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改善生活状况。
个案工作的过程通常包括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和结案等阶段。
在接案阶段,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初步联系,了解其需求和问题。
预估阶段则是对服务对象的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其个人情况、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
计划阶段根据预估结果制定具体的服务计划,明确服务目标和策略。
社会工作实务基本理论框架
社会工作实务基本理论框架(一)多元因素决定论☐(个人、家庭、群体、社区)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元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1、个人因素☐2、社会因素☐3、两者相互作用☐★启示:社会工作介入:要从个人、家庭、社区、社会政策多重层面进行(二)“问题”的“心理-社会”视角及解决方法☐1、观点:强调从社会与个人两方面理解服务对象和他们的问题☐2、技巧和原则:☐(1)首先:辨识、评估服务对象“心理”情况(人格、应对压力的策略、智能水平、自我功能)☐(2)然后:了解社会状况、处境(家史、同辈关系、社会参与)的影响☐★“生理-心理-社会”视角(三)“环境中的人”的实务视角:个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1、个人的行为、心理产生于具体环境:☐原则:从分析个人问题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找出与社会制度安排的关联性,倡导社会政策变革☐2、个人又是能动个体,可自主选择生活:☐原则:提升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改变认知、适应社会☐★并不否认个人对自己行为应负的责任(四)系统理论一:综合系统、子系统☐主要观点:系统=一定部分(要素)组成、具有一定层次、一定结构,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复杂整体☐社会工作观点:☐1、人类社会系统特点:人类社会=复杂的大系统(相互交叉、彼此渗透,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络)☐2、社会工作实务中的“系统”:社会系统内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其意义:使整合社会、心理现象成为可能(静态——动态)☐(1)超出服务对象自身问题,评估他们的生活环境☐(2)评估个人问题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要点:环境=社会工作者介入、改变的场域(四)系统理论二☐系统视角下,社会工作实务的观点:☐(1)注重个人的整体性、完整性:①人与环境交叉互动、相互影响;②整体环境中完整的人。
☐(2)强调社会系统:①家庭系统的重要作用;②各系统互动的形态、互动的规则☐(3)运用社会资源:正式、非正式社会网络资源☐(五)优势视角:☐1、主要观点:评估问题和需要时,发现、发掘优点、自身资源,帮助他们解决问题☐2、操作流程:识别、利用、建立、强化(人的:能力、价值、兴趣、资源、成就、抱负)☐3、实务技巧:☐(1)整体性:每个对象都有优点、资源(内、外)☐(2)两面性:困难既是伤害,更是挑战和机遇☐(3)积极性:理想和抱负=转变的能量☐(4)互动性:相互协作,更好服务☐(5)资源性:每种环境,充满资源社会生态系统理论1、重要贡献:界定三个系统(社会工作实务活动涉及)☐(1)微观系统:个人系统(生物、心理和社会)☐(2)中观系统:小群体(家庭、工作群体、其他群体)☐(3)宏观系统:比家庭更大的群体、系统(四个重要系统:组织、机构、社区、社会文化)☐2、实务目标:让个人适应环境☐3、实务焦点:(1)促进成长发展;(2)增强适应能力;(3)消除阻碍因素;(4)增加社会资源。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第二讲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和研究范式
第二讲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和研究范式学习目标:1、了解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2、掌握社会工作研究的范式一、社会工作研究的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研究方法的理论,主要从哲学角度探讨和学科体系、基本假设有关的一般原理。
把握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的重要意义在于有利于探讨社会与人类行为和研究方法、有利于理解和解释社会工作的各种现象、有利于验证和完善社会工作理论、有可能构造新的社会工作理论。
方法论是关于研究方法的理论,主要从哲学角度探讨与学科体系和基本假设有关的一般原理,即方法论探讨指导研究的基本原则、逻辑基础以及学科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等。
方法论是社会工作研究的宏观指南,方法论是构造社会工作理论的基础。
几种主要的方法论:1、实证主义方法论社会研究的对象是客观的,人类行为可被观察和计量,社会研究的目的是揭示客观规律,自然科学方法适用于社会研究,可通过概括归纳、验证假设发现规律。
2、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社会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不可重复;要研究人的行为及意义;应着重整体分析;主要是描述和深入分析的方法;社会科学知识是相对的;注重社会现象的过程、人的意识过程及其在与环境互动中的意义。
反实证主义偏重于构成主观经验现象的内在因素方面,具有人文主义倾向。
实证主义方法论与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共同点是注重从事物的某个视角理解整体。
3、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强调经验与实践,整体观与历史观,占有大量资料并进行深入分析和综合。
4、建构主义方法论:互为主体、通过互动形成知识认为对“事实”会因个人经验、情景而有不同认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互为主体,研究结果是双方互动达成的共识,强调双方互动而达到生成性理解,知识是人们建构的结果,但这种建构又不是随意的。
实证主义方法论强调社会现象的客观性和外部原因,具有自然主义倾向,忽视“人”的因素及历史、文化因素;反实证主义偏重于构成主观经验现象的主观因素或内因,强调对人的行为应从其主观的因素方面去理解,否认客观认识的可能性;建构主义不认为存在唯一的、不变的客观事实,事实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价值互动而达到的生成性理解;马克思的方法论思想既有其辩证性,又有其历史性论,在其指导下开展研究。
社会工作的理论范式
天文 现象
整个宇宙现象
生物 现象 社会 现象
实证主义传统
3.实证主义的特征 :
客观性。 决定性。 价值中立。
实证主义传统
4. 调查研究 实验法 具体方法 内容分析法 参与观察
实证主义传统
5.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应用思路 从发现它能适用于特定个案,到确定它可以适 用于一系列个案,再到辨识它如何解释实践, 并由此建立该理论的正当性。
激进传统
3.女性主义主要论点: 宣称社会情境的重要性,尤其是性别权力关系; 确认个人的即为政治的; 以包容的立场试图重新衡量正常与异常认知; 采取解构的立场去颠覆以男权为中心的理论、 制度和实践; 强调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
激进传统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实践的焦点在于性别,关注 性别为本的权力动态,避免性别歧视的语言, 洞察影响女性的经济和社会议题的负面因素, 促进女性赋权,倡导支持女性赋权的公共议题。
社会工作的理论范式
实证主义范式 人本主义范式 激进主义范式 社会建构范式
实证主义传统
1. 实证主义传统的历史渊源 神学阶段
形而上学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传统
2.实证主义传统的基本 观点 1839年,孔德,《实 证主义哲学教程》
实证主义传统
Add Your Text
物理 现象
化学 现象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理论范式
具体事物、概念、理论、范式的关系
事 物 概念
理论
范式
社会工作的理论范式
范式
是看事情的出 发点,它提供 了看问题的方 式和关于真实 实体性的一些 假设。
由若干相关的理 论模式所构成的 一个理论取向, 它们共享一组基 本的理论假设 (或哲学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的两种书写方式6篇
社会工作理论的两种书写方式6篇第1篇示例:社会工作是一门立足于实践的学科,其理论体系构建和发展是社会工作者们不断思考和总结的过程。
在社会工作理论的书写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基于实证研究的理论书写方式,另一种是基于批判和解释的理论书写方式。
本文将分别对这两种方式进行探讨和分析。
实证研究是社会工作理论书写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强调通过实证研究的数据和证据来支撑理论的建构和发展,致力于揭示社会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实证研究的理论书写方式通常以逻辑严谨、数据可靠为特点,通过对实践中的现象进行观察、实证和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以青少年心理辅导为例,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来探讨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采集大量的案例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揭示心理问题发生的原因和规律。
在此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可以制定相关的心理辅导方案和策略,帮助青少年有效解决心理问题,实现心理健康和成长。
另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书写方式是基于批判和解释的方法。
批判和解释理论书写方式强调对社会现实和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和解释,致力于揭示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对实践的影响和制约,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框架。
以社会不平等问题为例,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批判和解释的方式来探讨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机制。
通过批判性思考和解释,社会工作者可以揭示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维持和加剧作用,提出相关的改革和政策建议,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无论是基于实证研究还是批判和解释的方式,社会工作理论的书写都是社会工作者们不断思考和总结的过程。
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在未来的工作中,希望社会工作者们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理论书写方式,为社会工作实践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创新。
【编者按:以上文章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第2篇示例:社会工作是一门涉及到改善社会问题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专业领域,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致力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证主义基本观点:1839年,孔德,《论实证 主义》(《实证主义哲学教程》。 特征:客观性、决定性、价值中立。
实证主义的理论观包括: (1)主张只有那些能够从我们自己 的经验或观察中找到证据的东西 才能陈作为知识; (2)认为任何一般观念都必须有客 观所指,而且这个“客观所指” 与“事物”必须是我们能够通过 实验或观察找到证据的; (3)价值不是知识,因为他无从证 明; (4)坚信科学方法的统一性,意味 着实证主义者只接受一种探索世 界、为知识提供证据的方法。
无论是哪一种定义,都包含了一些共同的要素: 价值观、知识、干预行动或策略。
在西方,社会工作的核心是恢复和发展人的社会 功能,突出专业服务。 在中国,社会工作的重点是通过服务协调关系, 解决冲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突出 政治与社会功能。
豪的社会工作理论
为社会工作的理论
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类行 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理论范式
范式的概念来自库恩, 是指若干相关的理论模 式所构成的一个理论取 向,它们共享一组基本 的理论假设(或哲理基 础)。 本书着重介绍社会工作 理论的四个范式:实证 传统、激进传统、人本 传统、社会建构传统。
具体事物、概念、理论、范式的关系
事物
概念
理论
范式
范式
范式与理论的关系:
课程安排
《社会工作基本原理》 4月13、20日;5 月4日(共三个周六全天9:00-11:30;13:00— 15:30) 《个案工作》 5月11、18日、25日; 5月26 日下午复习课(共三个周六全天9:00-11:30; 13:00—15:30)
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理论的内涵
在我们学习社会工作理论之前,先就一些基本的问 题进行思考: 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独特性在哪里? 与其他相邻的专业相比,社会工作有哪些优势? 在我们的社会里,人们怎么看待社会工作?
是看事物的出发点,他提供了看问题的方式和 关于真实实体性的一些假设。 由若干相关的理论模式所构成的一个理论取向, 他们共享一组基本的理论假设(哲学基础)。
范式是最高层次的理论体系,理论则是系统化的关联 性陈述。
范式提供视角,理论解释现象。
理论赋予范式真实感和明确的意义。
实证传统
历史渊源
神学阶段 形而上学 实证主义
(3)政府的定义
“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 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 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 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 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 与发展。”
国际社会工作学校联合会(IASSW)和国 际社会工作者联盟(IFSW):
哈德森——治疗第一定律 实践观遵循问题—评估—介 入—评价的路径,案主被视 为一个问题的集合体,社工 要以线性的因果关系去寻找 问题的解决方法:即何雪松 提及的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就 可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具体方法:调查研究、实验法、内容分析法、参与观察。 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思路:
从发现它能适用于特定个案,到确定它可 以适用一系列个案,再到辨识它如何解释 实践,并由此建立该理论的正当性。
激进传统与社会工作
激进传统认为,社会工作应该寻求社会正义,并 且要充分回应案主对其世界的知识和理解。 因为案主对其生活境遇和改变目标有着最好的知 识,案主的知识可以指导社会工作的实践。
激进传统的优缺点
优点: 1、平等的结构是干预的目标; 2、合作与分享是干预的主线。 缺点: 1、极端性; 2、得不到社会服务机构和政府的支持。
实证主义传统
优点: 1、保持研究事物的客观性; 2、证据为本; 3、价值中立; 4、方法统一。 缺点: 1、思路单一、死板; 2、忽视了社会与个体的多样性。
人本传统
亦既 是是 边基 缘本 的的
很多人习以为常地将其视为社会工作者的态度 更多人视其为一种指导实践的一般哲学立场, 而非一种界定具体时间方向的方式
理论的选择与应用
反对三种倾向: 1、抛弃理论。有些社工认为理论是无用的,不相关的, 因此应该抛弃理论,更加聚焦于实践模式,它们认为 理论实践模式更能配合案主所面对的情景。 2、理论教条主义。社工认为理论是万能的,适合所有的 案主或情景,从而排斥更为适合特定案主或情景的理 论,忽视了任何理论的局限性。 3、无原则的折中主义。社工没有很好掌握不同的理论, 所以他们可能随意地将不同理论的不同元素叠加在一 起,变成一个大杂烩,反而造成不良影响。
(2)社会工作国际组织/协会的定义
英国社会工作者协会(BJSW):“ 社会工作是一门 专业, 它以人为中心, 包括从婴儿到老年人的各种人群。 社会工作专业致力于保护脆弱人士,强化关系,帮助 家庭尽可能维系在一起,促使人们尽力过独立和完善 的生活。社会工作专业与其他专业密切合作,包括教 育、卫生和惩教服务。在社会工作领域工作的人员可 以是在探访的家庭里提供服务,也可以是在志愿或慈 善机构、私人组织、学校、医院或者其他机构里开展 工作。”
1、社会工作的内涵
(1)国内学者总结的定义
“ 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自助的学科和专业 ”。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本质是 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更确切一点说,社会 工作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服务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行善活 动。”
特纳(Turner) 豪(Howe) 西比恩(Sibeon) 里斯(Rees)与福克(Fook)
特纳的社会工作理论
理论是对事物构建的一系列命题,从而提供一个关于 实施的模式,并帮助人们认识那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 即,理论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概念和判断构成的知 识构架,它旨在从一般水平上或较高水平上来描述和解 释现象的存在与变化,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即它来源 于经验知识,但在抽象层次上高于经验知识,更具有概 括性。 理论要素:概念以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判断。
社会建构主义的特色: 社会建构反对简单地根据专业术语进行分类、 类化、治疗和介入。 社会建构主义自身的开放性和反思性也提供了 重要的对话机会。
渊源:从普罗太戈拉斯的“人事万物的尺度”到卡
迪尔的“我思”和康德的先验自我的哲学。
人本主义认识论:强调人的主体作用,“人为 自然界的立法”
人本传统的社会工作理论模式更多聚焦于个人层面,对宏观实践 层面的论述较少
Goroff归纳的基本人本主义的社会的特征: 1、每个人都被视为具有内在尊严和价值的个体; 2、人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剥削性的、合作性的和 平等的; 3、人类经由劳动而创造的资源应该按照符合他 们的需要的原则予以分配; 4、每个人都有权去发展自己的潜能。
何雪松的六阶段模型
何雪松的六阶段模型是在结合豪的七阶段 模型和肯普(Kemp)、惠特克(Whittaker) 及特蕾西(Tracy)对社会工作理论历史发展 脉络的梳理,提出的六阶段模型
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理论可能是一种社会建构、某种政治宣称,但它会带来很多的实 践效果和未曾预期的后果。 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者紧张,这样的紧张是社会工作内在的紧张, 更为一般性地,这涉及社会工作室一个理性—技术的活动还是一 个实践—道德的活动,前者强调是科学,后者突出的是价值。社 会工作的只是不仅要有理论的有效性,即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是 有效的,而且要有实践的合理性,即它要符合社会工作的本质和 宗旨。 社会工作的实践不仅仅是证据为本的实践,而且也是反思为本的 实践,这样,实践就进一步为理论的完善和创新提供基础。
理论选择: 1、罗宾斯(Robbins)、查特基(Chatterjee)和坎达 (Canda)提供了三条最起码的标准:第一,社会工 作理论必须符合社会工作的价值和伦理;第二,社会 工作理论应该遵从科学验证;第三,社会工作理论应 没有伤害性。 2、巴伯(Barber)认为,学生对于理论和实践的整合有 三种不同的模式:渗透、混合、个体化方式; 3、哈里森(Harrison)研究表明,社工以三种“认知指 南”或思考方式去面对实践(1)比较与分类;(2) 综融性实践理论的应用;(3)启发式搜索。
社会工作的本质、目标、 特色和过程
社会工作的理论
西比恩的社会工作理论
理论类型 关于什么是社 会工作理论 关于如何开开 展社会工作的 理论 关于案主世 界的理论 “正式”理 论 界定福利本质与 目标的书面论述 书面的实践理论 “非正式”理论
由实践者总结的用于界定 社会工作“功能”的道德、 政治、文化价值准则
人本主义在研究方法上: 强调人的现象与物的现象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理解和诠释人和社会生活背后的意义。 人本主义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从案主自我实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强调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关联; 道德与精神问题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罗杰斯的观点: 在治疗关系中社会工作必须是真诚的; 要对案主无条件接纳; 要对案主关于世界的观点具有同理心。
从经验中总结出的未成文 的实践理论
正式的、书面的 社会科学理论与 经验数据
实践者使用的经验与一 般的文化意涵
里斯和福克的社会工作理论
第一层面 第二层面 第三层面
唯物主义 者的社会 理论(大 理论与知 识基础)
策略理 论(实 践理论)
实践观 念(具 体实践)
何雪松的社会工作理论
本教材所述的社会工作 理论主要指思比恩的关 于如何开展社会工作的 理论,即实践理论
人本传统的优缺点
优点: 1、以人为本; 2、尊重个人对自己经历的理解和解释。 缺点: 1、忽视环境对人的影响; 2、很少关注宏观实践; 3、缺乏结构化的实践指导。
激进传统
马克思主义理论 社会批评理论 社会主义思潮 女性主义 后结构主义 知 识 和 兴 趣 不 能 二 分 解 释 性 社 会 科 学 传 统 倡 导 结 构 分 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