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寻根文学中的文化寻根意识

合集下载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2、文学之根虽在文化,但却并不等同于 全部的民族传统文化。
李杭育在《理一理我们的“根”》中说:“中国 的文化形态以儒家为本。儒家的哲学浅薄、平庸, 却非常实用。”
3、对民族文化应该作出新的判断和认 识
寻根文学试图通过对民族本土文化沉积的 发掘,“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 势”,建立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学品格。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
局限: 对于‚根‛的理解的静止性和非历史性, 导致了一些作家一味的沉迷于古、俗、粗、 野之中,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 向。
80年代小说
寻根小说
王安忆的《小鲍庄》
以平实朴素的语言,非线 型散点透视的叙述方法, 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浸透着 传统文化几近封闭状态的 村庄和一群农民的生存状 态。表现上看,这里民风 古朴,讲究仁义,敬老爱 幼,其实贫穷、落后、愚 昧,甚至人性被扭曲。
3、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作家们在对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糟粕进行否定的同 时,也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在寻根文学中,被认为最能显示传统文化精神的 是阿城的小说。他以《棋王》、《树王》、《孩 子王》奠定了他在寻根文学中的坚实地位,以他 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的道家文化的追寻成为最 有特色的寻根小说代表人物。
寻根小说
一.“寻根文学”概念
1983年前后,一些作家 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尝试 以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 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 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 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 功、王安忆。
二 、文化寻根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
寻根文学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 坛上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 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种类。85年,韩少功、 阿城、郑义、李杭育等青年作家发表文 章,正式提出“文化寻根”的口号,意 欲对民族文化精神返本求源,挖掘民族 性格中的民族文化素质。主要代表作有: 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 庄》、阿城的《棋王》等。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小说以一个痴呆儿“丙崽”为中心人物, 描述鸡头寨奇异的风俗、来历,鸡头寨百姓与正 常世界的隔绝,他们与鸡尾寨的“打冤”及战败 后遗弃老人和孩子举族迁徙的经过。
丙崽是一个“未老先衰”却又总也“长不 大”的小老头,外形奇怪猥琐,只会反复说两个 词:“爸爸”和“x妈妈”。但这样一个缺少理 性、语言不清、思维混乱的人物却得到了鸡头寨 全体村民的顶礼膜拜,被视为阴阳二卦,尊“丙 相公”、“丙大爷”、“丙仙”。于是,缺少正 常思维的丙崽正显示了村民们愚昧而缺少理性的 病态精神症状。
作品总结
这两部作品体现出了不同类型的文化 寻根意识。 《棋王》以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自觉认 同而呈现出一种文化的人格魅力。 《爸爸爸》站在现代意识的角度,对民 族文化形态表达了一种理性批判,探寻了 在这种文化形态下的生命本体意识。
作用与局限
“寻根文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无疑 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很多寻根作家在创作 时吸收了大量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方 式,在促进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上功不可没。 但“寻根文学”的局限也是十分明显的。大 多数作家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是“以偏概全” 的,他们往往抓住某种民俗、习惯便刻意进行渲 染,而忽略了对“民族性”的真正解剖。于是, 中国的纯文学又回到了起初的状态,开始了一个 漫无目的的漂流,许多文人在文化基底的建构上 无从下手,创新的意识从此再次断裂。
定义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 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 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 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 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谜。"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开始 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理论 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什么是“寻根文学”

什么是“寻根文学”

什么是“寻根文学”一、“寻根文学”概念1983 年前后,当现代派文学的形式实验没有新的进展,小说创作处在徘徊状态中,一些作家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

尝试以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功、王安忆。

二、寻根文学产生的原因1985 年,韩少功、阿城、郑义、郑万隆、李杭育等相继打出了“寻根”的旗子,他们反对一味追求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创作倾向,提倡把文学的“根”扎在本民族的岩层中。

同时受到学术界的“文化热”影响,旨在追溯民族文化渊源,对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剖析和继承,并希望以此走向世界。

三、文化寻根小说的发展1.寻根文学可追溯至 80 年代初期的民俗风情小说。

汪曾祺《受戒》(明海、小英子)、邓友梅《那五》。

2.80 年代中期寻根小说的主题从边缘化的追求到一种自觉,真正进入寻根小说的写作。

主要作品: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王安忆《小鲍庄》,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陆文夫《美食家》,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郑义《老井》。

3.1987 年左右是文化寻根思潮转型和终结的时期。

以莫言《红高粱》、张炜《古船》为标志。

四、寻根文学的显著特点1.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

2.具有现代意识。

以现代意识关注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3.创作手法上传统和现代相融合。

五、文化寻根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1.文化批判型。

对传统文化持审视批判和否定的态度。

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

2.文化认同型。

对传统文化持一种理解、认同、肯定的态度。

阿城《棋王》,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郑义《老井》。

3.原始生命型。

莫言《红高粱》、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如《老棒子酒馆》、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1.它导致了小说由以往所关注的社会领域向文化领域的变革,使小说由当代社会生活的仆从成为广阔的文化与人性领域的探索者。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

增强民族文化的认 同感和凝聚力
语言风格独特
运用方言土语,具有地域特色
语言质朴自然,不矫揉造作
语言风格多样,既有古典韵味, 也有现代感
语言富有表现力,能够生动地 刻画人物形象和场景
文化反思与批判
寻根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挖掘其内在的矛盾与冲突。
寻根文学关注民族文化的根基,揭示其优劣之处,引导人们思考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学创作上的局限
过分强调地域特色,忽视普遍性 过度依赖传统元素,缺乏创新 主题单一,缺乏多样性 语言风格不够现代化
势的寻
第 五
发根 章
展文
趋学
与其他文学流派的交融
寻根文学与魔幻现 实主义的结合
寻根文学与后现代 主义的对话
寻根文学与民间故 事的相互影响
寻根文学与地域文 化的交流与融合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 与碰撞
寻根文学将更加 关注现实问题, 积极参与社会议 题,发挥文学的 社会责任和文化 担当。
感 谢 观

看报 人 :
XX
寻根文学的美化倾向可 能导致对传统文化的片 面理解,甚至造成对现 代社会的隔阂和误解。
过度美化传统文化可能 会削弱文学作品的批判 性和反思精神,限制了 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在寻根文学中,应该保持 对传统文化的客观和全面 的认识,避免盲目美化或 贬低,以促进文学和文化 的发展。
对现代化的忽视与排斥
寻根文学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对现代化进程持怀疑态度。 寻根文学作品中,现代化常常被描绘为破坏传统文化的力量。 寻根文学对现代化的忽视与排斥,可能导致对现代社会的认知和理解存在局限性。 寻根文学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学与现代化进程的融合与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与影响

寻根文学的主要内容

寻根文学的主要内容

寻根文学的主要内容
“寻根文学运动”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坛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的文学运动。

寻根口号的提出和具体的实践都是历史主流要求的反映,这一切都源自于现代化历史愿望,“寻根文学运动”主要内容是:
1、民族文化的审视,代表作有邓友梅《那五》《烟壶》、冯骥才《神鞭》;
2、深挖传统文化的病根,批判国民劣根性。

寻根文学把笔伸向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从人们的现实心态中,发掘出历史的沉淀物,探索并解剖批判中国文化并解剖批判中国文化的劣根性。

3、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例如阿城的小说《棋王》和《孩子王》;
4、传统审美意识的复苏。

在审美意识上,寻根作家对民族艺术精神的认同, 对传统的审美经验的重视,复活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意识,给新时期文学灌注进我们民族所特有美学气韵和情致。

寻根文学之传统文化的探寻

寻根文学之传统文化的探寻

寻根文学之传统文化的探寻寻根文学之传统文化的探寻1.引言寻根文学兴盛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期。

在新时期文化热的小说形态的嬗变中,它无疑是一个承先启后的文学潮流。

它以独特的创作实绩,对小说都进行了一次真正的创造与革新。

那么,寻根派的作家们所要寻找的文学的根究竟在哪里?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一文中提到:“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1]又说:“中国还是中国,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在民族深后精神和文化物质方面,我们有民族的自我。

”[1]他的这两段文字恰恰概括了寻根文学的本意。

所以“文化寻根”意识,大致概括了以下三个方面,“一、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的传统文化遗风,寻找能够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二、对当代社会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的进行批判;三、在文学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

[2]这三方面是不能分开的,一部作品中可能会交叉出现这三种寻根意识。

作为特定的文学,它本身就应该寻找民族传统文化之根。

那么,寻找传统民族文化之根与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思想的关系,它是值得推敲的。

然而,正确认识与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是寻根文学的关键。

从寻根派小说家的主张看,它所探寻的根就是传统的文化哲学的观点。

支撑中国文化殿堂架构小说灵魂的是儒道释。

其中的儒道二家,尤为得到一些寻根派作家的推崇和认同。

2.《小鲍庄》中以仁义为核心的文化心理结构《小鲍庄》有着两个引子、两个尾声、四十个小节的中篇,涉及了五个家庭、十数个人物。

应该说它标志着作者创作风格的转变,是王安忆小说创作中成功的一篇。

这部在对小鲍庄方方面面的呈现中,隐含着儒家传统文化道德。

如何对待儒家思想文化?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这在《小鲍庄》中有着独特的体现。

2.1传统文化的优根小鲍庄是一个鲍姓的家族村落,联系、支配着庄子里的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则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伦理道德。

儒家文化将这一点作为基点,发展成“仁义”。

浅析寻根文学的思想内容和意义——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

浅析寻根文学的思想内容和意义——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

浅析寻根文学的思想内容和意义——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周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掀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文学浪潮。

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第一次明确阐述了“寻根文学”的立场,认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郑义也认为,只有“跨越文化断裂带”,我们才有可能“走向世界”。

总的说来,“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植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土壤,深入分析国民的劣根性,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进行广泛而深厚的开掘,找到自己国家独特的文学样式,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现代文学,从而立足于世界文坛。

在为数众多的“寻根文学”作品中,韩少功1985年创作的中篇小说《爸爸爸》,堪称“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

他从自己熟稔的湘西世界入手,把笔触深入到民族文化之中,探求民族文化产生的原因,溯源而上挖掘文化赖以存在的土壤,突出文学存在的“文化”意义,并试图超越“文革”阶段深埋在文学作品中的政治意识形态,潜入历史深处对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思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重铸民族灵魂的依托。

时隔多年重读《爸爸爸》,仍觉得它是一部很有意思的作品,它以一种“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通过描写在湘山鄂水之间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把祭祀打冤、迷信掌故、乡规土语糅合在一起,刻画出一幅具有象征色彩的瑰丽奇特的生活画卷,并对民族文化中深藏的愚昧蛮荒进行了批判。

《爸爸爸》塑造了“丙崽”这个很难概括的艺术形象,并以审丑式的观照,通过他的遭遇折射出作家对“根”的寻求。

在小说中,丙崽不仅一出生就失去了家族(父亲)这道天然保护屏障,而且还因身体畸形、语言思想弱智而成为鸡头寨任何人都能随时取笑、取乐的对象。

他“眼目无神,行动呆滞,畸形的脑袋倒很大”,自始自终只会浑浑噩噩地咕哝着含义不明的两个词语:“爸爸”或“X妈妈”,以示自己的好坏、爱憎之别。

探析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的寻根意识

探析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的寻根意识

探析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的寻根意识摘要:寻根意识作为近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迎合民族文化潮流、增强国民文化认同等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助力作用。

寻根意识滋养诞生寻根文学,在一众文学流派中呈现新气象。

本文将探究中国近现代文学滋养中的寻根意识,明确寻根文学的内涵,探究寻根文学的价值及其在近现代文学中的定位,以期充分彰显我国独有的文化和精神。

关键字:寻根意识;中国;近现代文学一、寻根文学的概述(一)寻根文学的概念寻根意识,顾名思义重在“根”,意为民族传统文化。

寻根意识萌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当时文坛尚未呈现较大的生机和活力,部分作家则将关注点放至民族文化,诞生了毕大松、王安忆、莫言等一系列作家,当下大家耳熟能详的《红高粱》影视剧即是产生于这一时期的小说《红高粱家族》。

纵观寻根意识的内涵及寻根文学的特征,可以发现,寻根文学是传统民族文化对国外文化的一项能动性反映,以彰显民族特征和民族风情为主。

多采用人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等方式,用语部分质朴简单,部分结合诗词等,展现委婉的意蕴。

与此同时,寻根文学故事大多设定于乡村背景,展现了地域性的自然景色及当地的风土人情,弘扬了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也展现了人性的真、善、美。

结合我国近现代寻根文学作品的内容,可以将近现代寻根文学划分为地方性、 乡恋性、反思性、互补性这四个方面。

第一,地域性是寻根文学的重要特征,通过地域性描绘传统社会的“根”,将散落在华夏大地四处的传统文化聚集起来,展现民间传统和地域风情。

第二,乡恋性糅合传统意识和文化心理,注重传统美学及民族弘扬。

作品结合了作者所在地域的、作者熟知或希望探索的习俗、生活习惯、方言等。

第三,反思性是对传统文化中的不足加以审视,将历史现实纳入现代视角加以评判,思考传统意识和文化是否存在有待改进之处。

第四,互补性没有明确范畴,该类寻根文学大多结合多样化的类型文学。

(二)寻根文学的价值寻根文学结合地域特色,彰显对现实问题或人性议题的反思,寄托作者希望表达的事物或主题。

浅论寻根文学所寻之“根”

浅论寻根文学所寻之“根”

浅论寻根小说所寻的“根”寻根文学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它产生于国内不断高涨的“文化热”和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拉美魔幻主义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寻根文化思潮的出现也是新时期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寻根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学“寻根”思潮中出现的一种创作现象。

尽管它在新时期文学发展上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由于其内涵的模糊和不确定性,迄今尚无一致的说法。

简单的说,“寻根小说”是指旨在对中华民族和民族文化底蕴进行重新认识和反思的小说。

然而,寻根作为一种思潮,它在有着共同的趋向于追求的同时,由于对“根”的理解的不同,寻根小说在具体创作实践中从审美表现形态和主题意向上呈现出的复杂的多样性。

那么寻根小说所寻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它所寻的“根”又是什么?同样从审美表现形态和主题意向上来说,寻根小说主要分为历史文化寻根小说、宗教文化寻根小说、自然文化寻根小说和地域文化寻根小说。

而从这四方面来说,寻根小说所寻之“根”各有各的不同。

中西文化冲突造成了历史文化寻根小说的寻根意识,由于“五四”和“文革”导致了民族文化的断裂,从而影响了文学走向世界的步法。

因此,他们所寻之根首先是传统的文化哲学观,主要反映在对传统文学文化的追寻上,而他们认为寻根小说首先要做的是将当代文学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自觉的“续接”起来。

历史文化寻根小说反映的大多是现代人的生活,但它主要表现的是传统文化在当代人生活中所激起的悠远的回响和民族精神深处的震荡,意在指出无论有着多么沉重的历史重负,传统文化精神依然在我们生活中并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生活流程。

关于寻根文学的文化反思

关于寻根文学的文化反思

关于寻根文学的文化反思耿庆伟【摘要】作为80年代最重要的文学创作潮流,寻根文学引入了文化的概念,成功地将文学由政治反思转入文化反思,并在现代意识的观照下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让文化趣味成为文学的最重要品质,但对于根的理解的歧义也让寻根文学矛盾重重。

【期刊名称】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32)001【总页数】5【关键词】寻根文学;文化反思;传统文化【艺文寻珠】寻根文学是80年代最重要的文学创作潮流,无论理论还是创作都在评论界引发广泛的争议。

不容否认的是,寻根思潮的出现促进了文学不断挣脱意识形态的功能负累,加速了文学本体化的回归,从而使寻根文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最重要的转折点。

寻根文学因“文化”概念的引入制造了文学与文化间的盛宴,文学因文化而多了几分厚重的文化积淀,文化亦因文学而引发了浓厚的文化热,并悄然引导中国文学偏离追踪意识形态热点的传统写作,让文化趣味成为寻根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美学品质。

这场应时而兴的文学运作,借复活传统文化的名号而增加了寻根文学的美誉度,催生了一批文学作品,捧红了一批寻根文学作家。

但寻根文学兴起和发展的时代亦是中国社会迅速转型和文学逐渐市场化、商品化和现代性的时代,这导致寻根文学因外在的经济冲击和自身文化态度的首鼠两端而迅速走向沉寂,同时也因报负宏大而建树不足给人留下无穷的遗憾。

时至今日,寻根文学虽然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我们对这一文学思潮的思考仍在继续,对其重新梳理分析,对今后文学的发展,以及文学创作中如何处理历史与现实、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大有裨益。

一新时期文学因思想解放而起,因对“文革”的多角度反思而贯通中国现代文学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并因对社会问题的主动关注和积极探讨迎合了政治对文学的期待,不断引发新时期文学的轰动性效应。

综而观之,新时期文学似乎在形式上经历了伤痕、反思、改革和寻根文学的创作演变,但其创作主旨一直未变。

关于韩少功与其寻根文学理论主张

关于韩少功与其寻根文学理论主张

关于韩少功与其寻根文学理论主张其一,从韩少功与寻根文学这一文学思潮的联系入手。

首先,从寻根文学的基本内涵来答。

文学“寻根”的主张,主要表现为偏离强烈的意识形态和现实政治,而转向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风俗、文化。

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表现为关心传统习俗、关注地域文化的倾向。

韩少功对湖南本土文化的书写正是如此。

在美学观和文化观上,寻根文学也并非单一的,而是呈现出犹豫、多元、矛盾等复杂性。

当然,在整体趋势上,反对规范、传统的中心文化是其共同特征。

在寻根作家看来,“边缘”的文化能够成为文学创造的最具活力的资源。

正如韩少功的作品中,野史、传说、民歌、偏远地域的民情风俗,蕴藏着更多文化精华,延续着“新启蒙”的批判立场。

其次,从寻根文学的具体形态来答。

在“寻根小说”的具体创作实践中,由于对所寻之“根”的理解不同,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

韩少功则是神秘文化寻根小说的代表。

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蓝盖子》等作品都是通过对某种神秘生活的描写,对民族文化之根进行了深层次的探寻。

这些作品淡化时代色彩,强化地域特征和神秘色彩。

通过吸收神话、幻觉、怪诞、象征等手法,表现了对人的生存状态和民族命运的思考。

最后,还要注意韩少功本人的文学寻根理论与创作实践。

韩少功曾在《文学的根》中发表宣言,“根”即是归宿,是父亲的伟大替身。

《爸爸爸》中丙崽无父的形象,正昭示着作家试图寻找精神之父的叙事努力。

作品中隐含的文化寻父主题,无疑表达了作家对民族之根缺失的深重忧虑。

这种忧患意识既反映了韩少功对民族命运问题的关注,也使其作品体现出具有强烈启蒙意识的文学品格。

其二,从韩少功小说中的思想文化内涵入手进行作答。

总的来说,韩少功小说的文化意义主要在于对传统文化原型的揭露,批判,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启蒙。

首先是宏观文化视野下的剖析与揭露。

例如《爸爸爸》中的鸡头寨,寨中人的观念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从古到今世代相传,实际上是中国南方蒙昧社会超稳定形态的一个缩影。

第十章:文学的“寻根”与寻根文学

第十章:文学的“寻根”与寻根文学



(五)叙述所导致的小说艺术追求 1、小说整体情调、气氛营造的重现。 2、小说语言上,向着平淡、节制、简洁 的方向倾移,甚至直接融进文言词汇、 句式,以加强所要创造的生活情景和人 物心理的古奥。 3、小说的叙述方式取法古代小说,以清 淡自然为其审美目标。

(六)阿城的矛盾 阿城并未真正进入禅宗的公案结构。八 大山人、禅和道其实都是作为一种文化 状态在吸引着阿城。并未进入他的本心。

这种对主体的历史的重建其实包含着这 一时期文学的一个共同主题:那就是对 自己甚至是整个民族的“根”的追寻。 莫言所寻找到的主体的历史,由于对一 些惯常结局的回避,成了一种理想人格, 一种狂放不羁的响马精神,或者说是一 种蓬蓬勃勃的生命力的父子传递。


(三)人物:历史中的主体 “我爷爷”:身兼土匪头子和抗日英雄两重身 份,并在他的性格中突出渲染出一种粗野、狂 暴而富有原始正义感和生命激情的民间色彩。 “我奶奶”:温热、丰腴、泼辣、果断。 罗汉大爷:忠诚、坚韧、不屈不挠。 他们是叙事人重构的理想之父。正是在民间崇 尚生命力与自由状态的价值取向上,作者描写 “我爷爷”的杀人越货,“我爷爷”和“我奶 奶”的野地欢爱从寻根到道与禅 1、阿城表现自身的工具: 禅宗公案的结构:它的基本形态是一种 反逻辑反因果组织的推断,通过它来引 导一种特殊的精神紧张状态。阿城比较 入迷的是这里面所体现的机智。表现在 小说中,他给你写这些,是让你悟别的。

写意画派的具体笔法:削尽繁冗,返朴 归真。素净中追求灵动,通过对简约的 语词单位的调度,扩张每一个局部表现 的内外延,使之充满活生生有弹性的质 感。叙述变成缓慢而又清澄的流动。


(2)从文学本身来看,在对西方文学有 了一定了解之后,许多作家认为,以 “世界文学”的视野,从中国文化中寻 找有生命力的东西,应是中国文学“重 建”的更为可行之路。 (3)从创作自身来讲,国外文学的影响 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寻根文学对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寻根文学对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寻根文学对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者:马超来源:《商场现代化》2012年第26期[摘要]寻根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占有自己独特的位置,这种兴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热潮影响深远,探讨和提炼“寻根文学”的思想价值,了解“文化寻根”的意义,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寻根文学,还能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营养。

这篇小文就以“寻根作家”贾平凹的散文作品《秦腔》为例来浅析上述问题。

[关键词]寻根文学民族文化文学创作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曾出现过一种被称为“寻根文学”的文学思潮,它在中国文坛上曾掀起过一股“文化寻根热”。

这个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文学热潮,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许多作家和读者对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思考和热议,而且直到今天这种文化上的寻根求源也没有停下脚步。

“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①。

在众多的关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文学作品之中,似乎西北作家这个“团体”永远不能被我们忽视。

而在众多的西北作家当中,有一个名字显得分外醒目,他的作品一向以纯粹、平实的语言,浓重的秦地情节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他就是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贾平凹。

秦人贾平凹,对于秦地的热爱、对于秦文化的思考,我们从其散文、小说中都能够了解到。

这其中,我想,他的散文作品《秦腔》可以被视作分析贾平凹“寻根”情愫的很好例证。

当然,这似乎和已然被我们认作是寻根文学代表作品的贾平凹的《商周系列》有着一脉相承的地方。

我喜欢从“秦人”、“秦地”和“秦腔”的三者关系来读这部作品。

这主要也是因为我在阅读贾平凹其他作品的时候发现,他的情感及其所生发出的文字都源于对秦地文化的深厚热爱。

由此,我们不禁想到文学史上,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寻根作家”的作品。

这些文学作品都触及了作家们对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和对传统文化意识的思考。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

《秦腔》中,作者在开篇就给了我们他自己对于地域文化的理解。

显然,作家的思考是很受大家认同的。

不同的文化寻根意识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不同的文化寻根意识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不同的文化寻根意识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棋王》被誉为“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它取材于作家本人亲历的知青生活,但在主旨表达上却没有如通常的“知青小说”那样去大肆渲染、描绘一种悲剧性的历史遭遇和个人经验,而是体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自觉认同。

王一生说“一天不吃、棋路就乱”的话语,朴素地道出了“民以食为天”的真理。

作品对人物的描写并不仅仅停留于社会层面,而显示出超越现实、超越个体存在、对世界人生进行整体把握的努力,作家对中国古典哲学、对道禅精神的领悟,潜移默化地渗透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之中。

在王一生的学棋经历中,拣烂纸老头的指点勿庸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那对“气”与“势”的了悟,使王一生的棋艺日精,最后力克群雄、稳操胜券;而王一生身处穷境、逆境、困境,精神不颓、志气不衰的人生道路与品格。

在阿城反思文革的过程中,他不是沉湎其中,而是超然向外、省察人生。

阿城把自己对人生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中去,完成了王一生这个特殊人物的形象塑造。

在《棋王》有限的篇章中,阿城把儒、道、禅三家结合在王一生的身上,进而把传统文化的深层寓意揭示出来。

阿城的《棋王》提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的重要性,警醒着人类不要放弃现今文化的根。

《爸爸爸》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

作品以白痴丙崽为主人公,通过对他的刻画,勾勒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某种畸形病态的思维方式,表达了作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缺少正常思维的丙崽显示了村人们愚昧而缺少理性的病态精神症状,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形象,象征了顽固、丑恶、无理性的生命本性,而他那两句口头禅,既包含了人类生命创造和延续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形态,具有个体生命与传统文化之间息息相通的神秘意味,同时它又暗含着传统文化中那种长期以来影响和制约人类文明进步的绝对“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亘久难变。

作品解剖了古老、封闭近乎原始状态的文化惰性,明显地表现了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批判的态度。

第十六讲:文学的寻根意识

第十六讲:文学的寻根意识

《爸爸爸》
以一种富于想象力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通过描写在湘山鄂 水之间一个原始部落的历史变迁,把祭祀打冤、迷信掌故、 乡规土语揉合在一起,刻画出了一幅具有象征色彩的民俗画, 其中隐喻着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 1.精神内核 文化批判精神特别体现在小说对于民族文化形态中理性迷失 的可怕揭示。这个文化批判的主题是通过对“丙崽”这一形 象的描绘完成的。缺少正常理性的丙崽恰该也揭示出其他人 的精神病态:理性迷失之后的愚昧与残忍。 作家在小说中 把笔触探向了生命的本体存在,探索着生命的起源、生存的 艰难及生命存在的方式和意义 2.艺术手法 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使小说不拘泥于具体时空中的意义,产生 出种种神奇的联想,丰富作品内涵。
– 1.在文学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掘其 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 – 2.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 能量的源泉 – 3.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如对 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
寻根文学的形成 外来文学对寻根文学的影响 文化寻根意识的审美形态和新文学思维
《棋
王》
1.精神内核 取材于作者本人知青生活。但并不是描绘悲剧性的 历史遭遇和个人经验,也避免了当时流行的浪漫主 义和理想主义的风格模式,在日常化的平和叙说中, 传达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在塑造人物 时力图表现古代道家文化思想,并进而把这种传统 文化精神与当代人生联系起来,赋予其进取的现代 意义。 2.艺术手法 没有直接讲述这些“道理”,而是将其隐没于饶有 风趣的故事和生动的艺术描写里而不彰。
《黄土地》
第五代导演代表作 – 精神内核
以启蒙者角度,运用现代理性精神审 视古老土地上人民的愚昧落后 更深层地表达出对“黄土地”的复杂感情

寻根文学 (1)

寻根文学 (1)

60—80年代,拉丁美洲出现了好几位诺贝尔文学得主。
拉丁美洲文学的巨大成功,大大启发和刺激了中国作家。 《百年孤独》 加西亚· 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拉美文学的成功,直接震惊了中国的年青作家们。 (1)经济强国有文化优势。 拉丁美洲经济、政治与中国差不多,居然也出现好几位 诺贝尔奖得主。
(2)作品内容和创作特点让人震惊。
村寨不知来自何处。有的说来自陕西,有的说来自广东,说 不太清楚。
如果塞里有红白喜事,或是逢年过节,那么照规矩,大家 就得唱“简”,即唱古,唱死去的人。从父亲唱到祖父, 从祖父唱到曾祖父,一直唱到姜凉。姜凉是我们的祖先, 但姜凉没有府方生得早,府方又没有火牛生得早,火牛又 没有优耐生得早。优耐是他爹妈生的,谁生下优耐他爹呢? 那就是刑天——也许就是陶潜诗中那个“猛志固常在”的 刑天吧。
他生下来时,闭着眼睛睡了两天两夜,不吃不喝,一个死人相,把亲人 们吓坏了,直到第三天才哇地哭出一声来。能在地上爬来爬去的时候, 就被寨子里的人逗来逗去,学着怎样做人。很快学会了两句话,一是 “爸爸”,二是“X妈妈”。后一句粗野,但出自儿童,并无实在意 义,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符号,比方当作“X吗吗”也是可以的。 三、五年过去了,七、八年也过去了,他还是只能说这两句话,而且 眼目无神,行动呆滞,畸形的脑袋倒很大,象个倒竖的青皮葫芦,以 脑袋自居,装着些古怪的物质。吃炮了的时候,他嘴角沾着一两颗残 饭,胸前油水光光的一片,摇摇晃晃地四处访问,见人不分男女老幼, 亲切地喊一声“爸爸”。要是你冲他瞪一眼,他也懂,朝你头顶上的 某个位置眼皮一轮,翻上一个慢腾腾的白眼,咕噜一声“X吗吗”, 调头颠颠地跑开去。他轮眼皮是很费力的,似乎要靠胸腹和颈脖的充 分准备,才能翻上一个白眼。调头也很费力,软软的颈脖上,脑袋象 个胡椒碾捶晃来晃去,须沿着一个大大的弧度,才能成功地把头稳稳 地旋过去。跑起来更费力,深一脚浅一脚找不到重心,靠头和上身尽 量前倾才能划开步子,目光扛着眉毛尽量往上顶,才能看清方向。

寻根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寻根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寻根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寻根文学是一种非常有趣、独特的文学形式,它将传统文化与新创文化融合在一起,既纪念和保存着传统文化,又发展、更新着其中的要素。

与今日的文学摇滚文化不同,寻根文学让僧侣和尼姑也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它让读者可以了解一种新的叙述方式,同时也可以了解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

对寻根文学來說,传统文化是它所非常重視的一种文化,它让我們有机会细细领略传统文化的蕴含,探究它背后潜在的意义,让我们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不仅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它,而且也可以把它们融合到当今的文化精神中去。

从《西游记》到《三国演义》,他们都是寻根文学的重要实例。

这两部作品都是老古典小说,但是它们也同时蕴含着众多的宗教和文化信仰,例如佛教、道教、儒家的思想。

它们也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基本要素,比如“仁义礼智”“保家安邦”等,这些要素从古至今都没有消失,依然在当代中国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同样也适用于其他中国传统文学形式,比如其它古典小说、民间故事以及古代诗词等,都包含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要素,而这些通过寻根文学来发掘,就像重新审视欣赏一样。

有了寻根文学,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也更加深入。

假如没有寻根文学,中国传统文化可能就淹没在浩瀚的历史中,一王十字,一波三折下来,可能就变成一片空白,而缺乏民族自信。

所以,寻根文学不仅改进着文学,也促进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进而让文化真正活起来,这正是它的重要意义所在。

综上所述,寻根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相当重要的。

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而且是它的现代传承者,它也是传统文化的实践者,能够把传统的要素转化成新的创造。

寻根文学的出现,挖掘出了许多以往不被认可的传统文化,将其传承、发扬到现今,从而把文化信仰融入到新世代,使传统文化得到无比良好的继承及传播。

寻根文学中的传统文化

寻根文学中的传统文化

寻根文学中的传统文化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寻根文学发端的那个年代,正是中国社会从动乱走向稳定时候,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社会形态发生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得人们思想开始跳出阶级的囚笼,旧的意识形态显然无法对现实发挥积极作用。

面对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是再次毫无保留的全盘接受还是批判性接纳?茫然中的人们需要令人信服的答案。

于是,人们寻求答案的眼睛转向曾被自己亲手打垮的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上。

作为文坛上力量日益成熟的知青作家们需要树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标志,改变文学受到政治控制的现状,“寻根热”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先出现在中国文学界。

知青作家们通过一篇篇富有黄土气息的文学作品,将这股思潮推向顶峰。

传统文化热兴起的背景,虽没有权威论断,但个人认为有三点:第一,这与中国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大大提高了国家地位,增强了综合国力有关系。

作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标准之一的文化影响力,在全球化进程中日益凸现重要性。

新时期“崛起”的含义不单是做个经济强国、军事大国而已,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在文化领域里发起的新的“争夺战”。

例如,我们的近邻韩国将端午节、屈原、汉字、孔子申请世界遗产;日本早在多年前通过漫画、动漫、电影向世界宣传日本的武士道文化及本国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寻根文学中的文化寻根意识
寻根文学指的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

本文希望通过对以阿城、韩少功等寻根作家的写作分析以其寻根欲、寻根文体创作来源寻根审美意识及创作动因等多角度论述寻根文学中所蕴含的寻根欲及文化寻根意识。

标签:历史背景;文化追求;寻根意识;审美形态
文革后的文学史的发展进程中,1985年是十分重要的一年,寻根文学由此产生,通过多方面的论述,以充分了解寻根文学其创作中所蕴含的类似阿城的《棋王》中所带有的在文学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与阐释等文化寻根意识,探索寻根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探讨寻根作家审美表达的创新与其文化追求合而为一的成功实现以全面凸显寻根文学在文学史上独有的艺术魅力。

一、历史背景
在文革后至1985年寻根文学产生之前,作家创作大多不约而同地集中于对现实的批判与历史反思,即使有汪曾祺一辈对于现代文学意识的有意引进与创造,但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反响与广泛的注意。

随着现代化经济的日益繁荣与发展,西方思想意识的学习与多方面现代化技术经验的大范围引进,日益打开中国园本愚昧封闭的大门,在还没有做好处分的准备与冷静的思考的多重必要的前提之下,匆匆忙忙的接受必将带来文化盲目认同的混乱局面。

当时不乏某些知识分子将只要带有“现代化”标签的文化就是正确的,是必须要学习和接受的。

但令人欣慰和庆幸的是,还有较为冷静和客观的观点,即认为每个国家的发展状态不同,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基础都是有差异的,不能等量齐观。

那么,中国如何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将自身传统文化作为接受场,去检验吸收西方现代化以充分实现带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此问题得到一部分知识分子群体较为普遍的关注。

即“对现实的改造必须利用好自己的文化传统,于是,重新认识研究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既是客观需要,也是主观上的要求,文化领域由此掀起一股不小的文化热”,而这种文化热,在文学层面上即是我们所要关注的寻根文学。

二、文化追求
从五四运动开始对传统文化的过激式的摒弃态度到革命时期的国家政治形态對文学领域的过度僵化再到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盲目批判,文化好像无意间与养育自己的土地渐行渐远。

但是,民族的恒定性以一种别样的生存方式、语言方式、思维方式等多重形式所存在,是不易轻易改变的,而这时重新审视和整顿中国的传统文化便有了迫切的当代意义。

由此“它开始采取挚爱的眼光,不挑剔的眼光,全面深入的理解生活的来龙去脉,变得心平气和宽厚博大。

而对民间文
化不加掩饰地流露出亲近的立场,无疑是体现出真正的精神交融。

”以阿城的代表性寻根文学作品《棋王》为例,通过描写“棋”这一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物象,以及对主人公王一生的达观人生所蕴含的有为与无为、阳极和阴负的相互转化中所暗含映射的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凸显中,实现了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有机结合,将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人生联系在一起,赋予其现代意义。

可见,寻根文学正是充分证明其文化追求是“现代观念不应是排斥出文化之列,相反则是应该以整个传统文化为深刻思想背景的。


三、寻根意识
还是以阿城的《棋王》为例,通过集中书写主人公王一生的人生境遇,从而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

较为突出的是其达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顽强精神。

在王一生所生活的“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年代,其最基本的个人温饱问题都尚不能解决,风餐露宿,往往现实生活中基本物质需求都难以满足的人更是难以有所谓的精神需求,但王一生却有着自己的独立的生存方式和令人惊叹的顽强的生命力。

这与其达观的人生观不计较得失名利的淡然之心是分不开的。

“像他这种小人物好似狂风中的沙粒,要在不能白主的命运中获得意义和价值,唯一的力量只能来白于内心,寻求自身精神的平衡与充实。

”的确得不到物质上的满足却依然潇洒坦然,没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是难以做到的,这种精神和心理状态无疑是与道家思想所提倡的处世不惊、怡然自得的身心状态相切合。

同时在王一生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中还充分体现出道济思想无为和无不为的精神内涵。

譬如小说中王一生没有什么令人称道的丰功伟绩,也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但他却能够在纷乱的车站拥攘的人群中,依然能够沉心静气去兴致勃勃地找人下棋,又能够从自己的人生命运中悟出“若对手盛,则以柔化之。

若要在化的同时,造成克势。

这势要你造,需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是道……”这段对王一生的描写“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黑黑的似俯视大干世界,茫茫宇宙。

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让人脸热。

”作者正是力求将道家思想推崇的无为思想、生命与宇宙之反向对照与思考、阴柔阳刚之转化、笑对苦难之豁达心态孕育在作品之中,从而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精神相结合,并赋予其现代意义,实现寻根文学真正价值之所在。

四、审美形态
寻根文学虽然主动且有意识地去接近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但却并没有将主要精力放置与“故纸堆”之,而只是寻求在非文字的状态下“在民间生活里拯救和发掘那些险遭埋没的、原始的、粗俗的习俗、风尚和传说。

在80年代的中国当代社会,经济现代化实现与发展成为中国崛起屹立于世界国际舞台的必要之举,经济的发展却无意间加重了功利主义气息。

人们开始追求快节奏的生存方式,迫切渴望得到周围环境的认同和所谓功利性片面化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但《棋王》中的王一生,却能够以高度的纯粹之心和不计名利的达观人生态度追寻精神愉悦和内心满足,执着于棋道而无所谓真正的棋王。

参考文献:
[1]陈思和,文化寻根意识与文学实验[J]《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一版1999.9.
[2]陈思和,寻根文学的南北呼应:《棋王》与《爸爸爸》[J]《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一版1999.9.
[3]洪子城,寻根与小说意识形态[J]《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一版19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