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生活化的实施路径探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学生活化的实施路径探析

【摘要】实践证明,历史教学生活化是历史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方向。其实施路径是:在认识历史现象问题上,借助学生生活经验理解历史现象,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在探究历史方面,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历史细节,探索历史,根据生活范型,掌握探究方法;在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方面,设置开放性作业,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生活化生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080-03

随着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持续发展,我们愈发认识到教学生活化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有的论者甚至提出“教学生活化是高中有效教学的根本途径。”所以,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历史教学生活化的实施路径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借助生活经验,走进历史,理解历史

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学生认识和理解历史的内在思维路径之一是“同化”,即以自己的知识图式和生活经验为依托去认识历史,

分析历史,把历史现象加以归类然后编码,整合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我们必须要巧妙恰当的借助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

1.迁移生活经验和知识,通过类比去体会认识理解历史现象

具体为:(1)引用谚语。在学习人民公社化运动时,需要揭示其弊端——绝对平均主义的危害。如果老师只进行枯燥的分析,效果是不理想的。通过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就可以入木三分的揭示绝对平均主义的危害,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深刻而生动的历史表象。(2)直接迁移生活经验。教师讲授经济全球化的意义时,若长篇大论口若悬河,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直接迁移学生的生活经验,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让学生谈谈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面用到哪些外国商品或服务,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概括经济全球化的重大意义。(3)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去认识历史现象。如高中历史选修4《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课,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内容,即达到中庸的恰当方法是“和而不同”,“和”是保持矛盾对立面的和谐,“同”是取消矛盾对立面的差异。孔子的这番思想深刻地揭示了自然、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但是如何让学生感受它的精妙之处,感受它的精神魅力呢?笔者列举了自然生态系统中狼和羊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提问:取消狼和羊这一矛盾对立面的差异,即狼不吃羊了,会天下太平、羊儿喜洋洋吗?学生在生物课上已经学过,兴趣盎然地回答:不会,羊儿没有了天敌,无需逃命,身体会退化,而且羊儿会过度

繁殖,最终影响羊这一种族的生存。教师继续引导,诱发学生思维:既然不能天下大同,那么强调狼和羊这一矛盾的斗争性和对抗性,会怎样?学生答:狼过度繁殖,羊的数量大量减少,最终狼也会无法解决温饱问题,甚至种族灭绝。在此基础上,学生深刻的理解了“和而不同”的内涵。

2.引用学生易为理解的社会生活事例,丰富学生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历史

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毕竟不足,在理解历史现象时,可以通过引用学生易为理解的社会生活事例,当然所谓“学生易为理解的社会生活事例”,是指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经验可以理解的事例,在此基础上丰富和构建学生生活经验,为下一步认识历史搭建“脚手架”。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罗马法能够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关键在于规定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这样的叙述无法让学生体会和认识罗马法的宏伟意义,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这种知识点比较遥远,需要教师提供思考通道,搭建“脚手架”。笔者在上课时,引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曾说过的话:“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最为经济;花自己的钱给别人办事,最有效率;花别人的钱为自己办事,最为浪费;花别人的钱为别人办事,最不负责任。”学生对这句话感同身受,深为信服。笔者趁机提出: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更能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极大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学生若有所思,豁然开朗。

二联系现实生活,分析历史,探究历史

1.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重要动力因子。如果能够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就能极大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1)强调历史与现实的因果关系,引起学生重视历史现象。教授《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时,笔者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引导: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与西方人有很大的差异,如电影《刮痧》中有个细节:由于两个孩子打架,许大同当着昆拉的面打了孩子一巴掌,后来他对昆拉说:“我打我的孩子是为了表示对你的尊重,是给你面子。”这里就涉及东西方家长对孩子的态度问题。中国人把孩子当做私有财产,我打他,是我的事,你管不着。但在昆拉看来,打人是犯法的,无论打的是谁。又如里根身为总统,而他的儿子却在职业登记所里寻找职业,这在中国传统观念看来是难以想象的。学生听了这些有趣的事例后热烈讨论,老师话题一转:今天我们中国人的观念与西方人的观念截然不同与什么思想有

关?学生踊跃回答:儒家思想的影响。就这样,师生带着深厚的兴趣开始了对儒家思想的探索。(2)把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找准切入点,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感到亲近、新奇,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讲授《罗斯福新政》一课,可以让学生想一想我国政府为了应对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会回答: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即建设“铁公机”(铁路、公路、机场);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

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等。老师继续提问:罗斯福新政中有哪些措施与上述措施类似?经过与现实生活经验的鲜明对比,学生自然会对罗斯福新政中相应措施有深刻的认识。老师深入引导探究: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样的作用?联系现实生活,学生容易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还有一种方法是比较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的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他们的差异,从而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如讲授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本来这一课比较单调枯燥难以打动学生。教师可以出示鲜活的材料展示现代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的操作方式,然后让学生以课本为依据探究古代中国农业的生产方式。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差异?我们从中会得到哪些启示?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把,学生完全可以得出结论,形成差异的原因有:生产力水平,生产工具,生产资料所有制,科学技术发展程度等。启示有: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等。将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激活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体性,让他们的生命随着知识的积累而成长。

2.还原历史细节,构建生活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调动自身经验进行对历史的思考、探究

按照建构主义的认知规律,学生在客观上和本能上也是会迁移自身生活经验来了解历史现象的,但是由于我们的历史教材在叙事时往往简明扼要,缺乏历史的细节,是概括性的,这在客观上给学生迁移经验带来了障碍。如历史课本在讲述分封制时,只是概括的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