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致橡树

合集下载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致橡树》赏析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致橡树》赏析

《致橡树》赏析
《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

全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诗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

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使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决心跃然纸上。

第二部分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

强调这种爱必须有独立的、与对方同等的地位和人格;这种爱,有坚实的根基和感情的的交流;这种爱允许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这种爱能同甘共苦,终身相依。

这种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观显示了诗人对新型爱情观和人生价值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一方面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另一方面使作品的题旨不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诗歌大量采用整齐匀称的语言形式,它们在字、音、义上严格对应,在行上宽泛对应。

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划一,又有新诗的自由奔放,表现了诗人既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诗风。

1 / 1。

致橡树课文原文

致橡树课文原文

致橡树课文原文《致橡树》是舒婷创作于1977年3月的爱情诗。

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

下面我们来看原文。

致橡树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977年3月27日注释:①攀援:同“攀缘”比喻投靠有权有势的人往上爬。

②慰藉:安慰。

③雾霭:雾气。

④虹霓:同“虹蜺”指彩虹⑤流岚:这里指云雾。

拓展:致橡树课文赏析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

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叠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等。

《致橡树》是完全没有朦胧意味的爱情诗,诗人运用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表达了明丽隽美的意象,在中国新诗八十年的发展史上,也许再没有其它任何一首爱情诗比它更优秀。

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创作于一九七七年三月,是文革后最早的爱情诗。

语言和意象鲜活感人,所歌唱的那种不卑不亢至纯至美的爱情,可谓理想境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曾令无数的年轻人向往和憧憬。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致橡树》教案

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的主题。

2、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3、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

4、理解诗人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5、初步懂得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并体会其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

在西方,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扔下她作妻子和母亲的“最神圣的责任”,对她的丈夫海尔茂说:“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时,一个从西方宗教桎梏下的新女性复活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另一位中国当代女诗人的一首另类的爱情绝唱。

让我们倾听女诗人的心声,倾听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一)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二)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

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说一说,分析诗的内容(一)初识诗歌1、走进作者舒婷:1952年出生。

原名龚佩瑜,福建厦门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7年后,她的诗陆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引起了诗坛广泛的关注。

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作品198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双桅船》(荣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诗集一等奖)。

其后出版的诗集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和散文集《心烟》等2、朦胧诗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

人教版《致橡树》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人教版《致橡树》教学设计(精选10篇)

《致橡树》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新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3、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评判诗中表白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1、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直观效果,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

2、 指导学生朗读,追求声情并茂。

3、 指导学生把握同类诗歌的特点和写法,学会鉴赏比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资料来源: 电子声像材料(VCD光盘等) 教学过程: 提问导入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爱情主题的课文,视为禁区,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

展示课题: 致橡树 问: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 同学回答,老师展示动画投影:木棉致橡树 问:既然是木棉致橡树,那么,木棉又向橡树说了什么呢? 电脑投影,配乐朗诵全诗 (《梁山泊与祝英台—共读》) 问:刚才我们已在《梁山泊与祝英台》的优美旋律中领略了《致橡树》一诗, 木棉所表白的,有哪些层次?全诗首尾一致吗? 答:木棉不愿做: 凌霄花 鸟儿 泉源 险峰 日光 春雨 电脑投影:痴情的鸟(配鸟鸣)- 泉源 (配流水声)-险峰 - 日光 – 春雨 问:难道这些有什么不好吗?木棉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答:攀援、炫耀;痴情、单调; 送来、慰藉;增加、衬托; 从这些词中,我们能看出诗人反对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有哪些词语可以表达? “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 即是 攀附型 痴恋型 奉献型 因为这些是感情的单向奉献,而并非平等的心与心的交流,其思想根源是什么? 封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展示上述内容的板书投影--板书1 补充:诗歌《椰子树是什么?》 电脑投影:诗歌《椰子树是什么?》 有人说/它像芭蕉/还有人说/它像棕榈/我说/椰子树什么也不像/椰子树就是椰子树/因为/太像别人就会失掉自己 问:有一部电影《女人不是月亮》,其意思是什么?还有哪些文学及影视作品也揭示了同样的主题? 回答: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 此外,“甚至日光、甚至春雨”结构完整吗?怎样补全?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结并播放投影: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 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 …… 总结:全诗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采取“破”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引出诗的下半部分,即——立: 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 展示投影:并肩的树。

人教版语文《致橡树》ppt课件

人教版语文《致橡树》ppt课件
诗人用一组意象以一气呵成不可阻挡之势否定了 六种爱情观,吐尽了女性心中的愤恨不平,是反抗, 是挣脱,是战斗;诗歌的旋律是昂扬激奋向上的.后 一部分则以女性的温情,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 发内心的期望.
意象
态度 主题
凌霄花
泉 源 依附 衬托
险峰 鸟儿
牺牲
日光春雨
木棉 对等
彼此相依同甘共苦
橡 否定

肯定
心追 相求 印地 的位 爱平 情等

1.奇特新颖的比喻.
诗人用一组意象比喻沉湎于爱情中的女性, 用橡树来比喻充满阳刚之气的男性,
用的文学样式, 使感情更跌宕起伏.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 给女儿的信 致橡树素材 语文版(通用)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 给女儿的信 致橡树素材 语文版(通用)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得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云霞、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生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过能力-《致橡树》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过能力-《致橡树》

过能力-《致橡树》一、单项选择题。

1.诗人在《致橡树》表述“即使是由衷的奉献,也还是不够的”这一爱情观时,采用的比喻意象是 ( )A.泉源险峰日光春雨B.鸟儿凌霄花泉源险峰C.泉源险峰鸟儿日光D.鸟儿凌霄花日光春雨二、阅读理解1.阅读《致橡树》,从“开头——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回答问题。

(1)诗人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2)诗人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的?(3)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参考答案:一、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宦们只知牺牲、奉献,却忽略了自己被爱的权利,是诗人所摒弃的。

二、答案:(1)否定了三种爱情观:①极力攀附的;②单方痴恋的;③一味奉献的。

因为以上三种都是传统的“世俗的爱情”,都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的。

传统的爱情是爱的双方的结合,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结合;传统的爱情往往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是主导和从属、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失去了爱的本质。

诗人对传统的爱情是持否定、批驳的态度的。

在诗人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是由衷的奉献,也还是不够的。

(2)平等独立、心心相印、祸福与共、相知相依。

(3)橡树:有男性的阳刚气概,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外露。

木棉:有女性的柔韧气质,健康活泼、深沉博大、坚韧不屈。

解析:(1)解答此题,要抓住诗中所选择的意象来理解。

凌霄花:极力攀附在别人身上。

鸟儿:痴情依恋对方。

泉源、险峰等:一味奉献。

(2)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彼此心心相印,同甘共苦。

诗人认为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情投意合为基础。

(3)根据诗中所叙述的橡树、木棉的形象特点分析,再结合作者所表达的爱情观即可概括出两者的象征意义。

《致橡树》(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致橡树》(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致橡树》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分析:精巧导入--创造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的方法。

教材分析:《致橡树》编排在语文版九年级第一单元,这个单元是诗歌单元,重在培养学生鉴赏现当代诗歌的语文能力。

这首诗歌对引导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过程与方法:1、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蕴味。

2、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课前准备:课件、黑板教学过程:一、深情导入有人说,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我更庆幸的是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

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朦胧诗”派掌门人舒婷,走进她的《致橡树》。

【设计意图】(意在渲染氛围,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舒婷,女,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舒婷,原名龚佩瑜,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2 致橡树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2 致橡树

因为爱的双方没有平等、独立可言。
2.作者向往的真正伟大的爱情——爱情的内涵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双方必须平等、祸福与共、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独立、心心相印,相知相依, 荣辱与共。
3.本诗可以分为两层,那么前后两层在结构上有 什么特点?
小结:
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 思,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 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 出了自己的理想的爱情。
真诚告诫: 中学生如果过早地涉猎“爱情” 这个禁区,那只会品尝一杯苦辣的
酒、一颗酸涩的果。
真诚祝愿同学们 成人,成才,成业! 将来拥有属于自己的真正的
爱情。
再见!
本诗还可理解为对崭新人际关系的呼唤。 “爱情”一词可做宽泛的理解,人与人之间要建立 起理解的桥梁,就要有平等的态度,在强者面前不 自卑,在弱者面前不自傲,忽略或过分看重自身价 值都是不妥的。进一步分析,橡树、木棉的关系还 可象征集体与集体、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等多 重关系。
拓展1:平等的爱情
简:你以为我穷, 不好看,就没有感情吗? 我也会的! 如果上帝赋予我 财富和美貌, 我一定要使你 难以离开我, 就象现在我难以离开你。 上帝没有这样
古人爱情诗中的意象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 《关雎》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 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
—《孔雀东南飞》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从结构上看,这首诗先“破”后“立”。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2.致橡树【课件】(新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2.致橡树【课件】(新版)

1. 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内容,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 2. 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体会意象所
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养成健康 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重点) 3. 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难点)
舒婷,当代女诗人。原名 龚佩瑜,福建泉州人,1952年 生。中国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 物。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 和《舒婷顾城抒情诗选》等, 散文集《心烟》等。
1. 作者在第一层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 【答案】。①否定了完全依附的爱情观。“攀缘的凌霄 花”之于“高枝”,“痴情的鸟儿”之于“绿荫”都是 依附。它们离了“高枝”和“绿荫”则无处安身,更不 能“炫耀”和高歌。②否定了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都是一方对另一方 的单一的奉献,却得不到应得的温暖。
2. 诗人是用哪两个意象来表现自己的爱情观的? 【答案】 橡树和木棉树。
3.“像刀……”这些诗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分别表现了橡树、木棉怎样的特点?作者运 用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比作刀、剑、戟,枝 干像钢像铁,表现出理想中的男子是伟岸挺拔、坚强 有力的,有一种阳刚之美。“红硕的花朵”说明木棉 美丽、热情、真挚,体现了女性的阴柔之美。即青春 秀美,充满生机。
1.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更 生动、形象。 2.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诗歌以木棉和橡树这两种乔木为象征,构思奇特、巧妙, 意蕴深邃。表现了诗人既独立,又自尊的崇高而坚贞的爱 情观。 3.语言饱含感情,又具有深刻哲理。 一句句形象的比喻寄寓着诗人细腻的情和爱,蕴含着丰富 的社会内涵。
2.【难点探究】本诗具有怎样的时代意义? 【答案】本诗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 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 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 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 系,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一味奉献的爱情理念,它完美地 体现了富有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品格:真诚、高尚的爱情应以不 舍弃各自独立的地位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青年一代在爱 情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一向处于仰视、 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

《致橡树》(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致橡树》(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致橡树》(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致橡树》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分析:精巧导入--创造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的方法。

教材分析:《致橡树》编排在语文版九年级第一单元,这个单元是诗歌单元,重在培养学生鉴赏现当代诗歌的语文能力。

这首诗歌对引导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过程与方法:1、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蕴味。

2、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课前准备:课件、黑板教学过程:一、深情导入有人说,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我更庆幸的是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

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朦胧诗”派掌门人舒婷,走进她的《致橡树》。

【设计意图】(意在渲染氛围,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舒婷,女,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舒婷,原名龚佩瑜,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致橡树教案语文版38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致橡树教案语文版38

《致橡树》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过程与方法1.初步掌握通过抓住意象特点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2.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歌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提倡的独立平等、相互尊重的爱情观。

2.引导学生树立独立自尊的人格意识,初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1.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

2.理解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工具】教学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1.问答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

虽然爱情这一主题是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也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是怎样的爱情观。

二、知识卡片1.作者档案舒婷(1952年—),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2.背景链接1977年3月,舒婷陪诗人蔡其矫先生在鼓浪屿散步。

那天他感叹着:他邂逅过的美女多数头脑简单,而才女往往长得不尽如人意,纵然有那既美丽又聪明的女性,必定是泼辣精明的女强人,望而生畏。

年轻气盛的舒婷于是与蔡其矫先生争执不休,认为天下男人都要求着女人外貌、智慧和性格的完美,其实女人也有自己的选择标准。

当天夜里两点,舒婷一口气写完了《橡树》,次日让蔡其矫将草稿带到北京给艾青看,艾青提意,将《橡树》改成了《致橡树》。

“这首诗流传开来,不断碰到那些才貌双全的女孩子,向我投诉没有橡树。

2 致橡树_课件

2 致橡树_课件

——极力攀附 ——只知依附
绝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一味奉献
3.本诗可以分为两层,那么前后两层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从结构上看,这首诗先“破”后“立”。第一层诗人 从现代女性意识觉醒出发,借助诗歌的意象,表达了争取女性尊 严、独立自主的决心,这是对旧的爱情观的“破”。第二层表 达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 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这是对新时代 的爱情观的“立”。
艺术特色
1.构思奇特巧妙,意蕴深邃。 《致橡树》以木棉和橡树这两种乔木为象征,构思奇特巧妙,意
蕴深邃。它们都是常绿的乔木,却又各有自己独立的个性。一个被
称为“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另一个高大雄伟, 乐 于造福人类,使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力量。两树相傍站在一起,表现
了诗人的独立自尊的崇高而坚贞的爱情观。
2.语言饱含情感,具有深刻哲理。 诗中一个个形象的比喻,寄寓着诗人细腻的情感,表达了“终
身相依的忠贞不渝,而又绝非忘乎所以的狂热和感情用事的宣泄,
处处包含着清醒的理性的思考。也正因此,使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 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素材挖掘
1.在《致橡树》一诗中,诗人表现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
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
九年级 上册
2. 致橡树
舒 婷
板块:教学设计—课件
作家作品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 人物。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从小就喜欢朗 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动乱就将她 推进了风雨之中。1964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 户,接受“再教育”。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 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炼,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 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 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 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 代表作品。 人们一般把《致橡树》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 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 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诗坛中的爱情 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致橡树教案语文版(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致橡树教案语文版(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致橡树教案语文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过程与方法1.初步掌握通过抓住意象特点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2.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歌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提倡的独立平等、相互尊重的爱情观。

2.引导学生树立独立自尊的人格意识,初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1.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

2.理解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工具】教学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1.问答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

虽然爱情这一主题是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也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是怎样的爱情观。

二、知识卡片1.作者档案舒婷(1952年—),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2.背景链接1977年3月,舒婷陪诗人蔡其矫先生在鼓浪屿散步。

那天他感叹着:他邂逅过的美女多数头脑简单,而才女往往长得不尽如人意,纵然有那既美丽又聪明的女性,必定是泼辣精明的女强人,望而生畏。

年轻气盛的舒婷于是与蔡其矫先生争执不休,认为天下男人都要求着女人外貌、智慧和性格的完美,其实女人也有自己的选择标准。

当天夜里两点,舒婷一口气写完了《橡树》,次日让蔡其矫将草稿带到北京给艾青看,艾青提意,将《橡树》改成了《致橡树》。

“这首诗流传开来,不断碰到那些才貌双全的女孩子,向我投诉没有橡树。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致橡树》教材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致橡树》教材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
生机
第十四页,共二十四页。
作者向往(xiàngwǎng)的真正伟大的爱情——爱情的内涵
我们分担寒潮(háncháo)、风雷、霹 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双方必须祸福与共(huò fú yǔ ɡònɡ)、风雨 同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这是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独立平等 、相互依存,心心相印。
一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一滴生命之水从我杯子里泼掉?难道就 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 没有心肠了?——你不是想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一样(yīyàng)丰富
,我的心胸跟你一样(yīyàng)充实!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 ,我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yīyàng)难分难舍,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 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wúshì)地走 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第二十二页,共二十四页。
这首诗中,“木棉”对“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
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话,会有何感想呢?请
电影(diànyǐng)《简·爱》剧照
(原著夏洛蒂·勃朗特)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就如同你跟我经过坟墓
(fénmù)
将同样地站在上帝面前。
第二十一页,共二十四页。
一棵开花 的树 (kāi huā)
——席慕容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致橡树教学课件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致橡树教学课件语文版
泉源 日光险峰 春雨
它们只是一味的奉献、牺牲自己,为他 人“做嫁衣裳”。虽然富有牺牲精神,但如 果这种给予是单方面的话,就会沦为爱情的 奴隶,失去自我。当然,这样一味的奉献, 就爱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可以说是高尚 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爱情关系的保持 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这种给予与奉献时常 令人惋惜和遗憾。
致橡树
YW·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培养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新课导入
古人爱情诗中的意象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
石无转移。
——《孔雀东南飞》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字词积累
yuán
攀缘
lán
流岚
wèi jiè
慰藉
ǎi
雾霭
pī lì
霹雳

虹霓
整体感知
朗诵
1.读准字音 2.把握停顿、重音、节奏和速度 3.根据语义抒发情感
细读感悟
浏览课文,思考完成表格。
意象
与树的关系
攀 缘 的 凌 霄 花
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 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缘他人的 “高枝”来炫耀自己的。这样的荣耀是不值 得羡慕的。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夫 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 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 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这种图实 惠的实用爱情,现代女性是不应该做依靠丈 夫来发光的女人的。
木棉的独白 意象 凌霄花 鸟儿
泉源 险峰 日光 春雨
与树的关系 依附 痴恋
奉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如果大地的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 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 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 《星星变奏曲》即是真正的对与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 穆中让人体验了咸涩的沉重,浓郁的诗情氛围中让人心 灵震动。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对于身处逆 境的个体,乃至民族,这种信念永远是鲜亮的。
《致橡树》舒婷 我如果爱你——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像刀,像剑,也像戟,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我如果爱你—— 像沉重的叹息,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又像英勇的火炬,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也不止像泉源,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仿佛永远分离,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却又终身相依, 甚至日光。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甚至春雨。 坚贞就在这里:爱---不,这些都还不够!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 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 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 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 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 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 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 《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 “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 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 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 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 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 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