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儒林外史导学案第一课时-.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儒林外史》导学案
第一课时
班级:小组:姓名:等级:
【课标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
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
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
言。
【学习目标】
大体了解作者、作品。
【自读感知】
自读学案与名著,了解作者简介及作品基本内容。
资料链接:
一、关于作者
吴敬梓( 1701— 1754),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移家南京后自号
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科第家声从来美”的科举世家。曾祖一辈,兄弟五人,四人中进士,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十五年( 1658)殿试第三名,俗称探花,官至翰林院
侍读,提督顺天学政。祖父一辈,族祖父吴晟是康熙十五年( 1676)进士,吴昺
是康熙三十年( 1691)殿试第二名,俗称榜眼。但到了父辈逐步中落,父吴霖起,
拔贡,曾为赣榆县教谕,是个清贫的学官。二、结构
现在通行的《儒林外史》共有56 回。对于它的结构,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总体上看来,整部书是一个首尾呼应的回环式结构。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可以看做是总纲,点明主题和创
作意图;第 56 回则借“幽榜”回应“楔子”,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从第二回到第五十五回是书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从明宪宗成化(1465— 1487)末年写到神宗万历二十三年( 1595)为止,一百年间几代士人风
格迥异的命运遭际。这一部分与其他长篇小说不同,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人公,往往一回或者几回描写一个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互为引子,像串糖葫芦一
串在一起,造了一种“全无主干,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
俱起,亦与其去俱,云篇,同短制”(迅《中国小史略》)的形式。
又可大致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自第二回起至三十回,主要描写科制
度“ 索”下的文人,以二(周、范)、二王(王德、王仁)、二
(生、生)、二娄以及蘧公、修、二先生、匡超人、牛浦郎等
人代表,暴露科制度下文士于“功名富”的痴迷和无聊名士攀附、
附庸雅的无耻行径。第二部分,自三十一回起到四十六回,主要写作者想的
理想人物。作者着重写了三个中心:修祭泰伯祠,奏青城,送三山。
三个中心,塑造了杜少卿、衡山、庄光、虞育德、云仙等真儒名的
形象。自四十七回至五十五回止,描写那帮持文运的“星君”消散之后,剩下
的只是一派荒凉和寂寥,社会气更加劣,一代不如一代。惟有几个市井奇人,勉力持,也只能算是前余音了。
三、主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除了楔子写元明易代王冕的故事外,正文从明宗成
化 (1465-1487) 末年写到神宗万二十三年 (1595) 止。其,小展示的是 18 世清代
中叶的文人生活俗画。期以来,学界《儒林外史》的主是“反科”或者揭露儒林群丑,80 年代以后,很多学者种看法是肤浅的、不全面的,没有深入揭示作品的本。确
如此,从表面上看,作品
描写了一大批汲汲于功名的迂腐儒生,他的可笑、无聊、迂腐朽拙,都是拜“八股取士”之所;作者也借王冕之口八股科作了批判性的言,“将来
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都看得了” ,必将使一代文人受厄。但是作者笔下一批无聊文士有静、生那卑劣的,有王太守、知那暴的官,有王玉那被封建道德扭曲了人性的秀才;更有一真儒真名士,以“立身” 旨,希望“修身以立道”,或者淡泊名利,居自
,或者放浪形骸、流文雅,他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士人的典型,表了作者文人
出路的思考。些人物自然都不是“反科” 一主所能容的,当然也不是什么“儒林
群丑”。
四、小刻画的人物形象
小人物众多,没有一个中心人物。按照作者的作主旨,大致可以分四:
1.八股文士
人物以周、范、二先生、匡超人和王玉等代表,他出身
寒,天性淳良,但大都醉心于八股,藉以求功名富,因而得可悲可笑。他有的皓首,空虚麻木;有的醉心“ 政”,酸腐;有的拙朴,以身殉教⋯⋯
周是第一个出的子,他沿着“童生──秀才── 人── 士”的科
梯向上爬,到了六十是老童生,一无所能,只能靠开授徒几个生
。在薛家集新开,年的新秀才梅玖知道他不是秀才,于是他百般嘲弄,极尽奚落之能事。他“ 上羞得一白一”,但不敢反唇相。因在
科代,功名是一个人个体价的直接体,有了功名,你就有了富
、地位,没有功名,只能遭人白眼,甚至都没有。因此,他只能“捺
定性子”,逆来受。秀才的科名就可以把他在脚底下,“ ”的人老
王惠,在他面前更是可以跋扈了。王人神气十足、拿腔作、趾高气,
“ 、、、肉,堆春台”;周只能恭恭敬敬,“一碟老菜叶、一水”
下饭,鲜明的对照,把周进的地位和处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后来,塾师的饭碗丢掉了,只好替一伙商人去记账。当他到省城参观贡院时,大半生的辛酸和苦楚一起涌上心头,“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的不醒人事”,醒来后大哭一场,“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作者抓住这一不寻常的举动,把犀
利的笔锋深入他精神的最深处,以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揭露了八股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不过,他的命运却忽然有了转机,先后中了举人、进士,升了御史,又钦点广东学道。一朝发达,处境顿时大变,奚落过他的梅玖
冒称是他的学生,他在村塾中写下的对联,被恭恭敬敬地揭下来裱好,薛家集也
供奉起他的“长生禄位”。这些细节,说明在科举制度下,衡量个体价值的尺度已经
完全功利化、物质化了,整个社会陷入了对功名富贵的狂热迷信之中。
如果说周进和范进是八股举业的实践者的话,马二先生就是一个维护八股举
业的理论家和宣传家了。他是一个正派人物,古道热肠,乐于助人,先是帮蘧公孙
销赃弥祸,后又资助匡超人返乡行孝,即使骗过他的洪憨仙,他也仗义疏财,为其
装殓送殡。但是在八股制度毒害下,他的智能被严重败坏了。他屡试不第,却对八
股举业情有独钟,无怨无悔,甚至热情宣传八股制度,他认为“用文章取士,这是
极好的法则”,“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是夫子在而今,也
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他把全部精力献给了八
股选政,并有自己一套选文、批注的见解,比如“大约文章既不可带注疏气,尤不
可带词赋气”,“文章总以理法为主”等等,这套文思定势使他的精神世界一片
荒芜,审美情趣枯燥乏味,在游览西湖的时候,面对“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他头脑中除了八股文那些套语之外,已经没有别的词汇。在这个人物身上,
集中体现了八股愚民的恶果。
与其类似的一个可怜又可悲的人物是王玉辉,他自言是个“迂拙的人”,做
了三十年秀才,清贫自甘,并不贪图功名富贵,但却是个礼教的虔诚信奉者。他
“生平立的有个志向,要纂三部书嘉惠来学”,立意为封建礼教增砖添瓦。更有
甚者,他把程朱理学“教养里面的辞藻”当了真,竟然赞成女儿为夫殉葬。礼教
之毒,深入骨髓。与伪君子相比,这是一位迂拙诚笃的“古君子”,作者对他的
人品是有所肯定的,他并没有拿女儿的死谋求名利,在“理”与“情”之间,他
也始终处在矛盾之中。如此善良的人,却在死板僵化的理学教条驱使下做出了
残忍的事情,不由得不让人扼腕叹息。
2.所谓“名士”
这是一帮科举制度的派生物,他们或者科场败北,或者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登入
仕途,于是就效法古人,结诗社、写斗方、附庸风雅,充当名士。表面上风流
不羁,实际上却是借此邀声盗名,“曲线” 获取功名富贵。这些人物主要有三组,围绕三次诗酒“盛会”展开描绘:湖州莺脰湖高士集会、杭州西湖斗方诗会、南
京莫愁湖“定梨园榜”。文人雅集,觥筹交错,诗酒流连,本是极风雅之事,历
史上的兰亭集会、醉翁亭集会等著名盛会,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坛佳话。但是,
《儒林外史》中的三次聚会,却是如此滑稽可笑。
富家子弟娄三娄四公子,“因科名蹭蹬,不得早年中鼎甲,入翰林,激成了一
肚子牢骚不平”,在京师呆得无聊,返回故里,无意中碰到与自己见解相同的
读书君子,于是引以为知音,起了“求贤访道”的雅兴,于是一伙“名士” ( 杨执中、权勿用、牛布衣、陈和甫、张铁臂、蘧公孙等人 ) 聚集在他们周围,凑成了一个莺脰
湖高士集会。二娄的心地倒也纯良,也颇有些真名士的习气和风度,
待人诚朴、谦虚恭谨,对待杨执中、权勿用,也是真心礼遇,不求酬报,可谓“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