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常用图像后处理
CT图像后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哪些
CT图像后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哪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医疗技术也在不断更新。
在现代医疗技术诊断中,影像学技术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通过CT检查不仅可以查出患者病变部位各个断层面上的不同图像,还能通过CT图像后处理来帮助医护人员建立一个二维、三维以及多种技术的图像,从而使患者的诊断更为准确。
一、了解CT图像后处理技术1.什么是图像后处理技术图像后处理主要是通过综合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再结合医学知识,将各种数字化成像技术所得到的人体信息按照一定的需要,在计算机上表现出来,使其可以满足后续医疗诊断等一系列技术的总称。
CT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以弥补影像设备的成像不足,还能为医护人员提供解剖学信息和病理生理学信息。
这种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医学获取和观察方式,提供了包括三维可视化、图像分割以及病变检测和图像融合配准的高级应用。
2.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功能主要包括两大功能:辅助观察和辅助诊断。
(1)辅助观察:这类功能主要是为了给医护人员提供更多的观察方式,从而让医护人员有更多的参考,有利于医生更加快速正确的根据患者的病情做出相应的诊断,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2)辅助诊断:这类功能可以给医护人员提供一些诊断方面的建议,包括测量得到的数据、分割和检测的结果,以及融合配准后新图像的信息等。
二、图像后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哪些1.重建技术CT机内一般都装有不同的图像重建数学演算方法软件。
医护人员应当根据患者检查部位的组织成分和密度差异选择最适当的数学算法,使图像可以达到最佳的显示。
常用的算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标准算法:是最常用的图像重建算法,这种算法适用于绝大多数的CT 图像重建,可以使图像的空间分辨力和密度分辨力达到均衡,例如可以用在颅脑重建等方面。
(2)软组织算法:则适用于需要突出密度分辨力的软组织图像重建,例如腹部器官的图像重建等。
(3)骨算法:适用于需要突出空间分辨力的图像重建,例如骨质结构和内听道的图像重建等。
CT图像后处理技术
未来,CT图像后处理技术将逐步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以确保不同医 疗机构之间的诊断结果具有可比性。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CT图像后处理将更加依赖自动 化和智能化的算法,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详细描述
窗口技术通过调整窗宽和窗位来控制图像的对比度和亮度,以突出显示不同密度的组织结构。窗宽指的是用于计 算像素强度的X射线衰减范围的宽度,而窗位则是指图像亮度的阈值。通过调整窗宽和窗位,可以更好地显示病 变或组织结构,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图像增强技术
总结词
图像增强技术是一种通过强化图像特征,提高图像质量的方法。它可以通过各种算法和 技术实现,如直方图均衡化、滤波、边缘检测等。
个性化定制的CT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和特点,提供定制化的 图像处理方案。这种技术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因素,对图像 进行针对性的处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人工智能辅助
总结词
人工智能技术在CT图像后处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能够提高处理效率和准确性。
详细描述
人工智能辅助的CT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和图像识别等技术,自动对图像进行分类、分割 、测量和分析。这种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图像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减少人为误差和重复劳动。
CT图像后处理技术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引言 • CT图像后处理技术的种类 • CT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应用场景 • CT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 结论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CT图像后处理技术的目的是对原始CT图像进行一系列的加工 和操作,以提取更多的诊断信息,提高影像的清晰度和诊断 的准确性。
CT常用图像后处理
二维图像后处理技术要点:
1)适当调整窗宽、窗位;
2)小间隔(<2mm)生成轴位预览图像以确
定病变位置和范围; 3)针对已确定的病变范围调整间隔、层厚和 图像帧数生成MPR图像; 4)如病人体位不正,须用斜面重建方式进行 调整以获得对称图像。
采集数据要求:
二、 应用: (1)肠道CTVE 可以在二维和三维影像间任意方向显示病变,解剖定 位准确。并且对绝大多数结肠肿瘤性病变可做出定性诊断。64 排以上螺 旋CT 的容积扫描可以显示直肠到回盲部的结肠全程,能完整地保存原 始数据,可任意方向重建,具有可重复性,可反复多次观察,有利于小 病灶以及多发性病灶的检查,可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的漏诊。对肿瘤的 形态、大小和部位,尤其是肿瘤对肠管周围的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和 远处转移等明显优于纤维结肠镜检查,从而可以更准确地进行术前分期, 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CTVE 检查与纤维内窥镜比较,不能对 发现的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这也是CTVE 检查的最大缺点,同时不能 进行病灶切除等治疗。
(2)气道CTVE 利用CT 检查原始数据重建后经计算机后处理得到的立 体图像,避免了再次扫描而增加患者的辐射剂量,相对安全,容易得到 患儿配合。通过窗口技术再调以伪彩色,能直观的显示气管、支气管内 表面图像。对于气管、支气管内异物可直接显示其轮廓、大小、位置及 与管壁之间的关系。CTVE 与多平面重建图像相结合分析,可显示异物 直接、间接征象。对于CTVE 可疑异物,可通过多平面重建图像加以印 证。并且与纤维支气管镜相比,CTVE 操作简单、安全。且可越过异物 观察远端支气管情况,从而避免多发异物漏诊,有助于纤维支气管镜检 查前制定方案和术后复查,做到有的放矢,可减少手术给患儿带来不必 要的风险和创伤。CTVE仍存在局限性,对于小于3mm异物一般不能直 接显示;对于烦躁、不能配合扫描的患儿成像质量较差;CTVE成像效 果受运动、扫描参数的选择、阈值调节的影响,易于形成伪影,产生假 阳性或假阴性。
CT常用图像后处理ppt课件
7
二维图像后处理技术要点:
1)适当调整窗宽、窗位;
2)小间隔(<2mm)生成轴位预览图像以确
定病变位置和范围; 3)针对已确定的病变范围调整间隔、层厚和 图像帧数生成MPR图像; 4)如病人体位不正,须用斜面重建方式进行 调
采集数据要求:
CTA二维及三维影像后处理技术 (图文)
1
二维图象后处理:
①多平面重建(MPR)
MPR是从原始的横轴位图象经后处理获得人 体组织器官任意的冠状、矢状、横轴、和斜 面的二维图象处理方法,与MR图象十分相近, 显示全身各个系统器官的形态学改变,尤其 在判断颅底、颈部、肺门、纵隔、腹部、盆 腔及大血管等解剖和器处理官的病变性质、 侵及范围、毗邻关系有着明显优势。
15
影响脑动脉CTA后处理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 a)数据采集层厚:薄层(<3mmb)采集数据可提高其分辨率。、 b)对比剂剂量:适当的对比剂剂量(100ml左右)可保证血管中有较高 的对比剂浓度,使血管影像特别是细小血管的影像更清晰、更真实。 c)对比剂注射速率:注射速率应>3.0ml/s,以避免扫期间血管中对比剂 被血流稀释,使其浓度保持较高的峰值状态。 d)延迟时间:它是数据采集成败的关键。过早开始扫描,血管内的对 比剂尚未达到峰值、未充分与血液混合均匀;反之,对比剂则被血流稀 释且过多地进入静脉和血管周围组织,从而影响靶血管的成像质量。 e)心脏每搏输出量和循环时间:心脏功能和循环时间有个体差异,最 佳延迟时间也会不同。因此,在制定扫描计划前应了解病人的心脏功能 状况,以便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延迟时间。 f)肩部骨伪影:弓上分支血管受肩部骨伪影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扫描 计划中应选择RASP参数以除去骨伪影的干扰。
CT图像后处理知识点
CT图像后处理知识点CT(Computed Tomography)即计算机断层摄影,是一种医学影像技术,通过计算机处理多个X射线截面图像,以生成人体内部的断层图像,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CT图像后处理是在获得CT图像后,使用计算机软件处理和优化图像的方法和技术。
本文将介绍CT图像后处理的主要知识点。
一、图像重建算法在CT影像采集过程中,X射线透过体部被探测器接收,通过对各个角度的透射数据进行处理,实现图像的重建。
常见的CT图像重建算法有滤波反投影重建算法、迭代重建算法等。
滤波反投影重建算法是最基本的重建算法,它根据X射线透射数据获取图像信息。
迭代重建算法则是通过多次迭代求解反问题,逐渐逼近真实图像。
二、图像增强图像增强是通过各种算法和方法改善CT图像的质量,使其更加清晰和易于观察。
常见的图像增强技术包括直方图均衡化、滤波、锐化、去噪等。
直方图均衡化可以通过对图像的像素值分布进行调整,增强图像的对比度和亮度,使细节更加清晰。
滤波技术可以通过去除图像中的噪声和伪影,提高图像的质量。
锐化技术可以增强图像的边缘,使图像轮廓更加清晰。
三、三维重建CT图像通常是二维的截面图像,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将多幅二维图像叠加并处理,生成三维图像,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常见的三维重建技术有体绘制、体剖面重建、体表面重建等。
体绘制是将体数据映射到三维空间中,生成三维图像。
体剖面重建则是通过切割体数据,生成一系列平行的二维图像。
体表面重建可以从体绘制或体剖面数据中提取出器官的表面形状。
四、血管成像在CT图像中,可以通过血管造影技术直接或间接地显示人体内的血管结构,提供血管内部的信息。
血管成像常用的方法有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曲面重建等。
MIP是将沿某一特定方向上的最大像素值投影到一个平面上,以突出显示血管的形态。
CT图像后处理质量控制报告分析
CT图像后处理质量控制报告分析CT(Computed Tomography)是一种医学影像技术,它通过使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来生成人体的横断面图像,从而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在CT图像后处理过程中,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因为图像质量直接影响到医生对病情的判断和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将从CT图像后处理的总体流程、质量控制指标的设定和实际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医疗机构提供合理的质量控制方案和改进措施。
一、CT图像后处理的总体流程CT图像后处理是对原始的CT图像进行进一步处理,以改善图像的质量、清晰度和对比度,使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诊断病变。
通常的CT图像后处理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图像重建:将从患者身上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生成横断面图像。
这个步骤需要确保重建参数的选择合理,以获得清晰的图像。
2. 骨干重建:对CT图像进行骨干窗显示,以便更清晰地显示骨骼结构。
3. 螺旋重建:通过将原始数据进行螺旋扫描重建得到更清晰的图像。
4. 后处理滤波:对图像进行滤波处理,以去除噪声和增强对比度。
5. 三维重建:将二维图像进行三维重建,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以上所述仅是CT图像后处理流程的一个概括,实际情况可能会因设备类型、应用场景等因素而有所差异。
二、质量控制指标的设定针对CT图像后处理的质量控制,需要明确一些指标用于评价图像的质量。
一般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 空间分辨率:指图像能分辨出不同结构的能力,通常使用线对模块函数(MTF)来评价。
2. 对比度分辨率:指图像能够显示出不同物质的对比度程度,这对于显示病变非常重要。
3. 噪声水平:指图像中无用的杂乱信号,即噪声,应尽量降低。
4. 几何失真:指图像显示的物体与其实际形状的偏差程度。
5. 伪影:指图像中出现的不真实的结构,通常由于仪器故障或者处理算法的问题引起。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人工观察或者自动化算法来评估,以确保CT图像后处理的质量符合临床要求。
CT机影像处理流程
CT机影像处理流程
CT机影像处理是指将CT扫描的原始数据进行图像重建和后处理,以获得高质量的医学图像。
以下是CT机影像处理的一般流程:
1. 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在CT扫描过程中,X射线通过患者身体,然后被探测器接收。
这些接收到的数据会被转化为电信号,并经过放大和滤波处理。
接
下来,预处理步骤会对原始数据进行校正和修正,以减少噪音和伪影。
2. 图像重建
CT机影像处理的关键步骤是图像重建。
通过将原始数据转变
为图像,医生可以观察和诊断疾病。
图像重建可以分为两种主要方法:
- 常规重建:常规重建使用滤波和反投影技术,将原始数据转
化为传统的二维图像。
- 体素重建:体素重建使用复杂的算法,将原始数据转化为三维体素数据,以提供更高的图像分辨率和空间感。
3. 后处理
图像重建后,可以进行一些后处理步骤来增强图像的质量和可视化效果。
一些常见的后处理方法包括:
- 滤波:使用不同类型的滤波器来去除噪音、增加图像对比度等。
- 增强:通过改变图像的对比度、亮度等参数来增强图像的可视化效果。
- 分割:将图像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以便进一步分析和处理。
4. 结果保存和分发
处理完成后的图像可以保存在数字格式中,并通过电子邮件、网络传输等方式分发给医生和其他相关人员。
这些图像可以在工作站上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诊断。
以上是CT机影像处理的一般流程。
每个步骤都需要仔细进行,以确保最终获得准确和高质量的医学图像。
CT影像后处理的显示方式
CT影像后处理的显示方式虽然到目前为止,诊断疾病还是以横断面显示的图像为主,但随着CT 技术的发展,扫描中得到的数据不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层面的信息,螺旋CT 的出现使得能够获得整个扫描范围内的容积信息;16 层及以上多层螺旋CT 的出现导致z轴方向上的分辨力大大提高,达到了各向同性体素的要求,从而极大地促进了CT 后处理技术的发展。
另一方面,多层螺旋CT 检查中得到的数据量成倍增加,一次扫描可以得到数百乃至近千幅图像,如何方便快捷地显示所得到的大量数据,也需要CT 后处理技术的发展为此大量信息的显示提供帮助。
所谓CT 后处理技术即是指在扫描完成影像获取以后,利用计算机功能对所采集一定范围的三维容积数据进行处理,改善图像质量或有目的地选择显示其中所关心的内容。
根据所得到图像的显示方式不同,可分为二维和三维的显示方式。
一、二维显示方式所谓二维显示方式的后处理技术是指所显示的图像内的各像素之间没有前后位置差别,都位于同一个显示平面内。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向和层面位置的变化来判断三维体积内各器官与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
(一)多平面重组多平面重组是目前应用最广,也是最简单和耗时最少的后处理技术。
它是指在一定范围的容积扫描所得的组织结构内,任意截取三维容积的冠状、矢状或任意角度方向的影像,成像平面位于任意方向或斜面,成像的厚度为1个至数个体素,为0.4~1mm。
由于层面的层厚一般较薄,不存在各种在成像层面内的重叠问题,因此所显示图像中各像素的CT值不需作任何处理。
多平面重组可以弥补常规横断面显示的不足,从而多方向、多角度地显示立体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
由于不进行任何阈值选择或CT 值的处理,图像最为可靠;但是由于每层仅能显示一个较薄的层面,显示复杂的立体结构时相对繁琐,并且对观察者的空间位置的判断有较高要求。
(二)曲面重组曲面重组与多平面重组原理类似,都是对所采集三维容积进行某二维方向的截取,但二者稍有不同,曲面重组所截取的层面方向不再局限为固定的平面,可以根据感兴趣解剖结构的具体走行而任意画线,而后将所画曲面内的像素显示于一幅平面图像内,从而获得该曲面的结构二维图像。
ct后处理技术内容
ct后处理技术内容CT(计算机断层扫描)后处理技术是指对CT图像进行进一步处理和分析,以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和改善图像质量的技术。
本文将介绍CT后处理技术的几个主要方面。
1. 图像重建CT扫描通过对患者进行多个方向的X射线扫描,得到一系列切片图像。
图像重建是CT后处理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将这些切片图像重建成三维图像。
常用的图像重建算法有滤波反投影算法、迭代重建算法等。
2. 图像增强图像增强是指通过一系列算法和方法,改善CT图像的质量和对比度,使图像更清晰、更易于观察和分析。
常用的图像增强技术包括直方图均衡化、滤波处理、边缘增强等。
3. 三维重建CT扫描得到的图像是二维切片图像,而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对患者的器官或病变进行三维重建,以更直观地观察和分析。
三维重建技术可以通过不同的算法和方法,将二维切片图像重建成三维模型,如体绘制、体表渲染等。
4. 血管重建CT血管重建是指通过对血管系统的图像进行重建和分析,以获得血管的几何形态和病变情况。
血管重建技术可以用于评估血管狭窄、血管壁瘤等血管疾病,并为手术规划和治疗提供参考。
5. 功能评估CT后处理技术还可以用于对患者的器官功能进行评估。
通过对器官的CT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获得一些功能性信息,如肺活量、心脏功能等,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6. 病变检测CT后处理技术可以通过对图像的分析和处理,帮助医生检测和识别病变。
通过对图像的分割、特征提取和分类,可以自动或半自动地检测出一些疾病和异常,如肿瘤、出血等。
7. 手术规划CT后处理技术可以为手术规划提供重要的信息和数据。
通过对患者的CT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获得患者的解剖结构、病变情况等信息,为手术的选择和方案制定提供参考。
8. 辅助诊断CT后处理技术可以为医生提供辅助诊断的工具和信息。
通过对CT 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图像信息和特征,帮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CT后处理技术在医学影像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CT图像后处理培训-图像重组技术
(二)强度投影
1.平均投影(Average)
2.最大密度投影(MIP)
3.最小密度投影(Mini-IP)
Average
MIP
miniMIP
GE工作站强度投影选 项
飞利浦工作站强度投影 选项
(1)最大密度投影(MIP)常见应用
血管 骨骼 结石 异物
CPR 泌尿系结石显示
CPR+MIP
茎突等细微骨结构显示
3.用最小密度投影显示支气管束。
CT值,并将 其以二维的图像形式显示出来的一种角度,但切面是平直的
曲面重组(CPR):可延绘制的任意曲面路径构建图像
MPR
CPR
GE AW工作站曲面重组选项
三维面绘制的特点: 得到的数据较为真实可靠 可进行定量分析 对操作精细度要求较高,否则容易产生假影。
支气管异物:最小密度投影显示气管梗阻情况,但掩盖 了肺内纹理和病变情况。
要避免强度投影的缺点: 1、尽可能采用比较薄的层厚。 2、尽可能利用曲面重组配合强度投影。
胆总管多发结石,最大强度投影被掩盖,多平面重组不 能完整显示结石,采用曲面重组清晰/完整显示结石。
作业:
选择一名胸主动脉CTA的患者, 1. 分别用MPR技术重建主动脉弓矢状位,用CPR技术拉 直主动脉。 2.用最大密度投影显示左肺上叶动脉。
高密度异物显示
(2)最小密度投影(Mini-IP)常见用法
气管/支气管 肠道
气管异物显示
强度投影的优点: 能够反映某CT值一定范围的体积总量。 强度投影的缺点: 依赖图像强度差异,受同样强度的数据干扰较大。 信息丢弃过多,由于部分容积效应的因素,容易掩盖真 实病灶。
颈动脉斑块,最大密度投影掩盖了斑块的大小和性质。
CT的基本操作与图像后处理
01
摆正患者头部 位于扫描野中心
02
扫描基线为头顶切线与耳前冠状面
03
开始扫描
体部扫描
胸部
1.纵隔纵隔肿瘤,并能准确地显示病变的性质、 大小及范围。可发现有无淋巴结的肿大,显示病 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2.肺脏肺内的良恶性肿瘤、 结核、炎症和间质性、弥漫性病变等。对肺门的 增大,可以区分是血管性结构还是淋巴结肿大。 等情况。 3.胸膜和胸壁能准确定位胸膜腔积液和胸膜增厚 的范围与程度,鉴别包裹性气胸与胸膜下肺大泡, 了解胸壁疾病的侵犯范围及肋骨和胸膜的关系, 了解外伤后有无气胸、胸腔积液及肋骨骨折等情 况。
常层厚用1.5-3.0MM,连续扫描,层距为2-4MM。
胸椎 根据扫描要求在感兴趣区扫描,层厚3-5MM,连续扫 描。 腰椎 常规扫描腰3至骶1椎间隙,层厚3-5MM, 层距3-5MM,每个椎间隙区扫5-7层。有时还应 加扫腰1-2及腰2-3,一般扫1-3层。
颈 部 扫 描
一 ︑ 颈 椎 扫 描 二 ︑ 颈 部 扫 描
四
CT的常用图像后处理
(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 1.概念与方法 最大密度投影(MIP)是把扫描后的若干层图像叠加起来,把其中的高密度部分做 一投影,低密度部分则删掉,形成这些高密度部分三维结构的二维投影,可从任意角度做投影, 亦可做连续角度的多幅图像在监示器上连续放送,给视者以立体感。 2.临床应用 多用于血管成像,如脑血管、肾血管等血管成像(CTA)。MIP处理后血管径线的测 量相对最可靠,目前多以此为标准来衡量血管的扩张或狭窄,而且由于能显示不同层次的密度, 可以同时观察到血管及血管壁的钙化,缺点是二维显示,缺乏立体概念。最小密度投影 (MinIP,Min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的方法与MIP相似,是对每一线束所遇密度最小值重组 二维图像。主要用于气道的显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应用: (1)肠道CTVE 可以在二维和三维影像间任意方向显示病变,解剖定 位准确。并且对绝大多数结肠肿瘤性病变可做出定性诊断。64 排以上螺 旋CT 的容积扫描可以显示直肠到回盲部的结肠全程,能完整地保存原 始数据,可任意方向重建,具有可重复性,可反复多次观察,有利于小 病灶以及多发性病灶的检查,可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的漏诊。对肿瘤的 形态、大小和部位,尤其是肿瘤对肠管周围的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和 远处转移等明显优于纤维结肠镜检查,从而可以更准确地进行术前分期, 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CTVE 检查与纤维内窥镜比较,不能对 发现的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这也是CTVE 检查的最大缺点,同时不能 进行病灶切除等治疗。
图像后处理技术要点:
a)准确选择预设CT值的上下限,尤其是对较薄的扁骨(如:肩胛骨)重建时应特别慎重 以免造成人为的骨质缺损或破坏的假象; b)必要时可用CIipping、Cutting等工具除去扫描托架、固定石膏等影像的干扰和清晰地显 露病变: c)对骨关节可用Seed技术施行电子关节分离,以便更清楚地观察关节头和关节盖; d)适当调整伪彩色和遮盖光线的强度,以使图像更清晰、色彩更逼真:e)在判断解剖结 构复杂或细小的骨折缝隙和游离碎片时需要借助MPR图像准确定位; f)多角度旋转图豫尽可能清晰、完整地显示病变部位以及与邻近结构的三维空间关系。
脑动脉CTA数据采集要求: a)采集层厚≤ 3.0mm/每层; b)重叠重建间隔≤ 2.0mm; c)选用软组织重建函数,如FC=10/43; d)对比剂用量1.0-2.0ml/kg; e)注射速率2.5-3.0ml/sec; f)延迟时间15-20sec.,必要时可用对比剂跟踪技术(Sure-Start); g)扫描方向自下而上; h)对Willis环动脉瘤扫描范围自第一颈椎向上10cm,并尽量采用放大扫 描技术。
a)摆正体位: b)采集层厚<2.0 mm/每层,重叠重建间隔≤ 0.5 mm; c)选用骨骼重建函数FC30: d)对手、脚掌骨及关节等部位在确保扫描范围足够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小视野放大扫描; e)胸锁关节、肩关节及髋关节等部位重建图像时须选用RASP参数以除去伪影干扰; f)颌面部扫描时病人应取张口位(或咬牙垫)。
(2)气道CTVE 利用CT 检查原始数据重建后经计算机后处理得到的立 体图像,避免了再次扫描而增加患者的辐射剂量,相对安全,容易得到 患儿配合。通过窗口技术再调以伪彩色,能直观的显示气管、支气管内 表面图像。对于气管、支气管内异物可直接显示其轮廓、大小、位置及 与管壁之间的关系。CTVE 与多平面重建图像相结合分析,可显示异物 直接、间接征象。对于CTVE 可疑异物,可通过多平面重建图像加以印 证。并且与纤维支气管镜相比,CTVE 操作简单、安全。且可越过异物 观察远端支气管情况,从而避免多发异物漏诊,有助于纤维支气管镜检 查前制定方案和术后复查,做到有的放矢,可减少手术给患儿带来不必 要的风险和创伤。CTVE仍存在局限性,对于小于3mm异物一般不能直 接显示;对于烦躁、不能配合扫描的患儿成像质量较差;CTVE成像效 果受运动、扫描参数的选择、阈值调节的影响,易于形成伪影,产生假 阳性或假阴性。
CTA二维及三维影像后处理技术 (图文)
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 黄江
二维图象后处理:
①多平面重建(MPR)
MPR是从原始的横轴位图象经后处理获得人 体组织器官任意的冠状、矢状、横轴、和斜 面的二维图象处理方法,与MR图象十分相近, 显示全身各个系统器官的形态学改变,尤其 在判断颅底、颈部、肺门、纵隔、腹部、盆 腔及大血管等解剖和器处理官的病变性质、 侵及范围、毗邻关系有着明显优势。
影响脑动脉CTA后处理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 a)数据采集层厚:薄层(<3mmb)采集数据可提高其分辨率。、 b)对比剂剂量:适当的对比剂剂量(100ml左右)可保证血管中有较高 的对比剂浓度,使血管影像特别是细小血管的影像更清晰、更真实。 c)对比剂注射速率:注射速率应>3.0ml/s,以避免扫期间血管中对比剂 被血流稀释,使其浓度保持较高的峰值状态。 d)延迟时间:它是数据采集成败的关键。过早开始扫描,血管内的对 比剂尚未达到峰值、未充分与血液混合均匀;反之,对比剂则被血流稀 释且过多地进入静脉和血管周围组织,从而影响靶血管的成像质量。 e)心脏每搏输出量和循环时间:心脏功能和循环时间有个体差异,最 佳延迟时间也会不同。因此,在制定扫描计划前应了解病人的心脏功能 状况,以便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延迟时间。 f)肩部骨伪影:弓上分支血管受肩部骨伪影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扫描 计划中应选择RASP参数以除去骨伪影的干扰。
泌尿系统 VR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经对比剂强化的肾脏、肾盏和肾盂的完整形态, 以及全程输尿管的走行和梗阻、狭窄部位和狭窄程度,并能以多角度直 观地显示肾脏、输尿管与周围血管以及骨骼之间的解剖关系。
R在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查中,可以通过去骨、剪切、旋转来显示肾盂、 输尿管、膀胱,也可以保留脊椎、骨盆,也可以将泌尿系统的器官和骨 骼用不同的颜色区别开。肿瘤应用VR多曲线调整(Free setting MultiThreshold values Curve)技术可以将经对比剂强化的各系统和器官的 肿瘤在同一幅三维图像上同时获得骨、血管和软组织的影像,能够对肿 瘤准确地定位、完整地显示病灶本身的状态以及与周围组织器官和血管 的毗邻关系和受侵及、挤压移位等情况。经处理后的图像可以对病变进 行任意角度的旋转,多方位观察和分析。为了清晰地显示病灶的隐蔽部 分,可对图像进行剪裁、切割、钻洞和制作自动电影,为临床医生对疾 病做出正确的判断提供更加丰富的影像学信息。
图像后处理技术要点: 1)用Clipping对图像进行适当的切割以便去除靶器官周围骨骼和软组织 影像的重叠干扰; 2)适当地调整窗宽、窗位,以清晰显示中空器官内的病变以及与周围 组织之间的对比关系。
CT仿真内窥镜技术简介
CTVE法:虚拟内窥镜显示,又叫腔内重建技术,是指在螺 旋CT连续扫描获得的容积数据基础上调整CT阈值及组织透 明度,使不需要观察的组织透明度为100%,消除其影像; 而需要观察的组织透明度为0,从而保留其图像,再调节人 工伪彩,即可获得类似纤维内镜观察的仿真色彩,并依靠导 航方法显示管腔内改变。本研究的所专注的即为CTVE法。
最大密度投影(MIP) MIP是利用容积数据中在视线方向上密度最大的全部像元值成像的投 影技术之一。因为成像数据源自三维容积数据,因而可以随意改变投 影的方向;因为成像数据取自三维容积数据中密度最大的像元值,因 而其主要的优势是可以较真实地反映组织的密度差异,清晰确切地显 示经对比剂强化的血管形态、走行、异常改变和血管壁的钙化以及分 布范围,对长骨、短骨、扁骨等的正常动态和骨折、肿瘤、骨质疏松 等病变造成的骨质密度的改变也非常敏感。此外,对体内异常的高密 度异物的显示和定位也具有特别的作用。由于以上特点,MIP作为一 种有效的常规三维图像后处理技术广泛地用于显示血管、骨骼和软组 织肿瘤等病变。MIP的缺点是对密度接近且结构相互重叠的复杂解剖 部位不能获得有价值的图像;图像缺乏空间深度感,难以显示颅内走 行复杂的动、静脉血管之间和与颅骨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克服上述 缺点的主要方法是用Clipping、Cutting、Seed或Segmentation等技术 去除靶器官以外的组织影像的干扰和对图像进行适当角度的旋转。
其图像后处理技术要点: a)准确选择预设CT值的上下限,过高或过底均会影像病变显示的清晰 度和真实性。但是,适当提高下限值可以鉴别后交通动脉是动脉瘤还是 漏斗样扩张,逐渐改变域值后,动脉瘤仍保持圆顶,而漏斗样扩张则变 成锥形; b)用Clipping或Cutting等工具除去下矢状窦、直窦和大脑大静脉以及颅 骨等影像的干扰; c)从前后、后前、左右侧位和头侧和脚侧仔细观察血管形态查找动脉瘤; d)适当调整伪彩色和遮盖光线的强度,以使图像更清晰、色彩更逼真; e)在疑有直径<2.0mm的动脉瘤时需要借助Fly-around技术辅助判定; f)多角度旋转图像习可能清晰、完整地显示瘤颈部与瘤体、载瘤动脉和 周围血管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 g)对于后交通动脉瘤,也可行3D-MRA检查会更好地显露动脉瘤的全 貌,而无颅底骨的干扰。
采集数据要求: 1)摆正体位; 2)头颈部器官和骨骼采集层厚≤ 1.0mm/每层,胸腹部器官 采集层厚≤ 3.0mm/每层,重叠50%重建; 3)重建函数选用FC 10(软组织)/FC30(骨骼); 4)对手、脚掌骨及关节等部位在确保扫描范围足够的情况 下,尽量采用小视野放大扫描; 5)胸锁关节、肩关节及髋关节等部位重建图像时须选用 RASP以除去伪影干扰。PWh影像园
②
曲面重建(CPR):是MPR的一种特殊方法, 适合于人体一些曲面结构器官的显示,如: 颌性有很密切的关系。
c)计算容积重建(CVR):CVR是MPR的另一种特殊方式。
它是通过适当增加冠状、矢状、横轴面和斜面图像的层厚, 以求能够较完整地显示与该平面平行走行的组织器官结构的 形态,如:血管、支气管等.同时也可以增加图像的信噪比
同样病例VR图象显示结石不如MIP显示清楚。
MIP比VR显示髂动脉钙化更加清晰。
最小密度投影(Min-IP) Min-IP 是利用容积数据中在视线方向上密度最小的像元值成像的投 影技术。由于人体内的组织器官中气道和经过特殊处理(清洁后充气) 的胃肠道等的CT值最低(-1000HU),所以Min-IP主要用于显示大气 道、支气管树和胃肠道等中空器官的病变。
密度容积重建(IVR) IVR图像利用全部体元的深度和透过度信息成像,主要适用 于观察腹部和肺部CT值差别较小的组织器官。采集数据要 求和图像后处理技术要点与SVR相同;
图像后处理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