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 曰: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率 兽食人,人将相食’ ,谓之亡天下。 ”——顾炎武《日知录》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但是,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 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成为中华民族的身份 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是中国人之为中国人而不是美国人、日本人的惟一 标志。悠久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那么, 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自西汉武帝以来,经过曲折发展,一直作 为主流存在于世的儒学的发展脉络。 一、儒家的起源 儒家学派诞生在战火纷飞、群雄争霸的春秋时期,其创始人为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 孔子。 【孔丘】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核心思想为“仁”与“礼” 。 何谓“仁”?“仁者爱人” ,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提倡广泛理解 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持续。如何“爱人”?夫子曰: “忠恕而已。“己 ” 所不欲,勿施于人。 ” 何谓“礼”?“克己复礼”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其中的“礼” ,专指西周时 候的等级名分制度。为了能够实现“礼” ,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按照周礼的制度 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这就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另外,孔子还提倡“为政以德” ,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 二、儒家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时 【孔伋】孔伋(前 483~前 402) ,字子思,孔子嫡孙。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 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 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子 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 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子思的主要观点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中和之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 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太平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 ;至诚之道;合外内之道。 【孟子】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但除了曾参留下了《大学》之外,其他的大多未曾 留下什么。到了战国时期,孔子之孙子思收了一名弟子,此人便是日后被称作“亚圣”的孟 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流传于世的著作为《孟子》 “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在孔子之“仁”的思想上,孟子将“仁”发展成为了一套 政治学说。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在人性论方面,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 在义利观方面,孟子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孟子要求人民应该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荀子】如果说儒学在孔孟手中还仅仅停留在关注人的身上,那么战国时期儒学的另外一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重要代表荀子就将儒学发展到了另一种高度。 荀子,名况,赵国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现存《荀子》共三十二篇。其主要思 想有如下几点: 1、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荀子认为, “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是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但人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 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 。 2、性恶论。与孟子正好相反,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在战乱与社会变革中并不适用,更不用说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了。等到汉高祖刘邦 建立汉朝、打败项羽,百废待兴,这时需要的是休养生息,所以从西汉初年到汉武帝继位时, 黄老思想一直在政治上占据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汉朝历经了“文景之治”后,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 权形式的发展需要了。同时,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期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 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此时,儒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 【董仲舒】董仲舒,广川人,研究《公羊春秋》 ,向汉武帝提出了大一统的“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 。 “天人感应”学说是董仲舒儒学的基础。他宣扬“君权神授” ,为君王统治天下提供了理论根 据。但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君权。 董仲舒进一步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为人伦道德标准和“君为臣纲,父 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王道之纲” 。 【评价与影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儒家从此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儒学的危机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代粗糙的儒学已经不能再控制人心了。与此同时,魏晋南北朝以来,佛 教、道教迅速传播,吸引了许多信徒,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 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 《周易》 、 《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 、 。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 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五、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为了振兴儒学,唐宋儒学家不断进行思考与探究,吸收了佛教和道家的思想, 是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到了宋代,出现了实质为客观唯心主义的程朱理学。 程颢,北宋河南洛阳人,世称明道先生。 程颐,北宋河南洛阳人,世称伊川先生。 朱熹,南宋人,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婺源,出生于福建。理学的集 大成者。 什么是理学家笔下的“理”呢?他们认为,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 原则。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那么应该如何把握“礼”呢?方法是“格物致知” 。就是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 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当然,它的最终目并非是对客观规律和真 理的探索。 程朱理学也有其消极的方面,如“存天理,灭人欲”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言论。
【陆王心学】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对程朱探究真理的繁琐方式表示不满,由此诞生了实质 为主观唯心主义的陆王心学。 陆九渊,江西金溪人,世称象山先生。 王守仁,浙江余姚人,世称阳明先生。 陆九渊的主要观点是“心即理也” ,认为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他提出了“发明本心”的求 理方法,认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这与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方法产生矛盾。 王守仁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 ,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只要克服私 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了人们奋发立志。 【宋明理学评价】 消极影响: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 欲求。 积极影响:注重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究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 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六、明清之际的批判 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出现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风气。在商品经济下社会 拜金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李贽】李贽,字卓吾,福建泉州人。 归纳起来,李贽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反对孔孟学说和极力鞭笞程朱理学,反对绝对思想权威; 2、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3、认为“万物皆生于二” ,批判理学的“天理”学说,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 础。 李贽的思想冲破了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人民思想解放。 【王夫之】王夫之,湖南衡阳人,世称船山先生。 王夫之系统的批判了宋明理学,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颠覆了程朱理 学“道在气先”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理论根基。 【黄宗羲】黄宗羲,浙江余姚人,世称梨洲先生。 黄宗羲从根本上否定了沉浮的伦理纲常,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 反对“人治” ,反对重农抑商,并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包括言论自由。 【顾炎武】顾炎武,江苏昆山人,世称亭林先生,明末清初思想家。 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 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 【评价】明清时期的批判,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 击。 七、近现代儒学的开端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国内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不少仁人志士认为,中国应当采取变法以图强
国。然而,传统的被统治者改造的儒家思想又成了变法图强的一大障碍。在当时,要进行变 法,就必须从思想上破除“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迷信,打击“恪守祖训”的封建政治势力, 辩明变法的合理性,解放人的思想。近代儒学最终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发展 为近现代新儒学。 【康有为】代表新型资产阶级的康有为掀起了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改革运动,为了减小变法 的阻力,采取了托古改制的方法,假借儒家的外衣宣传维新思想,主张采用国外先进的政治 体制即君主立宪制,改革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论证了变法的合理性。造成以上原因是因为: 1、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软弱性) 2、儒学思想在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巨大。康有为最负盛 名的三部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大同书》 、 ,无不具有丰富的政治内涵,无不 对儒家政治思想作出了论述。 【梁启超】戊戌时期维新派对儒家政治思想的论述,粗而言之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以康有 为为代表,欲以旧瓶装新酒的方法论述儒家政治思想,建立一种近代新儒学。后一段以梁启 超、严复为代表,他们明显不同于康有为的神化孔子,而是开始对孔子和儒家政治思想作正 面的清理和公开的批判。 梁启超对孔子及儒家政治思想的态度前后有明显的变化。起初,他也曾追随康有为尊孔,仿 效康有为搞“托故改制” 。梁启超以孟子的“民为贵”思想为中介,论证儒家的仁政、王政、 不忍人之政,与“泰西诸国今日之政治制度近之” 。东渡日本后,梁启超广泛接触西学,思想 水平进一步提高,于是他对儒家政治思想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对孔子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 作了公开批判。在梁启超的笔下,孔子成了限制人们思想自由的蟊贼。他还认为,儒家政治 思想的最大弊端在于维护封建政治等级制度和君主专制。 梁启超对儒家政治思想的论述,在维新派中最具学术性,并将维新派对儒家政治思想的论述 推到了一个新阶段。他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于 1923 年出版,在学界影响巨大。 【严复】严复(1854~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汉族, 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 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在戊戌变法时期,从学理上批判儒家政治思想者,首推严复。他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不深, 而于西方政治思想则有较深的修养。就此而言,严复优于其他维新思想家。在中国近代思想 政治史上,严复首次把矛头直指“六经五子” (五子谓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 。 他写到: “今日请明目张胆为诸公—言道破可乎?四千年文物, 九万里中原, 所以至于斯极者, 其教化学术非也。不徒嬴政、李斯千秋祸首,若充类至义言之,则六经五子亦皆责有难辞。 嬴、李以小人而陵轹苍生,六经五子以君子而束缚天下”《救亡决论》。在戊戌时期严复能 ( ) 将矛头直指六经五子,思想堪称激进。同时严复又对封建君主专制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将矛 头指向了儒学大师韩愈,用犀利的文笔写成《辟韩》一文。 【章太炎】章太炎(1869~1936) ,名炳麟,汉族,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 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 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章太炎在《诸子学略说》中,按照刘歆《七略》把西汉中期以前的学术派别分为九流十家, 并逐一考察了各派的起源、发展和流变。他指出: “所谓诸子学者,非专限于周、秦,后代诸 子亦得列入,而必以周、秦为主。 ”又说; “惟周、秦诸子,推迹古初,承受师法,各为独立, 无援引攀附之事。 章太炎不仅全面扭转了两千年来传统经学家所设定的孔子神圣形象, ” 而且 淋漓尽致的发挥了“尊子贬孔”的观点,将孔子从神圣的殿堂中拉来与诸子同列。章太炎严 厉批判汉武帝“独尊儒术” ,认为“汉武以后,定一尊于孔子。虽欲放言高论,犹必以无碍孔 氏为宗。强相援引,妄为皮傅,愈调和者愈失其本真,愈附会者愈违其解故。 ”他尖锐地指出 后代儒者必将自己的学说推源于孔子,其实这都是“强相援引,妄为皮傅” 。章太炎“援引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