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停播的真正原因
文化生活三四单元试题
《文化生活》三四单元练习题一、选择题2013年9月,“2013孔子文化节祭孔大典”在山东济宁曲阜孔庙大成殿隆重举行。
据此回答1~2题。
1.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A.包容性B.阶级性C.民族性D.地域性2.孔子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收集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这说明()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C.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D.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缩影3.“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孔雀东南飞,织女会牛郎,深爱这土地,丝路到敦煌,先人是炎黄,子孙血一样……”一曲《龙文》打动人们的不仅是优美的旋律,更有涌动着的连绵不绝的中华文化血脉和融入其中的民族情感。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③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4.中国人喜欢喝茶,但各地喝茶方式又有不同,例如潮汕人喝功夫茶,茶具是很小的茶壶和精致的小瓷杯;而四川人则喝大壶茶,茶具是细长嘴的茶壶和盖碗。
这说明()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中华文化辉煌灿烂③中华文化具有共性④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5.在不同情境下发展的中国海峡两岸文化,虽然具有不同的特色,但是都以同根同祖同文的亲情为纽带,存在着割舍不断的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如两岸人民通用闽南语、共同供奉妈祖等。
这表明() A.世界各国文化具有多样性B.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C.我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D.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6.鲁迅先生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进步。
”这句话强调()A.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特质B.国家要发展,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C.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D.发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7、一段时间以来,南海、钓鱼岛局势紧张。
蜗居为什么被禁播
蜗居为什么被禁播电视剧蜗居直面当下社会热点话题,反映在房价飙升的普通人生活的种种波折。
但是后来蜗居被禁播了,观众们都好奇其中的原因。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是蜗居被禁播的原因分析的内容介绍,欢迎阅读!蜗居被禁播的原因一、尺度把握有问题该剧在电视台一共播出30集,而在网络上的版本是35集,电视台对剧集已经做了删减,而在未删节的版本中包含了不少成人暗示、成人笑话的内容;二、影射上海影响不好该剧故事发生的背景很容易让人觉得是在影射上海,如今房子的话题比较敏感,而编剧六六的风格是比较没有顾忌的那种,可能有人会觉得怕影响不好。
三、《蜗居》太写实了虽然个人觉得《蜗居》的主题还是比较积极向上的,但如果真被停播,可能还是因为这部剧引起的社会关注比较大。
说白了,《蜗居》太写实了,赤裸裸、血淋淋,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
就像电视剧中所描述的那样,人都变得很物质,唯一的信仰就是money。
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普遍缺乏责任心,于是原有的道德观被背弃,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私利而活,为所欲为。
四、台词太露骨《蜗居》台词很大胆,不少网友评价该剧为“史上台词最淫荡剧”,超过了所有在电视台播出电视剧的底线。
网友摘录了《蜗居》中的部分台词,实在是“色到雷人”:如“吃棒棒糖”、“我想×你”、“鞭长莫及”、“光光的味道”等等。
《蜗居》导演滕华涛表示,《蜗居》是他迄今为止最满意的作品。
对于网络上争论的《蜗居》台词涉黄,滕华涛称不少观众想得太多了。
《蜗居》实际上是一套房子引发的血案。
很多“过火”的台词在电视台播出前已经删除了。
我觉得这样的台词并不过火。
“很多小说、电影比这要露骨得多,有些观众太过脆弱了。
《色,戒》这样的电影都能获批,《蜗居》实在不算什么。
”五、保护未成年人对于成年人来说,或许没有什么,但中国电视没有分级。
对于孩子来说,大量的床戏、赤裸裸的勾引与被勾引的情节,实在是一种不良教育。
六、过度描写了人的自私剧中的人物不少,但看来看去却发现每一个都是自私自利,贪婪无度的。
《蜗居》事件争议及其得失
《蜗居》:事件\争议及其得失作者:陈辽来源:《江汉论坛》2010年第11期摘要:《蜗居》是一部连续电视剧,播出后以其关怀民生,尖锐提出住房问题而受到观众和评论界的热评。
它的平均8%的超高收视率,更打破了北京地区收视率的纪录。
然而,《蜗居》突然停播,在电视界和广大观众中间引起强烈不满。
这就是《蜗居》事件。
《蜗居》事件是一起“横加干涉”的文艺事件!《蜗居》的“得”正在于它的总体思想倾向是好的,艺术水平也是高的;《蜗居》的“失”在它的“浅”。
关键词:《蜗居》;事件;争议;得失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0)11-0126-03《蜗居》是一部连续电视剧,播出后以其关怀民生,尖锐提出住房问题而受到观众和评论界的热评。
它的平均8%的超高收视率,更打破了北京地区收视率的纪录。
然而,《蜗居》突然停播,在电视界和广大观众中间引起强烈不满。
这就是《蜗居》事件。
《蜗居》事件是一起什么性质的事件?《蜗居》事件发生后评论界有何等反应?究竟怎样恰如其份地评价《蜗居》?本文将探讨这三个问题。
一《蜗居》电视连续剧是根据六六女士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①,已经广电总局审查通过。
《蜗居》电视剧播出后好评如潮。
没想到广电总局管理司司长李京盛发言表示,某些电视剧价值导向错误,接着直批《蜗居》:“有很大的负面社会影响,靠性,靠官场腐败,靠炒作来吸引眼球。
”此言一出,北京电视台随即停播《蜗居》。
但是,时代不同了,《蜗居》并不因为李京盛司长的一言否定、北京电视台的停播而销声匿迹,反而在网络和碟店里大热。
《蜗居》停播不久,2010年全国人代会和全国政协会召开,住房问题成了热门话题。
“蜗居”也成了一个新的流行名词。
特别是在2010年2月27日下午,温家宝总理在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的联合采访时,提到他全家当年在天津曾“蜗居”过的房子,因此,温家宝总理深深懂得“蜗居”的困境。
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2010年3月接受记者采访谈楼价问题时说,他看过电视剧《蜗居》,反映部分年轻人住房非常困难的情况。
蜗居剧情
海清:《蜗居》让人看到现实的向,真的很不希望播完一个戏了,观众就照着戏里那样把这个家打得四分五裂。有的东西展示给大家,是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对生活反思的机会,其目的是改善现在的生活状态,让生活变得更好,或者至少帮你想通一个问题……”
《蜗居》涉乙肝台词刺痛人 影视作品需引以为戒
滕华涛对《蜗居》很满意 称是记录时代的作品。
成都晚报11月24日报道最近,反映房奴生活的电视剧《蜗居》正在各大电视台热播,更成为成都地区收视排行榜上的龙头老大。”执导《蜗居》的是一位仅30多岁的年轻导演滕华涛,已开拍新作《瞧这一家子》的他,昨日抽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李念谈《蜗居》 激情戏只是在努力完成作品
花絮 经典台词
1.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会带着你们过另一种生活,不要太多的钱,每天去菜场斤斤计较,为发论文、评职称而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也为女儿考不上好学校而心焦。也许,这样,才是一种幸福的生活,而我以前并没有意识到。 by宋思明
2.关系这个东西啊,你就得常动。越动呢就越牵扯不清,越牵扯不清你就烂在锅里。要总是能分得清你我他,生分了。每一次,你都得花时间去摆平,要的就是经常欠。欠多了也就不愁了,他替你办一件是办,办十件还是办啊。等办到最后,他一见到你头就疼,那你就赢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by宋思明
风浪平息。海萍接回女儿住进新家,并在MARK的精神支持和资金协助下开办了“海萍中文学校”。心满意足的海萍心底最清楚,这一切来之不易。同样生活在上海的姐妹俩,在面临人生的际遇和改变时做出了不同选择,海藻把无力的求助放任成依赖,终令自己陷入被动和软弱的泥潭;海萍抓住机会不放弃,靠自己的坚持努力拼搏获得成功。其实生活只是需要一种积极的态度。追求什么,人生就离什么不远了。你能对外展示的,是别人看到的繁华。只有那一片,是繁华下的沉重。那是外人感受不到的。
_蜗居_虚实
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12月/11日/第001版《蜗居》虚实本报记者王思璟“这部剧的看点,更多的不在于剧中人物究竟有没有原型、原型是谁,而是它对高房价下的社会现实的真实折射,以及它背后的社会情绪。
”“江苏移动欢迎您!”海平看着手机里刚收到的这则短信,一缕苦笑泛上疲惫的脸庞。
此时,她刚刚和妹妹海藻一起,坐了3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赶到一个地处远郊的新楼盘看房——是市中心的房价狂涛将她们抛到了如此之远的地方。
电视剧《蜗居》中这一“灰色幽默”,激起荧屏前更多的苦笑。
“太真实了!”网络上叫好声一片。
艺术与现实的距离可以达到多近?这是这部电视剧10月底热播以来引发的饶有兴趣的舆论话题。
人们在津津乐道地猜测,以“江城”为故事发生地的《蜗居》的某些情节,是否在影射2006年黄浦江畔发生的那宗震惊海内外的要案?剧中一些重要人物,是否是以某些真实的公众人物为原型?而毫无争议的是,中国高房价下每天上演的各种疯狂和苍凉,是《蜗居》最真实的蓝本。
《蜗居》似乎正在尝试着挑战这种文学与现实之间的近距离极限,以致为自己招来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地产商的能量比你想象的要大”“我们停播《蜗居》,是因为房地产商的公关。
”北京电视台一位不愿具名的内部人士近日向本报记者透露。
11月15日,电视剧《蜗居》在北京电视台影视频道结束播出。
18日,北京电视台青少年频道每晚22点重播该剧,在播出5天10集后,突然被“拦腰截断”,换上另一部电视剧。
此事迅速引发热议和猜测。
作为该剧投资方之一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华谊兄弟(300027)不得不为此在11月27日停牌一天,并发表公告称“公司对该剧投资收益为固定收益”,故此事“对公司业绩影响微小”。
这令《蜗居》,成为中国电视史上首部直接影响股票市场的电视剧。
这超出了电视剧传统的影响范围。
“这件事现在很敏感、很棘手,我们正在处理中。
”11月28日,华谊兄弟副总裁胡明告诉本报记者,因为涉及有关方,不能对此事进行具体回应。
对电视剧《蜗居》热播的思考_广播电视编导
对电视剧《蜗居》热播的思考_广播电视编导
作为一部创作于2007年的电视剧,《蜗居》曾经热度火爆,成为大众讨论的热点话题。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蜗居》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对于当下电视剧创作来说,再次思考《蜗居》的成功与不足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蜗居》之所以能够得到观众的青睐,是因为它反映出了当时社会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生存状态——“蜗居”。
大量的中国城市居民因为房子问题而陷入五脏俱全、八仙过海的困境,这种焦虑与拮据在《蜗居》中得到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引起观众的共鸣。
此外,《蜗居》中的职场生存也表现出一种残酷而现实的状态,使得观众感受到了一种“战栗”的快感。
然而,《蜗居》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电视剧虽然刻画了人性的复杂与残酷,却没有呈现出对人性的敬畏之情。
人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的存在是值得尊重的,但《蜗居》中人物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是一种“什么都干得出来”的想法,这种想法是否合理值得思考。
此外,《蜗居》中的情节比较曲折,让人感到剧情过于拧巴,情感过于重复,缺乏真正的亮点。
综上所述,作为当下电视剧创作的借鉴,《蜗居》可以给予我们两点思考:一是要把握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和情感共鸣点,刻画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故事内容;二是要对人性保持敬畏之情,尊重人类的本质,呈现出真正值得追求的品质和目标。
欲望叙事·伪欲望叙事·叙事伦理——从电视剧《蜗居》说起
欲望 ( ei ) d se 与需 要 ( ed 和需求 ( e a d 加 以 区分 。需 r ne ) dm n )
在 当代 中国的现实土壤里 , 受众清晰地看到 了批判现实 主义 经典作家 巴尔扎克所描述 的 1 纪巴黎物欲横流 的景 观复 9世 制: 金钱成为人们 的上 帝 , ……运 转社 会的枢纽 是金钱 , “ 或
值 , 以说 物 欲 已 经无 孑不 入 。 可 L
需要 。 ”。它不再直接指 向对象 , 而成 为一 种主体 间关系 , 从 主体 间即意 味着他者 , 而象 征性语 言构成 文化 的大写他 者。 欲望在整体 的要求 和个 体需要 的缝 隙 中成长 , 言之 , 换 欲望 总是寻求需要和要求 无法达 成的整体 性 。但欲 望 的这 种努 力在拉康看来也是劳 而无功 , 无法臻 至最后 满足 , 因为 在他 的哲学语境 中, 从弗洛 伊德 主义 出发 的 、 为人 的本真性存 作 在 依据的欲望 ( 望 ) 愿 不再 具有 合法性 , 的欲望 总是虚 假 人 的, 真实 的需要和要求 经过层层 异化 , 欲望 变为一种 无 意识 的“ 伪我要” 。按照拉康 的观点 , 个 人主体 的欲 望从镜像异 “ 化 以后不再是 主体本 己的东西 , 特别是在 进入象 征域 之后 , 在能指链 的座 架 之 下, 的 欲 望永 远是 他 者 的 欲 望之 欲 我
望 。 归 根 结 底 , 望 总是 虚 假 和变 动不 居 的 。 ” 欲 从 拉 康 对 欲 望 的别 具 一 格 的哲 学 分 析 可 以看 出 , 视 剧 电
情欲是《 蜗居》 着力 渲染 的另一欲望 。原本 以“ 奴” 房 和 “ 反腐” 等现实 话题 为切入 点 的电视剧 , 开篇 不久 就 严重 在 跑偏 , 重心变为海藻 为达 目的甘心做 二奶 的故 事。其 中 , 巫 山云雨的镜 头和诸如“ 我是来 X你 的” 之类 的“ 色情 ” 台词层 见叠 出 , 让整个叙事浸润在情欲 中不可超拔 。所 以在许 多受
电视剧《蜗居》热播现象探源
电视剧《蜗居》热播现象探源作者:贺娟娟王乔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01期[摘要]贴着“现实”标签的电视剧《蜗居》因台词露骨,小三情结,高官腐败的话题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使得《蜗居》成为近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传播现象。
其原因除了媒体的大肆宣传,观众的热议外,其内容直入人心,刺入当代人的神经,以及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更是其走红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电视剧;传播现象;台词;停播风波;现实《蜗居》讲述的是一对亲姐妹为在大城市买房扎根,各自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姐姐海萍通过自己辛苦奋斗最终成功,而妹妹海藻则为走捷径。
抛下深爱自己的男友,转投他人,最终落得悲惨下场的故事。
自2009年7月27日在上海电视剧频道首播后,《蜗居》仅用四天便会下收视历史新高,它重演了中国电视剧收视黑马的经典轨迹:在几乎零宣传的低调中默默地火了起来。
35集的剧情几乎集结了当下社会弊病的所有关键词——小三、高官、房奴、腐败,众多让人触景生情的片段令观众心有戚戚,并引来专家学者的解读,甚至成为海外解读中国社会的新样本。
国学者莫雷说过“电视是人们可以随意使用的文化资源”,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主力军的电视剧,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众也参与了电视剧的生产,观众对于电视剧的要求更体现在对于生活的映照上。
《蜗居》正是由于真实的反映了生活,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火爆起来。
在房价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正成为“房奴”或在努力通往“房奴”的路上,剧中人物为此付出的辛酸、奢望和奋斗,大众也能感同身受。
就如同导演滕华涛所说:“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一、对露骨情节和“涉黄”台词的热议使《蜗居》迅速进入大众的视线2009年11月15日,一个名为《天雷滚滚,史上台词最淫荡的电视剧》的帖子出现在天涯社区“娱乐八卦”论坛里,楼主不辞辛苦地将电视剧里贪官和二奶调情的“露骨”对白——截屏,三日内点击率高达11万多人次,回帖有3000多个。
不少《蜗居》的支持者强烈抗议,表示不应如此肤浅地只关注片面部分,更应看该剧的整体立意。
《蜗居》需要的不是“禁令”而是“分级”
《蜗居》需要的不是“禁令”而是“分级”盛大林电视剧《蜗居》近期在东方卫视、北京电视台青少年频道、重庆电视台影视频道等相继播出,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不过,北京台青少年频道从22日起停播了该剧,有消息称是因为《蜗居》的台词露骨,招致广电总局下达“封杀令”。
25日,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知道这部剧争议很大,在网络上引发了话题,但目前总局的禁令还没有(下),不过总局已经开始关注这个剧,现在还在商讨当中,没有任何的定论。
”(据11月26日《东方早报》)禁令虽然还没有下,但“还在商讨之中”的表态却给人以剑已经悬在头上的感觉。
那么,《蜗居》到底该不该禁呢?《蜗居》中的有些台词确实比较暧昧,比如“鞭长莫及”、“棒棒糖”之类。
不过,这些台词的性暗示都还是比较“含蓄”的,远远称不上“露骨”——且不说未成年的孩子“不知所云”,即使是想像力欠缺的成年人也可能“不解其中味”,更何况,按照本义去理解,也完全说得通,因为女孩子喜欢吃棒棒糖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可以说身处另外一座城市的人“鞭长莫及”。
再者,台词对听觉的冲击远远比不上画面对视觉的冲击,很多含有激情“床戏”的影视剧都能公映,几句略带“荤腥”的台词又算什么呢?大不了作一些技术处理,就像当年对待《色·戒》一样。
事实上,《蜗居》的全本是35集,而电视台播出的只有30集,网上也有33集的版本。
尽管作了删节,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干净”,不然,就会造成情节的不完整,甚至会影响剧情的铺陈。
比如《色·戒》的激情床戏如果全部删掉,观众就无法理解女主人公王佳芝对男主人公易先生态度的大转折。
而《蜗居》中郭海藻与宋思明的调情对话,既有强烈的真实感,也是剧情所必须的。
应该承认,剧中的一些对白及场景确实有点“少儿不宜”,更不适宜一家几代人坐得一起观看。
但这种情况毕竟是仍少数,而且剧中的暧昧台词也就那么几句,不能因为几处细节就把整个电视剧全盘否定。
从总体上说,《蜗居》是一种极具现实主义且主题积极向上的作品。
这才是《蜗居》停播的真正原因
这才是《蜗居》停播的真正原因剧中上海化名“江州”一:宋思明秘书影射上海市秘书长(正厅级)剧中市长秘书宋思明的“江A00029”的车牌,而沪A00029就是上海前第一秘书——秦裕的车。
秦裕在南京路那里买了300多万的房子秦裕现年43岁,1981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哲学专业。
本科毕业后被保送研究生,1988年获伦理学硕士学位,随后留校任教。
1995年1月起,秦裕以副处级干部身份进入上海市委办公厅,担任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陈LIANG YU的秘书。
2002年11月,秦裕升职为上海市委办公厅副主任、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人称“上海一秘”。
在2006年夏“上海社保案”爆发之初,秦裕被火线调任宝山区区长。
但不到一个月后,新华社就播发了秦裕“接受调查”的消息。
二:海藻原型是东方卫视主持人陈蓉陈蓉与他男友相恋并无七年,在2001年的时候关系就已经恶化了,其间又拖了一年,这才在2002年的时候分的手,导致俩人分手的直接原因,便是"第三者插足"99年的时候陈主持一档大型晚会,在会后结识了一为"大人物",之后这为"大人物"便经常借职务之便频频邀陈,一来二去俩人便"热闹"起来了,而陈的男友已然察觉,几次询问陈,陈都当面抵赖,就这样俩人断断续续的维持了一年多的男女朋友关系,直到2001年的时候,这层窗户纸才被捅破;但在当时陈的男友并无分手的想法;到了02年陈主动提出分手,这才结束了俩人维系了六年半的感情;在分道扬镳之时俩人已形同陌路.而拆散这对昔日恋人的"大人物"就是已经被接受调查的前宝山区区长秦裕。
陈在《加油好男儿》等电视节目中担任主持人,被媒体热捧,观众并不知道后面有很多“花样经”。
知情人披露,两鱼的前秘书、宝山区长秦裕,在被“***”失去自由前的最后一个电话,是打给龚学平的前秘书、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黎瑞刚的,托黎多照顾秦裕的知已、上海已经红透半边天的着名主持人陈蓉。
蜗居书评
最近看完了一本长篇小说《蜗居》,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这就是一本邪书,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很不开心,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很厌恶,然而却又有着一种魔力,总是吸引着我去把它读完,把它细细的品味完,然而我越是读的细,越是不喜欢,越是厌恶,却也越是想看,最后我看完了,看的很快。
现在只看了一遍,为什么说是一本邪书呢,因为书中所写,字句所言俱是世间之丑陋,社会之腐败,人性之邪恶。
这本书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万恶的,一个腐朽的,一个堕落到不可救药的社会。
而然你又找不到反驳,因为其内容均是真实社会写照。
《蜗居》里的人物比不上《红楼梦》里面那么繁杂,但是人物刻画的很鲜明,其文笔或是说文学功底,其涉及面以及层次虽然赶不上鲁迅先生的作品,但是其内在意义,其精髓却可以与鲁迅先生的作品相提并论。
《蜗居》在2009年被拍成了电视剧,那时我在读高中,没有去看,当时听说《蜗居》太过披露现实以至于被停播,这激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如今在网上能够搜得到《蜗居》这个电视剧,不过我也不愿意花那么多的时间对着显示器,看电视太浪费时间,于是用两天的时间看完了整部小说。
书中所写的人物并不多,有影评说男一号宋思明是一个重感情的好男人,能解决海藻的一切问题,但不是一个好公务员,不是一个好丈夫。
而我看小说的感觉却是:宋思明除了是一个不好的公务员,不是一个好丈夫之外,同事也是一个玩弄他人感情的不负责任的男人,并非是个好男人。
为什么说这本书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万恶的,一个腐朽的,一个堕落到不可救药的社会呢。
社会纵然是有好也有坏,有善亦有恶,可是这《蜗居》的作者从来不理积极向上的,从来不写好的,从来不提善的。
作者笔下的人都是无辜得,然而却屡遭不幸,真正的恶人却可以只手遮天逍遥法外(当然最后还是给了一个比较符合社会的结局,否则读者会疯掉,亦或者小说和电视剧都会被停刊和停播)。
郭海萍(女二号)和她老公苏淳(男二号)为了筹钱买房,而过着幸酸的日子,和自己在老家的孩子一年才能见一次面,书中大篇幅描写二人之贫穷,以及他们对社会的抱怨和一些可笑的幻想,然而对于二人的夫妻和睦,家庭幸福却一笔掠过。
到底哪里涉黄了
《蜗居》到底哪里涉黄了?为什么要封杀?
不是因为《蜗居》拍的好,而是其点中了现实,反应了真实,表现出了大众的生活现状和心声,现实就是:大众被高房价要逼疯了,房奴的日子太惨了,可又不得不沦为房奴,因为要住房子啊,要生活下去啊,于是不择手段,不顾一切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了,该剧表现出的思想是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符合和谐社会的宣传,但那是事实,是大众的生存现状啊!涉什么黄,一点也不黄!
越是封杀,大众会越是关注,要积极扼制高房价,惠及民生,而不是积极封杀《蜗居》。
发展中国家由农业人口占大多数转向城镇人口占大多数,人们都向城里涌去,集镇化发展步伐加快了,这是好事,所以城镇的住房需求加大,房价上涨,都是好事,只是土地资源在中国尤其稀缺,部分地方政府又要靠土地卖点钱,于是,房价不涨成天价才怪了!
依已之见,仅放开小产权房一项就能使房价平抑不少,并可实实在在的惠及民生。
在大城镇的邻郊区一带、中小城镇的近郊区及部分城中心区,都有密密麻麻的低层楼房,占地面积惊人的宽,排列杂乱不利管理和提升城镇形象品位,更主要是浪费了大片土地,十分可惜!为什么不建高一点,多提供点房屋供居住?因为自己住不了那么宽,并且独自也没有那么多钱来建,只好浪费就浪费了,杂乱就杂乱了。
如果放开了小产权房,这一切就都解决了,有关部门只要加强监管,保证质量,该交的有关税费照交,自然会有三、五个或七八个乃至更多的人自已商量到一起来,共同筹资建房,或者允许交易,或者不允许交易,总之,低层楼房不见了,浪费土地的现象没有了,提供出的居住房屋多了很多很多,住房需求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中央台节目中放的那辆住房“公交车”不再那么挤得厉害,房价也会得到平抑,发展更趋向科学了,大众的幸福感大增,社会更趋和谐,精神也就更趋文明了……。
《蜗居》与房市
《蜗居》与房市中国向来是热闹的场所。
本来挺正常的一件事,在中国往往由于围观者甚众而变得不同寻常起来。
中国的网络尤其让人觉得这围观的力量。
天涯上,有关《蜗居》的帖子一波又一波,顶贴者无数,群众的参与积极性绝对堪比美国的总统大选。
姑且先不论这背后的是非讨论,这样的议题本身就因为关乎民生而触及了大多数人的集体神经。
随着房市让越来越多的人望而却步,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极度恐慌甚至极度失落。
针对这样的议题人们早已不再敏感,一方面,它的发生与发展不过是商业社会的一个缩影。
而另一方面,他的现实性和残酷性显然是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而又远非在人们的承受范围之内。
所以街头巷尾,人前事后,也就无不充斥了有关房子、房市的各种是是非非的讨论和抱怨。
这是个浮躁的社会,但首先是一个现实的社会,每个人都要在社会生存、生活、发展,大家都渴望得到更好的资源,渴望更好的存在状态。
穷的人无不希望富起来,富的人也想着更富有,那么钱从哪里来?在社会生产总值相对提高不大的情况下,一部分人的富起来,必然意味着另一部分人要穷下去。
而这个社会又注定是富人们的天下,他们占据了大多数的社会资源和话语权,占据了各种主动性,因此社会也就出现了一种现象: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这便是资本主义社会很早产生,并持续不断的问题——两极分化。
从穷人翻身变富人的过程不可谓不艰难。
其实,《蜗居》之所以受到热捧,无非是反映社会的现实层面较深而已。
准确的说,是反映了底层穷人们的心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那些摇旗呐喊、甚至敲锣打鼓彷佛过年一般的追捧者总是那些没钱买房、或买了房却受累于房贷的穷人们的原因。
既然社会逼迫的穷人们无法更好的生活,摇摇旗、闹闹革命的中国传统也就重新占据了优势。
而中国的穷人实在太多,每个穷人说上一句话,无数的一句话堆在一块也便有了刷屏的效果。
政府肯定是不会对此无视的,然政府也毕竟是无奈的,泱泱中华大地,俨然已成燎原之势,多少房地产,多少新开发楼盘,楼市中又投入了多少资金,无论怎样的变动毫无疑问都避免不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局。
《蜗居》观感影评
《蜗居》观感影评《蜗居》观感影评前几天重温了一下电视剧《蜗居》,以前不明白这部剧为什么被禁播,难道就因为内容涉及房价过高的问题吗,不至于吧。
这次从头到尾看过一遍后终于知道原因了。
剧中贫民人物生活的很努力但还是十分艰辛,他们为了改善生活,不得已的去做一些他们本不愿做的事,但做这样的事情也让他们自己感到厌恶,并且生活上工作上还是会碰到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最后只得寻求社会既得利益者的帮助,并一步一步产生依赖,改变了价值观,致使相爱的人分开。
问题在于为什么人们纵然努力的生活和工作还是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原因就是社会中获得幸福生活的成本太高,而正是那些既得利益者贪污腐败行为使得生活的成本过高,在社会中这些既得利益者又有权有钱,对一些贫民来说他们好像救世主一样,可以帮他们解决很多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
而贫民不会意识到如果没有这些既得利益者和他们做的那些事,只要他们努力就可以获得幸福的生活。
这部剧主要阐释的就是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
蜗居影评* * 平平淡淡才是真,喜怒哀乐点点滴滴汇聚成生活的涓涓细流,海萍与苏淳之间平实又略显无味甚至偶有争吵与不快的婚姻生活或许真正彰显了生活最本真的面目,它并不完美,甚至与美都没有丝毫半点的瓜葛,更谈不上惊心动魄,恰恰是因为如此,才更显得安全,或者乐观一点,则是一种于细微处,宁静时,才能体会得到的精致与细腻,就像是墙角处默默开放的紫色蔷薇,或许我们的眼睛早已被周围张扬而又炫目的色彩所诱惑,甚至我们习惯于忽略这种毫不起眼的春色,但它却在那个角落里依然故我地吐纳一生荣枯,直到善于发现懂得欣赏而又期待美好的有心人将它小心翼翼地捧在掌心,虔诚地分享。
人的一生真正能够拥有的切切实实属于自己的东西其实并不多,尤其是对一个女人来说,等到有一天,朱颜老去,青春不再,那个时候,什么最珍贵?什么最难得?那就是陪你吵吵闹闹欢欢喜喜安度流年的,唯一的知心爱人,他就是真正爱你的人,他能够容忍你的任性坏脾气,分享你的幸福与开心,抚慰你的忧伤和痛楚,时时刻刻伴随你身边,听你絮絮叨叨生活的流转与琐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思明秘书影射上海市秘书长(正厅级)
剧中市长秘书宋思明的“江A00029”的车牌,而沪A00029就是上海前第一秘书——秦裕的车。
秦裕在南京路那里买了300多万的房子
秦裕现年43岁,1981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哲学专业。
本科毕业后被保送研究生,1988年获伦理学硕士学位,随后留校任教。
1995年1月起,秦裕以副处级干部身份进入上海市委办公厅,担任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陈LIANG YU的秘书。
2002年11月,秦裕升职为上海市委办公厅副主任、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人称“上海一秘”。
在2006年夏“上海社保案”爆发之初,秦裕被火线调任宝山区区长。
但不到一个月后,新华社就播发了秦裕“接受调查”的消息。
二:海藻原型是东方卫视主持人陈蓉
陈蓉与他男友相恋并无七年,在2001年的时候关系就已经恶化了,其间又拖了一年,这才在2002年的时候分的手,导致俩人分手的直接原因,便是"第三者插足"
99年的时候陈主持一档大型晚会,在会后结识了一为"大人物",之后这为"大人物"便经常借职务之便频频邀陈,一来二去俩人便"热闹"起来了,而陈的男友已然察觉,几次询问陈,陈都当面抵赖,就这样俩人断断续续的维持了一年多的男女朋友关系,直到2001年的时候,这层窗户纸才被捅破;但在当时陈的男友并无分手的想法;到了02年陈主动提出分手,这才结束了俩人维系了六年半的感情;在分道扬镳之时俩人已形同陌路.
而拆散这对昔日恋人的"大人物"就是已经被接受调查的前宝山区区长秦裕。
陈在《加油好男儿》等电视节目中担任主持人,被媒体热捧,观众并不知道后面有很多“花样经”。
知情人披露,两鱼的前秘书、宝山区长秦裕,在被“***”失去自由前的最后一个电话,是打给龚学平的前秘书、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黎瑞刚的,托黎多照顾秦裕的知已、上海已经红透半边天的着名主持人陈蓉。
前此秦裕为陈蓉的位置也托过黎瑞刚,黎没有办法,不敢得罪龚学平,也不敢得罪良宇,只好安排。
陈蓉后来在“加油好男儿”等电视节目中担任主持人,被媒体热捧,观众并不知道后面有很多“花样经”。
三:你知道吗?有个富翁,他很有名。
他有一妻好几妾。
他把他所有的家产都交给妻子的孩子打理,而对妾的孩子,却明令禁止他们涉及商业。
做律师也行,做医生也行,甚至教书,只是不许涉及家族产业。
我们旁观者都忍不住感叹说,妻子在丈夫的眼里,永远是最珍贵的,他只把自己的事业交给妻子的孩子,他只认为那是他的骨血。
前一阵,我与他有过一次长谈,难得他谈性很浓。
他说,不是的。
他爱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他的肋骨。
但是,作为妻子,她在那个位子上,她就担负着责任;那些孩子,无论多么凶险,他们都得扛着。
这就是使命。
而其他的孩子,他要尽力保护他们,让他们免于伤害,让他们过正常人的生活,远离是非和恩怨。
别人如果寻仇,也只会寻到他的继承人,放过其他的子孙。
他说,我的良苦用心,你是不会懂的。
这段话是海藻怀孕要求跟宋思明结婚未果宋思明安慰海藻说的话。
这个富翁貌似就是*** 。
四:房地产商陈寺福应该就是周正毅,香港上市公司,没文化,农民出身,因为强行拆迁而东窗事发,全部符合。
后来良宇市长被抓了,周正毅也牵扯进来了。
五:强拆迁死人是影射****路安福路那次拆迁火灾,死了一对老夫妻,这地皮现在还是空着,都4年了,就在世纪商贸广场和93路车站对面的那片空地。
六:《蜗居》和武汉
此剧杜撰了一个不存在的城市:江州,但事实上,主角们的台词中曾出现“复旦大学”等字眼,加之宋秘书落马一事很易令人联系到上海官场,所以几乎所有读者认定故事讲述的背景为上海。
不过,也有眼尖的观众在观看此剧时发现,剧中某些场景与武汉相关,如在27集里面出现的琴台大剧院,29集出现佳丽广场,网友们多数有图有真相,并指佳丽广场是花楼街拆建期间的佳丽广场。
七:《蜗居》和《奋斗》
虽然禁播传言不断,但在各家卫视台,《蜗居》已安全地接近尾声。
海藻在成为小三后,即将面临人财两空的人生困境。
投入观看此剧的观众,曾因此剧引发众多感慨,目前该剧似乎也接近尾声。
不过,有网友此时想起了《奋斗》,将两者作如下比较:
●《奋斗》是一个老男人写的浪漫主义奇幻喜剧;
《蜗居》是一个小女人写的现实主义恐怖悲剧。
●《奋斗》讲了几对年轻无知的男女的混乱爱情故事,主讲“情”;
《蜗居》讲了一帮青春渐逝的男女的疯狂同居故事,主讲“性”。
●《奋斗》努力把青涩理想的青年慢慢塑造成成熟稳重的男人;
《蜗居》试图把抛妻弃子的男人快速改造成重情重义的男子。
●《奋斗》描绘了一个过于理想的风华青年在遇到他妈的老情人的滴血认亲后,不想放弃梦想选择认贼作父的故事,是一个儿童童话。
《蜗居》诉说了一个爱慕虚荣的美貌少女在看到她妈的大女儿的残酷生活后,不敢面对生活选择出卖肉体的故事,是一个成人寓言。
●《奋斗》讲的是年轻人如何盖房子;
《蜗居》讲的是中年人如何买房子。
●《奋斗》中的主人公们坚定不移地在清华大学毕业的男人的正确领导下,最终取得了结婚的重大成果;
《蜗居》中的各角色们始终紧密团结围绕在复旦大学毕业的女人的周围,最终取得了买房的重大胜利。
●看完《奋斗》,觉得故事好假;
看完《蜗居》,觉得人生好假。
●《奋斗》让女人不相信男人;
《蜗居》让男人不相信女人。
●《奋斗》让一些初入社会的小青年盼望自己有一个出国在外、还未相认、终生未娶、富甲一方、幡然悔悟、注重亲情的生父;
《蜗居》让一些涉世未深的小姑娘幻想自己找一个出手大方、萍水相逢、宝刀未老、权倾朝野、执迷不悟、滥情至上的干爹。
●《奋斗》描述了富家子弟的逍遥生活,粉饰了富人“身在福中不知福,饱汉不知饿汉饥”的无耻行径;
《蜗居》刻画了劳苦大众的悲惨人生,抒发了人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寒士俱欢颜”
的美好愿望。
●《奋斗》也许会给人带来希望;
《蜗居》一定会让人感觉绝望。
●喜欢《奋斗》的观众有些真的去奋斗了;
喜欢《蜗居》的观众有些真的当二奶了。
●《奋斗》是冷酷现实的迷幻剂,满足了80后最后逝去的一丝幻想情结;
《蜗居》是残酷现实的催化剂,刺痛了80后正在面临的一个严酷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