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人才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人才观研究

三国是一个风起云涌、龙腾虎跃的时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维持,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功不可没。《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君主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因而千方百计地网罗人才,并通过对人才的使用,即“取才”与“用才”两方面,在军事政治斗争中赢得了优势,从而为霸业奠定基础。

一、取才之道

人才的选取包括两个重要的内容:一是人才选取的方式和途径;二是人才选取的标准。《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对于人才的选取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着相似的地方,与此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至于对人才的定义,对人才选取的标准,三国君主在吸取前人优秀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开拓和创新。

(一)人才的获得

《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君主对于人才都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希望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来招揽人才,因此人才的选取方式和途径就显得极为多样化。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公开招募

公开的人才招募,是获得人才最为快捷的途径和方式。《三国演义》第五回写到:“操大喜。于是先发矫文,驰报各道,然后招集义兵,竖起招兵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二字。不数日间,应募之士,如雨骈集。”[][1]通过此次招募,李典、乐进、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人纷纷来投,通过此举,曹操获得了一批优秀的文臣武将。《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写到:“孙权自孙策死后,据住江东,承父兄基业,广纳贤士,开宾馆于吴会,命顾雍、张绒延接四方宾客。”[][2]通过开设“招贤馆”,孙权以这种公开招募的方式,数年的时间,严峻、薛综、程秉、朱桓、陆绩、凌统等人皆至江东,又得良将数人,吕蒙、陆逊、徐盛、潘璋、丁奉等人。文臣武将,纷纷来投,江东可谓人才鼎盛。这就是公开招募带来的效果。

2.相互举荐

人才间的相互举荐,是人才获取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碧眼儿坐领江东”,孙权在询问周瑜以何策守江东之时,周瑜回答道:“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3]遂向其举荐鲁肃,而在鲁肃与孙权同榻而卧之后,鲁肃又向孙权举荐了诸葛瑾。除此之外,张纮举荐顾雍,吕蒙举荐陆逊等等,东吴形成了良好的举荐之风。《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元直回马荐诸葛”[][4],徐庶因其母为曹操所囚,曹操假借徐母之名,驰书来招,因而徐庶只好前往许都救其母,而为了报答刘备,回马举荐了“得之可安天下”的卧龙先生。

3.前往聘请

采取这种方式来获取人才,最成功的非刘备莫属了。《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讲到刘玄德三顾草庐,用自己的诚心打动了诸葛孔明,得到了拥有“经纶济世之才”。“三顾茅庐”这一故事也为后人所传诵。《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周瑜将张昭、张纮举荐给孙策之后这样写到:“策喜,即便令人赍礼往聘,俱辞不至。策乃亲到其家,与语大悦,力聘之,二人许允。”[][5]孙策亲自前往聘请,得以获得二人的许诺,答应出山辅佐。亲自前往聘请,使得人才感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君主通过此法往往比较容易获得人才,并使之竭力为自身霸业服务。

4.招降纳叛

战争双方在进行军事斗争的时候,总是会存在俘获对方将领的情况,到最后为自己所用。两军对战,双方将士必将竭尽所能,展现自己的政治军事才能,曹操就善于抓住这种机会来寻觅人才。每次敌将被俘,曹操总是亲释其缚,待之甚厚。曹操通过这种手段,使得像

张辽、徐晃、许褚等许多猛将都归其帐下。

5.提拔重用

除了向外寻求人才之外,三国君主还十分关注自己的阵营,努力在自己的阵营中发现人才,通过提拔和重用的方式使得人才的才能得到比较大的发挥。孙权善于举贤用能,东吴的四大都督的重用便是很好的例子。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这四大都督,的确称得上是东吴的非凡人物,正是由于孙权的提拔和重用,才得以破魏蜀数次来犯而保江东基业。曹操也是一个善于提拔和重用人才的人,对于那些特别有才的人,往往能够给予重用。乐进初投曹操之时,仅仅只是一个帐前吏,于禁投靠之时,也只是一个点军司马,但最后都因功勋卓著而升至校尉。

(二)取才的标准

《三国演义》在继承前人优秀的取才的标准基础上,在对待人才的德与才的问题上进行了一定意义上的创新。在德与才的相互关系上,对三国人才进行区分:德才兼备者为上、德平才著者次之、有才无德者为下 [][6]。将人才进行层次的划分,反应了小说取才的标准。

德行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十分看重的,人才第一个需要具备的素质。虽然蜀汉政权最终为魏所灭,却受到了作者极力的赞颂。虽然刘备白手起家,最后却能够建立蜀汉政权与曹魏、孙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受到了文臣武将的鼎力相助,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美好的道德品行。而在三国众多的谋士当中,诸葛亮得到了格外的宣扬,而刘备对他也是完全信任和重用,就是因为他有着一颗“赤胆忠心”,有着为了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美好德行。与此同时,诸葛亮在提拔人才的时候也是需要以德行为优先考虑的条件的。比如姜维,由于他“既有胆义,深解兵意,且心存汉室,才兼于人”[][7],所以他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并委以重任。相反,那些有才无德的人,诸葛亮却是坚决予以清除的,李严便是其中一个。

由于三国时期诸侯割据,要想取得霸业就必须要靠智谋,而智谋出自于人才,因而君主对人才是极度渴望的。虽然曹操提出唯才是举,只要有才无德也无妨,但许多有才无德之人道最后都没有善终。像吕布这样的勇猛之人,却最终为曹操所杀。而庞统这个才学之士也因德行上的缺失而没有得到重用。

除了德行,三国取才强调的就是个人独特的才华。盖因诸葛孔明有经天纬地之才,刘备才会放下身段“三顾茅庐”将其“取”来,也正是凭借着孔明之才,刘备才得以从“无立锥之地”到“建立蜀汉政权,三分天下”。曹操选拔人才,曾于建安十五年、建安十九年和建安二十二年三次颁布“求贤令”,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的人才政策。在曹操看来,“负侮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8]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有才能就可以任用。由此可见,才能是取才的一个重要标准。

二、用才之道

清朝史学家赵翼说:“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9]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曹刘孙三国君主对人才都很重视,但其所用之法概不相同,曹操用权术,刘备用性情,孙氏兄弟用意气。通观《三国演义》之用才,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曹操用才

三国之中,说到用人最为成功的非曹操莫属了。早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时,曹操就已经展现出他对人才的卓越认识。在关于如何雄起的问题上,曹操指出“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10],他认为只要自己任用天下有才之人,用道去驾驭他们,让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