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科学 第5节 体温的控制 教案(教学设计)

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科学 第5节 体温的控制 教案(教学设计)

第5节体温的控制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体温恒定的意义。

2.了解产热与散热的部位、方式、方法。

3. 表述体温调节的过程。

4. 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数据绘制图表来说明产热的部位及产热的多少。

2.通过一系列的交流活动,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验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形成学好科学的强烈愿望。

产热和散热的平衡调节。

体温调节控制。

地球上的气温可高至56.8 ℃,低至零下89.2 ℃。

而目前人类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那么在不同的环境中,人是怎样来控制自己的体温的呢?一、恒定的体温复习与思考:1、哪些动物是恒温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2、恒温动物的体温是恒定不变的吗?A、鸟类和哺乳类是恒温动物,可以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中保持相对温度的体温。

B、恒温动物的体温不是恒定不变的,是指它们变温的幅度不大,在一定限度内几乎与外界温度无直接的关系。

【思考】维持恒定的体温有什么好处?A、保持正常的体温是动物进行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

体温过高和过低,都会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严重时导致动物的死亡。

因此恒定的体温对动物体具有重要意义。

B、高而恒定的体温可以减少生物对环境的依赖性,摆脱环境的限制,扩大生存空间。

C、能适应恶劣环境,无论天气如何,只要体温恒定就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人体体温的探究测定人体体温的位置:直肠、口腔、腋窝思考:下表是在某位身体健康的初中二年级学生身上测得的三个温度值(在同一时刻测得的),从测量的部位来说,你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呢?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36.4 °C 36.9°C 37.3 °C结论:同一个人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是有所不同的。

思考与探究:在健康状态下,你的体温是恒定不变的吗?如何验证你的想法?猜想1、体温恒定不变猜想2、体温相对恒定,变化不大。

猜想3、体温在某个季节相对恒定。

体温平衡调节教学设计

体温平衡调节教学设计

体温平衡调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体温平衡调节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身体如何通过各种机制维持体温平衡,并学习如何保持身体正常的体温。

二、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10分钟)将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体温和体温调节的知识,例如人体的正常体温是多少,以及体温升高或降低时会出现哪些症状等。

询问学生如何感受体温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20分钟)介绍体温调节的机制,包括两种反应:体温升高时的散热和体温降低时的产热。

①体温升高时的散热机制:人体可以通过出汗和扩张血管的方式将多余热量散发出去,从而降低体温。

详细讲解出汗和扩张血管的原理和作用。

②体温降低时的产热机制:当体温过低时,人体会通过代谢率的提高和肌肉收缩产生热量,从而提高体温。

解释代谢率和肌肉收缩产生热量的机制。

3. 实验演示(30分钟)进行一次关于体温调节的实验演示。

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温度计、一些冷水和一些热水。

教师首先测量学生体温,记录下来。

然后,让学生将一只手浸入冷水中,另一只手浸入热水中,并注意体温的变化。

最后再次测量学生体温,观察体温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体温如何调节的。

4.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探讨其他和体温调节相关的问题,如高热环境下的体温调节、寒冷环境下的体温调节等。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然后向全班分享。

5. 总结归纳(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体温调节的重要性。

回顾自己在实验中的观察和体验,进一步加深对体温调节的理解。

三、教学资源:1. PPT2. 温度计3. 冷水和热水四、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等。

2.讨论参与情况: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中的参与情况,评价其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反馈调查:通过问卷或口头反馈向学生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理解程度和学习兴趣。

五、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自行查找资料了解其他和体温调节相关的内容,如发烧的原因和处理方法等。

《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

《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

《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描述体温调节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2.说明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3.理解体温调节的中枢及各种调节方式;4.讨论体温调节失衡的疾病及相应的治疗。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当我们生病发烧时,身体是如何通过自身机制来降低体温的呢?2.学生自由发言,讲述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3.教师总结并引入主题: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身体是如何通过调节体温来保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

(二)教学内容:1.体温调节的中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提问: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引导学生了解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

2.体温调节方式及其作用(1)教师介绍:我们的身体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来调节体温。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神经调节是如何起作用的。

(2)教师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散热反应和产热反应的机理。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激素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

并提问:这些激素是如何升高或降低体温的?引导学生从激素对代谢的影响角度去理解。

3.体温调节失衡的疾病及治疗(1)教师介绍:当身体的体温调节机制出现故障时,就会出现一些疾病。

比如,发热和低温症。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发热和低温症会对身体造成什么影响?并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举例说明。

(3)教师简要介绍治疗方法和原则,如退烧药、升温措施等。

(三)课堂活动与讨论:1.分组讨论:请小组内成员讨论并总结体温调节的过程及各种调节方式的作用。

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发言。

2.分享与交流: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可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体温调节的中枢、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方式及作用、体温调节失衡的疾病及治疗等。

2.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并提问,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和解答。

体温的控制教学设计

体温的控制教学设计

体温的控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体温的控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人体体温的生成和调节机制。

学生能够掌握体温调节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护自己和他人健康、注重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乐于合作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体温的生成机制:代谢、运动、食物消化等产生的热量。

2.体温的调节机制:中枢调节、末梢调节。

3.体温调节的主要方法和措施:增减衣物、调节室温、科学饮食、适度运动等。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5分钟)1.显示一张人体温度调节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2.引出“体温调节”这个概念,并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人体需要调节体温?Step 2 学习体温的生成机制(20分钟)1.分小组讨论并展示结果,回答问题:人体体温是如何产生的?2.教师梳理学生回答的关键点,并进行知识点的讲解。

Step 3 学习体温的调节机制(30分钟)1.分小组进行观察实验:用温度计测量体温,并记录测得的数据。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总结体温的调节机制并进行展示。

Step 4 学习体温调节的方法和措施(30分钟)1.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体温情况下的体温调节方法。

例如:在寒冷环境下如何增加体温,在炎热环境下如何降低体温等。

2.学生展示扮演情景和给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3.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给予点评和指导。

Step 5 拓展练习(20分钟)1.出示一些常见的体温调节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并给出解决办法。

2.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练习,然后交流并讨论各自的解决方案。

Step 6 归纳总结(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主动提问和教师解答。

四、教学反思:1.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形式,学生互相合作、分享和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体温调节教学设计

体温调节教学设计

3.5 体温的控制一、教学目标1、了解体温及体温恒定的意义。

2、了解产热与散热的部位、方式及过程。

3、了解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

4、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产热与散热的平衡调节。

难点: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

二、教学设计课前预习作业,完成下表。

1、新课引入照片:冬眠的青蛙。

问1:青蛙为什么会冬眠?答:……变温(冷血)动物问2:人会冬眠吗?答:不会。

问3:两者有何本质区别,导致青蛙冬眠,而人不冬眠?答:人的体温恒定,恒温动物。

【设计意图】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做合理的适当的引导,避免填鸭式教学。

通过合理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2、新课教学(1)恒定的体温问4:恒定的体温?你对恒定二字的理解?答:学生的回答可能各种各样。

教师不作任何评价随即展示课前要学生完成的任务。

家庭成员一日内体温变化调查表(口腔温度)成员上午6h上午10h中午12h下午2h傍晚6h晚上9h母亲37.0℃37.2 ℃37.3℃37.4℃37.2 ℃37.1℃父亲36.8℃37.0℃37.1℃37.3 ℃37.1℃36.9 ℃自己37.1 ℃37.3 ℃37.4 ℃37.5 ℃37.3 ℃37.1 ℃数形转换学生小结:体温恒定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恒定,而非恒定在某一温度。

【设计意图】1.要防止前知识对新学知识的影响:在科学或数学教学中,“恒定”一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表示一成不变。

2.此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测量,自己感知体温恒定的含义,相较于老师直接告知,效果更好,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也可以促使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体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3.数形转换能力是目前很多学生所不具备的。

【继续活动】展示更多学生所测量的体温(有目的展示,寻找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数据),然后让学生比较,尝试得出一些结论。

注意:1.数据一定要有代表性。

2.数据要尽可能多。

体温调节教学设计1公开课

体温调节教学设计1公开课
什么?
问4:如何保持体温恒定?
问5:机体如何调控产热和散散热量
构建模型1:高温下的体温调节过程
构建模型2:寒冷下的体温调节过程完善模型:体温调节模型
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生物
年级
ι¾―>
学期
秋季
课题
体温调节
教科书
书名: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
出版社: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日期:2023年1月
教学目标
1.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联系。
2.阐述体温调节的过程和意义,阐明神经-体液共同调节以维持内环境稳态,进一步建立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念。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通过生活情境为导入,以体温调节为例,描述神经一体液调节共同维持内环境稳态,培养模型构建能力。
教学难点:构建体温调节模型,说明机体不同器官、系统协调统一地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问题驱动
教学目的
今夏连续高温,各地医院收治了许多热射病病人
问1:人体正常体温的范围是什
么?
问2:体温正常有何意义?
明确体温概念界定、
体温恒定的意义
热射病急救措施
问3:采用这些急救方法的原理是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体温及其调节》教学设计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体温及其调节》教学设计

体温及其调节
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

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基础是新陈代谢,恒定的体温是新陈代谢的基础。

体温过低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使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发生紊乱,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

所以相对恒定的体温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
必要条件。

体温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中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的调节,使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的平衡。

人体内温度的变化可以通过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的温度感受器来感受。

温度感受器分为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

在寒冷环境中,寒冷刺激了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作用,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中的血流量,从而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骨骼肌会不自主战栗,使产热量增加;促进肾腺的分泌活动,使体内肾上腺素的含量增加,导致体内代谢活动加强,总之,冷觉感受器感觉寒冷刺激后,将兴奋传到体温调节中枢产生的效应是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从而使体温上升。

当人处于炎热环境中时,温觉感受器兴奋并将兴奋传到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体,使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液流量,升高皮肤温度,有利于热量的散失。

同时汗液的分泌也会增多,通
过水分的蒸发来增加散热量。

必修三体温调节教学设计

必修三体温调节教学设计

必修三体温调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的体温调节机制;2.掌握人体体温调节的方法与途径;3.了解体温异常对健康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5.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体温调节的机制和途径,以及体温异常对健康的影响;2.体温调节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三、教学内容1.体温的概念和意义a.体温的定义与测量方法;b.体温在维持人体生理功能和健康状态中的重要性。

2.体温调节的机制a.体温调节中枢的位置与作用;b.体温调节中的热产生和散热机制;c.人体对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3.体温调节的途径a.皮肤散热;b.呼吸散热;c.汗腺分泌和蒸发;d.血管调节。

4.体温异常的影响a.高温、低温和持续性体温升高对生理功能和健康的影响;b.如何预防和处理体温异常。

5.实验设计与探究a.观察并记录不同环境温度下人体对外界温度变化的反应;b.观察并记录不同活动强度下人体体温的变化;c.使用实验数据进行结果分析。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体温调节的机制和途径,强调相关知识点的重要性和应用;2.实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体温调节的过程,培养其实验和观察能力;3.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分析,促进交流和学习;4.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体温异常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资源1.教科书和参考书籍;2.实验器材和实验用品;3.多媒体投影仪。

六、教学评价1.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2.小组讨论记录:对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进行记录和评价;3.提问与回答: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4.个人表现评价:结合平时的表现和课堂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发展。

体温调节的教学设计

体温调节的教学设计

体温调节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体温的常识和意义;2、掌握体温调节的生理调节过程;3、培养学生对人体科学的探索精神教学重点:体温的意义及其生理调节过程教学难点:体温的调节教学模式:讲授教学手段:讲授、PPT教学安排:一学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好,现在已经开始了我们冬天之旅了冬天的最大特点是什么?那夏天呢?地球上的气温可高至60℃,低至零下70℃人类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在不同的环境中,人是怎样维持体温恒定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人体在这里的奥秘二、复习:首先我们用三个问题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知识:1)带婴儿看病时,为什么要等他们停止哭闹几分之后再给他们量体温?答:婴幼儿哭闹会使体温升高,因此要等他们停止哭闹几分后,再给他们量体温2)什么是体温?答:人身体内部的温度3)体温是恒定不变的吗?答: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在狭小的范围内变动大家都知道,人的体温过低或者过高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1)低于28℃时,人会丧失意识2)低于22℃时,可能导致死亡3)高于41℃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出现说胡话,神志不清等症状4)高于43℃时,有生命危险5)成年人体温每升高1℃,心率每分钟增加10次,儿童可增加15次由此可知,体温相对恒定对人体是非常重要的!从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的体温来源于来源于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使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紊乱,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所以说,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三、新课:思考:有人说“春捂秋冻”有益健康;也有人讲“知冷知暖”不会生病?哪一种说法更有道理?我相信同学们在学习完这节课后就会有答案人们的体温总是要保持在37℃左右,一般我们会通过增减衣服来保持体温恒定,而另一种就是人体自身的调节到底是怎样调节的呢?现在进入我们今天的主题:体温的调节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是——下丘脑温度感受器的分布: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温度感受器的种类:1)对温觉敏感的温觉感受器2)对冷觉敏感的冷觉感受器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而这种动态平衡是靠完善的体温调节结构和功能来实现的问题:A、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无限的吗?人如果长时间停留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会怎样?B、体温升高或降低,对人体只有害而无益吗?练习:1)人在发烧时食欲差的最根本原因A、胃不能及时排空B、摄入食物未被消化C、体温超过37℃消化酶活性受到影响D、大肠内积存着食物残渣2)中暑的根本原因是A、在炎热环境中偶尔着凉B、环境温度过高,体内热量散发不出去C、由于气温过高,人体出汗过多D、人体不能适应外界气温的突然升高3)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在治愈后,夏季要比烧伤前怕热,这是因为皮肤烧伤了A、大量神经末梢B、皮下脂肪组织C、大量汗腺D、皮脂腺四、板书第五节体温的控制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体温恒定的意义了解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说出产热与散热的的主要部位、方式与过程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体温计的使用能够对调查数据分析、对比得出产热、散热的主要部位、方式和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人的体温过高或过低并非一定是坏事,应辩证对待重点:产热与散热的平衡调节难点: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通过组织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活动、阅读、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及小组合作等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的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1、恒温动物:可以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保持相应体温的动物如狮子和鹰2、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环境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如鱼、青蛙和乌龟3、鸟类和哺乳类都恒定体温是动物进行正常新陈代射的基本条件可以扩大动物生存的空间适应恶劣的环境2、体温测量可在直肠、口腔、腋窝等处进行,同一个人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而言,直肠处的体温略高于口腔处的体温略高于腋窝处的体温所以我们要准确测量人体的体温最准确的方法是要测量人体内的温度,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无法作到,所以我们一般选舌下作为测量温度的位置3、怎样准确读取体温计的读数?根据动画的要求4、注意实验时的安全,防止损坏体温计指导学生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1.分析一个人不同时段的体温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2.分析一个家庭的体温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3.分析同一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的个人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1.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一般不超过一度2.不同年龄的人体温有差异,一般年轻者体温高于年老者3.性别不同体温有差异,一般女子体温比男子略高,傍晚体温略高于早晨;小孩体温略高于成人4.体温会因活动量、精神状态、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等等5.人的同一部位不同时间里的体温是有所不同的;中午的体温要高而早晚的体温相对较低散热的方式主要有皮肤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散热两种人体有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直接散发出取得,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当外界温度下降时,皮肤内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随之减少;相反,当外界温度上升时,则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散热也随之增加但在炎热的夏天,主要的散热方式是汗液蒸发散热,此时皮肤的直接散热已远远不能达到满足直接散热--通过热传递散热,取决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而皮肤的温度可以通过血流量来控制蒸发散热——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时,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2、皮肤散热的方式包括:皮肤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散热3、皮肤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皮肤的温度可以通过血流量控制进一步猜测当散热>产热、散热随堂练习课后练习。

《7.体温调节》教学设计(宁 夏县级优课)

《7.体温调节》教学设计(宁 夏县级优课)

第二单元第四节体温调节
1.知识与技能:
⑴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⑵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⑴描述体温调节。

⑵举例说明体温相对恒定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自身健康。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人体体温调节。

2.教学难点
人体的体温调节分析。

三、课时安排
1学时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2.4 体温调节
一、人体的体温
二、人体体温平衡的原理
三、人体体温调节机制
四、体温恒定的意义。

《体温的控制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体温的控制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体温的控制》导学案一、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修的主题是《体温的控制》。

体温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了解体温的控制对于保持健康非常重要。

在这节课上,我们将进修体温的调节机制,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如何合理控制体温。

二、知识点讲解1. 体温的调节机制人体的体温是由大脑中的下丘脑调节的。

当体温过高时,身体会通过出汗、扩张毛细血管等方式来散热;当体温过低时,身体会通过收缩毛细血管、颤抖等方式来保持体温。

这种自动调节的过程就是体温的调节机制。

2. 合理控制体温的方法在夏天,我们可以通过多喝水、穿着透气衣物、避免暴晒等方式来降低体温;在冬天,我们可以通过穿厚衣服、多喝热水、加强锻炼等方式来保持体温。

此外,当感冒发烧时,可以适当服用退烧药或物理降温法来控制体温。

三、案例分析小明在夏天外出玩耍时,由于平昔暴晒在太阳下,导致体温过高,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

这时,他应该怎么做才能降低体温呢?解决方法:小明应该立即找个阴凉处休息,喝一些清凉的水,可以用湿毛巾敷在额头上,帮助散热。

同时,可以适当洗个凉水澡或者用风扇吹风来降低体温。

四、练习题1. 体温是由哪个部位来调节的?A. 大脑B. 心脏C. 肺部D. 肝脏2. 在夏天如何降低体温?A. 穿厚衣服B. 喝热水C. 多喝水、穿透气衣物、避免暴晒D. 避免运动3. 当感冒发烧时,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体温?A. 多喝酒B. 多吃辣椒C. 适当服用退烧药或物理降温法D. 不吃不喝等待自然降温五、总结通过今天的进修,我们了解了体温的调节机制以及如何合理控制体温。

希望大家能够在平时生活中注意保持体温的平衡,保持健康。

下节课我们将进修更多关于健康的知识,敬请等候!。

体温的调节 教学设计

体温的调节 教学设计

情景一:我们看到冬奥会赛场上的运动员,大汗淋漓,满脸通红。

而场边的观众们被风一吹,顿时瑟瑟发抖。

1.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
【问题1】为什么赛场上的运动员不觉得冷?
介绍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
【问题2】为什么被风一吹,观众们就觉得冷飕飕的?
介绍人体散热的方式
【结论】
情景二:不管是在不管赛场上的同学还是吹冷风的观众,体温一直都是相对稳定的。

【问题3】为什么人体能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结论】
人体体温之所以能维持在37度左右是通过调节上述器官的产热和散热实现的。

小结和课堂检测。

高中生物《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教案、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以下活动: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针对某一体温调节现象进行讨论。
2.讨论主题:如“运动时如何保持体温稳定”、“寒冷环境下如何防止体温过低”等。
3.互动交流:鼓励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观点,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4.汇报: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5.学生在认知和心理发展上存在差异,教学中需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体体温调节的基本原理、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体温调节相关激素的功能。
2.难点:体温调节机制的深入理解,尤其是产热和散热的平衡过程;实验操作中数据的准确记录和分析。
(二)教学设想
-在实验活动中,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教学评价设想: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5.教学拓展设想:
-结合生物学科的前沿动态,引入体温调节领域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医院、采访医生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体温调节在临床中的应用。
-组织学生参加生物学竞赛、科普讲座等,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生物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询问学生在生活中是否经历过体温异常的情况,如发烧、中暑等,让他们谈谈对这些现象的感受。

八年级科学上册 3.5 体温的控制教学设计3 (新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 3.5 体温的控制教学设计3 (新版)浙教版

《体温的控制》一、教材依据初中《科学》浙教版第三册第三章第五节《体温的控制》二、设计思想通过师生的教学互动,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从理论上使学生了解了各种有关体温的知识。

“授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点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

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本着“课程为本、追求实效、实践创新”的思想,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指导下,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的教学模式。

三、教材分析本章的主题是生命活动的调节,它是在学生已学过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以及生物体对环境影响所做出的相应反应。

本章内容以人为中心取材,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本节作为本章的最后一节,选取人体的体温为切入口,我认为选题选得很巧妙,体温的恒定是受激素和神经调节,也与动物的行为有关,编者通过选取“体温的控制”这个恰到好处的实例,有利于把前面所学知识相互联系,深化理解,加强综合,充分说明了人体在不停地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是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与本章的主题相呼应。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产热和散热的平衡调节。

教学难点:体温的调节与控制。

五、学情分析学生对体温的控制有体会,但认识欠深入细致,八年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所发展,抽象思维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他们已经能够根据对图表的分析,得出初步的简单的结论。

另外,对于这个内容来说学生平时也能从其它渠道了解有关信息。

但是有些的学生表达能力不强,他们已经自己意会了的东西往往很难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有的时候常常会想说而不敢说,或者是说不清楚。

要把一些感性认识转化到书面的理性认识。

六、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内容的目标为:知识与技能:1.了解体温恒定的意义;2.了解产热和散热的部位、方式及过程;3.了解脑干对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4.学会体温的测量;5.学会中暑的防治和处理。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教学设计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教学设计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体温的概念,包括表层温度和核心温度的含义及区别。

(2)阐述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及其生理意义。

(3)掌握体温调节的机制,包括产热和散热的途径及调节过程。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体温调节的实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理现象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增强学生对自身生理机能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体温的概念及相对恒定的意义。

(2)体温调节的过程和机制。

2、教学难点(1)体温调节过程中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协同作用。

(2)产热和散热平衡的动态变化。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体温的概念、体温调节的机制等重点知识,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与体温调节相关的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如发热、中暑等,让学生深入理解体温调节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体温调节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理过程。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注意过自己的体温变化?比如在运动后、发烧时。

(2)展示不同环境下人体的状态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体体温是如何保持相对稳定的。

2、新课讲授(1)体温的概念讲解表层温度和核心温度的定义,并举例说明,如皮肤温度属于表层温度,而肝脏、脑等器官的温度属于核心温度。

强调核心温度相对稳定,是衡量体温的重要指标。

(2)体温的相对恒定及其意义结合实例,说明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如365℃ 375℃。

分析体温相对恒定对人体新陈代谢、酶的活性等生理过程的重要意义。

(3)体温的调节产热介绍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如内脏、骨骼肌等。

体温调节教学设计教案

体温调节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体温调理(第周第课时)课型:新讲课编写人:审查人:生物构成员1、知道体温及体温恒定的意义。

教课目的2、知道产热与散热的部位、方式及过程;知道体温均衡的调理过程。

3、以体温调理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一致的整体。

教课要点体温调理的过程及意义。

教课难点体温调理的过程。

教法自主学习、指导学图文联合、自主学教具课件念书、联系实质法习、剖析合作研究点播过教案内容导学过程设计程课前达成:丈量家庭成员一日内上午 6 点、上午 10 点、正午 12 点、下午 3 点、夜晚 6 点、夜晚 9 点体温变化状况(腋窝温度),总结不一样年纪、不一样性别、同一个人不一样时间及同一个人不一样运动量时的体温差别。

( 一) 产热和散热的均衡1、体温:人体 ______的温度。

即 ______的温度。

2、体温的恒定:是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______的结果(看 P23图 1-2-10 )。

自3、人体热量的根源:各组织器官进行 ______时可产生热主量(主假如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严寒环境中的 ______,学为机体供给一个迅速的产热源。

习4、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 ______、______、______。

机体在寂静时以 ______产热量最大,劳动或运动时, ______成为主要的产热组织。

5、人体散热的主要部位是 _____,其次还有呼吸、排尿和排便等。

散热的方式包含 ______和 ______。

当人体处于高于体温的环境中时, ______是独一的散热方式。

( 二) 体温相对恒定的意义:是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 _ __ 条件。

因相对稳固的体温,可保证 ______的活性。

( 三) 体温的调理1、体温调理的构造基础:⑴温度感觉器:①散布:体表和体内;②种类: ______感觉器和 ______感觉器。

⑵调理中枢: ______。

合2、体温调理的调理过程(生理性体温调理):作⑴严寒皮肤的______感觉器喜悦下丘脑探______调理中枢的剖析综合究①增添产热: ______和 ______缩短, ______和______ 分泌增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五节体温的控制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体温恒定的意义。

了解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

说出产热与散热的的主要部位、方式与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体温计的使用。

能够对调查数据分析、对比得出产热、散热的主要部位、方式和过程。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人的体温过高或过低并非一定是坏事,应辩证对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产热与散热的平衡调节。

难点: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

三、教学方法与设计:
通过组织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活动、阅读、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及小组合作等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的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展示5幅照片:老虎、鹰、鱼、青蛙和乌龟,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分类学的知识,根据“体温”这一个分类标准将其分为两大类。

教师并给予适当的提示。

【学生活动】归纳得出结果。

1、恒温动物:可以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保持相应体温的动物。

如狮子和鹰。

2、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环境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

如鱼、青蛙和乌龟。

3、鸟类和哺乳类都是恒温动物。

【教师活动】恒温动物我们又叫做温血动物,变温动物又叫做冷血动物。

【教师活动】讨论维持体温恒定有什么好处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维持恒定的体温的好处:体温恒定是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

恒温动物能摆脱环境的限制,扩大它们的生存范围,有利于动物在较恶劣的环境中生存。

(1)恒定体温是动物进行正常新陈代射的基本条件。

(2)可以扩大动物生存的空间。

(3)适应恶劣的环境。

【教师活动】人的正常恒定温度是多少(一般学生都会回答是37摄氏度).
【教师活动】那是不是人的体温一定是37℃呢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教师自然而然转到对人体体温的测量上面,让学生自己动手测一测自己的体温。

【教师活动】安排指定学生,分发温度计。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片,明确温度计使用的注意事项。

【教师活动】1、什么是体温(体温是指人体的内部温度)。

2、体温测量可在直肠、口腔、腋窝等处进行,同一个人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是有所不同的。

一般而言,直肠处的体温略高于口腔处的体温略高于腋窝处的体温。

所以我们要准确测量人体的体温最准确的方法是要测量人体内的温度,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无法作到,所以我们一般选舌下作为测量温度的位置。

3、怎样准确读取体温计的读数根据动画的要求(一手拿体温计在手中慢慢转动,我们会看到一条黑色的线,即水银液柱所指示的刻度)。

4、注意实验时的安全,防止损坏体温计。

【学生活动】3分钟时间,让学生活动亲身测量一下体温。

【教师活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汇报一下各自的体温,并且把他们的体温填在书上的表格中。

让学生自己从表格的数据中提取信息,能从中得出什么信息
【学生活动】学生明确:恒温是相对的,是允许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动。

【教师活动】展示不同部位的体温, 让学生自己从表格的数据中提取信息,能从中得出什么信息
【学生活动】学生可能会得到结论:口腔的温度比腋窝的温度要高;人体不同部位的温度是不一样的等等。

【教师活动】教师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提问学生:“请同学们猜测一下,直肠的温度比前两者是高还是低呢为什么呢”
【学生活动】比前两者高,由于直肠更加接近于人体的内部。

【教师活动】结论:同一个人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是有所不同的。

温度也是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第一次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预习作业,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指导学生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1.分析一个人不同时段的体温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
2.分析一个家庭的体温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
3.分析同一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的个人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活动】展示某个学生家庭成员在一日内体温变化调查表。

家庭成员一日内体温变化调查表(腋窝温度)
【教师活动】用图表形式继续展示某人在一天内不同时间的体温变化曲线,请学生从曲线中提取信息。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得出:
1.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一般不超过一度。

2.不同年龄的人体温有差异,一般年轻者体温高于年老者。

3.性别不同体温有差异,一般女子体温比男子略高,傍晚体温略高于早晨;小孩体温略高于成人。

4.体温会因活动量、精神状态、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等等。

5.人的同一部位不同时间里的体温是有所不同的;中午的体温要高而早晚的体温相对较低。

【教师活动】(设疑)人类为什么能够维持恒定的体温呢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教师活动】显示几种器官在安静和活动情况下的产热量百分比统计表,要求学生用数学中已学过的统计图更形象直观地进行表示。

同时得出产热的主要器官是什么【学生活动】画统计图后,分析讨论,明确:产热的主要器官是内脏、肌肉和皮肤。

安静状态下以内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肌肉和皮肤产热为主,尤其是骨骼肌,能使热量成倍增加。

【教师活动】(设疑)在产热的同时,机体又以各种方式将这些热量散发出体外,以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那么散热的主要器官又有哪些人体的散热途径有哪些呢人体多少的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的皮肤散热的方式主要是哪两种
【学生活动】通过看书进行分组讨论并思考。

【教师活动】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皮肤实现的,此外有少部分热量是通过呼吸道加温空气和蒸发水分而散失,还有极少部分热量随着尿和粪便的排出而散失。

通过皮肤表面的散热可以分为直接散热和蒸发散热两大类。

【教师活动】展示《血管的口径调节动画》:冷时,皮肤血管收缩,皮肤温度降低;热时,皮肤温升高,散热增加。

展示《皮肤血管口径的调节与散热》动画并操作。

讲解:散热的方式主要有皮肤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散热两种。

人体有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直接散发出取得,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当外界温度下降时,皮肤内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随之减少;相反,当外界温度上升时,则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散热也随之增加。

但在炎热的夏天,主要的散热方式是汗液蒸发散热,此时皮肤的直接散热已远远不能达到满足。

直接散热--通过热传递散热,取决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而皮肤的温度可以通过血流量来控制。

蒸发散热——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时,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

【学生活动】结论:1、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人体 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的。

2、皮肤散热的方式包括:皮肤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散热。

3、皮肤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皮肤的温度可以通过血流量控制。

【教师活动】设疑:夏天和冬天时,手背皮肤表面的血管有什么不同深浅如何粗细如何【学生活动】夏天较浅、冬天较深;夏天较粗、冬天较细。

【教师活动】拓展:
进一步猜测当散热>产热、散热<产热时,人的体温将会怎样变化
这个留给同学们下课后自主查阅资料进行分析。

六、板书设计
1 恒温动物
体温的调节 2 人的体温
散热的方式
3 体温的调节
产热的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