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常见的量教材分析-文档资料
常见的量(说课稿)
《常见的量》说课稿二里镇黄岗小学王天军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常见的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数与代数的第三节内容。
2、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对常见的量有所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整理和复习,让学生对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等常见的量有进一步的认识,并能正确使用学过的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一部分的复习整理中,教材呈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信息,这些信息中含有质量单位、时间单位,然后进一步提出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人民币和质量的单位,通过学生小组交流说一说,让学生能在实际问题中,回顾这些量及其单位。
再通过举例说明1时大约有多长,1千克有多重,进一步回顾这些单位的实际意义,帮助学生建立质量单位、时间单位的概念。
通过对常见的量的知识回顾与复习,让学生再一次体验这些量及其单位的实际意义,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3、学情分析: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对质量单位、时间单位、人民币单位以及其他的量的单位的实际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理清了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结合常见量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但学生在整理这部分知识时,对个别单位的实际意义理解有一定的偏差,单位之间的换算容易出现差错,不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借助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情境,鼓励学生多联系生活中的实例,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就显得比较重要。
4、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心智水平,并在对教材整体把握和学生预测的基础上,我确立如下的教学目标。
⑴、知识和能力目标:①、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重点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②、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计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③、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④、结合生活实际,综合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数学问题。
北师大版常见的量教材分析(时间单位)
北师大版常见的量教材分析————时间单位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数与代数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和探索规律。
常见的量包括:时间单位、质量单位、货币单位。
课程标准中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1. 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2. 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北师大版教材对于该部分教学内容的分布一上:《认识钟表》二上:《时、分、秒》三上:《年、月、日》《认识钟表》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一、本单元的地位及教学目标(一)本单元的地位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看整时,半时。
认识钟表上的时针、分针,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也为以后“时、分、秒”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初步认识钟面。
2.结合生活体验总结出认识整时、半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二、本单元的具体内容(一)小明的一天1.教材说明及编写意图“小明的一天”主要是学生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情境题材,教材在这一情境中根据小朋友生活和学习的习惯,安排了6个整时与半时的时间,以供学生认识钟面。
编写这部分内容的意图有两个:一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看钟表,并会认读整时与半时的时间;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地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使学生初步形成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的习惯。
2.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重视学生已有经验的积累对刚进学校的学生来说,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而且这些经验恰恰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使课堂的学习活动成为对他们原有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因此,教材直接呈现了“小明的一天”中的活动时间表,让学生来认一认,说一说。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结合这几幅图,让学生说一说小明在什么时间做什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4、常见的量》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4、常见的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4、常见的量》这一单元主要包括质量的单位、体积的单位、面积的单位、体积、容积的计算以及根据实际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等知识点。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各种常见量的计量单位,理解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能够根据实际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已经有所了解。
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单位换算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质量、体积、面积等常见量的计量单位,理解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根据实际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各种常见量的计量单位,理解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以及理解和掌握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数学知识。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动手动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设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相关的计量单位模型、实物等教具,以便于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以便于辅助教学。
3.练习题准备:准备适量的练习题,以便于巩固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常见的量》说课稿2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常见的量》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常见的量》这一章节,主要围绕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量进行教学,包括质量、长度、面积、体积等。
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自己的空间观念和量感。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价值,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对长度、面积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质量、体积等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量感还有待加强,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质量、长度、面积、体积等基本概念,能进行单位换算,建立空间观念和量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量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质量、长度、面积、体积等基本概念的掌握,单位换算的应用,空间观念和量感的培养。
2.教学难点:质量、长度、面积、体积等概念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空间观念和量感的形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操作工具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概念,提高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质量、长度、面积、体积等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讲解质量、长度、面积、体积等基本概念,并通过实物演示、操作练习,让学生加深理解。
3.实践活动:安排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价值,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总复习常见的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总复习常见的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总复习常见的量》主要包括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人民币单位等常见的量的学习。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总结和归纳,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经历了五年数学学习的基础上,对数学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
但是,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还可能存在模糊的地方,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巩固和提高。
同时,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人民币单位等常见的量的定义和换算,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人民币单位等常见的量的定义和换算。
2.难点: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PPT、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等学习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小明家的客厅面积是20平方米,他想知道这个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他应该怎么计算?”引导学生思考面积单位的换算。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人民币单位等常见的量的定义和换算表格,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单位。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如“一个长方体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8厘米,求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常见的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常见的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常见的量》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质量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认识和掌握各种量的基础,对于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培养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各种量的意义,并在实际操作中学习计量单位,从而达到理解和应用的目的。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空间观念和计量单位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计量单位转换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识和理解质量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的概念及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空间观念和计量单位转换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各种计量单位的概念和应用,以及单位之间的转换。
2.针对难点,要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各种计量单位的意义,从而突破难点。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各种计量单位。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沟通交流能力。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道具,如质量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的模型。
2.准备相关的练习题,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操练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付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常见的量。
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他们平时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计量单位,这些计量单位有什么作用。
2.呈现(10分钟)介绍质量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的概念和作用。
1510小学数学教材的分析与理解(常见的量)
“常见的量”建模流程
小 学 数 学 教 材 的 分 析 与 理 解
(五)拓展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本环节,引导学生利用学习的“常 见的量”这部分内容解决实际问题,让 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 生活。同时,还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向学生渗透遵守时间、珍惜时间、节约 粮食、爱护人民币等方面的教育,并结 合有关的节日,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常见的量”的编写特色
小 学 数 学 教 材 的 分 析 与 理 解
2.教材编写注重以丰富的感性经验做支撑
学生在学习数量单位的有关内容时,实际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 感性经验。教材编写时,注重呈现学生丰富的感性经验。特别是有 关年、月、日、时、分、秒的内容,教材在三年级才开始编写,主 要是考虑到这部分知识安排不宜过早,待学生具有一定生活经验的 时候学习,就会水到渠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 学 数 学 教 材 的 分 析 与 理 解
“数与代数”领域 1. 数的认识 2. 数的运算
3. 常见的量
4. 探索规律 5. 式与方程 6. 正、反比例
“常见的量”的内容组成
小 学 数 学 教 材 的 分 析 与 理 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小学数学中计量单位的学习包括“货币单 位”、“时间单位”、“质量单位”、“长度单 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等,它们贯 穿于各个年级的教学中。 其中“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以及“体 积单位”这些与几何测量有关的内容安排在“图 形与几何”的教学中。 在“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主要安 排在第一学段学习,包括认识元、角、分及其关 系,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认识年、月、 日,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单 位换算。
“常见的量”建模流程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常见的量》说课稿1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常见的量》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常见的量》这一章节,主要围绕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以及人民币单位等常见的量进行教学。
这一章节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各种量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以及人民币单位等常见的量的概念和换算方法,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和换算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以及人民币单位等常见的量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以及人民币单位等常见的量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2.教学难点: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以及人民币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操作法和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以及人民币单位等常见的量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实例,引出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以及人民币单位等常见的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讲解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以及人民币单位等常见的量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3.实例演示: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以及人民币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4.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总复习常见的量》说课稿
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总复习常见的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总复习常见的量》这一章节,主要是对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常见量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对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温度等常见量的概念、单位和计算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经历了五年数学学习的基础上,对常见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巩固。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各有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巩固已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常见量的复习,使学生掌握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温度等常见量的概念、单位和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教师引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温度等常见量的概念、单位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温度等常见量的转换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数学工具等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常见量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温度等常见量的概念、单位和计算方法。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问。
4.教师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引导,讲解重点、难点知识。
5.实践操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一年级数学下册《常见的量》教案、教学设计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量的计量,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常见的量》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实践作业:
-请学生与家长一起,选择家中的物品进行长度、重量、容量的测量,记录测量结果,并标明所使用的计量单位。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刚才比较了两个水果的重量,这是计量的一种。在生活中,我们还常常计量哪些量呢?”
-学生回答,如长度、面积、体积等。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常见的量》这一课,了解计量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学内容:介绍长度、重量、容量等常见的量及其单位。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5.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有趣、有益的数学学习体验。
。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针对一年级下册的学生,他们在上学期已经初步接触了数学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数感和简单的计算能力。然而,对于“常见的量”这一概念,大部分学生仍处于感性认知阶段,对于量化描述和计量工具的使用还不够熟练。在此基础上,我分析以下学情:
1.知识与技能:学生已具备基本的数的概念,但对于量的概念尚需进一步引导和巩固。他们对于长度、重量、容量等单位的认识还不够系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加深理解。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4、常见的量》说课稿2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4、常见的量》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4、常见的量》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面积、体积等基本量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拓展。
本章主要介绍了质量、温度、时间、人民币等常见的量,旨在让学生掌握这些常见量的概念、计量单位和换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长度、面积、体积等基本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质量、温度、时间、人民币等常见量的接触较少,对这些量的认识和换算方法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常见量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质量、温度、时间、人民币等常见量的概念、计量单位和换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实际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常见量的概念、计量单位和换算方法。
2.教学难点:温度和人民币的换算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具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质量、温度、时间、人民币等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常见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1)质量:介绍质量的概念、计量单位(克、千克、吨)和换算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质量的计量和换算。
(2)温度:介绍温度的概念、计量单位(摄氏度、华氏度、开尔文)和换算方法,让学生了解温度换算的应用。
(3)时间:介绍时间的概念、计量单位(秒、分钟、小时、天)和换算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时间计算和换算。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常见的量”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常见的量”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常见的量”整理与复习章节,主要让学生复习和巩固小学阶段学习的常见计量单位,包括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运算能力,对于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等计量单位及换算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扎实,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等常见计量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和整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常见计量单位及换算关系;2.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计量单位及换算关系;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能力;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知识点、实例、练习等内容的PPT;2.学习素材: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生活实例等;3.教学工具:准备好计时器、测量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个生活场景,如购物、做饭等,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计量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等计量单位及换算关系。
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
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总复习常见的量》说课稿
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总复习常见的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六年数学下册《总复习常见的量》,这部分内容是对整数、分数、小数、几何等基本数学知识的综合复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常见的量,如长度、面积、体积、重量等,并能够进行相应的计算和转换。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大量的练习题,能够有效地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对于常见的量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在具体的计算和转换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但部分学生可能因为数学基础薄弱而对这部分内容感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鼓励。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常见的量,如长度、面积、体积、重量等,并能够进行相应的计算和转换。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常见的量,并能够进行相应的计算和转换。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特殊的计算和转换,如面积的换算、体积的计算等,学生可能存在困惑。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常见的量的计算和转换过程。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常见的量。
2.理论知识讲解:讲解常见的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实例演示: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常见的量的计算和转换过程。
4.练习环节: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解决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4、常见的量》说课稿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4、常见的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4、常见的量》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质量、长度、面积、体积、温度等常见的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质量及其计量单位、长度及其计量单位、面积及其计量单位、体积及其计量单位、温度及其计量单位。
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通过学习,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对量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对计量单位和换算关系的认识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质量、长度、面积、体积、温度等常见的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质量、长度、面积、体积、温度等常见的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对质量、长度、面积、体积、温度等量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的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计量工具等,直观地展示质量、长度、面积、体积、温度等量的概念和换算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入质量、长度、面积、体积、温度等量的概念。
说课《常见的量》-最新年精选文档
说课《常见的量》一、说教材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P87―P88《常见的量》。
本单元把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按照四大学习领域进行划分,常见的量属于第一领域数与代数的内容。
复习常见的量,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整理常见的量”,二是“会进行计量单位的改写”。
本节课重点解决第一项内容。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系统掌握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等各种量及其计量单位。
巩固常用计量单位的表象,掌握所学单位间的进率。
从而学会灵活运用有关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让学生体验分类、归纳、整理这些系统复习的方法,经历从“个体思考到集体碰撞”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三、教学重、难点在这些目标中,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复习常见的量并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已有知识系统化。
各种计量单位的特殊进率以及进一步建立计量单位的正确表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常见的量的内容,是分年段、分块进行学习的。
在六年级的综合复习时,学生可能会出现知识遗忘、容易混淆、不能发现知识间的联系等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导入点明课题课初,我的个人资料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整理和复习常见的量。
第二环节:整理交流形成体系复习的目的在于“连点成线”。
找出“点”的过程应该完全放手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
连成“线”的过程可以在个体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合作完成。
这样由个体思考到集体碰撞,学生经历知识梳理的全过程,学会初步的整理方法,构建出简单的知识框架。
学生会形成有相关内容的知识体系。
这个环节的教学,我从以下几个层次展开:1.找“点”:自主复习,明确复习内容。
首先,学生自主复习整理,我提供如下“复习提示”;(1)先整体看,小学阶段有哪些常见的量?(2)再部分看,每种量中常用的计量单位有哪些?(3)怎样才能完整简洁地呈现出这部分知识?对于第三个复习提示,我引导学生尽量全面考虑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克、千克、吨教材编排:
8
克和千克(二年级下)
❖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重量问题,但重量单
位还是第一次接触 较 抽 象 的 重量单位 , 使学生初 步建立起重量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难点。
9
二年级下册 克和千克
呈现一幅超市购物的情 景图。洗衣液5千克,苹果 重1千克,饼干110克…… 为引入表达物体重量的克 和千克做准备;
1
教材中“常见的量”
元、角、分 时、分、秒(认识钟表、认识时间、秒的认识) 年、月、日 克和千克、吨
2
主要任务
一、梳理课表中对“常见的量”的基本要求。(从总到分) 二、“常见的量”在整套教材中的编排顺序是怎样的? 三、教材分析:请选择四类“常见的量”之一进行教材内容深入分析。 四、教学研究:请选择四类“常见的量”之一,进行教学设计研究。主要包
括呈现并介绍你的教学设计?介绍你的设计思路与依据(理论、实践 ),或举例(比如已有的成功教学设计的视频或文档)说明。
3
一、梳理课表中对“常见的量”的基本要求。(从 总到分)
4
5
二、“常见的量”在整套教材中的编排顺序是怎样的 ?
常见的量
教材位置
元、角、分 一年级下册5单元
一年级上册7单元
具体内容
16
给出学生易感知到的生活中 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吨 是一个大计量单位,加深建 对吨的观念的认识。
留白让学生自主掌握吨与 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列举吨的运用。巩固 对吨这一大的一个大计量 单位的认识。
17
吨在日常生活中 的运用,数学来 源于生活,运用 到生活中。
引用曹冲称象这 一数学典故,加 深对吨的认识, 激发同学的学习 兴趣
12
联系帮助学生巩固1 千克的表象。
联
系 生 活 , 激
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练 习,让学生比较其中的 差异,修正自己的估测 策略,培养估测的能力。
发
兴
趣 了解生活中的秤,补充介
绍斤、两这样的常见的单
位,并给出与克千克之间
进率,丰富学生的认识。
13
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建 立生动、具体的情境
给出大约多少个苹果重1千 克,帮助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认识人民币:认识人民币 简单的计算
认识钟表 :认识钟表整时
时、分、秒
二年级上册7单元 三年级上册5单元
年、月、日 三年级下册4单元 二年级下册8单元
克和千克、吨 三年级上册1单元
认识时间:认识钟表几时几分
时、分、秒: 秒的认识
时间的计算 年、月、日:年、月、日
24时计时法
克和千克
吨的认识
6
三、教材分析:请选择四类“常见的量”之一 进行教材内容深入分析。
同时也体现了数学与实际 生活联系紧密,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
10
两分的硬币 和一克黄豆 帮助学生对 1 克的实际 “大小”形成 较鲜明的表 象。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 学生建立克的观念。
使学生明白要知道物品 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 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 用秤称一称。
在学生建立1克的观 念后,给他们提供了 估测的练习,培养估 测意识。
11
类似之前的教学方 法通过多种贴近生 活的实例帮助学生 初步建立1千克的 概念,知道1千克 =1000克。
让学生认识一些 秤,并读取数值, 加强对千克的认 识,同时使学生 感受数学与日常 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建议:提供 直观感受的机会
让学生用手 掂一掂,感 知1千克有 多重;帮助 学生建立和 1千克的表象
学会解决问题,同时加 深对千克的理解。
迁移类比
14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
的认识,为本节教学作了铺垫。通过本 节教学, 丰 富 学生对重量单位的认识和 理解。
15
三年级上册
通过一幅卡通故事情境引入, 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轻松 愉悦主动投入学习。
揭示了千克和吨间的进率,初 步建立吨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