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1)

合集下载

康复科操作条例

康复科操作条例

康复科操作条例
本文旨在规范康复科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确保患者能够得到贴心的服务和安全的康复治疗。

第一章一般规定
第一条
康复科的救治任务是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帮助其恢复生活能力。

第二条
康复科应当依据患者的康复恢复情况,采用适当的医疗技术和方法。

第二章康复治疗工作
第三条
康复科应当根据患者病情,科学制订康复治疗方案,并及时调整和完善方案。

第四条
康复科应当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识。

第五条
康复科患者的治疗床位应当合理设置,保证其安全、便捷、舒适。

第六条
康复科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保护患者合法权益,
维护患者尊严。

第三章康复设备管理
第七条
康复设备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并经定期检测合格。

第八条
康复设备的使用应当由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并定期维护和保养。

第四章安全防护措施
第九条
康复科应当建立和完善患者病情和健康状况记录制度,确保患
者情况及时掌握。

第十条
康复科应当建立和完善感染防控制度,落实消毒、隔离等措施,防止院内感染。

第十一条
康复科应当建立和完善应急处置制度,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第五章附则
第十二条
康复科工作人员应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其职责,开展康复治
疗和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
凡违反本规定者,依法承担相关责任。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康复技术操作规范简介

康复技术操作规范简介

康复技术操作规范简介一、关节松动术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手法操作技术,具体应用时常选择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作为治疗手段。

关节松动技术类似于我国传统医学中的手法治疗(推拿术或按摩术),但在理论体系、手法操作及临床应用中,两者均有较大的区别。

【适应症】1.任何因力学因素(非神经性)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包括:2.关节疼痛、肌肉紧张及痉挛。

3、可逆性关节活动降低。

4、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功能性关节制动。

对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和功能性关节制动,关节松动技术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现有的活动范围,延缓病情发展,预防因不活动引起的其他不良影响。

【禁忌症】1.关节活动过度。

2,关节因外伤或疾病引起肿胀(渗出增加)3.关节的急性炎症。

4.关节部位的恶性肿瘤。

5.未愈合的关节内骨折。

【仪器设备】不需要设备。

【操作程序】1、患者体位治疗时,患者应处于一种舒适、放松、无疼痛的体位,通常为卧位或坐位,尽量暴露所治疗的关节并使其放松,以达到关节最大范围的被动松动。

2、治疗者位置治疗时,治疗者应靠近所治疗的关节,一手固定关节的一端,一手松动另一端。

3、治疗前评估手法操作前,对拟治疗的关节先进行评估,分清具体的关节,找出存在的问题(疼痛、僵硬)及其程度。

根据问题的主次,选择有针对性的手法。

当疼痛和僵硬同时存在时,一般先用小级别手法(Ⅰ、Ⅱ级)缓解疼痛后,再用大级别手法(Ⅲ、Ⅳ级)改善活动。

治疗中要不断询问患者的感觉,根据患者的反馈来调节手法强度。

4、手法实施(1)手法操作的运动方向:操作时手法运用的方向可以平行于治疗平面,也可以垂直于治疗平面。

治疗平面是指垂直于关节面中点旋转轴线的平面。

一般来说,关节分离垂直于治疗平面,关节滑动和长轴牵引平行于治疗平面。

(2)手法操作的程度:不论是附属运动还是生理运动,手法操作均应达到关节活动受限处。

例如:治疗疼痛时,手法应达到痛点,但不超过痛点;治疗僵硬时,手法应超过僵硬点。

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实施细则

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实施细则

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实施细则1. 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康复治疗技术的操作流程,确保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标准化。

以下是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的实施细则。

2. 技术操作规范2.1 准备工作在进行康复治疗技术操作前,必须完成以下准备工作:- 检查康复设备的运行状况和安全性。

- 准备所需的康复设备和材料,并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 准备康复治疗的操作区域,保证其整洁、卫生。

- 确认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治疗计划,以确保技术的适用性。

2.2 技术操作步骤康复治疗技术的操作步骤应符合以下规范:1.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计划,选择适当的康复治疗技术。

2. 与患者沟通,解释治疗目的、操作流程和可能的风险,征得其同意。

3. 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和协助操作的方法,确保其能够配合治疗。

4. 严格按照操作手册或指导标准进行技术操作,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5. 监测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干预。

6. 完成技术操作后,将康复设备归位,并清理操作区域。

2.3 安全与风险控制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过程中,应重视安全与风险控制,采取以下措施:- 检查康复设备的安全性和运行状况,确保不存在安全隐患。

- 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和隔离措施,保护技术操作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 定期检查和维护康复设备,确保其安全可靠。

- 注意康复治疗操作过程中的卫生,采取必要的消毒和清洁措施。

3. 总结本文档提供了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的实施细则,旨在确保康复治疗技术的安全和标准化。

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注重安全与风险控制,以提供高质量的康复治疗服务。

2018年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2018年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康复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运动疗法.。

1 作业疗法。

8 转移训练。

10 关节活动度。

12 关节松动术。

17 平衡训练。

21 步行训练。

27 协调训练。

30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康复训练。

31 呼吸训练。

38 构音障碍康复技术。

40 失语症康复技术。

42 吞咽障碍康复技术。

46 肌力训练。

48运动疗法概述运动再学习是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恢复运动功能的训练视为一种再学习或重新学习的治疗方法。

此法利用了学习和动机的理论以及在人类运动科学和运动技能获得的研究结果,在强调患者主观参与和认知重要性的前提下,着重按照运动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和现代运动学习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再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

其基本原理包括脑损伤后功能恢复的机理和学习运动技巧的5个基本因素:脑损伤后功能恢复、限制不必要的肌肉运动、强调反馈对运动控制的重要性、调整重心和环境控制。

适应症脑血管意外后、脑瘫、颅脑损伤等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

禁忌症无特别的禁忌证。

如患者伴有高血压、心脏病、或严重身体衰弱,要予以监控,循序渐进。

仪器设备无专门的特殊设备要求。

操作规程运动再学习方法由7部分组成,包括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运动功能:即上肢功能、口面部功能、从仰卧到床边坐起、坐位平衡、站起与坐下、站立平衡和步行。

治疗师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最适合于患者的任何一部分开始治疗。

每一部分一般分4个步骤进行:描述正常的活动成分并通过对作业的观察来分析缺失的基本成分和异常表现;练习丧失的运动成分,采用解释、指示、练习结合语言、视觉反馈以及手法指导;作业的练习,设定符合日常生活中的不同难度作业练习,采用解释、指示、练习结合语言、视觉反馈及手法指导,再评定,鼓励灵活性的训练;训练的转移,包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安排和坚持练习,练习中要自我监督,亲属和有关人员的参与等保证患者将所学的运动技能用于日常生活及各种情况,使学习能持续和深入。

1.上肢功能训练(1)诱发肌肉活动及训练伸向物体的控制能力。

康复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康复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1.毫针刺法操作规程一、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 %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1.进针法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2.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 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 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 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一、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操作规范1.仪器操作规范(1)仪器设备仔细检查,确认仪器无任何异常现象,检查所有电路线路是否正常连接,检查导线是否损坏,以确保仪器的正常工作。

(2)设置合适的检查位置和合适的检查体位,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首次使用或使用前未使用超过一个月的设备,要进行热启动和自动校准等前期处理。

热启动时间至少为30分钟。

(4)检查前观察患者情况,了解其身体状况、药物使用或诊疗史等,避免对检查结果产生干扰。

2.检查操作规范(1)检查患者表面皮肤情况,清洁需检查区域的皮肤,避免电极与皮肤接触不良。

(2)安装电极时,已知采样信号的波形和大小能确定哪种类型的电极最佳。

此外,安装时应确保电极处于皮肤层下,避免机械压力对导电体的影响,影响波形的准确性。

(3)调整放大倍数和增益因子之后,进行信号放大和过滤处理,以增加信噪比,并提高信号品质。

(4)检查前,应让患者放松、闭眼、闭嘴等,并要求患者配合操作。

(5)操作者应根据检查类型运用对应的刺激模式(如,以正弦刺激为主的“基础”条件等),提高检查效率,降低干扰。

(6)执行每项测试之前,应告知患者关于测试步骤和流程,让患者进入放松状态。

3.检查结果处理规范(1)每个采集的信号波形,都应验证其稳定性和重复性,排除信号失真现象。

如存在,应及时排除干扰源。

(2)对结果进行分类,同时根据分类结果判定神经和肌肉系统的损伤程度。

不同的神经功能障碍,需要区分不同的损伤程度及其症状。

(3)结果处理完毕后,将结果文档化、储存,并记录相关的检查信息,以备后续参考。

二、康复恢复训练操作规范1.康复训练前诊断规范(1)在执行康复训练之前,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状况和身体机能的全面诊断。

这可能包括影像学检查、肌肉活力度等体检。

在排除了潜在的风险因素后,才能进行康复训练计划。

(2)与此同时,需要记录患者康复训练前的基础度量,以便评估康复训练的效果和进度。

康复科技术操作常规

康复科技术操作常规

**区人民医院康复科诊疗规范康复治疗标准:一、康复治疗的时间:开展的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原则上讲,只要生命体征平稳,就可以开展康复治疗。

一般的脑梗死当天可以开展康复预防治疗。

大面积脑梗死、较严重的脑出血、有脑水肿、高颅压积极控制颅压和脑水肿,带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进行康复预防治疗,一般在两周内,多于3~10天开始康复预防治疗,开展康复治疗。

康复比较晚,治疗效果差,合并症多。

一般说,三月内神经功能恢复最快,半年后仍有恢复,一年后恢复变慢,但康复治疗仍有益处。

二、康复住院时限:轻症患者不超过一个月中症患者不超过三个月,重症患者不超过六个月。

如果患者已达到出院时间,但仍有较大康复价值,或出现并发症需住院治疗,经审批准后可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三、临床检查规范:(1)一般检查①、三大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②、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包括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③、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④、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⑤、梅毒血清、艾滋病HIV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2)选择性检查①、脑脊液检查②、经颅多普勒(TCD)检查③、脑电图、脑电地形图检查④、头颅CT、磁共振(MRI)检查⑤、诱发电位检查⑥、心脏彩超、颈部彩超检查⑦、心、肺功能检查医疗康复规范一、功能评定:入院后五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可进行一次或多次中期评定,出院前要进行末期评定。

脑卒中的功能障碍主要包括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认知障碍,情绪障碍,言语和语言障碍、吞咽障碍、排泄障碍及心肺功能障碍等。

评定项目如下1、躯体功能评定、Brunnstrom评定、肌肉肌张力评定、关节活动度(ROM)评定、感觉评定、平衡功能评定、协调评定、肢体形态评定、上肢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定、疼痛评定、肌肉肌力评定、辅助器具适配性评定,可步行者需进行步态分析。

2、精神心理评定存在相关问题者进行认知功能评定(可先用认知筛查、成套认知评价表、知觉障碍筛查表进行评定,然后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定向、记忆、注意、思维、失认症专项评定)、人格评定、情绪评定,存在行为障碍者进行专门的行为障碍评定。

康复医学科康复流程和操作规范

康复医学科康复流程和操作规范

康复医学科康复流程和操作规范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来院患者康复治疗的相关规定和流程为有效提升康复医疗服务水平,真正体现文登整骨医院的“大康复”理念,根据卫生部《康复医学科建设和管理指南》和《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指示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中医为体、弘扬特色,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全面康复理念为指导,以“提高生活质量、重返社会”为目的,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以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拓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能力;从功能评定、中医特色治疗、临床治疗、现代技术治疗等技术为着手点,将多专业诊疗康复技术融合,为病、伤、残患者提供“一站式”康复诊疗服务,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文登整骨医院来院患者康复流程、管理规定和技术规范,以促进患者以最快、好、省的康复方式满足临床和患者的需求的康复需求。

一、康复医学科组成:1、康复治疗大厅2、康复病房3、深入各科室的康复治疗师参与的病区康复4、康复门诊、治未病预防保健5、康复辅助器具安装室。

二、康复治疗分组1、中医药治疗组(中药饮片、中药烫洗、熏蒸等)2、理疗组(声、光、电、磁、冷、热和力等物理因子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等)3、中医特色治疗组(针刺治疗、灸疗法、拔罐疗法、推拿疗法、导引技术、五行音乐等)4、康复技术治疗组[作业治疗组(OT)、物理治疗组(PT)、大型器械组(机器人、减重、等速等各种仪器设备)、语言治疗组、吞咽认知训练组、心理治疗组]6、治未病康复工程组(如假肢、矫形器、自助器等辅助器具)具体康复流程如下:患者的康复治疗是由一个团队(Team组)来完成,是将多专业诊疗康复技术融合,为病、伤、残患者提供“一站式”康复诊疗服务,包括临床医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中医师、物理治疗师(PT)、作业治疗师(OT)、针炙师、推拿师、护师、营养师、心理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

康复医学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康复医学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第二章 脑梗死
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 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病变和血液动力学改变是 引起脑梗死主要原因。临床上通常分为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两大类。
【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多数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TIA 或中风的病史。动脉血栓性 脑梗死常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起病较缓,症状在数小时或 1~2 天内 发展达高峰,脑栓塞可在数秒钟达高峰,且局灶性神经缺失症状与栓塞 动脉的供血区的功能对应,具明显的定位症状和体征,可在 24 小时至 3
3、认知障碍 主要表现在记忆、注意、定向、思维、解决问题等能 力方面。
4、言语障碍 包括失语症和构音障碍。失语症常见有运动性失语、 感觉性失语、命名性失语、传导性失语、皮质性失语等;构音障碍表现 为发音异常和构音不清楚,早期常伴有吞咽功能障碍。
5.吞咽障碍 6.心理情绪障碍 主要为抑郁症或焦虑症。 7.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 表现在穿衣、梳洗、进食、洗澡及大小 便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减退。 8.脑神经麻痹 包括①面神经麻痹:眶以下的面肌瘫痪,常伴有偏 瘫及舌肌瘫痪。②假性延髓(球)麻痹:为双侧运动皮质及其发出的皮 质脑干束受损引起,属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 【辅助检查】 1.常规检查:血常规;ABO 血型鉴定;尿液分析;大便常规;肝功 能常规;肾功能常规;血电解质常规;凝血常规;心电图;胸片;输血 前五项检查;血糖;腹部超声检查。
9
天内逐渐加重。脑栓塞还有原发病的表现。脑梗死多数无头痛、呕吐、 昏迷等全脑症状,少数起病即有昏迷、抽搐、类似脑出血,多为脑干梗 死。腔隙性梗死往往不引起症状,或部分渐进性或亚急性起病,部分仅 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腔隙病灶。其特点为症状较轻,体征单一,多无头 痛、颅内压增高和意识障碍,预后良好。

康复技术操作规程

康复技术操作规程

康复医学科康复技术操作规程第一篇物理治疗.第一章功能评定第一节身体形态评定一、姿势二、身高与体重三、肢体长度和围度第二节关节活动范围测量一、四肢关关节二、脊柱关节第三节肌力评定一、徒手肌力评定二、等速肌力评定三、其他器械肌力评定四、肌肉耐力评定第四节肌张力评定一、手法评定二、仪器评定第五节感觉评定一、浅感觉二、深感觉三、复合感觉第六节平衡评定一、临床观察二、量表评定三、仪器评定第七节协调评定一、上肢二、下肢第八节步行评定一、步行能力二、步态分析第九节心血管评定一、心率二、血压三、心电分级运动试验四、简易运动试验技术第十节呼吸评定一、通气功能二、代谢当量三、心肺联合运动试验第十一节疼痛评定一、压力测痛法二、视觉模拟评分法三、疼痛问卷附录:附表1—2—1上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附表1-2—2下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附表1—3—1 上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附表1—3—2 下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附表1-3—3 躯干肌肉徒手肌力检查第二章运动治疗第一节关节活动范围训练一、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训练二、主动—助力关节活动训练三、主动运动第二节关节松动技术一、上肢二、下肢三、脊柱第三节牵伸技术一、上肢二、下肢三、躯干第四节肌力训练一、徒手肌力训练二、等长肌力训练三、等张肌力训练四、等速肌力训练第五节步行训练一、步行前训练二、步行训练第六节呼吸训练一、腹式呼吸训练二、抗阻呼气训练三、深呼吸训练四、局部呼吸训练五、排痰训练六、呼吸肌训练第七节平衡与协调训练一、无器械平衡训练二、简易设备平衡训练三、仪器平衡训练四、协调训练第八节有氧训练一、器械有氧训练二、无器械有氧训练第九节神经发育疗法一、Brunnstrom技术二、Bobath技术三、PNF技术第十节运动再学习一、上肢功能训练二、口面部功能训练三、卧位到床边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四、站起与坐下训练五、站立平衡训练六、行走训练第十一节医疗体操一、偏瘫二、颈椎病三、腰椎间盘突出症四、肩周炎五、膝关节骨关节炎六、脊柱侧凸第十二节牵引治疗一、腰椎牵引二、颈椎牵引第三章物理因子治疗第一节电疗法一、直流电疗法二、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三、低频电疗法四、中频电疗法五、高频电疗法第二节光疗法一、红外线疗法二、紫外线疗法三、激光疗法第三节磁疗法一、静磁场疗法二、动磁场疗法第四节超声波疗法一、超声波疗法二、超声药物透入疗法第五节冷疗法一、冷疗法二、冷冻疗法第六节热疗法一、石蜡疗法二、湿热袋敷疗法三、泥疗法第七节压力疗法一、正负压疗法二、负压疗法三、正压顺序循环疗法第八节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第二篇作业治疗.第一章作业评定第一节作业表现层次一、作业需求二、日常生活活动三、工作四、生存质量第二节作业构成层次一、手功能二、知觉功能三、认知功能第三节物理环境一、家居和社区环境二、工作环境第二章作业治疗第一节作业表现层次一、日常生活活动二、娱乐与休闲活动三、职业康复第二节作业构成层次一、功能性作业活动二、手功能三、知觉功能四、认知功能第三节环境改造与辅助一、自助具适配二、助行器使用三、轮椅选择与使用四、环境适应与改造第四节矫形器制作与使用一、矫形器制作二、矫形器使用三、压力衣制作与使用第三篇言语治疗第一章听力障碍第一节评定技术一、主观测听二、客观测听第二节治疗技术一、声音察觉训练二、声音辨别训练三、声音识别训练四、声音理解训练五、助听器和电子耳蜗应用技术第二章失语症第一节评定技术一、失语症二、口面失用症三、言语失用症第二节治疗技术一、听理解治疗技术二、阅读理解治疗技术三、言语表达治疗技术四、书写表达治疗技术五、实用交流能力技术六、辅助交流技术第三章构音障碍第一节评定技术一、呼吸评定二、喉功能评定三、口唇评定四、下颌评定五、软腭评定六、舌评定七、反射评定八、言语评定第二节治疗技术一、舌感觉运动技术二、口唇感觉运动技术三、下颌运动技术四、软腭感觉运动技术五、声带运动技术六、呼吸训练技术七、发音训练技术八、语调音量训练技术九、交流辅助系统应用技术第四章吞咽障碍第一节评定技术一、口面部评定二、吞咽功能评定三、摄食吞咽评定四、吞咽失用评定五、录像吞钡造影检查第二节治疗技术一、颈部放松及口周肌群训练二、咳嗽训练三、门德尔松手法四、屏气吞咽训练五、吞咽反射促通技术六、电疗七、球囊扩张技术八、进食训练第五章发声障碍第一节评定技术一、发声的客观评定二、声质的评定第二节发声训练治疗技术一、基础发声训练二、发声矫治训练第六章口吃第一节评定技术一、儿童口吃评定二、成人口吃评定第二节治疗技术一、儿童口吃治疗二、成人口吃治疗第七章唇腭裂第一节评定技术一、器官结构及功能评定二、语音评定第二节治疗技术一、发声异常训练二、腭咽闭合不全训练三、构音训练第八章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第一节评定技术一、物体操作评定二、语言发育能力三、语言发育相关能力评定四、交流态度评定第二节治疗技术一、事物及事物状态理解训练二、事物基本概念的理解训练三、事物的符号理解训练四、词句及句子主要成分理解训练五、句子及语法规则的理解训练第九章孤独症语言障碍第一节评定技术第二节治疗技术一、孤独症语言交流训练二、孤独症治疗技术对语言的影响第四篇康复医学科相关治疗技术一、偏瘫肢体功能综合训练二、截瘫肢体功能综合训练三、关节功能性牵引四、感觉再训练五、心理治疗六、传统康复疗法(一)针刺疗法(二)灸疗法(三)推拿疗法(四)拔罐疗法(五)刮痧疗法(六)传统运动疗法第五篇康复医学科终止康复治疗的规定第六篇康复医学科常用评定量表和康复治疗计划表附表1:上肢功能评定量表附表2。

康复操作规程

康复操作规程

康复操作规程
《康复操作规程》
康复操作规程是指一套标准化的操作程序,旨在指导和规范康复工作者进行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

在康复工作中,严格遵守康复操作规程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确保康复工作的质量、效果和安全。

康复操作规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评估和诊断:规定如何进行康复患者的初步评估和诊断,确定患者的康复需求和目标。

2. 制定治疗方案:确定治疗目标和计划,制定康复训练和治疗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3. 实施康复训练和治疗:规定如何进行康复训练和治疗的操作流程,包括使用康复设备和器械的规范操作方法。

4. 监测和评估:规定监测和评估康复患者的康复进展和效果的方法和标准,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安全管理:规范康复训练和治疗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措施,确保患者和康复工作者的安全。

6. 素质要求:明确康复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和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工作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善于沟通和合作。

康复操作规程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和质量非常重要。

只有通过严格遵守规程,康复工作者才能更好地为康复患者提供科学、规范、安全的康复服务,促进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因此,康复工作者应当不断学习和掌握康复操作规程,全面提高自身的康复治疗水平和操作技能。

康复医学临床诊疗规范、操作规程

康复医学临床诊疗规范、操作规程

康复医学临床操作规程主编:孙强三王道清副主编:王晓红邱健青邱建忠编委名单(姓氏笔画顺序排列):丁向东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王丹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王晓红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王道清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孙昭辉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孙强三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毕少杰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毕鸿雁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邱建忠青岛市立医院苏静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张珑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张伯林山东省荣军医院徐青山东大学岳寿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高楚荣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袁俊英山东大学郭志芹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前言众所周知,由于疾病本身的原因,许多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但或多或少可能会遗留一些后遗症,例如:脑外伤、脑血管病后肢体瘫痪、痉挛、语言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不能等;另外由于治疗疾病的需要,手术后医生常会采取固定、限制肢体活动等措施,例如:骨折、骨关节疾病手术后应用石膏外固定、牵引等办法,这些措施的应用一般会持续2~3个月的时间,而长时间的肢体制动又难免会产生制动部位的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关节挛缩等严重的并发症,许多患者一定会为这些后遗症和并发症而苦恼。

的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不再单纯要求疾病的恢复、生命的挽救,而更多的要求身体功能的恢复,以便能够继续承担社会和家庭角色,人民群众的这种迫切要求推动了一门新的医学学科的产生,这便是康复医学。

为顺应时代的这一发展要求,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根据卫生部《医院分级管理标准》的要求,各级医院均成立了康复科或理疗科,但广大康复工作者迫切地感到,工作中缺乏一本简明而又规范的操作手册,以配合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技术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医疗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需要。

此外目前医学院校均开设了康复医学课程,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医学生渴望需要一本言简意赅而又不失规范的参考书,鉴于此,我们编写了此书。

本书适合各级各类医院从事康复科、理疗科、神经科、骨科、儿科等临床科室医护人员使用,也适于医学院校学生使用。

康复医学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康复医学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8
(11)认知训练。 (12)言语治疗:失语症和构音障碍的治疗。 (13)心理治疗: (14)中国传统的康复治疗 目前应用于脑卒中康复的传统医学治 疗有按摩、针刺、中药等手段。 (15)其它:如高压氧疗、体外反博、量子血液治疗等均可用于脑 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 【预后】 本病经积极进行康复治疗,能恢复一定的功能,但应预防二次发病。
肘伸直前臂取中间位上肢上举过头可作球状和圆柱状抓握手指同时伸展但不能单独伸展膝下作踝背屈重心落在健腿上精细协调控制运动接近正常水平运动协调接近正常手指指鼻无明显辨距不良但速度比非受所有抓握均能完成但速度和准确性比非受累侧在站立位可使髋外展到超出抬起该侧骨盆所能达到的范围
康复医学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1
②共同运动 是指偏瘫患者期望完成某项活动时所引发的一种组合 活动。但它们是定型的,无论从事哪种活动,参与活动的肌肉及肌肉反 应的强度都是相同的,没有选择性运动。也就是说是由意志诱发而又不 随意志改变的一种固定的运动模式,即屈肌共同运动和伸肌共同运动模 式。
(2)反射调节异常 当脑部损伤后,高级与低级中枢之间的相互调 节,制约功能受到破坏,损伤平面以下反射活动失去了控制,原始反射 被释放,姿势反射、脊髓反射亢进及病理反射阳性;使得身体姿势的随 意调节能力丧失。而损伤平面以上的反射受到破坏,大脑皮质及小脑的 平衡反射、调整反射能力减弱或消失,造成身体姿势协调、控制、平衡 功能异常,影响了正常功能活动的进行。
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 。 【康复治疗】 1、目的和原则 (1)治疗目的 ①改善功能:大限度地恢复或改善患者的运动、认知、言语功能。 ②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尽可能恢复或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 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③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患者在精神、心理和社会上的再适应, 重返社会,达到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2)治疗原则 ①早期开始:对生命体征稳定、症状无进展的患者,发病 48 小时 后即可开始治疗;对昏迷患者或住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只要没有发 热、瘫痪没有进展、血压稳定,也可以开始肢体的被动活动或通过物理 因子干预。

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1)

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1)

康复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贵德县人民医院运动疗法适应症脑血管意外后、脑瘫、颅脑损伤等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

禁忌症无特别的禁忌证。

如患者伴有高血压、心脏病、或严重身体衰弱,要予以监控,循序渐进。

仪器设备无专门的特殊设备要求。

操作规程1.上肢功能训练(1)诱发肌肉活动及训练伸向物体的控制能力。

①仰卧位,支撑患者上肢于前屈90°,让患者上抬肩带使手向上伸向天花板方向或让患者的手随治疗师的手在一定范围内向上活动;让患者用手触摸自己的前额、枕头等,并逐渐增加难度;让患者用手越过自己的头部,再伸直肘关节。

此时注意不能让患者的前臂旋前,不允许肩关节外展,检查肩胛骨是否产生运动。

②一旦患者能控制部分肩关节周围肌肉的活动,则可取坐位练习,用手向前、向上指物体并逐渐增大范围,直至上臂从侧位屈曲前伸和外展前伸。

此时不能提高肩带以代偿肩外展或前屈;不允许肘关节屈曲。

(2)维持肌肉长度,防止挛缩。

①床边坐位,帮助患者将上臂后伸,肘伸直,肩外旋,手平放于床上以承受身体上部的重量。

此动作帮助防止肩关节屈曲肌群、内收肌群和屈指长肌群的挛缩。

注意,完成此动作时,要确保患者身体的重量真正后移并确实通过患手负重,而不允许患侧肘关节屈曲。

②坐位或站立,帮助患者上肢外展90°,肘伸直,将手平置于墙上,通过其臂施以一些水平压力,防止手从墙上滑落。

开始时,需要患者肘关节伸直,在这个姿势下,患者练习弯曲和伸直肘关节以改善对肘伸肌群的控制;当患者重新获得肩关节和肘关节控制后,让患者练习转动躯干和头部。

(3)诱发手操作的肌肉活动和训练运动控制。

①为练习伸腕,治疗师可用腕桡偏移诱发腕伸肌的活动。

②前臂在中立位时,患者练习抬起物体,伸腕、放下、屈腕、再放下物体。

③可用手背移动物体、用手背第三掌骨压橡皮泥形成压迹,以训练前臂旋后等。

④为训练拇外展和旋转,可让患者外展拇指以推移物体。

⑤训练对指活动,患者前臂旋后,练习拇指尖和其他手指尖相碰。

康复医学科康复流程和操作规范

康复医学科康复流程和操作规范

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来院患者康复治疗的相关规定和流程为有效提升康复医疗服务水平,真正体现文登整骨医院的“大康复”理念,根据卫生部《康复医学科建设和管理指南》和《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指示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中医为体、弘扬特色,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全面康复理念为指导,以“提高生活质量、重返社会”为目的,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以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拓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能力;从功能评定、中医特色治疗、临床治疗、现代技术治疗等技术为着手点,将多专业诊疗康复技术融合,为病、伤、残患者提供“一站式”康复诊疗服务,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文登整骨医院来院患者康复流程、管理规定和技术规范,以促进患者以最快、好、省的康复方式满足临床和患者的需求的康复需求。

一、康复医学科组成:1、康复治疗大厅2、康复病房3、深入各科室的康复治疗师参与的病区康复4、康复门诊、治未病预防保健5、康复辅助器具安装室。

二、康复治疗分组1、中医药治疗组(中药饮片、中药烫洗、熏蒸等)2、理疗组(声、光、电、磁、冷、热和力等物理因子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等)3、中医特色治疗组(针刺治疗、灸疗法、拔罐疗法、推拿疗法、导引技术、五行音乐等)4、康复技术治疗组[作业治疗组(OT)、物理治疗组(PT)、大型器械组(机器人、减重、等速等各种仪器设备)、语言治疗组、吞咽认知训练组、心理治疗组]6、治未病康复工程组(如假肢、矫形器、自助器等辅助器具)具体康复流程如下:患者的康复治疗是由一个团队(Team组)来完成,是将多专业诊疗康复技术融合,为病、伤、残患者提供“一站式”康复诊疗服务,包括临床医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中医师、物理治疗师(PT)、作业治疗师(OT)、针炙师、推拿师、护师、营养师、心理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

组长:根据患者科室不同,团队(Team)组长为科室医疗组长以上人员。

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12版)PNF技术江苏省康复医学培训中心©2000, PPS学习目标�掌握PNF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础手法、特殊手法与操作技术�掌握肩带、上肢、骨盆及下肢的基本运动模式及操作方法�掌握PNF技术临床应用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根据患者的病情,正确选择技术手法。

要求�学习方法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操作手法要严格执行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临床应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按照质量控制标准,认真做好治疗记录主要内容一、概述二、治疗技术三、基本运动模式与手法操作四、临床应用一、概述定义利用牵张、关节挤压和牵引及施加阻力肌肉反应,以增强相关肌肉的收缩能力的技术,同时通过调整感觉神经的兴奋性,以改变肌肉的张力,缓解肌痉挛,使之以正常的运动方式进行活动的一种康复训练方法。

特点�在组合性活动模式中加强对本体感觉的刺激:强调多关节、多轴位的螺旋对角线运动模式,采用 PNF基础促进手法,通过不同治疗技术的应用,以达到最佳本体感觉刺激效果,可通过被动、助力或主动活动完成。

操作要领�选取动作最容易完成的体位�用手加压和诱导动作�口令要简短正确和有节律性�正确选用牵伸和挤压刺激�强化要有规律�加阻要适当,�每一组合要多反复训练适应证�中枢神经损伤�周围神经损伤�骨科损伤性疾病�运动创伤�关节炎所致的概念障碍禁忌证�各种原因引起的关节不稳定�骨折未完全愈合�关节急性炎症或外伤所致的肿胀�骨关节结核�肿瘤�婴幼儿�意识障碍及听力障碍者设备和器具�无需特殊设备�最好有可升降的PT床或多体位治疗床基础理论�连续性诱导:在主缩肌强烈的兴奋之后可以引起拮抗肌的兴奋,使之产生收缩。

PNF技术中的逆转技术就是利用了这一特性基础理论后续效应:刺激的效应在刺激停止后仍然继续存在。

如果增加刺激强度和时间,后续效应也增加.在维持静力性收缩之后肌肉力量的增加就是后续效应的结果。

基础理论总和:包括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时间总和:在短时间内的一连串的阈下刺激的总和可以引起兴奋。

康复操作规程

康复操作规程

康复操作规程一、引言康复操作规程是指医疗机构或康复中心为了保障患者康复治疗的安全、有效和规范而制定的操作流程。

本规程旨在确保康复操作的标准化和专业化,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康复操作规程的内容和要求。

二、患者评估1. 患者基本信息的收集与记录在进行康复操作之前,医护人员需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病史、既往治疗情况等,并在康复档案中进行记录。

2. 患者体格检查医护人员应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观察患者体征、神经系统功能评估、肌力和关节活动度测试等,以评估患者的康复需求和康复潜力。

3. 康复评估工具的应用医护人员可根据不同的康复领域选择相应的评估工具,如脑卒中康复评定量表、肌功能评估表等,以系统评估患者康复状况,并记录评估结果。

三、康复操作4. 制定康复计划根据患者的康复评估结果,医护人员应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明确康复目标、操作方法和康复周期,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和确认。

5. 应用康复技术康复技术的应用包括运动疗法、物理疗法、言语疗法等。

医护人员应熟悉并正确应用相应的康复技术,在操作过程中保持专注和耐心,指导患者正确执行相应的康复动作。

6. 监测与记录在康复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需持续监测患者的康复效果和身体反应,并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包括患者的病情变化、康复训练的进展等。

7. 康复指导与教育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针对性的康复指导,包括正确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解答等,以提高患者的康复参与度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康复效果评估8. 康复效果评估工具的应用完成康复操作后,医护人员可再次运用相应的康复评估工具,评估患者的康复效果,并与之前的评估结果做对比分析。

9. 康复效果记录和总结医护人员需记录患者的康复效果,包括康复目标的达成情况、身体功能变化等,并进行综合性总结,为患者后续的康复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五、质量管理与安全保障10. 康复操作监督与审核医疗机构或康复中心应建立康复操作监督与审核机制,定期对康复操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确保操作规程的贯彻执行。

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物理治疗功能评定身体形态评定1、姿势1.1、定义观察或测量受检者在静止或运动中身体所处空间位置的过程。

1.2、适应证与禁忌证1.2.1适应证:影响正常姿势的疾患,包括先天性异常(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先天性肢体残缺或发育不全等)与后天性异常(如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压缩性骨折后等)。

1.2.2禁忌证:意识障碍,不能独立坐或站。

1.3、设备与用具目测法无需设备或可以使用摄像机;脊柱测量使用铅垂线;放射学评定需要X线检查设备。

1.4、操作方法与步骤1.4.1目测法:左、右侧面观察有无足弓消失,膝关节屈曲挛缩或过伸,髋关节屈曲挛缩,胸腰椎局部后凸(圆背或驼背),前、后面观察有无脊柱侧屈,双肩是否对称。

1.4.1.1躯干:观察头部是否前倾、旋转或侧屈,胸廓呼吸是否对称,一侧胸锁关节或肩锁关节是否高于另一侧,胸部有无陷凹、隆凸或桶状胸,有无塌肩凸臀(一侧肩关节低于对侧,对侧髋关节向外侧凸出),脊椎的侧凸与旋转,两侧肩胛骨与脊柱不等距、不等高,翼状肩胛,躯干肌萎缩等。

1.4.1.2上肢:观察两上肢体位是否一样;一侧上肢是否远离躯干或过度内、外旋;两侧上肢是否等长;有无上肢畸形及肌肉萎缩等。

1.4.1.3下肢:观察有无扁平足,马蹄足,足内、外翻,膝关节内、外翻,髋过度内、外旋,下肢肌肉萎缩等。

1.4.2铅垂线测量法:目测法发现姿势异常后可以采取铅垂线测量。

受检者站立位,铅垂线从枕骨隆突的中点下垂,如果铅垂线不经过臀中沟表示有脊柱侧凸,姿势异常但铅垂线经过臀中沟,则表示脊柱侧凸的代偿完全。

1.4.3放射学评定:对疑有脊柱侧凸的受检者(孕妇除外)可以进行放射学检查。

拍摄直立位第1 胸椎到第1 骶椎的正、侧位片,在X光片上测量脊柱侧凸的角度,具体测量方法见放射影像学专著。

1.5注意事项1.5.1熟悉人体脊柱与肢体的标准姿势。

1.5.2评定时在征得受检者同意后,尽量裸露身体、脱去鞋袜、采取自然姿态或动作。

1.5.3评定女性受检者时须有女医护人员在场或家属陪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复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贵德县人民医运动疗法适应症脑血管意外后、脑瘫、颅脑损伤等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

禁忌症无特别的禁忌证。

如患者伴有高血压、心脏病、或严重身体衰弱,要予以监控,循序渐进。

仪器设备无专门的特殊设备要求。

操作规程1•上肢功能训练(1 )诱发肌肉活动及训练伸向物体的控制能力。

①仰卧位,支撑患者上肢于前屈90 ° ,让患者上抬肩带使手向上伸向天花板方向或让患者的手随治疗师的手在一定范围内向上活动;让患者用手触摸自己的前额、枕头等,并逐渐增加难度;让患者用手越过自己的头部,再伸直肘关节。

此时注意不能让患者的前臂旋前,不允许肩关节外展,检查肩胛骨是否产生运动。

②一旦患者能控制部分肩关节周围肌肉的活动,则可取坐位练习,用手向前、向上指物体并逐渐增大范围,直至上臂从侧位屈曲前伸和外展前伸。

此时不能提高肩带以代偿肩外展或前屈;不允许肘关节屈曲。

(2)维持肌肉长度,防止挛缩。

①床边坐位,帮助患者将上臂后伸,肘伸直,肩外旋,手平放于床上以承受身体上部的重量。

此动作帮助防止肩关节屈曲肌群、内收肌群和屈指长肌群的挛缩。

注意,完成此动作时,要确保患者身体的重量真正后移并确实通过患手负重,而不允许患侧肘关节屈曲。

②坐位或站立,帮助患者上肢外展90 ° ,肘伸直,将手平置于墙上,通过其臂施以一些水平压力,防止手从墙上滑落。

开始时,需要患者肘关节伸直,在这个姿势下,患者练习弯曲和伸直肘关节以改善对肘伸肌群的控制;当患者重新获得肩关节和肘关节控制后,让患者练习转动躯干和头部。

(3)诱发手操作的肌肉活动和训练运动控制。

①为练习伸腕,治疗师可用腕桡偏移诱发腕伸肌的活动。

②前臂在中立位时,患者练习抬起物体,伸腕、放下、屈腕、再放下物体。

③可用手背移动物体、用手背第三掌骨压橡皮泥形成压迹,以训练前臂旋后等。

④为训练拇外展和旋转,可让患者外展拇指以推移物体。

⑤训练对指活动,患者前臂旋后,练习拇指尖和其他手指尖相碰。

2.口面部功能训练(1)训练吞咽:包括训练闭颌(让患者含空气在口腔内,治疗人员可帮助患者闭颌,先牙轻轻合上,再对称张开嘴,再合上,确保不要向后推患者的头部,牙齿咬合。

)、闭唇(治疗人员用手指指出患者没有功能的唇的区域,训练患者闭唇。

不鼓励患者撅嘴及吮下唇,这样会妨碍吞咽时的舌部动作。

)、舌部运动(治疗人员用食指用力下压舌前1/3并做水平指颤,震颤幅度要小,时间不超过5s,然后帮助闭颌;之后用力下压舌引出抬高舌后1/3以关闭口腔后部,以完成吞咽动作。

) 等。

也可用冰刺激口部功能。

坐位是吞咽和进食最有效的姿势。

(2 )训练面部运动:如让患者张口,放松健侧脸部,再闭口。

(3)改善呼吸控制,患者坐于治疗桌前,躯干前倾,双上肢放在治疗桌面上,让患者深吸气后立即呼出,同时加压和震颤其下1/3胸廊,呼气尽量长些,并与发声相结合。

也可让患者试验用变化的声音,以提供有用的听觉反馈。

(4)将训练转移到日常生活中去。

必要时,在患者进餐前训练其吞咽功能;在患者进行肢体训练或其它活动时要监督其面部表情,保持闭嘴,改善其口面部的控制和外形等。

上述口面部功能问题如能早期处理,一般会很快恢复。

3•从仰卧到床边坐起训练脑血管意外后偏瘫转向健侧的困难为:①患侧屈髋屈膝、肩屈曲、肩带前伸困难;②不适当的代偿活动为用健手将自己拉起。

从侧卧坐起可能发生的代偿为:①旋转及前屈颈部或用健手拉依靠物以代偿侧屈颈和躯干;②用健腿钩拉患腿,将双腿移至床边。

从仰卧到床边坐起的动作包括:①转向侧卧位;②颈的旋转和屈曲;③髋和膝屈曲;④肩关节屈曲和肩带前伸;⑤躯干旋转。

从侧卧位坐起的动作包括:①颈和躯干侧屈;②外展下面的臂;③由健侧腿钩提患腿向床边放下。

训练步骤:①训练颈侧屈:治疗师帮助患者从枕头抬起头,再自行回到枕头上,做颈侧屈肌群的离心性收缩;②帮助患者床边坐起:治疗师帮助患者坐起时,患者颈侧屈,治疗师一手放在患者的肩上,另一手推患者的骨盆,并尽可能把患者的腿部移至床边;③帮助患者躺下:患者从坐位侧移体重到健侧前臂上,当患者提起双腿放在床上时,其颈部向相反方向侧屈,然后让自己低下身体呈侧屈。

4.从侧卧坐起训练(1)让患者颈侧屈,同时治疗师一手放其肩下,另手推其骨盆,患者用健手作杠杆。

帮患者躺下时,让患者将体重侧移于健侧臂上;提双腿放在床上时,让其向相反方向侧移头,然后侧卧下。

(2 )训练移到日常生活中:只要病情允许,应尽快帮助患者恢复坐起动作,这对中枢神经系统是良好刺激,可预防抑郁症,有助于增加口面部的控制功能、增加膀胱的控制功能、增加视觉输入及便于交流。

坐起时要坚持上述正确方法,防止替代动作。

坐起时用枕头支持其患臂。

患者必须卧床时,要帮助患者进行桥式运动。

5•坐位平衡训练训练移动重心时调整姿势①患者坐位,双手放在大腿上,向一侧转动头部和躯干以使视线通过该侧肩膀上方向后,然后还原到中立位,再向另一侧重复此动作。

②患者坐位,让患者向前伸展患侧上肢触摸某一物品,然后再练习向前下方地面及向两侧方伸展患侧上肢。

每次动作后都回到直立坐位。

治疗师在必要时帮助支持患侧上肢。

增加练习的复杂性①坐位,让患者从侧下方地面拾起一件物品。

②坐位,让患者用双手拾起地面上的一个小盒子,双手向前拿起桌上一件物品,再向后伸手取一件物品。

日常生活中的训练①经常练习将重心在两侧臀部交替转移。

②要练习站立。

③如果患侧上肢松弛无力,应用桌子支持患侧上肢,以便能够阅读和做其他活动。

④患者可以按照日程安排表进行练习。

6.站起与坐下训练(1 )练习躯干在髋部前倾伴膝前移。

患者坐位,双足平踏地面,双足间距不能过大,通过屈髋伴伸展颈部和躯干来练躯干前倾,同时重心前移,注意患者双足,使其充分着地。

(2 )练习站起。

让患者肩和膝前移,练习站立。

治疗师可一手放在其患侧肩胛骨处,引导肩尽量前移;另一手放在其患膝上,当膝前移时,沿着胫骨下压膝部,使患足充分着地,如果患者很弱或体重过重,需要两人帮其站立,分别扶肩和扶膝,方法同上;此外,坐较高椅子练习站起和坐下都比较容易,可改善对站立的控制。

(3 )练习坐下。

治疗师帮助患者前移肩和膝,让患者向下、向后移动臀部并坐下。

(4 )增加难度。

开始阶段可让患者双上肢向前放在桌子上来练习抬高臀部和前移肩部,可用较高椅子来练习。

以后可利用接近日常生活的环境来训练患者。

如从不同的物体表面,如:椅子、沙发、床等站起,从一侧站起,握物站起,交谈中站起,以适应日常生活的需要。

(5)注意练习的连续性,即其他时间也要按治疗中学习的站立与坐下要点去做。

要为患者安排平时的练习计划,包括目的、要求、次数等。

7•站立平衡训练站立平衡的基本成分①双足分开5~10cm,以使双腿垂直。

②双肩垂直于双髋上,双髋在双踝之前。

此对线使患者能来回移动和有效工作。

③髋膝伸展,躯干直立。

④双肩水平位,头中立位。

训练髋关节对线(前伸)①仰卧位,患腿置于床边,患足踩地,患者练习小范围的髋伸展。

②站立位,双足负重,髋前伸。

(3)防止膝关节屈曲可使用膝部支具。

(4)引发股四头肌收缩。

①坐位,支持和伸展膝关节,练习等长收缩股四头肌,并尽可能坚持一定长的时间,然后放松。

②坐位,治疗师用手托住患膝呈伸展位,然后将手移开,嘱患者不让患腿落到地上或让其慢慢下落。

(5)重心转移时调整姿势①患者站立位,双足分开10cm左右,嘱患者看天花板。

要注意髋、踝前移。

②患者站立位,向一侧转头,同时躯干也向该侧后转,然后还原到中立位,以同样方法再完成另一侧运动。

③患者站立位,患侧上肢分别伸向前方、侧方及后方从桌子上取物品。

④患者站立位,患侧下肢负重,用健腿向前迈一步,然后还原到中立体,再向后退一步。

患者靠墙站,双足跟间距约10cm,健手握住患手向前伸,嘱患者做重心前后移转的动作。

重心后移时,令其双踝背屈。

治疗师站在患者前予以一定帮助和保护。

8 •行走训练(1)站立期:①训练在整个站立期伸髋。

卧位抬患侧臀部以引出伸肌活动;站位,髋正确对线,患者练习用健腿向前及向后迈步,并保持患侧伸髋;②训练站立相膝控制;取坐位,伸膝,治疗师从跟部向膝部加压,通过0 ° ~15。

屈膝和伸膝练习肌四头肌离心和向心收缩及保持膝关节伸展练习等长收缩,以改善股四头肌对膝部控制;患肢负重,健腿向前,向后迈步同时将重心移至健腿,伸患膝。

在负重不多的情况下练习小范围的膝屈伸控制。

用健腿在8cm高的台阶迈上、迈下。

保证迈健腿时患髋始终伸展;患腿踏台阶上,用健腿前移重心并迈上台阶,再迈回,然后过渡到迈过台阶。

③训练骨盆水平侧移:取站立位,髋在踝前,练习将重心从一脚移至另一脚。

治疗师用手控制其移动范围在2 • 5cm 左右;练习侧行;先将重心移到健腿,再迈患腿,然后健腿合拢,再迈下一(2)摆动期:①练习摆动初期屈膝:俯卧位,治疗师屈曲患者膝关节,并使之<90。

,通过小范围屈伸活动来练习屈肌群的离心和向心收缩;维持膝关节在不同范围并计算时间,使在各个角度都得到良好控制,要求患者不能屈髋。

取站立位,治疗师帮患者微屈膝,让其练习离心和向心收缩控制。

但不要屈膝太多,以免绷紧股直肌而引起屈髋;用患腿向前迈步,治疗师帮助控制最初的屈膝。

前迈时确保伸髋;向后退时,治疗师指导屈膝及足背屈;②训练足跟着地时伸膝和足背屈,用健腿站立,治疗师将患者的患腿置于伸膝和足背屈位。

患者前移其体重至足跟。

(3 )行走练习:患者先用健腿迈步,然后训练用患腿迈步。

如患腿迈步有困难,治疗师可用自己的腿来指导患者的腿前移。

可给予一定口令,让患者有节奏地行走。

同时要观察分析患者的对线情况,找出问题,改善其行走的姿势。

(4)增加难度:让患者到有人群和物体移动的公共环境进行练习。

如跨过不同高度的物体;行走时同时做其他活动,如和别人说话,拿着东西等;改变行走速度;在繁忙的走廊中行走;出入电梯等。

(5)为患者制定家庭训练计划;使用平行杠、三足杖等要适当,因其只能暂时解决患者的平衡,但破坏了平衡控制的正确反馈。

使用夹板或短腿矫形器也会妨碍足的背屈及跖屈。

注意事项1•使患者及家属了解运动再学习的概念和主要方法,以获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2•掌握学习时机。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立即开始,避免给肌肉有学习错误活动的机会。

3•在训练的早期,应使患者保持注意力集中。

4•治疗师应了解应用运动再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肌力,而是为了增加运动的控制能力。

5•要注重训练与日常生活功能相联系的特殊作业,要模仿真正的生活条件,训练要按正确的顺序进行。

6•注意要训练的不是某种运动模式,而是有现实意义的日常工作生活能力。

7•充分利用反馈,视、听和言语反馈是非常重要的。

8•训练要循序渐进,制定的目标符合要患者的现状,训练过程中应多给以患者鼓励,不要使患者丧失自信心。

9•训练的运动强度要适当,以防患者产生疲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